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保健 > 小雪怎样养生 > 导航 > 古代养生习俗

揭秘民间习俗之小雪时节

小雪怎样养生。

身体是智能的载体,是事业的本钱。对自己晚年负责,就不应该对晚年的健康透支。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我们不仅要知道养生,更要懂得养生。面对养生保健纷繁的话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揭秘民间习俗之小雪时节》,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小雪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气象学上把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的降雪称为小雪。

小雪节气的民俗

腌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人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孙思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

适宜吃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以腰果、芡实、山药熬的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yS630.COm

ys630.coM延伸阅读

小雪时节防病全家各有方


男人:小雪时节需补矿物质

冬季寒气较重,在藏精养肾的同时,男性饮食也应当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同时要做好防寒准备,尽量避免受到寒气的侵袭。

男性小雪时节的饮食,应当保持蛋白质摄入量基本不变,以增加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的方式来增加热量,比如食用苹果、香蕉、瘦肉、动物肝脏等食物。同时,还应适当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取量,像土豆、胡萝卜等常见蔬菜,对男性养生十分有益。

进入冬季以后,人体肾脏的功能逐渐旺盛,此时应及时控制咸味食物的摄取,以防止肾气过旺,上海心脏,影响人体健康。同时,男性也可多吃一些苦味食物,比如苦瓜等,可有效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

女人:冬季注重肠胃驱寒

女性冬季需防雷诺氏症,这种症状的表现是女性在受到寒冷刺激以后,出现手指或脚趾发麻、刺痛,面色苍白或发紫的现象,特别是在受到冷水的刺激以后,疾病症状会更加明显,严重时还会出现皮肤萎缩、手指溃烂等现象。因此,女性入冬以后首先要加强保暖措施,避免受到寒冷刺激,同时还要注意饮食上的调节,尽量避免这种疾病的发生。

冬季人体热量散发较快,胃肠功能有所减弱,此时不妨适当补充些零食,可以为身体提供热量。但是,零食不可乱吃,比如巧克力、葡萄干等甜食,是补充热量的良好来源,但食用过多容易导致肥胖;坚果类食物中,以核桃、板栗、杏仁等零食为最佳。无论哪一种零食,都能作为正餐的补充,切忌用零食代替正常饮食。

女性对抗寒冷发放多吃点土豆,土豆营养丰富,其中所含蛋白质非常接近动物蛋白,却几乎不含脂肪,是非常适合女性食用的食物。土豆含有赖氨酸、色氨酸等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同时还富含钾、锌、铁等微量元素,最为重要的是,土豆含有大量淀粉,可在人体内转化成糖分,提供充足的能量,有助于女性驱除寒冷。

孩子:寒冷季节莫忘补充水分

中医认为,冬季可以适当的给孩子增加肥甘厚味的食物,因为此时人体的消化机能比其他季节要活跃许多,胃酸粉笔增多加上寒冷的天气促使新陈代谢加快,导致孩子食量大增,尤其是对脂肪类食物的需求量有所升高,而且,摄取适量的脂肪还具有抑制的抗寒作用,但是切记大量食用。

小雪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逐渐进入了蔬菜的淡季,尤其是北方城市,在度过了一个冬季以后,许多孩子都会出现牙痛、便秘、口腔溃疡等症,这是体内缺乏维生素和必要微量元素所造成的。作为蔬菜的 营养代替品,土豆、甘薯等都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应当让孩子多食用。

冬季虽然出汗较少,但是小雪世界仍然处于暖冬时期,干燥的气候和室内的暖气,易使孩子出现咽干、口干等缺水症状。此时应当让孩子养成主动喝水的好习惯,避免感到口渴以后再喝水。因为口渴时身体轻度脱水的信号,应当让孩子及时补充体内的水分,也可吃些萝卜、冬瓜等润燥补水的食物,以保证孩子身体成长的需要。

老年人:小雪时节补补血

小雪以后,人们对寒冷的气候变的十分敏感,尤其老年人表现更为明显,此时除了需要做好抗寒的准备以往外,还应注意背部的保暖工作。早是魏晋时代,著名医学价格洪灾《抱朴子》一书里便提出了背宜常明的主张,现代医学则认为,人体背部有许多学位与人体的健康是有密切联系的,若受到寒冷刺激极易引发各种疾病,因此,老年人小雪应当注意暖背。

小雪时节,老年人应多吃性属温热的食物,比如猪肝、桂圆、香菜等,都可增强人体抗寒能力,提高机体活力,具有温中补虚、祛寒保暖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应避免食用辛辣味厚、油炸后考类的食物,这些食物往往燥热过盛,易伤脾胃津液,尤其对心脑血管十分不利。

老年人早餐宜食糯米粥,糯米素有药米之称,其性温燥,具有调节胆固醇以及降低血脂等功效。尤其是使用紫糯米,还可以滋阴补血,改善体内血液循环,因此人们也将其叫做补血米,属于老年人小雪养生饮食中的佳品。

端午时节忆习俗


导读:端午节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其实还有很多

端午节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其实还有很多风俗习惯,随着生活的不断进步,有些风俗习惯正在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为了让广大市民对这一节日的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也希望一些传统风俗得到更好传承,特地撰文表述。

端午节祭水神

有人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我们认为,事实上端午节最初起源于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祭祀水神(即龙母)的节日。水神在珠江流域一带称之为龙母,端午是龙母的诞辰之日,端午节是祭祀龙母的节日。这已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屈原所著的《湘君》一诗中就有越人祭水神习俗的明确记载。

端午吃狗肉补阳气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里所说的端午并不是指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是整个仲夏时节,即夏至节的五月。端即壮语的月,午即天干地支中的午月(即五月)。端午就是指五月中的午日午时。此时为一年之中天地阳气最旺的时辰,通常指夏至这一天。

壮医理论认为,壮族人生活在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人在夏天,体内在大量耗伤津液的同时,也出现败阳。故只有取阳中至阳之物才能补阳,故有阳中求阳之说法。在端午的养生食品中,狗肉扮演了特别的角色,人们认为狗肉是阳中至阳的食品,吃了能使人的阳气更旺,吃狗肉鼓舞阳气能养生。狗血尽灭一切妖魔鬼怪,为辟邪之圣品。凡狗血所达之处,邪气无生,保一切平安。狗血淋头也是此理。

而且狗肉味甘性温,补气升阳,暖身固元。端午节吃狗肉这种风俗习惯在武鸣县、马山县的一些地方民间尚存。

端午草药驱邪养生

壮族地区常见的端午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龙母巡游、赶歌圩、抢花炮、赶药市、挂药枝,佩香囊、洗药浴、吃药膳等。

相传很久以前都宜到壮族各村寨去施放毒气瘴邪,搞得人心惶惶,爷奇是一位药神,他自己上山采药来供应给各村寨防治瘴气毒邪,教人们认药,还于端午这一天号召大家都把药拿到集市上来摆,交流防治经验,与都宜示威,最后战胜了都宜,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形成了每年的药市。因此赶药市、挂药枝,佩香囊、洗药浴、吃药膳是为了买药,驱除病邪,保安康。

端午习俗详解

龙母巡游,,是抬龙母的雕像或者画像到处巡游,祭水神,保平安。

赶药市,主要是去买壮药,水菖蒲,艾叶、雄黄、釉子叶、五指柑、青蒿、香茅草,苍术、山萘、豆豉姜、肉桂叶、橘子叶、茶辣叶等。

挂药枝,是在门口挂上水菖蒲、肉桂叶、橘子叶、香茅草等。

佩香囊,是将水菖蒲、山萘、豆豉姜、青蒿、苍术等制成香囊,用于防疫避秽,洗药浴是用艾叶、釉子叶、五指柑、青蒿、香茅草、釉子叶等煮水洗澡,驱除病邪,强健体魄。

吃药膳,是将薏仁、赤小豆、黄花参、五指毛桃等煮成稀粥,清除体内拉圾,补阳气。

赶歌圩,是祭祀龙母活动,抢花炮是求龙母赐子保平安。

小雪时节的饮食养生食材


香蕉:当人体脑内5-羟色胺含量减少时,会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抑郁症状。香蕉中含有这种物质,适当增加香蕉的摄入会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安宁、快活。但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吃。

菠菜:叶酸摄入不足的人容易出现失眠、健忘、焦虑等抑郁症状。菠菜中富含叶酸,芦笋、猕猴桃、牡蛎、橘子、豌豆、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中也都含有叶酸。另外粗面粉制品、谷物颗粒、酵母、动物肝脏及水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改善不良情绪及抑郁症也大有裨益。

黑色的食物:包括黑米、黑大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

泥鳅: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气、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病后盗汗等症。

鳝鱼: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的功效,主治痨伤、风寒湿痹、产后恶露不净、下痢脓血、痔瘘。可清汤煮、清蒸或入药膳,以肉为丸沸水清汆。外用捣敷或剖片贴敷。

鲤鱼:味甘性平。具有利水、消肿、下气、通乳的功效,主治水肿胀满、脚气病、黄疸、咳嗽气逆、乳汁不通。可清汤煮、清蒸、糖醋或煨。

鲫鱼: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纳少无力、痢疾、便血、水肿、淋证、痈肿、溃疡。可清汤煮、清蒸、煎或入药膳,入丸散剂,外用捣敷。

荸荠豆浆饮:荸荠5个绞汁,兑入250克豆浆内煮熟,加入白糖适量。

小雪时节需吃苦味防“上火”


22日是小雪节气,此时节过后,外面寒冷,屋内燥热,不少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皮肤干燥的症状,老百姓俗称上火了。营养专家提醒说,为了防止上火,公众应多吃些苦味食物和清火、止咳、润肠的食物。

专家指出,由于暖气、空调等供暖设施的使用,室内很热,而外面寒冷,人们穿得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另外,一些人喜欢吃火锅等辛辣食物,这些都容易让人产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口腔溃疡、口干舌燥、脸上的疙瘩也比平日里多了,这些就是内火的表现。

为了防止上火,可适当多吃些苦味食物。营养专家解释说,就食物而言,苦味食品是火的天敌。在小雪时节,可选择的苦味食物有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这些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脑、清热润肠等多种医疗和保健功能。冬季润燥 多喝养阴生津药粥

此外,小雪时节还应多吃梨子、萝卜、荸荠、藕、甘蔗,这些食物能滋补津液,润肠除燥。尤其是萝卜。冬季,人们往往吃肉较多,吃肉则易生痰,易上火。在吃肉时搭配一点萝卜,或者做一些以萝卜为配菜的菜,不但不会上火,还会起到很好的营养滋补作用。

另外,还要多饮水,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火锅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饮烈酒。同时,在平时的营养中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如坚果、米面制品等。

春节饮食习俗之吃鱼


无鱼不成席。我国八大菜系,都离不开鱼菜名馔。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饭,老百姓更离不开鱼。鱼与余同音,又象征吉祥物,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鳜鱼,寓富贵有余。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情结。

起源于原始崇拜鱼。在除夕年饭中,鱼除了象征年年忧郁的吉祥意义外,还有隐秘的镇邪意义。早在汉代画师所绘门上的扣环,多有鱼餙作镇邪物。唐代的屋门、柜门、箱门等,都盛行鱼形拉手,以示镇邪的功能。这影响了后世除夕年饭的鱼俗。看来,除夕的鱼,在餐桌上是招财,餐桌外是镇邪,只是后一种功能其隐义,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了。

过年食鱼的习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区域,似乎有一个潜规则。鱼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摆鱼也有讲究: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满腹文章;来客是武将,讲鱼脊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还有鱼端上桌时的摆放,鱼头对着谁、尾对谁,摆下后不可再端动。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先由二位对饮一杯酒,再由鱼头的人首动筷夹鱼吃(所谓剪彩),随后大家才可以动筷,热闹气氛,欢语一片。

祖国地域广阔,民族风俗各异,过年食鱼美馔纷呈。朝鲜族人春节家宴,爱食明太鱼,祭祀林明太(古时,他发现一种鱼,帮同胞度饥荒之灾)。傣族人食竹烧鱼,从江里捞鲜鱼,开膛破肚,把猪肉和佐料塞入鱼肚内;砍来一节毛竹,劈开缝夹住鱼,放火堂里慢烤,待鱼香、肉香、竹香飘逸出来,用手撕着吃,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有好运。侗族人大年初一,从鱼塘里捞数条鲜鱼,煎、炸、烧、炖摆满一桌,香气四溢,预祝新年吉庆有余。苗族人过年吃五香鱼,把鱼去肠脏后切成小块,用酱油、盐浸泡,晾干入锅油炸;趁热又浸泡在白糖、米酒、生姜汁的汤水里,晾干入锅不防水,再放白糖、芥末、火燎锅生眼,鱼出焦香味,食之口齿生津。这道鱼菜,甜、咸、焦、香五味俱全。

黑龙江的少数民族人,大年初一到亲友家拜年,主人要摆鱼宴热情待客;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香味酥脆的炒鱼毛和鲜美透明的大马哈鱼子,令客人赞不绝口。重庆的来凤鱼,早已驰名中外;每年春节,中外游客品尝这道鱼肉细腻、汤百味浓、既辣又酸的来凤鱼。意味着龙凤呈祥。四川绵阳人过年,喜吃名菜活吃熟鲤。这道鱼菜经名厨师炸熘之法精制,观之,咀张鳃动,活灵活现;食之,肉香细嫩,鲜味十足。入食者,先要举杯把酒倒入鱼咀,鱼鳃则动得快,咀也张得大,真是妙趣横生,倍增节日气氛。在南方的一些地方,还有止酒鱼的习俗。招待客人可上数十道菜,但上鱼,主人还是看火候,即客人饮酒快到尾声,为防饮酒过量,把最后一道菜鱼端上来,客人见鱼到了,纷纷举杯喝干酒,边吃鱼边吃饭,皆大欢喜。

古老的鱼风鱼趣,给千家万户带来吉祥美好的祝愿。民俗看似一种形式,实则是人们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

小雪时节宜吃的益肾食品


这个季节宜吃益肾食品(资料图片)

一般每年的小雪节气里,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气温也迅速下降到0度或以下,如果有降水就会出现雪花。不过这时是初雪阶段,雪量小且次数不多。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农谚云: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这个季节宜吃温补食品有羊肉、牛肉、鸡肉等。这个季节宜吃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为了改善心情可增加以下食物的摄取:全麦面包:研究人员建议把面食、点心类食物当作可以吃的抗抑郁剂。吃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改善心情,效果慢但更合乎健康原则。微量矿物质硒能振奋情绪,全麦面包等全谷类食物也富含硒。鸡肉、海鲜等食物也含有较多的硒。

香蕉:当人体脑内5-羟色胺含量减少时,会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抑郁症状。香蕉中含有这种物质,适当增加香蕉的摄入会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安宁、快活。但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吃。

菠菜:叶酸摄入不足的人容易出现失眠、健忘、焦虑等抑郁症状。菠菜中富含叶酸,芦笋、猕猴桃、牡蛎、橘子、豌豆、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中也都含有叶酸。另外粗面粉制品、谷物颗粒、酵母、动物肝脏及水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改善不良情绪及抑郁症也大有裨益。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乾、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台南县归仁乡的沙仑小西瓜盛产在冬天,瓜香肉甜,它是南部冬天水果的极品。

春节饮食习俗之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

,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饮食习俗之吃汤圆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各地的特色汤圆

宁波猪油汤圆

据考证始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用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猪板油剔筋、膜,切末斩碎,放盆中加白糖,芝麻粉拌匀揉透,搓成猪油芝麻馅心小圆子。水磨粉加水拌和揉搓成光洁粉团,捏成酒盅形,放入馅心,收口搓圆成汤团。锅内清水烧沸,放入汤团煮三分钟后,待汤团浮起时加入少量凉水,并用勺推动以防黏锅。再稍煮片刻,待馅心成熟,汤团表皮呈玉色,有光泽时,即连汤舀入碗中,加入白糖,撒上桂花即成。猪油汤团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汤团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具有香、 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鲜爽可口,令人称绝。

广东潮汕四式汤圆

先将绿豆、红豆、糖冬瓜、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分别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等调味品制成四种甜馅料,将汤圆皮分别包入四种不同的馅心,做上记号。将四种汤圆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装不同馅料的汤圆各一个。特点是软滑细腻,四种味道各异。

山东芝麻枣泥汤圆

先将大红枣煮熟去核并捣成泥状,猪板油去膜用刀拍碎,两者加白细砂糖搓成馅心,和水磨糯米粉做成小汤圆,芝麻炒熟和白细砂糖研成细末成炒面,将煮熟的小汤圆在炒面中滚一圈即可,吃时油润绵软。

上海擂沙汤圆、酒酿汤圆、雨花石汤圆

擂沙汤圆是上海著名小吃,已有70多年历史。以大红袍赤豆煮熟磨细,将带馅汤圆煮熟,外滚豆沙而成,其特点是形美色艳,豆香宜人。以前是先用一只内壁带有菱形纹路的缸瓦土沙盆,再用一支质地坚硬的石榴木作为磨粉浆的擂浆棍,往沙盆中放入炒香的干豆,如花生、芝麻或黄豆,干磨出碎末粉状的香沙 ;最后,煮熟的汤圆在香沙里滚来滚去,于是黏黏的糯米丸子黏满了香沙,故名为擂沙汤圆。上海满园春酒酿汤圆选细腻糯米粉为原料,放在圆竹匾中边洒水边旋转,逐渐滚成汤圆生坯。将其投入酒酿汤锅中,加白糖、桂花煮熟。该汤圆的特点是软糯有劲,酒酿味浓,甜酸可口,清香诱人。雨花石是一道貌似雨花石的汤圆,软软的薄皮配上浓稠的抹茶馅,口感有如日式草果般香滑。最难得的是薄皮上依然能做出雨花石一样的花纹。

湖南长沙姐妹汤圆

长沙一家餐馆的著名风味小吃,已有60多年历史。由于早年经营这款食品的是姜氏二姐妹,故此得名,其制法是以糯米、大米磨浆,取粉制皮,用枣泥、白糖、桂花做馅。其色泽雪白、晶莹光亮、小巧玲珑、香甜味美。

贵州兴义鸡肉汤圆

在习惯了甜汤圆的人眼里,鸡肉汤圆是有些稀奇的。兴义的鸡肉汤圆以鸡肉为馅儿,内灌鸡汤,并附上花生酱。异常鲜美,别具特色!

成都赖汤圆

上世纪初简阳人赖源鑫到成都挑担卖汤圆,因其汤圆质好、味美,人们称做赖汤圆。该汤圆选用上等的糯米粉加水揉匀,包上用芝麻、白糖、化猪油配制的馅心。该汤圆的特点是香甜滑润,肥而不腻,糯而不黏。

苏州五色汤圆

位于苏州吴门米粉店,以糯、粳米粉配搭,以五种颜色的糯米包以由鲜肉、玫瑰猪油、豆沙、芝麻、桂花猪油等五种配制的馅心,甜咸皆备,五彩缤纷,是脍炙人口的江南风味。

海南鸡屎藤汤圆

鸡屎藤为叶类蔓薯植物,生长在热带潮湿的灌木丛之下,能够入药,具有清热、消炎、解毒、润肺醒脑的功效,民间叫土参。这种植物又能制作风味美食。鸡屎藤汤圆是三亚地区富有特色的风味小吃。 鸡屎藤叶尖长,酷似穿心莲叶,而叶比穿心莲薄,叶随藤蔓铺地生长,遇上风调雨顺年景,满山飘香。鸡屎藤初闻很难受,闻久则香,其味通心入肺,令人提神醒脑,心旷神怡。平原地区和城里人更多的是以其制作成汤圆。首先把鸡屎藤蔓、叶切成碎条,接着随着浸软的糯米一起碾(或舂)成粉末;然后拌上适量的水掐成大小直径为1厘米的汤圆;最后放入滚烫的水中煮,待汤圆熟了,才放入适量的砂糖,美味可口的鸡屎藤汤圆就做好了。虽然名字十分奇怪,但只要吃一口,保准让你叫好!

揭秘民间习俗之小雪时节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