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的中药 > 导航 >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黄的作用

养生的中药。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社会不断发展,养生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药大黄的作用”,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中医历史的国家,中药是中医当中必不可缺少的东西.中医和中药就像西医和西药一样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西医和西药还没有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都是用中医看病,采集中草药来治病.

尽管现在人们都去看西医吃西药,但是中药并没有被人们遗忘往往一些病还是需要吃中药来调理的,人们的传统思想当中还是认为,西药在某些病上是治标不治本的,还是中药可以.在中药中有一种名为大黄的中药,常被用于各种治疗中,那么这味中药的作用都有哪些?

大黄:dài huáng(注意:《中药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医药典籍均注音为dà huáng,很多医药工作者和老百姓也读为dà huáng,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注音为dài huáng.在普通话中必须以权威的字词典的注音为准.(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中,已经将读音改为dà huáng.)

药名:大黄

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川军

性味:苦,寒.

归经: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科属分类:蓼科

功效: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

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克;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制剂:大黄流浸膏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东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中药大黄的作用,大家可以通过文章的描述来清楚地了解到,中药大黄实际上都有哪些作用?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吃中药未必就是看不好病,在很多人的想法中,中药往往会比西药更好用.

扩展阅读

中药大黄药性与功效


时常我们会发现,自己身边很多的药物都是中成药制作而成的,比如说大黄,大黄当中可以对于清热解毒和同感利尿有着极好的作用,大黄又被称作是川军,锦纹大黄,名字不同代表的意思相同,其实中药大黄药性很强,对于很多疾病有着极好的作用,接下来的文章就来为大家一个做下介绍。

大黄用于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别名:将军,川军,锦纹大黄。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与用量: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临床应用:

1.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治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及男女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者。大黄12g,甘遂6g,阿胶6g,水煎顿服。其血当下。本方中大黄,甘遂虽是峻猛之药,但由于所主之证并非爆发性的急症,所以药性并不像陷胸汤,十枣汤那样凶猛。

2.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协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水煎服。方中大黄开闭泄结,通便攻积,为臣药。与附子合用,大黄籍附子大热,其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得存,荡涤胃肠,攻下寒积。

3.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少腹肿痞,疼痛拒按,小便自调,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现用于湿热瘀滞的急性阑尾炎,妇女急性盆腔炎,附件炎,痔漏。大黄12g,牡丹3g,桃仁9g,瓜子12g,芒硝9g,以水煎,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方中大黄苦寒降泄,其泄火解毒,荡涤肠中热毒之力尤强,且能活血化瘀以通滞,最宜于热结瘀滞之内痈证。为君药。

以上的文章了解到了中药大黄药性,中药大黄可以给予产妇沐浴有着极好的作用,特别是很多产妇的身体,会因为恶露,免疫力低下,气血不足,而造成身体特别亏虚,用大黄可以很好的解决。

山大黄(波叶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上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对中药选择可以放心进行,不过在选择中药的时候,需要对药物进行认识,这样治疗疾病的时候,才会知道什么样的药是最佳之选,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药山大黄(波叶大黄)。

【别名】唐大黄(《中国药植志》),土大黄、台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峪黄、籽黄(《大同药用植物手册》)。

【来源】为蓼科植物 波叶大黄 的 根 及 根茎 。春、秋采挖,切片,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以上。根茎肥厚,表面黄褐色。茎粗壮,直立,具细纵沟纹,无毛,通常不分枝,中空。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卵形至卵状圆形,长10~13厘米,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波状,下面稍有毛;茎生叶较小,具短柄或几无柄,托叶鞘长卵形,暗褐色,抱茎。圆锥花序顶生,花小,多数,白绿色;苞小,肉质,内有花3~5朵;花梗中部以下有一关节;花被6片,卵形,2轮,外轮3片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状卵形,花柱3。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石隙、草原。分布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性味】《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功能主治】污热,通便,破积,行瘀。治热结便秘,湿热黄疸,痈肿疔毒,跌打瘀痛,口疮糜烂,汤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体虚及胎前、产后忌用。"

【附方】①治黄疸,便秘:土大黄三钱,茵陈五钱。水煎服。(《大同药用植物手册》)

【摘录】《*辞典》

山大黄(波叶大黄)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常常被使用,根据需要可以组成复方,也可单独使用,但山大黄(波叶大黄)也不可盲目食用,以免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

大黄的作用和功效


大黄的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大黄的作用:
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大黄的应用:
1、积滞便秘。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为急下之剂,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则泻下力缓和,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热结而气血不足者,配人参、当归等药,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热结津伤者,配麦冬、生地、玄参等,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须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温脾汤(《千金方》)。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3、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本品外用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如用治乳痈,可与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黄散(《妇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疮糜烂,多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圣惠方》)。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患处。
4、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如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湿热淋证者,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如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

山大黄(华北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对疾病的治疗,大部分都有着不错的效果,比如山大黄(华北大黄),下面我们就来对山大黄(华北大黄)的相关信息做一个基本的介绍。

【别名】峪黄、河北大黄

【来源】蓼科大黄属植物 华北大黄 Rheum franzenbachii Munt.,以 根 入药。春秋采挖根部,除去茎叶,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泻热通便,行瘀破滞。用于大便热秘,经闭腹痛,湿热黄疸;外用治口疮糜烂,烫火伤。

【用法用量】2~4钱。

【备注】(1)同属植物 波叶大黄 Rheum undulatum L.与前种相近似。波叶大黄比大黄泻下作用更缓慢。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山大黄(华北大黄),山大黄(华北大黄)的功效和作用,我们知道了山大黄(华北大黄)不仅可以提高免疫能力,还在某些疾病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_大黄的药用价值


导读:中草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图片、大黄的药用价值、大黄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大黄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大黄简介大黄图片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的药用价值大黄的药用附方大黄的配伍应用大黄的临床应用大黄的副作用

大黄简介

大黄,中药名,为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大黄图片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大黄的药用价值

【药名】大黄

【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川军。

【入药部分】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味】苦,寒。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注意事项】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大黄的药用附方

1、治大便秘结:大黄二两,牵牛头末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用酒调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微利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牵牛丸)

2、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汤)

3、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温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千金方》)

4、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大黄、芍药各二两。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5、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6、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7、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8、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9、治奶痈: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贴时先用温酒调(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妇人良方》金黄散)

10、治痈肿振焮不可触:大黄捣筛,以苦酒和贴肿上,燥易,不过三,即瘥减不复作,脓自消除。(《补缺肘后方》)

11、治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12、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卫生宝鉴》如神散)

大黄的配伍应用

1、配芒硝,芒硝咸寒,软坚润燥,而泻下通便。二者相须为用,攻下之力增强。如《本草崇原》与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热,而调其肠胃,使之下泄也。

2、配枳实,一苦寒,一辛寒,二药相伍,泻下行气并举,相得益彰。泻下辅助行气,行气辅助泻下,如《医方集解》载:去实热用大黄,无枳实不通。

3、配厚朴,厚朴辛苦温,辛能行气,苦能泄实满,温能化湿,合用可行气宽中,疏导肠胃,使中焦得舒,胃肠得畅,泻实除满。

4、配附子,取附子辛热温里扶阳,二药相伍,大黄走泄,附子取其散寒,可温下寒实积滞。

5、配生地,生地甘寒,主清主润,凉血生津,二药相伍为用,可治于心胃火炽,气火升腾,挟血上逆之吐衄。可收火降血宁之效,有增水行舟之功。

6、配甘草,甘草甘平,和补中焦,调和药性,二药合用,可壮其功而杜其弊。《王氏医存》:大黄与甘草同用能利小便。

7、配丹皮,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相使配对,辛以行之,苦以降之,相辅相成,有通降下行,泻火散瘀之效。

8、配桃仁,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润,本血分之品,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润燥滑肠。二药配伍,刚柔相宜,大黄专入血分,破血积,下瘀热,桃仁得大黄,专长气分,润肠燥,通积滞。用治产后腰痛,太阳、阳明蓄血证,痛闭经经等。

大黄的临床应用

1、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囊炎等

用生大黄3~8钱,煎取150~500毫升(每剂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湿热敷及洗涤用,每天4~6次。治疗前先清洗局部,除净分泌物。本法对于一般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溃疡、皮肤毛囊炎及头部疖肿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转阴日数亦比较迅速。

2、治疗烫伤

先取陈石灰10斤除净杂质,过筛,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黄片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带桃红色、大黄炒至灰黑色时,即出锅筛去石灰;将大黄摊开冷却后研成细粉备用。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而后撒布大黄粉。如有水泡应刺破;拨开表皮,排净泡液后再撒药粉。如仅见局部红肿,则可用麻油或桐油将大黄粉调成糊状涂患处。换药时如发现伤处溃烂,应拭去脓液、脓痴后再撒药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疗法。共治疗415例,均获显着效果,且疗程短,无副作用,愈后无疤痕。

3、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用大黄粉蜜合剂(生大黄粉5钱,炒至微黄的米粉3钱,蜂蜜2两,加适量温开水调匀),每小时服1次,每次约1汤匙,全剂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虫为止。经治6例均排出蛔虫,症状解除而愈。排虫最多者达60余条。排虫后均无持续腹泻现象。

4、治疗肠胀气

用大黄1两研成细末,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两侧涌泉穴上,每次二小时,必要时可敷2~3次。临床观察6例,一般敷药后一小时即出现肠腔蠕动感和肛门排气现象,自觉腹胀减轻,有肠鸣音。

大黄的副作用

大黄一般被认为毒性较低,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尤其是后下大黄毒性较大,可起恶心、呕吐、头昏、腹绞痛、黄疸等。曾有报道,30名受试者每日服大黄3次,每次3g,共5日,所有受试者均产生一系列胃肠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恶心、肠鸣,其中3例因严重腹泻、腹痛、呕吐而被迫卧床休息,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另外,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色。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以上就是一些大黄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我们大家都很想要很好的保护自己,对于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对于大家来说大黄也是很有用处的,在任何时候人们都要很认真的了解的,大家要很好的了解这些药物,不要让这些可怕的疾病给大家带来伤害,那么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下面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黄对于人们来说是很有用处的,大家也要很认真的了解,不要让这些可怕的疾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大家都该了解的,大黄对于人们的身体是非常的好的。大黄会给人们很大的帮助的。

大黄的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

1、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行瘀通经功效,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栀子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4、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人们也要很认真的了解,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的,任何时候大家都要很了解这些疾病,还有治疗疾病的药物,大家一定要很认真的了解,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帮助的,大家要很了解的。

土大黄的药用价值_土大黄的副作用


土大黄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清热,行瘀,杀虫,解毒。治咳血,肺痈,腮腺炎,大便秘结,痈疡肿毒,湿疹,疥癣,队打损伤,烫伤。

2、用于什么病症

治咳血,肺痈,腮腺炎,大便秘结,痈疡肿毒,湿疹,疥癣,队打损伤,烫伤。

3、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磨汁涂。

土大黄的副作用

1、副作用

土大黄一般没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土大黄一般没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饮食禁忌

3.1、土大黄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

3.2、性寒,味辛苦。

土大黄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出自:《江西草药》。

1.1、别名:吐血草、箭头草、救命王、金不换、红筋大黄、野蒿荬、广角、铁蒲扇、大晕药、包金莲、止血草、牛大黄、土三七、血当归、萝卜奇、血三七、癣药、化血莲。

1.2、药材来源:为蓼科植物土大黄的根。

1.3、生境分布:生于山野、田园。

1.4、性味归经:苦、辛,凉。

1.5、采收和储藏: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叶随用随采。

1.6、化学成分:土大黄根及根茎含结合及游离的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酚(chrysophanol)衍生物其总量为1.14%,其中结合型0.87%,游离型0.27%,还含有酸模素(musizin)及大量鞣质[1]。根中还含6-O-丙二酰基-β-甲基-D-吡喃葡萄糖甙(6-O-maloynyl-β-methyl-D-glucopyranoside)及阿斯考巴拉酸(ascorbalamic acid)。

1.7、功能主治:清热,行瘀,杀虫,解毒。治咳血,肺痈,腮腺炎,大便秘结,痈疡肿毒,湿疹,疥癣,队打损伤,烫伤。

1.8、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磨汁涂。

2、汪连仕《采药书》:治吐血。军中箭伤,罨之。

3、《纲目拾遗》:破瘀生新。治跌打,消痈肿,止血;愈疥癣,和糖醋捣擦治肺痈。

4、《植物名实图考》:治无名肿毒,消血热。

5、《贵州民间方药集》:开胃健脾,补体虚力弱。

6、《湖南药物志》:疏风祛湿,杀虫止痒,清热解毒。

中药大黄的作用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