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养生 这些水果可以吃出健康

老人立秋后养生。

饮食贵在节,读书贵在精,锻炼贵在恒,节饮食养胃,多读书养胆,喜运动延生!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正确有效的养生常识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后养生 这些水果可以吃出健康”,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秋季已到,又到了贴秋膘的时候,但啃秋贴膘也不能肆无忌惮。秋季养生也要讲究方法,不然一身腱子肉就要变五花肉啦!那秋季养生怎么做才健康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啃秋、贴秋膘?

所谓啃秋,即在秋季节气之时,可以大快朵颐一番。在过去民俗氛围浓重的时候,瓜棚下、树荫里,人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西瓜啃,也是啃秋。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中记载:秋季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中医学认为,秋季霉气盛,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故秋季到来,清凉饮食可以滋阴润燥、清热除烦、清除暑气。自秋季节气之后,随着气温的日益下降,人们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好,适当贴秋膘也有益健康。

所谓贴秋膘,也有一定的传统。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容易食欲不佳,一入秋季,天气转凉,于是萌发了要做点好东西吃的想法,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中医养生原则是虚者补之,对虚弱或者消瘦的人来说,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这时进补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

哪些可以啃出健康?

啃西瓜

按习俗,啃秋一般啃西瓜的多,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也防秋痱。炎炎夏日,酷热难熬,吃一瓣冰镇西瓜,那清凉、那透心、那舒爽简直是秋风送爽、沁人心脾。

啃秋桃

听过桃养人没?桃子营养可丰富了,不是一般的水果可比拟的。桃性温,具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止咳杀虫的功效。可以补养夏季消耗的阴液,桃子生津还可以预防秋季的干燥。

啃酸的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宜多食酸味果蔬。所以在秋季时节,大家可吃的就有以下这些:

葡萄:性味甘、酸,鲜食酸甜适口,生津止渴,开胃消食。

柚子:性味酸、寒,可除胀、化痰止咳、健胃消食、消肿止痛。

柠檬:味极酸,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等功用。

啃润的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所以在秋季时节,大家可吃的就有以下这些:

银耳: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益气、健脑。

梨:性寒味甘,润肺、消痰、止咳、降火、清心。

芝麻:性味甘平,有养阴润燥、补肾益脑、止咳平喘之功,还防头发早白。

编辑推荐

立秋后要注意什么 立秋后养生注意事项


立秋,意味着暑去秋来,秋天开始。此时虽然天气仍然炎热,暑气难消,有“秋老虎”之称,但天气总的趋势是从热转凉,从凉转寒。那么立秋后要注意什么呢?

立秋后养生注意事项

1、立秋后运动要适量

立秋后湿热仍没有完全消退,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注意。注意运动前要有5至10分钟的暖身运动,运动后也要有数分钟的缓和运动。最佳锻炼时间:最好选择一早、一晚进行锻炼,太阳照射下不宜运动过久,以防体力消耗过大,暴晒灼伤皮肤,在高温湿热中不宜运动过于剧烈。

2、立秋后要少吃西瓜

谨记“秋瓜坏肚”。不论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3、秋季要防燥

秋天人们有时会感到烦躁,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冰糖炖秋梨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提醒: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4、谨防“空调病”

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持续开空调,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

5、秋季养生注重养肺

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秋冬养阴。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产生疾病,因为需要润燥、养阴、润肺。秋燥易伤肺,可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

立秋后这些食物要少吃 疾病不再来


炎热的夏季不知不觉就快结束了,人们也迎接新的节气--立秋。但是由于秋老虎的凶猛,中国还有一部分的城市的气温仍然很高。不过幸运的是总的气温趋势还是凉爽的,算是给人们度过难熬的三伏天的奖励。立秋,是处在暑热的尾巴上,一个冷热交替、干湿交接的时节,这样的天气很容易惹病上身。想要健康长寿,平时饮食还得多注意,管住嘴,吃得合适,吃得营养。平时须得少吃三白,一起看看都有哪三白吧!

三白:盐、糖、脂肪

1、少吃盐--饮食尽量清淡

吃盐过多容易导致血压增高、血管硬化,还会增加肾脏的负担。一般来说,盐的每日摄入量以6克为宜。

2、少吃糖--可勾芡浇在菜上

糖,是人体必需的基础物质,但过量摄入容易引起高血压、肥胖、肝功能损伤等。做菜时,可采用淋汤汁、勾芡或将水煮的食物蘸汁吃的方法,把甜、咸的味道浅浅地铺在食物表面,既可以满足口欲,又不会糖、盐摄取过量。

3、少吃猪油--防止胆固醇的增加

动物脂肪,会加剧血管硬化,增加胆固醇,不可多吃,但也不能不吃。在每人每天食用油25克~30克的前提下,植物油与动物脂肪的比以10:7为宜。

【除了三白,平时还要注意少吃什么?可以吃什么?】

1、少吃生冷食物

天气一热,很多人嘴上的冷饮雪糕几乎是不停的,在炎热环境下,人体处于外盛内虚的状态,冰冷食物会严重损伤脾胃,比如有些人喝口冰水会感到肚子剧痛,可能是脾胃骤然受到刺激以致痉挛。

2、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

炎热的天气让很多人没有胃口,心里只想着油腻辛辣的食物,但有油腻食物对身体伤害本来就很大,而且在体内很难消化。平时应该吃一些清淡的和粗粮类的食物。

3、可以吃苦瓜

苦瓜不仅有清心明目、清凉解渴、泻六经实火之功,还有益气生津、解除疲劳的作用;另外,苦瓜除归心经外,还入肺经和胃经,因而它还具有泻肺通便、健脾开胃、解毒消痈等功效。

4、薏米

薏米是去除湿气的一味好药,也是我们常吃的食物。薏米味甘淡微寒,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目前市面上最多的薏米是,云南的曲靖薏米,贵州的兴仁薏米、以及福建的金沙薏米。

金沙薏米产于福建省仙游县龙华镇金沙村,因金沙村得名,别名玉芦、玉珠珠,脱壳后称薏米,是仙游县著名的土特产,早在宋代就大面积栽培,已有上千年历史,在明代更是贵为朝廷贡品。

在中国众多的薏米中,当年皇帝偏偏只选择了产自一个小村子的薏米作为朝廷的贡品。足以说明它的营养价值之高。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薏米正是采集于金沙村的金沙薏米。是目前国家唯一确认的粮药兼用的薏米。也是目前唯一有国家地理保护标识的薏米。

在金沙村当地有句民谣这样唱道:薏米胜过灵芝草,药用营养价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寿,返老还童立功劳.

在众多地方的薏米中,金沙薏米是颗粒最小的,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薏米的颗粒而小,药用价值也就越高。

健康小贴士:立秋后养生,除了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一定要记得迈开腿,这样你不长寿都难!

立秋养生茶有哪些 立秋后宜喝哪些养生茶


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想要防暑,需要多喝茶。再者,立秋过后,很多人受到贴秋膘的老谚语的影响,饮食上过于油腻荤腥,此时不妨多喝茶来解油腻。那么立秋喝什么茶呢?立秋后宜喝的茶有哪些?下面给大家推荐几款立秋养生茶。

立秋宜喝的5款养生茶

一、金银花茶

金银花是民间常用的药材,其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

【泡法】取金银花茶5~10g,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盖上杯盖焖上几分钟,茶汤的色泽和味道会更佳。

【注意】由于金银花偏寒,并不适合长期饮用,特别是虚寒体质或者女性月经期间禁止饮用。

二、桂花茶

桂花具有温肺化软、散寒止痛、清新口气的功效,多喝桂花茶能消除口臭,维持口腔健康。

【泡法】用少量桂花在水中冲泡,水温不可太高,保持在85度左右即可。

三、莲子心茶

在多款自制饮料中,莲子心茶可能是最“自讨苦吃”的了。莲子心是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性寒,有清热、安神、强心的功效。其清心火的功效特别适合因为心火内炽所致的烦躁失眠者饮用。

【泡法】泡莲子心茶一次使用2克莲子心即可,也可以取3-6粒与其他茶一起泡。

四、百合花茶

百合花茶具有安心、益智、润肺止咳的功效。

【泡法】沸水冲泡时宜先用少量的水在杯中滋润茶叶,可助茶叶充分滋润,茶味更好的融入水中,增强口感。在冲泡饮用时可增加少许蜂蜜,去除茶叶的苦味。

五、山楂茶

山楂有活血、化痰、解毒、开胃等功效,在这个热燥的立秋时节,适量食用可以增加食欲。

【泡法】山楂洗净后放于开水中煮5分钟,加入冰糖,再小火煮2分钟。

立秋后小心伤阴暑


虽然已过立秋,中央气象台还不断有高温天气的预报,许多地方仍炎热潮湿。使人们怀疑,这是到了秋天了吗?我们所说的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几个节气。入秋后雨水日渐减少,空气湿度逐渐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相对湿度70%)以下,因而天气会逐渐干燥,草木渐枯,人也感到干燥。

燥是秋的主气,属邪,其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深秋)。初秋仍有高温,加上天晴少雨,气候干燥,此时感染到的燥邪为温燥,主要伤阴,即损害人体的津液。症状是皮肤干燥、眼干裂、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丝,甚至发热。秋燥所致咳嗽时间较长,难以治愈,使人生畏,所以人们把秋季的温燥称之为秋老虎.假若身体虚弱,抗病能力低下,对炎热的气温不能很好适应,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很易使人发生中暑。

中医谓中暑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是烈日下劳作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的,而阴暑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由于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在当前躲避秋老虎之时,虽然白天气温很高,但往往昼夜温差加大,一热一凉更加大了伤阴暑的可能。

伤阴暑会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饮食上要多饮水,每天至少饮1000ml以上;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等;每天吃1~2个梨(雪梨或沙梨)、西瓜、香蕉、山竹等凉性水果;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荸荠、西红柿、豆腐、菱角、莲藕、蜂蜜,以及新鲜蔬菜、瘦精肉、木耳、老鸭肉、鳖肉、青鱼、鲳鱼、黄花鱼、鲍鱼、鳗鱼、银耳、百合、紫菜、莲子、芡实、核桃、乌梅、芝麻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还要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立秋后养生吃什么 秋季养生必吃四类食物


立秋到来之际,人们容易产生秋燥。此时正是润燥生津的最佳时期,立秋节气,各种健康问题也随之出现,所以日常我们要做好养生攻略。那么立秋后养生吃什么呢?下面给大家推荐秋季必吃的养生食物。

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三侯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秋季养生必吃4类食物

润燥-首选莲藕

莲藕的食用方法“生熟两相宜”。作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凉入肺;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红透明,软糯清润,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炖汤,健脾开胃、营养丰富,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滋补养生。

养肺-首选杏仁

杏仁最好与薏米按1:5的比例一起熬粥,温热时喝;和猪肺一起炖汤,也有滋养缓和之效。当然,当零食吃的烤杏仁也能适当吃一些。甜杏仁和烤过的大杏仁在超市和农贸市场都能买到,苦杏仁一般在中药店出售,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滋阴-首选蜂蜜

蜂蜜可以直接调入温水中饮用,也可以与鲜榨的果汁混合。将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盖蒸熟,能补肺阴不足。在凉拌西红柿等凉菜中加入蜂蜜也很不错;蜂蜜也可和时令水果相拌,味道鲜美。

调胃-山药、芡实

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虚弱。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不妨适度吃点养胃的食物,如芡实、山药等。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中秋后怎样养生,让我们健康长寿?


咱们每个人都想健康地长寿,虽然实现起来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不过,养生是一门学问!”养生学问,又是什么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几个养生的小方法,大家坚持会有很好的效果哦!

1、西洋参汤

【组方】

✦取枸杞子 15 克,西洋参 6 克。

【做法】

✦隔夜煮好。

【用法】

✦早上起来温一下就可以吃了。

【功效】

✦西洋参性平,四季都适合,有滋阴补气之效;

✦枸杞子养肝肾,还能补血、明目。

如果想尝试这个方子,一定要记住下面这几句话:

这个分量是两天的量,脾虚的人放两三颗红枣,肠胃不好的不建议喝,咳嗽、感冒没完全好的停喝几天。

有条件的老年朋友,可以适当地自己做做药膳,如气血虚的多吃点当归羊肉汤,脾弱的可以吃点山药。只要对症,并持之以恒,就不难把肠胃调理好。

2、热水泡脚,20分钟就能降压

睡前泡脚放松,水温比平时高一些,泡上 20 分钟,让血压降下来。还能解乏、舒心,让晚上睡得更好。

3、想得开放得下,病痛走长寿来

快乐的事情记住,不快乐的事情都忘掉。无论遇到多么险恶的环境都要能正确对待,自我排解。养生首先要养心,养心就是要想得开,放得下。所以才得以活得长寿。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3养生常识频道《立秋后养生 这些水果可以吃出健康》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老人立秋后养生”专题供您欣赏!

立秋后养生 这些水果可以吃出健康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