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粘稠

2019-10-13

血液病发烧

【www.ys630.com - 糖尿病冬季养生】

血液病是造血系统方面更的疾病,血液病发烧、贫血、出血是这类疾病最大的特点。导致血液病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都是常见的原因,我们要对主要的血液疾病有所认识,一旦发生的时候,及时的进行治疗,避免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致低或中度发热, 罕见高热。临床上急性溶血性贫血多为应用药物(如解热镇痛药、磺胺类等)或感染而诱发。溶血性贫血引起发热的机制可能与红细胞破坏及引起溶血的原发病(如结缔组织疾患等)有关。常见发热的溶血性贫血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其他血管内溶血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发热常合并贫血及溶血表现, 且随着溶血被控制体温渐恢复正常。疟疾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可致高热、寒战、大汗等。急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为突发的高热、腹痛、呕吐、腰背疼痛、贫血、黄疸及茶色尿,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病程持续1~2天至1周左右。

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该病多高热, 可持续, 可不规则。起病急,病程短,预后差。该病多伴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全血细胞减少以及进行性全身衰竭。恶组致高热的机制不详。明确诊断依赖于骨髓或其他部位活检,检测出异常组织细胞,另外还需要排除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三、噬血细胞综合征

一般起病急,病程进展快,发热常伴随贫血、出血、肝肿大,甚至出现肝衰竭。该病可由各种感染(如EBV、寄生虫)性疾病、血液疾病特别是淋巴瘤引起。诊断时,应注意寻找病因。对于感染所致的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应控制感染,进而控制发热。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本身并不发热,发热是由于继发感染而引起。重型再障者起病急,常早高热。由于粒细胞缺乏,介导炎症反应的细胞明显下降,感染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较轻微,感染灶不容易局限,辅助检查不容易发现有意义的提示。除发热外,再障还伴有贫血和出血,但肝、脾、淋巴结一般情况下不肿大,外周血象呈现三少,网织红细胞减少。

五、淋巴瘤

淋巴瘤发热可表现为持续性或周期性,多为低热,对抗生素无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化疗效佳。此类发热合并淋巴瘤的表现, 如浅表或深部淋巴结肿大、纵隔增宽、肝脾大或胃肠浸润表现、皮肤浸润表现,还可伴有消瘦、盗汗,胸、腹水、腹部包块等。

淋巴瘤的发热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途径:(1)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作为内生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体温升高;(2)淋巴瘤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或肿瘤局部压迫致引流不畅而易感染各类细菌、病毒和真菌;(3)淋巴瘤细胞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致体温改变。

可通过病理查到淋巴瘤细胞。部分患者发展为淋巴瘤白血病期, 可见外周血和骨髓中出现瘤细胞。

六、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是骨髓及其造血组织中幼稚细胞肿瘤性的增值所致的一种恶性疾病。本身可引起肿瘤性发热,也可因粒细胞减少或免疫功能降低继发各种感染相关性发热。白血病发热偶见高热,偶见低热,热型多不规则。低热一般认为是肿瘤相关性发热,高热则提示为存在继发感染,也有高热无感染的情况。无感染者用抗生素无效。除了发热,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通过白血病相关检查不难作出诊断。

七、骨髓坏死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骨髓坏死, 均可引起发热,甚至高热。原因可能与引起骨髓坏死的原发病有关, 也与异常免疫及坏死组织吸收热有关。该类发热很难控制。多预后不良。

八、血液病治疗相关性发热

恶性血液病化疗, 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防治, 可引起化疗刺激性血管炎和脑脊膜炎, 进而发热;输血及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的应用, 可因热源而致免疫性发热。

九、血液病合并感染性发热

很常见, 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也可致“抗生素热” 。

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为EB病毒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发热常为高热,持续1~2周。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EBV检测阳性。

ys630.COm精选阅读

血液病有哪几种


血液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种类是比较多的,最主要的就是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以及出血性的和血栓性的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另外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都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有些白血病的危害特别大,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血液病有哪几种

血液病临床分为三大类型: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骼纤维化、血友病、地中海贫血、过敏性紫癜等,以往由于缺乏特效疗法,许多疾病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中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许多疾病得以治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显示出中医治疗本病的巨大优势。

前期症状

血液病亦称为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原发于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原发于骨髓组织等)和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等)。血液病可以是原发的,其中大多数是先天性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也可以是继发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也可以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反应,血液或骨髓成分有较明显改变者,亦属血液病的范畴。

血液系统疾病多半是难治性疾病, 发病隐袭,病状隐匿,即使患病,病人常不能自己察知,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健康体检时而被发现。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十种状况,需高度警惕血液系统疾病。

1. 身体日渐虚弱,长叹"今不如昔",精神倦怠,肢体酸沉,少气无力,嗜卧懒动;2. 弱不禁风,经常感冒,或感冒经久不愈;常有低热,甚或高热;3. 头晕、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甚则晕厥;4. 面色苍白,萎黄,虚浮,唇舌淡无血色,结膜色淡;或见眼窝黯黑(俗称黑眼圈),或面色赤红紫黯而无光泽;5. 毛发枯槁不泽,脱发;指甲平塌凹陷,易折易裂;皮肤干燥皱缩,弹性较差; 口腔糜烂,牙龈肿胀,舌面光剥无苔;6. 肌肤常见出血斑点或青紫斑块,轻微刺伤、划伤即出血不止,碰撞挤压,皮下即见大片青紫瘀斑;7. 经常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及舌面紫黯血泡;女子月经过多如崩如注,或不分周期淋漓不断;8. 胸骨、胫骨压痛,四肢关节疼痛或骨痛;

黄芪组方辨证治疗血液病


血液病,大多有气血不足的表现,其治当以补气为重。原因有两个:一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首当急固;二是补气可助生血,也助行血。兹将笔者临证验方数则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方:黄芪30克,人参15克,阿胶9克。先煎参、芪取汁,再烊化阿胶,分3次服。病重者,可一日2剂。

二、治白血球减少方:黄芪60克,大枣30克。二药水煎,分3次服,连服两周,即见显效。

三、治失血性贫血方:黄芪45克,白术、当归、丹参各15克,炙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宜服3~4周。

四、治恶性贫血方:黄芪30克,首乌、熟地各15克,川芎、白芍、当归、泽兰各12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上药水煎,分3次服,连服1月,未愈,再服半月至1月。

五、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黄芪30克,生地18克,首乌、党参各15克,阿胶、白术、茯苓各12克,甘草6克。上药水煎取汁,烊入阿胶,分3次服,每服送下紫河车粉6克,久服即验。

六、治慢性髓性白血病方:黄芪30克,当归、龟版胶、鹿角胶各12克,三棱、莪术各9克,蜀羊泉、紫河车粉6克。水煎取汁,烊入二胶,分3次服,并送服紫河车粉2克。连服1~2周。

常见的血液病有哪些


导读:常见的血液病有哪些?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常见的血液病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血液是血管中流动着的粘稠液体,分为液体成分和有形成分。液体成分指血浆(50~60%),有形成分指血细胞(40~50%)。从胎儿期开始就开始生成原始的血细胞,出生后骨髓成为唯一的造血器官。血液细胞主要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各种免疫细胞。红细胞主要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体内的酸碱平衡。白细胞则是炎症反应的第一线的卫士,聚集、游走到炎症部位进行吞噬作用。而对于较大的细菌、寄生虫等则靠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来完成。血小板参与人体的血凝、抗凝及纤溶的过程。血液中各细胞各司其职,共同使血液系统处于正常的动态稳定的状态。

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都属于血液病范畴。

目前,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很多,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由于这些原因很多是近几十年现代工业的产物,从而使血液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可以说,血液病是一种现代病。

以往由于缺乏特效疗法,许多疾病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中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许多疾病得以治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显示出中医治疗本病的巨大优势。

常见的血液病有哪些

1、红细胞疾病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血色病等。

2、白细胞疾病

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3、出血性疾病

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友病、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等。

4、骨髓增生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那么血液病的前期症状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血液病的前期症状,疾病预防很重要。

血液病的前期症状

血液系统疾病多半是难治性疾病,发病隐袭,病状隐匿,即使患病,病人常不能自己察知,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健康体检时而被发现。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十种状况,需高度警惕血液系统疾病。

1、身体日渐虚弱,长叹今不如昔,精神倦怠,肢体酸沉,少气无力,嗜卧懒动。

2、弱不禁风,经常感冒,或感冒经久不愈;常有低热,甚或高热。

3、头晕、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甚则晕厥。

4、面色苍白,萎黄,虚浮,唇舌淡无血色,结膜色淡;或见眼窝黯黑(俗称黑眼圈),或面色赤红紫黯而无光泽。

5、毛发枯槁不泽,脱发;指甲平塌凹陷,易折易裂;皮肤干燥皱缩,弹性较差;口腔糜烂,牙龈肿胀,舌面光剥无苔。

6、肌肤常见出血斑点或青紫斑块,轻微刺伤、划伤即出血不止,碰撞挤压,皮下即见大片青紫瘀斑。

7、经常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及舌面紫黯血泡;女子月经过多如崩如注,或不分周期淋漓不断。

8、胸骨、胫骨压痛,四肢关节疼痛或骨痛。

9、腹胀,肝、脾、淋巴结肿大。

10、血液及骨髓检查异常。

一旦出现以上症状时,需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血液病病人的科学饮食对疾病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液科患者饮食指导,下面一起来看看。

血液病患者饮食指导

血液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贫血、出血和发热,所以即清淡又富有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高营养饮食至关重要,比如鲜奶、鸡蛋、猪瘦肉;新鲜蔬菜(比如菠菜、油菜、胡萝卜、银耳、香菇、木耳),但不宜吃韭菜、蒜苔、洋葱、新鲜水果。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病人不宜吃酸性水果,如酸苹果、猕猴桃,同时避免多食一些辛辣、油炸以及性热的食物,比如辣椒、生葱、生姜、生蒜、羊肉、狗肉、海鲜,以及乌鸡、甲鱼也不宜过量服用,如果进补也要吃些平补食物比如大枣、桂园、花生、红豆、黑豆,黑芝麻、黑米、紫米。

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在不同的时期对饮食有着不同的要求,如何让患者吃对、吃好,我们从不同时期给大家进行简介易懂的讲解。

1、化疗期间:饮食应清淡、少渣、易消化和少刺激性,避免油腻、粗糙和带刺激的食物,以免损伤口腔和消化道粘膜。

2、预处理前: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猪肉、牛肉、剔刺的鱼肉、剔骨的排骨等,还要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

3、移植早期:此时患者胃口较差,宜选择自己爱吃的食物,以半流质、流质为主,如牛奶、菜粥等,食物应严格无菌消毒(微波或高温)。

4、移植后期: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总之血液病患者饮食非常讲究,饮食要卫生,饭菜水果要新鲜,变质食品切勿食,避免感染从中来。不然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使病情加重或复发。

系统性血液病有哪些?


我们人体的正常运转是离不开血液的,当然这血液必须得是健康的,如果我们的血液生病了,我们的身体必然是不能正常工作的。而现实之中,常见的血液病有很多,系统性血液病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严格来说系统性血液病是一种统称,那么系统性血液病有哪些呢?

系统性血液病一般分为贫血症、白细胞疾病、出血性疾病和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四大类。

(一)贫血症: 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可发生于多种疾病。当循环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时,亦称为贫血。贫血的病理是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和红细胞破坏过多,病因是红血球再生障碍、肾功能不全、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感染、恶性肿瘤、骨髓性疾病、缺铁、缺乏VB12、叶酸缺乏和失血等。

贫血症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等。

(二)白细胞疾病: 即中性粒细胞、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单核、淋巴、巨噬细胞发生病变。常见病种包括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形态、功能异常症,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或减少症、单核淋巴细胞增多或减少症,免疫功能缺乏症,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三)出血性疾病: 是凝血机制由于遗传性或继发性障碍而引起的自发性或轻度损伤后而引起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出血性疾病种类很多,根据发展原理可分为五类:血管因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因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抗凝血过程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复合因子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常见的病种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四)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命名,分类目前尚未统一。根据细胞形态、组织和生物化学以及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白血病,淋巴瘤,分泌免疫球蛋白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系统性血液病病因尚未明确,只能知道某些可能存在的致病因素,如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化学因素(苯、马利兰、环磷酰胺、氯霉素、六六六、保泰松等)以及遗传因素等。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差别很大,有的恶性细胞增殖时间仅为数天(如急性白血病);有的病程可在数年中没有明显进展(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根据上面文章的深入了解,相信大家对于系统性血液病的种类应该也已经有了大致上的掌握了。而在掌握这些之后,其实对于我们的健康是有好处的。当我们发现自己有了系统性血液病的表现之后,一定要赶紧去检查治疗,只有治疗的及时才能够保证把系统性血液病给治愈了。

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血液病


嗜酸性粒细胞血液病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血液病,它的主要特征为外周血和骨髓异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种病症对于心脏,对于肺部,对于神经系统的危害都比较大,经常会出现进行性贫血,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发病的原因比较多,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也有可能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原因。

发病原因

少数病人可由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转化演变而来,也可以是极少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晚期表现。

发病机制未阐明,有报道患者造血细胞过度表达Wilms肿瘤基因,致细胞凋亡受抑。患者可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但无标志染色体。

疾病检查

⒈血象

常见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可达(50~200)×109/L,血片中嗜酸性粒细胞占20%~90%,多数在60%以上,其中嗜酸性中幼粒及晚幼粒增多为主。原粒及早幼粒少见。

⒉骨髓象

除原粒细胞比例增高外,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并有左移。根据细胞形态可分为三型:①原粒细胞型:血象和骨髓均有原粒细胞增多。②幼稚细胞型:除骨髓幼稚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外,外周血中亦可见到此类细胞。③成熟细胞型:以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包括嗜酸性中、晚幼粒细胞增多,原粒细胞正常或稍增多。

⒊染色体检查

常有8号和10号染色体的三体型、4q 及45X,49XY等染色体的异常。

⒋细胞培养

外周血细胞CFU-GM生长结果近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生长方式结合染色体检查可用来区别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其他原因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⒌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胸片、CT、B超、心电图等检查。

临床诊断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病程的长短和快慢与嗜酸性粒细胞成熟程度有关,因此临床上一般分为两型。

⒈急性型

该病与一般白血病不同的是感染出血较少,主要是各个脏器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导致功能障碍,除了肝、脾、淋巴结的受累外,还表现为心、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临床上常表现进行性心力衰竭,可有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咳嗽,呼吸困难;如有中枢神经系统浸润,表现为精神障碍、妄想、视力模糊、共济失调、偏瘫等。此外,皮肤可出现红斑、丘疹、小结等。

⒉慢性型

发病缓慢,病程可延长至2~8年。有乏力、贫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诊断评析:EL罕见,诊断必须十分慎重,并充分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液学检查,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其应有形态异常。血中出现幼稚嗜酸性粒细胞,骨髓中原始细胞5%也是必备条件。遇条件不充分的可疑病例,应继续寻找原发病,及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血液病发烧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