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老人健身养生 > 导航 > 科学健身养生

近九成老人不懂科学健身

老人健身养生。

“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乐逍遥。天天开口笑,寿比彭祖高。”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养生关系着你、我、他的生活质量。积极而有效的不同人群的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请您阅读养路上网站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近九成老人不懂科学健身》,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家住成都锦江区耿家巷的李大爷很是郁闷,本想将身体锻炼得好一点,却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不当锻炼导致突发心肌梗塞,如果不是抢救及时,可能就再也不能享受夕阳红了。昨日上午,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的李大爷感叹道,不懂科学锻炼的后果很严重。

目前,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晚饭后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然而,记者的调查结果显示,近9成老人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健身。那么,老人究竟该怎么样锻炼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此,记者采访了从事20年内科治疗的权威专家进行解答。

实地调查 近9成老人不懂科学健身

目前,对于很多老人来说,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就在晚饭后,与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社区健身活动,项目多为跳舞、打太极拳、打腰鼓、舞剑以及在健身器材锻炼等。而每项运动所需要付出的运动量不尽相同,对应的身体状况也有所不同。昨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市区内多个小区活动广场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近9成老人不懂科学健身。

在东光小区内的生活广场,陈国全老大爷告诉记者,他知道饭后不能马上运动,但作为有糖尿病的他却不知道哪些运动会影响自身的身体状况,自己又适合做哪些运动。

据介绍,目前老人们参与的社区活动,全是自愿为主,对哪些项目感兴趣就参加哪些项目,并不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我吃完饭后一般就在运动器械上做器械,难道那个运动量也大?”在位于春熙路旁的东升广场上,附近的居民则都表示从未考虑到因为过量运动会导致身体不适。

权威说法 晚上不可过量运动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一科病区兼心血管内科主任杨泉说,很多老人喜欢晚饭后运动运动,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现在一些老人吃完晚饭就出门锻炼,不但运动量过大,还经常累得汗流浃背。这样超高强度的锻炼不但达不到健身的目的,还可能危害老人的健康。

杨泉说,饭后锻炼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引起消化不良,而老人本身耐受力较差,晚上不可过量运动,因为运动不合理会损伤身体健康。

人体在进食后的消化过程中,全身25%的循环血量都汇集到消化器官,会“抢走”一部分供应于身体其他器官的血液。而晚饭后马上运动,循环血量又会汇集于运动器官,消化器官中仅有3%,在这个时候,身体各个器官就会发生医学上讲的“盗血”现象。若在此时运动,即使强度不大,运动系统也会从消化系统“盗走”血液,从而造成消化道缺血,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引起消化不良。

假如做强度较大的运动,如跳舞、跑步,还会引起腹痛或一些胃肠道疾病。此外,目前老人的锻炼场所很多位于交通拥挤的地方,空气污染比较严重,锻炼时会吸入很多有害物质,这也不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

针对目前日渐兴起的晚饭后锻炼,杨泉提出,晚饭后锻炼最好在30分钟至1小时之后再进行,锻炼时应该选择运动量较小的项目,如散步、做简单的伸展运动等,并且要控制锻炼的时间,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每周三四次,每次半个小时左右,不要心血来潮盲目加大运动量。

专家建议 健身方式因人而异

据了解,无论采取哪种运动形式,45岁以下、有运动习惯的人,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5%-80%即可;年龄在45岁以上,运动强度就要相对小一些,一般把运动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5%-70%就可以了。晚饭后的运动时间不要太长,对老年人来说,建议在30分钟到1小时之间,最好能在睡觉前2小时结束,以免影响休息。

另外,运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以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后要进行适当的放松和整理活动,而合适的运动装备也必不可少。高血压患者应当避免做静力性练习和憋气,糖尿病患者应时刻注意血糖水平的变化。

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和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来说,一定要注意监测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化、身体反应以及疲劳感等,一旦发现有不适感,如喘气急促、太累、头晕、胸闷等,要及时调整运动强度;如果出现疾病症状,要马上中止运动,及时就医。“每次锻炼结束后,要回家休息一会儿,喝杯白开水,之后再洗澡或者泡脚,这样可以减轻运动带来的困乏,也有助于睡眠。”

杨泉说,老人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制定出非常科学的锻炼计划,而一般来讲,下午四五点钟,空气污染较小,最适合进行运动健身,此时还有阳光照射,可促进钙质的吸收。

Ys630.com相关知识

老人健身方式不能一成不变


人体的各种功能都需要不断地运用,而且是合理的和适度的运用,这种合理适度的运用就是对人体功能积极的、有益的锻炼。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却不太注重“适度”二字。他们往往习惯于在书本、报纸以及一些所谓权威指导下进行锻炼,养成了一种所谓“好习惯”式的运动。

其实许多“好习惯”式的运动,太重复习惯性动作,对平衡人体机能少有益处。如,多数人自打学会走路,基本上都是两眼盯着路往前走,很少倒退着走,侧着身走。这就固定了人体为实现这种功能所设置的诸如肌肉、骨骼、筋脉等部位的运用和滋养,使这些部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负荷过重而形成劳损,而无关部位或得不到运用,或仅仅受到连带而运用不充分,更谈不到锻炼和滋养,使这些部位的气血运行、神经脉冲经常处于沉寂状态,久之,其筋肉骨骼必然会失去丰润和坚强。

同样,一些公务员、公司职员、司机等,工作中总是长时间地重复一个动作;颈椎、腰背、脊柱等部位就容易难受或得病,这也就是所谓的“职业病”,对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改变,包括习惯的姿势、动作和心态。

健身专家警告说,习惯锻炼无分好坏,关键是不要被它长期控制和左右,不要“从一而终”,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或者干脆把所有的习惯都摈弃改掉,最好养成一个不断改变自己原有习惯的习惯,养成“反复无常”、“来去无定”的习惯,让每个习惯都能在人身上良性循环,时常变化,成为人体健康的“好伙伴”。

另外,改变锻炼身体的强度和时间,也是运动多样化的一个方面。每项运动使用不同的肌肉,或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同部位的肌肉,运动多样化能更全面地使身体健康。如果第一天做长时间缓慢的锻炼,第二天则应缩短时间,增加强度。

九成多受访老人赞同常回家入法


关于“常回家入法”的议论一直不断,一个主要意见是,无谓把道德层面上的东西定为硬性法律条文。然而经常有这样的事例见诸报端:因没有判决依据,法院将要求精神赡养的诉讼不予受理或调解了事。对于全国8000多万盼子归的空巢老人来说,他们热望法律能成为“子女出孝行”的保障。

个案一 盼儿女来电空等一天

“1日那天,我等了一天,他们也没人给我来个电话,我心里可难受了。”陕西西安今年68岁的陈继禹一提起这事,就泪流满面。

自10多年前和老伴离婚后,陈继禹一直都是自己生活。陈继禹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几年前孩子们对他还行,“他们有点啥事呀,都能给我打个电话告诉我一声,让我放心”。但好景不长,近几年来,陈继禹老人说自己接到儿女打来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少,“他们工作忙,我知道,不来看我也没关系,哪怕给我打个电话,让我知道他们过得都挺好的,我心里也能痛快点。不但不打给我,反而我给他们打过去他们也不接”。2011年元旦,陈继禹守着电话,盼着儿女们能够打个电话报声平安,但让他意想不到的竟是,新年第一天自己竟然在失望中度过。

个案二 怕回家爱“住院”

一个多月前,厦门80岁的陈老先生因为冠心病住进医院,一个星期前,老人的病情已经稳定,达到出院标准,可是他却多次请求医生让他继续住院。原来,老人的3个子女都在国外,平时一直一个人生活,因为年底找不到保姆,生病住院后的他很害怕回家。老先生说,月底女儿会回国陪他过年,他请求医院让他住院住到女儿回来。

个案三 起诉子女只求陪吃饭

去年,重庆合川71岁的刘老太将3个子女告上法庭,要求每人每月付她100元生活费。但在开庭时,老人却表示“我不要钱,要他们陪我吃饭”。

原来,老伴几年前去世后,刘老太就独自居住,虽然孩子定期都给老人生活费,但回家看望的时间少。老人说,自己真正的诉讼请求,是希望法院判决3个子女每月至少回家陪她吃一顿饭,但以这个理由起诉,法院不受理,因此,她只得以要求给付生活费为由,起诉子女。最终在法官调解下,刘老太与子女达成协议,由在本地的两个子女每月回家陪老人吃一顿饭。

调查赞同入法者众

“常回家看看”,这句话道尽了无数老年人的心声。不过,众多事例表明,亲情和道德在很多时候已经跨越不了空间的阻隔,这时,用法律来保证老人享受儿女的看望就成为必需。11日至14日,本报对600名不同省份的老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有必要或十分必要”。一个刘姓退休干部表示,要让亲情看望世代相传,仅仅靠道德力量远远不够,必须用法律强制培养儿女“常回家看看”,即完成儿女的看望义务,也培养一种看望习惯,升华一种亲情力量,更接力承传亲情看望美德。

最不喜欢儿女4种回家方式

92%的老人赞同常回家入法,但我们也了解到,老人希望儿女回家不但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他们列出了最不喜欢的4种儿女回家方式。

买来礼物搁下东西就走

李婆婆和老伴是重庆一家国有企业退休职工,两人育有两个儿子。2002年后,两个儿子先后搬走,老两口便独自居住。李婆婆说,两儿子都在做生意,成天跑业务,偶尔也会带些水果、蔬菜等回家看他们,可都是搁下东西就走,彼此也说不上两句话。这些年来,两个儿子一出现在这间屋子,她就开心,可每次看着儿子匆忙无语的样子,她和老伴就感到很心酸,“想见他们,但也害怕见,怕那种越来越陌生的感觉。”李婆婆说,儿子们来一次,她就偷偷抹一次泪。

电话通知点菜下锅

84岁的赵老太太独居在沈阳青年公园旁的一所房子里。丈夫早年去世,一双儿女现在都有工作。虽然赵老太太的子女都时常回家来看望老人,可老太太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发愁。原来儿女们回家前,经常在电话里点菜下锅。“这不,他们已经来电话,点着要吃红焖肘子、软炸里脊十来样菜,我得一样一样做好,等着‘皇上驾到’!他们的一次次‘看看’,让我一次次地愁、一次次地累。这么个‘看看’,倒不如不回来的好!”

不愿听过去的事情

“人老之后话就多了,总想讲讲过去的事情,可好不容易等到儿女回家,他们经常是饭一吃完就钻进房间打游戏,要不就拿着电视遥控不挪窝,跟他们说话不是哼哼哈哈,就是爱搭不理的。”梁婆婆越来越沉默寡言,经常独自在家翻看旧照片,情绪低落,精神状况大不如前。“老头子走得早,我憋了一肚子话没人听,有时候真想早点去找老头子。”

话讲过头不贴心

“啥新鲜花样出来,我那丫头也都舍得花钱给买着送来。”老刘太太说这话时,脸却绷得紧紧的,“可一听丫头说的那些话,我心里头特别扭,堵得慌。”老刘太太很烦躁地表示,“她总说,您都多大岁数啦,多吃一口是一口,还给谁省着?瞧瞧,这不是暗着说我没几天活头了吗!我一听就烦得不得了,告诉她,下回甭买啥,你妈活得好好的,用不着瞎花钱。”

常回家看看入法要细化

目前,关于“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争论不断,争论焦点就是此法律条款不具可操作性。其实这种争论是无意义的,因为“常回家看看”作为法律条款在现实中并不是不能施行,毕竟,虽然“孝顺”是一种个人内心的品质,但“赡养”却是能够表现于外的行为,探望、照料、陪护,都是精神赡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完全可以列入法律调整范围。如“常回家看看”入法了,它需要的只是

九成早泄者自己乱治病


早泄者是个蹩脚的足球前锋,常常是还没过中场,就大脚射门。为了改变“操之过急”的情况,早泄患者可谓试遍了种种方法,但唯独少了主动就医。

在今年召开的第12届欧洲性医学年会上,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多数早泄患者至少会尝试5种自我治疗的方法,但很少有人首诊会选择去医院。此外,尝试自我治疗的患者中,只有25%的人获得了长期效果,大多数人都只是在短时间见效,随后病情都有加重的迹象。

该研究于2003年3—5月和2004年8月,分两个阶段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进行,1万多名早泄患者通过网络接受了调查。结果显示,约73.1%的患者知道有关治疗早泄的局部外用药膏,59.9%的人了解目前各种治疗早泄的处方药。但约70%的患者往往会采取“口口相传”的非医学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早泄症状。比如,近一半的人会改变自己的性生活模式,如性交中途停止刺激、延长前戏时间等;有41.2%的人将希望寄托于酒精,通过喝酒来推迟自己的射精冲动;有15.6%的人会求助于麻醉药物。只有9%的早泄患者会首先选择咨询医生;在第一次治疗时选择使用医生处方药物的人,也只占到4.2%。

这样的结果对于男科医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早泄患者的这种自我治疗为日后正规治疗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为,在早泄的诱因中,心理因素是不能忽略的。自我治疗的失败往往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沮丧、紧张,使得患者治疗的积极性也大幅降低。

在正规医院,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的病情特点,选择最合适他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治疗早泄,不仅有药物疗法,对一些原发性早泄患者,还可以采取手术的方式,且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临床验证。医生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行为疗法,虽然内容和患者自己在网络上查到的差不多,但缺少了医生的指导及提醒,患者对突发状况会束手无措,更无法掌控行为疗法的疗程,从而导致失败。

长寿不神秘 九成靠自己


知名集邮家屠松鉴先生今年96岁了,但他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步履如常,说话思路清晰,中气十足,完全看不出已是年近百岁的老人。

为探究这位知名集邮家的养生观,在一个春日融融的下午,我拜访了屠老先生。屠老在他的书房“万封楼”中接待了我。听了我的来意,屠老爽朗地笑了起来。他说:“我是医生,治病救人,信奉科学,因此我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影响人体健康的四大基本因素非常重视。如果说有什么,这也是我的健康观、长寿观。”

屠老告诉我:影响健康的四大基本因素,一是父母遗传,占15%;二是环境因素,占17%(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三是医疗条件,占8%;四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占60%。这里父母遗传及环境因素属个人不可控因素,而医疗及个人生活方式,属可控因素,两者相加达68%。而在这68%中,个人生活方式相当于可控因素的88%,也就是说:养生讲科学,长寿不神秘,若要寿而康,九成靠自己。

我很想知道屠老是如何“靠自己”的,便问起他的养生心得。他谈了三条:

一是注意家教。屠老出身书香门第,其外公之父是清代状元陆润痒,故家教甚严,一直以儒学伦理教育子女,其母赐其八字真言:“正直善良,勤奋好学”,屠老为人处世始终将其作为座右铭。

二是心态平和。屠老一生有“四不”:不吸烟,不喝酒,不跳舞,不搓麻将;唯以疗疾救人为业,以收藏集邮为乐。他淡泊名利,退休后为人看病从不收钱;收藏生涯中,他曾遭两次劫难,每次藏品损失过半,但他百折不挠,从头再集,终成大家。

三是合理膳食,吃素为主。平时,他多吃素,少吃荤;水果常吃,食盐少碰。每天早餐是淡泡饭,白馒头,一杯酸牛奶,一只白煮蛋。中、晚餐,荤素搭配,以素为主,决不过量。

平时屠老餐后散散步,看看书,没有午睡习惯。晚上九时就寝,早晨七时起床,晚年生活过得安乐而多彩。

九成女人忽视的健康误区


女人在不知不觉中可能踏入了要命的健康误区,你还浑然不知。看看下面,你做的到底健康与否,我们好好的去关注下吧,为了健康多多了解下,10个要命的健康细节你是不是在做呢?

1、忽视常规妇科检查

最新医学报道发现:近5年,及早发现的宫颈癌死亡率降低了70%。妇科癌症初期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定期妇科分泌物检查很重要。医生建议所有18岁以上的女性,特别是已有性经验的女性,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妇科常规检查,其中包括分泌物化验和盆腔检查。

2、整天工作,没有休息

长时间从事一种工作会让人感到无聊,而无聊恰恰让身体感到疲惫。每天都应该尽可能地为自己找点儿乐,例如:看看笑话,翻翻休闲杂志,给好朋友打个电话。

让自己偶然做做白日梦等一些能让自己轻松的事情。

3、健身房里的马大哈

最好准备专门的健身软底鞋或厚棉袜,因为潮湿的健身房地毯很容易隐藏和滋生细菌,如足癣和足底疣。类似的还有公共更衣室和泳池的拖鞋,虽然都已消毒,但还是穿自己的最保险。

4、呼吸太浅

人们平时的呼吸总是太浅。这样血管里含的氧气水平就低于二氧化碳水平,人因此就会感到疲惫。如果血液中氧气不足,就会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这对人的身体是很不利的,所以应该每天多做几次深呼吸。

5、超负荷的卫生棉条

忙碌的你在量少的日子里也许会忘记体内卫生棉条的存在。长时间不更换棉条容易导致阴道炎症以及其他妇科疾病。卫生棉条的最长负荷时间是8小时,所以睡前务必要更换新棉条。

6、牙线会让牙缝变宽?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实际上,由于牙线质地很软,所以比起牙签来更不会伤害牙齿。一般的,一天使用一次牙线就够 了,但如果你的牙齿稀疏,就必须随身带着牙 线。每次进食完用牙线清洁时,尽量使牙线到达牙缝深处,进入龈沟底,以清洁龈沟区,但注意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损伤牙周组织。

7、锻炼模式一成不变

如果多年不改变锻炼模式,很容易造成经常锻炼的那部分肌肉劳损,而没有运动到的肌肉一直被忽视。

长此以往,很可能使身体不成比例的发展。而且,从心理上看,时常变换锻炼方式不仅使锻炼更加有效,而且更有新鲜感,也更容易坚持。

8、长期用冷水刷牙

资料表明:人的牙齿最适应35~36.5摄氏度的温度,如果经常用冷水刺激牙齿将导致牙龈出血、牙髓痉挛或其他牙病的发生。牙齿的寿命平均比人的寿命短10年以上,根源便出在凉水刷牙的习惯上。

9、高跟鞋的美丽错误

高跟鞋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女性的青睐。但鞋跟在7cm以上的高跟鞋使人体重心自然前移,给膝关节造成了压力。研 究发现:膝部压力过大是导致关节炎的直接原因 之一。另外,如果身体重量过多集中在前脚掌上,趾骨也会因为负担过重而变粗。科学证明,过高的高跟鞋还是跟腱和脊椎骨变形的罪魁。据统计,喜欢穿高跟鞋的 英国妇女中有62%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上述疾病。

10、经年不变的避孕方式

避孕方法应随着身体状况的改变而改变。即使你比较习惯目前的避孕方法,也要在体检时向医生询问是否仍适合你现在的状况。5年前常用的避孕药未必仍适合你现在的身体。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近九成老人不懂科学健身》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人健身养生”专题。

近九成老人不懂科学健身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