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 导航 > 饮食养生之一

冬饮补酒 中医进补法之一

“养生乃长寿之伴侣,健康是长寿的朋友。”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只有作好了平日的养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饮补酒 中医进补法之一”,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令饮补酒是历代民间最常用的一种进补方法。《千金要方》日: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终身常乐,百病不生。因此,药酒自古以来就有百药之长的说法。又因其制作方便,很适合家庭自制,药酒养生也就倍受推崇了。这里,向您介绍几种,泡制方法简单,冬令服用有益于滋补强身的药酒,供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泡制服用。

鹿茸酒

鹿茸3g,白酒500g;l寻鹿茸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盛有白酒的瓶或罐内,密封,浸泡7天即可。补肾壮阳,适用于肝肾不足诸症。鹿茸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为补阳之名贵之品。《本草纲目》说其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素体阳盛者、阴虚阳亢者忌饮。

灵芝人参酒

灵芝50g,人参25g,冰糖5D0g,白酒2000g。将灵芝洗净,切成薄片,人参切成薄片,放入盛有白酒的瓶或罐内,加入冰糖,浸泡15~30天即成。此酒大补元气、益肺健脾。适用于各种气虚之症,尤适用于脾肺气虚之食欲不振、倦怠无力、脘腹胀满、反胃及呼吸短促、喘促、久咳、肺痨等疾。灵芝系多孔菌科植物和紫芝的干燥担子果。味甘、性平,归心、脾、肺、肾经。《本草纲目》提到其可疗虚痨。载其治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等慢性疾患。灵芝可宁心、益肺气、健脾、强肾。加之人参大补元气,冬季常饮灵芝人参酒,对于防病保健,延年益寿大有益处。人参不宜与萝卜、同食,饮此酒的同时,不宜饮茶。

仙茅酒

仙茅50g,白酒500g。将仙茅洗净,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盛有白酒的瓶或罐中,浸泡7天即可。温肾壮阳,适用于肝肾不足之遗精、阳痿、早泄小便频教或小便不禁等,还可用于寒湿痹痛。仙茅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根茎,其味辛,性热,有毒,归肾经。入肾经而温补肾阳,为壮阳祛寒之峻品。《本草正义》日:仙茅是补阳温肾之专药,亦兼能祛除寒湿。阴虚火旺者忌饮。

腽肭脐酒

腽肭脐30~50g,白酒500g。将腽肭脐洗净,切成小块,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盛酒的瓶中,浸泡一星期即可。温肾壮阳,适用于肾阳虚之阳痿、遗精、精冷、腰痛、畏寒喜暖及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等症。腽肭脐是雄性海狗的外生殖器,其味咸,性热,归肝、肾经。主要功能为温肾壮阳。《药性论》说其治男子宿症,气块,积冷,痨气赢瘦,肾经衰损,瘦悴。腽肭脐性热,故素体有热者,阴虚火旺者皆忌饮.

ys630.coM延伸阅读

中医艾灸疗法是冬病夏治疗法之一


中医艾灸疗法是冬病夏治疗法之一。其中,艾灸的穴位有很多,如足三里穴、背俞穴等等。其中,艾灸背俞穴可补阳气,治五脏六腑之虚损,是阴病行阳的重要要场所。同时,艾灸俞穴还可有效治疗冬病夏治的里咳喘,疗效显著。

穴位:背俞穴

部位:在背腰部,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方法:艾灸条每次一支,对准背俞穴点燃,灸完为止,每日一次。

艾灸背俞穴的作用: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治疗五脏六腑虚损。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如大家熟知的冬病夏治对咳喘的治疗,许多穴位就是采用背俞穴,也是夏天用阳之位补阳的重要场所。

中医专家提醒:冬病夏治中使用艾灸背俞穴疗法可补阳气,治五脏六腑之虚损。但由于穴位较多,如何准确对背俞穴实施艾灸疗法,建议在家使用艾灸背俞穴疗法前,应提前与医生沟通。

冬令进补 自我保健方法之一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是我国传统的防病强身、扶持虚弱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

祖国医学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节,更宜进行食补。这对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体康复等方面,更能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冬令进补应顺应自然,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老年人每天晨起服人参酒或黄芪酒1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冬季常食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牛奶、豆浆等,可增强体质。

将牛肉适量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有益气止渴、强筋壮骨、滋养脾胃功效。

阳气不足的老人,可将羊肉与萝卜同煮,然后去掉萝卜(即用以除去羊肉的膻腥味),加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饮汤,有兴阳温运之功效。

黑小豆,中医常用的养生品之一


黑小豆也称为“五脏谷”,是中医最常用的养生食品之一,其形状类似肾形,而且色黑又能入肾,因此有补养先天的功效。

五脏谷

宋朝养生家陈直,写了一本书叫《养老奉亲书》,较早记录了黑小豆的养生方法:“李小愚取黑豆紧小而圆者,清晨以井花水吞二七粒,谓之五脏谷,到老视不衰。”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功能都需要先天肾气鼓舞,黑小豆补肾而安五脏,故名“五脏谷”。

医载

《冷庐医话》一书的作者陆以湉29岁患风火赤眼,好了以后因过早用功读书,导致眼睛昏涩畏光,不能写字,百治不效,而且越来越重。没办法,只好谢去生徒,闭门静养,专服黑小豆,半年之后,视力复原。所以,他再以后的20年里,一直服用黑小豆,到老目光如旧,灯下可做细字。

服用

黑豆豆当选择紧小的,而不是大的,一般洗净吞服即可,不但可以明目,而且可以防治脱发,减轻耳鸣耳聋,健脑提高记忆力,润肠通便,中老年人不妨一试。

中医补阴阳养生法好处


秋冬季节天气变得越来越冷,气温总是忽高忽低,人们开始从薄薄的夏装换成了毛衣和棉袄,等到再过几天或几天起就变得非常寒冷,很多人都要穿上自己的羽绒服了,那么随着天气变得一天比一天寒冷人的生理方面和身体方面也会随之而来受到寒气的侵犯,对于中医补阴阳养生法,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药膳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它包含药粥、药酒、药饭、药菜等。保健药膳应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扶正固本,对某些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类药膳多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能够调节某些生理功能及延缓衰老。

以下介绍5种中老年人常用的保健药膳。

1.黄芪茶

黄芪10~20克,切成薄片,置保温杯中,用开水浸泡半小时后,即可代茶饮。饮完加开水继续浸泡,次日换药,可连续服用3个月以上。

黄芪是补气诸药之首,能益元气、壮脾胃、疗虚损、抗衰老。营养分析表明,黄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质和多种氨基酸。实验研究发现,黄芪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抗病能力,促进物质代谢,降低细胞中脂褐素的含量。中老年人入秋后坚持以黄芪水代茶喝,可以预防冬季感冒和气管炎复发。

2.花生粥

花生45克,洗净,连衣皮捣碎,加入粳米100克,同煮为粥,待熟时加入冰糖少许,即可食用。可当早餐,也可长期食用。

《本经逢原》载:“落花生粥润肺、止咳、悦脾”,能健脾胃、补中益气。花生仁中含有40%~50%不饱和脂肪酸及蛋白质、碳水化物、多种维生素以及胆碱等多种有效成分。

脾胃气虚的人食用,煮粥时加入些山药;肺虚干咳的人食用加入些百合;贫血、血小板减少者食用,加入些红枣同煮食,效果更好。花生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慢性腹泻患者不宜吃。霉烂花生因含有能致癌的黄曲霉毒素,不能煮食。

3.红枣糯米粥

红枣10枚,糯米100克。先将糯米加水煮至八成烂以后,再放入红枣,5分钟后即可食用。

红枣是一味养心补血、健脾益胃的中药,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铁。

另外,红枣中含有的钙、磷等物质,比一般果品多2~12倍,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扩张冠状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长期服食红枣糯米粥,对增进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都有一定作用。

相信在寒冷的冬季有不少的女性皮肤方面一定出现缺水和锁不住水分,使用了很多化妆品和护肤品,用麻烦可是能锁水的效果又不好,首先就要注意个人身体恢复了,对于中医补阴阳养生法,为大家就介绍到这里。

中医教你冬补夏吃治未病


导读: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的一种疗法,在夏季治疗各种冬病往往可以起到更好的疗效,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完全可以冬补夏吃,冬季合理进补可以预防各种夏病的发生,起到治未病的功效。

生姜

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是民间的良药,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男子不可百日无姜,饭不香,吃生姜,冬有生姜,不怕风霜,称之呕家圣药,别名还魂草(姜汤则称还魂汤),需要注意留皮则凉,去皮则热。

绿豆

民谚:夏喝绿豆汤,冬煮银耳汤。绿豆糖水是夏天最经典的消暑饮料,绿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含的蛋白质几乎是粳米的3倍,李时珍称之济世之食谷,菜中佳品。夏天喝绿豆汤可防治中暑、目赤、喉痛、痱子、便秘、尿赤、烦渴等症,干燥季节不宜常饮。

鸭肉

民谚:冬天吃鸡,夏天吃鸭。鸭肉最大的特点是不温不热,还能清热祛火,而且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等,特别适合湿热、虚火过重之人,被誉为补虚劳的圣药。中医也推崇咸鸭蛋,它的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高于鸡蛋、鲜鸭蛋。

羊肉

民谚: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长沙冬羊伏狗,徐州伏羊冬狗,夏吃伏羊冬不寒,伏羊习俗被列为上海非遗,很多人认为夏天食用引发上火,专家认为,夏天耗气伤津,加重脾胃虚寒或寒湿困脾等,羊肉则能提高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

鳝鱼

民谚:冬吃一枝参,夏吃一条鳝。小暑前后的黄鳝最为肥美,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据说鳝鱼是眼药,古代的大力士经常吃鳝鱼。而它的小老弟泥鳅有水中人参之称,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鲫鱼

民谚:冬鲤夏鲫。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广东人夏季饱受湿热的困扰,喜欢用之煲汤,如鲜生地和鲜土茯苓煲鲫鱼,鲫鱼补益利水,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土茯苓解毒利湿、消炎散结,又可防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阴囊湿疹、痈疮肿毒等。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比较常见的食补治未病的方法。有需要的读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还要注意这些方法只适用于预防,如果真的有身体不适,应该到医院就诊。

中医教你正确补中益气法


中医通常把补益类中药分为四类:即补气类中药、补血类中药、补阴类中药、补阳类中药。其中补气中药有: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等。补血类中药有:当归、熟地、阿胶、何首乌、桑葚、龙眼肉等。补阴类中药有:沙参、玉竹、麦冬、百合、枸杞子、黑芝麻等。补阳类中药有:鹿茸、冬虫夏草、韭菜子、蛤蚧、杜仲、核桃肉等。那么,如何使用这些补益类中药呢?中医上主要是依据病情和时令来选择。

一、根据病情补益

中医在认识疾病、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最讲究辨证论治。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和原则,用药治病如此,在补益方面的选择也是同样,必须按照中医用药的特点,分清阴阳气血的虚实,辨证用药,才能真正发挥其补益的功效。

阴虚:常见身体消瘦、头晕耳鸣、嘴唇殷红、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咳喘咯血、遗精。即可选用沙参、玉竹、麦冬、百合、枸杞子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阳虚:多见于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无精打采、腰膝酸软、自汗、小便清。即可选用补阳类中药,如鹿茸、冬虫夏草、韭菜子、杜仲、核桃仁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气虚:当出现困倦乏力、气短、不愿多讲话或讲话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稍加运动即大汗淋漓时,即可判为气虚。这时就可以服用补气类中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各类成药或汤剂。

血虚:常常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口唇与指甲盖色淡、心悸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这时就可以服用补血类中药,如当归、何首乌、阿胶、龙眼肉、熟地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通常虚证出现时不单纯只是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是有密切的联系。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同源、阴阳互根,在病理上往往互相影响。如气虚不能生血,血虚又会影响气弱;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又可导致阴虚等,最后还可导致阴阳气血俱虚。所以,必须根据症情的具体变化,正确使用补益类中药。

二、按时令补益

中医所讲的症,不但是讲明气血阴阳虚实的情况,而且反映出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在一年当中,由于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对人体形成了不同的环境,中医认为春温、夏热、而暑湿盛,秋凉而燥,冬寒。因人的生理病理受这些季节气候的变化影响,因此,无论是在健康的情况下,或是在出现疾病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季节特点来使用补益类药物。

春季,特别是遇到少雪温盛的异常气候时,肝病多发,此时便可应用一些滋阴养肝的药物,如枸杞子、女贞子、杭菊花或菊花晶等。夏季人体出汗较多,中医认为易伤津液和气,故可常饮绿豆汤、藕粉、荷叶粥等,既可养阴益气,又可防暑降温。另外,夏季温度较高,如逢多雨也会使湿度大大增加,这样利于细菌的繁殖,所以,夏季又易发生胃肠道疾病,宜时常服用藿香正气水(丸),可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干燥,人体开始处于收缩的状态,这个季节常常会引起一些老年人咳嗽或咽喉痛,这时就可以服用一些生津润燥的药物,如银耳冰糖煎服,或再加些川贝效果更佳,还可服食百合粥、秋梨膏等。冬季天气寒冷,为了抗寒保温越冬,人体处于准备贮藏能量的阶段,此时予以适当的进补,增加体内的精血、元气,既可防寒抗病,又能为翌年春天打下一个良好的生长基础。可用人参、枸杞子、何首乌、杜仲、肉苁蓉、天麻、核桃仁等,阴阳皆虚者还可服用金匮肾气丸,脾气弱者可服用人参归脾丸。

由以上可以看出,一年四季的变化与药物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若不考虑季节的不同,不加辨证分析的使用药物,轻者达不到目的,重者则会加重病情,危及健康。所以,四季用药的学问不可忽视。

冬饮补酒 中医进补法之一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