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夏末秋初养生 > 导航 > 夏末秋初养生

夏末秋初的中医养生要点

夏末秋初养生。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养生的理念,如果不需要我们的生活成悲剧,就必须注意养生。如何避开有关中医养生的认识误区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夏末秋初的中医养生要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夏秋之交养生要点:我国盛行季风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变化有序,人体生物钟的运转跟环境变化相适应。但是,在季节转换之时,生物钟易出现磨损,以至会有晚点现象。夏秋之交,气温从湿热多雨转向日渐凉爽。以北京为例,在夏秋之交 秋风渐起,夜凉似水,故在晚上要盖好被子,防止贪凉,以免落个口眼歪斜、流口水的面神经麻庳症。老人更应撤下各种凉席。饮食上要注意补充津液,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如青菜、梨、桃、葡萄、香蕉等,少吃柑桔类的温热食物,以免上火。还要多喝水,由于昼变短,夜渐长,应改为早睡早起,以改善大脑的疲劳,让人体在夏秋之交时得到休整的机会。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夏秋之交,气温冷热适中,又少刮大风,不干不湿,是进行室外体育锻炼的最佳时机,应做好防蚊工作,预防乙型脑炎的发生。

秋季养生指南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因此,注意秋季养生十分重要。①起居调养: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②饮食摄养:秋属肺金,主收。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因此秋季在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秋季饮食除了以酸、润为主之外,还须注意的是,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种丰盛,此时不宜过多进补。③运动护养: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在锻炼时,一方面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另一方面要针对季节特点进行自我锻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秋天气候多变,天气渐冷,此时可逐步进行一些耐寒锻炼。④保健防病:秋季是肠炎、痢疾、乙型脑炎等病的多发季节。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按时接种乙脑疫苗。秋季燥邪易伤人,除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对于确有阴伤之象,表现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秋季饮食之道:秋季饮食原则以甘平为主,即多吃有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食物。祖国的传统医学认为,秋季多吃酸,则克脾,引起五脏不调,而多食甘平类的食物,则以增强脾的活动,使肝脾活动协调。具有甘平清肝功能的食物丰富多彩,诸如豆芽菜、菠菜、胡萝卜、菜花、芹菜等等,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何防止秋乏:在不同季节,人体会发生不同的生理变化,以维持机体的平衡。秋季,天高气爽,人体感觉最舒服。在炎夏时节,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以及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和神经负担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较多的老本。 到了秋季,虽然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但这个过程却使机体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种状况就是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至于因此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其次,尽可能充足睡眠。还要调整饮食。一是饮食清淡,避免油腻;二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三是多吃含钾食物;四是多吃含咖啡因的食物。一般说来,秋季养生可以分为初秋、中秋和晚秋三个阶段。初秋之时,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中秋之时,应多吃新鲜、少油食品以及含蛋白质较多和含维生素A、B、C、E类食品,如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以养血润燥,提高抗病能力。晚秋季节,心肌梗塞发病率明显增高,此时,应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的食物,可有效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切忌进食过饱,尤其是晚餐,应以八分饱为宜,晨起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健作用。秋季是减肥良机:对于过度肥胖的人来说,秋与冬是减肥的最佳时机。科研发现,在寒冷空气中进行体育运动较在温暖环境中更易减轻体重,即使在冷空气中单单进行呼吸运动,也可以消耗掉较多的热量。比如,在20摄氏度呼吸1小时可消耗8卡热量;在零下4摄氏度环境中则能消耗16大卡热量。大风降温,增加空气清洁和清新度,是进行减肥锻炼的天赐良机。此外,在秋冬时节,将传统的餐后吃水果的习惯倒转过来,改于餐前30~40分钟吃一些鲜果或饮用1~2杯果汁,即可顺利又无痛苦地减轻体重。这是因为水果或果汁内含果糖或葡萄糖,均属于单糖,可在体内迅捷吸收利用,以补充肌体脑力或体力劳作消耗所致的低血糖态势;鲜果中的粗纤维素可给胃以胀满感,故而可缓和身体饥不择食及狼吞虎咽般的快速进餐,使正餐的食用量减少。

秋日护肤:秋天,正好是进行皮肤修复与保养的最佳季节。可在家里去除死皮用磨砂膏或专用的去死皮膏。手法和方向一定要正确,否则会对皮肤造成更大的伤害。 不同的人,去死皮的周期也不一样。一般中性皮肤的人,一星期一次;油性皮肤的人,3~4天一次;干性皮肤的人,2-3星期一次;敏感性皮肤的人,1-2个月一次。如果平时经常使用洗脸海绵,去死皮的周期则可以延长。因为在用海绵洗脸时,已经同时带走了部分老化角质。水对皮肤是最好的增湿剂,它能延缓皮肤起皱。最简单的补水方法是大量喝水,选用保湿护肤品,还有定期上美容院作皮肤的补水护理。现在市面上有一些喷雾状矿泉水,如薇姿、姿生堂等品牌。经常用它对面部喷雾,对皮肤补充水分非常有效。如果采用自制喷雾状矿泉水,效果也很好。方法是用0.5升的纯净水同一茶勺米醋混合,装入有喷雾装置的瓶中,随时喷面部。秋季皮肤新陈代谢加快,是夏季晒黑的肌肤恢复白皙的大好时机。除了使用美白洗面奶、美白面膜、美白精华液等,还可以尝试在家里自制一些天然的美白护肤品。方法一:将新鲜葡萄榨汁,抹于脸上,待干透后洗去,可美白肌肤。方法二:黄瓜汁加牛奶涂面,干后洗去,可使黑斑褪色,消除皱纹。方法三:新鲜胡萝卜榨汁,早晚擦洗一次面部,干后再用涂有植物油的手轻轻拍打面部,可以使皮肤变得白而光滑,雀斑也会消退。如果每天再配合喝一杯胡萝卜汁,效果会更好。此外,还有一款皮肤漂白饮料,长期服用效果甚佳。方法是:取西瓜子仁250克,桂花200克,桔皮100克,研成粉末待用。食用时,用一勺粉末调成汁,在饭后服用。老年人秋游保健要诀:①科学安排活动,防止过度疲劳。如出现乏力、多汗、头晕、眼花、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休息,不可勉强坚持。患有心血管病的老年人,更要加强自我监护。②重视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不能暴饮暴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③防寒保暖。适时增减衣服秋季。④强化安全意识。老年人腿脚不便,步态不稳,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秋游时,最好有亲朋好友陪伴。⑤平时需要用药者,秋游时切不可遗忘带药,否则,可能导致旧病复发、病情加重或恶化。另外,还要带些急救用品及常用药品,如绷带、伤湿止痛膏、感冒药、黄连素、健胃药等。ys630.Com

yS630.Com相关推荐

夏末秋初水果怎么吃?


人们在吃水果前,应当先对水果的属性有些了解。水果一般可以分为寒凉、温热、甘平3类。寒凉类水果有柑、橘、菱、荸荠、香蕉、雪梨、柿子、西瓜等,体质虚寒的人慎食。温热类水果有枣、栗、桃、杏、龙眼、荔枝、葡萄、樱桃、石榴、菠萝等,体质燥热的人食用要适量。甘平类水果有梅、李、椰、枇杷、山楂、苹果等,这类水果适宜于各种体质的人。专家提醒说,酸性水果不宜多吃。酸性水果如杨梅、梅子、李子等,所含的酸性物质不易被氧化分解,容易导致体内偏酸,一般不宜多吃;酸性水果中含单宁酸,与海味同食会与蛋白质凝固,沉淀于肠道内,引起呕吐、腹痛腹泻和消化不良;而且水果中的酸味会同胃酸一起刺激胃黏膜,溃疡病患者也不宜吃酸性水果;同时便秘的人也应少吃酸性水果,以免加重便秘。此外,有些水果不能空腹吃。西红柿、柿子、橘子、山楂、香蕉、杏仁等都不能空腹吃。因为西红柿中含果胶、柿胶酚、可溶性收敛剂等,如果空腹吃,就会与胃酸相结合而使胃内压力升高引起胀痛;柿子所含鞣质与胃酸凝结则形成柿石,同时患有胆结石、肾结石的病人吃柿子也要慎重,以免导致病情恶化;橘子中含大量糖分和有机酸,空腹食之则易产生胃胀、呃酸;山楂味酸,空腹食之则易产生胃疼;香蕉中的钾、镁含量较高,空腹吃香蕉,使血中镁量升高而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杏不能空腹吃,也不能在吃了肉类和淀粉食物后吃,这有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夏末秋初 食疗首选“鸭”


鸭肉富含营养,一直为祖国医学所称道: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食疗首选鸭。在有些地方,秋天吃鸭肉已经成为了一种饮食传统。

吃鸭可以除秋燥。鸭和鸡同为禽类,功效却大不相同。鸡尤其适合冬季进补,民间素有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说法。而鸭属于水禽,元朝的御医忽思慧在《饮善正要》里说,鸭肉味甘、冷、无毒,补内虚,消毒热,利水道。可用于头痛、阴虚失眠、肺热咳嗽、肾炎水肿、小便不利、低热等症。经常食用鸭肉对体弱阴虚、水肿食少、大便干燥、低热者最为有益。因此,夏秋的燥热季节最适合吃鸭。相比之下,猪牛羊等其他肉类就稍逊一筹。

鸭肉的脂肪最健康。鸭肉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其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和低碳饱和脂肪酸,易于消化。此外,鸭肉中的脂肪不同于其他动物油,其各种脂肪酸的比例接近理想值,化学成分和橄榄油很像,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患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尤为适宜。

感冒时别吃鸭。鸭肉虽好,吃时也有讲究。首先,感冒患者不宜食用鸭肉,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感冒时还是以喝鸡汤为宜;其次,慢性肠炎者要少吃,鸭肉味甘咸,吃了可能使肠炎病情加重;腹痛、腹泻、腰痛、痛经等症状的人也最好少吃鸭肉。

此外,鸭肉对心脏也有好处。100克鸭肉里面大概含有300毫克的钾,钾跟心脏节律有关,而且钾高了能够对抗钠。盐吃多了钠高了是造成高血压的原因,所以,日常生活多吃点鸭肉取代其他的肉菜,是非常健康的。

夏末秋初 去火养生食疗方


夏末秋初,常常容易出现眼睛红肿涩痛,或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疼痛及舌尖糜烂疼痛等上火症状。秋初正是天高气爽、五谷飘香、果实累累的收获季节。同时,气候开始干燥,所以应保证机体水分和维生素摄入充足。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上火以食疗祛之,常可收到独特的疗效。

避免秋燥当对症

牙痛脸肿清凉解毒:秋燥易使人出现牙龈肿痛、口腔溃疡、脸肿甚至精力不集中、嗜睡的症状,部分中老年人还会出现牙齿松动、脱落的现象。这是胃火上升的表现。对这样的火要多吃清凉解毒的食物,如金银花、决明子等,同时多喝水、多吃蔬菜。少食巧克力、辣椒、羊肉等高热量食品。

嘴角烂吃粗饭:对口角糜烂这样的火,应多吃米粉、豆类、小米等粗粮和绿色新鲜蔬菜、肉、牛奶等,并增加进食品种。避免进食辛辣、烧烤和酒等刺激性食物,不吸烟,减少对口腔和肠胃的刺激,去除不良嗜好,防止暴食或过饥。

脸上生痘清凉祛热:秋燥加上睡眠不足,会虚火上升。很多女孩子还喜欢一边玩一边吃,瓜子、花生、巧克力等热性零食不离手,体内热量堆积太多,脸部发出很多痘痘,有碍观瞻。这样的火,大多源自内热,所以吃得越清淡越有利于皮肤状况的改善,特别应该多吃具有清凉祛热功能的食品,如木耳、芹菜、鸭肉、菠菜、兔肉、油菜、山楂等,败火润燥。并要注意劳逸均衡适当,避免疲劳过度。

痔疮多吃果蔬多喝水:痔疮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习惯有关。鱼肉及精细食品吃得多,粗纤维摄入减少,容易使大便干燥。此外,许多人喜欢搓麻将,久坐后活动减少,肛门处的静脉回流受到阻碍,引起血管扩张容易出现便秘乃至痔疮。对这样的火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每天大便通畅,并适当增加运动。

五火可借食疗祛

心火: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可用莲子30克,栀子15克,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肺火:可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可用猪肝300克,菊花30克,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胃火:胃之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可用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肝火:常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可用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只,削皮切块,加适量冰糖、清水炖服。

肾火: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燥热。可用猪腰子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沙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中医:冬末春初的养生之道


春天,人体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适合清淡的饮食,最好选择味道甘甜、性温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以及酸的东西。

专家解释说,在五脏和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具有收敛的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由于机体处于偏酸环境和维生素摄入不足很容易产生春困,所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既能中和酸性产物,又可补充维生素,对预防春困很有效。

春天的运动和其他季节不同,需要走进大自然,从舒缓的运动开始,重在养护。 散步的时候最好选在日出之后或日落之时,不拘于形式,不要太快,顺其自然、不疲劳就好。边散步边做深呼吸,能振奋精神、兴奋大脑,使下肢矫健有力,特别适合体质比较好的中老年人和年轻人。

慢跑是春天最普遍而实用的运动,对于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身体代谢能力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都有良好的作用。

从中医角度来讲,春季属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肝属木,木的物性是生发,肝脏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因此,从情绪上讲,以明朗的心境迎接明媚的春光是有利于肝脏的。 不过,人的精神活动必须顺应气候的变化,人体受季节影响最大的时候是季节更替期间,尤其是冬春之交。

温馨提示:

专家介绍说,有些人对春天气候的变化无法适应,容易出现一些心理、情绪上的疾病。因此,春天同样应该注意情致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夏秋养生大不同


 《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期根”的养生原则,至今仍在应用。要注意保护人体的正气。人体的正气首先取决于先天禀赋(即从受孕到出生时先天身体状况)的强弱,同时也有赖于后天的养护。对于后天的培补和养护,主要的通过养护脾胃,提高脾胃的运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从而达到强壮五脏六腑的功能。此外,要注意适当补充益髓添精的食物,饮食要有节制和规律,要顺应四季养生的要求,不要过度疲劳,既不可过度劳心,也不可过度劳力。这样气血才能旺盛,精气充足,阴阳平和而不易生病。尉主任说,夏季应该养阴,秋季应该养阳,养生应该因季节而异。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在“五行”中属火,与人体的心脏和小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与万物一样,要顺应夏季的气候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体的正气旺盛,有利于身体的成长壮实,同时也可以减少夏季的多发性疾病。在起居时间上不要熬夜,早早起床,中午可以适当增加午睡,使身体得到缓冲。睡卧时,不要头枕冷石、铁物取凉,如不注意可损及眼目;也不能露宿室外,以免生癣或生面风;保持适当的室温,空调温度过低会阻遏身体阳气的通达和宣泄。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澄和心神,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宣畅。可多做一些户外运动,如打球、游泳、跑步等活动来适应夏季时令特点。但要注意不可过度劳累消耗,以避免被暑邪所伤。同时也要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人体在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衰弱,虽自觉很热,喜欢吃冷食吹空调,但应有节制。在饮食上应注意慎、戒油腻厚味和粘腻食物,宜减少苦味食品,多吃辛味食品以养肺脏,不要吃太饱,更不可暴饮冰水饮料和冷冻瓜果。三伏以后不宜多吃冷饮、凉粉、冷粥,饱腹受寒,肠胃必病。
立秋以后,秋天就开始了。到了“处暑”是炎热即将过去,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是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万物收获的时节。在“五行”中属金,与人体的肺和大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与万物一样,要顺应秋季的气候特点,各种生命活动都要有所收敛,不可放纵,这样才能收敛神气,不使其过于耗散,从而减少秋季疾病的发生。在起居时间上要早睡早起,晨起可以在空气新鲜和避风的地方做一些比较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保健操等,喜爱跑步的也要像初春一样减少活动量,游泳也应适当减少。不能使身体出大汗而加重身体的干燥。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保持肺气的清肃,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违反了这一自然规律,肺脏就会受伤,到了深秋或者冬季就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或者腹泻。秋季人体的阳气渐收,阴气渐增,天气又干燥,要避免燥邪对身体的侵害,防止燥咳疾病的出现。由于暑热潜伏体内,所以不要过多过早的增加衣服,使内热不得宣散,且秋季不宜发汗和催吐,这样会消耗津液使脏腑不安。秋季肺气旺,饮食应当减少辛味食品以防助长肺气,宜适当增加酸味食品使肝气得到补养,避免肺旺而伤肝。宜食润肺食物如梨水、梨膏、鲜荸荠、麦冬、藕等润肺,香蕉、柿子、菠菜、松子、鲜杏仁、花生、南瓜子、银耳、木耳、银鱼、蘑菇、芝麻以润燥。

四气五味要讲究
中医“药食同源”理论认为,药、食都有“四气五味”,运用这一理论,就产生了“药食同用”的实践,不仅药物有毒有害,食物同样有毒有害,只不过是害处小到不足以引为人们的重视而已。尉教授指出,任何一种食物或者药物都存在着利和弊,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四气”是指食物(或者药物)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又叫“四性”。凡是寒性、凉性的食物都有利于热性疾病,如:苦瓜性寒,能清热解毒,可用于热病或者暑热烦渴,肝热引起的目赤痛。藕性凉,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可用于热病心烦、口渴,喜饮或血热引起的吐血、便血。西瓜性寒,能清热解暑,利小便,用于受暑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黄。寒凉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如苹果,香蕉都属于凉性水果,都有生津止渴的作用,用于热伤阴津出现的发热口渴。凡属于热性、温性的食物对寒热病症有好处。如:羊肉、狗肉性温,都有温中暖肾的作用,可用于脾肾虚寒出现的腹痛少食,腰膝痿软,阳痿。鹿血性热,能大补精血,壮阳气,止血,用于精血虚亏,阳气不足引起的心悸短气,周身乏力,吐血,鼻血,月经过多。“五味”是指酸、辛、苦、咸、甘五种味道,味道不同作用就不同。酸味能收能涩,如樱桃能滋养肝肾而止泻;杨梅和胃止泻;石榴能止腹泻、痢疾。辛能散能行,如葱白、香菜能散风寒;砂仁、桔皮能行气调中。苦味能泻火,如苦瓜能清热解暑,解毒。咸味能软坚润下,如紫菜、海带都能软坚散结,用于瘿瘤、瘰疬。甘味能补虚,如龙眼肉能补脾胃,养血安神;大枣可补脾胃,养气血。
中医理论认为,“四气五味”把握不当会损害身体健康。尉教授说,“四气”如果应用不恰当,就会使脏腑的阴阳寒热失去平衡,对身体造成危害。此外,食物的温度也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如果冷饮吃多了会损害脾胃的消化功能,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使人感觉精力不足,面色欠润,目下发青,小儿可出现消化不良(疳积)等。过凉的食物还可以损害牙齿,使牙齿早脱,饮食过热、过烫可损伤食道;冷热食物交替食用,对脾胃、牙齿损害更大,最终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人体以五脏为核心,统管着皮、肉、筋、脉、骨(五体)和耳、眼、鼻、舌、口(五官),食物的五味能使五脏阴精充足,保持着五脏功能的平衡。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同时也要避免五味所伤。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咸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咸味;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可多食多用,过多食用反而会伤及五脏,偏食也会导致五味失衡,使五脏的阴阳失衡而发生疾病。食物之间在搭配上也有相宜和禁忌,搭配不当不但可以削弱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甚至还可以对身体造成损害。

饮食要相宜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生理需求。饮食要与自身禀赋体质相适应,不同的体质对于饮食的需求也就有所区别,不能千篇一律的对待,同样年龄段的老年人,有的在盛夏季节,仍喜食热性食物,穿较厚的衣服也不觉得热,这是禀赋阳气虚弱的缘故。这些人要经常食用一些温热性的、有补益阳气作用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虾、鹿肉海参等等。有些老年人在严寒的冬季都觉得心中怯热,口干,口渴喜吃冷食,这是禀赋阴虚内热的缘故,要经常食用一些偏凉性,有滋阴降火作用的食物,如猪脊髓、燕窝、鸭肉、鲈鱼、银鱼、墨鱼、鲍鱼、山药、百合等。同是中年人,有的耐寒冷而不耐炎热,喜凉,喜冷食,时常吃一些去火药才觉得舒服,这属于热性体质的人,平时宜吃一些偏于凉性,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如大麦、荞麦、粟米,赤豆、绿豆、白菜,芹菜、灰菜、黄花菜、竹笋、莴笋、茭白、藕、冬瓜、西葫芦、黄瓜、丝瓜、苦瓜等。相反有的人能耐炎热而不耐严寒,喜吃温热性食物,若感受寒凉或吃了寒凉食物后常会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出现腹泻。

青年时期食物宜广而杂,力求营养全面而丰富,中年以后饮食相对清淡一些,油腻厚味食品必须减少,尤其要尽量少吃大鱼大肉。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减弱,活动消耗相对减少。消化、解毒、吸收能力也随着下降。为了适应这一生理特点必须饮食清淡,多用流食,食量宜少,可以适当加餐。要做到: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切忌肥甘厚味,生冷油腻,忌饮白酒,药酒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盲目进补,各种补品最好请营养师指导使用。

降雨比较多时,湿气较重,一些年轻女性容易长青春痘,还有一些上火、口舌生疮等症状出现,适宜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利湿)、山药(健脾)等。

中医养生讲究的五要点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五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夏秋交替的4款养生食谱


本文导读:夏秋交替的时候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下面为大家介绍夏秋交替的4款养生食谱。


现在正是夏秋交替的时候,夏天的暑热还在继续,而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秋风的凉爽,这个时候饮食还是要注意防暑解毒,但是,寒凉性的食物要少吃,比如西瓜,下面为大家介绍几款夏秋交替的养生食谱。

1、清拌茄子

材料: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酱油、味精、精盐、花椒各适量。

做法:茄子洗净削皮,切成片,放入碗内,撒上少许盐,再投入凉水中,泡去茄褐色,捞出放蒸锅内蒸熟,取出晾凉;蒜捣末;将炒锅置于火上烧热,加入香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后,连油一同倒入小碗内,加入酱油、白糖、米醋、精盐、味精、蒜末,调成汁,浇在茄片上;香菜择洗干净,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

功效:清热通窍、消肿利尿、健脾和胃。

2、绿豆南瓜汤

材料:绿豆50克,老南瓜500克,食盐少许。

做法:绿豆清水洗净,趁水气未干时加入食盐少许(3克左右)搅拌均匀,腌制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待用。锅内加水500毫升,烧开后,先下绿豆煮沸2分钟,淋入少许凉水,再煮沸,将南瓜入锅,盖上锅盖,用文火煮沸约30分钟,至绿豆开花,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绿豆甘凉,清暑、解毒、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气,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3、苦瓜菊花粥

材料: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

做法:将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块备用。粳米洗净,菊花漂洗,二者同入锅中,倒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煮,待水煮沸后,将苦瓜、冰糖放入锅中,改用文火继续煮至米开花时即可。

功效:清利暑热、止痢解毒。适用于中暑烦渴、痢疾等症。

注意:喝此粥时,忌食一切温燥、麻辣、厚腻之物。

4、炝拌什锦

材料:豆腐1块,嫩豆角50克,西红柿50克,木耳15克,香油、植物油、精盐、味精葱末各适量。

做法:将豆腐、豆角、西红柿、木耳均切成丁。锅内加水烧开,将豆腐、豆角、西红柿、木耳分别焯透(西红柿略烫即可),捞出淋干水分,装盘备用。炒锅烧热,入植物油,把花椒下锅,炸出香味,再将葱末、盐、西红柿、味精同入锅内,搅拌均匀,倒在烫过的豆腐、豆角、木耳上,淋上香油搅匀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健脾清暑、解毒化湿。

注意:豆角中含有血球凝集素A,是一种毒蛋白,加热后毒性可大为减弱。所以豆角一定要焯透,以防止中毒。


夏末秋初 瓜 字辈的要少吃 中医认为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长夏湿气本来就重,如果这个时候不小心淋雨,或是没有及时更换被汗水浸透的衣物,就极易使脾脏为湿邪所困,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肢体困重等症状。这个时候你再多吃寒凉食物的话,就会更加加重脾胃的负担,所以这个时候拉肚子的人也特别多。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饮食,护好肠胃,特别是冰镇西瓜,这时能不吃就不吃了。夏末秋初可以多吃些秋梨、红豆、大枣等食物。

上面为大家将介绍了夏末秋初的四款养生食谱,这个时节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肠胃,少吃西瓜,多吃秋梨。

病从口入 秋初要预防腹泻


导读:在秋季,很多人都会出现腹泻,这类的肠道疾病,邮局古话说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对了就是这句话,所以我们在秋季的时候要小心。

病从口入 秋初要预防腹泻

秋季腹泻的定义

秋季腹泻,顾名思义,发生在秋冬季的腹泻病。感冒后,常常出现拉肚子,大便像水或蛋花汤一样,大多没有特殊的腥臭味,每天可达十几次。

病从口入是元凶

秋冬季腹泻病是病毒感染所致,罪魁祸首是轮状病毒。这种病毒在体内一般有1至3天的潜伏期,与饮食无关。主要是卫生习惯不好,而使病从口入,外感风凉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有可能得秋季腹泻。

婴幼儿、老弱病者更容易患病,而且病情严重,病程较长。发病时,大多数人会出现一些类似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比如流鼻涕、发热等,其中一些人还伴有呕吐症状。这些症状出现后的12小时至24小时之内,就会开始不断腹泻。此时若不及时送医,或者当成感冒或消化不良等疾病治疗,就会延误病情。

切莫使用抗生素

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病毒有效的药物,临床上一般是对症处理,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可以进食点胡萝卜,或者吃苹果泥、炖苹果,这些都可以帮助止泻。但是无论给宝宝吃什么,都必须得悠着点儿,如果过量,就容易积食,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反而导致腹泻。此外,家长要注意,秋季腹泻是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无效,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

腹泻时的饮食要点

一旦腹泻,有些人会控制饮食,生怕加重病情。事实上,绝对不能禁食,腹泻后更需要营养丰富的食物,以防腹泻后营养不良。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需要禁食,就是频繁呕吐时需要禁食,同时需要到医院吊针补液。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也就是奶、米汤、粥为主,暂时不要吃烂饭或硬饭避免过敏性食物例如海鲜、鸡蛋等;不吃生冷的、硬的、油炸和脂肪多的食物。特别是生冷的东西,炖苹果可以止泻。炖苹果还有丰富的鞣酸蛋白,有吸附作用,可以止泻。

推荐:

炒米汤:将普通大米洗净,凉干,用大锅炒至金黄色,加水煮粥,也有止泻作用。

了解秋季腹泻原因

造成腹泻的原因

冷热同饮刺激胃肠造成腹泻。秋季的温度还不算寒冷,冰淇淋和冷饮依然大受欢迎,尤其是儿童喜欢热食物和冰淇淋同吃,有的孩子喜欢一边喝热汤,一边吃冷饮。殊不知,食物温度的骤然变化会造成胃肠黏膜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胃肠道吸收食物发生障碍,形成水一样的大便腹泻。

海鲜与水果混食造成腹泻。海鲜中的鱼、虾、藻类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如果把它们与含有鞣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且容易使海味中的钙质与鞣酸结合成不宜消化的物质。这些物质刺激肠胃,便会引起人体不适,重者胃肠出血,轻者出现呕吐、头晕、恶心和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吃了海鲜之后,不宜马上吃水果。

防腹泻,注意饮食

秋季,各种病原体处于活跃状态,假如在这个时候不注意个人卫生,就很有可能导致病菌在人体的肠道里大量繁殖引发腹泻,而在腹泻病人中,三成以上是因为口不择食引起的。

许多人一出现腹泻就使用抗生素药,非但对防治无用,还会进一步损害人体免疫功能,使已经受损的身体更加虚弱。因此,除了腹痛程度较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对症使用药物外,一般不主张用药。为此专家提醒大家,预防非细菌性感染腹泻,关键是控制饮食,找出饮食搭配不当、造成胃肠道吸收障碍的病因。

总结:怎么样,看了小编写的,是不是很不错,我要好好的预防秋季肠道疾病,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对我们吃的食物要小心。

夏末贪凉快 谨防阴暑伤身


中暑是夏季常见病,尤以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更易发生。中医学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这种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人们对阳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往往认识不足。预防阴暑要注意不能过于贪凉,露宿或通宵达旦地使用电扇、空调,节制生冷饮食和大汗之后冷水淋浴。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诱发此症,尤应加强防护。一旦患阴暑,治疗宜用解表化湿之法,可选用中成药六一散、藿香正气丸(水)内服。或用中药香薷、桔梗、杏仁、陈皮、藿香、淡豆豉,水煎温服,1日2次;或选用香薷、厚朴、扁豆花、苏叶、佩兰、陈皮、茯苓,水煎温服,1日2次。头重如裹者,可加羌活、蔓荆子;寒邪犯胃,致胃气当降不降,腹部胀满,纳食不香者,可加草豆蔻、法半夏、神曲。

阴寒袭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阴暑发病多因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阴寒潮湿之地,或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觉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正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换而言之,阴暑的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而兼有寒和湿。阴暑病程比较长,湿邪黏滞,治疗不对路,患者也是极为苦恼的。现代医学认为,发生阴暑的原因是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体力消耗大,抵抗力减弱,当遇到气候突然转凉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病症。

中医养生 带你了解看脉象的要点


脉象的六大要点

脉体

脉体,有长短、阔窄之分。

脉长而阔者,健壮之人,气血旺盛,或因夏季阳气隆盛,脉可阔长。病脉之阔而长,可因邪气鼓荡气血,使气血激扬,搏击于脉乃阔而长。正虚者,气血浮动,脉亦可阔长。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体短而窄者,一因邪遏,气血不能畅达鼓击于脉,致脉体短窄。或因正气虚衰,无力鼓搏,亦可脉体短窄。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力

脉力分有力无力,当以沉候为准。无论浮取脉力如何,只要沉取无力即为虚,沉取有力即为实。

沉而无力者,阳气、阴血虚衰也,无力鼓击于脉,致脉按之无力。沉而有力者,因邪扰气血不宁,搏击血脉而脉力强。若亢极不柔者,乃胃气败也。

脉率

脉率有徐疾之别。

疾者,儿童为吉。病脉之疾,可因邪迫,气血奔涌而脉疾;亦可因正气虚衰,气血惶张,奋力鼓搏以自救,致脉亦疾。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徐者,可因气血为邪气所缚,不得畅达而行徐;亦可因气血虚衰,无力畅达而行徐。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形

气血调匀,脉当和缓。因时令之异,阴阳升降敛藏不同。脉有弦钩毛石之别,此皆常也。若因邪扰或正虚,气血循行失常,脉形可有弦、紧、滑、代之殊。弦紧皆血脉拘急之象,或因邪阻,或因正虚,经脉温煦濡养不及而拘急。滑乃气血动之盛也。或因气血旺,脉动盛而滑,如胎孕之脉;或邪扰,激荡气血,涌起波澜而脉滑;或正气虚衰,气血张惶而脉滑。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代者,因寒暑更迭而脉代者,此为常。若脏气衰,他脏之气代之,脉亦更代,动而中止不能还,因而复动。

脉之变化多端。无非是构成脉象的七要素之变动。七要素的变动,无非是气血的变动。气血之所以变动,无非邪扰和正虚两类。故气血为脉理之源,虚实为诊脉之大纲。倘能知此,则诸脉了然胸臆,不为变幻莫测之表象所惑。

脉律

脉律有整齐与歇止之分。气血循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脉律当整。若有歇止,则或为邪阻,气血不畅而止;或为气血虚,无力相继乃见止。二者—虚—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幅

脉来去(即脉之起落)之振幅有大小之别。常脉振幅大者,气血盛。病脉之振幅大,或因邪迫,气血激扬而大;或因里虚不固,气血浮越而脉幅大。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幅小者,可因邪遏或正虚,致脉来去之幅度小。二者—虚一实,当以沉以有力无力分之。

中医养生 带你了解看脉象的要点


脉象的六大要点

脉体

脉体,有长短、阔窄之分。

脉长而阔者,健壮之人,气血旺盛,或因夏季阳气隆盛,脉可阔长。病脉之阔而长,可因邪气鼓荡气血,使气血激扬,搏击于脉乃阔而长。正虚者,气血浮动,脉亦可阔长。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体短而窄者,一因邪遏,气血不能畅达鼓击于脉,致脉体短窄。或因正气虚衰,无力鼓搏,亦可脉体短窄。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力

脉力分有力无力,当以沉候为准。无论浮取脉力如何,只要沉取无力即为虚,沉取有力即为实。

沉而无力者,阳气、阴血虚衰也,无力鼓击于脉,致脉按之无力。沉而有力者,因邪扰气血不宁,搏击血脉而脉力强。若亢极不柔者,乃胃气败也。

脉率

脉率有徐疾之别。

疾者,儿童为吉。病脉之疾,可因邪迫,气血奔涌而脉疾;亦可因正气虚衰,气血惶张,奋力鼓搏以自救,致脉亦疾。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徐者,可因气血为邪气所缚,不得畅达而行徐;亦可因气血虚衰,无力畅达而行徐。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律

脉律有整齐与歇止之分。气血循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脉律当整。若有歇止,则或为邪阻,气血不畅而止;或为气血虚,无力相继乃见止。二者—虚—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幅

脉来去(即脉之起落)之振幅有大小之别。常脉振幅大者,气血盛。病脉之振幅大,或因邪迫,气血激扬而大;或因里虚不固,气血浮越而脉幅大。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幅小者,可因邪遏或正虚,致脉来去之幅度小。二者—虚一实,当以沉以有力无力分之。

脉形

气血调匀,脉当和缓。因时令之异,阴阳升降敛藏不同。脉有弦钩毛石之别,此皆常也。若因邪扰或正虚,气血循行失常,脉形可有弦、紧、滑、代之殊。弦紧皆血脉拘急之象,或因邪阻,或因正虚,经脉温煦濡养不及而拘急。滑乃气血动之盛也。或因气血旺,脉动盛而滑,如胎孕之脉;或邪扰,激荡气血,涌起波澜而脉滑;或正气虚衰,气血张惶而脉滑。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代者,因寒暑更迭而脉代者,此为常。若脏气衰,他脏之气代之,脉亦更代,动而中止不能还,因而复动。

脉之变化多端。无非是构成脉象的七要素之变动。七要素的变动,无非是气血的变动。气血之所以变动,无非邪扰和正虚两类。故气血为脉理之源,虚实为诊脉之大纲。倘能知此,则诸脉了然胸臆,不为变幻莫测之表象所惑。

中医养生防衰做好五要点


中医养生学说之所以长盛不衰,行之有效,是因为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形成,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性,善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保养精、气、神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精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过程。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故古人说:气是溺年药。现代实验研究亦表明,气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故气不可耗,不可滞,滞耗则多病。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大脑)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因此,清心寡欲以养神,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白居易诗云: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到三十生白发。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实写照。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是养神的首务。

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明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气功中的静养功法,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保养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久久行之,能收到保养精气神的功效。精足,气旺,神全,则精神焕发、行动矫健,老年人能鹤发童颜,延年益寿,青年人可长葆青春,推迟衰老。此见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均是调摄精气神的好方法。

中医养生学说之所以长盛不衰,行之有效,是因为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形成,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性,善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保养精、气、神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精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过程。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故古人说:气是溺年药。现代实验研究亦表明,气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故气不可耗,不可滞,滞耗则多病。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大脑)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因此,清心寡欲以养神,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白居易诗云: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到三十生白发。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实写照。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是养神的首务。

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明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气功中的静养功法,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保养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久久行之,能收到保养精气神的功效。精足,气旺,神全,则精神焕发、行动矫健,老年人能鹤发童颜,延年益寿,青年人可长葆青春,推迟衰老。此见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均是调摄精气神的好方法。

三、顺应四时阴阳

《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脏象论》又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必须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有着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换。中医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科学观点,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员,就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会健康长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站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是谓得道。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年四季,寒暑更迭,阴阳变化,这个自界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如何来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呢?《内经》中很早就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办法。主张在春夏之季、气候凉转温、阴消阳长、万象更新之时,人体也必须相应地朝气勃勃,多作些户外活动,使阳气更加充足。秋冬之季,气候由温转凉,阳消阴长,肃杀寒冷,人体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避之有时,使附气不要妄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春而不彰。阳气得以保养,疾病就不易产生,人体就会健康延寿。

四、善于调节情志

所谓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情感活动,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所做出的反应又称为七情。中医认为,每一种情感活动都与内脏相关联,也就是每一个脏腑都有其情感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之志为喜,肝之志为怒,碑之志为思,肺之志为忧,肾之志为恐。一般情况下,喜怒悲优恐属正常的精神活动,只有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超极限的、剧烈的精神创伤,使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就会发生病变,从而导致早衰。清志所伤主要表现为气机紊乱、升降失调,所谓百病皆生于气,即是言气机紊乱后导致很多病变。情志影响气的病变是由于情志的不同而形式不一,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七情虽各有脏腑所属,各有偏伤,然总统归于心。所以清志之病,调心、宁心十分重要。怎样活心呢?陈医宝鉴》有是云:欲治其疾,先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人我,悔悟平生所为过恶,便当放下身心,以我之天合所事之天,久之遂凝于神,则自然心君泰宁,性地和平,知世间万事皆是空虚,终日营为皆是妄想,知我身皆是虚幻,祸祸皆是无有,生死皆是一梦,慨然领悟,顿然解释,则心地自然清净,疾病自然安痊。情志得调,气机流畅,病安从来,人定能长寿。

五、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亦重视健身运动,因为长期坚持运动锻炼,是人体维持健康、增强体质、永幕青春的秘决。钢经》中早就有了导引术的记载。我国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著名外科学家华佗,就自创五禽戏作为健身运动,以致年且百岁,犹有壮容。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犹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也。他的学生吴曾如法锻炼,坚持不懈,活到九十多岁,仍耳不聋、目不瞑,齿牙完坚。说明长期的运动使人体的肌肉、骨路得到锻炼,使生理、心理得到调节,气血畅通,阴阳协调,就可起到却病延年的作用。

中医养生在强调动的同时,并不忽视静的一面,主张动静结合。《一览延龄》中说:动中思静,静中思动,皆人之情也。更如静中亦动现书,动中亦静垂钓,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心情开旷,则谓之养生。最静之人,食后亦直散步,以舒调气血。好动之人,亦宜静坐片时,以凝形神。把动与静的结合从辩证观的角度剖析得十分透彻,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一文一武,一阴一阳,既对立,又统一,符合自然之道。事实证明,许多职业运动员并不是长寿者。所以延寿不但需要动,而且也需要静。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结合是科学、合理的健康长寿之道。

夏末秋初的中医养生要点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