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十大养生误区 > 导航 > 心血管病防治养生

心血管病防治养生

2019-10-12

老人心血管病防治十大误区

十大养生误区。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如何分辩关于中医养生话题的对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老人心血管病防治十大误区”,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秋冬季天气变冷,是心血管病高发季节。如何才能科学有效防治心血管病呢?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开展了正确认识心血管病,科学防治心血管病健康讲座,向大家介绍了十大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只有老年人才得冠心病和高血压。仅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达到8%。所以,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应定期测量血压。此外,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这个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目前我国冠心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误区二:运动量越大越好。现代人特别是办公室族,平时没时间锻炼。偶尔放松便到健身房狂练一番。其实这样的危害更大。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一旦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误区三:尽量不吃药。很多冠心病患者,犯心绞痛时,总是尽量忍着不吃药,以为经常吃药,以后就无效了。其实,如硝酸甘油等急救用药,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高时,才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不会形成耐药性。

误区四:急性心梗保守治疗好。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有20多年历史,它创伤小、效果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很多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但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因此,即使放了支架,同样应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误区六: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降脂药。国内外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血脂化验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并不一定就不需要治疗,关键要看个体情况。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35毫克/分升,健康人而言,属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但对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则该血脂水平就偏高。

误区七:血脂正常后即可停药。高血脂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脂血症就治愈了。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升高。

误区八:降脂药物副作用严重。很多患者认为降脂药对肝肾的副作用很大。血脂稍高一点儿,还是不吃药好。其实,就目前最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来说,大多数人对它的耐受性良好,通常只有0.5%2.0%的病例发生肝脏转氨酶升高。

误区九:高血压没症状不用治疗,只要是降压药大家通用。大约有50%的早期高血压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这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对高血压不敏感,但高血压所造成的危害却不会消失。另外,高血压病因复杂,不能用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服药,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

误区十:血压低于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了。大于55岁的血压正常者,90%可能发生高血压。所以,应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对于还患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血压水平应低于130/80毫米汞柱。

yS630.Com相关推荐

心血管病人的房室养生


心血管病人的房室养生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等。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常因畏惧心理,导致性功能障碍。配偶中如有一方患有心血管疾病,无病的一方同样会出现相似的畏惧、压抑和焦虑,性功能必然受到影响。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由于血管张力和血管本身的变化,对组织的供血不足,导致勃起障碍。此外,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甲基多巴、噻嗪类利尿剂,β-阴滞剂等药物也可导致性功能障碍。

《金瓶梅》中西门庆在时突然死亡,这就是所谓“马上风”,实际是诱发心脏病猝死。心血管病患者对性生活很害怕,唯恐死于“马上风”。据实验证实,男性在性时,收缩压可增加40~100毫米汞柱,舒张压增高20~50毫米汞柱,呼吸超过40次/分,心率在平时基础上增加50~100/分。性活动时消耗能量的差异很大,据报道:由猝死的绝大多数是非夫妻间所致。因为非夫妻间的过度兴奋和剧烈运动,往往比本身的危害更大。

其实患心血管疾病后没有必要过分谨慎地回避性生活,冠心病也不是性生活的禁区。只要合理安排性生活,注意休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尽量选择对性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遇到性功能抑制现象,应及时告诉医生,以便及早处理。在合理用药,适当休息,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可适当安排性生活。行房时应采取省力的体位,动作和缓轻巧,避免剧烈运动。

对心肌梗塞病人,应该在急性心肌梗塞完全康复后6个月才能考虑恢复性生活。如后心慌心跳剧烈,心律显著加快,呼吸急促,甚至心力衰竭,应该在症状完全消失一段时间后再考虑恢复性生活。时出现胸痛应立即停止,并及时服硝酸甘油等。伴有其他传染病和发热时应暂缓恢复。恢复正常性生活后,如遇到气温变化较大应暂时回避。饮酒2~3小时内,剧烈运动后,工作疲劳,精神紧张,情绪不佳时也应暂时休息。

冠心病患者不要过分频繁,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过分用力,最好选择省力的体位。如半坐位或坐位,可减少左心室扩张,防止心绞痛。侧位双方都不费力。冠心病患者应在床边备好酸甘油等急救药品,以防万一。

高血压病人应在血压稳定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性生活,以免发生意外,特别要注意时的节律、强度和体位。

预防老年心血管病


随着科学、卫生、医疗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的提高,人类寿命在不断的延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有不少老年人平时身体还挺壮实,退休后正值儿孙绕膝、欢度金色晚年的幸福时期,却突然因患冠心病、脑中风等病卧床不起,痛苦万分,给晚年的家庭生活蒙上一层阴影。但也有不少老年人,虽已古稀,仍银发童颜,步履轻松,活跃在贡献余热的岗位上。这样大的差距,固然与平素的身体状况和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预防保健及正确的治疗早期先兆病有关。下面浅谈这方面的知识。

1、良好心情

老年人心情一定要保持开朗,情绪安定,要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和突发事件,节制七情(喜、怒、忧、思、惊、恐、悲),保持不生气,不发火,少激动,必要时事先服些安定类药片,或采取旅游、转移思念等回避方法。个人欲望切不可过多过强。生命力最强的是一颗善良而勤劳的心。对一些生活小事难得糊涂为佳,个人的一些损失或委屈采取吃亏是福的精神安慰也不失为上策。退休后要克服失落感、孤独感,主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尽快适应新环境。

2、规律生活

一定要注意规律性生活,妥善安排好充足的睡眠与休息,看电视、玩扑克、打麻将、聊天均不能过晚。要根据身心情况,定时做各种保健活动。尤其是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更要重视持之以恒的、合适的肢体活动,但运动量不宜太大。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病人坚持以慢跑、散步、骑车、气功等适度锻炼为主,配合综合治疗,会收到良好效果。


3、饮食的调理和控制

预防心脑血管病,一定要对饮食进行调理和控制。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糖也是病从口入。解放军85医院曾对上海、苏州三个寺院一百名吃素的老年僧人和养老院一百名吃荤的老人做体格检查,结果发现吃荤的老人组血液粘度高,患血管病率高达67%,健康率仅8%;而吃素的老人们普遍血液粘度低,患血管病率18%,健康率达57%。说明低脂清淡饮食,有稀释血液及保持血液循环畅通的作用。

4、饮食的平衡

饮食的平衡对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除米面、豆类外,要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钾、镁的水果如香蕉、苹果、柑桔等,常吃些香菇、木耳、黑芝麻、鱼虾、牛奶、大蒜等,鸡蛋每天一个。适当食植物油,少食动物油、糖类,少吃动物内脏及肥肉。每天食盐量(包括酱油)要减至5克左右。吃饭不可过量,糖尿病人每餐2两豆面。过胖、过瘦均不好。老人对口渴反应迟纯,容易缺水又不易觉察。早起饮凉开水500毫升,一日三餐多饮些水,有助于使血液稀释,避免血栓形成的可能。

5、不沾恶习

老年人平时不要饮烈性白酒,严禁吸烟,常饮清淡茶,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6、防寒防暑

老年人冬天要防止寒冷引起的疾病,注意天气骤变,避免感冒;夏天还要防暑,多喝清凉解毒饮料,如绿豆水,甘草、双花水等。

心血管病钟情于女性


女性的心脏远不像人们想像的那般强壮。根据有关的调查中发现,5%的欧洲女性死于心血管疾病,显著高于男性(43%)。这些数据都让那些没有正视到心脏问题的女性开始要打醒精神。

女性的血管都比较细小

从传统上讲,人们通常认为女性多死于乳腺癌,但是专家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正在成为导致女性死亡的头号诱因。在心脏病发作后的一年中,女性面临的死亡危险是男性的两倍,女性在更年期后比同年龄的男性更容易罹患心脏疾病。专家称,医学界对于女性罹患心脏病的研究落后于男性10年。

王士雯认为,女性心脏病发作常以不典型症状为主要表现,医生却以男性心脏病标准来诊断,往往会误诊而错过预防及治疗时机。相反即使女性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也未必有冠心病。

女性常发生所谓的X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呼吸困难,其他症状往往不明或疑似其他疾病,如头晕、晕厥,不明原因的停经、腹痛、腹胀、肩背部不适等。70%女性患者在发作前一个月易感疲劳、失眠、呼吸急促;而感觉胸部不适的不到30%。所以,异常疲乏是女性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先兆。

无论患者本人身材大小,女性的血管都比较细小。细小的血管就更容易阻塞,而且给手术治疗和防止术后复发增加难度。医生们发现小血管疾病较常见于女性和糖尿病人,常需要反复血运重建治疗。

更年期女性易患心脏病

40岁前,男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然而,女性一过更年期,心血管疾病就会明显增加。专家指出,有雌激素保护的心脏是坚强的,这也是女性40岁前更少患心脏病的原因。研究发现,雌激素可以有助于绝经期女性增加体内的好胆固醇,消除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使血液减少脂肪沉积物或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雌激素还能帮助血管保持强壮、富有弹性和通畅,使血液能够顺利地流通至心脏,这将有助于女性减低患上心脏病的危险。随着都市职业女性绝经期的提前,心血管疾病对女性的攻击提早了58年。而随着女性寿命的延长,在雌激素离去之后保持心脏健康的任务也更艰巨。

资料显示,雌激素包括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其中,对心脏起保护作用的雌激素指的是雌二醇。而雌激素中的雌酮却是坏的雌激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好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坏激素雌酮却开始渐渐显示出它的相对优势。雌酮水平的相对升高是高胆固醇的首要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吃同样的食物也容易腹部囤积脂肪的原因。和体重一起增加的是心脏负担以及患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危险率。所以,作为女人更需要运动消耗多余脂肪。

最适合女性的健心运动

据专家介绍,情绪抑郁的人由于通常运动较少,心脏病的发病率更高。另外,调查发现,有伴侣以及婚姻生活愉快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较低。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吸烟、不经常检查身体、缺少家人关心和支持。压力过大,心脏病也会自动找上门来。资料显示,人在极度生气和极度压力下,一分钟内冠状动脉可能100%闭塞,当时即可致命。

人们在运动时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加重。但不要担心心脏会因此疲劳,因为心脏是需要一定的负荷才能更健康的器官。在加倍工作的同时,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的供应,并且在锻炼中不断增强韧性。因此专家呼吁:女性要预留出运动的时间。

此外,专家还介绍了几种适合女性的运动方式。快走是最适合女性的健心运动之一。每天超过30分钟、每分钟超过60步的快走是对心肌非常有益的锻炼。

其次是慢跑。尽管奔跑是健康本能的需要,但是,如果一时不能适应,就先从慢跑开始。人体的血液,会因为跑步而沸腾,身体的代谢系统,也会更畅快地完成新旧更新。

对于女性来说,骑自行车也是一个很好的运动方式。而且自行车还是一种充满情趣的运动,不断移动和变换的环境给运动者一种精神上的刺激,让人不容易感到疲劳,更轻松地达到锻炼目的,让体能得到提高。

心血管病人“夏养”手册


中医提倡冬补三九,夏养三伏。由于心血管疾病冬季转重,急性发作频繁,使不少患者失去冬补三九的机会,而夏天是大部分心血管病患者病情稳定的季节,正是调理体质的大好时机,因此必须抓住夏养三伏的机会。尤其是心力衰竭患者,大多有心脏气、阳虚衰,常于冬天发生急性加重,更应在夏季进行中药调理。冠心病、高血压患者通过夏天的中药调理,养心柔肝,也可改善心主血脉的功能,减轻冬天心绞痛的发作和血压增高。

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有不少病症,如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等具有在冬季病情加重的现象,而在夏天,由于气温较高,周围血管扩张,心血管负担减轻而病情趋于稳定。根据中医理论,人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五行(火木土金水)相配,并有相互生、克的关系。心属火,其脏气为阳中之阳;而夏季炎热,在四季中阳气最盛,有益于心之脏气恢复,故心脏的病变能在夏季转轻。而冬天在四季中阳气最弱,阴寒较盛,易伤及心阳,故病变加重。

因此,心脏病人在治疗中应充分利用夏天的季节优势,抓紧病情相对稳定的大好时机,帮助心脏恢复阳气。

一、夏宜补气。夏天气温高,人的汗孔开泄,每每汗出较多。而汗为心之液、气随液脱,心脏病人汗出较多则伤心气,如严重病变时大汗淋漓甚至会产生大汗亡阳的严重现象;而另一方面,心脏病患者大多有心气虚,表现为动则出汗,汗多则心气更加受损。因此,在夏天,尤其是三伏天内,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人参或中药以补益心气对大部分心脏病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人参是补益心气的最好药物,尤其是动动就要出汗的心脏病患者,更应在夏天服用人参。只要患者饮食基本正常,舌苔正常(薄而干净),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人参有不同的品种,一般来说以生晒参(即白参)为宜,5年参即可。剂量是每天5克,切片,隔水蒸服,早晚各一次。如果舌红、苔少、口干或大便较干的人可选用西洋参,也可酌情生晒参和西洋参一起服用;如有畏寒、大便较稀、四肢欠温、舌质淡胖的,则宜用红参。在感冒或有其他急性病症的时候,宜停服。

二、夏宜养肝。心属火,肝属木,木生火,故肝与心是相生的,肝为心之母,调养肝脏有益于心的脏气得到恢复和充养。心脏病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夏天用些枸杞、麦冬、枣仁、菊花、决明子等养肝、柔肝、清肝的药茶或药粥,对心脏也是很有益的。 但是补充盐份要慎重,尤其是高血压和心衰病人,以免引起水钠潴留、加重心血管负担。饮食方面,要避免荤菜吃得过多,肥甘厚味易生痰浊,使血脉失于通畅,引起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清淡的素食可使血液保持在正常的弱碱性,而过多的荤食可使血液酸化,影响内环境的平衡。此外,应避免贪食冷饮或冰西瓜等,尤其是冠心病患者,由于食道紧挨着心脏,冰冷的食物可以导致心脏表面的血管(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发作,甚至心肌梗死。 另外,心脏病人使用空调时应注意保持室内有一定的空气流通,不应密闭门窗,可开点窗缝;也不宜使经常出入的房间温差过大。一般来说,以26℃-27℃为宜,晚上可保持睡眠档。

鱼鳞汤预防心血管病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鱼鳞其实是个特殊的保健食品,可以预防心血管、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此外,鱼鳞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还有铁、锌、钙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其中钙、磷的含量很高,能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与骨折。老年人如果烹饪条件方便可以适当吃一些。

烹饪方法:先用清水洗净鱼体,刮下鱼鳞并备好,再用清水漂洗沥干,放进高压锅内,加入适量的醋(除腥味)。以500克鱼鳞加800克水的比例,用大火煮10分钟,再改用文火煮20分钟,熄火减压。开锅将蜷缩的鳞片及杂渣捞出,液体倒入容器中,静止冷凝成胶冻状待食。可做成鱼鳞汤:锅内放入少许油,以姜片、黄酒和葱等爆锅,加入适量水,鱼鳞冻切块放入锅内再煮沸。放入适量调味料即可食用。

还可做成凉拌鱼鳞冻: 先将鱼鳞冻切片,根据自己喜好,可加入蒜泥、醋、白糖、辣椒油、香油或芝麻酱为作料,和适量时鲜蔬菜拌匀食之。

走路治疗心血管病胜过吃药


●心脏专家预测,未来2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生数上升幅度将超过50%

●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但人们普遍重视不足

●观察性研究发现,长时间或长距离的走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专家倡议日行万步,走出健康来

中国心血管权威专家撰文预测,2010-2030年,由于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增长,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生数上升幅度将超过50%,到2030年,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将增加2130万,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将增加770万这是记者从本月8日举行的第13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获悉的最新数据。而且未来生活方式的变化、老龄化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将进一步推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预防心血管疾病,不能等到血压、血脂异常后才去吃药,而是应该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着手。专家强调,抽烟和缺乏体力活动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但现在都市白领烟不离手、多吃少动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专家说,体力活动并不只是游泳、打球、健身等,走路也是一种很好的体力活动。一系列观察性研究显示,长时间或长距离的走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发病

20年后心血管病患者增加2000万

根据《应用中国冠心病政策模型预测中国未来心血管病流行趋势》这一文章预测,2010-2030年,由于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增长,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生数上升幅度将超过50%,血压、胆固醇以及糖尿病的增长趋势导致心血管的发生数将额外增长23%。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在2030年,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将增加2130万,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将增加770万。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升速度飞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曾经在北京市进行调查,从1984年到1999年这15年间,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提升了48%,在35~45岁的男性中,心肌梗死的发病更是提升了112%。而2000年之后,情况更严重。现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每周平均接诊心梗新患者15~20人,其中三分之一不到50岁,35~40岁之间的心梗患者很常见。

心血管病偏方 教你几种食疗


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中风等。这种病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更高,致残率还高,复发率更加高的多重性特点。下面,介绍几种能够治疗心血管病的偏方,赶紧来看看哦!

心血管病偏方

醋拌海带丝

原料:海带50克。

做法:切成丝用醋、盐适量调拌,分2~3次吃完,每日1次。

丝瓜拌竹笋

原料:丝瓜60克,竹笋60克。

做法:去皮、切片,加酱油、醋适量,调拌后食用,每日1~2次。

花生粥

原料:花生米30克。

做法:粳米50克煮粥食用,每日2~3次。

蒸黑木耳

原料:黑木耳6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黑木耳浸泡10小时,蒸1小时后加冰糖,睡前服,疗程不限。用于气阴两虚型冠心病。

高脂血症食疗法

洋葱炒菠菜

原料:洋葱30克,菠菜50克。

做法:炒着吃,每日1~2次。

黄瓜拌大蒜

原料:黄瓜2根,大蒜头1个。

做法:拌凉菜吃,每日1~2次。

煮花生米萝卜

原料:花生米30克,胡萝卜1个。

做法:煮熟一次吃完,每日1~2次。

结语:通过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看完了这么多能够治疗心血管的偏方,你不能就以为说吃了这些偏方,就可以好了。需要提醒的是,还是要谨遵医嘱,按医师给的方法治疗。偏方知识仅供参考的!

心血管病者的饮食调节


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合理膳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在饮食上要严格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研究证明,高胆固醇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少吃动物脑髓、内脏、蛋黄、蟹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饱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能降低胆固醇,所以在膳食中要控制猪油、牛脂等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3、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弹性,保护血管。

4、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

5、限盐。高盐膳食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有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对血压较高或合并心衰者,每日用盐量以1~2克为宜。

6、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还要戒烟限酒,少喝浓茶,并可应用以下食疗中药:

1、山楂每天吃1~2个山楂,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病或兼患高脂血症、冠心病者。

2、大蒜大蒜的有效成分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可降血脂、抗血凝,宜经常食用。

3、海藻、海带实验表明,二者均有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可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冠心病患者宜常服食。

4、莲子有安心养神、补益脾肾的作用。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者,常服本品有益。

5、龙眼肉有补心脾、益气血的作用。

6、玉米须玉米须煎水饮服,有将压、利尿的作用。

6、其他银耳、黑木耳、茭白、草菇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均可选择食用。

控制腰臀比 可防心血管病


调查显示,男性每增加14厘米腰围、女性每增加14.9厘米腰围,患心血管病的可能性就会升高21%到40%。从目前的研究看,腰围大小是比全身肥胖更加准确的可预测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重要指标。

腹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积聚在肠系膜和肝、胆、胰、脾等内脏周围。这种肥胖对人体生理有很多不利影响。

1.影响运动的灵活性和跑跳弹性。

2.影响血液和淋巴循环。

3.迫使隔肌提升,影响腹式呼吸和睡眠质量。

4.腹部隆起影响性生活质量和数量。

5.综合运动功能的降低会减少激素的正常分泌,加速衰老。

6.影响血压、血脂和血糖正常代谢,进而导致心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

用软尺进行简单的腰围和臀围测量,然后用腰围除以臀围就可以得出腰臀比。

由于受人种、生活地区、生活习惯、遗传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不同年龄组正常腰臀比的国际标准。但一般认为青年时期的腰臀比例,女性>0.8、男性>0.9,这样的人若不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与腰部肌肉的锻炼,有可能出现腰围大于臀围的情况,即腰臀比例倒置。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中国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超过80cm就可认为是腹型肥胖。

预防心血管病的10个妙招


心血管病是心脏及心区血管疾病的总称,其涉及面很广,通常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脏性猝死、心率失常等多个病种,那么我们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呢?

一、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实行自我保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二、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心有朝霞,胸怀开阔。

三、积极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参加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

以心率为例,如按70次/分,如果经过运动锻炼可以减到60次/分,表面看也许与以前没什么差别,只减少了10次心跳;可是在一年间,就减少了550万次心跳。健身锻炼有益心脏健康,最有益的锻炼项目是大步行走。身体的局部锻炼(如哑铃、拉簧)则对心脏无甚益处。

四、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有个人的文化兴趣爱好。

五、坚持低脂膳食,改变高脂肪饮食习惯。

据某大城市对330万居民饮食习惯调查,近20年来,粮食、薯类、豆类食物从以往占三分之二,下降至占三分之一;而肉类和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油83克,远远超过了正常需要25~35克的水平。

六、饮食多样化,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正常人的血液呈弱碱性,其pH值7.35~7.45,可保持血管柔软。如果饮食中酸性食物过多,碱性食物太少,会破坏体内酸碱平衡。

食物的酸碱性与其口感味道截然不同。食物在体内消化分解后,含钠、钾、钙元素多的食物称为碱性食物,如豆类、奶类、蛋清、水果、蔬菜、海带、茶叶等等;酸性食物,如面粉、大米、肉类、糖、禽、鱼虾等等。

七、每天喝奶,可以补钙。牛奶中所含钙质最适宜吸收利用。

八、人们对盐的敏感性不同,有的人对盐敏感,吃得咸,血压升高;有的人对盐不敏感,即使吃得咸血压也不升高。总的来看,还是吃得淡些有益心脏和血管。

九、每年做体格检查,得到健康指导,也利于早期发现病患。

十、接种适宜的疫苗,对于体弱者及老年人,还应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及国内外在研制中的感冒疫苗、SARS疫苗,增强免疫能力,预防多种感染,保护心脏和血管,减少心血管疾病危害。

不良生活方式增加心血管病机率


导读:心血管病的原因很多,除了遗传、年龄等无法控制的因素外,主要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高盐、肥胖或超重、少动、酗酒,还有吸烟、高脂、高热量、低钾与蔬菜不足、精神负担过重等等,对高血压来说,前四者尤其重要。

高血压严重影响全世界人的健康,发病年龄也日益年轻化。人们心理往往有个定式思维,认为防治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事,这是十分错误的!是因为高血压与多种因素有关,常常逐步起病,早期并无症状,人到中老年被诊断为高血压时,很可能已经损伤了血管和身体重要器官,因此,被称为无声杀手。所以,防治高血压,必须从年轻的时候做起。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增加患病机率

心血管病的原因很多,除了遗传、年龄等无法控制的因素外,主要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高盐、肥胖或超重、少动、酗酒,还有吸烟、高脂、高热量、低钾与蔬菜不足、精神负担过重等等,对高血压来说,前四者尤其重要。

高盐饮食

菜肴里放盐,的确可让味蕾大大满足,尤其是北方的年轻人最喜欢吃火锅、泡菜,这些食物里含有大量的盐分,过量的盐摄入会导致不良的生理反应并引起某些疾病,特别是高血压。这是因为盐里面的钠离子过多的被吸收入血后,引起水钠储留,导致血容量增加,血压上升;并能同时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水肿,血管腔变窄,也会引起血压上升。可以这样比喻为什么血压会上升:当自来水管压力不变时,把水龙头堵住一半(管腔变狭窄),水压增大,管子里的水就会从里面喷发而出。
从防治高血压的角度看,每日最佳的盐摄入量应该是多少呢?多数医学研究认为,理想的摄入量为1.5~2.3克/天,但这样的目标不太现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成人盐摄入量5克/天,中国高血压联盟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每日摄入量6克/天。


戒高盐份食品

过量饮酒

每日喝酒5钱以内,是可以被排出体外的。很多年轻人,喜欢三五个朋友相约一起去吃饭、上酒吧。每日喝酒而且酒量很大时,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体重和身体的其他变化,时间一久,就会引起肝脏与大脑等的病变。

没有高血压的人酒可以少喝,每天不大于五钱,高血压尤其血压未控制者以不喝为宜。

久坐不动

现代上班族的活动空间已越来越局限,大部分人每日长时间坐在椅子上;还有成都人喜欢打麻将;青少年喜欢上网;出门坐车等,都把大量时间置于坐位,极少体力活动。使身体功能减退,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血压大大提升。

心血管病患者能不能喝饮料


心血管病患者能不能喝饮料

1、心血管病患者能不能喝饮料

一项研究发现,那些每天饮用一罐甚至几罐低卡路里汽水(在纯化的饮用水中压入二氧化碳,并添加一些香料或甜味剂的碳酸饮料,属于含有较少或者无糖分的软饮料)的人,与较少饮用的人相比,其患新陈代谢综合征的几率要高出50%.

在医学上,“新陈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部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高血糖和低HDL胆固醇在内的一系列病症,与患有心脏病风险有关。

此前,有研究已表明,常饮富含糖分的一般汽水,会使人不但容易变肥胖,而且也增加了患心脏病的机会。那些每天至少喝一罐甜饮料的妇女,比喝得少的人患上Ⅱ型糖尿病的风险要高85%.

2、心血管病是什么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3、心血管病的症状

3.1、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的胸骨后或胸左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颈部。

3.2、体力劳动时,有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现象。

3.3、饱餐、寒冷、看惊险场面时感到心悸、胸痛。

3.4、睡眠时感到憋气,需高枕后才好转。

3.5、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速或过缓。

3.6、上楼时比别人更容易胸闷、心悸。

3.7、长期发作左肩痛。

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

1、饮食上的不健康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每天都吃很多含有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导致体重超重以及高血压。摄入过多的食盐对身体也很不好,食盐吃的太多会导致高血压。

2、没有适当的运动

城市中的上班族很多都是整天坐在办公桌前,缺乏运动导致消化功能不好,使脂肪堆积,体重上升并引起很多心血管疾病。

3、烟酒

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侵害人的身体健康,吸烟的人更容易引发心肌梗塞。过量的饮酒会使人患心律不齐,及时只是饮酒过度,每天喝酒也会消耗人体存储的钾和镁,从而引发心律不齐。

4、压力过大

年轻人的工作压力过大,对身体也是有影响的,总是生活在高压的工作强度下,人的精神高度紧张,机体一直在不停的运转,对心脏和大脑有很大的伤害。

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

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为50岁以上或女性绝经期后、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血脂异常)。如果你存在3项心血管风险因素,那么你可能属于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积极做好一级预防的工作。

一方面是日常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达到控制危险因素的目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从饮食上控制高脂肪食物及大量甜食的摄入,避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其次要戒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及适量的体育运动锻炼等。

另一方面是药物干预。大多数慢性病患者都知道坚持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他提醒,并非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都适用,必须严格遵医嘱服用,切勿自行乱用。

老人心血管病防治十大误区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