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运动养生 > 饮食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 导航 > 饮食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武术起源发展(三)

饮食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社会的发展让更多人注意到了养生这个话题,我们不仅要知道养生,更要懂得养生。如何避免走入有关运动养生方面的误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武术起源发展(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进展繁华,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方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又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未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未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独立营盘、演练僧兵。

僧徒一度达2000余人,练武之风日盛。传奇少林寺稠禅师拳捷骁武,能引重千钧,横塌壁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四子李元吉骁勇善战,是率军独挡一面的将军,而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结纳山东豪杰,在秦王府蓄养勇士800余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尉迟恭、程咬金、秦琼,他们都是武艺超群的骁将。尉迟恭能空手夺枪,临阵作战时,常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虽然刀枪如林,终不能伤他,反会被他夺枪刺杀,出入重围,如入无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与他比试空手夺枪,元吉执枪跃马拼杀,尉迟恭左避右闪,不一会儿将元吉手中的抢夺走三次。可以看出当时尉迟恭的武艺已是非常精深了。

当时在军旅之中,剑已逐步被刀替代,但民间仍很盛行,不仅武人练,文人也以佩剑、舞剑为荣。涛人李白、杜甫青年时皆学过剑术。将军斐旻的剑术、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被誉为唐代的三绝。有人赞扬斐旻的剑是剑舞若游龙,随风萦且回,难怪画家吴道子要求斐旻舞剑,以激发创作豪情。更可叹为观止的是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舞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嚯如弈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说明当时剑术套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宽广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此时武技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多侧重军事有用性;而在都邑的街头巷尾多侧重套路,把武术做为表演内容,统称百戏,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的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刀牌等。十人般武艺一词也显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此文原意强调弓箭在征战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当时的兵器远不上18种。宋代武术的进展情况我们可以从几部古代小说中窥见一斑,如《说岳全传》、《杨家将》、《水浒传》等,都描写了众多武艺高强、功夫独到的男将女杰。

扩展阅读

中华武术起源发展(二)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进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进展,显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竞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非常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复视和迅速进展。这时铁器的显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状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平凡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显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大,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练习,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进行全国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因面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苟子)目睹齐人崇尚武技的情形,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大的原因时说:齐人隆技击。而剑本在当时的吴越则非常兴盛。古代有一位闻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记载,井提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

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钥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个闻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进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进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显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整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竞赛也深受统辖者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弃(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弃,被选用为期门军职的。

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有用之术外,还显现了观看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木。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亮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篇,《手博》6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中华武术起源发展(五)


武术之所以能繁殖至今且日益进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武术在平常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陶冶性情的需要,碰到压迫或强暴则成为御强抗暴,反抗外侮的手段。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备受凌辱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因面促进传播与进展,并使我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进展,火器的普通使用,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武术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怀人民健康,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续和进展。国家不仅定期进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续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中组长拳、初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进展体育运动,全国各地还建立了武术协会,吸引武术喜好者前去习武健身;国家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竞赛项目。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术运动得到长足进展。不论城乡,群众性的武术运动都广泛推广。非凡是近几年来,武术套路在技术风格上。结构布局上、质量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还出现了集体竞赛的项目,这是武术进展史上的新成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武术也不断走出国门一展风采,对进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我国武术最早是传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据记载,明代拳师陈元资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础。至于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朝鲜的跆拳道,泰国的遢逻拳,菲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

中国作为武术的发源地,近几年曾派人先后到五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和交流,不仅宣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增进了国际友谊。目前中国武术已风靡了欧美及其他地区。美国已成立了全美中国武术协会,芝加哥、纽约、旧金山等都邑还成立了少林功夫学校。在国际上,武术热正方兴未艾。功夫、少林、太极、武术的汉语拼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

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健身、技击、艺术观赏等作用兼备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吸引了国外的武术喜好者。论打斗技击,在国外不乏拳击、空手道等技艺,但这些过于野蛮,缺乏美感,比起内涵丰富的中国功夫来,真是相去甚远。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的进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布满着人民的聪明。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珍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

中华武术起源发展(四)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辖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隐秘性的民间组织,使武术进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亮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进展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仅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

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争叫之势,而且拳名皆以擅长者姓氏命名。亮代武术的大进展与亮太祖前元璋复视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开。他主张武卒习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亮代不但拳法众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这说亮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到亮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并远远超过对抗性运动的进展。

以往的武术技巧多靠口传身授,以文献形式保留者甚少。由于亮代的文武全才之风,使武术家著书立说达到鼎盛,而且图文并茂,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产,为后世探索武术拿供了复要依据。据统计,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复要的专著还有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朵的《手臂录》等。

清朝统辖时期由于满清贵族为保持自己的统辖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亮代。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很多反清复亮组织,当局群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辖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以地区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内功,以门类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武术流派林立,象征着武术事业的兴盛发达。但也存在各派中间短少交流不能相互补偿长短的不足。

中华武术与散打


导读:中华武术历史永久,不仅可以防身还可以健体,散打也有着很要害的强身作用。那么,武术和散打的区别是什么呢?小编盘点了武术套路,一起来学习下吧。

中华武术与散打

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才能,技术、功夫,是在自身统一攻防的和谐下完成的。其机动灵活的攻防变化,时时到处体现出内在的法则与规矩,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现代散打,既不是西方的拳击运动,又不是中华传统拳术技击功夫的体现。从散打运动员在赛台上的表现及技术风格来看,其攻防方法运用表现为招法零碎;其自身整体表现为身体与四肢分家,内在的神、意、气机与身法、步法、手法组成的攻防方法亦不统一。

用力的所谓刚柔程度,充其量亦不过类似前人所说二八是散手的水平,即硬的多,柔的少,自身阴阳不平稳。

总之,由于散打的理论体系不完整,修炼功夫的技术宗旨体现得不明确,虽汲取了各种搏击、格斗、拳术技击的外在招法.

但未能在散打运动员身内同化统一,没有一定的法则、规矩,任何攻防方法全凭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观愿望的揣测、想象而施之。故运用时身体各方面名符其实地显现为散。

从以上大致分析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拳术功夫的技击和散打运动的格斗,不是一回事,功夫艺境是不一样的。

实践证实,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剂内环境的平稳,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周贡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投术,特殊是武术功力练习,更能发扬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的搏斗运动,通过次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井在文字中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推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特别对公安武警和边防指战员更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总结:很多虽然可以强身健体,驱病除灾,但是练习武术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没有接触过武术的人在第一次联系是一定要注意谨慎,并要有专业的老师指导。

中华武术养生之道


一、社会健康意识是当今时代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展,现在已是高科技时代,是数码之家了。特殊是高科技不断融入人类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如电脑代替很多体力劳动,出门电动车,公交车,小轿车代替步行,自行车等等。可是别忘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科技发达的今天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我们本来具有的动物特点逐步退化,人类的头脑越来越发达,而身体却越来越虚弱。还有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猛烈的竞争、强烈的欲望,使人们的精神过度紧张,心理不平稳,导致一系列职业病,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另外,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与日俱增,人们对健康也给予了更高的标准。那么人们怎样才能使的生命的时间达到极限?这就需要寻求一种具有健身养生功能的体育运动,然而传统武术则刚好具备这一功能。

二、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

现代社会呼吁健康长寿,因此人们急切需要具有健身养生功能的体育运动,而中国的传统武术独具健身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传统武术养生强调天人合一,内外合一,认为人本身是一个小宇宙,应遵循宇宙的规律,让人体与宇宙达到共振,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进展,人的个体本身也应该达到内在的心意思维与外在的表象动作和谐一致;强调调心练意,练意调神一切肢体运动要与心、意紧密结合,充分发扬想象力和意识的作用,通过锻炼,达到身心俱健。此外,中国传统武术主张松静自然,动静结合.松,指精神与身体的放松;静,指心态和情绪的安静。传统武术强调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动为用,以静为养,动静适宜方能健康。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都要求动静适宜。

三、传统武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养生术

中华传统武术融合了道家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等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因此,传统武术被称为养生术。传统武术不仅锻炼外在形态姿势,更讲内功的修炼。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是各种流派都遵守的练功准则,各种功法和技法皆以意带动,形随心动,以形达意,形意合一,注重通过练功达到疏通经络,防止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另外通过练习传统武术可达到精神、形体的双重冶化,全面改善生理、心理的机能。这也正是武术养生有别于一般体力锻炼的重点之所在。

作为一种健身的运动形式,传统武术与其他运动相比具有特殊的上风。他不受体质,地点,金钱,年龄等的限制。它比较自由,灵活,并且它的运动量,运动幅度,都可以由练习者自己来操纵。身体素养好的人可以挑选运动量大、较长的套路;身体素养一般的人可以挑选动作幅度较小的、较短的套路,也可以从中挑选一段或一节进行练习。另外,传统武术对外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同样是健身方式,乒乓球运动需要球台和球拍,羽毛球需要球拍和球网,打篮球需要篮筐和篮球,而传统武术则不需要任何器材,同样能够达到锻炼效果。除此之外,传统武术的练习没有年龄的限制,它是一项终身运动,每一个年龄段得人都可以练习。因此,很多武术专家认为,传统武术是适合任何人的最好的健身养生方法。

四、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

传统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运动方法,能够增强和保护联系着的生理功能。另外,传统武术是一种整体运动,要求内外合一,所有动作都要求身体各部分以及内在精神的和谐配合,这样身心各部分都得到了锻炼,从而全面提高或保护练习者的柔韧、反应、灵敏、和谐、力量、速度等身体素养,调剂身体内环境的平稳,调养其气血,改善内在机能。

太极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

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 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 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 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 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 《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 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汲取了明代名家拳法,非凡 是汲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 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 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包蕴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第一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 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 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 曲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 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 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 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和谐,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 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固。轻盈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 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 主张一切从客观动身,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 觉,来推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来打, 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由闻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 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 所不同。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採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採挒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紧密配合,以意行气,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 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吴式太极拳

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 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 舒展,不显拘谨。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 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 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中华武术之鹰爪练习方法


突出爪型爪法的练习

鹰爪拳以鹰爪手型为主,兼有拳、掌、爪。爪型是否正确直接会影响着爪法的正确使用用,同时对身体鹰形的表现也有所影响。因此,第一要练好爪型,尤其注重不要与虎爪、鸡爪、龙爪等爪型相混淆。正确的鹰爪手型应为:拇指外展弯屈,其余四指并拢,第二、第三指关节紧屈,各屈指尽力向手背方向展开,手背后张,形如鹰爪状。切忌四指分开或过于弯屈。套路中的鹰爪分为单爪、双爪、一爪一拳或一爪一掌。单爪有仰爪、俯爪、反爪、立爪、倒立爪五爪型。无论哪一种,其爪型的虎口必须是相对或同向的。一爪一拳或一爪一掌,双手爪型虎口必须相对应。这种要求是爪的技击用法所与进攻手的方向取得一致。爪型正确,技击含意才能表达的正确,才谈得上爪法合理。在套路演练中一定要遵循这一法则。鹰爪拳的爪法主要有抓、打、掐、勾、拿、搂等。要求在搏斗中抓拿对方手腕、肌腱间隙、骨连接间隙以及对方穴位要害。拳谚称:沾衣号脉,分筋错骨,点穴闭气.动用时出手崩打,四手抓拿,手不到位不成爪。先伸张掌指,多为八字掌,当运至对方腕部或接触身体部位后,才突变鹰爪,或抓、或拿、或勾、或掐。练习鹰爪拳既要爪法正确,连环善变,又要快速有力,劲透筋骨。因而习练中应从这两方面着手。

1、手法练习:单人进行不同方向、不同路线、不同爪法的习练,体会回手变爪的要领,熟悉各种爪法。双人喂手,一人递招,一人使用爪法,让习练者掌握变爪的时机和抓拿的正确性。

2、爪功练习可分两种:一种是静功练习,即下肢开步或各种步型站立,两手经胸部上提后分别向两侧、前、上、下做推掌,至手臂伸直处用力变爪。要求提手时提气,推掌时沉气,变爪时聚气,并使意识引导气息运行,力贯掌爪。另一种为动功练习,方法较多,如摔击沙袋、抓扣树干等,要求运气贯力,掌指坚硬有力。

重视基本技术练习

鹰爪拳除爪型、爪法外,还包括步型、步法、腿法、身型、身法、跳跃等基本技术。这些技术在符合武术动作一般要求的前提下,必须突出鹰爪拳的技法特点。下肢动作与长拳有许多相似之处,步型队弓、马、仆、虚、歇外、常出现丁步、四六步;步法则缓疾相间,轻盈稳健;腿法以低腿为主。身型要吸腰收胯、含胸拔背,以显鹰形;身法拧旋翻转、灵活展缩;平衡动作以提膝平衡、扣腿平衡为主。有下肢稳而上体缓转的盘旋动作,要求有较好的操纵能力;跳跃有翻身跳、扣腿跳、腾空摆莲腿等,动作须轻盈,似鹰击长空,落地要稳中带法。基本技术的练习,一要正确熟练,方法得当;二要与手法相配合,形成完整动作。单个动作熟练后要进行组合练习,使腿法与步法、跳跃与步型等相互连接。由简单到复杂,数量由少到多,逐步过渡到完整套路练习。

刻苦研习劲法

拳谚曰:学拳易,走劲难。武术的劲法因其拳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劲法的好坏又是衡量一个习武者水平的高低重要因素,故历来拳家都十分重视劲法的研习。鹰爪拳由于是在模拟鹰的搏击方法基础上,汲取了擒拿手法,其劲法表见为柔中含刚,腰带肩传力贯鹰爪。动作雄健有力,腰身发劲而形于手。又因具有出手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特点,手法密集快捷,劲刚脆硬。在习练鹰爪劲法时,必须与呼吸配合一致,做到开呼合吸、呼发吸蓄、呼放汲取,在发放刚劲时,运用短呼气速聚以显刚力。劲法在动作中也不停的变化转换,随势而异。练习中需细心揣摩体会,不断研习提高,从而达到劲势相合。

力求形神兼备

形似鹰,是鹰爪拳模拟鹰的形态所致。拳因其形而得名,动作的一招一势要表现出鹰的搏击之形。如鹰的盘旋、捕食、展翅、待兔、爪抓等。同时又要显示出鹰神,有形无神不成拳正是说明了神在拳术中的重要。所以,亦要神似鹰而神似的要害,在于对动作攻防含意的理解和表达。鹰爪拳要以形似为基础,以神似为精髓、从而实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使鹰爪拳的演练,在神形兼备中给人以技击美、神形美、意境美的享受。

指力练习

鹰爪拳的指力惊人,多用于擒拿、点穴等。其指力练习方法并不奇妙,但需要毅力。

第一从俯卧撑开始练习。最初练习俯卧撑先是用双掌或双拳,做时自然呼吸。或撑起时呼气,下压时吸气。做的数量视个人体质而定,可天天分组分次练习(如一次五组,每组20下,中间可稍事休息)。最初练习俯卧撑时不可牵强,力尽即可。重要的是天天练习,天天练习数量只增不减,或至少维持固定的强度。当俯卧撑可做到100以上也不觉疲惫时,便可改由双手五指做。当五指也可轻松做到100以上时,再换四指(即不用小指),四指后为三指(只用拇指、食指、中指),直练至双手中、食二指轻松做俯卧撑时即算小成(也可练习至双手食指)。

此后开始练习倒立,如俯卧撑一般练法,先是双掌,再是双手五指、双手四指、双手三指、双手二指,若能练至双手食指倒立,则为大成。此时单指即可击破木板。

在练习俯卧撑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入其它练习,如抓布袋、抓罐等。

布袋内可装黄豆、沙子、石子等。起始重量两斤,以后不断增加重量。练习时,取马步式。左手握一布袋,向上抛出,待其落下时出右手抓住,再由右手抛出,左手抓。如此反复,练至双手无力。

抓罐是用内装沙子的窄口瓷罐,双手成爪抓住罐沿,再将双臂向两侧平举,最初练习时间可五分钟,最后要练到一小时为成。练时也采用马步。

大中华武术与散打


中华拳术的修炼与运用,在理论上是外遵天道自然的法则、规律;内顺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性情,内外统一而修,内外统一而用,表现为最节能、全方位的攻防技击的技术、技巧、功夫。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才能,技术、功夫,是在自身统一攻防的协调下完成的。其机动灵活的攻防变化,时时处处体现出内在的法则与规矩,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现代散打,既不是西方的拳击运动,又不是中华传统拳术技击功夫的体现。从散打运动员在赛台上的表现及技术风格来看,其攻防方法运用表现为招法零碎;其自身整体表现为身体与四肢分家,内在的神、意、气机与身法、步法、手法组成的攻防方法亦不统一。

用力的所谓刚柔程度,充其量亦不过类似前人所说二八是散手的水平,即硬的多,柔的少,自身阴阳不平衡。

总之,由于散打的理论体系不完整,修炼功夫的技术宗旨体现得不明确,虽汲取了各种搏击、格斗、拳术技击的外在招法,但未能在散打运动员身内同化统一,没有一定的法则、规矩,任何攻防方法全凭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观愿望的揣测、想象而施之。故运用时身体各方面名符其实地显现为散。

从以上大致分析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拳术功夫的技击和散打运动的格斗,不是一回事,功夫艺境是不一样的。

那么,到底中华传统拳术的技击和散打运动,有哪些实质上的不同呢?下面做一些相互间的比较。

理论体系不同:中华传统拳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武学拳门的结晶,其理论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具体是:运用易经的学说阐明拳术的理、法、术、功,确立修炼和运用拳术的法则、规矩、规律;进一步以道德经学说为理论经典,指导、修炼拳道的艺境;以黄帝内经为首的一系列中医理论,熟悉和阐发拳术修炼时,拳术技术、功夫与人体各方面的关系,阐明拳术健身强体,开慧增智的方法、效果及生化机智的道理;以兵法学说指导拳术攻防的战略和战术原则;以诸子百家学说,包括中国佛学理论,指导传统拳术功夫的修炼与运用。故可以说,中华传统拳术是一门理法术功内容博大精深的学问,故修炼拳术必须明理而知法,按法而修能得术,按术而用见功夫。

中国现代散打,是按照西方体育的模式加上一些人自己的主观见解和愿望,拼凑而成的一种搏斗运动。其理论体系尚未成立,其练习内容和搏击的形式,尚属稚嫩时期的表现阶段。

呼吸的修炼方法不同。传统拳术以气沉丹田德润身为法则,必先以修炼自身的内劲的生成为宗旨,修气沉丹田的逆式呼吸。若用于技击尚须相继修炼气入丹田、气射丹田、气炸丹田、声田内转,最后达到内气的意呼吸运动,则能气贯全身,以气催劲,做到以内劲劲势逆运行的方式决定外在攻防招法拳势的运用。

故修炼中华传统拳术功夫,随气沉丹田功夫的成熟,腹部外显的肺呼吸功能横纹,会随功夫艺境的提高而下降,到内在功夫艺境全体透空层次,代表肺呼吸的横纹降至耻骨处。

故此传统拳术功夫,可以依据气沉丹田的功夫的不同艺境,而将功夫层次水平分为五个不同阶段:熟手、好手、巧手、妙手、神手。

在熟手功夫阶段时,气沉丹田功夫成,在剧烈的攻防变化中,呼吸自然就不会憋闷喘满,故可以长时间进行技击而不疲乏。这一方面体现了气沉丹田的逆式呼吸功夫,另一方面说明招呼其实技击应该是最节能的。

散打选手没有此项专门练习的方法,故腹部的肺呼吸线横纹,仍停留在上腹部位(曾多次观看过数位获得过很好名次的散打运动员,其水平最高者,呼吸线亦仅在肚脐上二寸左右),故在散打攻防运动中易生喘满、呼吸急促、气喘吁吁的现象,不能坚持长时间的搏斗,易产生疲惫而不能充分发挥拳脚的效用。其根本原因是现代散打乃用心耗精的一种运动形式。

传统拳术攻防招法的运用,讲求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相互主从而用,形体要求具备虚实分明的外六合而又柔弱无骨的功夫艺境,攻防变化依从曲化直发的法则,柔化刚发地运用,随势而变,因势而用。讲求身法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中土不理位、阴阳遁使、以定用手、以重击中,攻防功夫任自然。

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处处讲章法,时时见功夫;闪展腾挪,拿打踢摔,招招讲技巧,法法见艺境,故从熟手功夫起就可做到攻防变化流畅、自然。

散打运动的攻防方法的运用,表现为仅见手、足部位的击打,运动员身体内部的法则、规矩,毫无中华传统拳术身法、步法、手法等全方位内在统一协调的功夫的味道可言。相互攻防变化显示的是力量的较量和顶、偏、丢、抗等方法的抗争。

传统拳术讲求攻防招法劲、形阴阳合一,内练丹田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外功夫合一,即内劲和形体筋劲骨力的配合运用,由此产生招法的拳势。有劲形顺从、逆从两种具体方法,同样的招法会有不同的艺境效果,处处体现出运用刚柔的技术、技巧;身法、手法、步法,内外一气贯穿,周身一家功夫艺境的运用,其特点是用必打犯而不伤人。

散打运动员身上没有内外功夫修炼和运用的区别,其练习方法是直接以形体锻炼攻防方法,而又直接用于攻防之中,只凭自己本有的筋劲骨力的形体,再加上主观的运用力量、速度,来施用于攻防方法中。

外在身体的某种松活,并不体现中华其实讲求的柔韧,仍属形体僵硬的运用。因为散打教练和运动员都不遵从成非所练,得非所求这一传统拳术功夫修炼的法则,故散打运动员所采用的攻防方法不轻易掌握分寸和做到适度。

传统拳术,修炼的是有限的攻防招法,无限的变化运用。一手变八手,八手变一招的变化法则、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拆手法则,此两者合用,便是拳术攻防的拆变法则,双方较技的拆变艺境无穷。

传统拳术功夫,技术、技巧、招法、拳势,练习与运用是有分别的,大练小使,知常达变,就是练用有别的修炼法则和运用法则。

散打的攻防方法,体现的是练、用相同,怎样练攻防方法,就怎么用攻防方法,很少存在或根本就没有一法多变的运用方法,故观看散打运动的竞技竞赛,对传统拳术的好手来言是毫无吸引力的。

传统拳术讲求攻防手法的运用是出手不见手,见手不为能;打人不见手,见手必定有。说的是明招暗手为法则,即拳花一大片,真打一条线,故能招中套招、法中有法。

腿法中踢、扫、勾、挂、蹬、点、拦、绊皆在手法中相机而用,绝不会单纯明用腿法的踢、点、蹬、绊的,因为出腿半边空,明用则对手易破,自己不得变化。

散打运动员所施用的手法、踢法,乃明使明用,上用手法和下用腿法毫无内在的有机联系,不讲攻防的轻重缓急节奏,一味的力量加速度。有是散打运动中的摔法,更显出运动员对摔法理解和熟悉的肤浅。摔法在传统拳术中有打摔、踢摔、剪摔、绊摔的分别以及肘法简摔、靠法抖摔等等,不应出现搂抱、撕缠不开的现象,各种摔法的运用皆在瞬间完成。

从以上几个具体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华拳术攻防之道和现在流行的现代散打运动的竞技内容,确实存在理、法、术、功等练习和运用各个方面实质上的的区别。但若从都是人体手无寸铁的格斗方式这一共性着眼,从事散打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完全可以将传统拳术的理、法、术、功的内容,传统拳术修炼和运用的方法准则,攻防招法,变化运用的法则等移植到散打运动中去,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攻防技术、技巧,可使散打竞技竞赛的质量水平迅速提高,使散打运动员练习自身内在攻防技术、法则、规矩的内容和运用攻防方法、准则的内容充实起来,才能保证这项现代兴起的搏击运动向更高水平进展。

假如散打运动移植传统拳术的理、法、术、功的工作做得好且质量高,散打竞技才可当之无愧地归于中华武术这一大旗之下,竞赛才会更出色,才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拳术这一国粹的精华,国之珍宝的价值。

中华武术小百科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进展。同时天人合一思想也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四周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则是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练功最佳方式与境地。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殊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

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

(2)技击性

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 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种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如太极拳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也正应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从中国武术进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有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另外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注目和吸取。从技术进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武术的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被国际武坛有识之士所认同。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各门各派尽显神通。纵观中华武术的历史,无疑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爱国史。所以武术的精神,首先是爱国。

练武,首先要具备有武德。武是干戈军旅之事;德指道德、品德,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老实与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计价;

武术被世界人民所熟悉后,逐渐在推向世界的大好形势下,更应该尊重武德、进行武德教育,更应该明白练武是为众人的身体健康。为人类造福的这一宗旨,所以练武要具备有高尚的武德修养,也是当代武术推向世界的时代要求。结合当代社会高度的进展及武术推向世界的大好前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继承和进展中华武术,为使中华武术掘起,腾飞世界。这是武德修养的宗旨和目的。2练武者都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武术道德情操,才能使自己的技术得到充分地掌握和发挥,才能继承和发扬、普及和提高,否则,就会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的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就不能使中华武术的精髓发扬换大,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将武术引到邪路上去。

2武德修养,有着几百年的光荣传统,有着极为严格的门规戒律教育下一代要真正的学好练好武术,首先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毅力来作保证。古人云非恒无以学成;学论讲: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有志者事竟成;达到目标的奥妙,唯一的力量是坚持精神。古今中外,不管学文习武,凡是真才实学的获得,完全是靠自己坚韧的毅力,勤奋的学习精神,这也正是武术在武德修养上的重要一环。

3谦虚和老实也是武德修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太极拳论讲: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学拳一定要谦虚,戒骄戒躁,人若胜我,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若不胜我,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薄之意。 骄傲和虚伪是进步中的大敌,是失败的阴影,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5提倡文明,反对野蛮,是武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文明是表示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与状态。文明行为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具体,譬如:当你与人相处时,是否有礼貌、尊重人、帮助人,在公共场合里是否遵守准则、不打骂、不起哄、语言干净、正确、美丽假如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你的行为就是文明。学练中华武术即修身而养性,仁义为本,尊敬待人:不与狂徒较量,不与无知争强:别人争强,我可一让再让,不得以的情况下,再自卫,点到为止,但遇暴徒、敌人,要仗义勇为,不可手软。6 要尊师爱友。古代曾有天、地、君、亲、师的提法,把师同天、地、君、亲相提并论,说明了老师的重要地位,只有尊师爱友、虚心好学的高尚品德,才能师徒容洽,学习提高。浇花浇根,教人教心,拳教练一生。听其言,可知其行;观其拳,可知其德;武术中武德居首也。

4自有武术之日起,各路豪杰便尚武习武,保家卫国。古有三国单刀赴会的关公,明有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近有勇斗俄国大力士、开创精武门、令外国人刮目相看的霍元甲。当年中国人被辱为东亚病夫,中国人受尽外国人的欺侮。1900年庚子事变后,有俄国大力士来津,目中无人。霍元甲自告奋勇,与之较量,使其狼狈败走,一雪病夫之耻。毛泽东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意即正义的力量的胜利也必须以武力为依托。尤其在那些兵器不发达的朝代,练就一身好武艺,便可以精忠报国。在现代亦是如此。解放三军,哪一军不需要过硬的身体素养,不需武艺高强.而且,中华武术独树一帜,在国际上屡屡获奖,怎不令中国人自豪呢!

5武术的另一部历史便是进展史。自创立之初,多少能人志士,凭借自己的习武经验和聪慧才智,悉心研究,大胆创新,所以才有了武术的各门各路各种套路。武术是一个相当大的活动平台,任诚心者自由发挥。从最初的击和刺简单动作,历经几朝几代,内容不断进展完善。

周时《周易》,产生了太极学说,奠定了中国武术的理论基础。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剑术得到空前进展,所以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宋元时期,民间武术兴起,武术呈现繁荣景象。明末清初,武术得到很大进展。太极拳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资质聪慧,刻苦勤奋好习武,因生不逢时,无法书报国之志,故隐居乡间,立志创一套拳谱。他博采众长,始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流传于世。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9 武术的另一精神是精进。习武之人要充分发扬刻苦奋进的精神。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便是这种精神形象的说明。

6武术又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武术并非打打杀杀,那是武术最低级的应用形式。无数最高级的境地是无招胜有招.中华武术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学习中国武术也是接受和感悟中华几千年悠悠文明历史的过程。练武先练心.学习武术可以培养一个人扎实稳进的精神。少林寺练武很重视桩功锻炼,因为桩功不仅可以增强劲力,而且可以调理气息,修身养性。急不来,更求不来,需一个忍字先。学习武术不仅要下苦功,而且重在心法。所谓心法,便是武术的精髓所在。辟如太极,讲究非顺即逆、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对立平衡.他的一招一式,无不让人深深感触周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推而广之,生活中不乏不顺心之事,何不顺其势,先稳住自己,与之周旋,待机会来,再发起攻势。正应了太极进退的心法。习武之于修身,功效可见一斑。

即此,我所理解的武术精神便可概括为八字诀爱国、进展、精进、修身.中国是闻名遐迩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讲究道德。文有文风、武有武德。

结语:

无论什么功夫,要想练成,必须狠下一番苦功。冬炼三九,夏练三伏。要抱定精益求精的精神。武术更讲究所谓高平低下.真正的高手往往闭门修练,待到功成之日,往往已是霜染双鬓。电影中的少林高僧经常是这种境地。练武之人偷懒一日,功夫便荒废一日。

射击的起源和发展 如何练好射击


射击是奥运比赛中的一种常见项目,一直以来也都是颇为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也有一部分朋友,不是非常的了解射击,但是对射击又是非常的感兴趣,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射击的一些全方位知识,下面就赶紧来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目录

1.射击的起源发展 2.射击有哪些分类

3.射击比赛用枪 4.射击训练方法

5.飞碟射击是什么 6.射击有哪些规则

7.射击的装备要求 8.射击运动的心理训练法

9.射击的注意事项 10.射击运动员的等级标准

射击的起源发展

射击运动最早起源于狩猎和军事活动。15世纪,瑞士就曾经举办过火绳枪射击比赛。500多年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就兴起了跑鹿射击游戏活动。

1896年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前,欧洲不少国家已经成立了射击协会等组织,并相继举行过射击比赛。1897年举行了首届世界射击锦标赛。

除了1904年第3届奥运会和1928年第9届奥运会外,射击在其余各届奥运会中都是正式比赛项目。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1届奥运会上,射击比赛设5个项目。

1920年第7届奥运会上增加到21个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历届奥运会中射击设项最多的一次。

从1968年起,允许女子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射击比赛,但当时并没有设专门的女子项目,她们可与男子同场竞技。从1984年奥运会起,开始设立部分女子项目,1996年奥运会开始将男、女射击比赛完全分开。

射击项目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有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等国家。我国射击健儿在奥运会上成绩斐然,在已参加的奥运会中一共获得了14枚金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冠军,取得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第29届奥运会将设置15个射击比赛项目(只设个人比赛)。

分为

男子50米步枪3X40、女子50米步枪3X20、男子50米步枪卧射60发、男子10米气步枪60发;

女子10米气步枪40发、男子50米手枪慢射60发、男子25米速射手枪60发、女子25米运动手枪60发;

男子10米气手枪60发、女子10米气手枪40发、男子飞碟多向125靶、女子飞碟多向75靶、男子飞碟双多向150靶;

男子飞碟双向125靶、女子飞碟双向75靶。

第29届奥运会射击比赛将于2008年8月9日至17日在北京石景山区的北京射击馆和北京飞碟射击场举行。

奥运会手枪项目和步枪项目都采用国际射联认可的电子靶。在飞碟项目中,碟靶的直径为110毫米,颜色为白、黄或橙色等鲜艳颜色,决赛中必须使用闪光靶。

参加步枪项目的射手必须遵照国际射联的规定着装,包括射击上衣、射击裤、射击鞋、射击手套和射击皮带等。比赛前需进行检查,确保着装符合规则要求。手枪项目的射手们不需要特殊着装,允许穿专用射击鞋,这种鞋稳定性强,鞋底坚硬,面料为皮革制品或纤维制品。

飞碟射手的着装没有特殊要求。但双向飞碟的射手必须在其射击服上佩带国际射联正式的标志带,以便裁判员可以随时观察到射手在发射的瞬间是否犯规。

射击有哪些分类

手枪项目分为慢射、速射两类。慢射一般是60发子弹,射击距离50米,靶的10环直径较小,在以小时计算的规定时间内将60发子弹射完,以环数多少排名次。

这个项目是手枪项目中射击距离最远、要求精度最高的项目,也是难度较大的项目。这个项目射手采用立姿,一手持枪。

速射距离一般25米,60发子弹,每5发子弹一组,每组射击时间分别为8秒、6秒和4秒。速射靶由电子遥控。比赛时,射手握枪的手臂下垂成预备姿势,目标出现后举枪射击。这里面,4秒1组的射击最难,特别是第一枪最为重要,用时要尽量短,给后面4枪创造机会。

步枪射击项目比较多,有多种距离和卧姿、立姿、跪姿等三种射击姿势。步枪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射击时间长、速度慢、精度高,要打好几个小时,人们称它为射击马拉松。

飞碟射击也叫泥鸽射击,早期就是以活鸽子作为射击目标的。后来以泥制鸽代替活鸽,所以有了这个名称。飞碟有多向、双向等几种,近来又出现了双多向,主要是根据抛碟机抛射碟靶的方向、位置不同而区分。

飞碟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不长,感觉和经验显得很重要。一般飞碟比赛都要射200个靶。

移动靶比赛以小口径步枪立姿向距离10米的移动靶射击。移动靶多为跑动的猪靶,故又称跑猪靶。早期移动靶安装在滑车上,靠人工带动后的惯性前移,现多为电子操纵。仅设男子项目,1900年起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射手们角逐时使用步枪或手枪。步枪分为气步枪、小口径步枪和猎枪三种。气步枪用于10米项目;小口径步枪用于50米项目;猎枪用于飞碟项目。手枪分为气手枪和小口径手枪。气手枪用于10米项目;而小口径手枪用于25米和50米项目。

手枪

射击

①男子50m手枪慢射用小口径自选手枪对距离50米的靶射击60发子弹,包括试射在内的总时限为2小时。189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②男子25m手枪速射用小口径速射手枪对距离25米的靶射击60发子弹,每组5发,按8秒、6秒、4秒的射击时间顺序先各射两组,共30发子弹,然后再按相同方法进行第二轮30发子弹的射击,在规定时间内射完。两组成绩相加之和为总成绩,以总成绩评定名次。(HpS)表示满分。手枪速射项目的满分是600分。1896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③男子10m气手枪用4.5毫米口径气手枪对距离10米的靶射击60发子弹,分6组,每组10发,包括试射在内的总时限为1小时45分。198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④女子25m运动手枪又称手枪慢射加速射。用小口径自选手枪对距离25米的靶射击30发子弹,每组5发,共6组,每组时限6分钟。慢射结束后,用小口径速射手枪对距离25米的靶射击30发子弹,每组5发,共6组。慢射、速射成绩之和为总成绩,以总成绩评定名次。1984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⑤女子10m气手枪用4.5毫米口径气手枪对距离10米的靶射击40发子弹,每组10发,共4组,包括试射在内的总时限为1小时15分。198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步枪

射击1924年法国首次举行女子小口径步枪比赛。1929年瑞典举行小口径步枪世界锦标赛,采用卧、立两种姿势。1930年起改为卧、跪、立3种姿势。奥运会比赛项目有:

①男子50m步枪三种姿势 使用小口径步枪按卧、立、跪3种姿势的顺序向距离50米的靶各射40发子弹,包括试射在内的总时限为3小时45分。1952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②男子50m步枪卧射用卧姿向距离50米的靶射60发子弹,包括试射在内的总时限为1小时30分。190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③男子10m气步枪 用立姿向距离10米的靶射60发子弹,包括试射在内的总时限为1小时45分。1984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④女子50m步枪三种姿势 用小口径标准运动步枪按卧、立、跪3种姿势的顺序向距离50米的靶各射20发子弹,包括试射在内的总时限为2小时15分。1984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⑤女子10m气步枪 用立姿向距离10米的靶射40发子弹,包括试射在内的总时限为1小时15分。1984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移动靶

以小口径步枪立姿向距离50米的移动靶射击。移动靶多为跑动的猪靶,故又称跑猪靶。早期移动靶安装在滑车上,靠人工带动后的惯性前移,现多为电子操纵。仅设男子项目,1900年起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在后来的移动靶射击中,由原始跑猪靶逐渐改为和十米气步枪相像的靶纸.移动靶项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被取消 。

飞碟

始于18世纪末的英国。采用双筒猎枪,最初射击目标为活鸽,后用泥制物代替。现用沥青、石膏等材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碟状物,故称飞碟。比赛时,抛靶机按固定方向抛靶,射手依次在不同位置射击,以击碎碟靶为命中,命中多者为胜。

射击比赛用枪

瑞士哈默利150型小口径慢射手枪,是用于50米手枪慢射项目的专用手枪。该枪单发填装,枪管和瞄准基线较长,扳机调整方便且引力比较稳定,瞄准具游隙小,修正准确,枪管精度较好。80年代在150型基础上研制成152型慢射手枪,不同点是将机械扳机改为电击发扳机。

1. 口径:5.6毫米。 2. 膛线:6条右旋。 3. 缠度:444毫米。4. 初速:326-335米/秒。 5. 枪重:约1.21千克。 6. 枪全长:430毫米。 7. 瞄准基线长:370毫米。 8. 枪管长:287毫米。 9. 枪高:150毫米。 10. 枪宽:95毫米。

11. 枪关于枪把的夹角:130度。12. 瞄准具修正量:在50米距离上射击, 高低、 方向每修正一响, 平均弹着点均移动10毫米。 13. 扳机引力:一般可在10-100克范围内调整。

安舒兹小口径步枪

德国安舒兹小口径步枪可分为标准步枪和自选步枪。目前,使用较多的是1907型标准步枪和1913型自选步枪。这两种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在木托的外形以及附件的多少上有所差别。

1907型标准步枪

1. 口径:5.50-5.52毫米。 2. 膛线缠距:400毫米。 3. 枪管长度:660毫米。 4.瞄准基线长:750-780毫米。 5. 全枪长度:1120毫米。 6. 全枪重量:不超过5千克。 8. 膛线数:8条右旋。 9. 扳机引力:不限。

1913型标准步枪

1. 口径:5.50-5.52毫米。 2. 膛线缠距:400毫米。 3. 枪管长度:690毫米。4.瞄准基线长:780-810毫米。 5.全枪长度:(至钩端)1240毫米。 6. 全枪重量:6.5-8千克。7. 膛线数:8条右旋。 8. 扳机引力:不限。

瓦尔特三用比赛手枪

德国瓦尔特三用比赛手枪是弹匣装填的半自动武器,更换组件击发机后分别用于速射项目、标准手枪项目和中心发火项目的比赛。其结构合理,故障少,扳机引力调整方便,变化小,有空枪预习的装置。缺点是重心过于靠前,枪管短。

速射手枪(OSp型 .22短弹)

1. 口径:5.6毫米。 2. 膛线:6条右旋。 3. 枪全重:1120克。 4. 枪全长:292毫米。 5. 瞄准基线长:252毫米。 6. 枪管长:107毫米。 7. 枪高:150毫米。 8. 枪宽:50毫米。9. 枪管与枪把的夹角:约115度。 10. 弹夹容量:5发。 11. 瞄准具修正量:在25米距离上射击,高低和方向每响均5毫米。 12. 扳机引力:100-200克。

标准手枪(CSp型 .22长弹)

1. 口径:5.6毫米。 2. 膛线:6条右旋。 3. 枪全重:1180克。 4. 枪全长:292毫米。 5. 瞄准基线长:220毫米。 6. 枪管长:107毫米。 7. 枪高:150毫米。 8. 枪宽:50毫米。9. 枪管与枪把的夹角:约115度。 10. 弹夹容量:5发。11. 瞄准具修正量:在25米距离上射击,高低每响7毫米,方向每响5毫米。 12. 扳机引力:1000-1360克。

大口径手枪(GSp型 .32短弹)

1. 口径:8毫米。 2. 膛线:6条右旋。 3. 枪全重:1280克。 4. 枪全长:292毫米。 5. 瞄准基线长:220毫米。 6. 枪管长:107毫米。 7. 枪高:150毫米。 8. 枪宽:50毫米。9. 枪管与枪把的夹角:约115度。 10. 弹夹容量:5发。11. 瞄准具修正量:在25米距离上射击,高低和方向每响均5毫米。 12. 扳机引力:1360克。

多米诺FAS601型速射手枪

意大利多米诺FAS601型速射手枪1975年生产,该枪性能良好,目前多为世界各国优秀射手采用。该枪分轻型和重型两种(即长、短枪管两种)。其优点是:结构重心合理,发射过程中震动小,准照关系恢复快,射手易于掌握。采用组合式击发机,使用安全可靠,并有较大的扳机调节范围。缺点是钢制枪机比较重,需使用高速弹方可保证不出故障。

1. 口径:5.6毫米。 2. 膛线:6条右旋。3. 枪重:1090克和1220克。 4. 枪全长:280毫米。5. 瞄准基线长:235毫米和244毫米。 6. 枪管长:140毫米和150毫米。 7. 枪高:150毫米。 8. 枪宽:50毫米。9. 枪管与枪把夹角:115度。10. 瞄准具修正量:在25米距离上,高低每响13毫米,方向每响7毫米。 11. 弹夹容量:5发。

范韦堡601型气步枪

范韦堡601型气步枪是1986年生产的侧杆压气式气步枪,配有可调节位置的配重套,以便射手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枪支重心;贴腮板的高低可以调节。

1. 口径:不2. 超过4.5毫米。 3. 初速:175米/秒。 4. 膛线:12条右旋。 5. 枪管长:425毫米。6. 瞄准基线长:730-780毫米。 7. 枪全重:不大于5千克。

范韦堡65型气手枪

德国范韦堡65型气手枪是弹发装填的比赛用枪。其结构合理,瞄准基线长,后坐和跳动小;枪的活动部分均涂有特制的润滑剂,一般不需涂油和进行分解保养。

1. 口径:4.5毫米。 2. 膛线:12条右旋。 3. 初速:125米/秒。 4. 枪全重:约1280克。 5. 枪全长:400毫米。 6. 瞄准基线长:360毫米。7. 枪管长:190毫米。 8. 枪高:145毫米。 9. 枪宽:50毫米。 10. 枪管与枪把的夹角:约130度。 11. 瞄准具修正量:十米距离上, 方向每响1.5毫米,高低每响2毫米。 12. 扳机引力:0.5千克或1.36千克。

范韦堡二氧化碳气手枪

德国范韦堡二氧化碳气手枪,目前有五种型号。即二型、C10型、C20型、C25型和C5型。前四种是单发填装式。C5型是5发装填式,可连续发射。 二型和C10型气手枪,皆分长枪管和短枪管两种,各有六种不同重量的配重及长、短型气瓶和左右手木套可供选用。

二型气手枪

1. 口径:4.5毫米。 2. 膛线:12条右旋。 3. 枪全长:400毫米。4. 枪管长:257毫米、217毫米。 5. 瞄准基线长:360毫米、320毫米。 6. 枪重:1150克、1070克。 7. 枪宽:50毫米。 8. 枪高:145毫米。9. 枪管与枪把夹角:130度。 10. 扳机引力:0.5千克。11. 瞄准具修正量:在10米距离上射击,方向、高低每响皆约1.5毫米。 12. 气瓶净充气量:长瓶53克,短瓶41克。

瓦尔特二氧化碳气手枪

德国瓦尔特二氧化碳气手枪,目前有七种型号,即Cp1、Cp2、Cp2比赛型、Cp3、Cp3比赛型、CpM-1和Cp5型。前六种是单发装填式,Cp5是5发装填式半自动速射气手枪。

Cp2

1. 膛线:8条右旋。 2. 初速:123米/秒。 3. 枪全长:380毫米。 4. 枪管长:220毫米。 5. 瞄准基线长:330毫米。 6. 枪重:1150克。 7. 枪高:145毫米。 8. 枪管与枪把夹角:130度。 9. 扳机引力:0.5千克。 10. 枪宽:48毫米。

斯泰尔二氧化碳气手枪

奥地利斯泰尔二氧化碳气手枪目前有两种:一种是Lp1型单发装填式,另一种是Lp5型5发装填式速射手枪。

1. 口径:4.5毫米。 2. 膛线:8条右旋。 3. 枪高:138毫米。 4. 枪全长:390毫米。 5. 枪全重:1100克。 6. 枪宽:50毫米。7. 瞄准基线长:316-336毫米内可调。 8. 枪管长:233毫米。 9. 扳机重量:500克。

范韦堡C60型气步枪

德国范韦堡C60型气步枪,装上瞄准镜,专用于移动靶项目的射击。备有二氧化碳蓄气瓶两个。击发时,撞针撞击气门芯,打开气门,压缩气体将子弹推出。无需用手拉杆压气。拧松气瓶,关闭气门,可以空枪预习。

安舒兹2001型移动靶专用气枪

德国安舒兹2001型气步枪是压气式气步枪。在击发前利用侧压杆将压缩空气存蓄在气缸里。

击发时,撞针撞击气门芯,打开气门,压缩空气便将子弹推出枪膛。其特点是重心合理,调整方便,安全可靠,可进行空枪预习。

勃力泰(贝雷塔)S682型猎枪

意大利勃力泰S682型猎枪分为多向枪和双向枪两种,两种枪的结构相同。但由于多向和双向两个项目不同的特点,所以枪管长度、枪托的长度、喉缩量、枪重等有所不同。

该猎枪第一发发射下管,第二发发射上管,上下管的发射顺序不能调整。S682猎枪的零部件生产规范化程度较高,因此互换性比较好。

多向猎枪

1. 弹膛长度:70毫米。 2. 枪管长度:810毫米。3. 喉缩:F喉缩量0.9-1.1毫米。 4. 全枪重:4千克。

双向猎枪

1. 弹膛长度:70毫米。 2. 枪管长度:670毫米。 3. 喉缩:无喉缩。 4. 全枪重:3.65千克。

东风五小口径标准手枪

东风五小口径标准手枪是在东风一速射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其内部结构与东风一基本相同。由于它的结构比较合理,重心适当,精度好,深受我国运动员的欢迎,使用该枪多次超过世界纪录。

不足之处是故障太多,扳机调整不便。东风五手枪有三种:第一种是子弹在弹夹中的排列为一排半式;第二种是弹夹为单排式;第三种是组合式的击发机。其余部分均与东风一手枪相同。

射击训练方法

一、据枪稳定性训练

(一)据枪稳定是进行精确射击的基础。它是指射手据枪后,枪支准确地瞄向目标所停留的时间、枪支晃动范围的大小以及对缩小晃动范围过程的控制。

在步枪卧、立、跪三种射击姿势中,卧姿的稳定是在屏气的同时出现的,在稳定之前枪支是随着呼吸在目标上下做垂直运动,在2至4次呼吸之后,枪由下而上构成正确瞄准并屏气,这时枪支达到最佳稳定,在瞄区停留约2、3秒即完成击发。

立姿稳定性表现为枪支晃动范围、相对静止持续时间和晃动是否有规律。初级射手稳定能力很差,中、高级射手立姿稳定性比较高,但高级射手立姿的稳定性明显比卧、跪差,只有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立姿枪的晃动范围可基本控制在9环以内,而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利于保证击发质量,获得好成绩。但立姿枪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枪在相对稳定时也是在微小的晃动(颤动)之中,射手应大胆利用这种稳定状态完成击发。

跪姿的稳定性,一般中、高级射手枪支指在瞄区内微微颤动,或者有规律的小晃动。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稳定性也逐渐增强,少数优秀射手跪姿可以接近和达到卧姿的稳定水平。

(二)步枪稳定性训练方法:稳定性训练应作为全年训练的重点,对初、中级射手的训练尤为重要。

步枪稳定性训练的主要方法是

1.大负荷空枪预习,增加一次训练量,规定单位时间内据枪次数。

2.击发后保持据枪稳定,要求枪支尽量稳在瞄区内。

3.辅助训练,主要是进行专项素质训练。

4.提高据枪动作的规范化训练水平。

二、姿势动作一致性训练

射击动作的一致性,是指射手从一次击发到另一次击发,,在多次重复操练中能保持整体结合状态基本不变的能力。

姿势动作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据枪准确到位,相关部位的肌肉用力一致,枪的自然指向一致。

卧姿保持枪皮带拉力一致;肩部放松动作一致;左手托枪位置一致,力量一致;枪面一致等。

立姿左肘抵胯位置一致;塌腰动作一致;抵肩一致。

跪姿左肘与左膝的结合、上体前倾度一致;抵肩动作一致。

步枪一致性训练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坐标规范法,对定型的姿势动作作图标出各部尺寸,以便从外形上记忆。

(二)自我体验法,对不便标记的动作如皮带拉力、抵胯位置以及有关肌肉的放松程度等,靠射手的自我感觉、回忆动作表象或写笔记等强化记忆。

(三)反复调整姿势:当姿势正确适宜或实弹打得顺手,射手感觉良好时,反复重新调整姿势。

三、姿势动作持久性训练

持久性是射手承受静力负荷而又保证质量的耐久能力。

持久性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负荷的原则,和稳定性、一致性训练相结合,通过训练课的总时间、运动员据枪次数、负荷强度来体现。

四、稳、瞄、扣配合训练

据枪稳定的状况与瞄准、扣扳机紧密配合最后产生训练效果。要实现稳、瞄、扣三者协调配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练稳。良好的枪支稳定性是瞄、扣配合的基础。枪支在瞄区内呈有规律的缓慢晃动且晃动范围小。

(二)预压扳机训练。食指单独用力、压实到位,是适时击发的重要准备。

(三)击发心情训练。保持击发过程心情坦然,不急不躁。

(四)不苛求瞄准。构成正确瞄准景况后能适时扣响扳机。

太极拳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

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

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

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制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赏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于明亡时正当壮年,到年老残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制造太极拳,应在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黄庭经》,是道家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从《陈氏拳械谱》可知,太极拳套路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功拳一种流派。他的《拳经总歌》却总括了其所创拳套的理法,录于后: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此歌诀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词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是明代整理民间拳术的杰出人物,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闻名拳法,并汲取了其中三十二式编成拳套,收入《纪效新书》中,被称作士练武之源。戚氏的《拳经》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远及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三十二式,长拳短打,去芜存精,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大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华而不实的花拳之弊害,成为新的拳派。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制造太极拳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汲取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影响之深了。然而,这仅仅是说继续和影响,并不是说陈王廷的太极拳抄自戚继光,更不能说戚继光制造了太极拳。陈王廷的功绩在于继续了戚继光的拳术遗产,并推陈出新,制造了一种新的拳派,这就是太极拳。举个例子来说,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各派拳术中也无此练习方法,而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竞技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纵观陈王廷制造的太极拳,有以下五个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闻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和谐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制造性的进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内的气血通路。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制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旧称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损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存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制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进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制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依据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制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

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发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进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比,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汲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汲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穿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制造性地发扬。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推手技术水平。这种推手的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进展而成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扬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锻炼原则,所以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击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锻炼方法。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进展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盛,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进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闻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步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制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步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中华武术起源发展(三)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