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夏季五行养生 > 导航 > 五行相生相克养生知识

五行相生

夏季五行养生。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养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践行的并不多。日常生活中关于中医养生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五行相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递相资生,往复不休(图3.1)。

五行的这一相生次序,是古人对季节气候的变化顺序进行分析总结而得出的认识,如《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今本《黄帝内经》应用这一相生次序来说明人体中脏腑之间的依次递相资生关系,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五脏皆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心受气于脾,脾受气于肺,肺受气于肾,肾受气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筋生心血生脾肉生肺皮毛生肾髓生肝等,亦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之义。故张介宾《类经运气类》说: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循环无端。又说:水为木之化元,木为火之化元,火为土之化元,土为金之化元,金为水之化元,亦运化无穷也。

五行之间的递相资生,犹如母子之间的代代相继,故《难经》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所谓五行相生,实为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助长和促进。

相关阅读

五行


五行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五行学说是古代自然哲学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认知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五行到底是什么。

五行,指金、水、木、火、土五个古代哲学名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医学上的五行学说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为中心: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金、水、木、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有二:

一是在以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实践联系到五方、四时等,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医疗实践证明,怒可以伤肝,肝病患者有易怒、头晕、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的一些症候,采用治肝的方药或针灸肝经的穴位,能收到效果。

二是用五行的生、克和相乘、相侮等理论以阐述五脏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与阴阳学说贯通一起,可以认识到一些防治疾病的道理。《类经》: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五行学说,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内容有所丰富。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五行通套一切,也不免有某些牵强附会,脱离实际的内容。应予批判地继承。

五行学说的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一)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

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二)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三)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五)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六)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即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以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

结语:五行相生相克我们经常听人说起,看了这篇文章我们是不是对五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呢。不说它运用在各种领域就单说它的基本内容已经够有深度,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更深的去了解,相信带来的收益是无穷的。

五行天文


五行天文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很多人不是太了解五行天文学,五行天文怎么形成的呢?五行天文变化又是什么呢?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认知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五行天文到底是什么。

五星

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五行运行

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根据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的河图,也是五行的来源。

形成

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季节关系

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

春天,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属木。

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长夏属土,长夏是夏和秋之间的一段过度期,天气湿热,庄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时期,所以长夏属土。

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

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

古人认为一年可细分为五季,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

结语:通过看了上面的这篇文章我们是不是对五行天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呢,宇宙无穷大,在宇宙中还有更多未知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相信大家应该对宇宙也充满了好奇了吧,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吧。

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结合,即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和稳定。制化,即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之义。五行之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则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没有在协调稳定下的变化与发展。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事物才能生化不息。诚如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上》所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的制化规律是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五行之中某一行过亢之时,必然承之以相制,才能防止亢而为害,维持事物的生化不息。故《内经》强调五行系统中存在制约和克制的重要性,《素问五脏生成篇》将所不胜一方称为主,也是这一思想的表达: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肝其主肺也;脾其主肝也;肾其主脾也。 五行之间的制化调节,具体地说,则是: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如此往复循环。也就是说,五行之中只要有一行过于亢盛,必然接着有另一行来克制它,从而出现五行之间的新的协调和稳定。现代研究认为,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与控制论的反馈调节原理有密切的联系。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是控制系统,也都是被控对象。五行的生与克,实际上就是代表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两个方面。从控制论而言,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是由控制系统和被控制对象构成的复杂调控系统,对系统本身的控制和调节以维持其协调和稳定。五行中的每一行,皆可同时发出和接收相生和相克两种相反的控制信息,因而五行的反馈调节表现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形式。当某一行发出相生的信息,另一行接收到的也是相生信息,或某一行发出相克信息,另一行接收到的也是相克信息时,则反馈作用是加强的正反馈;当某一行发出的是相生信息,另一行接收到的是相克信息,或某一行发出的是相克信息,另一行接收到的是相生信息时,则反馈作用是减弱的负反馈。正反馈导致系统的偏离越来越大,负反馈则使系统的偏离趋向于正常。五行的反馈调节是以负反馈为主,通过五行之间的负反馈效应,维持系统的整体的稳定和正常发展。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构成了一种反馈调节回路。通过五行之间的负反馈效应而使五行系统整体上维持稳定与协调。下面以木行亢盛为例说明五行之间的负反馈调节(图3.2)。左图3.2中,木以(+)生火,则火得生为(++);火以(++)生土,则土得生应为(+++),但木以(+)克土,土被克则还有(++);土以(++)生金,金得生则应为(+++),但火以(++)克金,则金被克还有(+);金以(+)生水,水得生则为(++),但土以(++)克水,则水实为(0);同时金以(+)克木,则木原(+)之亢盛因被克而复得平也为(0)。至此,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发生了变化,但变化的结果在五行系统的整体是(0),即稳定不变。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受着整体调节,而其本身的变化也影响着整体。五行的这种反馈调节模式,表达了五行系统在运动中维持着整体稳定协调的机制。一旦这一自我调节和控制机制失常,则出现亢害或不及的变化,在自然界表现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疾病状态。

五行胜复


胜,即胜气;复,即复气,又称报气。五行中某一行过于亢盛,或相对偏盛,则引起其所不胜行(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系统复归于协调和稳定。这种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称为五行胜复。

五行胜复,源于《黄帝内经》七篇大论的运气学说。胜气的出现,一是由于五行中某一行太过,即绝对偏盛,二是由于五行中某一行不足而致其所不胜行相对偏盛。复气因胜气的出现而产生,即先出现胜气,然后有复气产生,以对胜气进行报复,使胜气复平。复气即胜气的所不胜行:若胜气为木行,则复气为金行;若胜气为火行,则复气为水行;若胜气为土行,则复气为木行;若胜气为金行,则复气为火行;若胜气为水行,则复气为土行。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则复(《素问至真要大论》),子复母仇。五行中的某一行的偏盛,包括绝对偏盛和相对偏盛,则按相克次序依次制约,引起该行的所不胜行(即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的偏盛,使之复归于平衡,以致整个五行系统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下面以木行的偏盛为例来说明复气的产生和子复母仇的过程(图3.3)。左图3.3中,木亢(+)乘土引起土衰(-),土衰则不能制水而致水盛(+),水盛乘火而使火衰(-),火衰则不能制金而致金旺(+),金旺则乘木而使木行的偏盛得以平复(0)。此处的木行的偏盛是胜气,而金行的旺盛为复气,金行的旺盛是对木行偏盛的报复。其余四行的偏盛引起的报复,以此类推。如此经过胜复循环,胜气得以抑制,五行系统复归于协调、稳定。五行胜复,又称为子复母仇。因五行的某一行偏盛,即为胜气;该行的所不胜行,是其复气;而此复气又为其胜气的所胜行之子行。复气之母行受其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复仇,故称子复母仇。如上述的木行偏盛为胜气,金行旺盛为复气;木亢乘土,金为土之子,金旺则能克木,使木行之偏盛得以平复,则为子复母仇。明代张介宾《类经运气上》说:自其胜复者言,则凡有所胜,必有所败;有所败,必有所复。母之败也,子必救之。如水之太过,火受伤矣,火之子土,出而制焉;火之太过,金受伤矣,金之子水,出而制焉;金之太过,木受伤矣,木之子火,出而制焉;木之太过,金受伤矣,金之子水,出而制焉;土之太过,水受伤矣,水之子木,出而制焉。因此,五行胜复,子复母仇,实指五行系统内部出现不协调时,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这一反馈调节机制,可藉以说明自然界气候出现异常时的自行调节,也可藉以说明人体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内部出现异常时的自我调节,并可指导治法的确定和方药的选择。

五行针灸的原理


对于五行针灸来说人们并不是那么了解的,但其实这是很好的一种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来说可以进行相对应的治疗措施,而且也不会出现任何的副作用,但这种方法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会有缓解的作用,并不是直接就针对病情症状来治疗的,是从根本上去来改善患者的免疫能力。

其一,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气、四时之法具体说来便是五行,即人由五行而成;

其二,人体之五行与天地五行相应。一个人五行平衡则身心平衡健康,反之则身心疾病丛生。

其三,五行之中唯有一行为主导(或称“护持一行”或“致病起因”);此主导一行乃先天而成,终生不变,是健康最重要的护持,是疾病之本;它与其它四行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皆损。主导一行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喜好、待人接物以及思维方式等等;

其四,五行针灸的诊断不是对疾病病名的诊断,而是对主导一行(疾病起因)的诊断,通过对人的声音、颜色(皮肤透出的颜色而非人种肤色)、气味(整个身体散发的)和情志的观察来判断,不能通过症状或者脉象或者八字推算!一个人身心越失衡,其主导一行在声音、颜色、气味和情志方面的表现越突出,这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其五,五行针灸的治疗不直接针对症状而始终以对主导一行的扶持为核心,次第井然,是治病求其本的具体体现和实施。

五行针灸的特点:

一、身心同治,尤其对“神”(心灵)的治疗有非常具体的方法(比如对“内障”的治疗等),实实在在将《素问》和《灵枢》中对治“神”的重视落到实处;

二、特别强调医患关系,要求医者深入了解病人,而非仅仅询问症状,五行针灸师与病人相处的整个过程完全是经言“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的完美诠释。因此治疗是一对一、尊重患者隐私的;

三、强调医者要训练出敏锐的观察力、感觉力,因为这是诊断的依据;

四、重视脉象,根据《难经》脉学原理;

五、治疗有序而简单,针灸并用,用穴极少,刺激极轻,治疗频率开始时一般一周只需一次,而其疗效不仅在身体层面,更是深入心灵。在心灵备受煎熬、各种身心疾病蜂拥的时代,此针可谓应时而来;

六、强调个体性,治疗因人、因时而异,既有章法又灵活简约。

五行相生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