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什么季节吃什么养生 > 导航 > 男人养生中成药

男人养生中成药

2019-10-13

三焦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什么季节吃什么养生。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作好了养生我们的生活质量才更好。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做的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三焦湿热吃什么中成药”,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身体里有湿气时会有很多的表现,比如常有种有气无力的状态,而且发生消化不良的现象也比较多,尤其是皮肤上也常有湿疹等形成,让人十分痛苦。三焦湿热也是身体需要除湿的一个情况,大多数选择了中成药来改善,但是三焦湿热吃什么中成药好呢?不同的湿气种类需要选择不同的中成药。

湿热病是外感湿热邪气致病,所以祛湿清热是治疗的基本大法。因为湿邪易于困阻脾胃,阻滞气机,所以在治疗中还要配合健脾醒胃,理气行滞法。

三焦湿热吃什么中成药好呢?

1.祛湿清热

(1)辛温宣透,芳香化湿

本法简称辛宣芳化法,适用于上焦湿热证候,是指用辛温芳香,轻扬宣透之品,化湿透热以宣肺气,疏通肌腠,使腠理通达,微有汗出,则湿邪可渐从小汗而解,湿祛则热不独存,也随汗出而散。常用中成药物如:藿香、白芷、苏叶、香薷、苍术等,佩兰、青蒿、金银花虽然不是辛温药物,但具有芳香宣化之功,临床中也可以配入,这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在湿热病临床治疗中的具体体现。

(2)辛温开郁,苦温燥湿

本法简称辛开苦降法,适用于中焦湿重于热的证候,是指以入中焦的辛温与苦温药物相配,辛开苦降,燥湿化浊,调理脾胃,使之恢复升降平衡。常用药物如半夏、苍术、砂仁、白蔻仁、草果、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白术等,这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在湿热病临床治疗中的具体体现。

(3)苦寒清热燥湿

本法适用于中焦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的证候,是指选用苦寒之品,以达到清热燥湿的目的。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应当说明的是,治疗湿热病使用苦寒药应当审慎,必须属热重于湿者才可使用,如果属湿热并重者,应当辛温、苦温与苦寒同用,以辛开苦降,清热与燥湿并施。如果湿邪重者,苦寒药应当忌用,防其冰伏湿邪,反而使病势难解。

(4)淡渗利湿

本法适用于下焦湿热证候,是指用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从小便而驱。常用药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等。如果是下焦热重于湿者,可以在淡渗利湿之中选加苦寒泄热,通利水道的苦寒清利之品,如栀子、木通、竹叶等。

(5)兼顾三焦

因为湿热易于弥漫三焦,临床上除了针对病变中心部位进行治疗外,还必须兼顾三焦,也就是说,治上焦不忘中、下焦,治中焦不忘上、下焦,治下焦不忘中、上焦。这也正是临床处方中辛宣芳化、辛开苦降与淡渗利湿药物常常并用的原因所在。

2.健脾益气,醒胃消导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在湿热病中,湿热邪气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消磨、运化功能障碍,所以治疗时应当在祛湿清热之中配入健脾益气之品,如茯苓、生薏苡仁、白术等;醒胃消导之品,如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麦芽、炒薏苡仁等。

3.理气行滞,开通肺气

湿邪重浊黏滞,易于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水道不通而湿不能去,所以治疗中必须配入理气行滞药物以宣畅气机,使气行则水湿也随之而行。常用药物如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藿香梗、苏梗等。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开通则水道通畅而湿热邪气有出路,所以治疗湿热病常配入开通肺气之品,如杏仁等。此外,辛宣芳化药物轻扬宣透,也有开通肺气之功。

三焦湿热病初愈的患者,机体功能尚未复原,起居也应当谨慎,要注意慎劳作,避寒保暖,既不可过劳,又不可触冒风寒,以防劳复、感冒复。

ys630.coM延伸阅读

肠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很多患有肠胃性疾病的人,都会消化不良,不可以吃各种凉的辛辣刺激的食物,肠胃湿热也属于肠胃性疾病的一种,一般肠胃湿热的患者都会舌苔发黄,感觉每天特别疲累,经常会体内会无缘无故就出一些虚汗,那么肠胃湿热该吃一些什么中成药呢?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众生清热祛湿颗粒是 由七味中药提取而成,采用现代化中药制药技术生产而成。

肠湿热证是由于偏食肥腻,辛辣,甘甜食物或饮酒,以及湿邪化热,引起湿热蕴阻肠胃的病证.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常出现或伴有此证.

意见建议:

1.葵花胃康宁加奥美拉唑,按疗程服用。

2.小米,玉米加红枣粥,枸吸,红枣,瘦肉粥,都是益气通便,养胃的食物。

3.平时注意不吃生冷,生硬,辛辣的食物,注意肠胃保暖。

建议你用传统中药黑矾,黑枣,核桃仁,栀子,当归,砂仁,厚朴,三棱,穿山甲, 寸曲,麦芽,上甲,下甲,红花,海南沉,铁胆粉,蜂胶,蜂蜜,蜂蜡治疗,可以快速治愈不复发;用这些传统中药辨证施治, 可以清除胃肠湿热,荡涤胃肠浊气,调理胃肠功能,消除发病根源,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这些药物你在当地药店即可买到,省钱方便,疗效确切.

肠道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存在失去的可能,特别是肠胃部位如果消化不良的话,就可能导致湿气积聚。而在夏季的时候,经常有人因为肠道湿热而导致的一些肠胃疾病。严重的肠胃疾病会让人产生脱水和休克现象,所以肠胃疾病千万不要忽视。那么当一个人发生肠道湿热情况之后,应该吃什么中成药呢?

治大肠湿热的中成药

湿热片

成份:大黄、苍术(泡)、羌活、制川乌、金银花、槐花(炒炭)、侧柏叶(炒炭)、赤石脂(制)、槟榔(炒)、苦杏仁。

性状: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显棕褐色;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涩肠止痢。用于腹痛、泄泻、血痢,属大肠湿热证。

补脾益肠丸

成份:黄芪、党参(米炒)、砂仁、白芍、当归(土炒)、白术(土炒)、肉桂;醋延胡索、荔枝核、炮姜、炙甘草、防风、木香、盐补骨脂、煅赤石脂。辅料为聚丙烯酸树脂Ⅱ、炼蜜、滑石粉、蓖麻油、乙醇、淀粉、药用炭、虫白蜡、单糖浆。

性状:本品为黑色的包衣水蜜丸;断面可见两层,外层为棕褐色至黑褐色,内层为黄棕色至红棕色;气香,味甘辛、微苦。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泄泻症,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肠鸣。

香连丸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

主要:功效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适用病症: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大肠湿热可用这些药物外敷

1)苦参粉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敷脐。

2)栀子适量,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成膏,贴双足涌泉穴。

3)白矾、五味子、五倍子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

4)噤痢膏牙皂、细辛、葱6根(拭净泥土,勿洗),田螺2个,小麦曲。诸药混合,捣融如膏,贴于神阙穴,盖以纱布、绷带固定,药干另换。

5)热泻散黄连、滑石、广木香、吴茱萸,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取药末,撤于2~8平方厘米胶布中间,分别贴于神阙、大肠俞,1日换1次。

6)大黄,或甘遂、大戟研为细末,用醋凋敷脐部固定。适用于疫毒痢腹胀者。

文中为大家整理了3款治疗大肠湿热的中成药,值得一提的是,在吃这些中成药之前,一定要咨询下医生,要吃的药品是否符合你的病症,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哦。

膀胱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膀胱湿热是从中医角度来阐述的,膀胱湿热容易导致膀胱炎,容易导致泌尿系统的炎症,这时候可以通过一定的中成药来进行调养和治疗,比如说热淋清颗粒,它主要的作用就是清热泻火,有很好的利尿通淋的作用。对于尿频,尿急,尿痛,或者是尿路感染,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膀胱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1、热淋清颗粒

主要功效:清热泻火,利尿通淋。

适用病症: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现代应用: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盂肾炎所引发的各种尿道疾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2袋。一日3次。

2、八正颗粒

成份:瞿麦、车前子(炒)、萹蓄、大黄、滑石、川木通、栀子、灯心草、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温开水冲服。

3、清淋胶囊

成份:瞿麦,萹蓄,川木通,车前子(盐炒),滑石,栀子,大黄,甘草(炙)。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用于膀胱湿热,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癃闭不通,小腹胀满,口干咽燥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粒,一日2次,小儿酌减。

4、二妙丸

主要功效:燥湿清热。

适用病症: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治疗膀胱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治疗膀胱湿热的中成药 什么药治疗膀胱湿热

膀胱湿热有2款内服方药

1、方药:木通10克、车前子12克、扁蓄12克、瞿麦12克、桅子10克、黄柏10克、忍冬藤20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大黄10克。本方能清热利湿通淋。

(2)萆薢12克、石菖蒲6克、黄柏10克、车前子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乌药12克、丹参12克、甘草10克、牛膝10克。本方能清热利湿,分清泌蚀。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微温服。

2、加减变化:若便秘,腹胀者,方(1)中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若兼寒热,口苦,腰痛者,加连翘10克、蒲公英15克以清热解毒;若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突然中断,腰腹绞痛者加金钱草30克,海金砂l2克;若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者,加小蓟15克、白茅根30克、藕节12克以凉血止血。若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热灼不畅者,用方(2)加乌药12克、青皮10克,以利气通淋。

上文小编为大家推荐了4款治疗膀胱湿热的中成药,但是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若要自行服用中成药来治疗膀胱湿热,那么一定要先经过医生的检查,以免误服药物。

肝胆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导读:肝胆湿热吃什么中成药?肝胆湿热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肝胆湿热吃什么中成药?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肝胆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肝胆湿热会让眼睛变黄,同时身体的皮肤也会变黄。身体也变得更怕冷还有怕热,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身体发热的情况。除此之外,也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想吐还有胸闷气短、嘴巴发苦的情况。而小便则会变黄或者是变成红色的,舌苔则是发黄,身上的脉象也是显现出浮数。

除了上面介绍的一些肝胆湿热的症状之外,由于这种疾病会导致肝胆功能出现异常,所以阴囊也容易出现湿疹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睾丸肿胀、发热以及疼痛,女性则会出现带下黄臭以及外阴瘙痒等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我们日常生活还有工作。

对于肝胆湿热的治疗主要是以利湿清热,清肝利胆为主。如果是湿重,就可以使用菌陈五苓散,六一散,平胃散等药物来进行治疗。如果是热重,就可以选用龙胆泻肝汤、连朴饮、茵陈蒿汤。在治疗的时候要看具体是什么病情,就要对症用药。

肝胆湿热患者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可配清热利湿食疗辅助治疗,可用:

1、黄花菜瘦肉汤:黄花菜30克,精瘦肉60克,煮汤服。可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者。

2、黄花菜粥:黄花菜30克,瘦肉末15克,糯米、白糖适量,煲成粥,每日1~2次,能清热凉血,消肿,利尿,止痛,明目,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肝属肝胆湿热型。

3、黄花菜饮:黄花菜(干品)15克。将黄花菜洗净加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有清热利尿,退黄疸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肝胆湿热,急性黄疸型肝炎。

4、五汁饮:梨、荸荠(马蹄)、藕、鲜芦根各100克,麦冬50克。上述五味洗净去皮后,使用器械或容器,粉碎绞汁饮用。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泻功效,适用于慢性肝胆湿热型。

5、板蓝根菊饮:板蓝根30克,菊花晶2匙。板蓝根加水煎汤,加入菊花晶饮用,每日1次。有清热疏风,明目解毒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肝胆湿热。

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凉性的水果来进行食用,这能有效的降肝火,比如西瓜、柚子、苹果、梨、葡萄、草莓等,这些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以及各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而且具有清热、宁神、降火的功效。

以上就是一些肝胆湿热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肝胆湿热的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三焦是什么?三焦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通常说“五脏六腑”,那六腑是什么?没有学过一点中医知识的人是说不清楚的,通常只能说全五腑——胃、大肠、小肠、膀胱、胆。还有一腑,就是三焦。那么三焦具体指什么呢?

一、三焦具体指什么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二、三焦的作用是什么

1、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

2、运行水谷《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

3、运行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三、三焦的辩证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但是,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湿热带下吃什么中成药


湿热带下是中医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为妇产疾病,湿热指湿热蕴藏在身体当中无法正常的排出,往往会导致身体内脏的经络受到阻隔,容易出现气血两亏,这个时候一定要通过一定的中药来进行调养,比如说易黄汤,具有很好的清除湿热作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来用药治疗。

湿热带下吃什么中成药

在中医当中认为,湿热是属于湿气蕴藏在人体,导致内脏的经络受到阻隔,常会引发全身性的湿热病症,以及一些病理的变化。所谓的湿气,也可以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是属于外邪,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导致雨水淋湿,亦或是住所的潮湿,使得外界的水湿之气侵入人体,这种病症是具有粘滞的特性;而内湿,是属于一种病理产物,是和脏腑的功能失调导致的。

热,也可以表现为一种邪气,是导致患者出现炎热上升的一种特性,是属于火热的邪气,热也可以是由于机体的脏腑功能障碍出现的病症,被人们称为是内热,而火邪是属于中医当中的热证,是受到外来入侵的燥热。

中药方:

易黄汤,有增减。功能是清除湿热。

方剂:黄柏是10g、知母是10g、车前子是10g(需要用纱布包裹着煎)、土茯苓是15g、六一散是10g(包着纱布煎)、白果是10个、山栀是10g、牛膝是10g。

加减方:倘若是脾胃虚寒的患者,应该添加山药是10g、白术是10g、芡实是15g、薏仁是15g;干净湿热比较严重的患者,应该外加龙胆草是6g、柴胡是10g、黄岑是10g、生地是12g、木通是6g。

湿热带下是什么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而“带下病”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带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以湿邪为主,主要病机是任带两脉损伤,失约或失养。治疗上重在调理任带二脉。由于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是女性患者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

湿热下住吃什么中成药?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湿热下注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其实这是中医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一旦出现湿热下注的话,患者的小便会变得短视,舌苔会变的黄腻,小腹部会出现疼痛,阴部会出现瘙痒等等,那么针对这种中医病症,有哪些中成药可以帮助治疗呢?

湿热下住吃什么中成药?

湿热下注属于中医的疾病术语。中医认为,湿热下注的患者主要表现症状为小便不利,小便频数,排泄时涩痛,尿赤,尿浑浊,淋沥不畅,还可表现为腹泻、带下等。在治疗的时候应该采取清热利湿的原则。那么,湿热下注吃什么中成药可以治疗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药物:

1、龙胆泻肝丸:其中的成份主要为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功效和作用是清肝胆,利湿热。专家认为,这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胁痛口苦,头晕目赤,耳鸣耳聋,尿赤,湿热带下等症状。

2、加味香连丸:主要功效和作用是清热祛湿,化滞止痛。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大肠引起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使用方法是口服,每次选取一定剂量服用3次。中医认为,方中的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在方剂中属于君药。而黄芩、黄柏等药物可以加强黄连的清热燥湿之功,都属于是臣药。其中的白芍、当归等两种药物能和血止痛。延胡索可以理气止痛。木香、厚朴、枳壳、槟榔等药物可以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的作用是温中燥湿止泻,同时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可以调和药性,健脾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能够起到较好的清热祛湿,化滞止痛的作用。

3、六一散:其中的成分主要为滑石、甘草。功效和作用是清暑利湿。可用于治疗身体感受暑湿所致的口渴、发热、身倦、泄泻、小便黄少等症状。外用还可以治疗痱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阴虚,内无湿热,或表现为小便清长者忌用,孕妇也不能服用。

湿热下注可以吃的中成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患者朋友们看完后对湿热下注引起的不适症状的治疗有所帮助。在用药治疗期间还要注意做好生活中的其它护理措施,尤其要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抽烟喝酒,才能促进症状尽快好转。

肝胆湿热吃什么中成药有效


肝胆湿热的患者治疗工作一定要注意,西药治疗可能会引起副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吃一些中成药进行调理,安宫牛黄丸或者是龙胆泻肝汤正确服用,就能够起到治疗的效果。

1、安宫牛黄丸

成份:牛黄、水牛角浓缩粉、人工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

性状:本品为黄橙色至红褐色的大蜜丸或者为包金衣的大蜜丸,除去金衣显黄橙色至红褐色;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2、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 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两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3、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以上就是3款可以治疗肝胆湿热的中成药了,肝胆湿热比起其他的湿热体质更值得重视,这种病症如果不及时调理很容易变成大病,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肝胆湿热的症状,那么一定要警惕起来。

通三焦吃什么药最快?


三焦并不是身体的一个部位,而是脏象学说中的特殊称谓,而且三角具体来讲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上焦,第二就是中焦,最后便是下焦。在生活中,如果三焦不通恐怕就会引起多种疾病,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是非常常见的。如果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想办法通三焦。那么,通三焦吃什么药最快?

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打通三焦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拍。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站着或者是坐着都可以。用左手从右边肩膀开始,沿着胳膊外侧的三焦经行走路线,往下拍打。动作快慢一样,一直拍打到手腕。可以稍微用力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钟往上,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阳池穴按摩三分钟。左面肩膀君用右手,同样的方法。一定要坚持三个月以上才能完全打通。

还可以用刮痧方法或者也可以选用艾灸的方法来打通三焦经。平时喝菊花茶,多吃绿色蔬菜。

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上焦不通: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男性肾虚、前列腺疾病,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

三焦是个复杂系统,仅用单味或几味药物搭配,根本不能适用这个多样的系统。对老年人患多病、大病、顽固病的治疗,必须融数方为一方,合数法为一法。

只有选择一种能科学、有效同时治多种疾病的疗法,调理内分泌,平衡阴阳,补充元气,这样才能逐渐康复。

三焦是什么器官


三焦这种说法可能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属于中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还存在争议。主要认为有三焦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两种说法,而且各有史书记载。中医理论普通人很难搞清楚,即便是三焦在中医中很重要,很多人也不是很了解。那么,三焦是什么器官?下面咱们就来看看三焦的详细情况。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特点

1.三焦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

自《难经·二十五难》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的论点之后,引起后世不少医家之争论,归纳起来,即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

(1)关于三焦有名有形说《灵枢》最早认为三焦“有名有形”,如《灵枢·论勇》说:“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灵枢·本脏》说:“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在《内经》论述三焦的基础上,后世一些医家认为三焦应与其他诸腑一样,有表里关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从而进行探讨三焦的形质所指。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说法。如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说:“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章璜在《图书编·三焦有形考》中说:“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张介宾认为三焦是躯体之内,包罗诸脏的一腔之大腑。他在《类经·藏象类》中说:“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清·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

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观点的学者,对三焦形质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认为三焦是淋巴系统、网油、胰腺、神经系统等。如陆渊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影响,根据“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认为三焦是人体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由此进而发展到全身淋巴系统。张锡纯认为三焦是网油。赵隶华等依据古人解剖中无“胰腺”一词,从《难经·四十二难》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陈无择的“在脐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论说,根据胰腺的现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约如手掌大,结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认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亦有人根据“三焦与命门相为表里”之说,力倡三焦就是“脊神经”、“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等等。

上述所指的形质,尚不能完全解释三焦运行元气、运行水谷和水液等功能,故难圆其说。

(2)关于三焦有名无形说三焦“有名无形”之论,始于《难经》。《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三十八难》亦谓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自此以后,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其有名而无形者也。”唐·孙思邈亦谓三焦有名无形,如在《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中说:“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元·滑寿的《难经本义》说:“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明·李梴的《医学入门·卷之一·脏腑条分》说:“三焦,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主便,虽无形而有用。”近代张山雷在《难经汇注笺正》中亦说三焦“有名无形”。以上诸家论说,皆承《难经》“有名无形”之说。

三焦有形、无形之说,皆有据有理,其对三焦实质的研究有所裨益。然而三焦形名,千年争论,孰是孰非,尚无定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各有偏颇之处,难能全面。诚如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辩三焦》中所说:“有形、无形皆是也,但各偏执一见,而不能通贯耳!”唐·刘禹锡说:“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亦有人认为三焦是“非若五脏之形各自成体,故不得定其象。”清·喻昌在《医门法律·论三焦》中亦说:“所谓形者,非谓脏腑外别生一物,不过指其所而为形耳。”故有人提出:三焦无形,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没有形质的意思。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形质为基础的。但此形质并非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脏器组织,而是对一些脏器组织及其功能的概括。即是所谓“无常形”、“不得定其象”、“指其所而为形”、“道是无形实有形”之意。

三焦经在哪


三焦经在中医中指的是手少阳三焦经,经脉是中医非常重要的理论,而三焦经是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阳经之一。在中医中,很多疾病在出现之后,进行治疗的时候,都需要使用到三焦经,对于普通人而言,可能了解的不是很多。那么,三焦经在哪?下面咱们就来详细看看三焦经的具体位置。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少阳三焦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三焦,阳气少的经脉。

经脉循行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从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中医应用

一、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可表现为下列病症:耳聋,耳鸣,咽喉肿痛。

本经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疼痛,小指、无名指功能障碍。

二、手少阳络脉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

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手少阳络脉:名外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分出,绕行于臂膊的外侧,进入胸中,会合于心包。

其病:实证,见肘关节拘挛;虚证,见肘关节松弛不能内收。可取手少阳络穴治疗。

三、手少阳经别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灵枢·经别》)

手少阳经别:在头部从手少阳经分出,向下进入缺盆,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四、手少阳经筋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舌卷(《灵枢·经筋》)。

手少阳经筋,起于第四指末端,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外侧,结于肘尖;向上绕行于上臂外侧,上肩部,走向颈部,会合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部进入,联系舌根;一支上至下颌关节处,沿着耳前,连接目外眦,上达颞部,结于额角。

其病症,可见经筋循行部位僵滞不适,转筋掣引,舌卷缩。

五、手少阳腧穴

本经一侧23穴,13穴在上肢外侧,10穴分布于侧头、项、肩部。分别为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侧头、耳、目、咽喉、胸胁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治疗目疾常用丝竹空、液门、关冲;治疗耳疾常用耳门、翳风、中渚、外关、液门;治疗咽喉病常用关冲、液门、阳池;治疗偏头痛常用丝竹空、角孙、外关、天井。治疗热病常用关冲、中渚、外关、支沟。翳风有疏风通络的功效,长于治疗耳、口、齿、面颊病;支沟有泻热通便的功效;中渚、阳池能治消渴。

三焦湿热吃什么中成药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