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寒

2019-10-12

脾虚体寒艾灸什么穴位

男性艾灸常用养生穴位。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每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忽视养生。正确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脾虚体寒艾灸什么穴位”,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脾虚体寒艾灸什么穴位

1、脾虚艾灸什么穴位

1.1、脾虚艾灸解溪穴: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消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逐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1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1.2、脾虚艾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时间对关元穴施灸或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逐日可以艾灸10⑴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1.3、脾虚艾灸丰隆穴:丰隆穴是脾胃衰弱湿重艾灸重点,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

1.4、脾虚艾灸足3里:足3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1,是1个强健身心的大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用足3里这个穴位医治。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2、体寒艾灸什么穴位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有“若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有关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3、体寒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怕冷,手脚冰凉,在中医体质学上称为阳虚体质。阳虚体质就是阳气不足,体内产生的热量不够,阳气不够,自然就会出现怕冷的状态。这种体质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年轻人更多一些。当然也有很多中老年人也有身体寒冷怕冷的症状,那么也是元气不足的典型表现。中老年人出现的继发性怕冷疾病,那么一定与她所患的疾病有关,也就是阳气不足,身体虚弱,体内由于疾病而产生热量不够,久而久之也会导致阳虚。

脾虚的女人吃什么

1、番薯

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2、薏苡仁

味甘淡,属性微寒。具有利水渗湿和止泻的作用。对于腹泻、食欲下降等脾虚症状都适用。薏苡仁味甘淡,属性微寒;

3、粳米

又被称为“大米”。性平味甘,对于脾胃以及肌肉的保健都具有益处。可以用来治疗、改善因脾虚所致身体消瘦、烦闷、泄泻、下痢等症状。

推荐:粳米粥。粳米50克,葡萄于10克,以适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可。

4、小麦

小麦属于性凉味甘的五谷类食物。具有健心护肾、清热止渴的功效。适用于口干舌燥、心烦不安、食欲不振等脾虚症状。

体寒吃什么

1、适当摄取盐分。

在中医中,盐分有着温热身体的说法,所以,适当地摄取盐分具有调整血液循环的效果。当然,盐分也不可摄取过多,否则,对健康有所影响。

2、控制水分。

“多余的水分”是体寒女性的大敌。多余的水分不仅会吸走身体的热量,还会使肾脏机能低下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而过剩的水分也会成为下半身肥胖的原因。

3、进食不宜过量。

进食过量不仅会形成肥胖,还会引起体寒。如果进食过多,肠胃活动就会减慢,而血液的大半会在肠胃中滞留。腹部的集中温热就会导致手脚的寒冷,所以,进食是以八分饱为佳。

4、女性体寒可喝药酒

阿胶酒:补血润燥。

阿胶有很好的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也是女性强身健体、美容养颜的最佳补品之一。对于月经不调的女性尤其适合服用阿胶,血虚者可用阿胶补益,血多者用阿胶来固摄,血少者用来行血。

ys630.coM延伸阅读

体寒艾灸哪些穴位?


体寒和宫寒是相关联的,女性体寒一定要注意,这对身体的影响很大。艾灸是一种调理方式,针对穴位调理。体寒通过艾灸也能有治疗效果,不仅要艾灸,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也要注意。

1.体寒艾大椎穴

穴位:大椎穴是人体最大的穴位,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2.体寒艾灸足三里穴

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作用: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3.体寒艾灸关元穴

穴位: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作用:关元穴具有温肾阳、补虚,壮阳的作用。

4.体寒艾灸神阙穴

位置:神阙,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

作用:艾灸神阙穴,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5.体寒艾灸中脘穴

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

作用: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艾灸艾什么穴位治体寒


艾灸艾什么穴位治体寒

1、艾灸艾什么穴位治体寒

艾灸大椎穴

穴位:大椎穴是人体最大的穴位,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此外,大椎穴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艾灸足三里穴

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作用: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主治疾病为: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足三里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此外,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

2、什么是体寒

“体寒”,以中医看,大部分叫做“虚寒”,就是体质虚且寒。中医对于病情,可以用“八纲辨证”法说明,分成“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个八纲辨证,虚跟寒都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人虚寒。

3、体寒的原因

循环障碍:心脏衰弱,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末梢循环不良”。

阳气不足:肝脏的造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肾脏阳气不足,肢体冷凉,手脚发红或发白,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

月经和生育引起的激素变化:在有手脚发凉症状的人群中,女性占绝大多数。这是激素变化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皮下血管收缩和血液流量减少,从而引发寒症。

如何预防体寒

适当摄取盐分

在中医中,盐分有着温热身体的说法,所以,适当地摄取盐分具有调整血液循环的效果。当然,盐分也不可摄取过多,否则,对健康有所影响。

控制水分

“多余的水分”是体寒女性的大敌。多余的水分不仅会吸走身体的热量,还会使肾脏机能低下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而过剩的水分也会成为下半身肥胖的原因。

进食不宜过量

进食过量不仅会形成肥胖,还会引起体寒。如果进食过多,肠胃活动就会减慢,而血液的大半会在肠胃中滞留。腹部的集中温热就会导致手脚的寒冷,所以,进食是以八分饱为佳。

“阴性”食物

牛奶、豆腐、青菜等食物原属“阴性”,容易造成体寒,而经过温热加工后,就能转换为阳性,所以,这类“阴性”食物最好是经过加热加工后再食用。

体寒食疗方

姜丝爆羊肉

羊肉切薄片,生姜切细丝,锅内加油少许,起旺火,待油冒青烟时,倒入花椒、八角,炸出香味,倒入姜丝略炒,加入羊肉片翻炒,加入盐、味精,出锅时淋麻油即可。

大枣枸杞羊肉汤

羊肉切大块,在开水锅中汆出血水备用;大枣和枸杞洗净备用;锅内加水,放入羊肉、葱、姜、大料同煮,煮半熟时,加入大枣、枸杞和盐煮熟即可。如果不喜欢羊肉的膻味,可以与大枣同时加入橘子皮一两片,即可减轻膻味。

三香辣椒

红辣椒(根据自己吃辣的程度,选择辣椒品种),在炉火上烤干至接近焦;花生米炒熟至酥脆(芝麻也可);大葱在炉火上烤至外层焦糊,剥去外层。以上三种原料,分别捣烂,然后再混合,加盐和味精,即可食用。

脾虚艾灸什么穴位


二、脾胃虚该如何调理三、脾虚的表现有哪些

脾虚艾灸什么穴位

1、脾虚艾灸解溪穴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2、脾虚艾灸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3、脾虚艾灸丰隆穴

丰隆穴是脾胃虚弱湿重艾灸重点,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

4、脾虚艾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5、脾虚艾灸中脘穴

中脘则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可治疗胃痛、恶心、腹胀等。内关则是宽胸解郁、行气止痛之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

有需要的患者,可自己去药店买点艾条。仰卧姿势,用点燃的艾条在以上这几个穴位上温灸,每穴5分钟,以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此方对缓解胃痛有帮助。

脾胃虚该如何调理

1、注意保暖:告诉我们,身体中出现的大部分毛病都是由于没有做好保暖工作造成的。特别是现在春寒料峭的时候,脾胃虚弱的患者更是要注意保暖工作,如果有胃痛的患者要避免手冷;腹泻的患者最好在肚脐的地方进行有效的保暖。日常要少吃一些生冷的果蔬或者饮品,女性可以多喝一些姜茶。

2、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向上、轻松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神志清楚,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或促使疾病痊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当人的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指挥作用加强,人体内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陈代谢。

3、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方法有很多,慢跑、爬山、瑜伽、气功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促进肠胃蠕动,提高身体的消化能力和营养的摄取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排除身体毒素。

脾虚的表现有哪些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脾虚便秘艾灸什么穴位


脾虚便秘艾灸什么穴位

1、脾虚便秘艾灸什么穴位

揉天枢、足三里穴:以拇指或中指端揉脐旁2寸天枢穴、下肢足三里穴各50~100次。推下七节骨:用拇指桡侧或食指、中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100~200次。运内八卦:用拇指罗纹面着力,在手掌心四周八卦穴作运法50次。推三关:用拇指或食、中两指罗纹面着力,沿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200次。

2、脾虚为什么会便秘

如果身体出现了脾虚便秘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就涉及到身体的方方面面,例如容易出汗、四肢肌肉无力、身体精神倦怠以及头昏眼花、脉象细弱等等情况。除此之外,长时间的气虚还有可能导致身体中脏腑功能的推荐,从而导致出现脾胃虚弱,甚至出现便秘情况。

对于不同的病人来说,便秘所代表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正常情况下,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的次数减少,大概两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上一次厕所,并且粪便比较的干燥,甚至出现排便困难的情况。

3、脾虚便秘注意什么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量,只有足够的量,才足以刺激肠蠕动,使粪便正常通行和排出体外。特别是早饭要吃饱。饮食中必须有适量的纤维素;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蔬菜与水果。早晚空腹吃苹果一个或每餐前吃香蕉1-3个;主食不要过于精细要适当吃些粗粮;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每晚睡前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对经常容易发生便秘者一定要注意把大便安排在合理时间,每到时间就去上厕所,养成一个良好的排便习惯。

脾虚便秘吃什么食物好

1、大枣

性温,味甘,为常食之物,它有益气补血的功效,历代医家常用之于气虚病人。《别录》说它补中益气,强力。唐代食医孟诜亦云:大枣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所以,气虚者宜用大枣煨烂服食为佳。

2、粳米

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早在《别录》中即有主益气的记载,唐代食医孟诜亦云:粳米温中,益气。清·王孟英还把粳米粥誉之为贫人之参汤,他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气虚者宜常食之。

3、狗肉

性温,味咸,能补中益气,对气虚兼有脾虚或肾虚或肺虚或阳虚者更宜。《日华子本草》云:狗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医林纂要》中还说,狗肉补肺气,固肾气。尤以秋冬季食之为佳。

脾虚便秘怎么办

1、以五谷杂粮和根茎类为主食:平日可以糙米、胚芽米取代白米煮饭,若能酌加燕麦、薏仁等营养谷物更好;要吃面包、面条时,宜选择全麦制品。另外,番薯、马铃薯等根茎类通便效果也极佳。

2、多以豆类取代肉类以豆类及其制品(如豆腐)取代肉类,可收高纤、无胆固醇与抗氧化之效,而豆浆与豆奶(将豆类研磨成粉与牛奶混和)也是很棒的通便饮品。

3、研究发现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改善便秘的作用,其中包括有纤维状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基科碳水化合物(半纤维素和但白糖等)填充类化合物(木质素)等,这些纤维素能使大便变稀、变软,同时还能使肠道活动功能增强,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功能。

4、补充足够水分这是解除便秘的重要方法,建议每天至少要喝1700CC的水,夏天甚至要喝到2500~3000CC。而且,最好每天一起床就喝杯500CC的冷开水(冬天可喝温开水),以促进便意。

体寒艾灸穴位,教你专业知识!


如果一个人长期存在体寒的话,健康一定会出现问题,比如体寒的人血液循环会受到阻碍,容易出现贫血,而女性如果有体寒的话,很容易出现痛经的症状,据医生介绍,长时间体寒还会导致多种疾病,所以需要及时治疗,今天为大家推荐使用艾灸穴位调理体寒的方法。

一、体寒艾灸大椎穴

穴位:大椎穴是人体最大的穴位,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此外,大椎穴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二、体寒艾灸足三里穴

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作用: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主治疾病为: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足三里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此外,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

三、体寒艾灸关元穴

穴位: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作用:关元穴具有温肾阳、补虚,壮阳的作用。

主治疾病为: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各种妇科疾病;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四、体寒艾灸神阙穴

位置:神阙,就是俗称的“肚脐眼”。

作用:艾灸神阙穴,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主治疾病为: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五、体寒艾灸中脘穴

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

作用: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主治疾病为: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脾虚口甜艾灸什么穴位


脾虚口甜艾灸什么穴位

1、脾虚口甜艾灸什么穴位

1.1、推按两肋

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1.2、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1.3、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

2、调理脾胃的方法

2.1、脾胃不好注意冷暖。在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时,有虚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虚泄泻的,可在脐中贴暖脐膏药,同时还应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发冷,可及时服用生姜茶。

2.2、脾胃不好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瑜伽等。适当的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

2.3、保养脾胃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据研究,不良情绪可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暖气、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绪则有益于胃肠系统正常活动。

3、脾虚口甜的食疗方法

3.1、菠菜炖血:首先准备好200克的菠菜,100克的动物血,洗净菠菜之后将其和动物血一起煮汤即可。菠菜可以起到滋阴润燥、疏肝养血的功效作用,有助治疗肝气不舒,与动物血一起煮汤,可以起到健脾补血的作用,适合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的人调理身体食用。

3.2、柚皮醪糟:准备好等份的去白的柚子皮、青木香、川芎,还有适量的醪糟、红糖。首先把柚子皮、青木香、川芎等研磨成细末,每次煮1小碗的红糖醪糟时加3到6克的药粉末,之后趁热服用,每天2次。柚子皮有着宽中理气的功效,可消食化痰;青木香能行气止痛,适合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调理;醪糟、红糖有助散寒和血、健脾。

艾灸的作用

1、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2、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

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

3、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4、拔毒泄热: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艾灸的副作用

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

2、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准确,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

3、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要先从泻法开始,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不同。

4、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会产生不适,就会被理解是所谓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议应该到专业的地方进行指导。比如专业的艾灸养生馆。

5、艾灸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结合的中医疗法。是绿色自然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艾草制成的艾绒燃烧来治病养生的方法。

6、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脾虚湿大艾灸什么穴位


脾虚湿大艾灸什么穴位

1、脾虚湿大艾灸谷穴艾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当脾虚湿大的时候艾灸合谷穴将会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另外,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合谷穴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2、脾虚湿大艾灸丰隆穴

丰隆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与小腿的外侧膝眼和外踝(脚踝外侧突出的骨尖)两点连线的中点相水平,距小腿前面的骨缘外侧1.5寸,即约两指宽处。它既是胃经的络穴,又联络脾经,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的要穴,并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每次取艾炷灸3~7壮,或用艾条灸5~15分钟左右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初次艾灸时间要短一些,适当减少艾炷数量或选用小艾条,然后逐渐增加时间和剂量;艾灸后要注意补充温开水,但不要喝冷水或冰水,以促进身体排出体内毒素;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等情况下,不宜操作。

3、脾虚湿大艾灸解溪穴

解溪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位于人体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足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胫腓韧带联合。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小腿深筋膜致密,在踝关节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韧带。

解溪穴的功效是分流胃经经水。对消化系统疾病:腹胀,便秘,胃炎,肠炎有改善作用,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艾灸方法:解溪穴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7壮,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的健脾祛湿。

脾虚湿大的按摩调理方法

1、点按中脘穴,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艾灸用艾条的选择方法

1、看外观,好的艾条中的艾绒是土黄色的,非常柔软细腻;而普通的艾条的艾绒是偏青色的,看上去非常粗糙。

2、闻味道,高质量的艾条的味道是温和的,闻起来清香舒服,而普通的艾条闻起来很刺鼻,非常不舒服。

3、艾灸感觉,用好的艾条灸,皮肤感觉很温暖,温热的感觉慢慢渗入皮肤,较为舒服;而差的艾条就会有烧灼感,感觉刺痛。并且,好的艾条燃烧的时间偏长。

4、不要选无烟艾条,无烟艾条在碳化的过程中已经加入化学粘合剂,已经失去艾的药性,不能起到祛湿的作用。

宫寒艾灸什么穴位


宫寒艾灸什么穴位

1、宫寒艾灸什么穴位

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艾灸关元穴可增强人体阳气,补虚益损。对阳气不足,身体虚弱怕冷等症状比较有效,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

神阙穴:在肚脐,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阕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的功能。

气海穴:该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灸此穴对月经不调、崩漏、不孕有防治作用。

命门穴: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同时还要加上两侧距离背部中线3厘米的肾俞穴。艾灸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治疗女性虚寒性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

2、宫寒艾灸怎么灸

关闭空调,移开风扇头,且不要坐在当风口;以最舒服,最放松的方式坐好或者躺好,不要随意走动,可以听轻音乐但不要看电视;心平气和,注意力专注于被灸穴;简而言之就是室内要静,心情要静,注意力要专。宫寒的女性进行艾灸时,取0.2到0.4厘米厚的鲜姜一块,用针刺穿数个小孔,然后将艾条切成小块防止与姜片上点燃施灸,或是用艾条直接熏烤相应的穴位,长期坚持,可起到调理宫寒的作用。

注意:艾灸是宫寒的一种治疗方法,只能说对宫寒有疗效,但是要肯定多长时间治愈,没有固定的时间。建议你可以艾灸上一个月,每次艾灸一般灸15分钟左右,自己感觉穴位有温热感即可。

3、宫寒艾灸多久会有效果

宫寒艾灸多久会有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宫寒就是指子宫寒冷,数不孕妇女都从不同的途径对这个词有深切的感受和认识。用艾灸治疗宫寒是有一定功效的,但因为每个人体质不一样,并且病情时间长短也不一样的,所以时间不一定的,但是你只要坚持艾灸就会看到明显的效果,至于每次艾灸时间有些人灸半个小时左右,有些人灸一个多小时,具体的时间要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决定了,如果舒服的话可以多灸一会,如果感觉不舒服那么减少艾灸的时间。所以说,宫寒艾灸多久会有效果是因人而异的。

哪些女性易患宫寒

人流女性:人流会使子宫受到损伤,尤其是频繁人流或不规范人流,可导致子宫内膜损伤过度,造成宫寒,使肥沃的“土壤”变得贫瘠,生命的种子难以着床。宫颈炎患者、盆腔炎患者、阴道炎患者:妇科炎症会造成子宫损伤,引发寒邪入侵,导致炎症难以根治。

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囊肿患者:女性患有妇科肿瘤,机体会被肿瘤细胞侵害,体内阳气被损耗,导致寒邪内生,加重病情。宫寒不孕患者:生命的繁衍离不开适宜的温度,女性宫寒会导致血气遇寒凝结,胎儿难以生存发育,容易出现不孕、流产等严重后果。

气血两虚女性:有一些女性并没有妇科疾病,但一到秋冬季节就手脚冰冷,脸上长斑长痘,性欲减退,提早衰老,这些都是因为宫寒导致气血两虚的症状。

宫寒的危害

1、导致卵巢疾病的发生。中医所讲的胞宫受损,温煦气化不足,肾气虚寒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由于卵巢疾病宫寒引起的功能低下直接影响卵巢正常的排卵功能,影响卵巢正常的内分泌功能,造成排卵障碍,或不排卵,促使女性激素水平的下降,从而影响正常的月经,影响女子正常的受孕生育。

2、子宫本身疾病的发生。子宫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地方,也是精子通过到达输卵管和卵子结合的必经通道,子宫疾病引发宫寒必然影响女子生殖系统的正常内分泌,进而影响正常的月经,引发月经不调,同样影响精子和卵子的正常结合,使之无法形成受精卵。更影响受精卵在子宫着床后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影响正常的受孕生育。

3、输卵管疾病的发生。宫寒同样容易导致输卵管功能的不调和低下,甚至输卵管完全丧失自身正常的功能,这样就很容易出现由于输卵管疾病因素而导致的宫寒。由于输卵管本身功能的下降,输卵管末端(伞部)捡拾“卵子”的作用,以及输卵管的正常蠕动作用,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样最终导致卵子和精子不能很好的结合,甚至根本无法结合形成受精卵,从而必然影响正常的受孕生育。

胃寒艾灸什么穴位


胃寒艾灸什么穴位

1、胃寒艾灸什么穴位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2、胃寒的病因

胃寒的主要病因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认为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脾胃阳气虚衰;腹部受凉;过食生冷;劳倦伤中,复感寒邪,导致阴寒凝滞胃腑。

3、胃寒的临床表现

胃寒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许多胃病病人不敢吃冷、凉的食物,气温下降,则会出现胃痛、腹泻等。

临证主要分为胃虚寒(胃阳虚)和胃实寒两型。前者多因脾胃阳气虚衰所致。胃实寒多因寒邪伤胃所致。

胃寒吃什么好

小米

小米具有健脾和中、益肾气、清虚热、利小便、治烦渴的功效,是治疗脾胃虚弱、体虚、精血受损、产后虚损、食欲不振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养胃食品。其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2、烟酸和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小米的营养如此丰富,被营养专家称为“保健米”,不过,谷万里指出,由于小米性稍偏凉,气滞者和体质偏虚寒、小便清长者不宜过多食用。

南瓜

南瓜性温,味甘。南瓜之所以有很好的养胃功效,是因为南瓜含有维生素、果胶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能促进胃体肌肉弹性,碳水化合物能保护胃部免受刺激,含有的膳食纤维细软,容易吸收。果胶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

菠菜

菠菜叶中含有一种类似胰岛素的物质,能使血糖保持稳定;菠菜富含各种维生素,能够防治口角炎、夜盲症;菠菜还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具有抗衰老、促进细胞繁殖作用,既能激活大脑功能,又可增强青春活力,防止大脑老化。另外,菠菜能清理人体肠胃里的热毒,可防治便秘,使人容光焕发,被誉为肠胃热毒的“清理工”,是养胃佳肴。

胃寒食疗方

1、桂皮红糖饮

需桂皮15克,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红糖10克,调匀热饮。此饮具有温胃散寒的功效,可治疗胃部受寒所致的胃痛、胃胀等。

2、白胡椒红枣

需取大枣10枚(去核),每个枣内放白胡椒5粒,上蒸锅蒸熟,然后捣烂制成绿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7~10丸。此丸具有温胃补血之功效,可治疗胃寒疼痛。

3、果蔻乌鸡煲

需要一只乌骨鸡(大约500克),将里面的毛跟内脏去除后洗干净;再将苹果、豆蔻各5克放入乌骨鸡腹内,用牙签封好切口,加水适量煲熟,调味服食。此膳具有温胃驱寒、健胃止痛的功效,无论是胃病还是胃寒、胃痛都可以食用。

4、干姜枣芪羊肉

羊肉100克切块、黄芪6克、大枣10枚(去核)、干姜5克。以上食材加水适量炖熟,调味食用。此粥具有温阳、补气、健胃之功效。可治疗虚寒胃痛、四肢畏寒等症。

脾虚艾灸穴位有哪些


对于艾灸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不算太陌生的,其实这种方法只要是运用得当的话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养生功效,特别是本身就已经出现了脾虚的人们就更加的需要去使用艾灸来调理身体,因为如果自己一直脾虚的话就会让自己体内的营养没有办法那么好的进行吸收,而且还会导致便秘的出现,一旦便秘就会让毒素一直堆积到身体的内部,根本没有办法很好排出体外。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

《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

那么艾灸不相同的穴位,得到的养生功效都是不算太相同的,但如果是脾虚的话就必须要艾灸中脘穴的,这种穴位基本上都是位于腹部的正中心,所以如果是艾灸的话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暖胃作用,而且还能够让自己原本的胃部蠕动能力增强,所以就间接的缓解了脾虚的症状。

艾灸解决女性体寒


女性的很多病都可以通过艾灸来治疗,没病时艾灸也是极其重要的保健养生方法,自古就是如此。

夏秋之季,每周艾灸关元穴三次,将艾柱点燃,对准关元穴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为止。关元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的位置。对女性来说,这个穴位主要是蓄血之用,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交会于此,艾灸之下,凡所过经脉之病,都会有改善。

女性尤需要注意灸关元穴,因为女性为阴,腹部为中央脾土,先天的阳气不足,什么脾胃功能、消化功能、肝气不舒、血液瘀滞、肚腹冷痛、痛经等问题都是常见毛病,灸关元则可以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

人体的很多重要穴位都在肚脐以下,神阙、关元、气海,腿上则有足三里、三阴交,肚脐名神阙,脐带被剪断后,人的先天神明就缺失了,所以名为神阙。此穴也很重要,灸时可在肚脐里放盐,或覆盖上姜片,也有放附子饼的。

下腹病主要从三阴交和足三里这两个穴位去治,三阴交在小腿内踝上三寸,为肝经、肾经和脾经三条阴经的交汇之所。艾灸此穴有从阴引阳之意,阴阳平衡嘛,从阴处把阳引进来,使其平衡,一旦平衡,女性常有的腰膝酸软、白带增多、月经不调,都可以得到治疗。足三里在膝盖下缘一横指的地方,此为养生第一大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灸这个穴位可以增加胃肠蠕动,强壮脾胃。

这说的都是人身几大重要的、经常用到的穴位。顺便说说有关穴位的顺口溜: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心胸内关应、酸痛取阿是。也就是说,头顶和颈项的问题可以通过针刺列缺穴治,颜面上的病就找合谷穴,腹部的病就针刺足三里,腰背问题在委中穴去针刺,任何部位的痛点为阿是穴。位置上,列缺穴在两手虎口相卡住,在上的食指所按到的地方,有如一个缝隙,古人认为它是天地阴阳的交界。合谷穴在大拇指横纹卡住虎口时往下按到的地方,委中在膝关节的膝窝里边。

有一定的艾灸实践后,你就对人身的穴位有些切身的感受,为什么会有穴位,每个穴位都有什么作用,哪几个穴位组合起来是治什么的,里边的道理很多,但都要自己去实践,慢慢总结。

每晚睡觉前,将双手搓热,把手掌的劳宫穴对准关元,意守此处,慢慢地入睡。这是道家养生的一个秘法。你只需要知道劳宫是心包经的大穴,属火,关元是小肠经的募穴,小肠经也属火,心经与小肠经的火加在一起,温补任脉之阴,这就叫水火既济。同样的道理,你也可以把双手搓热,以劳宫穴对着脚底涌泉穴摩擦,或是对着后背的肾俞穴及命门摩擦。

脾虚体寒艾灸什么穴位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