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萎缩怎么办

2019-10-13

臀大肌萎缩怎么办

老人86岁太注重养生怎么办。

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古往今来,人们都普通注意养生!每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忽视养生。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臀大肌萎缩怎么办”,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臂大肌萎缩在生活当中也比较常见,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机能逐渐的退化,平时运动量较少,很容易发生这样的现象,这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影响较大,容易导致身体无力,行动不便等等,出现轻度的萎缩会引起,肌纤维组织轻度下降,如果出现比较严重,常常会导致肌无力,甚至丧失基本的协调运动的能力。

臀部肌肉萎缩什么症状?

1、轻度萎缩:肌纤维轻度下降,肌肉组织外观无明显凹陷,触摸肌肉组织松弛,肌无力,能做抗阻力运动。

2、中度萎缩:肌纤维部分萎缩、缺失,肌肉组织外观凹陷,触摸纵向缩小,横向减少,肌无力明显,不能做抗阻力运动。

3、重度萎缩:肌纤维组织大部分萎缩,相关的骨骼外露。肌肉组织仅存少量肌纤维,肌无力严重,患者丧失最基本的协调运动能。

4、完全萎缩:肌纤维组织完全萎缩,与其肌肉相关联的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臀部肌肉萎怎么办?

1、臀部肌肉萎缩患者由于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对于任何疾病,患者都要积极治疗肌肉萎缩,不果对其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是肯定治不好的。

2、凡肌肉萎缩食疗物品,一般不采取炸、烤、爆等烹调方法,以免其有效成份破坏,或使其性质发生改变而失去治疗肌肉萎缩作用。应采取蒸、煮、炖、煲等方法。烹饪的目的在于即使其味美可口,又使其保持约性。

3、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培养患者的康复信心,为患者建造一个新的人际交往关系。

4、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能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苭膳,如山苭、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5、臀部肌肉萎缩患者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扩展阅读

脊肌萎缩症怎么办


脊肌萎缩症怎么办

1、脊肌萎缩症怎么办

根据起病年龄、病情进展速度,肌无力的程度,实验室检查,存活期等临床资料进行诊断和分型,肌电图失神经电位有定性诊断意义。

2、肌萎缩症可借助辅助检验

血清中肌细胞酶一般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下降,肌电图可见失神经支配改变,插入电位延长,肌松弛时有肌纤电位、正锐波、肌收缩时无随意运动电位,肌活检可见成片的萎缩肌纤维与正常或肥大的纤维同时存在,脑脊液正常。

3、脊肌萎缩症目前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方法

支持和对症治疗是本病的主要疗法。应加强营养,注意提高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可配合理疗、针灸、按摩以及被动运动等方法,进行运动功能锻炼并防止肢体挛缩。近年来,国外曾有应用神经干细胞治疗SMA 的动物实验报道,根据他们的观察结果表明,移植的干细胞可移行至受损的神经元区域,部分已分化为神经元。

4、脊肌萎缩症的药物治疗

力鲁唑可能通过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谷氨酸释放,减低兴奋毒性作用,推迟ALS患者发生呼吸功能障碍时间及延长存活期,但不能改善运动功能和肌力。适用于请、中症患者,但价格较昂贵。成人剂量50mg口服,2次/d。副作用有乏力、恶心、体重减轻和转氨酶增高等。

维生素E可能对ALS患者有益,许多患者经验性使用维生素E治疗。各种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试验正在进行中,干细胞治疗ALS实验和临床研究处于探索阶段。

脊肌萎缩症的原因

现代临床指出:肌肉萎缩症的的病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为不运动或很少运动,导致肌肉很少收缩,则退化;另一种是因为营养不良,导致肌组织蛋白被分解,引起萎缩。

引起第一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受伤后卧床,肌肉长时间休息,没有适量的收缩运动导致;另外就是神经损伤导致肌肉无法收缩。

引起第二种的原因一般为营养摄入不足或营养结构不平衡导致机体蛋白供应不足,引起萎缩。

根据中医理论,本病的发生,大多是脾肾亏虚或中气不足所致。其病机为正虚为本,脾肾肝亏、气血不足。初病在脾,进而损及肝肾,每因六淫、劳倦、情志而诱发。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而发病;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肝藏血,主筋,主一身运动,且“肝肾同源”。因此,我们主张:脾、肾、肝亏虚是本证发生的根本所在。

脊肌萎缩症的主要变型

Ⅰ型脊肌萎缩症:在胎儿中已存在或在出生后2~4个月出现症状。大多数患病婴儿在出生时就有肌张力过低的表现;在6个月龄期前,所有患病婴儿都已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功能发育的延缓。95%的病孩在1岁前后死亡,没有病例能存活超过4岁的,通常都是死于呼吸衰竭。

Ⅱ型(中间型)脊肌萎缩症:患儿大多数是在6~12个月期间出现症状,在2岁以前所有病例都已有明显症状。不到25%的病例能学会坐,但没有能走或能爬的。所有患儿都显出肌张力过低,伴松弛性肌肉无力,腱反射消失与肌肉束颤,后者在幼儿中不容易察觉医学|教育网整理。可有吞咽困难。患儿往往因呼吸道并发症在早年夭折,但也有病情进展自发停顿的,使患儿处于永久性非进展性的无力状态中。

Ⅲ型脊肌萎缩症:在2~30岁期间发病。病理变化及遗传方式与前两种变型相似,但病情进展较为缓慢,预期寿命也较长。腿部的无力与肌萎缩最为显着,以股四头肌与髋关节屈肌最早出现症状。较后可累及臂部。无力现象往往从近端向远端扩展。某些家族性病例可能是继发于特殊的酶的缺陷(例如氨基己糖苷酯酶缺乏)。

Ⅳ型脊肌萎缩症:遗传方式不定(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性联),成年期发病(年龄30~60岁),病情进展缓慢。可能无法将其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下运动神经元型病例作鉴别。

腓骨肌萎缩症


腓骨肌萎缩症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一疾病有没有了解,这样的疾病也叫遗传性的运动感觉上的神经病,发病的最明显的原因就是遗传因素引起的,临床上表现的症状就是肌无力,和萎缩,在疾病的初期会出现双脚没有力气,麻木,活动不灵敏,然后就开始出现了腓骨肌萎缩的症状。

对于腓骨肌萎缩症大家应该都不是很了解,和其他的一些常见的疾病相比,这一疾病是很少见的,有的时候即使出现了一些症状,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能够及时的判断出,就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腓骨肌萎缩症 - 临床表现

腓骨肌萎缩症腓骨肌萎缩症发病初期双足无力,活动不灵,麻木,腓骨肌开始萎缩,后逐渐扩展至骨间肌、小腿屈肌,最后累及大腿下1/3肌肉,但其上部完全正常,形成“鹤腿”或倒置的酒瓶样畸形。萎缩肌肉可有肌束震颤。跟腱反射早期减弱或消失。因足背屈无力常呈马蹄内翻畸形。

后期手部出现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形成猿手畸形。但萎缩一般不超过肘关节以上。肢体远端呈套式感觉减退,常有肿胀、紫绀、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偶见视神经萎缩,瞳孔改变,眼球震颤及三叉神经痛。

腓骨肌萎缩症 - 疾病诊断

腓骨肌萎缩症肌萎缩患者攀爬186米高1.多在青春期隐袭起病,男性多见且症状较重。

2.发病初期双足无力,活动不灵,麻木,腓骨肌开始萎缩,后逐渐扩展至骨间肌、小腿屈肌,最后累及大腿下1/3肌肉,但其上部完全正常,形成“鹤腿”或倒置的酒瓶样畸形。萎缩肌肉可有肌束震颤。跟腱反射早期减弱或消失。因足背屈无力常呈马蹄内翻畸形。

3.后期手部出现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形成猿手畸形。但萎缩一般不超过肘关节以上。

4.肢体远端呈套式感觉减退,常有肿胀、紫绀、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偶见视神经萎缩,瞳孔改变,眼球震颤及三叉神经痛。

5.肌电图为神经源性合并肌原性改变,可有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减慢。

6.家族成员中可有类似患者或弓形足者。

7.早期需排除脊肌萎缩症、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对于腓骨肌萎缩症这样的疾病,最重要的就是在发现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症状的时候就要能够及时的去治疗,如果能够得到尽早的治疗,一些疾病也都能够很好的康复的,一般腓骨肌萎缩症都是因为遗传引起的,如果家人有患这样疾病的,一定要做好提前的预防。

大鱼际肌萎缩怎么自检


大鱼际肌萎缩属于手部肌肉萎缩的一种疾病症状,比较轻的时候不会影响生活,但是如果比较重,常常会导致手提东西,手拿东西受到影响,对于这种病症应该提前预防,及时进行治疗,大鱼际的位置主要是在手掌大拇指下面的一整块区域,它主要的病因是正中神经损伤,或者是严重的外伤等等。

大鱼际肌萎缩怎么自检

1、大鱼际的位置就在你的左右手掌上

大拇指下面的一整块区域,这个区域健康的状态应该是纹理清晰,肌肉饱满,颜色和其他区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这个地方出现异样,比如说有塌陷、疼痛等感觉,那么就要考虑是否是大鱼际萎缩的前期症状了。

2、病因最常见的就是正中神经损伤

所以大鱼际萎缩是属于神经源性肌萎缩。一般来说,这种萎缩是因为外伤、神经炎,或者压迫所致的。如果是外伤的话,一般就是刀伤,把手掌这一部分的神经切断了,造成了萎缩。

3、严重的外伤

大鱼际萎缩的前提,有很多很常见,如果你过去有过严重的外伤,并且在恢复的过程中复健没有做好,那么这一块手的部分,肯定会有萎缩的迹象。如果之前被诊断出游神经炎,那么如果不加以控制治疗,也会出现大鱼际萎缩的状况。

4、运动无力,手感觉很僵硬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手指的运动无力,手感觉很僵硬之类的感觉,就要赶紧去医院里的神经科检查,一般来说,医生会给你补充钙和锌,并且让你注重手部的肌肉锻炼,其实锻炼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

5、看大鱼际的外貌

除了萎缩以外,看大鱼际的外貌,是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程度的。如果大鱼际的皮肉很薄,并且很枯槁,那么很有可能是脾胃虚弱的标志。如果发青,那么久有可能是心血瘀阻。

如果有偏冷或者偏热的问题,那么就是分别对应着肠胃的偏寒或者偏热。如果颜色偏黑,那么就是身体有长期没有治愈的问题,比如说关节炎之类的慢性病。

脊髓性肌萎缩


现代社会,很多人对优生优育的意识都非常强,对于生一个健康宝宝的渴望也极其强烈。从备孕时,就开始服用叶酸、复合维生素等多种有益片剂。怀孕后,就会更加小心,定期做产检成为了孕期的一项例行之事。因为稍有疏忽,各种遗传性疾病在无意间就会侵扰人们的生活。

脊髓性肌萎缩作为一种遗传性疾病,近年来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这种病不但摧残着新生儿的生命,也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此病可以通过现代的高科技手段监测检查出来。

脊髓性肌萎缩

1概述

脊髓性肌萎缩(SM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病理改变为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弛缓性麻痹和肌萎缩;智力发育正常,不伴感觉障碍,人群发病率1/6000~1/10000。

2临床表现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时间可分为三型:

SMAⅠ型(严重婴儿型):生后6个月内发病;严重者出生时已有明显症状,四肢无力,喂养困难,呼吸困难;始终无独坐能力,预后差,2岁前死亡。

SMAⅡ型(迟发婴儿型):生后6~18个月发病;婴儿期吸吮、吞咽功能正常,无呼吸困难;可独坐,始终不能独立行走;可生存至10~20岁,多死于呼吸肌麻痹。

SMAⅢ型(少年型):生后18个月发病;婴儿期正常,5~15岁出现缓慢加重的全身性肌无力,肢体近端重;在一定时期内有独立行走能力,可生存至中年,30岁后失去独站能力,多死于呼吸肌麻痹或全身衰竭。

脊髓性肌萎缩的危害性很大,不仅对个人造成危害,更是家庭和社会的重大负担。所以,为了规避这种危害性,一个家庭必须对孩子、家庭和社会负责,定期做好产前检查。

面肌萎缩的偏方


面肌萎缩其实主要比表现就是面部的肌肉抽搐或者侧面肌痉挛,这样的现象一般都发生在中年人身上,而且还是女性患者居多,就是不定时的不由自主的面部或者嘴角抽搐。而造成的因素有很多中,常见的就是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的带状孢疹被激活造成的,所以说我们也需要针对性的治疗。


(1)龙眼肉粥:龙眼肉15g,红枣3~5枚,粳米100g。煮粥热食。功效养心补脾,安神除烦。龙眼肉是良好的养心补脾品,内含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的蛋白质,与红枣、粳米同煮粥,起协同作用。此膳是我国民间用于养心益智、健脾补血的美味佳餐。适合于面瞤不止、心烦失眠、食少体倦等症患者。

(2)天麻炖鸽肉:天麻10g,健康鸽子1只。共炖熟食用,每日1只。功效益气补血,熄风解痉。方中鸽肉补肝肾,益气血,天麻熄风解痉,合用治疗血虚生风引起的面瞤

(3)苡米陈皮粥:薏苡仁50g,白芷9g,云茯苓20g,陈皮6g,,先煮薏苡仁为粥,后三味水煎去渣人薏米粥中三五沸即成。每日1剂,连服数日。功效健脾化湿,除痰通络。适用于脾失健运,痰湿阻遏之面瞤、脘腹胀满、食少纳呆等症。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偏方治疗疾病都比较的信赖,认为那是前人留下来的偏方,所以当然是有根据的,但是要注意的是,每一个人的身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也会出现有的人治疗有效,有的人不起作用,因此这些治疗方法大家一定要注意。

脊髓性肌萎缩症


一般来说,这个疾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疾病。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听说这个疾病的一些危害,但是这个疾病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个疾病对于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如果这个疾病发生在女性的身上,患病位置就有可能在子宫里面,不仅仅对生育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危及健康。

这个疾病比较常见的症状其实在小时候就会出现了,比如说会出现发育迟缓的现象。目前这个疾病并没有什么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作为家人的一定要支持和鼓励患者。

症状

1、SMA-Ⅰ型亦称Werdnig-Hoffmann病。约1/3病例在宫内发病,其母亲可注意到胎动变弱。半数在出生1个月内起病,几乎所有病例均在5个月内发病。发病率约为1/10000出生婴儿,男女发病相等。多于出生后不久即表现肌张力低下,肌无力以四肢近端肌群受累为主,躯干肌亦无力。患儿吸吮及吞咽力弱,哭声低微,呼吸浅,可出现胸廓反常活动。翻身及抬头困难。腱反射消失。触诊可发现四肢肌萎缩,但常被皮下脂肪掩盖。眼球运动正常。括约肌功能正常。可见舌肌萎缩和束颤。10%病例可有关节畸形或挛缩。本型预后差。约95%死于出生后18个月。

2、SMA-Ⅱ型发病较SMA-Ⅰ型稍迟,通常于1岁内起病,极少于1~2岁起病。发病率与SMA-Ⅰ型相似。婴儿早期生长正常,但6个月以后运动发育迟缓,虽然能坐,但独站及行走均未达到正常水平。1/3以上患儿不能行走。20%~40%患儿10岁以前仍具行走能力。多数病例表现严重肢体近端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而呼吸肌、吞咽肌一般不受累。有1/3病例面肌受累。50%以上病例可见舌肌及其他肌肉纤颤。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本型具有相对良性的病程,多数可活到儿童期,个别活到成年。

3、SMA-Ⅲ型又称Kugelberg-Welander病。一般于幼儿期至青春期起病,而多数于5岁前起病。起病隐袭,表现为进行性肢体近端肌无力和萎缩。早期大腿及髋部肌无力较显著,以致病孩行走呈鸭步,登梯困难,逐渐累及肩胛带及上肢肌群。脑神经支配的肌群通常未受累及,但可出现面肌、软腭肌无力。眼外肌正常。约1/4病例伴发腓肠肌假性肥大,此几乎均见于男性患者。半数患者早期可见肌束颤动。弓形足亦可见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正常。本型预后良好,尤其是女性患者。生存期通常能达到成年,许多患者能有正常寿命。表现较严重病例往往为男性患者。本型血清CpK可有不同程度增高。EMG除呈神经源性改变外尚可与肌源性损害混杂存在,因此须注意与肌营养不良症鉴别。

4、SMA-Ⅳ型统称成年型SMA。发病年龄为15~60岁,多见于35岁左右。起病和进展均较隐袭,但亦有呈进行性加重或相对静止的病例报道。本型预后相对良好,行走能力常可保持终生。发病率小于0.5/10万。本型中约1/3病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近端肌无力,进展速度稍快,约5年后丧失跑步能力。尚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类型,则一般表现更加良性病程。另一种类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又称脊髓脑干型SMA(Kennedy病),其发病年龄不等,但常于40岁前发病。早期表现痛性肌痉挛,可先于肌无力前数年出现。近端肌无力常从下肢开始,逐渐波及肩胛带肌、面肌及延髓支配诸肌。下面肌及舌肌可见束颤。数年后可出现吞咽困难及呐吃。约50%病例合并一些内分泌功能障碍,表现男性乳房女性化及原发性睾丸病变。

上面就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一些症状只是,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于这个疾病的症状会更加了解。面对一些疾病的时候,可能会显得很束手无措,但是一定要懂得坚持下去,还有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疾病。

股四头肌萎缩症状


股四头肌萎缩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临床上股四头肌萎缩的诱发因素也比较多样,很多人出现股四头肌萎缩的时候都不怎么在意这和其症状表现不明显,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像这类问题除了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生活中的锻炼也很重要,这也是一种辅助治疗方式。1.骨头损伤,长时间卧床的人都会出现股四头肌萎缩的现象,一般情况下,要想治疗股四头肌萎缩,首先要做好长期锻炼的准备,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可以每天在床上做一下锻炼股四头肌的运动,比如:平躺在床上,腿要伸直,向上太高,坚持到不能坚持为止,每天多做几次,时间长了的话,股四头肌会恢复的。还可以用其他动作来锻炼自己的股四头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锻炼比较好。2.只要认真进行前深蹲练习,近膝部肌肉就会受到更强的刺激,围度便渐渐获得令人欣喜的增长。大量进行前深蹲练习的举重运动员近膝部的大腿肌肉就十分饱满,有一种吞没双膝的力感。3.将前、后深蹲练习合理搭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调整你的动作配比,多做一些杠铃、史密斯架及肩托式前深蹲,你大腿的形状就会得到改善,原来想“藏拙”的地方也许会变成你乐于“炫耀”的地方。训练组次与后深蹲一样,轮换作为首发主打动作则可兼顾刺激大腿的上、下部。4.掌握好运动量。锻炼时,人们常选用哑铃、沙袋和拉簧、拉橡皮条方法。那么,应选择多少重量的哑铃、沙袋以及什么样的拉簧和橡皮条才合适呢?这应根据各人的肌力基础而定,一般应超过本人最大肌力的2/3。

梨状肌萎缩是怎么回事


梨状肌萎缩也被称为梨状肌损伤综合症,主要是因为损伤的原因,发生充血水肿和痉挛,时间一长如果治疗效果不好,往往会引起萎缩的症状,对于身体的健康危害比较大,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当中,要加强饮食调养,多吃一些有助于肌肉生长的食物。

梨状肌萎缩病因

臀部外伤出血、粘连、瘢痕形成;注射药物使梨状肌变性、纤维挛缩;髋臼后上部骨折移位、骨痂过大均可使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受压。此外,少数患者因坐骨神经出骨盆时行径变异,穿行于梨状肌内,但髋外旋时肌强力收缩,可使坐骨神经受到过大压力,长此以往产生坐骨神经慢性损伤。

梨状肌萎缩临床表现

疼痛是本病的主要表现,以臀部为主,并可向下肢放射,严重时不能行走或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剧烈,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患者可感觉疼痛位置较深,放射时主要向同侧下肢的后面或后外侧,有的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部不适等。严重时臀部呈现“刀割样”或“灼烧样”的疼痛,双腿屈曲困难,双膝跪卧,夜间睡眠困难。大小便、咳嗽、打喷嚏时因腹压增加而使患侧肢体的窜痛感加重。

梨状肌萎缩诊断

根据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诊断:臀部疼痛且向同侧下肢的后面或后外侧放射;大小便、咳嗽、喷嚏可增加疼痛。除此之外,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还需要一些检查的支持:患侧臀部压痛明显,尤以梨状肌部位为甚,可伴萎缩,触诊可触及弥漫性钝厚、成条索状或梨状肌束、局部变硬等。

直腿抬高在60°以前出现疼痛为试验阳性,因为梨状肌被拉长至紧张状态,使损伤的梨状肌对坐骨神经的压迫刺激更加严重,所以疼痛明显。但超过60°以后,梨状肌不再被继续拉长,疼痛反而减轻。另外,除了直腿抬高试验外,还要做梨状肌紧张试验。通常梨状肌综合征时梨状肌紧张试验也为阳性。

梨状肌萎缩治疗

非手术方法:包括手法、局部封闭、肌注、理疗、中草药、针灸等。手法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采用手法治疗时,首先要选准部位。患者可取俯卧位,双下肢后伸,使腰臀部肌肉放松。术者自髂后上棘到股骨大粗隆做一连线,连线中点直下2cm处即为坐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之部位,其两侧即为梨状肌。局部封闭对缓解疼痛有一定作用。对非手术疗法无效或症状严重者,可行梨状肌切除术。

臀大肌萎缩怎么办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