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春季儿童中医养生 > 导航 > 儿童腹泻吃什么食物

中医敷脐治疗儿童腹泻

春季儿童中医养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相信关于养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对于中医养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中医敷脐治疗儿童腹泻”,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读:中药敷脐治疗腹泻的效果非常的好,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中药敷脐既不像吃药那么麻烦,又不像打针一样很疼。是一种非常适合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

敷脐治疗小儿腹泻验方

1、取肉桂、广木香、吴茱萸各5克,丁香、地榆各4克,将上药共研成细粉,用老陈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48小时换药一次,连用3次。

2、取胡椒10粒,五味子15克,共研细末,用藿香水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一次,连敷3~5天。

3、五倍子6g(炒黄),干姜12g,吴茱萸3克,丁香3克。将上药研细,混合均匀,用75%酒精或白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然后覆盖纱布块,其周围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天。

4、取吴茱萸6克,苍术10克,丁香6克,小茴香6克。用火焙干研粉,混合均匀。用温米汤拌匀,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连用3天。

中药敷脐来治胃肠病

敷脐疗法,是将中药制成软膏或药饼,贴在肚脐上,这样做既有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类似于针灸),又有药物的渗透作用,是内病外治的方法之一。

在胚胎时期,脐部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的唯一通道。出生后此通道虽已断绝,但脐部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神阙穴。肚脐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但是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 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敷肚脐适用范围很广,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多种疾病均能使用。比如,可用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神经性呕吐、呃逆、肠易激综合征等。

五更泻:可选用补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药材混合,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7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

呃逆:选用橘皮、半夏、杮蒂、丁香等,研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2―7天。

脾胃虚寒型胃痛:可选用胡椒、干姜、香附等,用黄酒调成糊状,连用2―7天。

儿童敷脐效果更好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而小儿肌肤柔嫩,脏气轻灵,敷脐疗法作用迅速,无损伤,因此在儿科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最多。

治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腹痛等,可将药粉用黄酒或茶水调匀,贴于脐部,1―2天即可见效,有的甚至数小时内即可好转。遗尿的患儿,也可将药物同时敷于肚脐和关元穴,可以减少遗尿次数。经常感冒的儿童,用中药装袋后敷脐,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提高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不过,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疾病又分为寒、热、虚、实,同样是小儿腹泻,有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等,故敷脐的药物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症状后要到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来诊治选药,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橡皮膏固定,以免灼伤皮肤。

空腹或餐后不宜敷脐

中药敷脐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肚脐后平卧,取配制好的药末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醋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敷脐。

用中药敷脐的方法治疗胃肠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饮食和情绪的调节。当然,中药敷脐治疗并非包治百病,不能摒弃针对病因的治疗,以及其他已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

艾草外敷 治疗妇科病

敷脐疗法是把药物制成适当的剂型,如把药物或药膏敷在肚脐窝上,外用纱布,再用胶布固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简称脐疗。现将此方法在妇科疾病中临床妙用介绍如下:

治疗痛经

当归、吴茱萸、乳香、没药、肉桂各50克,细辛10克,樟脑适量。用法:先将当归、吴茱萸、肉桂、细辛水煎2次,煎液浓缩为糊状,混入溶于95%酒精适量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研细末,加樟脑适量备用。于月经前3天取药粉5克,用黄酒调成稀糊状,外敷肚脐上,再用胶布固定,药干则调换1次,月经后3天取下。每月1次,连续使用,直至痊愈为止。

ys630.COm精选阅读

敷脐治疗化疗盗汗


盗汗是一种让人非常难受的病症,这个病症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这种病症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治疗盗汗的偏方又有什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用敷脐治疗化疗盗汗偏方,接下来赶紧来看看吧!

敷脐治疗化疗盗汗

盗汗指睡中汗出,醒来自止,又称为寝汗,是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和化疗后的常有现象。

因为患者身体虚弱,加上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所以极易发生盗汗,从而增加体内营养物质的流失,抗病力更加下降。运用五倍子、朱砂敷脐治疗有一定效果。

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研末混匀,用凉开水调成糊状。

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将药糊填满神阙穴(即肚脐),按压铺平后,外用脱敏胶布固定,临睡前敷,早晨起床后取下,7天为1疗程,治愈后停药。

盗汗属于中医学中虚劳证,是因气虚阳弱或阴虚热扰使得心液(即汗)外泄,肿瘤患者因手术和化疗后体质虚弱而最易出现。

外敷药中,五倍子酸涩寒,入肺、大肠、肾经,能收敛止汗;朱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配伍使用可增加止汗功能。

肿瘤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明显,影响口服药疗效,应用敷脐治疗效果好,痛苦少,敷药后局部不起疱、不脱皮,无不良反应。

轻重分型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

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

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

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

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 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

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结语:通过这里推荐的几种能够有效治疗盗汗的偏方以及这个盗汗的几种分类,相信很多的读者朋友们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及了解吧!那么,如果你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的话!就要在医师的建议下赶紧用以上的偏方进行治疗了!

中医推拿治疗儿童腹泻方法


【导读】中医推拿治疗儿童腹泻方法,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这些都是对儿童健康非常的不好的,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推拿治疗儿童腹泻方法吧,让儿童们健康成长。

中医推拿治疗儿童腹泻方法

治疗:

1.治疗原则 结合临床根据辨证后的属型拟定以下各种治疗原则,寒湿泻者,治宜温中散寒,化湿止泻;湿热泻者,治宜清热利湿,调中止泻;伤食泻者,治宜消食导滞,和胃止泻;脾虚泻者,治宜健脾益气,温阳止泻;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常用穴位 腹、脐、七节骨、龟尾、脾土、大肠、足三里等穴。

中医推拿治疗儿童腹泻方法

3.常用手法 摩法、揉法、推法、按法、擦法、捏脊法等。

中医推拿治疗儿童腹泻方法

基本治疗法:患儿取仰卧位(可以家长抱在怀里,亦可躺在治疗床上,以下均类同)。医生坐于患儿右侧,用一手在患儿全腹部做掌摩法,手法宜轻,要有定向(即始终是顺时针方向的摩动);上腹、下腹和全腹部三者要有机结合,反复循环进行,约8~10分钟。继以上体位,医生用食、中、环三指分别安置于脐,左右天枢穴作三指揉,约l~2分钟。继而治疗手部穴位,补脾经100次,推大肠100次。最后再按揉双侧足三里穴1~2分钟。

患儿取俯卧位(同样可以家长抱在怀里,亦可躺在治疗床上,以下均类同),医生先揉龟尾300次,再推上七节300次。

中医敷脐 意想不到的妙用


导读:中药敷脐治疗腹泻的效果非常的好,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中药敷脐既不像吃药那么麻烦,又不像打针一样很疼。是一种非常适合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

敷脐治疗小儿腹泻验方

1、取肉桂、广木香、吴茱萸各5克,丁香、地榆各4克,将上药共研成细粉,用老陈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48小时换药一次,连用3次。

2、取胡椒10粒,五味子15克,共研细末,用藿香水调成糊状,敷于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一次,连敷3~5天。

3、五倍子6g(炒黄),干姜12g,吴茱萸3克,丁香3克。将上药研细,混合均匀,用75%酒精或白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然后覆盖纱布块,其周围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天。

4、取吴茱萸6克,苍术10克,丁香6克,小茴香6克。用火焙干研粉,混合均匀。用温米汤拌匀,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连用3天。


敷脐是治疗宝宝好方法 中药敷脐来治胃肠病

敷脐疗法,是将中药制成软膏或药饼,贴在肚脐上,这样做既有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类似于针灸),又有药物的渗透作用,是内病外治的方法之一。

在胚胎时期,脐部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的唯一通道。出生后此通道虽已断绝,但脐部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神阙穴。肚脐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但是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 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敷肚脐适用范围很广,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多种疾病均能使用。比如,可用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神经性呕吐、呃逆、肠易激综合征等。

五更泻:可选用补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药材混合,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7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

呃逆:选用橘皮、半夏、杮蒂、丁香等,研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2―7天。

脾胃虚寒型胃痛:可选用胡椒、干姜、香附等,用黄酒调成糊状,连用2―7天。


儿童敷脐效果更好

儿童敷脐效果更好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而小儿肌肤柔嫩,脏气轻灵,敷脐疗法作用迅速,无损伤,因此在儿科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最多。

治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腹痛等,可将药粉用黄酒或茶水调匀,贴于脐部,1―2天即可见效,有的甚至数小时内即可好转。遗尿的患儿,也可将药物同时敷于肚脐和关元穴,可以减少遗尿次数。经常感冒的儿童,用中药装袋后敷脐,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提高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不过,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疾病又分为寒、热、虚、实,同样是小儿腹泻,有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等,故敷脐的药物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症状后要到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来诊治选药,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橡皮膏固定,以免灼伤皮肤。

空腹或餐后不宜敷脐

中药敷脐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肚脐后平卧,取配制好的药末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醋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敷脐。

用中药敷脐的方法治疗胃肠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饮食和情绪的调节。当然,中药敷脐治疗并非包治百病,不能摒弃针对病因的治疗,以及其他已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


敷脐不许空腹进行

中医推拿治疗 婴儿腹泻


婴儿腹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形状异常,便下稀薄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为特征的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婴儿腹泻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夏秋两季发病率高,2岁以内易患病,若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当,可影响小儿生长及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1、内伤乳食

婴幼儿脾胃功能薄弱,若小儿喂养不当(饥饱无常、乳食无度、突然改变食物性质、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职泄泻

2、感受外邪

寒、热(暑)、湿之邪皆能引起泄泻,以湿邪引起发病为多见。寒、热(暑)邪常与湿邪合邪为病。寒、热(暑)邪、寒湿、暑湿、湿热之邪(从表入里或直接入里)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泄泻。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气相对较多,故脾胃负担较重,谓之脾常不足,构成泄泻发生的内在因素,若长期饮食失调、禀赋素虚、大病久病之后失调脾阳不振消化腐熟水谷功能失常水谷不分并走大肠泄泻。

临床表现

1、伤食型

腹痛腹胀,泄泻量多,酸腐秽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口臭嗳酸,口渴纳少,呕吐酸溲,舌苔厚腻微黄,脉滑数,指纹沉滞,色紫。

2、寒湿型

便稀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可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指纹色红或淡红。

中医怎么对症治疗腹泻


小儿腹泻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而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因此,除秋季外,1岁以下的婴幼儿在寒冷的冬天同样容易发生腹泻,以轻型腹泻来说,患儿一日10次以内,泻黄色或黄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样,并可夹白色奶瓣,精神较好,体温正常,不出现脱水症状。通常中医对轻型腹泻的治疗效果不错。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由多种原因引起脾胃失常,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应予以健脾燥湿止泻的治疗方法。

内服药:陈皮6克,法夏6克,茯苓6克,神曲8克,炒二芽各8克,葛根6克,广木香5克,扁豆5克,厚朴5克,苍术5克,山药6克,莱菔子8克等,根据年龄大小,具体用量可有所增减。

外用药:应根据不同症型加以敷贴。

寒性腹泻:吴萸、肉桂、小茴研末外敷肚脐(神阙穴)

热性腹泻:吴萸、黄连,肉桂,苍术研末外敷肚脐。

腹泻中医治疗方法


 

当我们出现了腹泻现象的时候,很多人就会盲目的给自己用一些非常不正规的方式或者是药物来给自己治疗,腹泻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危害,但是大家在盲目治疗或者是不及时治疗的情况下肯定是会带来一些对我们身体伤害大的毛病,所以说面对腹泻的现象中医上必须要及时做治疗,那么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治疗腹泻的中草药

能够有效止泻的中草药有很多,常见的就有乌豆根、勾儿茶、毛大丁草、鲜山莓根以及土党参、土丁桂、地瓜根、红辣蓼、冯树根、石榴根、鱼腥草、陈皮、神曲、龙牙草、鸡内金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中草药,但是他们都是具有很好的治疗腹泻的作用。

不过,虽然说很多的中草药都是具有很好的治疗腹泻的作用,但是他们所针对的治疗症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使用这些药物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患病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这样身体才能够快速的恢复健康。

治疗腹泻的中草药偏方

不同的中草药组合在一起所具有的功效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使用之前一定要仔细选择,这样才能够令身体快速的免除疾病的困扰。常见的治疗腹泻的中草药偏方如下:

1、将土党参和大枣准备好,清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用水煎服,这道偏方具有很好的治疗腹泻的作痛,特别是脾虚腹泻效果非常的好。

2、将新鲜的山莓根用水煎服,能够有效的止泻。

如果是腹泻的话,那么在严重的时候就可以选择这样的方式来治疗,而腹泻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来诊断和治疗,腹泻的时候必须要多给自己吃清淡一点的食物,食物必须要有消化的程度,而当腹泻严重的时候最好是多运动运动,多喝水,排除腹泻,避免脱水的现象。

中医推拿治疗婴儿腹泻


婴儿腹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形状异常,便下稀薄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为特征的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婴儿腹泻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夏秋两季发病率高,2岁以内易患病,若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当,可影响小儿生长及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1、内伤乳食

婴幼儿脾胃功能薄弱,若小儿喂养不当(饥饱无常、乳食无度、突然改变食物性质、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职泄泻

2、感受外邪

寒、热(暑)、湿之邪皆能引起泄泻,以湿邪引起发病为多见。寒、热(暑)邪常与湿邪合邪为病。寒、热(暑)邪、寒湿、暑湿、湿热之邪(从表入里或直接入里)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泄泻。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气相对较多,故脾胃负担较重,谓之脾常不足,构成泄泻发生的内在因素,若长期饮食失调、禀赋素虚、大病久病之后失调脾阳不振消化腐熟水谷功能失常水谷不分并走大肠泄泻。

临床表现

1、伤食型

腹痛腹胀,泄泻量多,酸腐秽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口臭嗳酸,口渴纳少,呕吐酸溲,舌苔厚腻微黄,脉滑数,指纹沉滞,色紫。

2、寒湿型

便稀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可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指纹色红或淡红。

3、湿热型(包括暑湿泻)

腹痛即泻,大便黄褐热臭,一日十余次,可表现为暴注下迫,便如水样,亦可为泻下粘滞不爽。肛门灼热发红,身有微热,烦躁口渴,尿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红。

4、脾虚型

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或食后即泻。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有大量奶瓣及食物残渣,日泻数次至十余次,食欲不振,精神疲惫,睡时露睛,面黄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指纹淡红。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调和脾胃,化湿止泻。

2、手法处方:推脾经,推大肠,运内八卦,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3、方义:推脾经,推大肠,揉脐,摩腹调和脾胃,助运化湿。运内八卦调中理气,并能起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推上七节骨,揉龟尾调中止泻。

4、 加减治疗

⑴ 、伤食型:加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推脾经用补法,推大肠用清法以健脾消食,调腑止泻。

⑵ 、寒湿型: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以健脾化湿,温中止泻。

⑶ 、湿热型(包括暑湿泻):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泻法以清热化湿,调腑止泻。

⑷ 、脾虚型:加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

中医脐疗大全


肚脐是许多人都比较容易忽略的部位,因为肚脐是胎儿发育时期和母体的连接桥梁,出生后即失去了功能意义,但是,在中医的理论中肚脐对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少疾病都可以通过肚脐来治疗处理,这就是中医脐疗,方法非常多,下面就来看看中医脐疗大全有哪些功效呢?

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 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

中医脐疗方法:

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中医脐疗功效:

1、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特别对体质较弱、失眠多梦、寒性胃痛、腹泻者有极好的改善作用。

2、养生方面:微热的气流从脐部扩散到整个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体都有无比的轻松、舒适、精力充沛。

3、美容方面: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能改善面部苍白、暗哑的现象,预防和淡化因循环不畅引起的色斑、暗黄等皮肤问题。

4、治疗方面:特殊的给药方式,使患者气血充盈,颜容光彩,诸疾不生,体健身轻,延年益寿。

小儿敷脐止泻散好不好


前段时间我的孩子不小心吃坏肚子了,医院给开了很多小儿敷脐止泻散,但是我之前的一个同事说她的孩子就是因为服用了小儿敷脐止泻散后过敏了,还去医院打了抗敏针,所以搞得我现在也挺着急的,不知道小儿敷脐止泻散能不能给孩子服用,于是就自己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希望可以给有这方面疑问的家长做一个参考。

一、成分

   小儿敷脐止泻散的主要成分就是黑胡椒。

二、适用症

中散寒,止泻。主治小儿中寒、腹泻、腹痛。

   三、用法用量

每次用一袋,用前先将塑料薄膜揭去,使其中的药物正对肚脐,使小彩带朝向肚脐上方,贴好固定后,再将小彩带缓慢抽出,24小时换药1次。

   四、注意事项

   本药为外用贴剂,不可内服。敷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用药期间腹泻增多,伴有呕吐者及时上医院诊治。 对薄膜贴剂皮肤过敏及患儿哭闹瘙痒者不宜使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五,禁忌

   脐部皮肤破损及有炎症者,大便有脓血者忌用。敷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关于小儿敷脐止泻散这个问题,我的这份资料可以说是已经整理的很详细了,从成分到用法到用量都是严格的参照过网上的资料的,但是妈妈在给小孩服用的时候,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哟,最好是可以根据孩子的症状和孩子的体制,来选择如何用药。

婴儿腹泻 中医如何推拿治疗?


婴儿腹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形状异常,便下稀薄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为特征的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婴儿腹泻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夏秋两季发病率高,2岁以内易患病,若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当,可影响小儿生长及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1、内伤乳食

婴幼儿脾胃功能薄弱,若小儿喂养不当(饥饱无常、乳食无度、突然改变食物性质、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职泄泻

2、感受外邪

寒、热(暑)、湿之邪皆能引起泄泻,以湿邪引起发病为多见。寒、热(暑)邪常与湿邪合邪为病。寒、热(暑)邪、寒湿、暑湿、湿热之邪(从表入里或直接入里)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泄泻。

3、脾胃虚弱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气相对较多,故脾胃负担较重,谓之脾常不足,构成泄泻发生的内在因素,若长期饮食失调、禀赋素虚、大病久病之后失调脾阳不振消化腐熟水谷功能失常水谷不分并走大肠泄泻。

临床表现

1、伤食型

腹痛腹胀,泄泻量多,酸腐秽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口臭嗳酸,口渴纳少,呕吐酸溲,舌苔厚腻微黄,脉滑数,指纹沉滞,色紫。

2、寒湿型

便稀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可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指纹色红或淡红。

3、湿热型(包括暑湿泻)

腹痛即泻,大便黄褐热臭,一日十余次,可表现为暴注下迫,便如水样,亦可为泻下粘滞不爽。肛门灼热发红,身有微热,烦躁口渴,尿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红。

4、脾虚型

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或食后即泻。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有大量奶瓣及食物残渣,日泻数次至十余次,食欲不振,精神疲惫,睡时露睛,面黄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指纹淡红。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调和脾胃,化湿止泻。

2、手法处方:推脾经,推大肠,运内八卦,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3、方义:推脾经,推大肠,揉脐,摩腹调和脾胃,助运化湿。运内八卦调中理气,并能起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推上七节骨,揉龟尾调中止泻。

4、 加减治疗

⑴ 、伤食型:加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推脾经用补法,推大肠用清法以健脾消食,调腑止泻。

⑵ 、寒湿型: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以健脾化湿,温中止泻。

⑶ 、湿热型(包括暑湿泻):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泻法以清热化湿,调腑止泻。

⑷ 、脾虚型:加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及推大肠均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

中医治疗夏季腹泻的方法


中医专家指出在治疗夏季腹泻时只要根据腹泻的类型不同,选择适宜的中成药,就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下面让我们具体来了解。

一、寒湿泻

[症状]腹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纳呆,或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微腻,脉浮缓。

中医认为,此种腹泻是由于过多食用冷饮,损伤脾胃,或因天气过热,敞胸露怀,眠于户外及阴凉潮湿之地,或开空调、吹电扇过度,感染寒湿之邪,侵犯脾胃,以致脾胃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水谷并走于大肠所致。

选药:治疗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可选用藿香正气水(丸、软胶囊),儿童可服用午时茶。

专家提醒:如大便次数过多,呈水样便,并出现头晕乏力,口干尿少,皮肤干燥、弹性减退,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盐类。可喝淡盐水或糖水,必要时到医院输液,补充电解质,以免脱水。

二、湿热泻

[症状]腹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色黄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烦躁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中医认为,此种腹泻多由于感受暑湿之邪,或肠中有积热(如平素喜饮酒、过食辛辣刺激之品者)导致湿热互结所致。

选药:治疗宜清热利湿,可选用葛根芩连片、克痢痧胶囊等。

验证 中医灸脐能长寿?


脐是什么?脐,俗称肚脐眼。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脐只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但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阙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灸脐的作用有趣的是,有科学家用黄金律来测量人体,结果惊奇地发现:从肚脐到脚的长度,与肚脐到头顶长度的比值,恰好等于0.618,就是说,肚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0.168在养生中起重要作用,所以黄金分割点应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实验研究也证明:通过药熨、艾灸等刺激,有助于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活动,尤其是能显着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寿延年之作用。一般来说,灸脐注意事项有三:第一,脐部有损伤、炎症者及孕妇禁用;第二,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第三,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否则易烫伤。

常用艾灸脐两法第一法:艾炷直接灸。将燃烧的艾炷直接悬在脐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度。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全年可不定时灸3~5个疗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较好。第二法:神阙隔姜灸。把姜片上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中啄灸,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开始灸最好。此法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

趣闻透天机明都穆的《都公谈纂》记载有这样一件趣闻:永乐年间,嘉兴人金晟任刑部主事。一次讨贼中,官府捕到强盗多人。令金感到惊奇的是:强盗的头目竟是一位年百八二十五岁的寿星,此人看上去却毫无老态,而面如童子。金初不信,于是拟文派人到犯人原籍调查取证,结果无误。金于是亲审该盗首,问其以致寿之故。犯人说:少时居荆山(今属湖南)时,听一异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脐,令人多寿。于是自己长期操行此术,遂知至此耳。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其它古代医书中。如宋代《针灸资生经》载:有人年老,面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清太医院选方》中载有一名为毓麟固本膏的贴脐方,传说慈禧太后曾以此膏摊贴来治疗肠胃功能失调症。

中医敷脐治疗儿童腹泻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