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 导航 > 山茱萸的作用与功效

吴茱萸功效与作用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物质是健康的基础,精神是健康的支柱,运动是健康源泉,科学是健康的法宝!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对养生颇有心得的人。您是否正在关注中医养生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吴茱萸功效与作用”,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避免不了身体出现一些疾病,尤其是饮食不规律就同意导致出现肠胃疾病等,很多疾病虽然治疗的药物有很多种,但是药物难免会有一些副作用,如果我们平时多掌握一些中药材的功效来对身体进行调理就能让身体变得更加的健康,下面一起了解下吴茱萸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功效与作用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⑦《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虽然很多中药材在生活中经常食用能对身体进行更好的改善,但是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食物的功效才能更好的改善身体,上面就是对吴茱萸功效与作用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吴茱萸能起到很好的驱寒健胃以及止疼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改善。

相关阅读

吴茱萸丸的功效与作用


人类身体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身体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需要时刻的关注身体的变化,当出现不适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做诊断和治疗。吴茱萸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吴茱萸丸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哪些。

【处方】吴茱萸、细辛、白茯苓(去皮)、独活(去芦)、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薢(酒浸),各半两。附子(炮.去皮脐)、芎藭,各二两。

【炮制】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经虚损,恶风多汗,面色浮肿,腰膝疼痛,形色憔悴,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丸,空心用盬汤送下,日进二次。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吴茱萸(炒)30克 橘皮(洗)60克 附子(炮,去皮、脐)

【制法】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胃降逆。治虚寒呕哕。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白饮送下20丸。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四

【别名】木香利隔丸(《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木香 青皮各0.6克 白僵蚕 姜黄 泽泻 柴胡各1.2克 当归身 炙甘草各1.8克,益智仁 人参 橘皮 升麻 黄耆各2.4克 半夏3克 草豆蔻仁 吴茱萸各3.6克 麦芽面4.5克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温水送下,细嚼亦得。勿多饮汤,恐药速下。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通过小编介绍的吴茱萸丸的详解,大家是不是对吴茱萸丸更有了解了呢?如果没有很了解的话,大家可以多看几遍哦,吴茱萸丸的功效与作用还有很多,适量的服用还是挺好的,可以使身体更健康呢。

吴茱萸散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吴茱萸散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吴茱萸散营养丰富,含有很多医药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吴茱萸7.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芎藭30克 干姜15克(炮裂,锉)甘草15克(炙微赤,锉)附子22.5克(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药捣为粗散。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治小肠虚寒,小腹刺痛,或绕脐结痛,身出冷汗。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

【处方】吴茱萸30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半夏30克(汤洗七遍,去滑)白术30克 鳖甲3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澜)赤茯苓30克 前胡30克(去芦头)青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烙)京三棱30克 桂心30克 厚朴3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热)槟榔30克 枳壳15克(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治胸痹,咽喉噎塞,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大枣3枚,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

【处方】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5克 肉豆蔻仁 干姜(炮)甘草(炙)各15克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高良姜各60克 缩砂仁 陈曲(炒)白术各30克

【制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健牌燥湿。治肠痹。寒湿内搏,腹满气急,大便飧泄。

【用法用量】每服3克,空腹时用粥饮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

【处方】吴茱萸 槟榔 木瓜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温肝降逆。治奔豚气,或吐或汗出,发时气上冲心,闷乱,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生姜汤调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医林方》

【处方】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微炒),五味子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产后体虚,汗出心烦,食少,四肢羸弱,涩涩恶寒。

【用法用量】以酒2大盏浸半日,煎至1盏3分,去滓,分3次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八

看完了上文对于吴茱萸散这种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成为了许多人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不管是饮食方面还是茶品方面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

吴茱萸粥的功效与作用


无论是佐料丰盛,还是食材清淡,无疑都代表着人们对精致生活的一种需要。然而现如今人们有对饮食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养生。而偏方则同时具备了这几方面的特点,自然而然的受到人们的欢迎。下面 就来为大家介绍一种 :吴茱萸粥。

吴茱萸粥

【来源】《食鉴本草》

【原料】吴茱萸2克 粳米50克 生姜2片 葱白2茎

【制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后下吴茱末及生姜、葱白,同煮为粥。

【用法】每日早晚服用。3~5天为一疗程。

【功效】补脾暖胃,温中散寒,止痛止吐。适用于虚寒性痛经以及脘腹冷痛、呕逆吞酸。

【宜忌】用量不宜过大,宜从小剂量开始。一切热症、实证或阴虚火旺的病人忌服。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吴茱萸粥确实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处的食疗偏方。既能缓解一些小病痛,又能够很好的滋养身体。如果你觉得自己身体比较虚弱,与其吃药,不如来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偏方哦。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国的许多药学著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处方】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去苗),各半两;熟干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吴茱萸6克(汤洗七遍)人参4克 生姜8克 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备注】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

【摘录】《伤寒论》

【处方】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

【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养血温经散寒。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处方】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9克 甘草 人参 桂心各3克 大枣20枚 生姜24克

【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处方】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温阳运脾,理气消胀。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一

【处方】半夏(姜制)吴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参 白茯苓 白芷 广陈皮各等分

【制法】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处方】当归 肉桂 吴茱萸 丹皮 半夏(制)麦冬各6克 防风 细辛 藁本 干姜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处方】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功能主治】益气固胎。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们知道,吴茱萸汤结合了几种中药材的功效,将治病和调理身体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但要注意的是吴茱萸汤也是药,所以食用的时候一定要谨遵医嘱哦。

加减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环境的恶劣变化让我们的身体来不及调整,所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 疾病的产生。要想能够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袭,我们就应该在平时调理身体,让身体做好准备。中药方剂在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加减吴茱萸汤这种方剂。

【处方】防风(去芦、叉)干姜(炮)当归(去芦,酒浸,炒)牡丹皮 桂心(不见火)茯苓(去皮)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半夏(汤洗七次)桔梗(炒)细辛(去苗)各30克 吴茱萸(汤洗七次,炒)90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岚冷,胸膈满痛,腹胁疠刺,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赢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寒邪内胜,宿疾转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处方】吴茱萸15克 麦门冬 干姜 白茯苓 牡丹皮 南木香 苦梗各9克 甘草10.5克 当归15克 北细辛4.5克 防风 官桂各0.3克 半夏21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冲任衰弱,月候愆期,或前或后,或崩漏不止,赤白带下,小腹急痛,每至经行时头眩,饮食减少,气满心忪,肌肤不泽。

【用法用量】每服12克,加姜1片、枣1枚,水煎,温服。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处方】吴茱萸半两,麦门冬3钱,干姜3钱,白茯苓3钱,牡丹皮3钱,南木香3钱,苦梗3钱,甘草3钱半,当归半两,北细辛1钱半,防风1分,官桂1分,半夏7钱。

【功能主治】冲任衰弱,月候愆期,或前或后,或崩漏不止,赤白带下,小腹急痛。每至经脉行时头眩,饮食减少,气满心忪,肌肤不泽。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妇人良方》卷一引张氏方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经基本上了解了加减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了吧?加减吴茱萸汤的药用价值极高,对调理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效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吴茱萸


吴茱萸

Fructus Evodiae

(英) Medicinal Evodia Fruit

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

采制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

性状果实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化学成分含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 evodiamine)、 柠檬内酯(limonin)、辛弗林(synephrine)、吴茱萸烯(evodente)等。

性味性热,味辛、苦。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头痛、疝痛、脚气、痛经、脘腹胀痛、呕吐吞酸、口疮。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从名字来看容易误解为古时候吴国的茱萸治成的汤吧,其实吴茱萸是一种中药材,王维诗中遍插茱萸少一人指的就是吴茱萸,那么吴茱萸汤究竟有什么用呢,它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去看一下。

【方剂名】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9g) 人参(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生姜(18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虚寒呕吐。阳明胃痛,畏寒喜热,胃脘痞塞,食谷欲呕,吞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解】

本方证治是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本方原治三种证候,一为阳明寒呕,二为厥阴头痛,三为少阴吐利。其证虽有阳明、厥阴、少阴之别,但其见症均有呕吐,均与中虚寒气上逆有关。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辛苦大热,一则温胃止呕.二则暖肝降逆,三则温肾止吐利,一药而三病皆宜,故为君药。

生姜为呕家圣药,重用为臣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君臣相配,散寒降逆之功益著。人参甘温,益气健脾,既扶中气之虚,又顾津液之伤,为佐药。大枣甘平,助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暖肝和胃,降逆止呕之功,为一首治呕之良方。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食后欲吐,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方歌】

吴茱人参枣生姜,肝胃虚寒是良方,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结语:看过本文的朋友对于吴茱萸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吴茱萸汤对于治疗慢性胃炎、呕吐有一定的疗效,这里小编提醒大家一下,重阳节的时候看到别人家门口插茱萸不要拔回来做汤哦,一是不道德,其二是吴茱萸汤也不可乱用,最好咨询一下医师。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大


吴茱萸是常见的中药,能够治疗胃寒,肝虚,头痛,呕吐等,吴茱萸和其他很多的药材一起还会有更多的功效,和干姜一起能够治疗咳嗽,腹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1、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小毒;归肝、胃、脾、大肠、肾经。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

2、吴茱萸的基本介绍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及毛脉吴茱萸未成熟的果实。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吴茱萸及其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为常用中药。

3、吴茱萸的选购

果实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4、药物应用

1.吴茱萸与干姜,均有温中散寒功效,治疗寒郁中焦,脘腹冷痛等证,二药常相须为用。然干姜尚能温上焦,温肺经化饮止咳;吴茱萸还能温下焦,温肝以治寒疝腹痛,助肾阳以治寒泻,温营血以治经闭。

2.吴茱萸、黄连、生姜,三药均有止呕作用,然而吴茱萸温肝而治肝寒犯胃之呕苦,生姜能温中而治胃寒上逆之呕水。

吴茱萸敷肚脐的作用


   我们大家知道肚脐眼是我们当时没出生的时候与妈妈相连接的一条脐带,当时这条脐带是我们吸收营养的重要的链接,也是我们母子连心重要的桥梁,但是我们出生之后要剪了脐带,就会形成我们的肚脐眼。那么有一种作物可以敷肚脐眼,这个就叫做:吴茱萸。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介绍吴茱萸敷肚脐的作用与功效吧!

   吴茱萸敷肚脐的作用与功效

   吴茱萸的性味热,味道辛、苦,有稍微的毒性,吴茱萸的果实是五角星形状的,表面是粗糙的,还会有一些凸起的斑点,主要是用来壮阳止泻,驱寒止痛的,同时还可以对治疗呕吐有一定的效果。 吴茱萸可用来祛寒,同时也可以通经络,止痛,如果吴茱萸用来做饭的话,能够暖脾胃,能够增进食欲;同时如果是有舌苔白,或是没有食欲,小腹抽搐的疼痛的情况,都可以用吴茱萸的来治疗哦。 吴茱萸能够如脾胃经络,有祛寒止痛的效果,同时对于防治呕吐也有不错的效果,中医提醒如果有脾胃虚寒,或是胃气上逆的情况,也是可以用它来治疗的。 吴茱萸能温脾暖胃,如果有食欲不好,或是晚上腹泻,或是消化不良的人,其实吴茱萸都是可以有挺好的治疗效果的。 治疗头痛或是偏头痛情况:有些人经常的会出现头痛或是偏头痛的情况,这时候其实不要总是认为是自己太累了,高血压也是会导致头晕头痛的,吴茱萸用来入药或是入膳都是有治疗的效果的。 吴茱萸的使用方法:不管是吴茱萸入药或是放在膳食里,或是泡酒,每次使用的量控制在3-5g会比较合适。 吴茱萸使用禁忌:吴茱萸属热性的药材,如果使用的太多可能会引起上火的情况,所以最好少用,同时阴虚火旺的人或是孕妇不宜使用吴茱萸。因为吴茱萸有毒,大量使用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体温升高、毛发脱落等情况的。

   好了,上面就是我们吴茱萸敷肚脐的作用与功效的一些基本的介绍了,大家看完知识是不是对于我们这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吴茱萸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呢?吴茱萸敷肚脐的作用与功效大家看完之后是觉得好呢还是不好呢?这就由后面的人去评说了!

吴茱萸功效与作用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