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止汗的中药

养生的中药。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养生关系着你、我、他的生活质量。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收敛止汗的中药》,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出汗虽然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对于有的人来说并不正常,尤其是发生在睡觉时出汗的情况,往往人盗汗的问题,这也是一种疾病,可选择中药来改善,而收敛止汗的中药有哪些比较有效呢?这里止的汗就是虚汗,有多种配方来选择,具体哪一种还是要看个人的出汗情况,对症下药才更有效。

收敛止汗是什么意思

收敛止汗是一个中医名词,是用具有收敛作用的中药治疗出汗过多的方法。一般收敛的是虚汗。

收敛止汗的中药有哪些

收敛止汗的中药主要有白蒿、生龙骨、五味子、山茱萸、白芍、乌梅、浮小麦、麻黄根等。

收敛止汗的中药方剂有哪些

1、黄耆30克、麦冬15克、北五味6克、桑叶14片。水煎服。

2、黄耆、人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陈皮、半夏、葛根、甘草(炙)各等分。水煎服。

3、黄芪18克、白术6克、防风6克。研末,做汤剂或者水煎服。

4、玄参1斤,麦冬1斤,天冬1斤,生地1斤,北五味4两,酸枣仁半斤。上为末,炼蜜为丸。

5、黄耆1两,牡蛎粉1两(煅),肉桂5钱,知母1两(炒),人参5钱,白术1两,芡实100枚。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收敛止汗的食物有哪些

收敛止汗可以吃一些温性的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益气补血等功效的食物,例如糯米、羊肚、红枣、燕窝等都是可以适当的食用一些的。

收敛止汗吃什么水果蔬菜

一般的水果蔬菜基本上不太会有直接明显的收敛止汗的作用的,不过大家还是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补肾、益气、固表、补虚作用的水果和蔬菜,这样对于缓解症状也是大有帮助的。

扩展阅读

止汗散的中药方剂


止汗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方剂,这种中药方剂能够有效地帮助治疗诸虚不足,那么,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止汗散的中药方剂以及止汗散的处方、功能主治以及其他的功效,希望对大家保健身体有所帮助,通过对止汗散的了解,保健好身体,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止汗散

【处方】

牡蛎22.5克;白术30克;白芷10.5克;甘草9克;防风15克。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诸虚不足,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煎水调下,不拘时。

【摘录】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五。

止汗神丹

【处方】

人参30克(或黄耆60克代之);当归30克;北五味3克;桑叶7片。

【功能主治】

治久汗不止。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石室秘录》卷二。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相信每一个读者朋友们对于止汗散的中药方剂应该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止汗散是一款难得中药方剂,对于身体保健是非常有帮助的,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是比较有效的,如果想要彻底治疗还请咨询专业医生,以此来保护身体。

收敛止血中药


流血这种情况很多时候都是不能够避免的,有很多时候我们都可能会因为外伤而导致身体内失血过多,所以在外伤的时候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先要止血,止血的中药是有很多种类的,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止血化瘀的药物,有三七,马齿见,婆婆丁等等,都是随处可见的,那么收敛止血的中药都有哪些呢?

收敛止血的中药有哪些

收敛止血药味多苦涩,性多平凉,功能收敛止血。可以用治各类出血病患。收敛止血药性收涩,有留瘀恋邪之弊,当以出血无瘀者为好,如果有瘀血和邪实者要慎之。收敛止血药有白及、白芨、紫珠、血余炭、藕节、檵木、刺猬皮等。

1、白及

白及,中药名,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每年9~10月当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千。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2、紫珠

紫珠,又名白棠子树、紫荆、紫珠草、止血草为马鞭草科、紫珠属落叶灌木。根或全株入药,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主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牙龈出血;崩漏;皮肤紫癜;外伤出血;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烧伤。用于衄血,咯血,胃肠出血,子宫出血,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外用治外伤出血,烧伤。

3、血余炭

血余炭,中药名,为人发制成的炭化物。取头发,除去杂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焖煅成炭,放凉。具有良好的止血、化瘀、利尿。作用,用于吐血,咯血,衄血,血淋,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小便不利。

4、藕节

藕节为藕连接部分,含天门冬素、鞣质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藕节和藕在性味、功用上大致相似,但藕节又侧重止血功效。中医认为藕节性平、味甘涩,药用可以缩短出血时间,有止血散淤之效,治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等。

收敛止血的中药有哪些

5、檵木

檵木通常为灌木,稀为小乔木,多生于山野及丘陵灌丛中。根、叶、花果均能入药,叶用于止血,根及叶用于跌打损伤,有去瘀生新功效。

6、刺猬皮

刺猬皮,中药名,刺猬科动物刺猬、短刺猬、或大耳猬的干燥外皮。具有化瘀止痛,收敛止血,固精之功效。常用于胃脘疼痛,子宫出血,便血,肠风下血,脱肛,痔疮,遗精,遗尿。孕妇忌服。

7、断血流

断血流,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灯笼草或风轮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开花前采收,除去泥沙,晒干。收敛止血。用于崩漏,尿血,鼻衄,牙龈出血,创伤出血。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收敛生肌的中药


收敛生肌也就是指的很多患者经常有皮肤溃疡,皮肤溃疡在出现后很难愈合,这个时候只能通过用药维持,促进皮肤的修复,收敛生肌的中药,包括很多的类型,比较常见的就是选择后,马齿苋这样的食物也是药材,还有就是有一些药物也可以达到收敛生肌的效果。

适应症

解毒,生肌。用于疮疖久溃,肌肉不生,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散剂:患部用温开水洗净后,撒药少许,或用温开水调敷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禁忌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外用药,不可入口。溃烂初期禁用。

马齿苋的功效

解毒消肿降血压,代分析知马齿苋每百克鲜茎叶含水分92克,蛋白质2.3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3克,钙85毫克,磷56毫克,铁1.5毫克,胡萝卜素2.23毫克,维生素C23毫克。

还含有大量去甲基肾上腺素和多量钾盐,含有不少二羟乙胺、苹果酸、箭荡糖、维生素B1、B2等营养成分,药理实验证实:它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都有强力抑制作用,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称。

马齿苋的药用价值

1、抗菌作用

曲淑岩报道马齿苋乙醇提取物对志贺氏和佛氏付赤痢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水煎剂对志贺氏、宋内氏、斯氏及费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但痢疾杆菌在马齿苋肉汤中多次传代后能产生明显的抗药性。醇浸物或水煎剂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制作用;对某些致病真菌如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也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无抑制作用;对小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感染,用醇提液或醇提后残渣水煎液均无效。1992年马慕英报道了深圳市菜市场出售的野生马齿苋对多种常见的食品污染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马齿苋对多种常见的食品污染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即使稀释到12.5%的浓度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尤其是对许多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抑菌作用较强,而对藤黄八叠球菌不抑制,对霉状杆菌抑制作用不明显。马齿苋对一些霉菌也有抑制作用,如对总状毛霉、赤霉、交链孢霉、黄曲霉等抑制作用也较强;而对黑根霉、绿色木霉、黑曲霉无抑菌作用,对酵母菌无抑菌作用。

2、对平滑肌的作用

1985年曲淑岩报道马齿苋提取液(水煎浓缩加酒精去掉沉淀制成)及其分离的结晶氯化钾对豚鼠、大鼠及家兔离体、犬的在位子宫皆有明显的兴奋作用。马齿苋注射液2ml(相当于生药5-10g),比用麦角新碱0.2mg为强,较用垂体后叶素10单位为弱;而用4-6ml则与垂体后叶素10单位相仿。从马齿苋中分离的氯化钾结晶对大鼠离体回肠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其作强度与前列腺素E1,200ug、新斯的明0.25mg相似,而20%煎剂0.2ml对离体豚鼠小肠有抑制作用。此后国外学者SunbhanichM等研究了马齿苋新鲜植物榨的水汁及沸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肠蠕动及离体的心房和气管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离体回肠,水汁和沸水提取物都使收缩的紧张度、振幅、频率增强。这种作用与乙酰胆碱类似,而且是剂量依赖性的。但是,收缩的紧张度和蠕动的增加可轻微地被阿托品阻断。两种类型的制剂均显示出剂量依赖性的对心脏心肌收缩力和收缩速率的作用,以及对离体气管条的松弛作用。这些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产生的作用类似,并且可被心得安(2.1x10(-5)mol/L)完全阻断。马齿苋对离体豚鼠回肠和心房的作用结果提示该药可分别作为松驰剂和强心剂,其对支气管的扩张作用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3、对子宫的作用

李守柔等于1979年报道,马齿苋对动物子宫有两种相反的作用,一为兴奋作用,系马齿苋中分得的氯化钾;一为抑制作用,系马齿苋中的有机成分。钾盐主要存在于茎中,有机成分主要存在于叶中。

吃什么可以止汗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通过排汗可以更好的排出身体里的毒素,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在夏天,每天都被都会出大量的汗,身上就会有很味道并且感觉黏黏糊糊。而且捂出汗,会引起湿疹、热痱等问题。有些人就非常不喜欢这种粘腻的感觉,就会试图找一些方法避免出汗。那么吃什么可以止汗呢?

治汗:莫喝凉茶应温补

无论自汗、盗汗,根本原因为内虚所致。不少广州人总觉得夏天出汗全因湿热,猛灌凉茶,生怕燥热上火。专家提醒,这样反而轻易攻伐脾胃,使虚证更甚。其实广东人夏天久居空调冷气之中,缺乏运动,许多人的体质已经转变为阳虚,适当的温补并不会燥热,反而有助于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推荐以下几款食疗汤水,但需注重,应温热时喝,切忌冷饮伤及脾胃。

●北芪大枣水

北芪20-30克,大枣6枚(若为红枣则须去核),浮小麦20克煲水频服,可以益气、生津、敛汗。

●炒米水

将米在锅内炒至金黄,再放水煮之。温中健脾,尤其对于体虚妇女非常有效。民间习俗妇女月子里喝炒米水,也是出于此理。

●人参瘦肉水

人参炖瘦肉,补中益气健脾。如气阴两虚者则可加花旗参;若为阳虚,则可用高丽参。非常是产后虚弱的妇女,待恶露排净后,可用高丽参、阿胶、鹿茸等大补气血之品。

●敛汗汤

浮小麦或糯稻根均有敛汗之效,而大枣也可与圆肉互换,加瘦肉则可作为保健汤水;或加冰糖或蜂蜜引用。

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什么穴位可以止汗


什么穴位可以止汗

1 、可以止汗第一个穴位是合谷穴

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对止手汗效果明显。“合谷”意指大肠经气血汇聚于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现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达到使汗腺收缩的效果。操作时用一手的大拇指来用力按揉对侧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2 、可以止汗第二个穴位是复熘穴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2指宽处。宜用大拇指腹轻轻揉按,以略有酸胀感为宜。“复熘”一词中,“复”是反复,“熘”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熘穴的止汗功效在于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谢正常。合谷和复熘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档”。合谷穴要重点揉,复熘穴要轻揉。出汗过多时,可先按揉合谷2分钟,以感觉明显酸痛为度,再轻揉复熘2分钟。

3 、可以止汗第三个穴位是足三里穴

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里对常年身体虚弱、汗出过多的患者更为适宜。按揉时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5分钟。

注意事项:

出汗过多可能是甲亢或者体虚引起的,要及时得到重视,不可忽略。

脚上穴位怎么按摩

1、太溪穴:补养肾脏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2、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3、太溪穴:补养肾脏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2015最新十大脚上穴位按摩保健法2015最新十大脚上穴位按摩保健法。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出汗多的原因

1、人体出汗与气温等环境条件关系大

现代保健医学把人体出汗分为不显汗和有效汗。当气温低于摄氏20度时,处于静止状态的人也会排汗,但这种汗液非常细小,人体感觉不出来,故称不显汗;而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或气温高于摄氏25度时,不显汗占的比重就不大了,为了散发热量,人体就要通过排出并蒸发汗液的形式来散热,这种汗液很容易感觉出来,故称有效汗。

2、汗与健康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例如,有些人偶感风寒,总是喝完姜汤后卧床,盖上被子,一旦出了汗,病就基本上好了。这是因为着凉感冒的人,汗腺受寒而阻,不能以出汗方式散热,导致体温升高;喝汤盖被后,汗腺因受热而舒张,从而排出汗液,散发体热,降低体温,真可谓“汗到病除”。

3、出汗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一般来说,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过多,对健康就不利了。过多出汗,可造成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量减少,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热量趋减,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大量出汗,还能使人体盐分流失,细胞因缺钠而造成热痉挛。所以,夏季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流质和适当的盐分。

我国传统医书《内经》也列出许多用“出汗”诊断疾病的例子。例如,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较少,但小便却多;肝臌胀(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黄色并略带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体质虚弱的人,睡眠时容易盗汗;而在高烧出汗后,常常会导致体温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状。

收敛止血的中药有哪些


导读:收敛止血的中药有哪些?收敛止血药,无论虚寒性的或热性出血均可用之。那么收敛止血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收敛止血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收敛止血的中药有哪些

收敛止血药味多苦涩,性多平凉,功能收敛止血。可以用治各类出血病患。收敛止血药性收涩,有留瘀恋邪之弊,当以出血无瘀者为好,如果有瘀血和邪实者要慎之。收敛止血药有白及、白芨、紫珠、血余炭、藕节、檵木、刺猬皮等。

1、白及

白及,中药名,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每年9~10月当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千。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2、紫珠

紫珠,又名白棠子树、紫荆、紫珠草、止血草为马鞭草科、紫珠属落叶灌木。根或全株入药,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主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牙龈出血;崩漏;皮肤紫癜;外伤出血;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烧伤。用于衄血,咯血,胃肠出血,子宫出血,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外用治外伤出血,烧伤。

3、血余炭

血余炭,中药名,为人发制成的炭化物。取头发,除去杂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焖煅成炭,放凉。具有良好的止血、化瘀、利尿。作用,用于吐血,咯血,衄血,血淋,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小便不利。

4、藕节

藕节为藕连接部分,含天门冬素、鞣质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藕节和藕在性味、功用上大致相似,但藕节又侧重止血功效。中医认为藕节性平、味甘涩,药用可以缩短出血时间,有止血散淤之效,治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等。

5、檵木

檵木通常为灌木,稀为小乔木,多生于山野及丘陵灌丛中。根、叶、花果均能入药,叶用于止血,根及叶用于跌打损伤,有去瘀生新功效。

6、刺猬皮

刺猬皮,中药名,刺猬科动物刺猬、短刺猬、或大耳猬的干燥外皮。具有化瘀止痛,收敛止血,固精之功效。常用于胃脘疼痛,子宫出血,便血,肠风下血,脱肛,痔疮,遗精,遗尿。孕妇忌服。

7、断血流

断血流,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灯笼草或风轮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开花前采收,除去泥沙,晒干。收敛止血。用于崩漏,尿血,鼻衄,牙龈出血,创伤出血。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8、仙鹤草

仙鹤草,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干燥。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用于咯血,吐血,崩漏下血,疟疾,血痢,痈肿疮毒,阴痒带下,脱力劳伤。

9、鸡冠花

鸡冠花,中药名,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干燥花序。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晒干。收敛止血,止带,止痢。用于吐血,崩漏,便血,痔血,赤白带下,久痢不止。

10、松花粉

松花粉,中药名,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油松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花粉。春季花刚开时,采摘花穗,晒干,收集花粉,除去杂质。收敛止血,燥湿敛疮。用于外伤出血,湿疹,黄水疮,皮肤糜烂,脓水淋漓。外用适量,撒敷患处。

以上就是一些收敛止血的中药,供大家参考。

止汗散的功效与作用


生病吃药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对于吃药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先了解一下这些药物的功效和一些注意事项等,以免出现问题,那么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止汗散这种中药方剂。

【处方】牡蛎22.5克 白术30克 白芷10.5克 甘草9克 防风15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诸虚不足,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6克,煎水调下,不拘时。

【摘录】《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五

【处方】人参6克 当归6克 熟地5克 麻黄根1.5克 黄连1.5克(酒炒)浮小麦1大撮 枣1枚

【制法】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固表止汗。治产后盗汗。

【用法用量】每用一剂,水煎,温服。

【摘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

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对止汗散的功效与作用了解了吗?其实止汗散还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发现哦。

止汗露有用吗?


在我们生活中,出汗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的时候因为运动,有的时候是因为精神紧张。对于一些汗腺比较发达的朋友来说,如果腋下存在一些汗腺,就容易诱发狐臭。所以很多有狐臭得人每天都是在腋下用止汗露的,当然不同品牌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止汗露有用吗?

1、影响身体正常代谢:止汗产品大致可分为止汗剂和止汗粉, 但基本原理是通过化学成分暂时关闭毛孔,抑制出汗。出汗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这种强行止汗方法常常可能给身体带来 伤害。如果平时出汗特别猛,甚至像水一样,小心多汗症,可能与某些系统疾病有关,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疾病检查并接受治疗。

2、出现过敏等皮肤问题:人体通过汗液蒸发可以帮助散热,同 时,汗水和滋养和保护皮肤。正常出汗不要过度紧张,更不要频繁使用止汗产品,否则可能会引起过敏、发红和其他皮肤问题 。

3、停用复发:止汗剂一旦停用,到炎热季节汗腺排出汗液不 再受阻,将会继续排汗,体液还会随着汗腺伸出体外,狐臭再次复发!

4、多用滥用,皮肤产生耐受性:一旦使用一种止汗剂时间过长,皮肤就会产生耐受性,对产品的吸收达到一定程度将不再吸收,因为如果继续使用,久而久之皮肤将会产生一定的抗性,对任何产品的吸收都会下降频繁使用止汗产品,否则可能会引起过敏、发红和其他皮肤问题 。

由此可见,止汗露并不能彻底去除狐臭,那么有狐臭怎么办呢?

据悉,狐臭的产生是由于大汗腺细胞间隙过大,导致大量脂质、蛋白质等大分子排出体外,与体外的细菌发生反应。因此,想要彻底去除狐臭,就要阻止脂质等大分子与细菌发生反应,明

荃 中的有效去臭分子就可以深入到大汗腺内部,使细胞间隙回到正常值,从根源上铲除狐臭,是狐臭患者的必备之选!

敛汗的中药


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出虚汗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一些体质虚弱的人,或者一些中老年人来说,他们经常会在夜里出一身的虚汗,醒来之后发现睡衣全部都湿了,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给患者吃一些收敛汗的药物,那么敛汗的中药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敛汗,是指使用具有收敛作用中药治疗出汗过多的方法。

大多是收敛虚汗。出汗有两种类型:气虚自汗和阴虚盗汗,气虚自汗需要用补气敛汗的中药来治疗。

心气虚,运血无力,则肺朝百脉受累,主气失职而气短,故“喘为心气不足”。三药相伍,一补一清一敛,补肺、养心、滋阴,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气得充,则可复生。”李东垣以本方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补气之力更佳;再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衄血。

虚汗是心的气阴两虚证形成,与思虑太过、年老体衰、罹病日久、烦劳过度或感受外邪有关。肺的气阴两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多因久患肺病,长期咳喘,肺之气阴耗损所致。还可见于外感温热或暑热等热性病过程中,究其成因是由于热耗津伤,汗出太过,甚则导致“气随津脱”。

表现

气阴两虚证临床可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动辄尤甚,自汗、盗汗,潮热颧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若气阴两虚由久咳伤肺而致,临床上还可见干咳少痰,动辄喘促。心之气阴两虚者,除一般见症外,还会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胸闷,健忘,脉结代等表现。另外,在热病过程中,由于汗出过多,气随津脱,还可出现冷汗淋漓,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虚脱表现。[1]

诊断

阴虚可至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失去平衡,阴虚而生阳亢,阳亢则生内热。人睡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止。阴虚之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入夜卫阳人里,营阴失却卫阳之守,随之外越而为盗汗。[3

艾灸什么穴位可以止汗


艾灸什么穴位可以止汗

1、艾灸合谷穴可以止汗

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

按揉合谷穴对止手汗效果明显。“合谷”意指大肠经气血汇聚于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现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达到使汗腺收缩的效果。

按揉要点:操作时用一手的大拇指来用力按揉对侧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2、艾灸复溜穴可以止汗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2指宽处。

“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溜穴的止汗功效在于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谢正常。合谷和复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档”。

按揉要点:合谷穴要重点揉,复溜穴要轻揉。出汗过多时,可先按揉合谷2分钟,以感觉明显酸痛为度,再轻揉复溜2分钟。

3、艾灸足三里可以止汗

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

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里对常年身体虚弱、汗出过多的患者更为适宜。

按揉要点: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5分钟。

出汗多的原因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为这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饱,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从西医理论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你每天用双手或工具敲打双腿。其中,重点是多次敲打,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你身体上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这样适当的刺激达到调理肺经的目的。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说是你的体内脾胃失和。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脾。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如果汗液气味很大,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饮食要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6、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

背部汗腺分布很少,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已经极度疲劳。

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丰富、有营养,以滋阴补阳为主,女人还可以早晚做15分钟瑜伽冥想。

调理出汗多的食谱

百合粥

材料: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做法: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吃饱。

功效:此款食物具有润肺止汗的作用,适用于肺热汗多。

胡萝卜山楂汁

材料:新鲜山楂1—2颗,胡萝卜半根

做法:山楂洗净,每颗切四瓣;胡萝卜半根洗净切碎。再将山楂、碎胡萝卜放入炖锅内,加水煮沸,然后用小火煮15分钟后用纱布过滤取汁。

功效:山楂富含有机酸、果胶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夏季出汗多吃酸性食物能够敛汗止泻祛湿,再者与胡萝卜搭配的山楂汁可健胃消食生津。

黄蓍粥

材料:黄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黄蓍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即可。

功效:黄蓍,甘,微温,可以补气升阳,固表止汗。适用于表虚自汗。

收敛止汗的中药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