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 导航 > 中医养生之夏季养生法

中医养生之夏季养生法

2019-11-06

中医养生之夏季养生法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养生这种件越来越关注,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之夏季养生法,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夏天,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他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在夏天又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

首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精神。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冷气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是,人们由于每天多次出入冷气环境,这样人体多次经受冷适应的条件反射,促使交感神经对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无形中给心脏增加了负担。而在中医理论中,早就有夏季宜养心的说法,因为五脏应五时,具体到夏季是心与之相应。夏季人们室外活动多,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加之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因此,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显而易见,在这个季节,心脏的负担是很重的,倘若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很容易使心脏受到伤害。由上可知,夏季人们多次反复出入冷气环境,于心脏是不利的,而心属火,伤心即伤阳气。

第二点是,在久处冷气环境中的人,一旦进入炎热的自然环境时,体内就要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除体温迅速上升外,皮肤开始出汗,而带汗的皮肤又往往粘有许多细菌。当人们再回到冷气环境中时,皮肤和血管马上收缩,细菌很容易利用开张的毛孔进入人体内而引起感染。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谨防冷气病的发生。办法是:

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摄氏度为好。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

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里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

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患有关节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气环境里生活。

还有,要防湿邪侵袭:如前所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在盛夏是心与之相应,而在长夏,则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脾脏和其相应。所以,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医营养学认为,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大寒凉;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国一些南方地区,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另外,通过吃辣,可帮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从而有助于防止在高温、高湿的时候,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现象。

防止湿邪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中医认为,“湿伤肉”,即感受湿邪,易损伤人体肌肉,如常见的风湿关节炎等症。《黄帝内经》里又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指人体下部。意谓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如果室内过于潮湿,空气污浊,不仅家具、衣物发霉、长毛而损坏。还能损伤人体阳气。有些国家对儿童风湿病的研究证明,50%以上的患儿,是由于住在潮湿的屋内造成的。

扩展阅读

中医养生之房事调摄法


房事,即性生活。房事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中医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之矣。性生活应本于自然之道,避免损伤,需得其术,也是养生延寿必不可少的内容。实践证明,适度而愉快的性活动对人的精神与身体健康有益无弊。但是,人类的性行为除机体本身以外,还受社会环境、心理、遗传、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正确地认识和过好性生活,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不可醉以入房

酒精是刺激性很强的物质,易引起性器官充血兴奋,使人失去自制力,而导致房事过度,使肾精耗散过多。所以古人反复告诫,醉不可以接房,醉饱交接,小者面黯咳喘,大者伤绝脏脉损命,大醉入房,气竭肝肠,男人则精液衰少,阳痿不举;女子则月事衰微,恶白淹留。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的醉以入房,会使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适应性减弱。临床所见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病,常与酒后房事有关。

节欲保精促长寿

《内经》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保精是强身的重要环节。精乃肾之主,纵欲太过,除伤肾精之外,进而还可伤及其他各脏腑,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促人早衰或短寿。现代医学认为,长期性生活过度,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调节功能减退,这是因为性交可引起全身高度兴奋,促使能量高度消耗,器官功能适应性减退。据统计,中国古代帝王能查出生卒年份的有209人,他们平均寿命只有39岁,其中不到20岁驾崩的就有31人。清乾隆皇帝吸取了短命皇帝们的教训,总结出酒勿醉,色勿过等养生术,结果活到了88岁。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活到了102岁,他的养生名言是: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复,欲火艾慢烧,身争独自宿。

常做强肾保健功

强肾保健方法很多,择其简单易行者介绍数种:

(一)叩齿咽津翕周法

每日早晨起床后叩齿100次,然后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含津液满口频频咽下,意送至丹田。翕周即收缩肛门,吸气时将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一收一松为1次,连续做50次。此法可滋阴降火,固齿益精,能防治性功能衰退。

(二)按摩涌泉法

取坐位,用手掌分别搓涌泉穴100次,摩擦时宜意守涌泉穴,手势略有节奏感。本法有交通心肾、引火归元之功,对失眠、遗精有良效。

(三)双掌摩腰法

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意守命门(第2腰椎棘穴下),双掌从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温热感。此法有温肾摄精之效,对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虚寒带下、月经不调等有防治效果。

中医之脚底按摩养生法


中医脚底养生,可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地。因为脚部特定部位与体内各脏器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脚底部存在着各脏器的反射区,某些脏器发生病变后,可以在其反射区上反映出来按摩和刺激相应的反射区,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脚底养生来促进全身健康的呢?

中医脚底养生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实行,按压搓和敲击的方法很容易掌握,费时不多。其二是以中医的理论和诊治经验为基础,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方法如下:

一、敲击脚底

每天晚上临睡前用拳头敲击脚底,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通过敲击给脚底以适当的刺激,促进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可使内脏功能得以增强,尽快恢复精力正确的敲击法是以脚掌为中心,有节奏地向四周放射进行,以稍有疼痛感为度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把脚放在另一侧腿的膝盖上,这样比较容易敲击每只脚分别敲100次左右。

二、双脚晃动

全身血液循环不佳,就会发生内脏失调的现象,出现诸如头痛食欲不振等亚健康征兆简单的脚部刺激便可促进血液循环仰卧在床,先让双脚在空中晃动然后像踏自行车一样让双脚旋转只要持续5~6分钟,全身血液循环就会得到改善,此法还可以使腿肚和膝盖内侧的肌肉得到伸展,彻底消除腿部疲劳冬天怕冷的人如果在就寝前实行此法,就会感到全身温暖,有助于改善睡眠。

三、赤脚行走

此法的最大优点是使脚掌心获得锻炼的机会脚掌心是保持人体平衡的重要部位,大凡身体健康的人都具有结实的脚掌心行走时尽可能让脚心得到刺激,也可以尝试走走卵石路让5个脚趾不粘在一起,能够自由地分离和运动,是赤脚行走的一大优点特别是在大趾和二趾之间留有间隙,可使步履变得轻松起来为了增进身体健康,在家应该尽可能让双脚从鞋袜中解放出来,实行赤脚行走。

四、脚底浴光

日光浴是增进身体健康的自然疗法让有第二心脏之称的脚底接受日光浴,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太阳中的紫外线刺激脚底,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使身体结实起来凡是实行脚底日光浴的人,夏天不易中暑,一年四季不易感冒天气晴好时,每天可以在室外让阳光直接照射脚底20~30分钟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因为大部分紫外线会被玻璃所吸收。

五、脚底摩擦

不少患者向医生抱怨说,他们由于心事重重或者烦躁不安,常常躺在床上睡不着觉,辗转反侧,睁着眼睛到天亮其实,因为脚底离心脏最远,末梢血液循环不畅时,双脚怕冷,也容易患失眠症失眠时可以让双脚合拢起来相互摩擦,使血液循环畅通待脚部感到温暖。

便可以在短时间内酣然入睡方法是仰卧在床上,举起双脚,然后用劲相互摩擦如果双手也同时进行摩擦则效果更好只要用力摩擦20次,脚部就会感到温暖,睡意也就来临了。

六、揉搓脚趾

揉搓脚趾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可以用手抓住双脚的大趾做圆周揉搓运动,每天揉搓几次,每次2~3分钟也可用手做圆周运动来揉搓小趾外侧,只要在课间或睡觉前揉5分钟就行了由于计算能力是与小脑相关的,而小趾又是小脑的反射区,故而揉搓小趾还有助于增强计算能力。

七、按压脚根

长期伏案工作或坐办公室的人容易形成驼背纠正这种姿势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刺激脚后跟背部之所以弯曲,是由于支持内脏重量的脊椎两侧的肌肉变得衰弱只有刺激脊椎两侧的肌肉,才能使背部挺拔起来脊椎两侧的肌肉通过膀胱经与脚后跟相连结刺激脚后跟可以纠正驼背的姿势方法是用手指强力按压脚后跟,直至感到疼痛时为止。

八、单脚站立

单脚站立可以起到锻炼脚底的作用方法非常简单,就是采用金鸡独立的姿势,踮着脚尖站立初时也许很不习惯,甚至可能感到非常痛苦可以先让双脚后跟稍微离开地面一些,习惯以后再踮着双脚的脚尖站立。

最后过渡到踮着一只脚的脚尖站立单脚站立时,可先踮着右脚的脚尖站立1~2分钟,然后再踮着左脚的脚尖站立1~2分钟,反复轮流进行,踮脚时最好双手扶墙或抓紧栏杆,切记要注意安全。

九、踮脚登楼

日常生活中,踮脚登楼是一个能使人全身得到锻炼的好时机踮着脚尖登楼,有利于调节血压,使人精神饱满与在平地上行走相比,登楼的运动量更大,可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得到锻炼,腰部肌肉和腿部肌肉也得到增强,全身各项功能都有所改善由于在整个过程中都尽可能踮着脚尖登楼,可使脚的前半部得到锻炼,与之相关联的内脏和大脑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踮脚登楼时思想要高度集中,当心因迈步不稳而摔倒。

十、脚踩网球

在椅子上,用脚转动网球当脚部感到疲劳的时候,用网球刺激脚底,可使之得到缓解开始转动网球时,脚底会感到相当疼痛如果坚持一段时间后,这种疼痛感就会逐渐变为舒适感,脚部的疲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利于消除便秘。

十一、刷洗脚底

如何使皮肤白皙又细嫩,是女性最关心的事其实,只要刺激脚底,就可以使皮肤健美具体方法是在洗澡时用刷子摩擦脚底通过刷子的刺激,可促进体内相关激素的分泌天长日久,就能够使皮肤白嫩起来实行这种养生方法,选用天然纤维制成的刷子即可,因为天然纤维制成的刷子比较柔软,不会损伤脚底。

足底按摩的益处:

1、足底按摩可防春困

春天里,人特别容易犯困,消除春困的秘密在于按压双足拇指内侧,这个位置对应三叉神经的反射区,多按可引起大脑兴奋,不易睡眠。春困嗜睡者可多按此处,但睡眠较少的老人不要按压这个部位。需要注意的是,按压的力度要控制,根据个人的承受能力使用轻、中、重度手法,以免引发不适。

2、足底按摩防治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骨骼的退行性病理改变。医学专家研究发现,通过按摩颈椎在足部的反射区,可产生令人兴奋的疗效。力度最初较轻,渐渐增强,以稍有痛感为宜。按摩时间可自选抽空进行,最好是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0~30分钟,坚持两周以后对一般颈椎病患者即可出现意外效果。

3、足底按摩可治失眠

每晚临睡时盘腿打坐,足底向上,然后屏气静心排除杂念,用双手大拇指时重时轻地按摩两足底涌泉穴数百下(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的凹陷处)。一段时间后睡眠改善,让你一觉睡至大天亮。

4、足底按摩可防癌排毒

科学证明,唾液有防癌作用。而按摩足底涌泉穴,唾液会源源不断涌出,病者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咽下,对身体大有益处。另外,足底按摩结束后饮一杯冷开水以排毒。按医理:足疗促进血液循环,饮水后既补充水分,又增强废料毒素的排泄,肾脏功能得以改善,新陈代谢正常,人就显得轻快而正常。

5、足底按摩防治孕妇呕吐

有些孕妇呈持续性剧烈呕吐,甚至不能进食、全身乏力、明显消瘦、小便少、皮肤黏膜干燥、眼球凹陷等,必须及时治疗,以免影响母体和胎儿发育。足部按摩疗法对此症见效甚快。

看见这么多脚底养生法,您是不是心动了,那还犹豫什么呢,赶快行动吧!

中医夏季养生之运动保健


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给体育健身增加了困难,因此,如何健身,是一个不太好解决的难题。宋代的大养生家陈直曾在他的《寿亲养老新书》里有较详细的论述:“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糜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晚饭后,则“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出步溪边,邂逅园翁友,间桑麻、说粳稻、量晴核雨探节数,相与剧谈一俏。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悦可入目。”在这里陈直提出了众多夏季健身措施,如属于小劳的汲山泉,抬松枝;属于夏季旅游的步山径、抚松竹;属于戏水活动的弄流泉,漱齿濯足等。除健身外,夏季养生的读书习字、品茶吟诗、益友清谈和观景纳凉等,亦很有益于身体健康。究竟又有那些运动适合于夏季养生呢?

一是提倡旅游。夏日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消夏避暑,根据此原则,夏季旅游的目的地应是海滨和山区。原因有二:

首先是二者的气温相对较低;海滨气候又称海洋气候,海洋由于它固有的特性,形成与陆地上显著不同的气候,夏日里内陆已是烈日炎炎,但海滨却凉风习习。山地气候的特点是气温较低,但昼夜温差大。一般他说,气温的高低与海拔高度成反比。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5℃~0.6℃,所以山上的气温一般都比山麓低,夏季更是如此。而且山上、山下两地相对高度差越多,气温差异越大。

其次是海滨与山区的环境宜人:生活在海边的人会感到风向在一昼夜里会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白天日出后,有凉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送来清新的空气,尤其炎夏暑日,清凉的海风拂面而来,使人顿觉爽快,倦意全消;夜晚来临时,风向也随着转成从陆地吹向水面,送走污浊的空气。此外,在海滨空气中,碘、氯化钠、氯化镁和臭氧含量通常较高。其中碘含量是大陆空气含碘量的40倍,不仅能补充人体生理需要,还有杀菌作用。还有,宽广松软的沙滩,为人们进行日光浴和海水浴提供了天然场所。以上海滨气候所具备的特有的综合作用,可协调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对许多慢性疾患,如神经衰弱、支气管炎、哮喘、风湿病、结核病、心血管疾患及各种皮肤病都有一定防治作用。因此,夏季旅游最好去海滨休息10天左右,这样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

去山地旅游也有不少好处,一般他说,山地环境对人体健康较为有利的高度范围是中、低山区,即海拔高度在500~2000米左右的区域,它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山地气候的疗养效应和山地环境中的某些长寿因素两方面。我国著名的山地气候疗养地有庐山、黄山、莫干山、鸡公山、峨嵋山等,这些地区峰峦和山涧起伏,绿树成荫、山花烂漫、草木散发出的芳香性挥发性物质有一定杀菌作用。清泉汇成壮观的瀑布、飞溅的水滴周围阴离子富集,空气格外清新,呼吸这样的空气,可镇定情绪,预防哮喘发作,还能改善肺的换气功能。此外,山上气温、气压较低、风速较大、太阳辐射,尤其紫外线含量充沛,有助于钙、磷代谢和机体免疫力的提高。山区壮阔的自然景观、宁静透明的天际或变幻无穷的云海,都令人心旷神怡。人们可充分利用山地的自然条件作短期疗养,避暑、爬山、游览和散步,通过这些活动,使心血管功能得到锻炼。

二是最好游泳。夏季参加体育锻炼,最好的项目莫过于游泳了。骄阳似火,热风扑面,还是游泳最舒服,既锻炼了身体,又可法暑消夏。游泳对人们的好处很多。

首先,游泳能提高人的呼吸的功能。水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820倍,人在水中呼吸要承受13公斤重的压力。为了克服这种压力,呼吸肌必须用更大的力量进行吸气。呼吸肌的力量增强了,肺活动量就会增大,经常参加游泳锻炼的人,其肺活量可达5000毫升,而一般人肺活量只有3500毫升。这样,经过锻炼后,能够充分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使体内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旺盛,对防治慢性气管炎,改善肺气肿有良效。

其次,游泳能提高心血管功能。水温比体温低,水的导热性是空气的26倍,人接触水时常常引起末梢血管收缩,继而发生适应性的扩张。这些因素,能大大增强心脏的功能,减少代谢废物在血管壁上的沉着。

还有,游泳能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高,指挥功能增强,工作后若到水中游泳片刻,不管是谁,皆会感到精神振奋,疲劳消失,周身轻快。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常参加游泳,可使脂肪类物质较好地代谢,避免脂肪在大网膜和皮下堆积形成肥胖病。

以上说明,游泳的确好处很多,但它也不是任何人皆可参加的运动,当你下水之前,务必作一次彻底的体格检查。若内脏有严重疾患,女性在期、上节育环、结扎输卵管、人工流产、分娩以后,以及患有某些皮肤病和其他传染性疾患(体癣、足癣、严重沙眼、霉菌性炎、滴虫性炎)的人,一般是不能参加游泳的。此外,患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人,一部分耳聋的人内耳连带有病,也不能游泳。若上述情况皆无,医生表示同意,则可参加游泳锻炼。

此外,游泳应在饭后一小时进行,因为饱食时的胃部受水的压力作用,易引起疼痛与呕吐;游泳前还必须充分作好准备活动,以避免发生抽筋和感冒:在下水时,不要猛一下跳进水里,应先在水浅的地方用水洗洗脸、洗洗上肢、搓搓胸腹,使身体充分适应时,再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游泳后,若水在耳朵里不出来,可采用侧头低耳跳跃法;游泳后还必须用清洁的水彻底冲洗一下身体,将不洁的水冲去。为了预防眼病,最好滴一些眼药水。

三是玩健身球。健身球因主要产地在河北保定,故又叫保定铁球。此运动能调和气血、舒筋健骨、强壮内脏、健脑益智,且运动量小,不受场地、气候的限制,故适宜夏天练习。若能经常坚持练习健身球,对偏瘫后遗症、颈椎病、肩周炎、冠心病、手指功能障碍等疾病均有较好疗效。其原因在于:人体五指之上有许多穴位,是几条经络的起止点,而经络则是联系人脑神经和五脏六腑的纽带。常练习者,可通过这些穴位和经络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此外,由于铁球与手掌皮肤的频繁摩擦,也会因静电及热效应的产生,起到增进血液循环,治疗周身各部位疾病的作用。怎样运用健身球进行锻炼呢?

(1)单手托双球摩擦旋转:即置双球于单手掌心中,手指用力,使双球在掌心中顺转和逆转。在旋转时手指要紧贴球体,使双球互相摩擦,而不要碰撞。

(2)单手托双球离心旋转。即在上述动作熟练后,逐步达到双球互相离开旋转。手指动作,旋转方向均与摩擦旋转相同,只是将手指伸开,用力拨弄双球,使双球在掌心中飞速旋转,而不碰撞。其速度一般要求为顺转150~200次/分,

(3)双手四球运动。即是在单手运动的基础上,逐步锻炼双手四球运动。方法是:两手同时做单手动作,此需要充分发挥大脑的作用才能做到。此动作难度大,要求高,但效果要比单手运动更好。

(4)用铁球按摩、揉搓、锤击身体的不适部分,可减轻疼痛,也能锻炼手力,对常患肩肿不适、腰酸腿痛的老人大有好处。

(5)用单手或双手虎口使劲握球,或用手掌心使劲握球,有酸热的感觉,经常这样锻炼对提高指力、腕力、握力、臂力均有帮助。

四是钓鱼。

钓鱼不仅在于获鱼,更在于怡养性情,增益身心,过去许多文人名士把“烟波垂钓”视为文雅活动。相传,辅佐周文王打天下的姜子牙,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至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的大磻溪,还留有据说是姜子牙垂钓的遗迹。三国的诸葛亮垂钓,为的是转移一下心情,美国总统罗斯福垂钓,为的是放松紧张的神经,每当国会辩论政策之前,他常常抽空前去钓鱼。

夏天,每当你来到水库、池塘边,在繁茂的树荫下,清风吹拂,可阅繁茂生长万物之气态,闻斜阳中蝉鸣,视绿波中“白浮”跳跃……寻得这舒悦和宁静,自然得心地清凉,驱烦抑躁之情志,这是多么惬意啊!而经常体验这种怡乐之情,自然有利于健康,益寿延年。正如陈君礼在《钓鱼乐》中所说:

垂钓湖畔心悠然,嫩柳丝丝挂我肩;

鸟语声声悦我耳,春风微微拂我脸;

湖光水影收眼底,愁情杂念抛天边;

鱼杆拉成弯弓形,上钓鲫鱼活鲜鲜;

村人笑笑问我言:“为啥一钓就半天?”

“钓来锦绣不老春,钓来幸福益寿年!”

的确是这样,经常钓鱼确能促进健康。明代李时珍就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而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还是钓钓鱼好。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钓鱼之所以养心养性,是由于垂钓是用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而成的。垂钓之际,眼、脑、神专注于浮标的动静,不声不响,意在丹田,形静实动,它对提高人的视觉和头脑灵敏的反应能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是做做空气浴。

以上的运动项目,我们只是举例而已,当然适宜于夏季体育锻炼的项目还有不少,这里就不多说了。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说明夏天的运动锻炼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实验观察发现,夏天常参加锻炼比不坚持锻炼的人其心脏功能、肺活量、消化功能都好,而且发病率也较低。但夏天天气炎热,对人体消耗较大,故夏季参加体育活动必须讲究方法,只有合理安排才能收勃好的健身效果。

第一,多吃些碱性,防止酸碱平衡失调:夏季体育活动时,常常汗流浃背,致使体内大量的盐及钾离子也随汗水丢失,而钾离子丢失过多,则可出现肌肉乏力、周身酸楚,心律不齐、嗜睡和精神不振等现象。此外,由于体育活动大量消耗体力,致使体内新陈代谢的中间产物——丙酮酸、乳酸等蓄积过多,此时血中的碱贮备下降,易引发血液的酸碱平衡失调,为了维持正常的酸碱度(ph),必须增加血液的碱贮备,而碱性以水果为主,水果中的西瓜、菠萝、杏、桃李子、哈密瓜等均富含钾盐。

第二,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锻炼,清晨起来应到公园、湖边、庭院等空气较为新鲜的地方活动,项目有广播操、气功、太极拳等。

第三,运动量要适度,不要过度疲劳;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口渴,但不宜过量、过快进食冷餐或冷饮,以防肠血管急骤收缩,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出现腹痛、腹胀、腹泻。可适当喝些盐开水,最好洗个热水澡,既可消除疲劳,又使人感到格外舒服。

中医夏季养生之精神调养


在谈到夏季如何进行精神养生时,《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正如《医书》里指出的:“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邱处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他还强调说,为了避免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阴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说极有见地,心静自然凉也。古有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黄帝内经》里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而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七情过极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这里一方面说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损伤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说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响,可影响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特别是夏季暑气当令,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而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即中医所谓“壮火食气”,也正因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如心烦、谵语、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里,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状态,此时宜用针灸或手压“人中”穴(位于鼻唇沟上1/3交界处);“十宣”穴(位于两手十指尖端处),针刺放血。

若是在长夏,天气以湿热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无风,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这种天气易使人感到心胸憋闷,人们会产生焦躁和厌烦情绪,易诱发精神病。

综上所述,人的精神活动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体验到,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心脏的活动是不一样的。平静时,心脏跳动平稳,激动时,心脏跳动加快。耐心脏之所以与情志有关,又是由于“心藏脉,脉舍神”的结果。脉,就是血脉,血液。心主神明、神志,是通过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来实现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旺盛;血脉亏损,心血不足,则常常会导致失眠、多梦、健忘、眩晕以致精神不振等心理变异。由此看来,夏季精神养生的前提,是要保证“心主血脉”的正常进行。又如何使“心主脉”正常呢?

《黄帝内经》里说:“心之合脉也……多食咸,则脉凝位而变色”;又说:“味过于咸……心气抑”,指出了饮食过咸会给心脏带来不利影响,现代营养学认为,心肌的发育和血脉运行都需要消耗高级蛋白质,要及时补充;而脂肪食用过多,可出现“脂肪心”,又易引起动脉硬化,在饮食中最好选用一些能降血脂的食物,如大豆、、花生、生姜、大蒜、洋葱、茶叶、酸牛奶、甲鱼、海藻、玉米油、山楂等。低盐饮食对预防心血管病大有好处,因为钠盐食用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又易引起高血压等。

体重大重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因此,一定要注意减肥。减肥的办法很多,但重要的是体育运动和饮食减肥。特别是经常参加运动锻炼,还可以增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对心脏大有益处。

总之,夏季精神养生的基础是要保护好心脏;除此以外,在精神方面还要做到“使华英成秀”。那么,又怎样使精神饱满呢?

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托。人是有思想和理想抱负的,一个人有了奋斗目标,才能使他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美好的信念可产生自觉的意志行动和积极的情感。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如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集邮、钓鱼、旅游等,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人们的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其次,时时对自己的性格进行陶冶,要经常注意检查自己的情绪,如存在急躁、焦虑、忧郁、愤怒、狭隘等情绪时,一定要设法不使之再现,这就要加强学习、加强修养。《管子·内业》里曾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在《黄帝内经》里介绍的圣人,一是“无恚嗔之心”,二是“无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为务”。因此,有计划地进行修身养性之道,用豁达、微笑对待不称心的人和事是人们应具备的涵养。

一是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二是有较好的精神修养,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只要这两点做好了,精神自然会饱满,就会“无厌于日”,这就是夏日精神调养的基本法则。

推荐:中医夏季养生之精神调养


在谈到夏季如何进行精神养生时,《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正如《医书》里指出的:“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邱处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他还强调说,为了避免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阴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说极有见地,心静自然凉也。古有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黄帝内经》里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而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七情过极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这里一方面说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损伤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说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响,可影响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特别是夏季暑气当令,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而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即中医所谓“壮火食气”,也正因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如心烦、谵语、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里,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状态,此时宜用针灸或手压“人中”穴(位于鼻唇沟上1/3交界处);“十宣”穴(位于两手十指尖端处),针刺放血。

若是在长夏,天气以湿热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无风,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这种天气易使人感到心胸憋闷,人们会产生焦躁和厌烦情绪,易诱发精神病。

综上所述,人的精神活动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体验到,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心脏的活动是不一样的。平静时,心脏跳动平稳,激动时,心脏跳动加快。耐心脏之所以与情志有关,又是由于“心藏脉,脉舍神”的结果。脉,就是血脉,血液。心主神明、神志,是通过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来实现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旺盛;血脉亏损,心血不足,则常常会导致失眠、多梦、健忘、眩晕以致精神不振等心理变异。由此看来,夏季精神养生的前提,是要保证“心主血脉”的正常进行。又如何使“心主脉”正常呢?

《黄帝内经》里说:“心之合脉也……多食咸,则脉凝位而变色”;又说:“味过于咸……心气抑”,指出了饮食过咸会给心脏带来不利影响,现代营养学认为,心肌的发育和血脉运行都需要消耗高级蛋白质,要及时补充;而脂肪食用过多,可出现“脂肪心”,又易引起动脉硬化,在饮食中最好选用一些能降血脂的食物,如大豆、、花生、生姜、大蒜、洋葱、茶叶、酸牛奶、甲鱼、海藻、玉米油、山楂等。低盐饮食对预防心血管病大有好处,因为钠盐食用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又易引起高血压等。

体重大重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因此,一定要注意减肥。减肥的办法很多,但重要的是体育运动和饮食减肥。特别是经常参加运动锻炼,还可以增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对心脏大有益处。

总之,夏季精神养生的基础是要保护好心脏;除此以外,在精神方面还要做到“使华英成秀”。那么,又怎样使精神饱满呢?

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托。人是有思想和理想抱负的,一个人有了奋斗目标,才能使他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美好的信念可产生自觉的意志行动和积极的情感。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如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集邮、钓鱼、旅游等,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人们的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其次,时时对自己的性格进行陶冶,要经常注意检查自己的情绪,如存在急躁、焦虑、忧郁、愤怒、狭隘等情绪时,一定要设法不使之再现,这就要加强学习、加强修养。《管子·内业》里曾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在《黄帝内经》里介绍的圣人,一是“无恚嗔之心”,二是“无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为务”。因此,有计划地进行修身养性之道,用豁达、微笑对待不称心的人和事是人们应具备的涵养。

一是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二是有较好的精神修养,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只要这两点做好了,精神自然会饱满,就会“无厌于日”,这就是夏日精神调养的基本法则。

中医之“五彩平衡”养生法


导语:五彩缤纷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中的五味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中医专家指出:酸、甜、苦、辣、咸等饮食五味调配得当则可健体益身。

中医理论认为:心属火,红色和苦味入心。红色具有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强血液循环、促使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苦味具有解除燥湿、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益肾利尿以及健胃等作用。

肝属木,青(绿)色和酸味入肝。青绿色可调节体内平衡,消除紧张情绪,起镇静作用,有助于减轻头痛、发热、晕厥失眠;酸食能开胃,增强肝功能,利于钙、磷的吸收。

脾属土,黄色和甜味入脾。黄色具有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加强逻辑思维的作用;吃甜食具有补热量、养气血、缓解疲劳、调和脾胃、解除毒素等作用。

此外,中医还有肺属金(白色和辣味入肺)肾属水(黑色和咸味入肾)的观点。专家表示,五味各有所入,五脏各有所喜,但不能超过正常的限度,超过了反而会成为致病的原因。

体质养生之阳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胜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

前人对体质有许多论述,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

古希腊波克拉底的气质学说,曾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体质学说,其气质学说认为人体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其比例决定了人的气质,并依此把人分为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忧郁质型。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依据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把人分为兴奋型、灵活型、安定型、抑制型。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阳虚体质养生法。

(1)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 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2)阳虚体质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卫阳不足:主要表现是身体怕冷,怕风,四肢怕冷,甚至腰背怕冷等一系列寒的的现象。

2.中焦虚寒:主要表现是胃部怕冷,不能吃寒凉的东西,一吃就腹泻。

3.下焦虚寒:主要表现是腰部怕冷,屁股怕冷、生殖器怕冷等,还有小肚子一吹风,马上就疼痛不舒服。

(3)养生原则

祛阳法寒,温补脾肾,因为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4)养生方法

1、体育锻炼因动则生阳,故阳虚体质之人,要加强体育锻炼,春夏秋冬,坚持不懈,每天进行1~2次。具体项目,因体力强弱而定,如散步、慢跑、 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内养操、工间操、球类活动和各种舞蹈活动等,亦可常作日光裕、空气浴,强壮卫阳。气功方面,坚持做强壮功、站桩功、保健功、长寿功。

2、饮食调养 应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 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最为有效。

3、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的情绪。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 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4、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20~30次 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所得的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对于年老及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

5、药物养生 可选用补阳祛寒、温养肝肾之品,常用药物有鹿茸、海狗肾、蛤蚧、冬虫夏草、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苁蓉、补骨脂、胡桃、杜仲、续断、菟丝子等,成方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全鹿丸。若偏心阳虚者,桂枝甘草 汤加肉桂常服,虚甚者可加人参;若偏脾阳虚者,选择理中丸,成附子理中丸;脾肾两虚者可用济生肾气丸。

结语: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合适我们的养生方法,相信看完了我们的内容后,会对那些阳虚体质的人有所收获。

中医养生法 春暖花开养生法


中医认为,受四时气候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而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仍有“乏”的感觉。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也制定了相应的养生方法,那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那么在春季具体应该怎样养生呢?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教授说,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精神养生

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静的好心态。

■饮食养生

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还要多吃些新鲜,如春笋、菠菜等,以补由于冬季新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的缺憾。

春季是肝旺之时,因时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可有目的的根据医生的推荐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可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但对于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禁食含异种蛋白的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蟹之类。

■起居养生

春天,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适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散行”。由于春季循环功能加强,各组织器官负荷加重,于是中枢神经产生了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这种现象俗称“春困”。要适应这种生理变化,就应当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以汲取大自然的活力,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精力充沛。但年高多病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运动量,要保持在活动后心率最高不超过(180-年龄)为佳。

在衣着上,由于早春气温乍暖乍寒,而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御寒能力有所减弱,因此,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骤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防病保健

春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期,如流感、流脑、腮腺炎等疾病。为避免春季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犯肺之路。在运动上,动作宜舒展,一般可选择散步、慢跑、春游、放风筝等。

中医养生之经络养生强壮身体


【导读】中医养生之经络养生强壮身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通道,也是滋养五脏六腑的重要部位,而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你对中医养生之经络养生强壮身体了解多少呢。

中医养生之经络养生强壮身体

经络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而使人体各部分保持一种相对协调平衡的状态。经络的生理功能中医称之为经气,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点按风府穴:双掌掌根贴于耳后,双手中指弯曲以指尖点按头后正中线的风府穴约1分钟,力量适中。风府为督脉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颈疼痛,预防中风。

中医养生之经络养生强壮身体

点百会、四神聪:双掌掌根贴于头的两侧,然后以双手中指指腹依次点按头顶百会穴及四神聪穴,约1~3分钟,力量适中。百会为督脉穴,四神聪为外经奇穴,头为诸阳之会,常点按此二穴,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

点印堂:以双手中指指尖点按双眉中间印堂穴,约1分钟。印堂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前额头痛、鼻衄、鼻渊等。点太阳: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太阳穴,点法和揉法结合,约1分钟。太阳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痛、目疾诸症。

上肢点穴按摩: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冲穴及小指的少冲穴,然后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点按合谷穴、列缺穴、内关穴,也可点按左、右手的十宣穴。换左手指点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

中医养生之经络养生强壮身体

下肢点穴按摩: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足三里穴和委中穴,点法和揉法结合。

作为养生之道,我择其易于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经络穴位养生方法介绍,这些穴位的具体位置可以在经络图谱中找到。

中医养生之睡眠保健


中医养生名著之一《养生三要》里说: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可见,睡眠对于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人类生命的过程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睡眠与健康是终生伴侣。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睡眠科学,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美国有两位学者,对7000人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研究,认为有7种原因可影响人的寿命,其中重要的一项是睡眠。众所周知,人可以七天不进食,只要饮水,尚可维持生命,但如果真正七天七夜不睡觉便有生命的危险。有位生理学家用狗做实验,每天只给水喝而不给食物,它能活25天,若连续5天不让它睡眠,结果体温下降4℃~5℃,再经92~143小时剥夺睡眠它就死亡了。狗死后解剖,发现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上的变化。可见,经久不眠,必然导致衰竭,这种结论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不要说长时不眠,就是长期睡眠不足,对健康也有很大的损害。这是因为在所有的休息方式中,睡眠是最理想、最完整的休息。有人说,睡眠是大自然的了不起的恢复剂,这是合乎事实的,经过一夜酣睡,多数人醒来时感到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睡眠不足时,第二天就显得疲惫不堪,无精打采,感到头晕脑胀,工作效率低,但若经过一次良好的睡眠之后,这些情况随之消失。曾有人形象他说睡眠好比给电池充电,是储备能量。确实,经过睡眠可以重新积聚起能量,把一天活动所消耗的能量补偿回来,为次日活动储备新的能量。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劳,使脑神经。内分泌、体内物质代谢、心血管活动、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能得到休整,促使身体各部组织生长发育和自我修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所以有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的谚语。

中医养生之夏季养生法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