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饮食与养生五味 > 导航 > 五味子的作用与功效

五味子的作用与功效

2019-10-16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饮食与养生五味。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相信关于养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如果不需要我们的生活成悲剧,就必须注意养生。有没有更好的中医养生方法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只要一提到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大多数人都知道它是由几种中药材组成的,但你知道具体是哪几种吗?它们各自的量又是多少呢?大部分人肯定不太清楚吧,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别名】苓甘味姜辛夏仁黄汤、茯甘姜味辛夏仁黄汤

【处方】茯苓4两,甘草3两,五味半升,干姜3两,细辛3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2两。

【功能主治】咳逆倚息不得卧。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

【用法用量】苓甘味姜辛夏仁黄汤(《普济方》卷一四○)、茯甘姜味辛夏仁黄汤(《医门法律》)。

【临床应用】支饮《橘窗书影》:京桥叠街,和泉屋清兵卫之母,年五十余,曾下血过多,以后面色青惨,唇色淡白,四肢浮肿,胸中动悸,短气不能步行,时下血,余与六君子汤加香附子,厚朴,木香,兼用铁沙丸。(铁沙、干漆、莎草、苍术,厚朴,橘皮,甘草)下血止,水气亦减,然血泽不能复常。秋、冬之交,咳嗽胸满甚,遍身洪肿,倚息不得卧,一医以为水肿,与利水之剂,无效。余诊之曰:恐有支饮,先制其饮,则咳嗽浮肿,自得其道;因与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加葶苈,服之二三日,咳嗽胸满减,洪肿忽消散,余持此案治水肿数人,故记以示后学。

【摘录】《金匮》卷中

在通过上文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的讲解我们可以知道,养生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进行,不过在养生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方法选择,对一些不太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是不要选择的,否则对身体也是会有影响的。

yS630.Com相关推荐

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相信听说过苓甘五味姜辛汤的朋友应该不是太多,但是苓甘五味姜辛汤在中药方剂里面确实非常的有名气的,那么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功效与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样的疾病中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运用呢?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其中的奥妙吧。

【处方】茯苓12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细辛3克 五味子6克

【功能主治】温肺化饮。治咳逆。寒饮内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

【用法用量】上药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别名】五味细辛汤、苓甘姜辛汤、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处方】茯苓4两,甘草3两,干姜3两,细辛3两,五味半升。

【功能主治】气逆上冲,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肺经感寒,咳嗽不已。

【用法用量】五味细辛汤(《鸡峰》卷十一)、苓甘味姜辛汤(《普济方》卷一四○)、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张氏医通》卷十三)。

【各家论述】《金匮要略心典》:眼前汤己,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摘录】《金匮》卷中

通过上面对苓甘五味姜辛汤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中医方剂非常推崇这话不假,方剂从古代便伴随人们一直到现在。到了现在,各种各样的方剂也被人们研究出来,并且大受人们的喜爱。这些非传统的方剂,不仅天然无公害,而且还有这很好的养生功效呢。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的功效与作用


你知道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吗?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治疗呢?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的治疗效果怎么样呢?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别名】苓甘味姜辛夏仁汤、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五味辛夏仁汤

【处方】茯苓4两,甘草3两,五味半升,干姜3两,细辛3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功能主治】支饮,水去呕止,其人形肿。

【用法用量】苓甘味姜辛夏仁汤(《普济方》卷一四○)、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医门法律》)、茯苓甘草五味辛夏仁汤(《方剂辞典》)。

【临床应用】痰饮《经方实验录》:叶瑞初君,咳延四月,时吐浊沫,脉右三部弦,当降其冲气。茯苓三钱,生甘草一钱,五味子一钱,干姜一钱半,细辛一钱,制半夏四钱,杏仁四钱。两进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咳已略平,惟涎沫尚多,咳时不易出,原方加桔梗,服后竟告霍然。

【摘录】《金匮》卷中

以上就是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这种中药方剂的药用价值的详细介绍,在吃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的时候,也是有着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对调理人体各方面问题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因此可以放心进行。

苓甘五味姜辛汤说明


苓甘五味姜辛汤,大家都比较陌生,平时我们都不会用到这种东西。但是在中医上面,它是治病的一剂良方。苓甘五味姜辛汤的成份很多,也能治疗好几种疾病,我们进行介绍。

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医方剂名。为祛痰剂,具有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内停者。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本方证多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饮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义。寒饮停肺,宣降违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满不舒;饮邪犯胃,则喜唾涎沫。治当温阳化饮。方以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臣以细辛,取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复以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以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一以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为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又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用以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

综观全方,具有温散并行、开合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的配伍特点,堪称温化寒饮之良剂。

本方为治寒饮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脉象弦滑为辨证要点。

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朴以降气止咳;脾虚食少者,可加人参、白术、陈皮等以益气健脾。

凡肺燥有热、阴虚咳嗽、痰中带血者,忌用本方。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知道了苓甘五味姜辛汤,是用五种药材炮制而成的,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而是需要去药店进行采集然后进行制作而成的治疗疾病的一种中药。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剂功效


苓甘五味姜辛汤一般情况下大家可能都会觉得陌生,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就算我们接触到但是我们不是专业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实大家有所不知苓甘五味姜辛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苓甘五味姜辛汤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名称】苓甘五味姜辛汤。

分类

祛痰剂-温化寒痰。

组成

茯苓四两(12g) 廿草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5g) 五味子半升(5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功效

温肺化饮。

方解

寒饮乃因阳虚阴盛,水饮内停所致。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运化失司,则停湿而成饮。加之肺寒,津失敷布,则液聚为饮。进而肺失清肃,宣降违和,而致咳嗽气逆,痰多清稀,胸膈不快。治当温阳化饮。方中以干姜为君,取其辛热之性,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

细辛为臣,以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散其凝聚之饮;以茯苓之甘淡,健脾渗湿,不仅化既聚之痰,尤能杜生痰之源。佐以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咳,与细辛、干姜相伍,散中有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且能调和肺司开合之职。使以甘草和中,调协诸药。综合全方,温散并行,开合相济,使寒饮得去,肺气安和,药虽五味,配伍严谨,实为温化寒饮之良剂。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饮保安康。

结语:通过以上的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苓甘五味姜辛汤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苓甘五味姜辛汤虽然不常见,但是它的用处还是很多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的使用以上介绍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乱用哦。

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家是否知道大黄汤这种中药方剂呢?可以说大黄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是相当的广泛的,那么大黄汤都具有哪些特点呢?日常生活中大黄汤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应用呢?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处方】大黄(锉,炒)牡丹皮 消石(研)芥子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5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主肠痈。少腹坚硬,肿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局部或赤或白,小便稠数,汗出憎寒,其脉迟紧者来成脓,如脉数则脓已成。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处方】大黄6克 黄连6克(去毛)黄柏6克 栀子6克(擘)

【制法】上四味,切。

【功能主治】主天行,五六日不解,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

【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煮六七沸,纳豉12克,葱白7茎,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猪肉、冷水。

【摘录】《外台秘要》卷三引《张文仲方》

【处方】大黄10克

【制法】上药细锉。

【功能主治】主久痢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用法用量】用好酒300毫升,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230毫升,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大黄、枳壳。

【功能主治】胎前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经验女科》

【处方】生锦纹大黄8钱,生石膏3钱,银花4钱,栝楼子6钱,桔梗2钱,焦栀子3钱,牛蒡子(炒)3钱,苏子2钱,连翘2钱,射干8分(即乌扇)。

【功能主治】通便泄热。主喉症火毒太甚,壮热痰盛,胸痞便秘,咽痛水浆不入,危在旦夕者。

【用法用量】加竹沥1盏,姜汁3匙,青果2枚(打取汁),冲入,徐徐呷下。得吐出胶痰数碗,痰出便通,可转危为安。

【摘录】《医方简义》卷四

【处方】大黄1两,穿山甲3钱,川厚朴3钱,白芷3钱,大枫子仁3钱,花椒3钱,甘草3钱。

【功能主治】杨梅疮。

【用法用量】水煎,和酒1杯服。令毒气从大便出,7日全愈。

【摘录】《外科学讲义》

【处方】牛膝、大青草、下马草、胡麻草、铁扫草、将军草(如无,用雄黄少许)、槐花头、淡竹叶、小青各等分。

【功能主治】毒蛇伤。

【用法用量】上同捣汁,用煮酒调服。将针破伤处,用葱盐汤洗净,将药滓敷疮口。

【摘录】《普济方》卷三○七

【处方】大黄1两,木鳖仁半两,甘草节2钱半。

【功能主治】宣热拔毒。主痈疽。

【用法用量】每服3钱,入少酒煎。

【摘录】《普济方》卷二八四

【处方】川大黄2两,山栀子仁1两,朴消2两,连翘2两,薄荷2两(去枝根梗),甘草1两,干葛2两,赤芍药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大人小儿五脏积热,烦躁多渴,唇裂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阳明证伤寒发狂,见鬼谵语,大小便秘;一切风塞。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竹叶7片,蜜3匙,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一九

【处方】大黄(炒令香)1两,细辛(去苗)1两,甘草(炙)1两,黄芩1两(去黑心),芍药2两,青州枣(去核),淡竹叶1分。

【功能主治】赤眼肿痛。

【用法用量】方中青州枣用量原缺。

【摘录】《普济方》卷七十四

【处方】大黄(煨)、皂角、甘草(炙)。

【功能主治】瘰疬,瘿瘤,结核。

【用法用量】水煎服。外以麝香、瓜蒌仁敷之。

【摘录】《脉因证治》卷下

【处方】木香半两,大黄半两,黑豆1两,升麻3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脚气风热,烦闷发渴,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乌梅2个,新水煎服。

【摘录】《直指》卷四

【处方】大黄(锉,炒)1分,柴胡(去苗)1分,防风(去叉)1分,甘草(炙)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脑热,鼻干无涕。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3分,去滓放温,食后、临卧各1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

【处方】大黄(锉,炒)1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49枚,虻虫(去翅足,微炒)30枚,水蛭(糯米内炒,候米黄,即去米)3枚。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妇人月水不利,结积无子。

【用法用量】每服1钱,酒1盏,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

【注意】如无结积,不可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三六引《肘后方》

【别名】五利汤、五利大黄汤

【处方】大黄3两,栀子50个,升麻2两,黄芩3两,芒消1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痈疽,发背,时毒焮肿赤痛,烦渴便秘,脉实数;年四十已,还强壮,常大患热痈无定处,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五利汤(《千金》卷二十二)、五利大黄汤(《圣济总录》卷一三○)。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升麻升举清阳于上,消、黄荡涤热毒于下,黄芩、栀子兼清表热,从渗道而泄也。

【临床应用】时毒:一男子冬月耳面赤肿,发热口干,脉洪实而便秘,此三阳蕴热症也。必舍时从症治之,以五利大黄汤一剂便行二次,赤肿稍退,内热稍疏。又以升麻解毒汤二服,肿消而病愈。此为用寒远寒之意也。

【摘录】《鬼遗》卷三

【处方】大黄2两,牡丹3两,芥子半升,消石3合,桃仁50枚(去皮,炒,切之)。

【功能主治】肠痈之为病,诊小腹肿痞坚,按之则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坚大如掌,热,小便欲调,时色色汗出,时复恶寒。其脉迟坚,未成脓者;肠内生痈,腹痛,小便数似淋,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或连脐生疮。肠痈初起,小腹隐痛,小便淋涩,小腹坚硬如掌而热,按之则痛,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肿。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5合,煮取1升,分为两服,脓下;无者,下血大良。

【注意】脉数脓成,不可服此方。

【摘录】《鬼遗》卷三

【处方】黄连(茱萸炒)、木香各等分,生大黄加倍。

【功能主治】五痢。

【用法用量】《金匮翼》引本方用川黄连(吴茱萸炒)一两,广木香一两,大黄(酒浸,炒)二两。

【摘录】方出《韩氏医通》卷下,名见《金匮翼》卷七

【处方】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前胡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锉碎,微炒),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葱白2两半(切),豉1合,生姜半两。

【制法】上锉细,和匀。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大肠壅滞,心膈痞满,腹痛烦热。

【用法用量】每服半两,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

【处方】大黄(锉,炒)1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研)半两,水蛭(米炒黄)1分,木通半两(锉)。

【制法】上4味,除桃仁外,为粗末,加桃仁同研令匀。

【功能主治】伤寒,内有瘀血,大便不利,小腹急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

【处方】大黄(锉碎,醋炒)2两,桂(去粗皮)1两,甘草(炙,锉)1两,人参1两,细辛(去苗叶)1两,桑根白皮(炙黄色,锉)2两。

【功能主治】水肿。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用水3盏,药5钱匕,加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9分,去滓,入白饧1匙头,更煎1沸,温服,每日3次。利小便3-5升即愈。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处方】大黄(生)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折,血瘀不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处方】大黄(锉,炒)2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2两,牡丹皮1两,紫葳(凌霄花是也)1两,虻虫(去翅足,炒)1两,甘草(炙)1两,水蛭(炒)半两,代赭(别研)半两,干姜(炮)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4两,麻仁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妇人经年月水不通,胞中有风冷。

【用法用量】方中大黄用量原缺。

【注意】取下恶物后避风。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处方】大黄(锉碎,醋少许炒)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熟干地黄(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芍药半两,吴茱萸(浸洗,焙干,炒)1分,雄黄(研)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中风,角弓反张,不得俯仰,筋脉急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羊脂1枣大,同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处方】大黄(锉,炒)1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分,干姜(炮)1分,桂(去粗皮)1分,甘草(炙)1分,当归(切,焙)半两,人参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白术半两,桔梗(微炒)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暴冷,洞泄注下,或乳冷结不消,或吐下呕逆,及赤白利下。若中乳,或乳母洗浴,水气未消,饮儿为霍乱者。

【用法用量】一二百日儿每用1钱匕,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分3次温服;2-3岁儿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午后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处方】麝香3株(别研),大黄4分,甘遂3分,石膏3分,黄芩3分,甘草3分,青木香3分,前胡4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咳肿,壮热有实。

【用法用量】水7升,煮1升9合,每服3合,日4服,夜3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八六

【处方】大黄(锉,炒)1分,黄芩(去黑心)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吐血。

【用法用量】3-4岁儿每服1钱匕,水7分,加黑豆30粒,同煎至4分,去滓温服,每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别名】大黄散、升麻汤

【处方】大黄2两,甘草2两,炙黄芩2两,升麻2两,栀子100枚。

【功能主治】发背上初欲肿,热毒生疖,五脏壅滞。

【用法用量】大黄散(《圣惠》卷六十一)、升麻汤(《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摘录】《肘后方》卷五

【别名】大黄散

【处方】大黄(锉,炒)半两,升麻半两,栀子仁半两,朴消(别研)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黄耆(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痈疮,脏腑壅热,心神烦躁,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大黄散(《普济方》卷○五)。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处方】大黄半两,茯苓半两(一本作黄芩),乌贼骨2枚,皂荚6枚(如猪牙者),甘草(如指大者)1尺,芒消(如鸡子)1枚。

【功能主治】蛇症,蛇瘕。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3沸,去滓纳消。适寒温,尽服之。10日1剂,作如上法,欲服之宿勿食,平旦服,当下病根也。

【注意】忌海藻、菘菜等。

【摘录】《千金》卷十一

【处方】大黄(锉,炒)1两,栀子仁半两,犀角屑半两,栝楼根2两,升麻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锉)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疏利毒气。主乳石发动,痈疽发背。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1盏,滤去滓,空心、日午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处方】大黄(锉,炒)半两,黄连(去须)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柴胡(去苗)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心神烦躁,壮热狂言,毒气伏留于胸膈。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竹叶10片,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处方】大黄5两,滑石2两,龙骨2两,当归2两,芍药2两,黄芩2两,桂心2两,甘草(炙)2两,人参2两,青石脂2两,牡蛎(煅)2两,石膏2两。

【制法】上为粗末,囊盛。

【功能主治】五痫吐痢,寒热不乳。

【用法用量】5岁以下加大枣5枚,水8合,煮5合,撮药汤中煮3沸,绞滓,先食尽服。有乳痰即吐宿乳,若下宿乳当止。中风汗出(疒丂)痛,服后安卧衣盖。

【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九引《婴孺方》

【处方】大黄半两,黄连半两,黄柏半两,栀子半两。

【功能主治】除六经之热。主伤寒5-6日不解,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

【用法用量】水8升,煮6-7沸,纳豉1升,葱白7茎,煮取3升,分服。

【注意】忌猪肉、冷水。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张文仲引许推然方(见《外台》卷三)

【处方】大黄12分,柴胡12分,甘草(炙)12分,生姜12分,升麻7分,知母7分,黄芩7分,大青5分,石膏10分,芍药6分,枳实(炙)6分。

【功能主治】小儿结实,壮热头痛,自下。

【用法用量】以水4升7合,煮取1升3合,分为4服。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婴孺方》

【别名】大黄散

【处方】大黄3两(切),芒消2两。

【功能主治】急黄疸。

【用法用量】大黄散(《普济方》卷一九五)。

【摘录】《外台》卷四引《必效方》

【处方】大黄3两,常山3两,升麻3两,甘草(炙)3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患瘴热实,兼吐利者。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3服,发前尽服。任取吐利。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摘录】《备急方》引蒋家方(见《外台》卷五)

【处方】大黄3两,麦门冬1两(去心),栀子14枚(擘),黄芩2两,芒消2两,甘草(炙)2两。

【功能主治】石发,烦热胀满,身生疮,年月深久,治不愈,虚热生疮。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5合,分为5服。得下止。

【摘录】《千金翼》卷二十二

【处方】大黄1两,芒消1两,莽草2两,黄芩2两,蒺藜子半升(一方有黄连)。

【功能主治】头面风瘙肿痒。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7升,煮取3升半,去滓;纳芒消令烊,以帛搨肿上数百遍,日5夜3。

【注意】勿令近眼。

【摘录】《千金翼》卷十七

【处方】大黄1两,黄芩1两,当归1两,芍药1两,芒消1两,甘草(炙)1两,桃仁30枚,杏仁30枚(去皮尖)。

【功能主治】产后恶露不行。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芒消令烊,分为4服。法当下利。利若不止,作白粥饮1杯暖服;去1炊久,乃再服。

【摘录】《千金翼》卷六

【别名】单煮大黄汤

【处方】大黄。

【功能主治】宣热拔毒。主痈疽,大便秘结,热盛脉数者,热毒蓄于内;脉实沉而数,膏粱食肉之辈,大腑秘者。

【用法用量】单煮大黄汤(《外科精要》卷中)。

【摘录】方出《千金》卷二十二,名见《三因》卷十四

【别名】三物汤

【处方】大黄1两,甘草1两,麦门冬1两。

【功能主治】少小下痢,苦热不食,伤饱不乳。

【用法用量】三物汤(《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注意】所禀偏燥者宜之,若儿肥,痰多滑脱,殊非所宜。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大黄涤除积热,麦门冬滋培气化,甘草调和中气。

【摘录】《千金》卷十五

【处方】大黄(锉,炒)2两,黄连(去须)2两,石膏(研)2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锉)1两,细辛(去苗叶)1两,半夏(汤洗,去滑尽)1两,山栀子仁7枚。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发,目昏赤痛,不睹物。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3盏,加生姜1分(拍碎),煎至1盏半,去滓,早、晚分3次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处方】大黄1两,栀子仁1两,茯神(去木)1两半,生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犀角(镑)1两半,旋覆花1两半。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眼暴赤热痛。

【用法用量】以水6盏,煎至3盏,下芒消1两,再煎至2盏,去滓,食后分3次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

【处方】大黄(生用)1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1两,桂(去粗皮)半两,生干地黄(焙)1两,郁李仁(去皮,研)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妇人血瘀不消,及扑损血瘀。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半盏、酒半盏,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处方】大黄(锉,炒)1两,地肤草1两,猪苓(去黑皮)1两,知母(微炒)1两,芍药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升麻1两,木通(锉)1两,甘草(炙)1两,黄芩(去黑心)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子淋,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1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处方】大黄(锉,炒)1两,柴胡(去苗)3分,升麻3分,黄芩(去黑心)3分,知母(焙)3分,芍药3分,栀子仁3分,枳实(去瓤,麸炒黄)半两,细辛(去苗叶)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8岁以上热结痰实,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加竹叶10片,同煎至6分,去滓,分温3服,早、晚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处方】大黄(锉碎,微炒)1两,朴消1两,当归(微炙)1两,芍药1两,芎䓖1两1分,桂(去粗皮)2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烟出,如此7遍)1两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妇人月水来腹痛,脐下坚硬,积血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血行即止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处方】大黄(锉,炒)5两,滑石3两半,芒消(研)1两,桑根白皮(锉)1两,黄芩(去黑心)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数十年五痔,下血如鸡肝,肛边结核如鼠乳,肛中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以酒1盏,水1盏,加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微利1-2行为度,未利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处方】大黄3钱,朴消3钱。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泻毒气。主发背溃后。

【用法用量】水1盏,浓煎热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处方】大黄(锉)1两,芒消(研)半两,黄连(去须)半两,黄柏(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口糜生疮。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加蜜半匙,酥少许,细呷含咽。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处方】大黄(锉,炒)3两,枳壳(去瓤,麸炒)3两,芍药3两,山栀子仁2两,黄芩(去黑心)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三

【处方】大黄(锉,炒)2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菊花1两,栀子仁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时气病后,风毒眼热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食后温服。得利即止。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

【处方】大黄(锉,炒)半两,当归半两,生干地黄(焙)半两,芎䓖半两,葛根(锉)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紫葳根(凌霄花根是也,焙)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天门冬(去心,焙)半两,山栀子仁1两,地骨皮1两,黄连(去须)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丹石热毒上攻,目生翳,心躁,面赤,头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10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临卧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

【处方】大黄1两,黄芩1两,甘草(炙)1两,蒲黄半两,大枣30枚(擘)。

【功能主治】产后余疾,有积血不去,腹大短气,不得饮食,上冲心胸,时时烦愦逆满,手足烦疼,胃中结热。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清朝服。至日中当利。若下不止,进冷粥半升即止;若不下,与少热饮自下。人羸者半之。

【摘录】《千金翼》卷六

【处方】大黄(蒸过)。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目热痛暴肿。

【用法用量】每用5钱匕,水2盏,渍之1宿,明旦绞汁服之。以利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

【处方】红雪(研)1两,大黄(锉)1两,木香(锉)2两,黑豆2两。

【功能主治】脚气,大便秘涩,服诸药不通,风毒攻心,气闷心欲狂,热闷口干,喉中如火生,秘涩不通。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煎取8合,将药汁浸大黄1炊久,去滓,不限早晚,分3次温服。以通为度。

【摘录】《脚气治法总要》卷下

【处方】大黄(锉,炒)半两,山栀子(去皮)半两,黄连(去须)半两,龙胆半两,郁金半两,黄柏半两,甘草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肝经邪热攻眼,赤涩肿痛,畏日羞明。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竹叶7片,同煎至6分,去滓放温,食后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

【处方】大黄(锉,炒)4两,栀子仁(炒)4两,升麻2两,前胡(去芦头)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荣卫否涩,蕴热不散,腹中烦满,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处方】大黄(锉,微炒)3分,前胡(去芦头)3分,半夏(汤洗7遍,炒)3分,人参3分,黄芩(去黑心)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木香半两,槟榔(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中焦热实闭塞,关格不通,吐逆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处方】大黄(锉,炒)1两,大戟(锉,炒)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遂(炮)1两,黄芩(去黑心)1两,芫花(醋拌炒焦)半两,荛花(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骨极,色黑痛,隐曲膀胱不通,小便壅塞,四肢满急。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擘破),煎至1盏,去滓,温分2服,空心、日午各1。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处方】大黄(锉碎,醋拌炒干)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3分甘遂(微炒)1两,茅根(锉)1两,黄连(去须)1两,贝母(炮,去心)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水蛊,大小便不通,急胀壅塞。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

【处方】大黄(锉,炒)2两,芍药2两,桂(去粗皮)1两半,鳖甲(醋炙,去裙襕)1两半,

茯苓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药方剂治疗一些疾病,那么这种做法的疗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传统中医中药已存在几千年的历史,足以验证它的正确性。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种中药方剂茯苓大黄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大黄(锉,微炒)1两,羚羊角(镑)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微炙,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前胡(去芦头)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阳厥多怒,气逆发狂,胸膈躁闷。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淡竹叶10片,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通过本文对于茯苓大黄汤的一些介绍,我们知道随着现在时代的不断进步,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选择对适合自己的,因为不一样的养生方剂是有针对性的。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