养生 > 中医养生 > > 导航 > 耳朵养生法

耳朵养生法

2019-10-12

需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法之提拉耳朵可养肾

身体是智能的载体,是事业的本钱。对自己晚年负责,就不应该对晚年的健康透支。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没有注意平日的养生。进行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需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法之提拉耳朵可养肾”,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提拉耳垂法

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到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治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手摩耳轮法

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提拉耳尖法

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搓弹双耳法

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松。每天二三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进耳朵的血液循环,健肾壮腰。

双手拉耳法

左手过头顶向上牵拉右耳数十次,然后右手牵拉左耳数十次。这一锻炼可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减轻喉咙疼痛,治慢性咽炎。

双手掩耳法

两手掌掩两耳廓,手指托后脑壳,用食指压中指弹击24下,可听到隆隆之声。此刺激可活跃肾脏,有健脑、明目、强肾之功效。

扩展阅读

中医养生 教你拉耳朵补肾气


导读: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补肾,肾不好则会累及到人的身心健康。那么中医补肾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如何通过日常按摩手法就能达到养肾的目的呢?吃什么补肾呢?


女性

中医养生 教你拉耳朵补肾气

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面色看出健康状况,耳朵也能反映你的肾是否健康。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虚,通过刺激耳朵穴位可治多种疾病,还能强肾健身。

中医认为:耳是肾的外部表现,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廓较长。

耳垂组织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健的一种征象。因为耳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它和全身经络及五脏六腑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西方认为:耳朵里隐藏着许多密码,通过耳朵可以看出人的性格和天赋,甚至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从耳朵刺激点测出内脏疾病

人体各器官组织在耳廓上都有相应的刺激点,一旦器官组织发生病变,耳上的某个特定部位中医称之为穴位、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和反应,因此当刺激某个耳穴时,就可以诊断和治疗体内相应部位的疾病。

一些有经验的医学专家亦可以通过耳部皮肤颜色的深浅变化,有无凹凸变形、结节或脱屑,毛细血管是否充盈等协助诊断疾病。所以,经常按摩耳朵,可以健肾壮腰,增强听觉,清脑醒神,养身延年。

按摩耳朵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拎耳屏:

双手合指放在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治疗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2、扫外耳:

以双手把耳朵由后向前扫,这时会听到擦擦声。每次20下,每日数次。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肾健身。

3、拔双耳:

两食指伸直,分别伸入两耳孔,旋转180度,反复3次后,立即拔出,耳中啪啪鸣响,一般拔3-6次。此法可使听觉灵敏,并有健脑之功。

4、鸣天鼓:

两掌分别紧贴于耳部,掌心将耳孔盖严,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错扣击头后枕骨部,即脑户、风府、哑门穴,耳中咚咚鸣响如击鼓。

该方法有提神醒脑、宁眩聪耳之功效,不仅可作为日常养生保健之法,而且对中老年人常见的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有良好的疗效。

5、摩耳轮:

以食指贴耳廓内层,拇指贴耳廓外层,不分凹凸高低处,相对捏揉。如果发觉痛点或结带不舒服处,表示对应的器官或肢体有病变的可能,适度多多捏揉可治病。日久,痛点消失说明局部病变有好转。

此法不拘遍数,做2~5分钟,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耳轮处主要有颈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穴的反应区。

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疾病。

6、按耳窝:

先按压外耳道开口边的凹陷处,此部位有心、肺、气管、三焦等穴,按压15-20下,直至此处明显的发热、发烫。然后,再按压上边凹陷处。此部位有脾、胃、肝、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穴,同样来回摩擦按压15-20次。

7、提耳尖:

用左手绕过头顶,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处。然后再往上提揪,直至该处充血发热,每次15-20次;同样用右手绕过头顶,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处。

然后再往上提揪,直至该处充血发热,每次15-20次。此处的穴位有神门、盆腔、内外生殖器、足部、踝、膝、胯关节以及肝阳穴、风溪穴等。

8、拉耳垂:

用左右手的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发热发烫。耳垂处的穴位有头、额、眼、舌、牙、面颊等穴。

9、推耳后:

用两手中指指面,分别置于两耳后,沿翳风、瘛脉、耳壳后、颅息上下来回各推擦20-30次,至局部皮肤发热。具有滋肾养肝,降低血压的作用。

10、养摩全耳:

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复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中医养生之“情欲”养生法


导读: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情绪和人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情绪呢?


中医情欲养生

中医运用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体归纳为心肝脾 肺肾五大体系,根据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不同特点,而将其具体归纳为 某一脏的生理功能,即五脏生五志,其中喜(惊)为心之志,怒为肝 之志,思为脾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恐为肾之志。当发生突发、 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失调情况时,便也首先损伤有关的脏腑,也就是喜 (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中医还巧妙 地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提出了以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 志,达到调节由这种不良情志所引起的疾病的独特治疗方法,也就是 以情胜情疗法,有些人亦称为情志相胜、五志相胜、情志移遣疗法等。

喜伤心 恐胜喜

清代《冷庐医话》中,说到一江南书生在京考中状元,因过于高 兴而发狂,大笑不止。一位名医看后对他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不 过十天就会死的,赶快回家吧,迟了就来不及了。你回家路过镇江时 ,一定要找一位何医生再给你看看病。同时写了一封信,让他面呈 那位何医生。书生到了镇江,果然病就好了。医生的信中写有这样的 话:这位书生因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 能治。故以危言惧之以死,令其惊恐忧郁,则心窍闭,到镇江当已愈 矣。

这是以恐胜喜的典型病例,因为喜为心志,恐为肾志,在五行中, 心属火,肾属水,水能够克火,所以可用肾之志恐,来治疗心之志喜 导致的疾病。医生也正是给状元造成病重将死的假象,以恐而治愈了 他的喜病。

思伤脾 怒胜思

元代的《儒门事亲》一书中,记载了一位贵妇人,严重的失眠, 历经两年不愈,诸医无策,擅长心理治疗的名医张子和,让病人的丈 夫,以怒而激之,整天花很金的钱,只顾买酒喝,自得其乐,而 对病人不闻不问,不给她买药治病,结果这位妇人怒中遏,一气之下 ,出了一身大汗,当天夜里便感到疲惫不堪而睡得很香,又过了八九 天,食欲也好转了。

这是一则以怒胜思的病案。因为思为脾志,怒为肝志,在五行中, 脾属土,肝属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可用肝之志怒,来治疗脾之志思 导致的疾病。张子和也正是运用惹其发怒的手段,治愈了贵妇人 的失眠症。

悲忧伤肺 喜胜悲忧

有一个人,因父亲骤然死亡而悲痛不已,之后便觉心痛难忍,逐 日加重,药皆无效。张子和为其诊治时,恰巧有一个巫婆在场,张子 和于是便自学巫婆的样子,取笑戏弄巫婆,来引逗病人,病人大笑不 已,结果仅一两日,其心痛便自愈了。

这是一则以喜胜悲(忧)的病案。因为悲(忧)为肺志,喜为心 志,在五行中,肺属金,心属火,因火能克金,所以可用心之志喜, 来治疗肺之志悲(忧)导致的疾病。张子和也正是以幽默的语言行为, 来引逗病人大喜,而治愈了他的心痛。

恐伤肾 思胜恐

《续名医类案惊悸》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沈君鱼的病人,整 日害怕死亡,常感死期将临,后来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卢不远诊治。卢 不远先与病人交谈了一次(类似今日心理疏导疗法),病人心中恐惧 顿时减轻许多,但翌日一早便又来求治,声称其占了卜,签上说其10 天内就要死去,因此十分紧张,遂一早又来。卢不远便留他住在自己 家里,病人觉得医生在身旁,便放心了许多,过了10天亦未死亡。后 来卢不远又介绍他去找和尚练习坐禅,经过一百余日的闭目沉思之后 ,病人的恐死心理终于消除。

这是一则以思胜恐的病案。因为恐为肾志,思为脾志,在五行之 中,肾属水,脾属土,土能够克水,所以可用脾之志思,来治疗肾之 志恐所导致的疾病。卢不远通过让病人深思,来认识分析恐死的症结, 终于以思而治愈了他的恐病。

怒伤肝 悲胜怒

明代名医张景岳,一次诊治了一位因一时口角理屈,佯装发怒而 昏厥假死的妇人。张景岳在确定其是装病后,便在其耳边,故意 大声说其病情已非常危险,必须用艾条在其面部熏灸,才能治愈,病 人因害怕火灼疼痛与毁了面容,而面露悲伤之色。张景岳接着又提出 ,可以先服汤药试一试,如果药到了咽喉就醒过来,则也可不用艾灸 ,后来妇人在服药时,药尚未到咽,便醒了过来。

这是以悲来胜怒的病例。因为怒为肝志,悲为肺志,在五行中, 肝属木,肺属金,金能够克木,所以可以用肺之志悲,来治疗肝之志 怒导致的疾病。张景岳在解释上述病案时说:子之玄秘,秘在言耳, 亦不过借药为名耳,但使彼惧,敢不速活。

当然,严格地来说,情志相胜就是一种治疗方法,没有经过正规 的训练,一般人也难以掌握,而且运用不当,反会导致另一种情志伤 害,使病情加重繁杂。所以没有经过特殊培训者,不可盲目以此法来 替人治病。但读者若能洞悉领悟了七情相胜之机制,而有意识地去调 节自己的情绪,也未尝不可。比如气恼不能自控时,不如去想想自己 经历过的苦难岁月;高兴过头之时不如想点令人恐惧的事情;忧愁乘 袭之时,则应去想点高兴的事情;思虑难挥时不妨想想不快的事情; 大恐之时,则当客观冷静地去沉思分析引起恐惧的原因等等,或许会 很快使情志和平,防止七情过度变化对身体的进一步损害。

心理调理 中医有招

生活中如面对死者的悲哀情绪、对自己的未来的迷惘、对周边事物的复杂情感等。而在七情中比较重要的有:惊、恐、悲、思、忧以及多种负面情绪的聚合。

惊 恐

惊恐,突然的大灾害降临,人处于一种不能应付的状态,最容易出现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中医认为惊恐最易伤肾、心、胆,惊恐之后三脏出现虚损,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神不宁。表现为惊恐不安、害怕胆小、不敢独处、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等。

由于惊恐主要以心胆气虚证候为主,所以应对这些人主要采用补气的治疗方法,也就是更多地采用拥抱、爱抚的肢体和口头语言的支持方法。

在饮食上,要采用介以潜之和甘味补气的办法。具有补气功能的常见食物有:大米、山药、白扁豆、薏苡仁。必要时还可采用中药的治疗方法,像人参、党参、茯苓,方如安神定志丸等。

中医养生之夏季养生法


夏天,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他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在夏天又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

首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精神。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冷气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是,人们由于每天多次出入冷气环境,这样人体多次经受冷适应的条件反射,促使交感神经对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无形中给心脏增加了负担。而在中医理论中,早就有夏季宜养心的说法,因为五脏应五时,具体到夏季是心与之相应。夏季人们室外活动多,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加之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因此,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显而易见,在这个季节,心脏的负担是很重的,倘若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很容易使心脏受到伤害。由上可知,夏季人们多次反复出入冷气环境,于心脏是不利的,而心属火,伤心即伤阳气。

第二点是,在久处冷气环境中的人,一旦进入炎热的自然环境时,体内就要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除体温迅速上升外,皮肤开始出汗,而带汗的皮肤又往往粘有许多细菌。当人们再回到冷气环境中时,皮肤和血管马上收缩,细菌很容易利用开张的毛孔进入人体内而引起感染。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谨防冷气病的发生。办法是:

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摄氏度为好。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

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里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

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患有关节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气环境里生活。

还有,要防湿邪侵袭:如前所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在盛夏是心与之相应,而在长夏,则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脾脏和其相应。所以,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医营养学认为,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大寒凉;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国一些南方地区,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另外,通过吃辣,可帮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从而有助于防止在高温、高湿的时候,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现象。

防止湿邪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中医认为,“湿伤肉”,即感受湿邪,易损伤人体肌肉,如常见的风湿关节炎等症。《黄帝内经》里又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指人体下部。意谓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如果室内过于潮湿,空气污浊,不仅家具、衣物发霉、长毛而损坏。还能损伤人体阳气。有些国家对儿童风湿病的研究证明,50%以上的患儿,是由于住在潮湿的屋内造成的。

中医养生 需了解的养肾保健知识


肾是一个男人的健康之本,肾不好会影响身体很多的其他功能。肾亏或肾气过早衰退的人,可呈现内分泌功能率乱,免疫功能低下,并可影向其它脏腑器官的生理机能,导致早衰。那么应当如何养肾呢?

肾虚特点

肾气虚最大的特点,就是腰酸腿软,小便多,因为肾主二阴,小便多说明他肾气弱,尤其是在夜里。同样年龄的人,有人总觉得气不够,那么这时你就要好好保养你的肾气。

提醒: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发育的根源,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和现代医学所指的肾脏并不是一回事。

肾是五脏之根

肾是人体五脏的根,所以五脏都不能够用过度,你要是把它都用了,那五脏六腑需要的时候就没了。它等于是国家的国库。所以,我们就要善于藏精、善于藏气。那么怎么样保养我们的肾呢?当肾气虚弱时,乏力、脉弱是肯定的。

房事要节制

首先,房事要节制。房事不节制对肾精、肾气的伤害很大,尤其夫妻到中年以后,一定要注意房事的节制。

注意腰的保养

我们还要注意腰的保养,不要随便伤了腰,因为腰里边藏着肾虚的命门——两肾,所以也是不可忽视的地方。人有精、气、神三宝,其中精和气的根——元气元精就在肾里边,所以你这个仓库要保管好,不要让它漏水,不要让它受寒。保护好了你先天藏在里边的肾精,它就会维持你的生命。然而,现在仍有好多人在过度地用腰,过度用腰的结果是伤了他的肾。

不要用脑过度

其次,不要用脑过度。肾生髓,脑髓靠肾来生长,用脑过度便会伤肾气。

比如很多头晕并不是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肾虚;有的患者找我来看头晕的毛病,我就用补肾的方法,给他吃一些六味地黄加味,如熟地、枸杞、山萸肉等等,症状多半会好转,之后他就不头晕了。这些药没有一味是补脑的,养脑的药我也一样没用,只是补肾,就可以把头晕的毛病治好。

还有一些人失眠,吃养心安神的药都不见效果,吃一些养肾的药,再适当加一点养脑、安眠的药,睡眠质量自然就好了起来。

养生不能错过的中医养肾补肾法


养生必要养肾,肾亏肾虚是现代人通有的毛病,光靠药物根本无法达到治疗的目地,还得靠中医进行调养。肾亏虚会有怎样的症状?中医养生养肾的方法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医养肾补肾的方法吧。

生活上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

1。情绪上要注意尽量减少恐惧及焦虑情绪的产生,这种情绪会直接损伤肾,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吓得尿裤子说得就是恐伤肾这个原理,尽量避免观看恐怖片,不要到到比较容易受到惊吓的场合去;

2。注意要随时根据气候选择衣物,我们不反对春捂秋冻,但是我们反对那种明知道这几天很热或是很冷却还抱着春捂秋冻穿衣的观点,不要小看多这么一件衣服,它绝对会让你体内的热能少散出去一部分,节约下来的就是挣来的,无形之中,可以让肾的能量多一些;

3。在没有过敏的情况下,建议多吃以下的食物:黑芝麻、奶酪、牛腱、羊腰子、蜗牛、鲍鱼、海参、桂圆肉、干红枣、椰汁、菠萝、胡萝卜、羊奶等;少吃但不可不吃的食品如蒜、辣椒、葱、胡椒、羊肉等。

4。传统养生观点中,把房事列为养肾的头等大事,事实也正如此,一定要注意有意识地节制房事,也许在一次房事中损失的阴液和阳气就够你在这个季节里消耗几天的了。最好能够控制在每月1-2次,一定不要勉强。就像风中摇摆的树枝,随风摇摆不会发生什么,如果逆风而动,恐怕随时都会被风折断的。所以不想的时候绝对不要勉强,反过来说,即便很想时候也不要太频繁,透支终归不是一件好事。

5。传统医学认为,肾的经脉起源于足底的涌泉穴,所以当用你用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液浸泡双足时,药液会通过肾经直达肾脏来对它进行充养。每晚临睡之前,用感觉到相对较烫的药汤来浸泡双足,做一个养肾足浴是个不错的选择。推荐常用的具有补肾阴功效的中药:熟地、黄精、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补骨脂、肉苁蓉、巴戟天等,每次可以选择一两种,每种150克,煎煮完毕后倒入脚盆即可。

6。避免用眼过度。眼球虽小,但它一天的工作量是极度大的,每天眨眼平均都要在50000次左右,不次于身体里的任何脏器。也即是说,眼睛是身体里的一个重要的能量消耗器官,随着现代社会的用眼时间和用眼需求增大,能量的普遍浪费导致了人们容易产生乏力的现在。所以,减少用眼时间也就意味着节省下了一部分可以不必浪费的肾中能量了。中医常提及的闭目养神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7。人体所有的数千个穴位中,只有两个是具有补肾功效的,一是气海穴,一是关元穴。我们可以到药店去买艾卷或是使用自己家中的香烟也可以,每天给自己的这两个穴位上做十分钟灸法,看似简单,实际上这已经是中医养生中很高境界的穴位灸法了。

Tips:灸法: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根据材料和治疗目的的不同,分为数种不同类型。本文所指是指利用中药燃烧产生的热量作用在特定穴位的表面,通过连接穴位的经络,来把热能直接输送到相应的脏器或是部位以增强身体能量或是祛除疾病的疗法。灸法感觉到温热即可,切不可强忍热度,以防烫伤皮肤。

气海穴和关元穴定位:并排合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的总宽度就是三寸,在腹部正中线肚脐下三寸处就是关元穴,一寸半处就是气海穴。

8。打坐法是一种很好的养肾功夫,无论是那一种养生的理论里,都对它推崇备至。中国人中,东北人习惯睡大炕,所以东北人习惯性的盘起双腿,世世代代无形之间练成了一副好身体,所以东北人看起来要比其他人显得高大强壮,性欲也普遍较强。每天抽出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足以让你体内的肾一点一点强壮起来,标准打坐方法:平坐床上,双腿盘起,身体坐正,双手自然下垂于关元穴附近,闭目,放松,吸气时用鼻子吸天地轻清之正气,呼气时用口腔呼出脏腑的浑浊秽气。不要去想任何事,就是放松即可。如果可以坚持几日,会感觉到我们前文问询的那些问题都会有所好转的。

中医养生之八方法拉拉耳朵 养肾健身过完一夏天


提拉耳垂法

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并治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手摩耳轮法

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提拉耳尖法

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廊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搓弹双耳法

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松。每天二三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进耳朵的血液循环,健肾壮腰。

双手拉耳法

左手过头顶向上牵拉右侧耳朵数十次,然后右手牵拉左耳数十次。这一锻炼还可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减轻喉咙疼痛,治慢性咽炎。

双手掩耳法

两手掌掩两耳廊,手指托后脑壳,用食指压中指弹击24下,可听到隆隆之声。此刺激可活跃肾脏,有健脑、明目、强肾之功效。

中医养生之房事调摄法


房事,即性生活。房事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中医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之矣。性生活应本于自然之道,避免损伤,需得其术,也是养生延寿必不可少的内容。实践证明,适度而愉快的性活动对人的精神与身体健康有益无弊。但是,人类的性行为除机体本身以外,还受社会环境、心理、遗传、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正确地认识和过好性生活,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不可醉以入房

酒精是刺激性很强的物质,易引起性器官充血兴奋,使人失去自制力,而导致房事过度,使肾精耗散过多。所以古人反复告诫,醉不可以接房,醉饱交接,小者面黯咳喘,大者伤绝脏脉损命,大醉入房,气竭肝肠,男人则精液衰少,阳痿不举;女子则月事衰微,恶白淹留。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的醉以入房,会使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适应性减弱。临床所见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病,常与酒后房事有关。

节欲保精促长寿

《内经》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保精是强身的重要环节。精乃肾之主,纵欲太过,除伤肾精之外,进而还可伤及其他各脏腑,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促人早衰或短寿。现代医学认为,长期性生活过度,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调节功能减退,这是因为性交可引起全身高度兴奋,促使能量高度消耗,器官功能适应性减退。据统计,中国古代帝王能查出生卒年份的有209人,他们平均寿命只有39岁,其中不到20岁驾崩的就有31人。清乾隆皇帝吸取了短命皇帝们的教训,总结出酒勿醉,色勿过等养生术,结果活到了88岁。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活到了102岁,他的养生名言是: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复,欲火艾慢烧,身争独自宿。

常做强肾保健功

强肾保健方法很多,择其简单易行者介绍数种:

(一)叩齿咽津翕周法

每日早晨起床后叩齿100次,然后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含津液满口频频咽下,意送至丹田。翕周即收缩肛门,吸气时将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一收一松为1次,连续做50次。此法可滋阴降火,固齿益精,能防治性功能衰退。

(二)按摩涌泉法

取坐位,用手掌分别搓涌泉穴100次,摩擦时宜意守涌泉穴,手势略有节奏感。本法有交通心肾、引火归元之功,对失眠、遗精有良效。

(三)双掌摩腰法

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意守命门(第2腰椎棘穴下),双掌从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温热感。此法有温肾摄精之效,对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虚寒带下、月经不调等有防治效果。

需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法之提拉耳朵可养肾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