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胃的养生常识 > 导航 > 男人养生中成药

男人养生中成药

2019-10-12

去胃火的中成药

胃的养生常识。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随着时间的失衡,养生这个话题走入大众视野,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积极而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去胃火的中成药”,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二、胃火旺喝什么茶三、如何判断自己胃火大小

去胃火的中成药

1、去胃火的中成药

1.1、胃火旺出现口臭、口渴喜冷饮、食多易饥、齿龈肿痛、风火牙痛、肛门灼热、大便恶臭明显。可以选择去火中成药:栀子金花丸、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清胃散。

1.2、胃火旺出现皮肤肌肉疖肿疮疡、痄腮红肿。可以选择去火中成药:可选服连翘败毒丸,小儿可服犀角化毒丸或化毒散。

1.3、胃火旺出现头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耳赤、暴发火眼、口干口苦、尿黄便干为主。可以选择去火中成药:可服清肺抑火丸或牛黄上清丸。

1.4、 胃火旺出现上火症状:口渴、唇裂、心烦、失眠、小便短赤、舌尖红、口舌生疮为主要症状。可以选择去火中成药:成人可服牛黄清心丸(片),小儿可服导赤丹或珠黄散。

2、胃火大的症状

胃火表现症状: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胃部灼热疼痛、腹胀、口干口臭、大便稀烂、便秘、牙龈肿痛、胃口不好等。胃火还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胃火,即是胃热。对于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等饮食不当引起的火气,中医称之为胃火,通常是由湿热、食滞两方面原因造成。中医认为,胃火调节应当遵循清热、清滞的原则,要饮食节制,太过热气的东西少吃,甜腻的食物少吃,饮食上应增加黄绿色蔬菜与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并且适当注意口腔卫生。

3、胃火大的病因

胃热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火热内炽,胃腑脉络气血壅滞,故脘部灼热疼痛,热邪伤津,则口渴喜冷饮,火能消谷,则消谷善饥;若肝火犯胃,则吞酸嘈杂;火邪循经上炎,则口臭,牙龈肿痛,衄血等。阳明热或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火旺喝什么茶

1、金银花茶

金银花性寒味甘气芳香,清热而不伤胃,非常适合胃火旺的人饮用。取一茶匙干燥的金银花茶,用一杯滚烫的开水冲泡,焖约10分钟即可,可酌情加入冰糖或蜂蜜调味饮用。金银花还可以搭配薄荷、桔梗、竹叶或者甘草冲泡,滋味都很不错。不过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以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服。

2、竹叶茶

注意是竹叶茶而不是竹叶青茶,它是以竹叶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一种茶,竹属于禾本科植物。取鲜竹叶50-100克,用水煎茶饮用。竹叶茶滋味清香醇和,具有清热利尿、清凉解暑的作用。

3、麦冬茶

麦冬茶是一款非常好的去胃火的茶。麦冬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的作用。取5-8粒麦冬置于杯中,先用少许开水冲泡润湿,再加入足够的开水冲泡。也可以煎水代茶饮用,效果同样很好。麦冬除了可以单独冲泡外,还能和玉米须、桑叶、绿茶搭配。

如何判断自己胃火大小

一般来说,口臭、胃酸、便秘多是胃火惹的祸。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指出:“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积之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意思是说,津液随气上升而郁积生热,时间长了就要化生为火,口中酸味便是由这热引起的。口臭和便秘也表明体内有胃火。

如果你同时存在口臭、胃酸、便秘这几个问题,就可以确定是有胃火了。这是可采取按摩内庭穴祛胃火,另外还可以采用针刺疗法针刺内庭穴,则有很好的祛胃火功效。以下具体介绍按摩内廷穴的手法。

yS630.Com相关推荐

去虚火的中成药


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容易让我们的身体出现各种疾病。当身体出现一些不适情况的时候,及时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少疾病加重的情况。但是很多的人其实对于身体出现虚火的情况并不重视,往往在病情加重后,才发现及早治疗更容易康复。那么,如果我们身体出现虚火,可以用什么中成药进行治疗呢?

人体内阴液的亏损打破了原有的阴阳平衡,阳就会相对亢盛,导致阴虚火旺的虚火病症。通过滋阻补血而退虚火,效果不错。常用中成药有四种。

一、大补阴丸是治疗虚火的代表方剂,由熟地黄、知母(盐炒)、黄柏(盐炒)、龟甲

(制)、猪脊髓组方。功效: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吐血,咯血,头晕,耳鸣耳聋,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干咽燥,腰膝酸软等症。口服,1次1丸 (6克),每日2—3次,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忌食辛辣食物;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二、青蒿鳖甲丸 由人参、黄芪、白术、生地黄、鳖甲、龟板胶、青蒿穗、地骨皮等组方。功效:养阴,清热,补气。适用于骨蒸内热,或寒热似疟,或朝凉暮热,渐至咳嗽痰红,肌消骨痿,夜多异梦,而成痨瘵者。早晚空腹各用温开水送服9克。

三、归芍地黄丸 由当归、白芍(酒炒)、熟地黄、山茱萸 (制)、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方。功效: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适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呜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脚跟疼痛。口服,水蜜丸1次6克,小蜜丸1次9克,大蜜丸1次1丸(9克),每日2- 3次。

四、养朋清肺丸 由地黄、玄参、麦冬、川贝母、丹皮、白芍、薄荷、甘草组方。功效:养阴润肺,清热利咽。适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或无痰。—口服,1 次1丸(9克),每日2次。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清上焦火的中成药


中医中上火的类型有很多,我们常见上火主要是尿黄、喉咙干、牙龈出血等。还有一种上火叫焦火,既然是中医中的概念,采用中药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所以这方面的药物就是很多人很关心的事情。那么,清上焦火的中成药有哪些?下面咱们就来详细看看吧。

焦火一般是指心肺的火旺的情况;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称之为:上焦火。

败上焦火用好多“花”

代表药物:板蓝根、蒲公英、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

药方:栀子,蒲公英,金银花,生地,枸杞子。必须多喝水。

上焦(心肺部位)有火,多表现为咽喉疼痛、口干、唇裂、目赤伴有干咳。小孩可表现为不肯吃饭,烦躁不安,甚至不愿喝水,自诉口腔疼痛。遇到这种情况,老人和小孩由于体虚,可服用药性缓和的玄麦甘桔汤,即玄参、麦冬、甘草和桔梗。年轻体壮者可在此基础上,加服清热解毒的药,如板蓝根、山豆根等。小孩若眼屎多,头面部长红色疹子,可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穿心莲、野菊花、金银花、栀子等清热解毒的药。

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称之为:上焦火。

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不足而运行不畅,由于气血不足。肝藏血。无法供养肝血,因为肝血不足,血属阴,阴虚导致阳盛,所以肝火旺盛,所以上焦热,由于脾胃虚弱。脾脏生血虚,气血互化,所以血虚引起气虚,气虚则气万养的功能失调,不能温暖下焦导致下焦虚寒。

上焦火下焦寒从中医角度来讲是心肾不交引起的,心在中医属于阳,肾属于阴,正常的情况下,心里的阳气下行到下焦来中和肾的阴气,肾的阴气上升到上焦来中和心的阳气,这样阴阳平衡,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而心肾不交,则出现下焦阴气过多,出现怕冷,上焦火气较旺,出现脸烫等症状。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为有关治疗提供了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投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

化痰去湿中成药


当人们发生咳嗽有痰,而且一直不见好转的时候,可以选择化痰去湿中成药物来治疗,虽然需要服用较长的时间,但效果温和没有副作用,是比较理想的方法。咳嗽有痰往往也是因为有炎症,有时候也需要吃一些消炎药,但是效果不好的时候最好还是用中药来调理。归脾丸是我们常见的中成药,效果不错。

归脾丸

这种一种很常见的中成药,主要是可以帮助益气健脾同时还可以帮助养血和安神。这种药物可以到药店进行购买。

木香顺气丸

这种药物主要是可以帮助健脾和暖胃,同时可以帮助祛除身体当中的湿气。同样也可以在药店当中买到。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其实可以帮助健脾,同时可以在临床上用于脾胃虚寒,以及经常造成腹痛以及腹泻的情况。

健脾丸

这种药物主要是帮助健脾和开胃,和我们经常见到的健胃消食片差不多。

什么是化痰祛湿

其实身体当中经常都会出现虚弱的情况,尤其是脾胃虚弱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很多人感觉到自己可能吃不了多少东西,或者说消化能力很弱,这就会造成人的营养吸收等等的不均衡,对身体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

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护理自己的脾胃,通过护理自己的脾胃会帮助自己的身体迅速得到恢复,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吃一些梳理脾胃的食物,比如说白鲫鱼煲汤或者说薏米莲子粥等等,都是效果非常不错的食物。

去湿浊的中成药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脾胃主水,如果身体里的湿浊比较严重,那么不管平时吃多少补品,脾胃功能都无法正常运作。而湿浊的人,通常会表现为容易腹胀、恶心、精神萎靡不振、四肢乏力、脸色蜡黄暗沉和身体虚胖等。那么,去湿浊的中成药有哪些呢?

祛湿功效的中成药

木香顺气丸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香连丸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行气止痛。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小儿酌减。

平胃散

功能主治: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用于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用法用量: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清热祛湿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祛湿,益气生津。用于暑湿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食欲不振,身热口干。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g,一日2~3次。

去肝胆湿热的中成药


肝胆湿热是指的长时间不注意饮食,再加上身体的热气和湿气不很好的排解,会导致湿热的情况出现,肝胆湿热长时间会伴有肝脏不舒服,身体有气血循环障碍,危害性相当大,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尽量的通过饮食方面合理解决。

肝胆湿热吃什么药

安宫牛黄丸

成份:牛黄、水牛角浓缩粉、人工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

性状:本品为黄橙色至红褐色的大蜜丸或者为包金衣的大蜜丸,除去金衣显黄橙色至红褐色;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 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两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以上就是3款可以治疗肝胆湿热的中成药了,肝胆湿热比起其他的湿热体质更值得重视,这种病症如果不及时调理很容易变成大病,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肝胆湿热的症状,那么一定要警惕起来。

去湿气最好的中成药


长期生活在潮湿地区的人们,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身体里湿气有没有过重,如果湿气过重的话,日积月累年老之后就可能形成风湿疾病。并且就算年纪较小的话湿气过重,也会引发水肿和咳嗽的现象。所以每一个人都应当时刻关注着自己体中的湿气,但是当发现自己湿气过重的话去湿气的最好中成药是什么呢?

去湿气吃什么中成药

1参苓白术丸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2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3健脾丸

【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4木香顺气丸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5归脾丸

【成分】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去湿汤药剂

1、去湿汤,功效:湿毒。材料:火炭母30g、木棉花15g、桑叶15g、杭菊15g、布渣叶15g、荷叶15g、云苓15g、芡实15g、扁豆15g、苡仁30g、丹皮15g、甘草5g。做法:以水煎服,连服五剂。

2、茵陈茶,功效:解毒清热,湿热,湿毒。对热毒性毒疮,皮肤红斑 热毒,湿重之肠胃热毒,肛门热毒等,均有功效。材料:菌陈(一两),土银花(一两),夏枯草(一两),大生地(一两),土茯苓(一两), 绿豆(二两), 水(12碗)。做法:将所有材料加水一起煎至4碗。

3、若以湿毒为主,有肝区隐痛,上腹部闷胀,食欲下降,口淡,大便稀溏,舌苔白厚或腻等表现,主要目的是去湿解毒护肝。可用野生灵芝10克,白术 10克,猪瘦肉50克,煲汤饮用。或用生薏仁100克,淮山药20克,炒扁豆20克,鲜鸡脚100~150克,煲汤饮用。

去胃火的中成药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