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保健 > 养生食疗 > 导航 > 血红蛋白偏低

血红蛋白171

养生食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养生关系着每一个的生活质量。正确有效的养生保健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血红蛋白171”,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血红蛋白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元素,可以对身体的各个方面达到很好的调节效果,同时又能给身体带来充分的营养元素需求,人的身体当中是必须要存在血红蛋白的,但是如果偏高或者偏低没有在正常的范围之内,这样会对身体造成影响比较大,患者要根据身体情况去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

1.血红蛋白偏高,见于血液浓缩、轻度缺氧、或平时爱好运动。

2.RBC平均血红蛋白计算公式:MCH=HGB/RBC,所以血红蛋白升高,RBC血红蛋白含量也相应升高。

3.血小板分布宽度偏高,提示血小板按体积分布较为分散,大小不匀。如果血小板数正常,无特殊临床意义。

基本正常。如果你平时抽烟,请减少抽烟对你身体的危害。

正常范围

男性 130~175g/L(13.0-17.5g/dl);

女性 115~150g/L(11.5-15.0g/dl);

新生儿 170~200g/L(17.0-20.0g/dl)。

检查介绍

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氏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瘘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Ys630.com相关知识

血红蛋白结构


我们都知道人体内是由血红蛋白的,血红蛋白的存在对于人体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如果人体出现血红蛋白异常的现象,会使人得很多种疾病,很多人在查询血红蛋白的时候都会选择用验血的方法,因为血红蛋白的组成是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那么血红蛋白的结构是什么呢?

每一血红蛋白分子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珠蛋白约占96%,血红素占4%

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四个亚基构成,分别为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在与人体环境相似的电解质溶液中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可以自动组装成α2β2的形态。

血红蛋白的每个亚基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分子构成,肽链在生理条件下会盘绕折叠成球形,把血红素分子抱在里面,这条肽链盘绕成的球形结构又被称为珠蛋白。血红素分子是一个具有卟啉结构的小分子,在卟啉分子中心,由卟啉中四个吡咯环上的氮原子与一个亚铁离子配位结合,珠蛋白肽链中第8位的一个组氨酸残基中的吲哚侧链上的氮原子从卟啉分子平面的上方与亚铁离子配位结合,当血红蛋白不与氧结合的时候,有一个水分子从卟啉环下方与亚铁离子配位结合,而当血红蛋白载氧的时候,就由氧分子顶替水的位置。

1 结构 :血红蛋白(Hb)是由两对珠蛋白肽链和 4 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珠蛋白 4条肽链(α、β链);亚铁血红素:原卟啉、铁。 2 特点 :(1)正常情况下,99%Hb为还原Hb(HbA),1%为高铁Hb(HbF)。(2)只有Fe2+状态的Hb才能与氧结合,称为氧和血红蛋白。(3)在人体生长不同时期,Hb的种类与比例不同。出生后3个月,HbA95%,而HbF降至1%以下。(4)血红蛋白合成受激素(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调节。(5)相对分子质量为64458。(6)降解产物为珠蛋白、血红素。

糖化血红蛋白8


其实现在体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要是自己体检出现问题的话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一些治疗的,不会出现比较大的情况,那么人们在做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以后若是发现不是很正常的话就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只有这样才可以明确出现这种检查结果的原因,从而进行治疗的。

1.正常值

HbA1c采用亲和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正常值为4%~6%。

2.影响因素

(1)参考值随年龄增大有一定增加。

(2)高脂血症标本可使结果偏高。

(3)实验室温度、试剂的离子强度、pH可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

1. HbAlc不受每天血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影响。

2.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应以空腹和餐后血糖为准。

3. 标准的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治疗初期,每3个月监测1次,达标后可以每6个月监测1次。

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在糖尿病治疗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评价血糖总体控制、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指导治疗方案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

2.若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持续存在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

3.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用于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4.糖化血红蛋白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

5.脑血管急症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不增高。妊娠糖尿病仅测血糖是不够的,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畸胎、子痫前期更有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9


很多人在生活当中经常会有一些不同的变化,这些对身体来说都特别的重要,不仅仅有红细胞和白细胞,身体当中还有糖化血红蛋白,但是这个表现有不同的类型,也有不同的功能,在检查的过程当中也表示着有不同结果,所以在这项检查的过程当中不同的表现代表了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影响。

因此,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

但是,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还要根据血糖结果具体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

1、张大爷糖尿病5年了,对糖尿病不可谓不重视,自己买了个血糖仪经常测血糖,监测血糖结果都显示空腹血糖都在6-7mmol/L之间。日子一天天过去,一月前在某糖尿病刊物上读到"糖尿病患者每三个月都要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因此,上周就来我们科抽血查了,结果发现糖化血红蛋白8.5%,很高。马上我又给他测了一下餐后血糖,餐后血糖有13.8mmol/L。因此,我们就帮张大爷分析,他平时仅仅查空腹血糖,而不查餐后,监测血糖不够全面。目前,研究证据表明,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3%时,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影响较大;当在7.3%-8.4%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功效差不多;当大于8.5%时空腹血糖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

2、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由于自身胰岛功能的缺失,导致虽然使用外源性的胰岛素,但是血糖波动很大,甚至经常发生低血糖,继而又发生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有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变化了。

3、糖化血红蛋白还受红细胞的影响,在合并影响红细胞质和量的疾病(如肾脏疾病、溶血性贫血等)时,所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水平。

因此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与采血时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为8.2%,这表明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调整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甚至达到正常标准,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对症。

总之,普及糖尿病知识,更新治疗理念,监测并保持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更早、更合理地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治疗,对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目前临床提倡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治疗方法:尽早药物治疗、尽早联合治疗。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达到目标后也应每年至少检查2次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的关系可以总结如下: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糖化血红蛋白10


人的身体当中分布了很多的元素,这些元素有不同的参考标准,在正常的水平线范围之内是正常的,非正常的水平线范围之内,对身体的影响性很大,首先糖化血红蛋白这个并不算是太严重,而是属于偏高的状态,患者的血糖比较差的,需要及时的控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10严重吗

糖化血红蛋白一般的指标参考范围是在4%到6%之间,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是10的话,标志着患者近三个月血糖控制情况是非常差的。

糖化血红蛋白反应了近三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情况,如果说这个数值是10%,那么患者估计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数大约在十五到十六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患者,如果说餐前的空腹血糖在七个或八个的话,餐后血糖有可能达到二十多个。

所以说这个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只能说患者近期,也就是近三个月血糖控制比较差,至于说它的严重程度,还需要结合其他的一些检查结果,比如说要对该患者进行一些并发症的检查,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仅仅看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结果,只能推测近期的血糖控制情况,而不能单纯靠这个数值来判断病情是不是严重。

研究历史

糖化血红蛋白于1958年被使用色谱法首次从其它类型的血红蛋白中分离出来,并于1968年被分类为一种糖蛋白。1969年,人们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数量增加。1975年研究者们得到了生成糖化血红蛋白的反应式。

自从1968年第一次描述了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现的异常血红蛋白以来,关于葡萄糖及其他碳水化合物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糖化产物的术语,已经变化几次。自从1986年,IUpAC-IUB(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已经推荐使用糖化血红蛋白这一名称,即非酶促的血红蛋白的糖基化。另一方面,更高级的术语糖基化血红蛋白经常地用于日常语言和现在的出版物里。

根据每个糖化位点和反应参与物,总的糖化血红蛋白分成若干个亚组分。

天然(非糖化)血红蛋白是A0(2α、2β链)。亚组分(HbA1a1 , HbA1a2 , HbA1b和HbA1c)因血红蛋白β链-N末端缬氨酸的游离氨基与不同碳水化合物糖基化而形成。这些亚组分总称为HbA1。除了血红蛋白β链的N末端缬氨酸外,血红蛋白分子内其他游离氨基也参与糖基化(α链N末端缬氨酸、赖氨酸ε-氨基)。

相对于HbA1,所有β-链N末端和其他游离氨基糖基化的血红蛋白被称作总糖化血红蛋白。除基本的成人血红蛋白AO外,在健康人里发现少量的胎儿血红蛋白HbF(2α、2γ链)和血红蛋白A2(2α、2δ链)。缬氨酸在δ链N末端,以类似的方式糖基化,例如,通过与葡萄糖的共价键形成HbA2c。亲和层析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总糖化血红蛋白。

尿里有血红蛋白


尿液当中在做相关检查的时候发现有血红蛋白的话就是异常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进一步的采取相关的检查处理,从而才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尿液当中含有的血红蛋白指数的,这样就可以进行相对应的治疗,从根本上面治疗的话就可以防止自己的病情在日后的生活中再次出现复发的情况。

血红蛋白的生理性变异和病理性变异大致上与红细胞是相同的。但在各种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减少不一定呈平行关系。

1.生理性增加

新生儿、高原居民等。

2.病理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导致的脱水、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等。

3.减少

各种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等)、大量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手术大出血、产后大出血、急性消化道出血、溃疡所致的慢性失血等)、白血病、产后、化疗、钩虫病等。

血红蛋白参考值因性别和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异,参考范围如下:

1.男

120~165g/L(12.0~16.5g/dl)

2.女

110~150g/L(11.0~15.0g/dl)

3.婴儿

160~220g/L(16.0~22.0g/dl)

4.儿童

110~160g/L(11.0~16.0g/dl)

儿童的血红蛋白量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而接近于成年人。

一般说来,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变程度,临床可据此作疗效观察。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小球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的减轻。

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

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数为良性,当其疾病治愈后,蛋白尿也就随之消失。

[热性蛋白尿] 感冒等疾病引起发烧至摄氏三十八度以上时就会出现蛋白尿。

[起立性蛋白尿] 年轻人脊椎向前弯屈压迫到肾脏血管时就会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疗,在三十岁前后也会自动消失。

血红蛋白171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