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男性养生秘籍 > 导航 > 中医养生秘籍

中医养生秘籍

2019-10-12

中医秘籍:想要补水需要先健脾

男性养生秘籍。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头,天天发愁,添病减寿。”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养生的理念,不注意平日的养生,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做的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医秘籍:想要补水需要先健脾”,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导读:中医秘籍:想要补水需要先健脾 中医如何补水,真正做到调治于内而美于外。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人体才能有充足的水分,皮肤才有可能得到濡润。补水对于女性来讲就是拥有美丽水嫩肌肤的重要基础,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皮肤的光泽濡润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看中医如何补水,真正做到调治于内而美于外。

代表药物:当归、茯苓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衬淤生新之功效。自古以来一直作为妇科之要药。现代研究表明:当归含有挥发油及多种人体必要的微量元素。长期服用当归,能营养皮肤、防止粗糙,可使面部皮肤重现红润色泽。由于当归能够扩张头皮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所以当归还能够防止脱发和白发,促进头发乌黑光泽哦!

茯苓:能宁心安神,益脾补肾,渗湿利水,现代研究证明:茯苓含有三萜类、多聚糖类及胆碱、脂肪、卵磷脂、钾、镁等多种元素。不仅显著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而且可使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更多的氧,以供给组织细胞。同时,还可使细胞组织(包括皮肤、黏膜、毛发等)活性增强,活力增大,处于健康状态,从而使我们的皮肤、毛发显得更加滋润,达到美容的效果。

导读:中医秘籍:想要补水需要先健脾 中医如何补水,真正做到调治于内而美于外。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人体才能有充足的水分,皮肤才有可能得到濡润。补水对于女性来讲就是拥有美丽水嫩肌肤的重要基础,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皮肤的光泽濡润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看中医如何补水,真正做到调治于内而美于外。

食疗小品:

茯苓夹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此饼当推稻香村最佳。

龟苓膏:龟苓膏是历史悠久的梧州传统药膳,可以止瘙痒,去暗疮、养颜提神。相传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帝食用的名贵药物,所用为土茯苓,具有解毒去湿的功效。买来吃就可以啦。

滋养肌肤必润肺

我们通过健脾而向身体输送了大量水液,及时补充了身体的水分,接下来如何将这些水分输布到全身肌肤呢?清代医家唐宗海称肺为水之上源,水液要经肺的宣发作用,如喷泉一般将水液均匀灌溉到人体,才能濡养五脏六腑,全身肌肉,润泽皮肤。若肺的功能失常,失去了输布水液的能力,身体就不能得到正常的濡养滋润啦。

导读:中医秘籍:想要补水需要先健脾 中医如何补水,真正做到调治于内而美于外。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人体才能有充足的水分,皮肤才有可能得到濡润。补水对于女性来讲就是拥有美丽水嫩肌肤的重要基础,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皮肤的光泽濡润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看中医如何补水,真正做到调治于内而美于外。

代表药物:罗汉果,杏仁

罗汉果

罗汉果:能清肺润肠。现代研究表明罗汉果还有净化血液中的过氧化脂质的作用,可以改善全身皮肤新陈代谢,以达到补水,美容的效果。

杏仁

杏仁:具有生津止渴、润肺定喘的功效。现代研究证明:杏仁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这两种物质都非常有助于控制甚至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并具有抗氧化功能,滋养肌肤。

温馨提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人体才能有充足的水分,皮肤才有可能得到濡润。脾胃功能失常,津液生化不足,就像水库没有水源,皮肤自然得不到滋养,自然会变得干枯萎黄。所以补水不忘先健脾,只有健脾益气,才能化生津液,通达阳气,才能有充足的津液随阳气散布,为滋润皮肤打下良好的开端。

ys630.coM延伸阅读

想要祛痘就要先除湿


痘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于青年男女。痘痘护理不当,往往留下痘痕痘印,非常影响美观,还会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东方医院皮肤科专家李元文副院长在访谈节目中指出,痘痘问题不只是皮肤的问题。

中医认为,痘痘跟体内的湿热较重有直接关系。爱长痘痘的人多为油性肤质,爱出油其实是湿热体质的特征。

因此,治疗痘痘必须从病因出发,要及时清除体内湿热。金银花清热解毒,性味甘寒,不伤脾胃。

白藓皮,清热、散风、除湿,治疗皮肤瘙痒;土茯苓利湿解毒;全方配伍能够起到清热解毒、利湿散结、祛风等功效,达到清血解毒,消肿止痒,治疗经络不和,湿热血燥引起的痘痘。当然,积极地治疗还有配合正确的护理,才能彻底治愈痘痘,恢复健康皮肤。

首先,清洁要到位

毛孔的堵塞和皮脂分泌的过度,是引起痤疮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清洁是非常必要的。李院长说最好用温水洗脸,这样有利于皮脂的清除,和毛孔角化的缓解。

洗脸时要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洗面奶或者香皂彻底清洁。洗脸次数,早晚两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出油多的患者,可以中午再增加一次。

另外用电脑以后,由于近距离接触电脑有静电的吸附,毛孔就容易堵塞,所以也要增加清洁。如果痤疮比较严重,也可以到美容院做特殊的清洁,如去死皮、吸脂等。

谨慎使用美容针

长痘痘后很多人喜欢用手去挤,这样会把痘痘的脓液向四周的正常皮肤放射、侵入而加重痘痘。而美容针的环就有一个很好的箍凿作用,这样不容易把炎症向四旁放射。所以,粉刺就可以很快的清洁。

另一头有针,如果有脓疱的话,及时的从毛孔的孔隙部位直接解压,把脓液排出来,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清理作用。但是,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做,如果美容针不能够及时的消毒,就会出现交叉感染,加重痘痘病情。

脸上红肿用芦荟

芦荟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作用。脸上红、肿、疼,或者是有脓疱的患者,可以采一些芦荟,捣成泥,直接敷在患处。

当然也可以用芦荟胶做面膜,晚上使用一次就可以,不要用的太多了,二十分钟左右后要及时的清洁。具有清热、解毒、杀菌的功效,特别是适用于这种面部红肿、有脓疱的痘痘。芦荟凝胶是非常好的,吸收好,干燥也快,不容易阻塞皮肤,容易清洁。

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它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并不因出汗而减轻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想要改善湿热体质,可以通过以下的六大调理法则:

一、【精神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情绪长于阴虚者相近。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心烦易怒。截至七情过极,舒缓情志,心态稳定。

二、【饮食调养】

应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紫菜、红小豆、绿豆、扁豆、鸭肉、鲫鱼、冬瓜、葫芦、苦瓜、黄瓜、系挂、芹菜、白菜、空心菜、卷心菜、莲藕等。禁忌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和饮品。

三、【起居调理】

湿热体质以湿热内蕴为主特征,平常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长期熬夜,或者过度疲劳。要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居室环境宜通风情节,清爽舒服。改正不良嗜好,如戒烟限制酒。

四、【运动锻炼】

湿热体质是以清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可以将力量联系和中长跑结合进行锻炼。

五、【药物保健】

湿热体质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又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常用药如滑石、生甘草、杏仁、薏苡仁、白寇仁、茅根等。

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地丁、黄岑、黄连、葛根等。

六、【经络治疗】

湿热体质的人时不时可以做一些拔罐刮痧,改善小便发黄,烦躁不安。因为烦躁不安导致失眠,全身的肌肉酸痛,尤其是颈肩部的肌肉特别酸疼的时候。

湿热体质的人肤色多偏黄,有浊而不清爽之感,调养应以健脾去湿、疏肝利胆为主。饮食上宜食清淡去湿之物,如冬瓜、苦瓜、绿豆、薏米、赤小豆、海带等。

湿热体质的美美们,如果您长痘痘,就要注意了,要从根本上治疗哦!

中医支招养发秘籍


世界卫生组织将头发健康列为第九个健康问题。发为血之余,血盛则发润,血亏则发枯,中医认为肾其华在发。一年四季中,秋季是头发最为脆弱的季节。如何从内外着手,解救头发于水火之中?

头发干黄分叉

症状:头发干枯发黄,不顺、无弹性、无光泽。

中医支招:健脾胃,补气血

中医常说女子以血为本,显示出气血充盈对于女性来讲至关重要。当失眠、精神紧张、不恰当控制饮食、生理周期不正常等现象出现时,往往会导致气血的亏虚。很多女性在产后更容易出现脱发、头发干枯分叉现象。如何调养气血,调补脾胃是关键。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产生的源泉。如果脾胃虚弱,尽管补充了很多营养物质,也难以吸收利用。脾胃健康,气血才能充足,气血充足头发自然会好。

养发秘籍:保证睡眠、多吃杂粮以及坚果类食物。例如养血健脾的食物,如小米、黑米、红枣、莲子米、花生、苡仁、芡实以及滋阴补肾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板栗、葡萄等坚果类食物。

头皮屑纷飞

症状:即使刚洗过发,也会有粒粒白点。

中医支招:养血祛风为主,清淡饮食,充足睡眠

饮食要清淡。像蔬菜、水果应多吃,而油腻食品则少吃,特别是麻辣火锅。接着是睡饱多笑。再忙也要按时睡觉,好睡眠能补精气和元气,精气神有了,人自然神清气爽。再烦,也要多让自己笑,只有心情好,才能有更多的正面情绪对抗负面情绪。

养发秘籍:避免过度抓挠。尖利的指甲会刮伤头皮,导致保护膜被破坏,更容易出现头皮屑,甚至毛囊炎。

断发、脱发

症状:头发经常打结,梳头后有许多断发,每天掉发超过100根。

中医支招:找准原因+食补

中医通常将脱发分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脾虚湿盛3大主要类型。肝肾阴虚:头发成片脱落、发质干枯。常伴有头晕、失眠、五心烦热,还会有睡觉时出汗、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的症状。气血两虚:头发稀疏,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质淡、苔白。脾虚湿盛:头部多油黏腻、毛发光亮、头皮瘙痒,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舌质红、苔厚腻。

护发美发小技巧

中医认为人的头发与肾经相连,通过穴位按摩可以刺激肾经,达到使用头发亮丽丰盈的目的。而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按摩可以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球,调节脂肪分泌,解除头部疲劳,有助于头发的发育,保持头皮的健康;对于预防头皮过多和治疗头皮过多症也是极好的措施。

方法一:以30次/每分钟的速度,用手指轻按手腕正中的阳池穴,可恢复植物神经的作用,也可以使内脏功能及肾功能正常,也可促进头脂、汗腺的正常分泌。

方法二:脚踝的太溪穴(属肾经)是重要穴位,能支配头发的营养成分, 用手指轻按此穴,可促进女性激素的分泌,使头发亮丽而富有弹性。用拇指静按2分钟,重复3次即可。

中医吃春经典秘籍


关于春季的饮食民间有很多流传,中医也有很多讲究,俗称吃春,而此时春分时节,天气乍暖还寒,气候很不稳定,极易感冒。究竟应该怎么吃?吃什么才最养生呢?下面就将吃春秘籍献给热爱美丽和美食的你。

春分养生:吃对八种节令食物

(1)红枣等养脾甜食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2)蜂蜜

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寒还暖,人就容易感冒。由于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3)春芽

春日食春芽。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是,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就不吃。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

(4)韭菜

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最宜人体阳气。韭菜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胃、提神、强肾等功效。春韭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为鲜美。其根白如玉,叶绿似翠,清香馥郁。春韭吃法多样,既可佐肉、蛋、虾、墨鱼等,又可做蒸包水饺的馅料。炒绿豆芽或豆腐干时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5)春笋

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春笋作为美味佳肴,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春笋笋体肥厚,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可荤可素。做法不同,风味也各异,炒、炖、煮、煨皆成佳肴。地方名菜春笋均占一席之地,如上海的枸杞春笋,南京的春笋白拌鸡,浙江的南肉春笋。不过,北方很难吃到新鲜的春笋,如果是弗尔马林里泡过的就算了吧。

有哪些需要先煎的中药


中药相比于西药虽然其见效比较慢,但是可以有效的治根因此是比较受人欢迎的。而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服药中药之前都是需要用水将其煎煮一下的,然而煎煮中药也是需要讲究一些事情的,有些中药可以先煎而有些中药却需要后下,否则药效就会差很多。那么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有哪些需要先煎的中药。

常用于先煎的矿物药有铁类化合物,钙类化合物等。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需要后下,包煎的药物有质重的粉剂和含淀粉多的、种子类的药物是颗粒,烊化药是指阿胶、鹿角胶、龟角胶、龟鹿二仙胶、龟板胶、别甲胶、霞天胶、黄明胶等,服用时应将其投入同一付(剂)已煎好的热汤剂中,搅拌溶化后服用。

熬中药的注意事项

1、泡药。把中药放到砂锅里泡30-50分钟,水要三斤也就是大约三碗,泡的时候要用勺子把药充分的搅拌好,这样效果才好。

2、熬药。第一遍熬药的时候,火候很重要的,首先把泡好的药放在灶上(如果是电磁炉效果也不是很好的),火要调到大火,等开了,再换成小火慢慢熬制,需要20-30分钟,中间的时候要用勺子量一下,看看药液是否到勺头的一半,如果一半的话就可以了,倒出的药液也就是半碗的量,不宜太多,病人会喝不下去的

3、熬第二遍的时候,最好放两碗水,也是先大火,开了之后再小火20-40分钟,倒出的药液也就是半碗的量,把第一遍的和第二遍的混合到一块就行了

熬制前的浸泡

在煎药前最好将药品浸泡30~60分钟,稍微再长点时间也可以,但不可太久,若浸泡时间太久,煮的是时间可相对缩短一点。赶时间的话可以略去这一步。

浸泡的水最好是凉开水,也可以是自来水,凉开水好的原因是:自来水中含有漂白粉,即有大量的氯元素,这样浸泡后熬制会对中药的药效造成影响。如果这两种水都没有,那么放置一段时间的自来水或者纯净水也可以替代。当然,如果有天然或者水质较好的井水或者泉水是最好的。

浸泡的加水量和第一煎的加水量

浸泡后,直接开始头煎就可以,若略去了浸泡这一步,直接进行头煎,头煎的加水量应与浸泡的加水量相同,且应在加好水后,将锅底擦干,再放在火上熬制。

一般的煎药常识上会说加水量为超过药面3-5厘米,但是大家可想而知,如果煎药器具的大小不同,那么3-5厘米的水量是大不相同的,一般量的药,可以参考一个加水量:600毫升-750毫升,大约相当于一般大小饮料瓶的一瓶再多些。

中医 祛痰要先辨别类型


痰 是在呼吸道中的黏液状物质,这种物质会让我们咽喉有异物感、想要清喉,但是,很多时候 痰 却咳不出来,该怎么祛痰才有效?我们来看看中医关于痰的介绍。

中医讲 痰

中医所讲的 痰 ,含义非常广泛,还包括神志和精神的反常或错乱等表现。而 化痰 一词中所指的 痰 ,仅是指呼吸道中所分泌的黏液状物质。中医所讲的 化痰 ,是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 化痰 方法,主要为 温化寒痰 和 清化热痰 两种。

所谓 寒痰 是指因感受寒冷之邪所引起的咳痰,痰色清白而稀薄,痰量较多,就要采取温化寒痰的治疗原则,选用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如半夏、天南星等或通宣理肺丸(口服液)、小青龙颗粒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所谓 热痰 是指因感受火热之邪所引起的咳痰,痰色黄而黏稠,不易咳出,就要采取清化热痰的治疗原则,适用具有寒凉性质的中药如贝母、竹沥等或急支糖浆、鲜竹沥口服液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痰分有形与无形

对于痰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感冒或是爱抽烟的人常会咳痰。痰是怎么来的呢?中医认为脾负责运化水湿,也就是人体里的各种液体,使它们在人体内循环往复地运动,滋养身体。倘若脾的运化功能下降或是这些水液在运行时受到阻碍,就可能发生异常积聚的现象。

这类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称为 痰饮 。其中,比较秽浊、黏滞、稠厚的部分为 痰 ,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称为 饮 。痰饮都可以致病,其中又以痰较为重要。痰并不都是可以被咳出体外,能直接看见的,还有一些会堆积在脏腑、经络中,无法被肉眼看见。因此,痰就有了 有形之痰 与 无形之痰 的区别。

无形之痰更可怕

有形的痰,我们见得比较多。倘若我们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这些痰液性状上差别很大。总体而言,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颜色,会有白、灰黑、黄、黄绿的差异;二是质地,有稠厚、稀薄、泡沫之分别。为何会出现这些不同呢?其实,这些差异正是不同病理特征的反映。

如果我们把白糖放到水里,就成了一杯透明的白糖水。把这杯水放火上加热,可以看到水会逐渐变得稠厚,颜色也会慢慢变成淡黄、深黄。同样的,体内有热,咳出来的痰多黄稠;体内偏寒,咳出来的痰多白、稀薄。由此,有形之痰也有了 热痰 、 寒痰 的区别。除了这两种痰,根据病理特征,还可以分出燥痰、湿痰、风痰等三种有形之痰。

这些有形之痰能被看见,也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多是表明肺部或是气管、呼吸道出了问题。无形之痰则不一样,普通人看不见,也容易忽视其存在。同时,它还会随着气血的运行,在我们全身上下流窜,影响血脉经络和五脏六腑,因而对健康危害更大。

这些无形之痰也有秽浊、黏滞、稠厚的性质,一旦积聚在体内某处,就会引发相应的病症,中医就是根据这些病症来确定其存在的。例如无形之痰积聚在胃部,会引起胃胀、恶心、呕吐;积聚在心脑,引发心神失常、精神错乱。由于它隐秘地游走于身体四处,可能引发各种疾病,所以才有了 怪病多痰 、 百病皆因痰作祟 等说法。

祛痰的不同方法

既然这些污浊的痰会引发疾病,自然要想办法加以清除,这个过程就是 化痰 。痰究其根本,还是一些污浊、稠厚的水液。我们知道,如果水缸里的水比较浑浊,可以放一块明矾进去,使浑水中的污垢分解、沉淀。相应的,一些化痰药就能起到明矾的作用,化解其中的污浊。

如果想化痰,先要分辨痰的类型、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方法。比如寒痰,既然是体内寒气重产生的,化解的方法就是用干姜、陈皮之类温热的药材给身体内部 升温 。热痰,则用浙贝、川贝等清热的药材。

如前所述,有些痰的产生是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的,因而也可以通过改善和增强脾的运化水湿功能来达到化痰的效果。我们常能听到 健脾化痰 一词,就是这个原因。

食谱推荐、芝麻冰糖水治夜嗽


生芝麻15克、冰糖10克。芝麻与冰糖共放碗中,开水冲饮;润肺、生津、治夜嗽不止、咳嗽无痰。

注:芝麻1把、生姜50克、共捣烂煮汁服、亦有上述疗效。

从上面的文章我们只是,痰可以分为有形痰和无形痰,无形痰更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祛痰要先分辨类型。

中医把脉秘籍全攻略


中医诊脉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脉搏处,感知病人脉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轻、中、重力量,这样三三得九而称三部九侯。

相传公元前五世纪名医扁鹊就开始采用脉诊的方法来诊察疾病,古老的《内经》就记载了21种脉象,中医脉学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已记载30余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脉诊,把它作为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之一,故常用来识病因、析病机、定病位、辨病性、测病势之进退预后等,尤其是在辨证候的真假、寒热、虚实之时,更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脉诊是一种技艺,《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内经》谓: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然而,《脉经》曰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即欲知病脉,必先识常脉,以常衡变,以变识病,初学之时常含混不清。徐灵胎曾说:微茫指下最难知,各绪寻来悟治丝,他说脉诊和治丝差不多,必得其头绪方能有条不紊。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

可以通过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中医诊脉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脉搏处,感知病人脉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关尺三个部位,九候是指医生手指的轻、中、重力量,这样三三得九而称三部九侯。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中医~医脉学专着中主要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例如,感冒之脉见浮数(风热感冒)、浮紧(风寒感冒)、沉迟(阳虚感冒)、细数(阴虚感冒)。临证见细脉为诸虚,也见湿阻之候;滑脉者为妊娠之脉,也见痰饮诸候,食内停之征。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同时,一种脉象可见多种病证,一种病证又可以出现多种脉象。这些只有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够辨别清楚。诊脉只是一个诊查的途径,需要病人和医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秘籍:想要补水需要先健脾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