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中药汤 > 导航 > 养生中药汤

脾虚的中药汤剂调理方法有哪些?

养生中药汤。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中医养生的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脾虚的中药汤剂调理方法有哪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消化不良,多跟脾虚有关。脾虚,则多因饮食不节,或抵抗力不足,致使身体虚弱,因而连累脾胃。那么脾虚应该吃哪些中药来缓解呢?

1、厌食用陈皮

对小儿由脾胃虚弱引起的厌食,可用四君子汤+陈皮,组配成异功散,来进行调理。

具体药方是:党参8克、白术8克、茯苓8克、甘草8克、陈皮3克。陈皮归脾经,有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功效。

2、不爱吃米饭用麦芽

当孩子出现挑食、厌食,尤其是不爱吃米饭或面食时,用四君子汤+麦芽来调理。

具体药方是:党参8克、白术8克、茯苓8克、甘草8克、麦芽8克、谷芽8克调理。若孩子有舌苔白厚,则在上面基础上加砂仁(后下)5克。砂仁能醒脾行气。麦芽、谷芽都归脾经、胃经,有消食健胃之功。但前者偏于消食疏肝,而后者长于醒脾养胃。若在补脾方药中,稍微加点麦芽、谷芽,能醒脾健胃,有补而无滞,消而无伤之妙。

3、不爱吃肉用山楂

孩子若不爱吃肉,则用四君子汤+山楂。

具体药方是:党参8克、白术8克、茯苓8克、甘草8克、山楂8克。山楂片含多种维生素、酸类物质等,能促进脂肪类食物的消化。中医认为,山楂具有消积化滞、收敛止痢、活血化淤等功效。

4、伴有食滞用枳实

若孩子胃口不好,伴有大便硬结的现象,说明是食滞。食欲旺盛或消化系统弱,都会引起食滞。应用四君子汤+枳实或鸡内金。

具体药方是:党参8克、白术8克、茯苓8克、甘草8克、枳实8克(或鸡内金5~8克),可有效改善症状。枳实归脾、胃经,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功效。鸡内金,归脾、胃、小肠经,有消食健胃功效。

ys630.coM延伸阅读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二、煎煮中药要洗吗三、喝中药的技巧有哪些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1、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之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

2、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之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3、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之正确煎煮方法

3.1、先煎:介壳类、矿物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宜煎出,应先打碎先煎,煎10~3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如龙骨、牡蛎等。此外,附子、乌狼毒等毒性药,宜慢火先煎久煎,可减低毒性。

3.2、后下:对含挥发性成分或气味芳香的药材,久煎易破坏其有效成分,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煮好时放入,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3.3、包煎:适合那些含黏性、小粒种子类、粉末和有细小绒毛的药物,为防止煎后药液浑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时煎煮,如旋复花、车前子等。

3.4、另煎:对贵重药材,为减少损耗,应单另久煎,取汁后,再与其他药材的煎出液合并服用,如人参、鹿茸等。

3.5、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用时,应单独加温熔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如阿胶等。

煎煮中药要洗吗

中药材在制成饮片前经过了一系列炮制,包括去杂质、晒干等一系列程序,卫生条件已经达标了,不必再用水洗。

此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不少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糖和甙类成分,水洗后,这些有效成分必将有一部分溶于水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影响治病效果。

2、有的药材如醋制元胡、蜜炙麻黄、酒制大黄、胆南星等,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蜂蜜、醋、酒、胆汁等辅料,若用水洗,会导致部分辅料流失。

3、中药方剂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状的,有的在配药时还要研碎,如龙骨、牡蛎、滑石粉、桃仁等,如果先用水洗一遍,必然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损失,影响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中药在煎煮前应用水泡一下。一般应先加冷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让水分能浸透药物,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先溶解一部分在水里,以使其能充分煎出。加水的量一般应掌握在浸过药材并超过1厘米左右为宜。

喝中药的技巧有哪些

1、把握中药服用时间:中药一般要求在饭前或饭后服用,但是不管是饭前或是饭后,在时间间隔上都不能距离吃饭时间太短。很多人饭前空腹服用或饭后饱食服用,最容易呕吐,既影响进食,又影响营养和药物吸收。专家介绍,服用中药要坚持“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的原则,在两餐之间取其“中”,即上午10点、下午4点、晚上9点左右时用药,此时,既是饭前又是饭后,既不影响进食,又不耽误服药,在身体获得丰富营养的情况下,更益病体康复。

2、控制服药量:古语有“中药灌满肠”之说,这说明每次服用的中药量是越多越好。但饮入大量有苦味的药液,刺激胃肠道毕竟不舒服,服药量也要因人而异。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专家提出每日一剂,每剂三煎,取汁混合共约750ml,分三次服用,每次250ml为最好。

中药汤剂怎么保存


在一些患者吃中药的时候,为了方便就会选择去专门熬制中药的店里,这样熬制出来的中药一般都是真空包装的,但是它的存放周期也是比较短,所以必须放在冰箱里保存,但若是对于一些住校生来说,没有冰箱就只能够自己选择别的地方保存,那么中药汤剂怎么储存比较好呢?

目前代煎的中药汤剂最常见的包装是真空密封包装,但各家医院和药店在包装上提示的液体保存时间不尽相同,曾经研究发现:将相同的汤剂在不同的温度下存放,温度越高,药业变质的越快。在室温25℃以上,汤剂保存不超过两天,如果冷藏,则一般保存7天不会有变质现象。另外,不同方剂即使在同一条件下,变质程度差异也很大,若药剂内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成分含量较高,则变质更快。综上所述,最佳的保存温度和时间如下:

保存温度:为了安全和保证疗效,密封真空包装的汤剂最好在冰箱冷藏室0℃—5℃范围内保存(如果有附片颗粒则不建议放冰箱,若放置,必须在取出后在火上加热煮沸才可服用);

保存时间:在上述温度下保存7-14天,但最好不要超过7天,若煎煮的汤药里含有全蝎蜈蚣等动物类中药或熟地、黄芪等糖分含量较高的中药,也会影响保存时间;

1、如果是用普通器皿来盛放中药汤剂,一般不建议隔夜服用,即使是放在冰箱中也不能超过3天;

2、若发现药液袋鼓起或药液变味、有气泡等异常现象则属变质,不可服用。

七厘散中药汤剂


七厘散中药汤剂,也是一味散瘀消肿,止痛止血的中药方子。大家应该多多研究这味药,生活中用到它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的,而七厘散的处方虽然不简单,但是在医生的指示下,也能简单搭配出。另外七厘散的功效在其他方面还有,一起看看!

【方剂名称】

七厘散(《同寿录》卷尾)。

【组成配方】

朱砂1钱2分(水飞净),真麝香1分2厘,梅花冰片1分2厘,净乳香1钱5分,红花1钱5分,明没药1钱5分,瓜儿血竭1两,粉口儿茶2钱4分。

【功能主治】

散瘀消肿,定痛止血。活血祛瘀,止痛收口。消肿。舒筋。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金疮,血流不止,金刃伤重,食嗓割断;。汤泡火灼。闪腰挫气,筋骨疼痛,瘀血凝结。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走窜,耗气堕胎,不可多服;孕妇忌服。

【方剂制法】

上为极细末,瓷瓶收贮,黄蜡封口,贮久更妙。

【使用方法】

治外伤,先以药7厘,烧酒冲服;复用药以烧酒调敷伤处。如金刃伤重,或食嗓割断,不须鸡皮包扎,急用此药干掺。

【方剂歌诀】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砂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方剂摘录】

《同寿录》卷尾。

【各家论述】

本方是伤科名方。方中血竭、红花祛瘀活血;乳香、没药行气祛瘀,消肿止痛;儿茶清热止血;朱砂镇心安神;麝香、冰片辛散走窜,善于行气血,止疼痛。合用以奏活血散瘀,定痛止血之效。惟方中香窜走泄,行气祛瘀之药,皆能耗气堕胎,故孕妇忌服。(《中医方剂学讲义》)

《救伤秘旨》方之七厘散

组成

地鳖虫(去头足)8钱,血竭8钱,硼砂8钱,蓬术(醋炒)5钱,五加皮(酒炒)5钱,菟丝子5钱,木香5钱,五灵脂(醋炒)5钱,广皮5钱,生大黄6钱,土狗6钱,朱砂4钱,猴骨4钱,巴豆霜3钱,三棱3钱,青皮3钱,肉桂(去粗皮,不见火)3钱,赤芍(酒炒)2钱,乌药(炒)2钱,枳壳2钱,当归(酒炒)2钱,蒲黄(生熟各半)2钱,麝香1钱5分。

主治

《救伤秘旨》方之七厘散主治跌打损伤,瘀血攻心者。

用法用量

伤轻者服7厘,重者服1分4厘,最重者服2分1厘,陈酒冲服。

制备方法

上药各为末。

摘录

《救伤秘旨》方之七厘散。

结语:显然,在《救伤秘旨》和《同寿录》中的七厘散是不同的配方。但是药用效果都是差不多的,七厘散的功效在古代医学中还是很有名的。想象古代的战争还是比较多的,伤筋动骨也是难免的事情,大夫们需要这样的药救治伤员!

中药汤剂的服用注意事项


二、中药汤剂的服用禁忌三、服中药汤剂不能吃什么

中药的服用注意事项

1、中药汤剂的服用注意事项

1.1、正确的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病在心、肺部,宜饭后服;病在膀胱、肠,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所谓空腹服即指早饭前一小时或晚饭后一小时服药。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这样可以提高杀虫的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的药物都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

1.2、正确的服药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凡属理气类药,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宜热服。凡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

2、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一般来讲,每次以服用 150毫升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五分之一,1~3岁用成人药量的四分之一;4~7岁用成人药量的三分之一;8~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

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3次。 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药性,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3、中药汤剂怎样减少苦味

服用时,先预备一杯温开水,然后闭住气,一口气连续将中药饮下,再用温开水漱口,最后可嚼口香糖,以压苦味。有些病友为驱除苦味,喜欢在中药中加糖,此法不妥,能不能加糖最好听从医生指导。

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

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

中药汤剂的服用禁忌

1、忌过量或长期服用中药

比如决明子有降血脂功效,但长期服用决明子可能引起腹泻。益脾补气且清热解毒的干草长期服用会引起血压升高。民间谚语“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道理。

2、忌过夜服用

我们一般吃重要的形式都是煎水,形成中药汤内服。中药汤剂成分复杂,包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以及其他如挥发油、氨基酸等成分。过夜后,不仅药效降低,更可能导致细菌繁殖,造成药液发馊变质。因此,吃中药应注意当日煎,当日服,切不可服用过夜中药汤剂。

服中药汤剂不能吃什么

1、服用中药时不宜吃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使其失去补益的作用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2、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粘膜,使粘膜充血,所服的中药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治疗作用。

3、服中药时不能吃辣椒,特别是热性病症,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药效降低,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

中满分消汤的中药汤剂


中满分消汤中药汤剂只是看名称,大家似乎还不太能了解它的作用。的确,中满分消汤的功效需要我们看中满分消汤的处方去探析,了解之后,容易大小便不通的朋友就会看到福星了,因为它专治腹中冷心下痞,大小便不通等症状!

【方剂名称】

中满分消汤(《兰室秘藏》卷上)。

【组成配方】

川乌、泽泻、黄连、人参、青皮、当归、生姜、麻黄、柴胡、干姜、荜澄茄各0.6克,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0.9克,黄耆、吴茱萸、厚朴、草豆蔻仁、黄柏各15克。

【功能主治】

治中满寒胀,寒疝,腹中冷,心下痞,大小便不通,四肢逆冷,食入反出,虚烦躁动,下肢不收。

【方剂制法】

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

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时热服。

【使用注意】

服药期间,忌酒、湿面、生冷、油腻等物,戒房事。

【方剂摘录】

《兰室秘藏》卷上。

【方剂名称】

中满分消汤(《张氏医通》卷十三)

【组成配方】

半夏1钱,厚朴5分,黄连5分,黄柏(上4味俱姜制)5分,川乌(炮)5分,干姜(炮)5分,吴茱萸(净,用开口者,炒)5分,草豆蔻(炒,研)5分,木香5分,人参5分,茯苓1钱5分,泽泻1钱5分,生姜5片。

【功能主治】

中满寒胀。

【方剂制法】

水煎,稍热食前服。

【用法用量】

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时热服。

【使用注意】

大忌房劳、生冷、炙煿、酒面、糟醋、盐酱等物。

【方剂加减】

身热、脉浮、喘满有表证,加麻黄5分;血虚至夜烦热,加归身、黄耆各5分;阳气下陷,便溺赤涩,加升麻、柴胡各3分;脾胃虚寒,饮食不磨,去黄柏,加益智仁、荜澄茄、青皮各2分。

【方剂摘录】

《兰室秘藏》卷上。

结语:能够帮助我们环节腹中冷的症状,这对于很多女性朋友们来说是很有用的。要多试试,女性本身就容易体寒,肚子不舒服也是常有的事情。外加大便小便不通顺,这些困扰能够一味药解决,那是再理想不过的效果了。那就多多服用吧!

教你如何正确服用中药汤剂


据北京中医医院特色科主任李建介绍,一般来说,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最佳。

但是,不同药性的中药,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一般而言,治疗虚症和肠胃病的,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大便的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和夜间服食);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中药时的习惯。李建说,其实,喝中药不一定要趁热。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凉至30℃~37℃时再喝。而丸、散一类的中成药也应该以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一般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喝汤药还有温度要求。熬好的汤药,一般都要凉一凉等到不冷不热再服用。但有些中药服用时,对温度有特殊要求,有的需要趁热服,有的则要求完全凉后再服用。

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怕冷、头痛怕风、全身关节酸痛、不出汗等伤风感冒症状,应在煮沸后5分钟取下,稍停趁热服用,以帮助患者排汗,解除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肢体酸痛等症状。中药热服还可使疹毒发透,适用于麻疹刚发起的患者,可帮助疹毒随汗液排出体外,以缓解病情。热服中药还有助于消肿,适用于身体浮肿的患者。

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的汤药则要求冷服。如因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而发热的病人,或经常出现口干唇裂、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热性症状,冷服中药可通过寒凉泄热,使邪热外泄,缓解病痛,这类中药煎服时间较长。

脾虚如何调理 调理脾气虚弱的中药有哪些


脾是我们身体比较重要的器官的,对于脾气虚弱我们可是要好好的调理的,那么对于脾气虚弱我们应该怎么样调理好呢?其实方法有很多的,中药调理脾虚的好处还是很多的,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脾气虚弱不及时的调理可能给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的调理才行的。

调理脾气虚弱的中药有哪些

1、白术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气、自汗;水湿停滞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足肿等症。

2、党参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于气虚不足的乏力、气短、心悸、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头晕等症,以及病后体虚、营养不良。

3、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症。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大汗虚脱者服用不错。

4、人参

大补元气,有补益强身作用,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心慌、肢冷、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5、黄芪

补气升阳、益精固表、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

脾虚如何调理

脾虚是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1、脾虚要适当锻炼促代谢

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中药颗粒剂和传统中药汤剂,究竟谁更好?


中药颗粒和汤药的目的都是为了治病,只是在使用上两种方便的方式不同,中药颗粒直接服用就好,比较方便快捷,而汤药需要熬制,熬制的过程中水的用量、火候、时间和器具都是有要求的,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提高,为了节约时间,而制成了中药颗粒,但是这两种哪个药效更好呢?

pK

颗粒 汤剂

颗粒好!

体积小,易携带

节省熬药的繁琐

汤剂好!

传统的更原始

药效比颗粒更好

到底谁说的对?

中药颗粒的优势

1、机械化大生产,优于传统煎煮

传统中药煎煮法在实际操作中,要通过浸泡、一煎、二煎,约需要90分钟才能完成1剂中药的煎制。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特殊药物的先煎、后下,文、武火的变换,要不断搅拌中药,防止糊底和药液溢出,操作繁琐,药液中挥发性成分容易损失,一般家庭煎煮,只能煎煮40%-70%的有效成分, 药用资源造成大量的隐性浪费,从而降低了药物临床疗效。

中药配方颗粒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将单味中药饮片按照标准炮制规范,采用机械化大生产,经现代制药工艺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封装而成的一种具有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可用于直接配方的颗粒性中药,既保留原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功效,又祛除了中药饮片的农药残留,严格控制重金属含量,剂量准确、高效安全。

2、密封保存,服用方便

中药配方颗粒采用独立铝箔包装,密封好,不吸潮,携带方便,同时可以避免中药饮片因保管不当引起的走油、发霉、虫蛀等问题。

3、临床疗效显著

众多中医工作者在临床上应用中药配方颗粒治疗疾病时,进行了大量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药配方颗粒疗效显著,与传统汤剂相比基本一致,甚至要优于传统汤剂。

中药颗粒的不足

1、价格高于传统饮片

配方颗粒的制作需要提取、浓缩、干燥,密封等多道工序,增加了生产成本,价格高于普通饮片,很多长期服用药物的慢性病患者不易接受

2、缺少合煎过程中的反应

传统中药饮片在煎煮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能改变药液的 pH值,具有增溶、增效、降毒的作用,反应中产生的沉淀或新成分可能会起到一定疗效。中药免煎颗粒是单味药物单提后的混合,能保证单味中药的最大溶出,却忽视了合煎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治疗作用。

服用中药配方颗粒应注意:

中药配方颗粒的服用方法基本上与一般的冲剂一样。注意一定要用足够温度的水冲服,使颗粒完全溶化,如有少量颗粒不能完全溶化,要摇匀后一起服用。冲调时可先加少量开水湿润、搅拌,再加入足够量的开水使颗粒溶化。中药配方颗粒的包装规格按照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确定,服用时要遵照医嘱,儿童用量酌减,并注意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如果发现颗粒吸潮结块,就停止服用。另外要注意贮存时间,在保质期内服用。

脾虚的症状 调理脾虚的方法


肢体乏力,慵懒无神,皮肤松弛没弹性,四肢浮肿、舌头边缘有齿印,出现这种状况的女性往往就是虚胖而水肿。要解决虚胖,坚持体育锻炼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中医认为,一定要健脾祛湿,因为脾主运化水湿,脾功能不足,体内水湿运化不畅,体内水分无法正常代谢,都滞留在体内,加重身体的湿气,这才有了“连喝水都长胖”的囧事。

数一数脾虚你占了几条?

虚胖竟是脾虚惹的祸。这是很多胖子们没有想到的问题。一旦人体发生脾虚后,就会导致体内水湿运化不畅,水湿停留而出现腹泻、便溏、水肿的状况。一般来说,你是不是有脾虚的状况,可以从以下四个特点加以辨认:

1、清晨起床,刷牙时发现舌头上有齿痕。

脾与口唇有密切关系,口唇能反映脾胃的功能,如果唇色淡白,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口淡口苦,这说明体内有脾湿。

2、上厕所后,发现大便黏在马桶上。

在夏季,贪凉吃些生冷寒凉的食物就会导致寒湿困脾,水湿不能正常被带走,寒湿向下注入大肠就会让大便带水湿,变成软而不成形稀便,或者黏着在马桶上。

3、食欲差,吃一点就撑肚子。

虽然大多数人在苦夏里,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的状况,可是脾虚的人他们这种问题更为严重,不但吃得并不多,饭后还常常有饱胀的感觉。

4、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

脾胃功能正常的人,能将体内多余的水分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如果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就可导致水液滞留,导致身体水肿。

给身体“脱水”:一燥二温三去湿

要解决虚胖,减掉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消除水肿,就一定要先健脾益气,让脾胃功能恢复正常,保证体内水湿运化通畅。由于脾虚与水湿关系密切,所以应结合具体症状,给予燥湿、化湿、渗湿之品,以健脾祛湿。所以,常用的健脾理气之品,多数是具有辛香味,且具有发散、行气之功的药材,比如砂仁、陈皮等,适当配合理气药材,以益气健脾为主,如山药、薏米、大枣、扁豆等,此时切不可滥用苦寒泻下的药材,否则必然加重湿气。

基本方:

四君子汤: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基本中草药为主的古方剂。益气健脾,适于脾虚诸证。

参苓白术散:药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健脾补气,本方是治疗脾虚湿盛症的常用方。

薏米莲子粥:薏苡仁30克、莲子肉(去皮心)30克、冰糖适量。先煎薏苡仁,再放入莲子肉,等粥成后加入冰糖食用。健脾祛湿,是很好的药膳。

脾虚的中药汤剂调理方法有哪些?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