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养生

2019-10-06

老年银屑病患者易用药走入误区

老年人健康饮食养生误区。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不再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学问,生活质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养生的人。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不同人群的养生方面的误区呢?养路上网站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老年银屑病患者易用药走入误区,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国的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目前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老年人的越来越多,当然老年人患病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不少老年人患病后都希望自己的病快点好,尤其是老年银屑病患者。他们经常受银屑病的困扰,希望能有一种药马上治好银屑病,往往容易产生某些错误的用药心态,从而盲目用药,这样不但没有发挥药物应有的治病作用,反而有可能因为用药不当,而导致病情加重或者诱发其它疾病的发生。有很多老年银屑病患者用药时常常陷入误区,使病情反复,那老年银屑病患者用药方面常见的误区有哪些呢?


北京军科银康医院专家指出,老年银屑病患者一般用药时容易走进如下的误区。误区一,自己点名用药。老年银屑病患者患慢性病者居多,有些老年银屑病患者凭着自己“久病成医”的老经验,每当慢性病复发时,自己直接去药店买药来吃。即使到医院看病,也是不顾自身所患疾病的具体情况,于是就向医生盲目点名用药,否则,还会责备医生开的药“不管用”。其实,老年银屑病患者这样随意用药,容易造成嗜药成癖,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由此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误区二,慕名吃药,跟着广告走。现在经过广告媒体的宣传,不少老年银屑病患者如果觉得某一种药对某种病疗效不错时,便对此药“情有独钟”,以后患上了症状类似的疾病时,都用这种药。一直用到药物的毒副作用出现时才去医院咨询,很多的老年银屑病患者都导致“亡羊补牢”的后果。有些老年银屑病患者则很迷信医药广告上介绍的新药和“特效药”,有些医药广告的过誉之词往往成了误导老年银屑病患者用药“赶时髦”的教唆犯;误区三、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越好。我们都知道,人年龄大了,多种疾病也与老年银屑病患者不期而遇,有的老年银屑病患者为了使病好得快一些,往往要求医生开药时面面俱到,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就越好。老年银屑病患者要明白,多种药物不适当地同时应用,不但没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因药物之间的互相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有的还会因为违反配伍特性而出现相反的效果,增加药物的毒性,所以,老年银屑病患者不要认为吃药多了或者服用多种药物才能更好的治疗疾病;误区四、相信“贵重药”。有些老年银屑病患者常把药物的价格和货物的价格相提并论,容易受“一分价格一分货”心态的误导,认为价格贵的药疗效一定比价格低廉的药疗效好,见效快。实际上,药物治病的效果是不能以价格定“身价的”。药物不论价格高低,对症下药才是好药。如果老年银屑病患者一味热衷于“贵重药”,不但浪费了钱财,而且对疾病的治疗和身体本身也无益。误区五、认为滋补药有益无害。不少老年银屑病患者,特别是有些退休后享受公费医疗的老年人去医院看病,往往要求医生开营养滋补类药物来吃,以为凡是滋补药都能强身健体,多吃有益无害。其实不少老年银屑病患者所患的疾病并非全都是“虚症”,如果滥用补药,反而会违背祖国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用药治病原则,反而会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引起新陈代谢失调。所以我们说“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才是应用滋补药的基本原则;误区六、生病后过分依赖吃药。不少老年牛皮癣患者认为疾病能够痊愈,全是药物的作用。其实药物只是人体战胜疾病的一种武器,要驱除疾病,全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而药物只是起一个增援部队的作用。因此,老年银屑病患者不要随便用药,以免产生抗药性,到真正需要的时候,却因为抗药性的产生而失去了应有的消炎杀菌作用。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如果通过在日常饮食中预防牛皮癣的发作,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北京军科银康医院专家提醒老年银屑病患者,人病了就要看病吃药这样是没有错的,但是用药的时候要做到对症,不能随便去相信一些广告、偏方等,这样既浪费了钱财,自己的病还得不到更好的治疗,有时候甚至会加重病情。所以老年银屑病患者在平时用药方面一定要避开我们为您提供的以上误区,按照医嘱服用相关的药物,以免既浪费了财力,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扩展阅读

老年糖尿病患者痴呆的原因


[导语]老年糖尿病患者痴呆的原因是什么?专家介绍,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可能与导致其发生痴呆。

专家指出,近期一些研究已发现糖尿病与痴呆有关,糖尿病患者痴呆的发生率增加了2倍。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实验以确定是否血管或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可预测糖尿病老年妇女痴呆症的发生。

研究人员选取63例2型糖尿病者(平均年龄为75.3岁),然后通过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问卷评估其心理能量,并用老年认知下降问卷(IQCODE)评估熟知该项研究至少10年并且能对心理功能测试做出反应的患者。最后用权数法结合这两个值预测痴呆症。

研究人员指出,63例患者中10例由于不能说英语退出实验,剩余53人中6例(11%)可能有痴呆症。而且,问卷完成前3年的血压(高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和痴呆症存在显著统计学相关性。

专家认为,可能患有痴呆症的患者在此阶段血压下降并且认知水平类似于非痴呆症受试者。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较高的高血压发病率可能是导致痴呆症高发的原因。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保健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其基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早期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可出现多尿、多食以及疲乏和消瘦等症状群。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是中老年常见的疾病之一。糖尿病的病因尚未阐明,作为一种多因性疾病,其发病原因相当复杂,既有非常明显的生物学原因,又有十分突出的心理社会原因。在生物学方面有遗传、肥胖、胰腺损伤和衰老等多种因素。在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心理应激、情绪紧张等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相关,这已被许多研究资料所证实。如在不愉快的负性生活事件作用下,在长期的心理应激与情绪紧张状态中,对于具有糖尿病素质的人可加速糖尿病发生;对轻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引起血糖的大幅度波动、升高,甚至可促使其体内酮体的出现和增高。至于心理应激、情绪紧张能否造成一个正常人发生糖尿病,还不能确定。但心理应激与情绪紧张状态能使正常人出现和糖尿病人相类似的某些表现,如多尿、血糖升高、尿中含糖量增高已成事实;还会出现类似糖尿病样的葡萄糖耐量曲线,甚至能使血中和尿中的酮体增加。不过与糖尿病患者不同的是,正常人在消除心理应激与紧张情绪以后,很快就恢复正常,而糖尿病人就很难做到。据研究表明,由于对心理应激的反映,导致已经脆弱的胰腺细胞功能衰竭,造成持久性的胰岛素缺乏,从而诱发了糖尿病。

1.糖尿病是一种很难根治的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难根治的疾病,有人称之为“终身病”,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疾病的特点,从而使疾病本身就可成为一种特别难以应付的应激因素(称为应激源)。给病人造成相当复杂的应激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前为止,对糖尿病尚缺乏稳定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病人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不得不坚持长期综合性治疗,这往往会成为病人巨大的心理压力,成为许多心理冲突的根源。

(2)对糖尿病的治疗是一项包括服药和建立相应生活方式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因此,必须取得病人密切配合。这就意味着要求病人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例如控制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项基本措施,不管病人的年龄大小和病情轻重,都必须严格执行并长期坚持为其拟订的饮食治疗措施。这使病人感到难以接受或难以坚持而十分苦恼。

(3)由于糖尿病使机体器官系统的生理过程受到了损害,不仅会出现许多身体症状,而且会造成许多比糖尿病本身还要严重的并发症,如冠心病、肾脏病、眼底出血和皮肤病变与感染等。这都会给病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4)糖尿病的病情由于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较大的波动,甚至有发生酮症酸中毒和昏迷的危险,这些因素包括饮食失控、感染、创伤、手术等。每一次波动都可能影响疾病后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忧虑,并影响到病人自我调节和自我照料的能力。因此,每一次波动都可能成为病人难以适应和应付的挑战。

患了糖尿病的病人心理相当复杂,情绪波动明显,认为自己患上顽症,犹如在五颜六色的彩霞中布满了阴云,使自己本来光辉灿烂的生活变得阴沉和灰暗。因为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以外,心理治疗也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

2.把握自己, 正确对待疾病

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朋友,首先要考虑如何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消除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消极情绪反应。由于病程的长期迁延,病情的反复波动以及时刻担心有可能出现的比糖尿病本身还要严重的并发症,这就使病人忍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心情十分焦虑、恐惧、沮丧、忧郁和痛苦。总之疾病会使病人经常陷入到那种难以自拔的消极情绪状态之中。而反过来,这种消极情绪状态,又往往成为病情反复和持续恶化的根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糖尿病的朋友进行心理治疗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帮助患者从这个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学会对消极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调控和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生物反馈训练和其他放松训练措施,使患者学会使用放松的方法去对抗平时可能出现的焦虑和紧张情绪;还可接受医生的解释、说理、疏导、安慰和心理支持等一般性的心理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确立积极的情绪状态,以便打破恶性循环,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总结治疗经验, 树立治疗信心

患者要耐心听取医生讲解糖尿病知识和他人自我管理和自我治疗的成功经验,经常与他人作有关治疗糖尿病的经验交流,使自己的心里树立起一个永远不倒的支柱,把战胜疾病当成一种动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增进自己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可以相互鼓励,增强自己战胜疾病的信心,补充和丰富自己的治疗经验,确立对糖尿病进行“持久战”的心理态势。

4.学会观察自己的病情,正确进行常规处理

通过心理治疗,使自己建立与医生密切配合和遵从医嘱的良好行为,提高自己对糖尿病复杂治疗措施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除了做到有规律的服药,饮食科学化,情绪的自我调节,合理安排生活和增强体力活动等以外,还要学会自我注射胰岛素和尿糖测定技术。此外,还要每天坚持记病情变化和治疗日记,日记内容包括每日的饮食量、用药量、尿糖测定结果,生活、工作和体力活动情况,日常生活事件的发生和心情的变化情况等,一一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这样,一方面通过对治病过程和行为活动的自我监测,有助于提高遵从医嘱的良好行为;另一方面可让病人掌握自己病情变化的规律,增强其对治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战胜疾病的主人。

此外,由于糖尿病的病情容易反复,并可产生较多的比糖尿病本身更严重的并发症,如眼底出血、心脏功能障碍、肾脏病变、神经病变和严重感染等,很容易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思想负担,甚至产生心理障碍,这时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就十分必要。通过心理治疗,可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发生并发症,患者也不会由于受不良心理和消极情绪的影响而使病情加重。

总之,要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如果采取科学的综合治疗和预防措施,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控制,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老年人颈椎病患者的锻炼方法


颈椎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尤以从事伏案工作或有颈部损伤史者为多。颈椎间盘的老化与退行性改变,是引起老年颈椎病的根本原因。

对老年颈椎病患者来说,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既是一种治疗方法,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巩固疗效的手段。运动锻炼在某种程度上要比药物治疗好。因颈椎部是整个脊椎活动范围最大的部位,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极少有机会活动到最大幅度。而老年颈椎病人,由于颈椎老化及退行性改变影响了它的生理功能,并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通过运动锻炼,可使老年患者的颈部生理功能得以增强,症状得以消除。

治疗老年颈椎病的运动很简单,每天早晚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具体方法如下:

1.左顾右盼:取站位或坐位,两手叉腰,头颈轮流向左、右旋转。每当转到最大限度时,稍稍转回后再超过原来的幅度。两眼亦随之尽量朝后方或上方看。两侧各转动10次。

2.仰望观天:取站位或坐位,两手叉腰,头颈后仰观天,并逐渐加大幅度。稍停数秒钟后还原。共做8次。

3.颈臂抗力:取站位或坐位,双手交叉紧抵头后枕部。头颈用力后伸,双手则用力阻之,持续对抗数秒钟后还原。共做6至8次。另一种方法是:取站位或坐位,两手于头后枕部相握,前臂夹紧两侧颈部。头颈用力左转,同时左前臂用力阻之,持续相抗数秒钟后放松还原,然后反方向做。各做6至8次。

4.转身回望:取站位,右前弓步,身体向左旋转,同时右掌尽量上托,左掌向下用力拔伸,并回头看左手。还原后改为左前弓步,方向相反,动作相同。左右交替进行,共做8至10次。

5.环绕颈部:取站位或坐位,头颈放松转动,依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共做6次。

上述各节的动作要领是,速度缓慢,幅度逐渐加大;每做完一节后,自然呼吸,间歇片刻后再做下一节。引起症状的动作方向需逐步适应,顺势而动。

老年患者用药须减量


大家都知道小儿用药要按年龄或体重计算剂量,而老年人用药需减量往往容易被忽视,至于为什么要减量、减多少就更不清楚了,致使药源性疾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药物在老年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青壮年不同。

■药物的吸收

大部分药品的吸收依赖于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被动扩散。虽然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弱,但是大部分药物在胃肠道中主要依靠浓度差被动转运,对药物吸收几乎没有影响,也就是说老年患者吸收到体内的药量基本上不会减少。

■药物的分布

药物在血浆中一部分与蛋白质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另一部分未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称为游离型药物。结合型药物无法通过毛细血管生物膜,不能进入组织细胞内,也就不能发挥药理作用。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内产生药理作用。老年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血管灌注量减少,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降低,使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直接影响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使游离型药物增加,药物作用增强。例如在成年人血浆中,镇静安眠药地西泮(安定)中无药理作用的结合型药物占药物总量的99%,有药理作用的游离型药物只占1%。而老年患者血浆中地西泮的结合型药物降低1%,游离型药物的数量就会由总量的1%增至2%,相应增加了一倍,药理作用也就成倍增加。

■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后,有利于药物的分解、解毒、排泄。通常老年人的肝脏比年轻人减轻约15%,肝药酶合成的数量减少,酶的活性减低,代谢、分解及解毒药物的能力都会明显降低,使药物转化的速度减慢,药理作用延长。例如药品阿司匹林吸收后被肝脏中的酯酶水解成水杨酸,以水杨酸盐的形式分布到全身组织中。由于老年患者肝脏的代谢能力降低,使阿司匹林代谢受阻,在体内蓄积,所以应适当减量。

■药物的排泄

肾脏是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老年人的肾脏组织随年龄增长而纤维化或部分萎缩,其功能约为年轻人的一半;部分老年人因某些慢性疾病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肾血流量减少,这些都影响药物的排泄。当老年人使用经肾排泄的药物时,药物排泄减慢,易在体内积蓄,不仅使血药浓度增加,还可能导致中毒。特别是使用强心药、心血管药、镇静药等药物时更要慎重。

■老年患者用药剂量多少合适

1.一般情况下,60-80岁的老年患者的用药剂量应按成年人(18岁-60岁)剂量的3/4-4/5。

2.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用药剂量应按成年人剂量的1/2。

3.部分特殊药品对于老年患者极为敏感,例如治疗心衰的强心苷类药品,一般老年患者只能用成年人的1/4-1/2。

4.某些例外情况,例如老年患者使用抗生素时用药剂量一般不必调整。

一般情况下,老年患者用药剂量都应适当减少。然而在使用抗生素时情况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致病微生物不受人体衰老的影响,抗生素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就无法杀灭致病菌,所以老年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一般不必调整,应和成年人相同。

总之,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变化影响着药物的体内过程,一方面老年机体对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可使血药浓度过高或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另一方面老年机体对许多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亦加强药物的效应或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些都是确定老年患者合理用药剂量的重要依据。

老年肝病患者的夏季护肝启示录


老年肝病患者肝脏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上长期炎症活动的损害,肝脏功能日见衰败,非常容易受伤害。专家指出,眼下正值夏季,如果不注意保养呵护肝脏,一旦遭受到外来病毒、细菌的侵袭或是其他有害物质的伤害,或是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本已十分脆弱的肝脏就会遭受更加沉重的打击,导致肝脏功能的衰竭。

盛夏之季,烈日炎炎,蚊蝇活动频繁,病毒、细菌更容易伴随不洁食物进入人体,导致新的感染发生。另外,盛夏之时,户外活动增多,外出旅游等机会不断,老年人更易疲劳,造成肝病复发。老年肝病复发,往往容易造成重型肝炎和瘀胆型肝炎,病情相对较重,病死率较高。为此,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医学博士刘士敬提醒,广大老年肝病患者须百倍警惕,从六个方面做好保肝护肝的工作。

适时更衣

夏季炎热,但气候却反复无常,有时暴雨连绵,有时酷暑难耐,肝炎患者要根据天气冷暖变化随时更换衣服,防止感冒受凉。加上各类人员接触增多,会增加细菌、病毒感染机会,一旦造成重叠感染,往往可致已经平稳多年的肝病复发。因此,老年肝病患者应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活动场所,同时注意及时接种其他有效预防病毒、细菌的疫苗,例如甲肝和流感疫苗等。

饮酒有度

夏季天气炎热,外出就餐聚会的机会也相应增多,生活中饮酒过量引起肝病复发的事例很多。绝大多数酒精要经肝脏代谢,在短期内喝下大量的酒,引起肝细胞坏死,导致急性酒精性肝炎,而长期大量饮酒即便不发生急性肝炎,也会不断引起肝细胞反复破坏出现慢性肝炎或脂肪代谢障碍引起脂肪肝;长期在酒精刺激下,肝纤维组织也会逐渐增生,使肝纤维化形成,从而形成酒精性肝硬化。活动期肝病患者要杜绝饮酒。老年肝病患者切忌在盛夏之际大量饮酒,包括各种冰镇啤酒和扎啤。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引起某些肝病,例如高脂高糖饮食或长期营养不良,均可以导致脂肪肝。暴饮暴食会造成肝胆、肠胃、胰腺等脏器的过重负担,会加重肝脏或胆囊的病变,还会发生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急性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病变。老年肝病患者在夏季一定要杜绝生食海鲜,海鲜(如生鲜毛蚶、牡蛎等水产品)中往往含有在其体内经富集后浓度极高的病毒或细菌,如果未经高温消毒,这些海鲜有可能就是传染源,如吃下这些海鲜,可以导致新的传染病发生。对绝大多数的肝病患者来说,平衡饮食的原则非常重要,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每日进食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每日饮食要均衡搭配,不能偏食,每日饮食以牛奶、鸡蛋、精瘦肉、水果、各类豆制品和绿色蔬菜为主。

乐观豁达,心境平和

夏季气候炎热,人们的情绪容易波动。殊不知,情绪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肝与情志活动关系尤为密切。中医讲的“肝喜条达”理论,就是说积极乐观、舒畅开朗的情绪是肝脏正常的前提。现代医学认为,当人情绪低落时,人体的免疫力就下降,人易患病;暴怒、抑郁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异常而损害肝脏,从而诱发肝脏疾病或使原有的肝脏疾病加重。情绪抑郁使血液瘀滞,影响肝细胞的再生及肝脏的代谢能力,不利于肝病的恢复,所以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平和心境。

劳逸结合,起居有常

生活中,有的肝病患者长期起居无常,疲于奔命,甚至通宵达旦忙碌,检查肝功能发现转氨酶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是由于过度疲劳损伤肝脏的缘故。人在卧床休息时,肝血流量明显增加,有利于肝脏的新陈代谢或受损肝组织的修复。过度疲劳会让肝脏缺氧、缺血,容易使原来已经受损的肝细胞因缺氧、缺血而坏死。在疲劳状态下,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明显下降,乙肝病毒就会趁虚快速繁殖,使病情加重。临床上还发现,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发病也与过度疲劳有关。感染了乙肝病毒,自己往往不知道,病毒长期在体内处于“潜伏”状态,直到遇上适宜的机会才会发作。因此,老年肝病患者需要劳逸结合,尤其不能过劳。

定时检查,有病早治

老年肝病患者如果转氨酶长期反复异常,要警惕发生肝硬化的可能,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以及B超等,如果上述检查提示异常,应该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反映肝脏病变的蛛丝马迹值得关注,如突然出现皮肤和眼睛发黄、腹胀尿少、牙齿和鼻腔出血、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往往预示病情有变,患者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胆道疾病患者要注意什么


导读:胆道疾病患者要注意什么?胆道系统疾病的种类非常多且非常常见,胆结石、胆囊炎等都属于这类疾病。那么日常养生过程中,胆道疾病患者要注意什么呢?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1、无论胆结石是否引起了疼痛,只要结石直径大于2cm就需要手术,充满型结石也需要手术。

2、有些胆结石患者前期会出现腹痛、高热等症状,得了胆石症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咨询医生。是否是胆道疾病引起的疼痛,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以及腹部超声,CT等检查来判断,必要时行胃镜检查。

3、急性胆囊炎1-2周可康复。而慢性胆囊炎的病变是终生的,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最好进行手术,可以用腹腔镜手术。

4、日常生活中应当清淡饮食,因为吃的过于油腻可以使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形成结晶,从而诱发胆囊炎。护胆英雄包括:萝卜、金橘、山楂、刀豆、大白菜、芹菜、冬瓜、绿豆等。

5、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起居,胆道疾病患者可以运动,但需要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

6、清淡饮食,避免高脂肪餐,忌食肥甘厚腻、生冷、辛辣。三餐规律,避免夜宵,多进食高纤维素食物。要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的摄入量,对油腻、肉类等尽量不食。警惕容易诱发胆结石的食物,避免大鱼大肉,如高脂肪餐,肥肉、生冷、厚腻的食物。

7、要学会释放压力,因为压力太大,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再有其它致病因素下就容易引起胆囊炎加重。

8、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勤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口渴的时候在饮水,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为宜。尤其是在春夏季天气干燥、炎热的时候更要多饮水。

9、胆囊疾病急性期应禁食,使胆囊休息。疼痛缓解后,可食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豆浆、果汁、果冻、杏仁茶、藕粉等。

10、禁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咸鸭蛋、松花蛋、鱼子、蟹黄等。可进食鱼类、蛋清、瘦肉、豆制品等。

11、鱼、虾、瘦肉、兔肉、鸡肉、豆腐及少油的豆制品都是高蛋白和低脂肪食物,每日蛋白质供应量为80~100克。

12、选择富含维生素、钙、铁、钾等的各种绿叶蔬菜、水果以及粗粮。如菠菜、白菜、油菜、菜花、甜椒、芥菜、香菇、黑木耳、南瓜、大枣、橙子、猕猴桃等。

13、胆囊疾患者应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特别强调的是要吃早餐,有研究显示:不吃早餐的人容易得胆石症。病情较重时可2~3小时进餐一次,以刺激胆汁的分泌。

14、烹调时宜采用煮、卤、蒸、烩、炖、焖等,而忌用熘、炸、煎等方法。因高温油脂中含有丙烯醛等裂解产物,可刺激肠道,引起胆道痉挛急性发作,影响胆汁的引流而促发胆石形成。烹调时应禁用浓烈的调味品,如一切酒类、辣椒、咖喱、芥末、咖啡等。

15、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术后3天可坐起或下床活动,但不可把引流袋提得过高,以免胆汁倒流进胆道,增加感染的机会。

16、术后如大便不成形或腹泻者,注意调整饮食,一般术后一个月此症状会慢慢消失。

17、带T管的患者应妥善固定,防止滑脱、扭曲。每天观察并记录引流袋中的胆汁颜色。如在术后不久胆汁突然减少甚至完全没有胆汁流出,则可能有引流管受压、堵塞或部分滑出。若T管引流的胆汁量突然增加,应疑有胆道下端堵塞的可能。患者避免盆浴,淋浴时注意保护好留置管外端。

18、术后78天起,可把引流管逐日抬高一些,以减少胆汁流出量。几天后如果没有不舒服。可在饭前夹管23小时,并逐日延长夹管时间,直至术后第1012天全天夹管为止。

19、按时服药,定时门诊对于有胆道残余结石的病人按时服药,一旦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及时就诊。

胆道疾病患者要注意什么,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内容,供参考。

近年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增多三成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10月8日,从青岛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目前日均就诊人次中,老年患者已经超过了1/3,较去年增长了约三成。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急需我们的关注。

老人割腕自杀只因太孤独

“前段时间有位老太太患上了抑郁症,在家割腕了,幸好发现得早。”医生介绍,这位老人今年62岁,割腕被抢救后,就像变了个人,以前很爱说话,现在少言寡语,当问她因何事想不开,她竟说活着没意思,最后朋友带她来到市精神卫生中心。

经过诊断,这位老人因为太孤独患上了抑郁症。虽然她有两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一个出国、一个在外地,前几年老伴又去世了,刚开始她还能适应,经常下楼转转,可后来因为膝关节不好,下楼变得困难起来,一个人在家觉得无聊,慢慢情绪开始低落,电视不愿看,电话也不想接,进而影响睡眠,最后想到了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再加上和孩子住到一起,老人的情绪已经好多了。

老年精神科病床供不应求

在市精神卫生中心,前来就诊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医院的老年病房成立于1999年底,初建时只有54张床位,2000年底增至80张。由于老年期各类精神疾患数量明显增长,2004年该院又增设一个老年病房,如今老年一科和老年二科的床位数已达280张,即便这样仍然供不应求。“近两年住院人次增长率约25% ,这还不包括因没有床位不能入院的患者。”

随着青岛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空巢老人增加及各种社会压力积聚等原因,老年人心理和情感问题越来越多,老年情感障碍也成为该科室研究的主要疾病。据统计,老年科门诊和病房的患者中,老年期情感障碍占55% ,每年来门诊的患者约20000例次。

5大原因致痴呆抑郁增多

医生对近三年接诊情况进行了分析。从结果来看,2012年老年患者中,抑郁焦虑患者占20% ,双相障碍患者占15%,精神分裂症患者占50% ,痴呆患者占5%,失眠患者占5% ,其他患者占5%。到了2014年,抑郁焦虑患者占35% ,双相障碍患者占20% ,精神分裂症患者占20% ,痴呆患者占15%,失眠患者占5% ,其他患者占5%。

“从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痴呆患者和焦虑抑郁患者明显增多,老年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医生说,2012年老年门诊日均接诊80人次,2014年达130人次。

什么原因导致痴呆抑郁患者增多呢?医生分析主要有五大原因。首先是离退休问题,这是人生一次重大变动,对心理冲击很大,特别对非自愿退休、业余爱好不广泛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很容易导致抑郁;其次是家庭关系,遭遇配偶病重或婆媳不和,也会引起情绪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大因素;第四是衰老和疾病,因为很多老人患病后担心给子女造成负担;最后是空巢家庭的增多,独处的寂寞、生活的不便、对后辈的思念,这些情绪久而久之也会导致抑郁。

老年痴呆患者之所以增多,还有一个因素是老年人绝对数的增加。但从近三年分析结果来看,老年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所占比例逐年减少。

老年人最好有自己的爱好

老年人应当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首先要培养兴趣,这一点很重要。”医生说,患精神类疾病的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特殊爱好,建议老人多学下棋,培养自己的交际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其次要适应社会,尤其是刚退休的老人。有些老人认为退休后,自己对社会没了用处,整天无所事事,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生活中尽量培养积极情绪,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

除了老人的自我调节,子女对长辈要格外上心,如果工作忙,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也要多给老人打电话。从社会和政府角度来讲,希望多给老人提供锻炼的场所,关心失独老人、空巢老人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骨关节病患者运动并非禁区


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新桥医院专家提醒,骨关节疼痛可能是骨关节炎引起的,不一定是骨质疏松。如果盲目补钙,可能适得其反。

新桥医院日前接诊一名病人,68岁的张婆婆几年前出现膝关节疼痛症状,看到电视上补钙药广告介绍的情况很类似,于是买了补钙药回家服用,没想到关节疼痛不但没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

新桥医院疼痛科主任吴士明教授介绍,张婆婆怀疑的“骨质疏松”其实是骨关节炎,临床上像张婆婆这样因骨关节炎导致疼痛而盲目补钙的人不少。他说,老年人盲目补钙可能导致骨质增生,从而加重骨关节炎的病情。

吴士明教授提醒,人体在30岁以后所有器官都进入维持期并开始走向老化,包括体内的软骨细胞,所以一旦觉得关节疼痛,其实是关节软骨已经磨损。这种情况虽然还没到“病”的程度,但已经是骨关节损伤的前兆,应给予足够重视,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来保护骨关节。

对于骨关节病患者来说,运动并非“禁区”。根据骨关节疾病部位的不同来调整运动方式,用“运动处方”干预,能改善病情、缓解症状。对骨关节病患者有益的锻炼方式包括游泳、散步、骑脚踏车、仰卧直腿抬高等。

肝病患者阳痿病调理办法


关于饮食问题,肝病恢复期基本上可正常饮食,但对于刺激性食物、油炸食品及高脂肪食物则尽量少食用,特别是应立刻戒烟禁酒。酒精中毒本身就有遭致阳痿或性欲减退的可能,对肝脏又有毒性作用,因此,不饮为妙。必要时也可用些药膳来调理肝病引起的阳痿,常用有仙茅15克,杜仲15克,黑玄驹18克,瘦肉80克,药布包,炖猪肉,吃肉饮汤,每日1剂,可有明显改善肝病和调节性功能作用。

关于心理问题,肝病患者的阳痿除大部分与体内激素水平改变有关外,精神心理因素也占有一部分比例。由于在肝病科医生那里得到的总是静养。而当涉及到性活动时,患者总有心理负担,生怕加重肝病发作,长期以往,必然导致肝病康复后的精神压力。虽然说,肝病恢复静养是根本,但事实上,依然进行性活动的男性还占不少,到底性活动能给肝病恢复带来多大麻烦,目前也没有相关研究和公认。我们主张对于那些依然有性能力的肝病患者适当地进行一些性活动是可行的,而且可能对肝病患者的心理压力有些好处,只是不要过频过剧烈就可以。然而,对于那些肝病阳痿患者或者肝病已经恢复还依然雄风不起者,做些心理治疗和疏导,会取得良好效果。以上三个方面谈了些看法,从肝病“三分治七分养”观点来看,肝病阳痿的康复也应如此为之为妥。

关于体育运动的问题,除了肝病急性期,一般而言,进行一定量的运动是对康复有益的。最宜选择的运动项目应当是简化太极拳,这项运动对于需要静养调理的肝病来说,一方面可以恢复体力、改善体质,另一方面,有人研究认为练太极拳本身也有治愈慢性肝病的功效。每天早晚选一安静清新之地练上一会儿太极拳,持之以恒,必可获得良效。

坚固牙齿 冠心病患者负担小


对老年人而言,拥有一口坚固的牙齿几乎成了一个梦想。陈老先生的一颗坏牙已经折腾了他两个月,有时疼得会一夜睡不好觉。检查过后,医生问:“您有冠心病吗?”

“拔牙跟冠心病有什么关系?”陈老先生心里纳闷。而医生的耐心解释让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实际上,牙齿、牙龈的健康和冠心病息息相关。牙齿损坏和牙周疾病会使口腔内部的有害细菌通过受损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炎症,感染心脏血管和心肌细胞,从而增加患冠心病和中风的几率。美国《预防医学》杂志还曾刊文指出,失去的牙齿越多,患冠心病的风险越高,丢掉1—5颗牙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是6.8%,6—31颗牙是10.2%,满口牙都没了的人是11.5%。因此,患有牙病千万不能拖着不治,该拔就得拔,长期疼痛及其导致的情绪紧张、波动也会对冠心病病情不利。一定要做好准备,否则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使冠心病患者因疼痛引发心绞痛发作。一般来说,患有冠心病的老人,只要没有心力衰竭及严重的心律失常,都可以拔除坏牙。拔牙时,必须做好以下保护工作:

1.冠心病病情稳定后再拔牙。术前可服长效硝酸甘油片,同时身边要备有抗心绞痛的药物。必要时,口腔科医生和心脏科医生密切合作,并在心电监护下拔牙。

2.麻醉剂最好选择利多卡因,尽量不用肾上腺素,以免出现心动过速而诱发心律失常或心衰。

3.麻醉操作要熟练,动作要轻巧,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出血和损伤,以免引起患者紧张、血压波动。

4.如无特殊情况,应分期分批拔出坏牙。拔牙前后,应予抗感染治疗。因为老年冠心病患者,抵抗力较正常人明显降低,拔牙形成的创面较易发生感染。如无特殊情况,可口服抗生素。

除了维护口腔健康,患有冠心病的老人还应注意其他几个会加重病情的因素。

过劳。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爬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造成心肌短时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急性心梗。

激动。有些急性心梗是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如观看球赛的观众,就是与心情过于紧张有关。

暴饮暴食。不少急性心梗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国内外都有资料表明,周末、节假日急性心梗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后,血脂水平会明显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还会增高,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可发生血栓,引起急性心梗。

寒冷。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梗。这就是为什么医生们总要叮嘱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时下这个季节,冠心病患者千万不能忘了“春捂秋冻”这句老话。

便秘。因便秘时屏气用力而招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这也是再发心梗的一个常见原因,但危害性却没得到足够重视。

2006年,国际心血管病学权威、美国犹他大学缪斯坦教授来华讲学,充分肯定了中药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上的作用。研究证明,中药可以调脂、抗过氧化损伤、保护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防止细胞外基质堆积、调节血管活性多肽和细胞生长因子分泌。其中,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可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甚至减少放支架的机会。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老年银屑病患者易用药走入误区》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年人健康饮食养生误区”专题。

老年银屑病患者易用药走入误区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