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了怎么办

2019-10-15

喝中药吃鱼了怎么办

泡着喝的养生的中药。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围绕养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传,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怎么才能作好中医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喝中药吃鱼了怎么办》,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的山川湖泊很多,湖里面的水货产品也有很多,其中鱼类的数量当属其中之最。鱼肉味道鲜美,种类众多,个头也有大有小,有的适合清蒸,有的适合红烧,还有的适合煲汤。鱼肉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价值高,很多人喜欢吃鱼肉。但是如果有人再喝中药期间吃了鱼肉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吗?

喝中药可以吃鱼的。但治疗湿疹最好是不要吃鱼。

病人在服药或用药期间,对某些食物不宜同时进服,称为服药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不宜吃与药性相反或影响治疗的食物。

另外,由于疾病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的食物,都应根据病情予以避免。又如患哮喘、过敏性皮炎、肝炎、疮疖等病人,在服药时,不能吃鸡、羊、猪头肉、鱼、蟹、虾、韭菜、发菜等食品。

中药有温、凉、寒、热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在作用上又有升、降、沉、浮的区别,因而在配伍上有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的结果。因此在应用中成药上也应注意各药间的配伍。

在服用中成药治疗疾病期间还要注意对某些饮食的禁忌,一般要忌食生冷、腥擅油腻及有刺激性的食物。由于病情、药性和食性的不同,具体到某些疾病,其饮食禁忌各有不同,必须注意药物的使用说明。对含有较强毒性和猛烈药性的成分及有损害母体及胎儿的中成药应为妊娠妇女禁用或慎用;慎用药包括通经去癖、行气破滞、辛热燥烈和滑利通窍成分的中成药。

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1、喝中药请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粘膜的刺激。

2、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可以喝水。

3、温服:一般药物均宜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如平和补益药物。

4、热服:凡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5、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6、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

Ys630.com相关知识

吃鱼过敏了怎么办?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对一些东西会产生过敏的情况发生,过敏会导致皮肤上出现一些红疹子,造成皮肤红肿,瘙痒,溃烂等,不同的体质对于过敏的东西或食物都不一样,有部分人对于鱼过敏,接触鱼就会导致皮肤出现过敏情况,应该及时治疗。

鱼,大多性温或性平,有利水、补气、助消化的作用。甚至有人说,吃鱼会让小孩更聪明。而鱼肉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

而且,鱼肉含有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维生素,可以滋补健胃、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止嗽下气,同时吃鱼对各种水肿、浮肿、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都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所以,对于一般的人,每个星期吃两三次鱼,那是正常的。

但是鱼是皮肤过敏发物,也是有人对鱼过敏的,因为有些人的体内缺少可以分解鱼肉中组织胺的酵素,一旦组织胺被人体吸收,进入免疫系统,就会引发过敏现象。而在过敏期间,皮肤本身就会变得脆弱,如果这时进食了腥、辣、海鲜之类的食物就更容易加重病情。

吃鱼过敏的人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去医院做过敏原检测,再根据情况是否作脱敏治疗。

第二,可以用扑尔敏,减缓湿疹、皮炎、药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症状(对于扑尔敏药物过敏者除外)。

如果说患者不仅是出现了一些皮肤损害,同时还伴有恶心、头晕的症状的话,此时就必须及时的送入医院就诊,否则患者的病情就会成不致命转化成血压急剧下降,意识丧失,呼吸不畅甚至是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第三,过敏期间要注意避免吃到忌口食物,多吃蔬果、多喝水。

第四,避免过度日晒,否则会加重病情;同时也要多运动,增强皮肤抵抗力。

另外,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皮肤要保持清洁,经常用冷水洗脸。平时自制一些营养面膜,如黄瓜汁面膜、丝瓜汁面膜等,以逐步改善皮肤状况,获得皮肤的健美

中药煎糊了怎么办?


本文导读:中药煎煮,中药煎煮要注意哪些呢?中药煎糊了怎么办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煎中药时,往往因为加水过少、火力过猛或忘了煎煮时间,使药汁煎干,甚至药物煎糊。于是有人二煎时多加些水,以为可以把头煎的药量熬出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中医专家揭示,对于煎干尚未煎糊的药物,重新加水适量,稍煮片刻,仍可服用。但是煎糊的药物成分遭到了破坏,疗效也因此降低。


而有些药物煎糊以后,产生了其他功效,如荆芥是解表药,煎糊以后变成了荆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产生了止血效能;还有如蒲黄用于活血,而煎糊后蒲黄炭则止血,作用恰恰相反。

煎药应当注意水量、火候、时间,以免煎干甚至煎糊。一旦煎糊的中药,千万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新买一服。如果继续服用失去药效的药物,不仅不能治病,而且还会耽误病情;至于服用了药性改变的药物,药不对症,则会加重病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所以,中药煎糊正确处理才有利于药物服用,中药煎糊了还敢喝吗?该怎么办你现在知道了吧!

吃中药过敏了怎么办


有些过敏体质的人对很多的物体都会出现过敏的情况。我们在医院进行输液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进行皮肤测试,看看病人是否对青霉素之类的药物过敏,过敏也是一种很严重的问题,严重的过敏,会导致身体出现休克的状况,有些人对中药也会产生过敏的反应。下面介绍一下如果中药过敏,怎么治疗?

服用中药也需要警惕药物过敏

有些人的体质状态原因经常会出现划分过敏、金属过敏或者药物过敏等等,而药物过敏也是非常可怕的一种现象。我们经常看到在医院惊醒药物注射时通常会先给病人进行皮试测验,以谨防患者会药物出现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常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

过敏反应是一类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免疫反应的异常,无论是过强或过弱,对身体都是不利的,会引起一系列的病变;由药物引起的这种情况就是药物过敏。在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当病菌或其他异物侵入身体以后,免疫系统就会产生免疫反应,把病菌等消灭,这是对人体有益的免疫反应。但是,有些孩子的这种防御功能过强,会对某些物质产生过强的反应,甚至引起组织损伤,造成病变,这就成为不利于人体的免疫反应,也就是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些中药也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穿心莲、双黄莲、鱼腥草、紫珠草、乌贼骨、羚翅解毒丸和云南白药等,都可以引起过敏性休克。从过敏的发生率来看,化学合成药品的致敏率高于天然药物,中药的致敏率比西药低。当然,中药过敏问题也不可忽视。如果怀疑复方药剂中有某些中药可能引起过敏,可以分别逐一口服,以观察反应。

哪几类中药易致过敏?

中药一般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虫类药物最常引起过敏。资料表明,可致敏的中草药有100多种,其中植物类中药中鱼腥草、穿心莲、板蓝根、丹参、苍耳子、熟地、柴胡等易引起过敏;动物类中药如水蛭、蟾蜍等较易引起过敏反应;矿物类中药的冰片、雄黄、石膏等也可引起过敏反应。还有一类中药具有光敏性,如补骨脂、白芷、天竺黄、荆芥、防风、沙参等,患者服用后可对光敏感性增加,出现日光性皮炎等。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与西药过敏反应类似,一般包括以下几种过敏现象。

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麻疹样皮疹、多形红斑、湿疹样皮疹。常见的致敏中药为:煎服蒲公英、熟地、木香、砂仁、金钱草、瓦楞子、天竺黄等;冲服的有生蜈蚣粉;口服的有复方丹参片、牛黄解毒丸(片)、犀黄丸、回天再造丸、六味地黄丸、小活络丹等;外敷的有五虎丹或石膏粉;肌肉注射的有板蓝根、柴胡注射液等。

局部过敏反应:如口服六神丸、枇杷膏,可以引起喉头水肿,部分人接触枯矾的部位会出现过敏性丘疹。

全身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胸闷气短、血压下降等,严重者可致心律失常、溶血反应,也可以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症状,甚至出现休克,若抢救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容易引起全身过敏反应的药物有:口服的牛黄解毒丸;肌肉注射的板蓝根、穿心莲、柴胡;静脉滴注的复方丹参液等。

医生提醒,为预防中药过敏,用药前应详细了解药物成分、性能及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遵医嘱规范使用,切莫自行其是。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分清过敏反应程度轻重,是局部反应还是全身反应。局部过敏反应只限于与药物接触的肢体和区域,并不伴有全身症状。

中药过敏怎么办?

过敏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应予警惕。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积极治疗。抢救的关键在于争分夺秒,尽快采取必要的措施。

首先应让病人躺平,头部处于低位。立即注射肾上腺素0.3~1.0毫升。必要时可在10~15分钟重复注射肾上腺素,病情危重者可静脉注射。

要注意保暖,如发绀或呼吸困难,应给氧气或进行人工呼吸。紧急时也可以用指甲压迫“人中”穴,或针刺双侧“内关”。

有的病人可能有轻度的过敏性休克症状,如全身无力、寒颤、头晕等,这时也不要麻痹大意,应该进行必要的治疗。为了防止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对于一些容易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最好在医生的监督下注射,不要擅自在家中自行注射。

喝中药便秘怎么办


喝中药便秘怎么办

1、吃了中药便秘,说明你服用的主要偏温性,建议您在你服用的中药中加入偏凉及降火的中药,比如知母。焦栀子。蒲公英。黄芩等。要是便秘严重,还需加入润肠通便的药物。

2、便秘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蔬菜与水果早晚空腹吃苹果一个,或每餐前吃香蕉1-3个,晨起空腹饮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配合腹部按摩或转腰,多喝水,便秘一定不要乱用泻药,不要熬夜,便秘严重者,可适量服用缓泻剂如蜂蜜,大黄或使用开塞露,甘油灌肠等。

3、多吃含膳食纤维高的蔬菜,比如芹菜、菠菜、韭菜等;每天早上和一杯凉白开(淡盐水也可以),蜂蜜水和香蕉都有很好的润肠通便的作用;顺时针摩腹也可以促进大肠的蠕动,从而促进排便;多运动,多喝水。

喝中药的禁忌

1、在服药时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或加重病情。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治疗“寒证”服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食物。服用这些药物时,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疗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2、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会影响人体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其他饮料如咖啡不宜喝;应以喝白开水为主。

3、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

4、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应少吃羊、猪头肉、鱼、虾、蟹等。因为哮喘发作期间,蛋、牛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会成为加重病情的“发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无论服用什么药物,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

5、药物剂量。药物剂量是药物取得疗效的关键。许多人认为中药药性缓慢,加大剂量就能见效快。其实,药物随着剂量的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如有些人经常嚼食人参,或用来炖肉、煲汤,以达到保健作用,殊不知,人参吃多了可产生头痛、失眠、心悸、烦躁、便秘、血压升高等毒性反应。

中药的熬制方法

1、中草药的煎熬,首先一点是要把草药洗净,切不可留有泥土,否则不注意喝下去后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病没治好,可能又填了新病。

2、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3、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4、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5、中草药的熬制,首选是砂锅,砂锅也有讲究,细腻的砂锅金属含量少,不容易与药物中的成分起化学作用,有利于健康。砂锅的主要成分是砂质陶瓷,而普通陶瓷锅的成分砂质与陶瓷相比要少,且金属含量较高,相对容易与药物成分结合,损失了药性,还会生成有毒物质,也不利于健康。中药的熬制忌讳用铁锅,因为铁锅的铁离子活跃,最容易和药物的成分结合生成新的物质,破坏药性,影响健康。

吃中药的方法

1、温服:很多中药都是和温服的,中药煎好以后放置一会,等到不冷不热的时候喝。如平和补益药物。

2、热服:如果患上的伤风感冒的疾病,最好可以趁热吃中药,这样体内的汗液才会挥发的,驱寒通经脉的药物也是这样的做法。

喝中药苦怎么办


喝中药苦怎么办

1、喝中药苦可以用吸管

舌头上感受苦味的味蕾主要在舌根中部,用一只粗吸管喝药能让药物尽量避免接触舌头。

2、喝中药苦可以用凉水漱口

喝药后马上用凉水漱口,也可以减轻苦味。最好再喝上半杯温开水,既能暖胃,又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3、喝中药苦可以掌握药液温度

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

4、喝中药苦可以掌握含、咽部位

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尤其是舌尖。因此,药液进口后,最好将药马上含在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5、喝中药苦可以留心服药速度

药汁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到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服用时宜快不宜慢。服药后可立即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

中药注意事项

1、有些中药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

2、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3、辨证用药不当,如给肝阳上亢病人服用细辛、肉桂等,等于火上加油。

4、中药来源品种不当,如桑寄生本无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

5、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如经过炮制后的法半夏没有什么毒性,但生半夏却是有毒的。

6、有些中药服用不当易致呕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热服易致呕吐,当以冷服为好。

7、精心护理服发汗药后即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

喝中药禁忌

1、忌萝卜

专家提醒,不管是吃中药还是吃西药,在服药期间都应该尽量避免吃萝卜,否则的话药性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很多人之所以会服用了大量药物后病情没有起色,与饮食不当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在吃中药的时候更不能吃萝卜,当然除了一些服理气化痰的药物外。之所以在此期间不能吃萝卜,是由于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尤其是在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

2、忌生冷

吃中药期间对各种生冷食物也因该尽量避免食用。中医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食用后非常难以消化。而且生冷类食物在食用后还具有刺激肠胃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马上吃中药的话将会严重刺激胃肠道,从而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因此要特别注意,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时要避免吃生冷类的食物。

3、忌辛辣

各种辛辣的食物对于正在服用中药的人群而言同样是靠需要忌口的,否则的话不仅会削弱药性,甚至还会与中药反应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中医指出热性辛辣食物性多温热,耗气动火,因此在服用清热败毒、养阴增液、凉血滋阴等中药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避免这类食物,或者痈疡疮毒治疗期间也应该尽量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

中药被煎糊了怎么办?


本文导读:在煎煮中药的时候,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容易被煎糊了,那么中药被煎糊了怎么办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中医专家揭示,对于煎干尚未煎糊的药物,重新加水适量,稍煮片刻,仍可服用。但是煎糊的药物成分遭到了破坏,疗效也因此降低。


有些药物煎糊以后,产生了其他功效,如荆芥是解表药,煎糊以后变成了荆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产生了止血效能;还有如蒲黄用于活血,而煎糊后蒲黄炭则止血,作用恰恰相反。

煎药应当注意水量、火候、时间,以免煎干甚至煎糊。一旦煎糊的中药,千万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新买一服。如果继续服用失去药效的药物,不仅不能治病,而且还会耽误病情;至于服用了药性改变的药物,药不对症,则会加重病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中药煎糊了就不能在用了,所以大家以后在煎药的时候要避免把药煎糊;一旦煎糊了就不要在使用。

砂锅熬中药糊了怎么办


很多人在煮中药的时候,为了能让中药里面的药性,全部渗透到汤里面,经常会大火煮完小火煮,小火煮焖中火煲,最后唠叨很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拿下来喝,可这个时候才发现已经煮糊,煮糊的中药药效已经消失是不能使用的,否则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中药正确的煮法要学会。

一般汤药以大火煮沸后再文火熬半小时左右即可。但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熬,一般药煮开后15-20分钟即可。滋补药则熬煮时间要稍长一点,一般大火煮沸后,文火慢煎40-60分钟,期间应间隔搅拌2-3次,防止熬糊。 熬半小时左右即可。

淀粉含量多的草药以及富含蛋白质和黏液的种子类中草药在煎煮时要特别注意,因为它们相对更容易熬糊一些,如:生地、熟地、山药、玄参、车前子等,细小颗粒用纱布包起来熬煮。

特别注意:中草药熬糊了,特别是碳化后,其药性会发生变化,有的还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如果继续服用,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比如,荆芥有解表、散风、透疹等作用,熬得太久其有效成分就会挥发掉,如果熬糊了变成荆芥炭,就失去了解表作用,而产生了止血效能。又如,蒲黄常用于活血,而熬糊后的蒲黄炭却能够止血,作用恰恰相反。

首先砂锅或瓦罐等器皿传热慢,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文火久煎时锅内的水分不容易蒸发,能够很好地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

其次,部分中药,如地黄(生地、熟地)、玄参、五倍子、地榆、白芍都含有鞣酸,鞣酸味涩,能溶解于水,本身就是一种药物,具有极佳的收敛作用,因此鞣酸常被用作"止泻剂",或者是"止血剂"。但是,鞣酸一旦碰上铁、铜、铝等化学活性强的金属,在煎煮过程中容易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膜,即生成鞣酸铁、鞣酸铜等沉淀,如此一来,鞣酸就从能溶于水的成分变成不再溶解于水,人体就无法吸收。

此外,中药常含有生物碱。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往往是因为这些生物碱发挥着各种特殊的生理作用。比如麻黄碱能够治疗支气管炎;萝芙木碱能够治疗高血压等。这些不可缺少的生物碱,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大多是不溶解于水的,它们只有跟鞣酸等有机酸起化学反应变成盐类,才能够被水溶解。如果使用金属锅煎药,就会使鞣酸的损耗过大,如此一来就会影响生物碱的溶解,进而影响中药疗效。

最后,金属锅还容易同中药里的其他一些化合物生成一些不溶于水的沉淀物。而砂锅的成分是硅酸盐,其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从而有效地消除了金属锅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好地发挥中药的作用。

宝宝喝中药苦怎么办


二、宝宝喝中药的四点注意事项1. “浓煎”很重要2. 注意煎药量3. 加糖分热证寒证4. 生姜可止吐

宝宝喝中药苦怎么办

1、姜可止吐

如果剂量不大、加糖等方法还不能让宝宝喝下中药的话,生姜可来帮忙。妈妈们可在宝宝喝药前5分钟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儿舌面,因为生姜具有止呕的作用。另外,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这样即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点,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拒绝吃药就捏着鼻子灌,这样很容易呛到宝宝。

2、意煎药量

药只要喝够量就行了,多喝对病情也没多大帮助。一般来讲,1岁以下的宝宝,每天服用的中药最好不要超过20毫升,并且服用时不计次数,以频服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匀地把药喝完即可;1~3岁的宝宝可煎至约40毫升,分3次服用;3~6岁的“小家伙儿”们相对就听话一点了,可将中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岁以后家长就省心多了,分两次服用即可。

3、放凉后再喝

专家解析:人体口腔内的温度为36.2℃ ~37.2℃,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汤药温度与舌头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五味的感知最灵敏,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因此,中药汤剂的温度控制在15℃ ~36℃,既可防止烫嘴,又可减轻苦味。

4、加点蜂蜜

专家解析:一般中医在开中药时大多都会加入甘草作为调味。但对于部分宝宝来说,仅凭甘草的甜味,根本没办法让他们接受中药那种呛鼻和苦涩的味道。最好煎好后调些蜂蜜,最好是儿童专用蜂蜜,这样中药的味道能顺口些。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容易被宝宝的肠胃吸收,且营养丰富,具有润肺、润肠等药用价值。但也要注意的是,蜂蜜中的多种微量元素有可能改变药效,因此需遵医嘱。另外,也可以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加入甜菊叶子,同样能达到中和苦味的作用。

宝宝喝中药的四点注意事项

1、“浓煎”很重要

儿童服中药要以“浓煎”为主。需要注意的是,“浓煎”可不等于“久煎”,因为久煎可能会造成部分中药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儿感冒用的中药多为解表类药,药味芳香易挥发,久煎易失去解表疗效。浓煎方法为:将中药浸泡30分钟,然后用武火煎沸后改为文火,持续15分钟即可。然后将药汁倒出并根据儿童的年龄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经验的家长能直接煎出合适用量最好)。

2、注意煎药量

药只要喝够量就行了,多喝对病情也没多大帮助。一般来讲,1岁以下的宝宝,每天服用的中药最好不要超过20毫升,并且服用时不计次数,以频服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匀地把药喝完即可;1~3岁的宝宝可煎至约40毫升,分3次服用;3~6岁的小家伙儿相对就听话一点了,可将中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岁以后家长就省心多了,分两次服用即可。

3、加糖分热证寒证

给宝宝喂药常常让许多年轻妈妈手忙脚乱。其实,中药加糖也是有窍门的,有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4、生姜可止吐

如果剂量不大、加糖等方法还不能让宝宝喝下中药的话,生姜可来帮忙。妈妈们可在宝宝喝药前5分钟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儿舌面,因为生姜具有止呕的作用。另外,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这样即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点,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拒绝吃药就捏着鼻子灌,这样很容易呛到宝宝。

婴儿喝中药苦怎么办


一、婴儿喝中药苦怎么办

1、选对时间很重要

上午8~10点或下午2~3点服药。

专家解析:研究发现,一天24小时内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分别在上午的8~10点钟和下午的2~3点钟,这个阶段正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药物的苦味不容易对机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反应。而饭后半小时以上服药不仅可以防止恶心、反胃,还能减轻药物味苦的感觉,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尝试让宝宝在这两个时间段服药。

2、冷热服用区别大

放凉后再喝,最好控制在15℃ ~36℃。

专家解析:人体口腔内的温度为36.2℃ ~37.2℃,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汤药温度与舌头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五味的感知最灵敏,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因此,中药汤剂的温度控制在15℃ ~36℃,既可防止烫嘴,又可减轻苦味。

3、速度加快易入喉

加快服药速度,减少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

专家解析: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建议妈妈鼓励宝宝一口气喝下汤药,或者亲自用汤匙喂宝宝,这是减少药液苦味的好办法,也可采用吸管服用。

4、喝点开水去苦味

喝些温开水,可以减少药液在口腔内的残留。

专家解析:宝宝服用中药汤剂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温开水,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的吸收,还可以减少药液在口腔内的残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药液的苦味。

5、加点蜂蜜也不错

煎好后调些蜂蜜,帮助肠胃易吸收。

专家解析:一般中医在开中药时大多都会加入甘草作为调味。但对于部分宝宝来说,仅凭甘草的甜味,根本没办法让他们接受中药那种呛鼻和苦涩的味道。最好煎好后调些蜂蜜,最好是儿童专用蜂蜜,这样中药的味道能顺口些。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容易被宝宝的肠胃吸收,且营养丰富,具有润肺、润肠等药用价值。但也要注意的是,蜂蜜中的多种微量元素有可能改变药效,因此需遵医嘱。另外,也可以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加入甜菊叶子,同样能达到中和苦味的作用。

如果宝宝感受风寒,出现打喷嚏、流清涕等症,温度高一些可以帮助宝宝发汗解表。对于遇凉容易腹泻的宝宝,中药的温度最好在40℃左右。

二、宝宝服用中药注意事项

1、糖不可以随意加

大多数人习惯在中药汤剂里放点糖,使得服用时口感好一些。其实,去苦味随意加糖不可取。从中医观点来看,糖也是一味药。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口感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白糖性偏热,因此有些中药汤剂加了白糖,会改变药性而影响疗效。红糖味甘易生湿,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不能加。患有寒症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

2、生姜可止吐

如果剂量不大,加糖等方法还不能让宝宝喝下中药的话,生姜可来帮忙。妈妈们可在宝宝喝药前5分钟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儿内关穴,因为生姜具有止呕的作用。另外,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这样既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点,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拒绝吃药就捏着鼻子灌,这样很容易呛到宝宝。

3、忌口没那么麻烦

很多妈妈觉得喝中药还有一件很头疼的事:在服药期间有N多忌口,不能吃辣、不能吃绿豆、不能喝茶、不能吃海鲜等等,让宝宝生病时吃饭也不香。其实,没那么紧张。

4、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忌口

绿豆、浓茶等食物或许有解药的作用,但只要你家宝宝不是这样喝药:一口中药一口浓茶,那就没什么问题。为了稳妥起见,只要让宝宝做到在喝药的前后一小时忌口,别吃那些有风险的食物就行了。

5、服药时吃平和食物

中药的忌口都是一些生冷寒凉或燥热的食物,无论是否忌口,这些食物本来就不应该多吃。所以,为了服药安全,也为了宝宝的身体健康,建议让宝宝多吃一些中性平和的食物,例如红薯、扁豆、牛奶、银耳、鸡肉、蘑菇等。

三、让宝宝乖乖喝中药的秘诀

1、姜可止吐

如果剂量不大、加糖等方法还不能让宝宝喝下中药的话,生姜可来帮忙。妈妈们可在宝宝喝药前5分钟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儿舌面,因为生姜具有止呕的作用。另外,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这样即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点,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拒绝吃药就捏着鼻子灌,这样很容易呛到宝宝。

2、意煎药量

药只要喝够量就行了,多喝对病情也没多大帮助。一般来讲,1岁以下的宝宝,每天服用的中药最好不要超过20毫升,并且服用时不计次数,以频服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匀地把药喝完即可;1~3岁的宝宝可煎至约40毫升,分3次服用;3~6岁的“小家伙儿”们相对就听话一点了,可将中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岁以后家长就省心多了,分两次服用即可。

3、糖分热证寒证

给宝宝喂药常常让许多年轻妈妈手忙脚乱,有位妈妈说“每次给宝宝喂中药时都吐出来了,还哇哇哭半天,让我心疼得都跟着掉泪,如果中药是甜的就好了”。其实,中药加糖也是有窍门的,有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4、浓煎“很重要

儿童服中药要以”浓煎“为主。注意,”浓煎“可不等于”久煎“,因为久煎可能会造成部分中药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儿感冒用的中药多为解表类药,药味芳香易挥发,久煎易失去解表疗效。浓煎方法为:将中药浸泡30分钟,然后用武火煎沸后改为文火,持续15分钟即可。然后将药汁倒出并根据儿童的年龄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经验的家长能直接煎出合适用量最好)。

四、宝宝吃中药要注意事项

1、宜用药性平和的品种 由于婴幼脏器娇嫩,对大苦、大辛、大寒、大热等药性猛烈的药物要慎用。

2、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小儿生机旺盛,宜饮食调理,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伤及脏腑气机。即便是存在虚症,也必须慎用补剂。

3、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儿脾气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应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山药、山楂、陈皮、六神曲、麦芽、鸡内金、白术等。

4、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小儿体属”纯阳“,热病偏多,且阳常有余,易出现肝热抽搐、惊风之症。救治小儿疾病特别是外感病邪,出现壮热、烦躁、惊惕等症,则应在清热透解之时,佐以平肝熄风之蝉蜕、钩藤、僵蚕、地龙等。

5、宜选安全无毒的品种 一般中草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等复杂化学成分,而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服用后,很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婴幼儿宜选用低毒或药食两用如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等中药。

小孩不喝中药怎么办


小孩不喝中药怎么办

1、小孩不喝中药注意喂小孩喂药时间

很多药物都有胃肠道反应,所以大多数建议在饭后1小时服用。但毕竟每种药的作用和副反应不同,应遵循医嘱或说明书上的建议。例如,某些对胃有较大刺激的药物,如铁剂等,可以选在餐后1小时喂服,以防药物损伤胃黏膜;吗丁啉一般在饭前15—30分钟服用,必要时睡前服用。如果是小婴儿,可在喂奶前或两次喂奶中间服药。

2、小孩不喝中药准备好喂小孩喝药装备

奶瓶、滴管、针管、量杯、勺过去家长喂药习惯用勺,可这样不但容易把药液洒出来,药量也不准。现在,很多药盒里都会配有带刻度的滴管或量杯。使用滴管时,要将管口放在婴儿口腔颊黏膜和牙床之间,按照他的吞咽速度慢慢滴入。如无滴管,准备一支去掉针头的注射器也可以,使用方法与滴管类似。有时候,空奶瓶也可以用来给孩子喂药,把药剂放进奶瓶,让婴儿自己吸嘬。

3、过苦的药加糖再喂小孩

给宝宝喂药常常让许多年轻妈妈手忙脚乱,有位妈妈说“每次给宝宝喂中药时都吐出来了,还哇哇哭半天,让我心疼得都跟着掉泪,如果中药是甜的就好了”。其实,中药加糖也是有窍门的,有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宝宝吃中药要注意事项

1、宜用药性平和的品种 由于婴幼脏器娇嫩,对大苦、大辛、大寒、大热等药性猛烈的药物要慎用。

2、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小儿生机旺盛,宜饮食调理,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伤及脏腑气机。即便是存在虚症,也必须慎用补剂。

3、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儿脾气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应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山药、山楂、陈皮、六神曲、麦芽、鸡内金、白术等。

4、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小儿体属“纯阳”,热病偏多,且阳常有余,易出现肝热抽搐、惊风之症。救治小儿疾病特别是外感病邪,出现壮热、烦躁、惊惕等症,则应在清热透解之时,佐以平肝熄风之蝉蜕、钩藤、僵蚕、地龙等。

5、宜选安全无毒的品种 一般中草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等复杂化学成分,而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服用后,很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婴幼儿宜选用低毒或药食两用如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等中药。

儿童中药的煎服

1、煎药方法

发散类药,如花、叶类煎药时间要短,一般煎沸后可继续前5~10分钟;补益类药及仁、壳类中药的前煮时间宜长些,煮沸后宜再前20分钟。无论发散药,或是补益类药物均应以文火(慢火)为度。煎煮儿童中药汤剂,有的需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医师应给予详细的说明。尤其对需要特别处理的药物,应按医师的要求认真执行,以求获得确切的良效。

2、煎出药量

由于儿童胃容量小,尤其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或半垂位,若药量掌握不准确就容易造成儿童呕吐,甚至呛咳,影响儿童的恢复与治疗。因此,煎出的药量应以儿童的年龄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煎出药量,60-80毫升,幼儿100-150毫升,学龄前儿童150~200毫升,学龄期儿童200-300毫升为宜,药量应尽可能浓缩至儿童所需要之药量。

喝中药太苦想吐怎么办


喝中药太苦想吐怎么办

中药方剂是由多种中药配伍组成的,每种中药都具有苦、辛、酸、麻、咸、涩等不同的味道,所煎出来的煎剂将这些味道汇集到一起就会形成难以下咽的气味。特别是一些味觉神经敏感的病人,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

1、采用小量频服法,即先让病人服一小口试探,若吐就让其吐出,如此两三次后,一般就可适应,然后再一次服下,一般就不会再吐了。

2、采用大量快服法,即待汤药凉了以后,屏住呼吸一口气将汤药喝完,饮药途中最好不要停顿,以免勾起药味而诱发呕吐。

3、采用药物干预法,甘草20克,水煎服,不吐时再服汤药(中药中有大戟、芫花、海藻、甘遂等反甘草药物则不用此法,以免出现相反作用)。

4、白芷末6克放于舌上,再以舌舐咽。

5、服药后呕吐不止时可在汤药中加1~2汤匙姜汁,或服药后再服一些姜汤。

6、饮完汤药后立即用凉开水漱口再饮少量凉开水。也可嚼一块口香糖以去除药味。

7、生姜有良好的止呕功能,能明显减轻呕吐症状。服药前可先饮一小口生姜汁,或在服用的中药汤剂中加入适量的生姜汁。生姜10-15克洗净切碎捣烂,加少量开水泡10分钟后加入药中。因高热或肝胃火盛而呕逆者,不妨采用凉药温服法,顺应疾病之性,便可减轻呕吐现象。同样,热性病亦可采用凉服法。

8、留心服药温度。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尤为敏感,因此,苦味汤药的温度应把持在15℃~37℃。

9、留心含、咽中药的部位。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尤其是舌尖。因此,药液进口后,最好将药马上含在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10、留心服药速度。药汁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到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服用时宜快不宜慢。服药后可立即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

喝中药有什么禁忌

1、禁忌影响药物发挥的食物。比如生冷食物、浓茶、辛辣油腻食物、萝卜、腥膻类食物。这些类型的食物,有的会化解药力减少疗效,有的会降低吸收,更有的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做好相关忌口工作。

2、不宜为追求快速疗效而过量或长期服用中药。比如决明子有降血脂功效,但长期服用决明子可能引起腹泻。益脾补气且清热解毒的干草长期服用会引起血压升高。民间谚语“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道理。

3、特殊体质人群应谨慎服用中药。比如脾胃虚寒者服用含有野菊花的中药后,有可能出现胃部不适以及肠鸣等症状。最好先从中医师那里或者自我测试,了解自己的体质情况。如果属于比较典型的某种体质,则应当在吃中药前了解对应的禁忌情况。

4、孕妇服用中药应当谨慎。由于西药可能会引起胎儿畸形等原因,很多孕妇对中成药更加青睐。但部分中成药一定存在毒性,需要谨记的是,孕妇对清热类、祛风除湿类、消化导食类、泻下类、理气类、开窍类、驱虫类、祛湿类等多种类型的重要应当谨慎对待。

5、煎制中药过程的注意事项。现代家庭中大多使用铁锅、不锈钢锅或者不粘锅,最好不要使用它们来煎制重要,而应该选择陶土的煎药罐或者砂锅。由于煎药是个时间较长的过程,使用金属制品很容易使某些药物成分和器具发生反应,产生或者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等。

6、中药汤剂忌过夜服用。我们一般吃重要的形式都是煎水,形成中药汤内服。中药汤剂成分复杂,包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以及其他如挥发油、氨基酸等成分。过夜后,不仅药效降低,更可能导致细菌繁殖,造成药液发馊变质。因此,吃中药应注意当日煎,当日服,切不可服用过夜中药汤剂。

7、慎用民间中药偏方。在我国民间,很多人乐于听信所谓神奇的重要偏方,来治疗一些棘手的病症。这些偏方民间流传,很多并无医学药典记载,有些或许有效,但并非所有民间偏方都是正确的。在面对民间重要偏方时,应当咨询正规医师,了解相关药物及配伍的效果等,再决定是否采用。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1、空腹服的中药多用于实证疾病,特别是积滞、瘀血、水湿等病证。从部位上说,它适宜于治疗人体心腹以下的疾病(如胃、肝、肾等)。而具体的服药时间包括:天未明时服(如鸡鸣散);平旦(清晨天刚明)时服(如十枣汤);饭前服(如三大承气汤)等。一般,饭前空腹服药,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

2、人体胸膈以上的疾病,饭后服药能使药性上行。传统认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等五官疾病都宜采取先食后服药。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此外,健胃药及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如甘露消毒丹等),宜饭后服用,这样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物,也宜在饭后服用,以避免毒性药物吸收太快而发生不良反应。

3、所谓“顿服”是“指一次较快地将药物服完”。通常指病情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取急病急治之意。像治急症吐衄的泻心汤、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等属于此类。一般的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4、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睡前服能使药效及时发挥作用。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入夜是脏腑功能最低的时候,如在此时服用滋阴进补药,就如雪中送炭,效力倍增。

喝中药吃鱼了怎么办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