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老人心脏养生 > 导航 > 老人心理健康养生知识

如何防止老人心理衰老

老人心脏养生。

“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不注意平日的养生,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面对不同人群的养生纷繁的话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如何防止老人心理衰老”,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老年人除了要注意身体健康外,也要特别注意自己心理的健康,身心健康才能长寿健康嘛!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心理衰老的表现和如何延缓心理衰老。

心理衰老有哪些表现呢?

自卑往往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不爱交际,缺乏生活热情,更无创造力和事业心可言;生活简单随便,常有等死念头。

多疑固执刻板、因循守旧、疑虑缠身,常以许多莫须有的清规戒律来自我约束。有的则突出表现为恐惧,怕有飞来横祸殃及自身,尤其对自己的疾病所忧更甚,常将普通疾病疑为癌肿等。

敏感心胸狭隘,嫉妒心重。他们常因些小事而与人争吵不休,或因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而耿耿于怀。唯我独尊是其特性。

作为老人,怎样才能延缓心理衰老呢?

离岗后仍要在社会活动中去领受各种信息和生活情趣,使思维不断变化,脑细胞活力和脑功能维持在一定水平,能防止自卑感和痴呆病的出现。与人为善也是预防心理衰老的重要措施,与身边的人应尽力和睦相处,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这会使自己的心情无限欢愉。对家庭成员和邻里的过错不必过分指责,对他人所取得的成绩无须嫉妒。这便是“仁者寿”的道理。

现代生活为预防心理老化提供了许多条件:音乐茶座、电视新闻、众多的书报及各种运动等,所有这些,都足以使自己充实,心理自然健康。

ys630.COm精选阅读

老人该如何防止心理老化


心理老化使人加速生理衰退,意志消沉,生活缺乏乐趣,无所作为,严重损害老年人健康长寿。这是老年人自我心理保健的大忌。那么该如何防止心理老化呢?

1.提高认识,懂得心理老化的危险性,要培养“不服老”的思想。人的心理活动无不与认知有关,只有认识提高,明晓道理,才谈得上树立“人老心不老”的观点和产生“老骥伏枥”的行为。

2.树立积极人生态度。人生好像是一个生活舞台,尽管有主角配角、悲剧喜剧之别,但是只要树立积极人生态度,任何人都可以做出有益的贡献。“浮生如梦”的消极人生态度,容易导致心理老化。每个人都要有一种理想追求和生活目标,并为此奋斗终生,永不停步,这样才不会感到生活乏味。

3.勤奋好学,积极用脑,博览群书,可以延迟大脑衰老。

4.善于把自己的情绪调节至最佳状态,培养良好情绪。

5.永远对人生和大自然充满好奇心,是防止心理老化的良好方法。好奇心就是接受新鲜事物,求知进取的积极生活态度。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6.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多种兴趣。

7.经常动手,活动身体,不要懒于做事,创造条件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广结朋友,接触社会。

8.最后要懂得生命哲理 “人的生命总有尽头,但人的智慧和才能会永世长存。”

如何应对退休老人心理落差


张先生原是电力局的副处长,退休前在单位可是个大忙人,找他办事的人络绎不绝,酒局一场接一场,电话一个接一个,整天没有闲着的时候。但是自从他退休后,前簇后拥的人没了,酒场也没了,电话也“哑”了,张先生感到一下落空了,经常跟老伴吵架,而且时常做一些反常的事,比如总是认为自来水不洁净,而去买矿泉水煮水饺,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

为什么退休老人会出现这些反常情况呢?记者采访了老年问题研究专家李培阳老师。李老师说,退休老人如果能在退休前就做好心理准备,就会更容易接受社会角色的变化,也就不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也不会有反常的行为发生。从事文字工作的郑老退休后,不但没有失落感,反而更能专心致志地写东西了,一年内竟写出四百多首歌词。他原先就是单位里的文娱骨干,现在他经常教别人唱歌,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退休了。

对退休老人的几点建议:

第一,对退休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不管职位高下,人总有退休的一天,这是生命历程中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

第二,让心理与行为提前到位。在退休之前,适当地少管事,多找退休人员谈谈。做领导的,少坐些公车,少一些应酬。

第三,退休老人应该多观察社会现象,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余热和特长。

第四,退休老人要善于学习,要抱着老有所用、老有所学的态度,不可产生学了没用的观点,不求上进。

第五,要丰富老年生活,扩大自己的社会圈子、朋友圈子,重新形成新的生活范围,了解不同的生活,充实生活。

第六,如果经济允许,还可以结伴旅游或参加钓鱼、爬山等活动。另外,家人的体谅和帮助很重要。老伴的作用是巨大的,应该帮助他或她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可以互相商量退休后去干什么,是去旅游,还是搞点副业,使其在心理上彻底放松,应对自如。此外,退休老人的子女也要在语言上放轻松,多安慰老人,与老人经常聊聊天。如果老人喜欢运动就给他们买一些运动器材和杂志,鼓励他们发展业余爱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退休后的新生活。

让老人心理停止衰老4个妙方


心理活动衰老的主要表现是:思维活动变得缓慢,记忆力下降,理解能力下降,接受新事物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减弱,学习和创造性思考能力减弱。

有的人在性格方面甚至也发生了改变:变得兴趣范围狭窄,以自我为中心,主动性不足,不愿改变现状,固执己见,情感平常;有的还表现为行为缓慢,动作笨拙而不协调等。

不过,这种心理衰老的变化,速度是很缓慢的,而且情况也各不一样。

心理衰老与躯体衰老是不平行的。因为人的心理衰老除与大脑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如躯体疾病、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感染中毒、外伤及个人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文化修养)等等。因此,心理衰老和躯体衰老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而且心理衰老与躯体衰老的速度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老人躯体衰老的速度较快,而心理衰老速度较慢。老人躯体衰老外观上的变化(如白发、皮肤上的皱纹和老年斑等)是比较明显的,而心理衰老在外观上的变化同躯体衰老相比则相对不明显。

在影响心理衰老的诸多因素中,个人心理特点和社会心理因素,又起着相对较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推迟心理衰老是可能的。

1、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积极的精神状态,主要为进取心、希望、理想等,对老年人防止心理衰老、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人有了进取心、理想,并充满希望和奋发向上,就能老而不衰,充满活力。老年人最好正视现实,向往未来,少回顾过去,并可以多看一些喜剧性的节目,多参加一些愉快的聚会,“笑口常开,笑脸常驻”保持沉静乐观,愉快知足,莫说人非,避免老气横秋。

2、多用脑,勤思考:大脑是主宰人体各器官的司令部,大脑的衰老,必然导致各个脏器的衰老,并且大脑对人类的知识、智慧和思维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老年人更要多用脑,勤思考,使脑细胞和组织器官不萎缩。

3、处理好人际关系:对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乃是家庭关系。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应和睦相处,感情融洽。

4、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和加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还可丰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乐趣,使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强主动、积极安排好晚年生活的勇气和兴趣,从而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但是,体育锻炼选择的项目一定要适合自己的体质状况,否则害多益少。

别让老人心理着凉!


别让老人心理“着凉”

合肥晚报讯一位93岁老太太从七楼坠下身亡,儿媳妇说老太太生前一直叨念“不如死了算了”。本报曾就此事于7月26日2版进行过报道。近两日,该报道引发了诸多市民的思考,纷纷向本报表达着一个心声:千万别让老年人心理“着凉”了!

市民:子女多关心老人精神生活

通过QQ聊天和电话采访的30位市民中,80%的人都提出,作为子女,不仅要从物质上多关心老人,让他们享受现代的物质文明,更应该在精神上多关注老人,让他们也拥有丰足的精神世界,鼓励老人多走出去,让他们充分地感觉到老年人一样可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一位昵称“青峰道人”的读者通过QQ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然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很大,但子女们也应常回家陪陪老人,至少每周一次;多给老人买些营养品,赡养费定期打进老人的账户;多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陪他们聊聊天,千万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就只剩下悔恨的泪水了。陈先生也在此做自我反省。

社区:用关爱守望老人

社区生活在老年人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各街道部门常采取各种形式关爱照顾社区老人,例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社会福利、文体活动等诸多服务,由此让老人们多享受到社会的关爱。

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专家认为:老年人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并不能把主要责任归咎于子女,而是由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

老人心理保健要点!


专家们总结八条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原则:

1.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需要,防止老年人心理老化、空虚和无聊、保持一颗好奇心、积极、向上的心理。

2.帮助老人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以最大的热情拥抱生活。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进取、你的生活将充满阳光”。

3.不要过早产生衰老感。应把离退休看成是调换一个更适合自己健康状况的岗位,不要有任何离岗的想法,更不要有迟暮之感,应老当益壮,人老心不老。北大教授雷洁琼曾风趣地说过,旧社会“70古来稀”,现在却是“90多来稀,80不稀奇,70小弟弟”。

4.能适应新生活。老人只要注意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对生活中的挫折能妥善处理,生活起居不依赖他人、自己动手,不倚老卖老,就可推迟产生衰老感。

5.应老有所用。据调查报告声称:“老人比年轻人较踏实又正确。老年人比年轻人服务精神好,工作认真,请假又少”

6.活到老学到老。老人也能继续再学习,再成长,以及改善性格,以有效地适应日常生活和面对各种可能的生活逆境或压力。周总理也提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老人的一剂良药。

7.运动可以延缓衰老。不运动是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老人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锻炼,安排好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锻炼计划。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至少三次。

8.劳逸适度。古人云:善劳者,劳中须逸,不善逸者,虽逸亦劳。所以老人要劳逸适度。

震后老人心理援救


继2008年汶川地震后,2010年04月15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至今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达1144人,失踪417人,伤员达11744人,其中重伤1192人。

这场巨大灾难中,无数人流离失所,无数孩童失去父母,无数父母失去儿女。老人本来就是需要社会关心和照顾的弱势群体,面对地震导致的家园坍塌,忍着丧失亲人的伤痛,一些幸存下来的老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他们有的整日嚎啕大哭,也有的目光呆滞沉默不语,更有甚者不吃不喝意欲轻生。因此,对灾区老人的心理救援工作不可忽视。

老人出现心理危机的两大原因:

儿女亡逝

在地震中,白发苍苍的老人丧失了辛苦抚养大的儿女,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就是人生一大悲剧,这种痛苦是老人们很难承受的,对于这种情况,心理医生往往无法劝慰。只有让老人意识到自己并非独自一人,甚至还有要承担的责任时,老人才会从痛苦中挣脱,老人有漫长的人生经历,风雨走来,清楚的明白死者已去,生者犹存,比起沉溺于对死者的思念,照顾幼小的孙辈更为重要。

住处倒塌

老人们讲究落叶归根。常常是攒一辈子的钱用来建自己晚年安住的房子,老人衰老后常常害怕自己被儿女遗弃,失去属于自己的房子,顿觉得自己晚年将无安身之所,生命没有了希望。这个时候可以告诉他政府将采取应急措施,保证老人的房子能在最短之间内修复。告诉他他不会被抛弃。

做好老人的心理救援工作是地震后重建重要工作之一。

准老人心理困扰如何解除?


抑郁型:我真的老了吗?

陶先生原是某事业单位的老总,为人正直,工作有能力,而且非常敬业。工作几十年,他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连女儿出嫁这样的大事,也都是由妻子一人操办的。

今年二月,陶先生退休了。起初几天,他感到特别惬意,因为他自从走上领导岗位后,就没有过这样轻松的日子。但不到一周,就迅速被另一种恶劣心境给吞没了――孤独、寂寞、失落、伤感便一起向他袭来。

“我真的老了吗?我今后真的就要这样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了吗?”陶先生经常在心里一遍遍地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他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记忆力也大不如前,有几次甚至忘了自己已经退休,拿着公文包准备去上班。又过了没多久,陶先生开始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而且觉得特别烦躁,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动不动就会对家人发脾气。

陶先生的妻子抱怨陶先生“有病”,陶先生的女儿也觉得父亲有点儿不对劲,以前一贯以理服人的老爷子现在经常说话抬杠,像是变了一个人。开始时,陶先生以为自己的心脏有问题,后来陶先生找到了心理医生。经过检查,心理医生觉得陶先生患的并非心脏病,而是心病――老年抑郁症。

专家分析:

不平衡、不适应是很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准老人”在刚退休时出现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对于忙惯了的工作狂,如果突然闲下来,生活就会顿时失去目标和意义,如自己平时又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情况就会更糟,不仅会让其晚年生活闷闷不乐,甚至还会引发严重疾病。

陶先生有抑郁的表现,也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缘于他退休前一直身居要职,一时间无法适应退休后带来的落差。陶先生应该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人生的必经阶段,并且放下架子,和其他老人交朋友,培养种花养鸟等各种有益身心的兴趣,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这样才能走出抑郁的阴影。

自我折磨型:一人退休全家受累

吴女士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人事处处长,今年52岁。去年底,单位改制,动员50岁以上的女员工提前退休,吴女士第一个带头退了下来。

吴女士的丈夫是本市一家着名企业的总工,收入颇丰,儿子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按理说,无任何经济压力和家庭负担的吴女士退休后应该过得很轻松,很潇洒才是,但她偏偏整天喊累,而且还常常出现胸闷、头痛、心慌的症状。原来,吴女士的累是因为过于清闲,导致精神空虚进而胡思乱想造成的。吴女士自从退休后,就很少与外界往来,丈夫和儿子工作忙,根本没多少时间在家,而小区里为退休人员安排的一些活动,她又觉得层次太低,不愿参加,所以整天基本上是一个人打发日子。现在,她非常喜欢一个人胡思乱想,有时连自己也弄不清真假了。比如,丈夫下班晚回来一个小时,她马上会想到是不是车子出事了,或者被年轻的女同事给勾引了,搞得自己痛苦不堪;儿子出差比预期的时间晚回来一天,而且事先也告诉过她事情可能不一定办得很顺利,但她还是马上想到儿子坐的飞机是不是出事了或被坏人抢劫了,不辞辛苦地自我折磨着,直到把自己弄得惊恐万状。现在,吴女士不仅自己累,丈夫和儿子也被她搞得很累。

专家分析:

吴女士因清高而孤独的,因孤独而胡思乱想,继而陷入过度的猜疑和担忧是其突出的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作需求、依存需求、支配需求,尊敬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的。对这样的“准老人”,社会和家庭应尽量提供一些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足够的尊重。认知治疗可帮助她意识到无端的猜疑与担忧是一种病态模式。

疑病症:谁说我没有病?

王女士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今年57岁,两年前退休。王女士在退休后的两年时间里,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医院。在那里,她与老姐妹们交流“病情”。从医院回到家里,与老姐妹在电话里谈的也是吃什么药、有了什么好转或者给对方介绍偏方。

母亲的“病”这么严重,儿女们决定给老妈彻底检查一下。检查结果,王女士除了有点血脂偏高外,没有什么大病。对于这个结果儿女们很高兴,王女士却不信:别人都有病,我怎么能没病?一定是医生水平太低,没检查出来。没办法,儿女们只好带她到另一家大医院全面检查,结果相同,对此王女士仍有疑虑。现在,王女士又迷上了中医,隔三岔五地往家买中药,看病、买药、熬药几乎成了王女士退休生活的全部内容。

专家分析:

王女士得了典型的疑病症,表面上看,是她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完全失去安全感,所以根本置医院的客观检查结果于不顾,坚持整天看病吃药。实际上王女士可能是无意识通过“扮演”病人的角色,来获得家人的关注,以继续保持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专家建议:给“准老人”更多的关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自古就有人精辟地描述了多数老年人的心态。其实50~60岁的“准老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绝不亚于青少年。更主要的是,他们对自己也很苛求,心理专家认为,要让“准老人”顺利地度过这人生的必经阶段,社会和家庭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怀。

社会:让“准老人”平稳着陆

首先,社会应关注“准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可以考虑在他们正式离职前有1~3年的调整期,让他们的工作时间逐渐减少至隔日上班或只上半天班等。另外可以考虑举办退休前学习班,教他们如何安排闲暇时间,教他们怎么玩。在他们真正退休的那一天,最好能与社区办理移交手续,如同毕业分配去报到一样,社区应根据他们的基本特点安排其参加活动。

子女:主动完成角色互换

“准老人”的子女往往还羽翼未丰,其在社会、经济、家庭的地位还无法超越父辈,也不习惯由被领导者向领导者、受照顾者向照顾者的角色转换。在双方的角色互换的磨合过程中,子女应主动对“准老人”在生活上关心、感情上沟通,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配偶:尽好“老伴”的职责

身为“准老人”的配偶,则应多肯定对方的优点,切忌指责对方的无能或总是唠叨以前怎样怎样地好,应仔细聆听对方的倾诉,要知道真正能做到互诉衷肠的夫妻双方的心理就容易平衡得多。

本人:主动去适应角色改变

“准老人”自身请勿反复自问:我是否老了?是否有价值?我是否真的老不中用了?我生活中还有什么希望?接纳自身的生理老化,也接受自身心理功能的部分改变,主动去适应角色的改变以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我真的老了吗?我今后真的就要这样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了吗?”陶先生经常在心里一遍遍地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他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记忆力也大不如前,有几次甚至忘了自己已经退休,拿着公文包准备去上班。又过了没多久,陶先生开始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而且觉得特别烦躁,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动不动就会对家人发脾气。

陶先生的妻子抱怨陶先生“有病”,陶先生的女儿也觉得父亲有点儿不对劲,以前一贯以理服人的老爷子现在经常说话抬杠,像是变了一个人。开始时,陶先生以为自己的心脏有问题,后来陶先生找到了心理医生。经过检查,心理医生觉得陶先生患的并非心脏病,而是心病――老年抑郁症。

专家分析:

不平衡、不适应是很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准老人”在刚退休时出现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对于忙惯了的工作狂,如果突然闲下来,生活就会顿时失去目标和意义,如自己平时又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情况就会更糟,不仅会让其晚年生活闷闷不乐,甚至还会引发严重疾病。

陶先生有抑郁的表现,也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缘于他退休前一直身居要职,一时间无法适应退休后带来的落差。陶先生应该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人生的必经阶段,并且放下架子,和其他老人交朋友,培养种花养鸟等各种有益身心的兴趣,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这样才能走出抑郁的阴影。

自我折磨型:一人退休全家受累

吴女士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人事处处长,今年52岁。去年底,单位改制,动员50岁以上的女员工提前退休,吴女士第一个带头退了下来。

吴女士的丈夫是本市一家着名企业的总工,收入颇丰,儿子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按理说,无任何经济压力和家庭负担的吴女士退休后应该过得很轻松,很潇洒才是,但她偏偏整天喊累,而且还常常出现胸闷、头痛、心慌的症状。原来,吴女士的累是因为过于清闲,导致精神空虚进而胡思乱想造成的。吴女士自从退休后,就很少与外界往来,丈夫和儿子工作忙,根本没多少时间在家,而小区里为退休人员安排的一些活动,她又觉得层次太低,不愿参加,所以整天基本上是一个人打发日子。现在,她非常喜欢一个人胡思乱想,有时连自己也弄不清真假了。比如,丈夫下班晚回来一个小时,她马上会想到是不是车子出事了,或者被年轻的女同事给勾引了,搞得自己痛苦不堪;儿子出差比预期的时间晚回来一天,而且事先也告诉过她事情可能不一定办得很顺利,但她还是马上想到儿子坐的飞机是不是出事了或被坏人抢劫了,不辞辛苦地自我折磨着,直到把自己弄得惊恐万状。现在,吴女士不仅自己累,丈夫和儿子也被她搞得很累。

专家分析:

吴女士因清高而孤独的,因孤独而胡思乱想,继而陷入过度的猜疑和担忧是其突出的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作需求、依存需求、支配需求,尊敬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的。对这样的“准老人”,社会和家庭应尽量提供一些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足够的尊重。认知治疗可帮助她意识到无端的猜疑与担忧是一种病态模式。

疑病症:谁说我没有病?

王女士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今年57岁,两年前退休。王女士在退休后的两年时间里,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医院。在那里,她与老姐妹们交流“病情”。从医院回到家里,与老姐妹在电话里谈的也是吃什么药、有了什么好转或者给对方介绍偏方。

母亲的“病”这么严重,儿女们决定给老妈彻底检查一下。检查结果,王女士除了有点血脂偏高外,没有什么大病。对于这个结果儿女们很高兴,王女士却不信:别人都有病,我怎么能没病?一定是医生水平太低,没检查出来。没办法,儿女们只好带她到另一家大医院全面检查,结果相同,对此王女士仍有疑虑。现在,王女士又迷上了中医,隔三岔五地往家买中药,看病、买药、熬药几乎成了王女士退休生活的全部内容。

专家分析:

王女士得了典型的疑病症,表面上看,是她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完全失去安全感,所以根本置医院的客观检查结果于不顾,坚持整天看病吃药。实际上王女士可能是无意识通过“扮演”病人的角色,来获得家人的关注,以继续保持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专家建议:给“准老人”更多的关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自古就有人精辟地描述了多数老年人的心态。其实50~60岁的“准老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绝不亚于青少年。更主要的是,他们对自己也很苛求,心理专家认为,要让“准老人”顺利地度过这人生的必经阶段,社会和家庭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怀。

社会:让“准老人”平稳着陆

首先,社会应关注“准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可以考虑在他们正式离职前有1~3年的调整期,让他们的工作时间逐渐减少至隔日上班或只上半天班等。另外可以考虑举办退休前学习班,教他们如何安排闲暇时间,教他们怎么玩。在他们真正退休的那一天,最好能与社区办理移交手续,如同毕业分配去报到一样,社区应根据他们的基本特点安排其参加活动。

子女:主动完成角色互换

“准老人”的子女往往还羽翼未丰,其在社会、经济、家庭的地位还无法超越父辈,也不习惯由被领导者向领导者、受照顾者向照顾者的角色转换。在双方的角色互换的磨合过程中,子女应主动对“准老人”在生活上关心、感情上沟通,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配偶:尽好“老伴”的职责

身为“准老人”的配偶,则应多肯定对方的优点,切忌指责对方的无能或总是唠叨以前怎样怎样地好,应仔细聆听对方的倾诉,要知道真正能做到互诉衷肠的夫妻双方的心理就容易平衡得多。

本人:主动去适应角色改变

“准老人”自身请勿反复自问:我是否老了?是否有价值?我是否真的老不中用了?我生活中还有什么希望?接纳自身的生理老化,也接受自身心理功能的部分改变,主动去适应角色的改变以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如何化解老人的衰老心理


大家知道,老人心理会跟着年龄的变化而慢慢的变,那么要如何才能让老人的心理衰老不是那么的快呢?别担心,以下这些招数可以化解。

多用脑,勤思考

大脑是主宰人体各器官的司令部,大脑的衰老,必然导致各个脏器的衰老,并且大脑对人类的知识、智慧和思维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老年人更要多用脑,勤思考,使脑细胞和组织器官不萎缩。

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和加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还可丰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乐趣,使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强主动、积极安排好晚年生活的勇气和兴趣,从而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但是,体育锻炼选择的项目一定要适合自己的体质状况,否则害多益少。

处理好人际关系

对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乃是家庭关系。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应和睦相处,感情融洽。

有选择地与人聊天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聊天中,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天下大事,社会趣闻,无所不谈,往往能得到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一席倾吐,还可减轻烦恼,达到心理平衡。

互助忍让更健康

互助乐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 我帮别人要忘却,别人帮我记心上。“气能一忍,方可过后无忧。”加强道德修养,学会理智处事,在非原则面前,坚持“忍让哲学”。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为老年朋友带来帮助,祝老年朋友身心健康。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如何防止老人心理衰老》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人心脏养生”专题。

如何防止老人心理衰老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