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治未病与春季养生 > 导航 > 中医治病还是养生

中医治病以“和”为贵

中医治未病与春季养生。

“养生乃长寿之伴侣,健康是长寿的朋友。”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如何分辩关于中医养生话题的对错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中医治病以“和”为贵”,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谈到病,相信现代人头脑里很快就会浮现出:感冒、发烧、咳嗽、口腔炎、扁桃腺炎、过敏性鼻炎、中耳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痛风、脑中风、肝炎、尿毒症甚至癌症等等。近现代医学自从明确了这些病名,很自然地走向了一条对症下药治病定式,如感冒者,投以阿斯匹林;高血压者,马上使用降压剂;狭心症或心肌梗塞者,随时准备一粒硝基甘油锭;长了癌肿则以手术割除,再用化疗放疗以希望能对癌细胞斩尽杀绝,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对症治疗,满足了患者希望看到的立竿见影效果的心理需求,在一定情形下,临床也确实有急则治其标的必要性,但同时留下的药源病和医源病也成为当今社会难题之一。

美国狄恩?博威尔医师曾感慨说:我们将传授于你的知识中,有一半是错误的。不幸的是,我们并不知道是哪一半。这话其实并不夸张,让我们回头去重审一段历史也许会有所悟:1676年荷兰人吕文胡克创制出第一架可放大200倍左右的显微镜,从此人们知道在自然界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存在。再后来放大几百倍甚至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问世,人们又知道了在自然界还有一类普通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的,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比细菌还要小的微生物病毒的存在。此后,人们对病毒、细菌等的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致病机理以及种类等认识突飞猛进,相应的抗生素也不断被发现,并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人们也确实体会到了杀死病毒细菌那种立竿见影疗效的快感。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逐渐显现,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逐年增加,这种情况不但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额外增加抗生素的消耗量,而且尤为严重的是,抗生素对人类的负作用也是非常大的,突出的危害表现在导致人体内稳态失调。在抗生素代代升级却赶不上致病微生物变异繁殖速度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诸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毒、手足口病毒(肠道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在向人类疯狂地报复,人类处于手忙脚乱地疲于应对状态中。

我们知道,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自我发育而产生的生物圈是来之不易的,有人比喻,一幢富丽堂皇的大厦并不比一方貌似混乱的丛林更有秩序,因为前者是人为因素的产物,称为他组织,他组织的秩序是一种死秩序,后者称自组织,而自组织的秩序则是一种活秩序。当遭到外来冲击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自组织的秩序有自我修复能力。如人体消化道是个微生态环境,其中有100多种细菌,总量可达100兆个。这些细菌必须达到生态平衡,人体才会健康。人类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严重破坏了人的内稳态,也就是自组织秩序,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类药。

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都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在生物界,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它们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盛衰依存,祸福倚伏,共同形成一张环环互扣、丝丝相连的大网。每一种生物都是它所在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通过食和被食的关系和其他生物相连。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对待自然的智慧和伦理原则极具环保意识。中庸这个范畴,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是儒家处世的美德规范。中庸也叫中和,基本涵义是和谐、平衡、恰到好处。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得其位,一切都会走上正确的轨道,万物也会发育成长和繁荣。中医的治病观,正是立足于这种观念之上的治病方法,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和同于道是最佳安身立命之道,立足阴阳失调谓之病及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的认识高度,治疗方面给予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的调理,强调主体的自我控制与整体把握,而不是分析中了什么细菌病毒。我们呼吸的是自然的空气,喝的是自然的水,吃的是自然的饭,所以我们的生存是离不开细菌微生物的。大自然给人生存的权利,也给细菌病毒同样的生存权利。按中医的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就是说你如果阴阳处在一个很平衡的状态,你就不会得病,你就可以和这些细菌病毒和平共处;如果你自身的正常状态被打破,赋予了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了,它就危害你了,你就病了。

中医治疗一切以养为主,以治为辅,以内为主,以外为辅。一切养生和诊治方法都是为了回到主体自身,调动内在的生命因素,靠机体自身的内在功能,去适应自然,达到健康与长寿的目的。所以无论是调和营卫的桂枝汤,还是清热解毒的银翘散,还是辛温解表的麻黄汤等等历代名方,其根本都是为了提高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能力,以提高健康指数为要旨。为什么两千年以前的《伤寒论》方子到现在还有效?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让致病因子赖以生存的条件被打破,改善人体的内环境,让你的内环境得到自我修复,这是中医对治病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用两千年前的麻杏石甘汤治疗今天的肺炎依然有效的原因。中医这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中庸达观治病观,不仅与西医短兵相接、针锋相对治病观相辅相成,更是在努力追求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

ys630.COm精选阅读

秋季养生“和”为贵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时至秋令,碧空如洗,地气清肃,金风送爽,万物成熟,正是收获的季节。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调和情志 远离悲秋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可见,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正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所以,中老年人要结伴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大自然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一切忧郁、惆怅顿然若失,愉悦和谐的情绪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秋冻有节 和用强身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领悟其中真髓。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等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寒冷刺激可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和健康。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饮食调和 润肺防燥过了“秋分”之后,由于雨水逐渐少,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对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李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三色粥清热养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窝粥养肺止嗽,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目的。健身锻炼 动静和谐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对诸多的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和谐,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需注意的是,喜爱耐寒锻炼的人,从秋天开始,与天气变化相应相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注重预防 和而安康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病的复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节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而祸及生命。因此,人人都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一是注重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老胃病患者更要注重膳食调摄,和中养胃,做到饮食有节,温软淡素;禁食生冷,不暴饮暴食,戒除烟酒。二是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并采取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对儿童要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对接触乙脑的人员和易感人群,也要及时注射乙脑疫苗,以增强免疫力。三是天气骤变时要防伤风感冒,对老慢支、哮喘患者可起到防复发的作用,四是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进行干预治疗,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保持和谐平衡,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安度金秋。

中医驻颜 以血为本


养生导读:美丽是女人一生的追求和梦想,女人真正的美丽是以血为本。女人的一生,与血有着不解之缘。有人说女人是水做的,女人生来柔情似水,那只是说出了女人的形,其实血才是女人内在的神韵,是女人真正的生命源动力,血是女人健康的根本,美丽的根本。这里所讲的中医抗衰老方法即是以养血为主。

中医驻颜术一:调和仁、冲二脉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意思是: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长全;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天癸决定女性生命周期

从这里我们知道女性衰老的年龄大约是从三十五岁开始的,原因是阳明经脉的气血衰退,故面始焦,发始堕。

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几千年前就提出了生命周期的概念,把女性生命规律掌握得如此精密。在这段文字描述中,有一个词汇非常关键,那就是天癸。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人出生后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不断得到脾胃化生的后天之精的培育,而逐渐充盛起来,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而逐渐趋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也随之减少,甚至逐渐耗竭,性腺也逐渐衰退,生殖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人就从中年而转入老年。

女人的一生要经历青春期、孕产期、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划出一道生命的弧线,描绘出女人一生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轨迹,调控这一弧线是否完美的决定者,就是天癸,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认识,则是激素。


激素分泌紊乱或下降是机体走向衰老的首要原因,而过早衰老也是一种疾病,并且是一种决定健康和生存质量的严重疾病,是必须也是可以被治疗的。

颜面保健,又可称美容保健,古人谓之驻颜,颜面保健的主要目的是使面色红润,洁白细腻,无明显皱纹和雀斑等。中医养生学所讨论的颜面保健,主要的侧重点是在抗衰老上,使青春容颜永驻。在具体的保健手段的使用上,着眼于脏腑与气血,注重整体的、综合的调养,从根本上保证面容的不衰老。

中医驻颜术二:颜面保健法

1、按摩美容

按摩美容可以促进颜面气血流通,面部焕发光泽。具体做法可以在清晨起床后,用左右手摩擦耳朵,然后轻轻牵拉耳朵;再用手指摩擦头皮,梳理头发;最后把双手摩热,以热手擦面,从上向下十四次。



2、针灸美容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整各脏腑组织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而延缓皮肤衰老。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辨证取穴组方进行调整。如在除皱方皱方面,可针刺丝竹空、攒竹、太阳、迎香、颊车、翳风等。


3、药物美容

药物美容可分为内服美容方药和外用美容品两类。在外用上,可使用药膏、药散、药糊等,涂抹于面部。 如玉容西施散:绿豆粉60g,白芷、白芨、白蔹、白僵蚕、白附子、天花粉各30g,甘松、山柰、茅香各15g,零陵香、防风、藁本各6g,肥皂荚二锭,诸药研为细末,每次洗面用之,可祛风润肤,通络香肌,令面色如玉。据《光绪慈禧医方选议》中记载,慈禧太后就是以此方加减进行养颜保健的,她六十大寿时的照片仿佛只有四十多岁。

中医驻颜术三:按摩三阴交穴

其实,三阴交穴就是我们的父母留给我们的巨额财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三寸处(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三阴交对女人、对人体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

秋季养生要“和”为贵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调和情志远离悲秋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对中老年人来说,应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秋冻有节和用强身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领悟其中真髓。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等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饮食调和润肺防燥过了“秋分”之后,由于雨水渐少,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证。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对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窝粥养肺止嗽,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目的。健身锻炼动静和谐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对诸多的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注重预防和而安康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病的复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节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而祸及生命。因此,人人都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进行干预治疗,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保持和谐平衡,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安度金秋。

中医治病慢吗


经常有人在选择治疗疾病的时候都会选择中医来治疗,中医治疗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治疗效果比较缓慢的治疗方法,所以说大多数的人一感冒或者是不舒服就不会选择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在目前这个时代,中医的治疗已经广泛的传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传入了市场,这样的治疗方法简单,那么中医治疗疾病真的慢吗?

所谓中药治病慢,完全是广告商不负责的宣传。

辨证用药准确,对于急性病,很多时候可以一剂而止其病。比如少阳症之于小柴胡汤。 如果你留心看中医的病人,很多时候你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老师,你这个药好,我回去吃了一次,就觉得怎么怎么样。 这就是辩证准确。 清·吴鞠通: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括,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少受一日之害。 兵之神速,就要体现一个快字。

不过话说回来。 现在想遇一个真正的中医很难,95%的打着中医旗号的“中医”实则中医之门都没入,看病用药完全是西医的思维方式,概不知中医和西医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下,如此用药完全是庸医之举。疗效速度上不去,所谓的慢慢调理实际就是他们的借口了。

补充一句,中医在内科疾病方面,保守的说80%比西医更有效迅捷。现在的医院中医之所以发展不好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人材断档,真正懂中医的医生没多少了。最关键的我认为是:有很好的疗效,而没有经济效益。

中医的独特之处

1.中医是自然疗法

中医治疗主张顺应人体的阳气,主张按自然规律治病。中医治病是增进机体的生机活力,让机体以自身的能力去消灭疾病。比如更年期综合征出现明显的症状时,西方现代医学主张用西药停止月经,月经一停,不适的症状自然就消失了。但这样一来,病人的生机也丧失了。因为妇女有月经说明肾气足,人为地毁灭月经,也就是毁灭肾气,是一种愚蠢的治疗行为。

2.中医重视人体的正气

中医治病为什么效果非常好,因为中医是治疗病的人,而西医是在治疗人的病。正因为如此,中医更重视病人的身体状况,也就是重视正气的状况。不管是什么病,如果此时人体自身的正气仍旧充足,只要把邪气赶出去,病就痊愈了。

有些人说的中医治疗疾病慢是因为疾病比较严重吧,治疗疾病的效果是快还是慢还得根据疾病的症状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而中医治疗疾病虽然说有时候是比较缓慢,但是慢的过程中效果很好,通过慢慢的调节,中医治疗可以治本,不要贪图快就选择其他的方法治疗,而质疑这个中医治疗。

中医治病方法有哪些


   

   中医不仅可以养生,还可以帮助我们治病,中医在我们中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就是通过中医的方法,治疗疾病,缓解病痛,从古至今,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传统的治疗方法,运用到现在的中医治疗中,非常有效,中医文化是我们中国医学的宝贵财富,很多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那么中医治病的方法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诊治疾病首先要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治病必求其本”和《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的“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为妄行”,都是强调找出疾病本质治疗的重要性。

   任何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有许多症状出现,而临床表现又有真假之别。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医生必须作过细的调查研究,通过综合分析推理,透过疾病的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给以恰当的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否则被假象所迷惑就会犯误诊误治的错误。例如头痛,可由于外感、血虚、肝阳上亢等多种原因所引起,治疗时应找出它的病因所在,分别采取解表、养血、平肝潜阳等方法进行治疗,否则疗效不好,甚或加重。如风寒外感头痛,是因风寒束表,阳气闭塞而痛,因之其治则为疏风解表止痛,常用麻黄、白芷、羌活、防风等治疗。如用此法治疗血虚头痛,则会因其辛温香窜伤阴,而不利于血虚头痛;若用其治疗肝阳上亢头痛,则会因其辛温升散,耗伤阴液而使肝阳上亢症状加重。反之亦然。这种辨清疾病本质,给予针对性治疗的方法就是治病求本。

   标本兼治(又称标本同治)

   标本兼治,首先适用于在标本俱急的情况,由于病情严重,不允许单独治标或治本;其次适用于标本都不严重,病情允许采取标本同治,而且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者。前者如原患肾炎又复外感风寒,既有全身浮肿、不得卧、腰痛、小便不利,又有恶寒无汗、胸痛咳喘等症状。其病本在于肾虚水泛,病标是风寒束肺,治疗时应解表宣肺与温阳化水同用。后者如病人素有气虚,又患感冒,治疗时应解表与益气两法同用,方能收效。

   

   根据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医讲究的是从现象看本质,根据不同的症状来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使之最后达到痊愈的效果,中医相比西医治疗不同的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疾病,还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找到问题所在,抓住病因,彻底治愈。

老中医治病配方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应该知道,许多西医不能治疗的疾病,老中医几乎可以治疗。虽然老中医的治疗方法不是特别的科学而且都是一些偏方或者是秘方,但是对于一些疾病来讲的确有治疗的效果,所以很多人一旦生病了之后都会选择用老中医的配方来治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姜就是一种比较好的中医配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感冒、头痛:1、把双脚泡在温热的姜水中,姜水最好漫过脚面,以水浸到脚踝为适宜。泡脚的时候还可以往姜水中放少许的食盐和醋,然后不断往里面加入热水,一直泡到脚面变成红色为止。2、此法对风寒感冒、头痛、咳嗽治疗效果显著。

偏头痛:1、当偏头痛发作时,可用热姜水浸泡双手。2、大约浸泡15分钟左右,痛感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面部暗疮: 1、用温热姜水洗脸,每天早、晚各1次,持续约60天左右,暗疮就会减轻或消失。2、此法对雀斑及干燥性皮肤等亦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腰肩疼痛:1、在热姜水里加少许盐和醋,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患处,反复数次。2、此法能使肌肉由张变弛、舒筋活血,可大大缓解疼痛。

脚臭:1、将脚浸于热姜水中,浸泡时加点盐和醋,浸泡15分钟左右;2、抹干,擦点爽身粉,臭味便可消除。

牙周炎:1、用热姜水代茶漱口,每日早、晚各1次。2、如果喉咙痛痒,可用热姜水加少许食盐代茶饮用,每日2~3次。

口腔溃疡:1、用热姜水代茶漱口,每日2至3次;2、一般6至9次溃疡面即可收敛。

头皮屑:1、先用生姜轻轻擦洗头发,2、然后再用热姜水清洗头发,可有效防治头皮屑。

醉酒:1、用热姜水代茶饮用,可加速血液流通,消化体内酒精。2、还可在热姜水里加适量蜜糖,可缓解或消除醉酒。

以上的这些内容就是针对老中医治病配方的详细介绍,希望大家看了之后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生姜,除了正常的食用之外,生姜是一个比较好的药用材料。而生姜煮出来的姜汤水也有很好的药用效果,让大家能够正确的使用,从而得到一定的帮助。

中医治病以“和”为贵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