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化寒痰的中药有哪些

养生保健中药材有哪些。

身体是智能的载体,是事业的本钱。对自己晚年负责,就不应该对晚年的健康透支。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养生不应只是延年益寿的投机,而应从年轻开始。如何避开有关中医养生的认识误区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温化寒痰的中药有哪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导读:温化寒痰的中药有哪些?温化寒痰药主要是用温化的方法来把体内的痰化掉,那么温化寒痰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温化寒痰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温化寒痰的中药有哪些

温化寒痰药性多温燥,有温肺祛痰,燥湿化痰的功效。可治寒痰,湿痰所导致的咳嗽气喘,湿痰所导致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病患。温化寒痰药包括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猫爪草等。

1、半夏

半夏,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2、天南星

天南星,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为植物天南星科,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秋、冬二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干燥。具有祛风止痉、化痰散结之功能。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痹、风痰眩晕、癫痫、惊风、破伤风、咳嗽多痰、痈肿、瘰疬、跌打麻痹、毒蛇咬伤。

治风化痰,定志安神,利头目:用半夏曲三两,天南星(炮)一两,辰砂、枯矾各半两,为末,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和剂局方》辰砂化痰丸)

3、白附子

白附子,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的功效。用于中风痰壅,口眼唱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4、白芥子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一年或二年生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无臭,味辛辣。可入药。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阴疽,流痰,跌打损伤。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禁服,皮肤过敏或溃破者忌用。

治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简便单方》)

5、皂荚

皂荚,又名皂荚树、皂角等。皂荚树的荚果、种子、枝刺等均可入药,荚果入药可祛痰、利尿;种子入药可治癣和通便秘;皂刺入药可活血并治疮癣,皂荚树以果实、种子入药。皂荚含三萜皂甙(皂荚甙、皂荚皂甙)、鞣质、蜡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有祛痰、开窍的功能。皂荚中所含有的皂苷素是三萜烯类和低聚糖,有消炎、抗溃疡、抗病变效果,还有抗癌和提高艾滋病免疫力等功效。皂荚的根、茎、叶可生产清热解毒的中药口服液。

6、旋覆花

旋覆花,中药名,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的功效。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闷,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治外感风寒,内蕴痰湿,咳嗽痰多,常与半夏、麻黄等同用,如金沸草散。(《和剂局方》)

7、白前

白前,中药名,为萝蘑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干燥根茎和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具有降气,消痰,止咳的功效。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阴虚火旺、肺肾气虚咳嗽者慎服。

治久嗽兼唾血:白前三两,桑白皮、桔梗各二两,甘草(炙)一两。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顿服。若重者,十数剂。忌猪肉、海藻、菘菜。(《近效方》)

8、猫爪草

猫爪草,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的干燥块根。具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瘰疬痰核,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以上就是一些温化寒痰的中药,供大家参考。

相关阅读

化湿的中药有哪些


导读:化湿的中药有哪些?化湿是利用药物的芳香温燥之性化散湿浊的治法,那么化湿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化湿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化湿的中药有哪些

化湿药主要作用为化湿运脾。化湿药多具芳香之气,也称为芳香化湿药。化湿药性味辛温,主归脾胃二经,具有醒脾化湿、燥湿健脾等功效。湿证有寒湿与湿热之分,故在使用化湿药时,应根据不同的湿证进行适当的配伍,寒湿者当配温里散寒药,湿热者当配清热燥湿药。又湿性粘滞,湿阻每可滞气,行气有助于化湿,故使用化湿药时常配行气药。湿生每因脾虚,若为脾虚生湿者,当配补脾药等。化湿药物包括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豆蔻、草豆蔻等,具体来看看:

1、藿香

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藿香有杀菌功能,口含一叶可除口臭,预防传染病,并能用作防腐剂。夏季用藿香煮粥或泡茶饮服,对暑湿重症,脾胃湿阻,脘腹胀满,肢体重困,恶心呕吐有效。常配佩兰、苏叶、厚朴等,效果更好。

2、佩兰

本品辛香宣化,性平偏凉,入脾胃肺经,善醒脾而除中洲陈腐秽浊之气,与藿香相似,亦为化湿和中之要药。

本品有良好的化湿、解暑之功,用于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治暑湿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同用。治湿温初起,常与藿香、滑石、薏苡仁等同用。

3、苍术

本品辛苦性温燥散,入脾胃经有较强的燥湿健脾之功,为湿滞中焦证之常用药,又可用于水湿、痰饮内停或湿热内蕴所致诸证。

治寒湿阻滞中焦证,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治痰饮或湿溢水肿,常与陈皮、茯苓、生姜皮等同用。治湿热水肿或湿温,常与黄芩、黄连、滑石等同用。治湿浊带下,与白术、茯苓、芡实等同用。

4、厚朴

本品苦能下气,辛以散结,温可燥湿,主入脾胃经,功善燥湿、行气,为消除湿滞痞满之要药。

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脘痞腹满、不思饮食、呕恶吞酸、倦怠便溏等症,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

5、砂仁

古人称之为醒脾调胃要药的药是砂仁。本品辛香温散,入脾胃经,有良好的为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

证属寒湿气滞者,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证兼脾气虚弱者。常与木香、人参、白术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砂仁除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功能外,尚可安胎,用治气滞胎动不安,其止泻作用适宜中焦虚寒的泄泻。

有化湿功效的其它中药,下面继续为你推荐,一起来看看。

6、豆蔻

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用于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如白豆蔻丸。用于治疗湿温初起,胸闷不饥:与薏苡仁、苦杏仁等同用。用于治疗胃寒湿阻气滞之哎吐:与藿香、半夏等药同用。

7、草豆蔻

本品辛香温燥,入脾胃经,有燥湿化浊,温中止呕,行气消胀之功。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等证。

治疗脾胃寒湿偏胜,气机不畅,与干姜、厚朴、陈皮等温中行气之品同用。治疗寒湿内盛,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与肉桂、高良姜、陈皮等同用,如草豆蔻散。

8、草果

本品辛散温燥,有特异的香味,入脾胃经,有较强的燥湿散寒之功。善治寒湿中阻之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常与砂仁、厚朴、苍术等配伍。

寒热痰饮,草果仁四两,甘草二两,生姜五两。上药细锉,用水浸,文武火熬,以干为度,取出焙碾为末。每服一钱,入盐沸汤点服。用于治疗疟疾寒热往来,与常山、知母、槟榔等同用。

化湿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又因其芳香,大多含挥发油,而挥发油又为其有效成分,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药效降低。

可以温里的中药有哪些


导读:可以温里的中药有哪些?温里药主要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那么可以温里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温里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可以温里的中药有哪些

温里药主要作用有温里祛寒,温里药味多辛甘,性主温热。以归心,肾,脾,胃经为主。可以用治里寒证。温里药多为辛热燥烈之品,易耗阴助火,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和气候炎热时慎用。

1、辣椒

辣椒,中药名,为茄科植物辣椒或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皮变红色时采收,除去枝梗,晒干。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用于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肺结核以及痔疮患者忌用。辣椒有刺激性,如有疮疖、牙痛或眼部疾病,不宜食用。

2、高良姜

高良姜,中药名,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体虚者不宜单用。

(1)用于治胃寒脘腹冷痛: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

(2)用于治疗卒心腹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与厚朴、当归、桂心等同用,如高痕姜汤。(《千金方》)

3、附子

附子,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1)内虚目暗:补气养血。用当归(生晒)六两,附子(火炮)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名六一丸。(《圣济总录》)

(2)气虚瘴疟,热少寒多,或单寒不热,或虚热不寒:用草果仁、熟附子等分,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半盏服。名果附汤。(《济生方》)

4、母丁香

母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药用丁香)的近成熟果实。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不宜与郁金同用。

《证因脉治》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5、小茴香

小茴香,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小茴香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盐小茴香有暖肾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盐小茴香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

(1)《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常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配伍用治寒疝腹痛。

(2)《本草汇言》:与高良姜、香附、乌药等同用可治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

可以温里的中药,下面继续为你推荐,一起来看看。

6、肉桂

肉桂,中药名,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

(1)十全大补汤: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主治劳积虚损,呼吸气少,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干唇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人参养营汤:温补气血,主治气血不足,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干姜

干姜,中药名,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1)用于治脾胃虚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饮,喜唾涎沫: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如理中汤。(《伤寒论》)

(2)用于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千金方》)

8、花椒

花椒,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和杂质。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用:湿疹,阴痒。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与生姜、白豆蔻等同用,可用于外寒内侵,胃寒腹痛、呕吐等症;与乌梅、干姜、黄柏等同用,可用于虫积腹痛,手足厥逆,烦闷吐蛔等症;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等同用,可用于湿疹瘙痒。

以上就是一些可以温里的中药,供参考。

辛温解表的中药有哪些


导读:辛温解表的中药有哪些?辛温解表药是指用性味辛温的药物发散风寒,解除表证的治法。那么辛温解表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辛温解表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辛温解表的中药有哪些

中药辛温解表药一般药性辛温。辛可散风,温能祛寒,因此有发散风寒的功效。部分药物还同时兼具有平喘,利水,透疹,止疼等作用功效。辛温解表的中药有麻黄,细辛,香薷,防风,羌活,白芷等。

1、麻黄

麻黄,为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本品辛散质轻,苦泄温通,重在宣肺,药力较强。入肺与胱经,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利水消肿。

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2、细辛

细辛,属马兜铃目,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等功效。常用于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等。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3、香薷

香薷,中药名。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直立草本,密集的须根。香薷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4、防风

防风,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防风的根可生用。味辛、甘,性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

5、羌活

羌活,中药名。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茎粗壮,伸长呈竹节状。其性温,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该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亏血虚者慎用;阴虚头痛者慎用;血虚痹痛忌服。

6、白芷

白芷,中药名。以根入药,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亦可作香料。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7、桂枝

桂枝,中药名。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与白芍等同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桂枝辛温助热,易动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辛温解表的中药,下面继续为你推荐,一起来看看。

8、紫苏

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叶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行气宽中紫苏叶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

用于感冒风寒:紫苏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9、生姜

生姜,中药名。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姜的根茎(干姜)、栓皮(姜皮)、叶(姜叶)均可入药。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生姜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10、辛夷

辛夷,中药名。又名木兰、紫玉兰,为中国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云南、福建、湖北、四川等地。发散风寒,通鼻窍。主治风寒感冒,鼻塞,鼻渊。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以上就是一些辛温解表的中药,供大家参考。

温经止血的中药有哪些


导读:温经止血的中药有哪些?温经止血药性温热,有温经止血的作用。那么温经止血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温经止血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温经止血的中药有哪些

温经止血药,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证。如便血,崩漏,紫癜等,色暗淡者。热盛火旺之出血证忌用。温经止血药有艾叶、炮姜、灶心土等。

1、艾叶

艾叶,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本品药性温燥,阴虚血热者慎用。有小毒,不可过量服用。

(1)冷劳久病:茅香花、艾叶四两,烧存性,研末,粟米饭丸梧子大。初以蛇床子汤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微吐不妨,后用枣汤下,立效。(《圣济总录》)

(2)伤寒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以干艾叶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顿服取汗。(《肘后方》)

(3)妊娠风寒卒中,不省人事,状如中风:用熟艾三两,米醋炒极热,以绢包熨脐下,良久即苏。(《妇人良方》)

2、炮姜

炮姜,中药名。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黄色,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用于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

蜘蛛咬人:炮姜切片贴之,良。(《千金方》)

3、灶心土

灶心土,为烧木柴或杂草的土灶内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块。全国农村均有在拆修柴火灶或烧柴火的窑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可,又名伏龙肝。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橙黄色或红褐色。表面有刀削痕。体轻,质较硬,用指甲可刻划成痕,断面细软,色稍深,显颗粒状,并有蜂窝状小孔。具烟熏气,味淡。有吸湿性。以块大整齐、色红褐、断面具蜂窝状小孔、质细软者为佳。

伏龙肝与炮姜,均可温中止血,止泻,二者均适应于脾胃虚寒,腹痛泻痢以及阳虚失血之症,但炮姜温中散寒之力强,守而不走,治疗一切脾胃虚寒之证,伏龙肝偏于温中止血,并有和胃降逆止呕作用。

以上就是一些温经止血的中药,供大家参考。

治疗寒痰的中成药有哪些?


咳嗽是人们经常出现的现象,而且容易咳出痰来,有的时候,痰会变得非常清稀,而且颜色会明显发白,这很有可能是出现了寒痰,这是因为身体受寒而导致出现的,尤其出现风寒感冒的时候,患者就很容易出现寒痰,另外还会伴随着头痛、发热等症状,那么在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有哪些中成药可以帮助治疗呢?

治疗寒痰的中成药:

1、半夏

半夏,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2、天南星

天南星,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为植物天南星科,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秋、冬二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干燥。具有祛风止痉、化痰散结之功能。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痹、风痰眩晕、癫痫、惊风、破伤风、咳嗽多痰、痈肿、瘰疬、跌打麻痹、毒蛇咬伤。

治风化痰,定志安神,利头目:用半夏曲三两,天南星(炮)一两,辰砂、枯矾各半两,为末,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和剂局方》辰砂化痰丸)

3、白附子

白附子,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的功效。用于中风痰壅,口眼唱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3、白附子

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4、白芥子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一年或二年生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无臭,味辛辣。可入药。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阴疽,流痰,跌打损伤。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禁服,皮肤过敏或溃破者忌用。

治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

清化热痰的中药有哪些


导读:清化热痰的中药有哪些?中药的种类有很多,那么清化热痰的中药有哪些?下面就推荐几种清化热痰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清化热痰的中药有哪些

清化热痰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的作用,可治痰热所导致的咳嗽气喘,痰黄质稠和痰稠难咯等证,清化热痰药性寒凉,寒痰和湿痰证不宜用。清化热痰药包括贝母、瓜萎、竹茹、竹沥、桔梗、胖大海、黄药子、荸荠等,具体来看看:

1、贝母

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卷叶川贝、川贝母,以及浙贝母等的鳞茎。川贝与浙贝皆属性寒而有苦味,都能清肺化痰而止咳,可用于痰热咳嗽等症。

川贝性凉而有甘味,兼有润肺之功,而清火散结之力则不及浙贝母,故宜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可与沙参、麦冬、天冬等品配伍。

浙贝母苦寒之性较重,开泄力胜,大多用于外感风邪、痰热郁肺所引起的咳嗽,常与桑叶、杏仁、牛蒡子、前胡等品配伍同用。

2、瓜萎

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果实。瓜蒌甘寒清润,有清肺化痰功效,故可用于痰热咳嗽、咯痰稠厚、咳吐不利及肺痈等症,常与知母、浙贝母、生苡仁、冬瓜子等配伍同用。

瓜蒌仁质润多油,善涤痰垢而导积滞,有滑肠通便的功效,可用于肠燥便秘等症,常与火麻仁、郁李仁等配伍应用。

3、竹茹

竹茹,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等茎的节间部份,用刀刮去第一层青绿表层后,刮下的中间层。竹茹寒能清热,兼有化痰作用,故能用于肺热咳嗽,常与黄芩、瓜蒌等药同用。

竹茹有和胃降逆作用,适用于胃热呕吐、呃逆等症,常与橘皮、半夏等药同用;对妊娠呕吐之症,本品也可应用。

4、竹沥

竹沥是竹子经加工后提取的汁液。它是一种无毒无副作用,集药、食两用的天然饮品。化痰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5、桔梗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

6、胖大海

胖大海,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成熟种子。有开宣肺气、清泄肺热的功效,故适用于肺气闭郁、痰热咳嗽、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症,常与苦桔梗、生甘草、蝉衣、薄荷等药配合应用。

胖大海不仅能清肺热,同时有润燥通便的功效,用治热结便秘,可单用炮汁饮服,但只适用于轻症,重症尚须配合适宜的清热泻下药同用。对热结便秘引起的头痛、目赤、轻度虚热等症,用之亦有一定的效果。

7、黄药子

黄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根。黄药子能止咳平喘,治咳嗽、气喘,可配合胡颓叶同用;治百日咳,用冰糖炖化服。还有止血的功效,可以治疗吐血、咯血等症。

此外,本品近来在临床上又用于食道癌、胃癌、乳腺癌,以及甲状腺肿瘤等病,但多用或久服对肝脏有一定影响。

8、荸荠

荸荠,为莎草科植物乌芋的球茎。清化痰热,可用于肺胃痰热壅滞的病症,对痰核、瘰历出现热象的,常配合海蜇煎服,有化痰消散作用。

荸荠善清肺胃热而生津止渴,用于温病热灼津液口渴时,可用鲜者打汁,配鲜芦根汁、鲜藕汁、梨汁等同服。阴虚肺燥、痰热咳嗽,大便燥结时,也可应用。

以上就是清化热痰的中药,供大家参考。

温化寒痰的中药有哪些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