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必须准备的生活用品

有关90后空巢老人注重养生。

“活动有方,五脏自和。”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健康离不开养生,积极的心理离不开养生。您对不同人群的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养路上网站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空巢老人必须准备的生活用品》,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的人数变多,空巢老人也是越来越常见了,那么空巢老人有哪些生活用具是必须要准备的呢?下面跟着小编来了解下吧。

空巢老人必须准备的生活用品

电话

空巢老人最需要一部电话或手机,想儿女时打电话聊聊天,生病难受时打电话给家庭医生,无聊寂寞时打电话给亲朋好友。一台小小的社交工具,就能让空巢老人开心愉悦,天天有人陪伴。子女们也可多打电话陪老人聊天,让空巢老人不寂寞抑郁。

医药箱

空巢老人年纪大,身上少不了种种病痛,很多还患上慢性病必须天天吃药,这时送个医药箱给空巢老人放置药品最合适了!空巢老人感冒头痛一些小病可以自己服药,突发胸痛低血糖时,也可以马上服药,自我救治。目前部分新型医药箱有联网功能,不但能提醒空巢老人吃药,还能为空巢老人订购药品,实在方便。

收音机

空巢老人一上年纪,眼睛不好使,看电视和报纸觉得费劲,这时为他配置一个小收音机,家里和出外都可随时收听,听新闻、学养生、唱戏曲,让空巢老人在家也精彩。收音机,无疑是一个解闷神器,居家必备。

可收缩拐杖

我们鼓励空巢老人多出外结交朋友游览景点,但很多老人碍于腿脚不便只得宅在家。其实,一根可伸长缩短的拐杖就可帮助空巢老人外出,记得挑选一根轻便方便携带的,老人家带着拐杖出外锻炼也能散散心,让自己开心点。

火灾探测器

空巢老人独自一人在家,有时屋内燃气泄露或突发火灾都毫不知晓,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帮空巢老人准备一套火灾探测器,当感应到烟火可燃气体时,老人能知晓并逃离危险环境。有时,火宅探测器还能实现报警消防功能,非常智能。

ys630.COm精选阅读

各国妙招守护空巢老人


埃菲社报道,来自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未来10年内,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超过5岁以下儿童人数,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这些老人发生意外后,可能很久都无人知晓。如何知道他们的安全状况,全球各地区都有自己的好办法。

日本:每天监测用水量从明年3月起,东京水道局将推出一项每天用电子邮件向儿女发送独居老人用水信息的服务,以方便晚辈通过用水情况了解父母是否健康安全。这一服务首先要在独居老人家中安装电子指示器,记录老人每小时的用水量,之后将数据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指定的手机。儿女可选择了解老人每天某一时段用水的情况,如做饭或洗澡的时间,以便了解是否一切如常。

英国:老人都戴摔倒监测器英国推出了摔倒监测器和漫水监测器。老人只要把摔倒监测器别在皮带上,一旦摔倒,监测器的平衡被打破,它就会自动向呼叫中心报警。漫水监测器则放在浴室或厨房内,一旦地面湿滑,它就会发出警报,然后由最近的社区人员来提供帮助。

瑞士:配备全套电子保姆瑞士的很多社区都配备了全科医生和护理工,社区还在被允许的情况下,替部分独居的老人安装24小时智能闭路电视监管摄像头、对讲机。一旦老人按下对讲机上的报警钮,即使老人无法说话,值班员也可查找到老人的门牌号码。独居老人外出活动时,社区还为他们准备了随身携带的全球定位系统,老人出现意外时,几分钟内救援人员就会找到老人。社区还为自理能力稍强的独居老人配备了3G手机。这些电子辅助求救装置被形象地称呼为电子保姆。

预测美国人口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40年,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3亿。从比例上看,发达国家老龄人口比例较高,但发展中国家正在迎头赶上。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到2040年时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将由目前的8.3%提高到22.6%。人口出生率很低的发达国家受老龄化的威胁最为严重。在南非,低出生率将与艾滋病造成的高死亡率产生共振,到2040年该国人口预计将减少800万。

影响老龄化加速将减少劳动力资源,增加各国的退休金和医疗成本,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

部分空巢老人过分依赖宠物


以前,养个儿子叫狗子,现在养只狗儿叫儿子……相声演员姜昆曾在春晚上表演的这个相声,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道出了现在很多空巢老人无以言表的孤独。“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聊天靠电话,相伴有只狗。”这四句话,为目前众多的空巢老人做了个真实的“素描”。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南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3.16万,占全市人口的12.17%,且以每年2万人左右的趋势递增。这些老人中,有近四成是空巢老人。为了排解孤独和寂寞,其中不少空巢老人选择了饲养宠物相伴,并不同程度患上了宠物依赖症。这“症”虽然不是病,但却让不少空巢老人为之操透了心、伤了身。

“这是典型的"宠物依赖症"的表现。”南宁市索菲宠物诊所所长、宠物医师冯明立即一语道破。他说,在日常生活中,类似陈爷爷、王奶奶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几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们逐步成家、出外求学,靠养宠物来排解寂寞的“空巢户”越来越多。在冯明的宠物诊所里,宠物主人因为找不到宠物或是因为宠物生病、宠物老死,而伤心、生病,甚至当场嚎啕大哭的场景时有发生。

冯明回忆说,去年,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多次抱着他的“斗牛”犬来治疗,这只斗牛犬当时已经13岁,相当于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冯明一检查发现,这只老狗患了肿瘤,没法根治。于是,他好心建议老人放弃。但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后来竟然花了近万元,将狗带到广州,给狗动手术。后来,那只狗病死了,这位老人变得神情恍惚,几近晕倒。

据了解,宠物依赖症是指部分宠物主人因为内心空虚、寂寞等原因,将感情过多倾注到所饲养的宠物身上的一种“代偿行为”。有关专家指出,因为饲养宠物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者因为饲养宠物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更有甚者,一旦离开了宠物就会出现抑郁、忧郁,甚至自杀的念头,这些都是宠物依赖症的表现。据有关人士估计,南宁市约有7%的宠物饲养者不同程度患有宠物依赖症,这类人群以空巢老人为主。

在谈到宠物依赖症时,现年75岁的离休干部刘老伯说,老年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寄托,也想找个能倾诉、能说话的对象,但儿女们大都在忙自己的事,无法时刻待在身边,于是,不少老人只能将交流和倾诉的欲望转移到自家宠物的身上。对像他这样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对宠物的依赖,与其说是一种依赖症,还不如说是一种寂寞。

摆脱依赖,子女、社会有责任

就部分空巢老人过分依赖宠物这种现象,中华行为医学会全国常委广西分会副会长、心理学教授王翔南分析说,中国目前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与此相关的“老年人问题”“空巢户问题”将成为一系列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各职能部门关注。

王翔南说,和以前相比,现在的老年人已经从“生理需求、温饱需求”升级到现在的“社交、感情、自尊、自我实现”等更高一级的需求,这些需求里,社交和感情需求是老年人最急需的,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社会对老年人的这一情感需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社交场所少,目前,在大街小巷里,到处可见小孩的书画班、兴趣班、众多的培训机构等等,但因为大多商家感觉老人的钱不好赚、经营老人场所利润不大等原因,而鲜有人开设适合老年人社交的“书画班、兴趣班”等。而政府开设的老年大学等场所,因为有一定的局限,一些老人只能在门外徘徊。

王翔南进一步分析说,社会硬件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人们只得在别的途径寻找需求。而狗等宠物,因为能通一定的人性,又可以随时相伴,因此便成了不少空巢老人的首选。而空巢老人因为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鲜事物慢等原因,容易把所有的心血和感情放在这些陪同他们多日的“宝贝”身上,宠物依赖症由此也特别眷顾这些空巢老人。在外地,曾有一位老人因为接受不了宠物老死,而上吊自杀。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和杜绝空巢老人过分依赖宠物呢?王翔南认为,一是需要整个社会重视和关注现代老年人的“高级需求”,为他们多创造适合老年人社交的、收费低、安全有保障的场所。政府等职能部门更要把“为老年人提供社交场所”作为福利事业来抓,招募更多的志愿者、义工等为老人服务;二是空巢老人的子女、亲人、家属等,要适当把爱往“上”传递,多和老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沟通,不要一味认为,只要给老人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就够了,而要多鼓励和带老人出门走亲访友,有意识地为老人寻找一个适合的社交圈等;再次,心理工作者也要多给空巢老人进行义务的心理疏导,多给老人提供陪聊、老年人心理咨询等义务服务。

王翔南说,老人可以空巢但不能“空心”,除了政府、社会、家庭等众多部门要给予他们关爱外,老人们也应主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脱孤独、空虚的心理,乐观地面对人生,可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下棋、运动、养花养鸟等,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还可以广交朋友,主动与人沟通,以排遣孤独感与失落感。

空巢老人易出现心理问题


“空巢家庭”是指当老年人的子女因上学、结婚、工作等原因居住他处,家中只剩老人夫妇或一位老人时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老人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首先,对于刚出现孩子长大外出居住的家庭,老年夫妇会出现适应障碍。其次,分离就要思念,有的老人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笔者曾见一孩子外出上大学的家庭中,母亲一连数月一想到孩子就食不知味、睡不合眼、坐立不安、烦从中来,想去做孩子陪读。再者,孩子是夫妻关系的粘合剂。夫妻有了矛盾,不看僧面看佛面,孩子一声吼,老人都消了气。而孩子外出,没了粘合剂,夫妻矛盾逐渐激化。第四,不少老人一人在家,或整日夫妻相对,孤独、抑郁、被抛弃感油然而生。最后,老人有了实际困难,如有病、生活有困难时确实无能为力。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以及部分独生子女的家长渐渐步入老年前期,“空巢家庭”的问题日渐突出,值得全社会关注。首先,对于适应障碍,有一个从否定期到抑郁期,再到适应期的过程,这时要学会用工作、学习、娱乐、外出社交等活动抵消这个过程的负面影响,如抑郁期延续太长,自己又不能克服,则应及时就诊于心理门诊。对分离焦虑、孤独感、抑郁、被抛弃感的出现也可用此原则。作为老人的孩子们,一首《常回家看看》、《一封家书》中已道尽孝心所在,亲情重于寄钱寄物。落实社区工作也是解决“空巢家庭”的重要方面。最后切记:老年人不只是社会负担的代称,自强自立永远是老人们的坚强信条。


干预空巢老人心理危机


在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后,老人们会无法适应而出现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情绪,面对“空巢”时,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进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这种情绪又会令他们的社会交往更少、个人价值丧失、更加闭塞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

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失眠、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甚至会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那么如何有效干预“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使老人们安度晚年呢?父母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不是附属关系。子女就像鸟儿一样,幼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的离家是他(她)作为一个社会人已经成熟和独立的标志。

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鸟、书法、美术、音乐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还可以参加一些团体活动,既可以得到一些陶冶情操的训练,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又能广交朋友,与社会的交流是开阔胸襟、排解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

子女离家并不等于切断了与父母的关系,人们沟通感情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等一样可以传递温馨的情感。夫妇之间在子女离家后,更应注意相互给予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建立自己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不因子女的暂时回归而改变,以使自己的心态保持稳定。

缺乏精神慰藉对“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更为严重的伤害,而亲情的抚慰对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尽量常回家看看,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的最大安慰。

有严重的抑郁、失眠及多种躯体化症状,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是患较严重“空巢综合症”的老人,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切不可讳疾忌医,贻误病情。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空巢老人必须准备的生活用品》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有关90后空巢老人注重养生”专题。

空巢老人必须准备的生活用品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