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保健 > 养生食疗 > 导航 > 增高白细胞的食物

增高白细胞的食物

2019-10-17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

养生食疗。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相信关于养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我们不仅要知道养生,更要懂得养生。如何进行养生保健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中性粒细胞具体是人体中的哪一种细胞,其实中性粒细胞是由骨髓分化出来的一种细胞,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近几年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成为了常发的现象。出现这个问题之后患者会感觉到全身乏力发热,可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高又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它的来源又是什么呢?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有它的临床意义。不同情况下的患者,他们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也不同。急性感染或炎症:如化脓性球菌、某些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立克次体如斑疹伤寒、螺旋体、寄生虫。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感染程度、机体反应性有关。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

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或高或低,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健康与否。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中性粒细胞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

Ys630.com相关知识

血小板绝对值偏高


大家都知道,血小板其实是一种凝血剂,每当我们身体出现伤口的时候,血小板可以促进血液凝固,从而减少血液的流失。但是如果血小板数量出现了偏高或者是偏低的情况,那么很可能说明身体出现了一些疾病。下面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血小板绝对值偏高的情况,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是血小板和红细胞的绝对值均偏高,没有什么血液病,平时也没有不适症状,首先考虑是血液浓缩引起的。因为这两个值只是稍高,暂不考虑是血液疾病。如果你平时饮水较少,可以适当多饮水,过段时间再复查一个血常规,如果正常了,就不用管它的。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中性粒细胞酯酶阳性


在医学领域,通常认为人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的一个个体,每个细胞种类都各司其职,主管着自己所负责的部位,共同维护着人体的身体健康。白细胞是我们身体很好的健康卫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抵御炎症的作用。因此当发现自己的中性粒细胞酯酶呈现阳性时,便要考虑是否有炎症的侵扰。

什么是白细胞酯酶

白细胞酯酶(LE)是人体白细胞内含有的一种特异性酶类。当人体发炎时,多核白细胞的趋化性在炎性病灶聚集会释放出大量的白细胞酯酶。所以当阴道炎存在时,宫颈和阴道粘膜处白细胞酯酶活性也会升高。 -

白细胞酯酶阳性是什么意思

与阴道清洁度相比,白细胞酯酶检查阴道炎的阳性率高于阴道清洁度检查,因此,白细胞酯酯的检查是辅助诊断阴道炎、宫颈炎的一个有效指标。不过,白细胞酯酶仅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内,所以白细胞酯酶阳性仅表示炎症存在,但并不能据此判断是什么病原感染,所以仍需配合其它的检测结果分析。

特征

但这种酶类只在中性粒细胞内存在,其它的细胞内则没有,所以不能检测其它类型的白细胞,只能检测中性粒细胞,也就是通过常说的炎性细胞。这个结果阳性说明所检测的标本中有白细胞存在,也就是中性粒细胞,表示有炎症存在,但不能说明是什么病原感染。

判断标准

唾液酸苷酶活性阴性可以排除细菌性阴道炎。

清洁度2度,说明阴道有炎症。

H2O2阴性,H2O2 (过氧化氢)它是乳酸杆菌的代谢产物!而乳酸杆菌是优生菌,它的含量应该是越高越好的!

白细胞酯酶怎么查

由妇科医生用无菌棉拭子自阴道后穹窿处取分泌物,放在装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立即送检,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进行检查。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


当生病去医院检查血常规的时候,医生主要看三个数值,一是白细胞计数,二是淋巴细胞百分比,三是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如果它们的值都偏高,一般可能是发生了炎症。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值是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如果检查出的数值偏高,一般有很多种原因。比如平常的感冒,就会引起中性粒细胞的升高,或者是因为一些急性的或化脓性的感染所致,比如脓肿、阑尾炎、败血症、猩红热等。

一些中毒的表现也会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升高,比如出现了酸中毒、汞中毒、铅中毒、尿中毒等。还有一些组织的损伤引起的大出血,或是恶性的肿瘤,急性的溶血都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值的升高。

体内的白细胞多数都是中性粒细胞,因此白细胞高的时候,一般中性粒细胞值也是高的,如果白细胞的数量高于一万,那么就代表炎症感染的较为严重,需要及时的消炎抗感染治疗,可以服用消炎药物,或者静脉滴注抗感染、消炎药物。

另外要注意,中性粒细胞值如果偏低需要多加注意,机体免疫力会下降,可以会导致骨髓的发育不全,或引起一些病毒的感染,寄生虫的感染等,还可能会引起一些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或是全身性的疾病。

幼稚粒细胞


对于医学生来说,形态学是一门基础。我们也知道,在里面我们会接触许多种细胞,比如,幼稚粒细胞,幼稚细胞一般是指血液中的各种还没有发育成熟的细胞,通常会包含幼淋巴细胞或早、中、晚幼粒细胞或幼单核细胞或幼红细胞。有了这些简单的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幼稚粒细胞的相关知识吧!

一、简介

幼稚细胞是指形态学上可辨认的在细胞成熟过程中最早期细胞(如原始粒细胞、原始红细胞)至成熟细胞(如分叶核细胞、红细胞)之间的各阶段细胞。在正常外周血片中不应有幼稚细胞(杆状核细胞也应少于5%),在正常骨髓中各阶段细胞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当造血系统发生病变时,就可能发生细胞质与量的变化,导致不同疾病发生特征性的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这就是骨髓血细胞分类的意义所在。

二、分类

1.幼稚红细胞

血涂片中的幼红细胞以晚幼红细胞为主,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红白血病等,其同缩的小细胞核和丰富的粉红色胞浆极易识别。

2.幼稚粒细胞

常以中性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为主,粒细胞是以颗粒丰富而命名,颗粒多而密是区别单核细胞及其他细胞的最主要特征。

3.幼稚淋巴细胞

该类细胞胞体较成熟淋巴细胞大,浆少,核着色较均匀、偏紫红色、染色质常细致或小块状。

4.幼稚单核细胞

核染色质疏松折叠。

三、临床意义

正常人血液检查一般很少遇到原始细胞。出现此类细胞有以下几种情况: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瘤、慢性白血病急变或急性白血病复发等。个别患者的血涂片原始细胞会明显增多,这类细胞胞浆内可见数量不等的颗粒,可见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疏松、着色较均匀、深紫红色,核仁明显。特别是用抗凝血推制的涂片尾部,更易见成堆或散在的原始细胞,通常伴随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病史。

啫酸性粒细胞偏低


白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就有嗜碱性粒细胞。事实上,会造成嗜碱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患上伤寒。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大手术或者烧伤等应激状态下,嗜碱性粒细胞也会明显偏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人们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时候,就会出现嗜碱性粒细胞比正常值还要低。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嗜酸性粒细胞偏低是怎么回事吧!

一、细胞来源

嗜碱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流。肥大细胞的来源尚有争议,人类肥大细胞的起源以及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已确知 α鼠肥大细胞来自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在各种组织的微环境内成熟,形成结缔组织肥大细胞和粘膜肥大细胞。结缔组织肥大细胞体积较大,胞质颗粒多,组胺含量高,对药物比较敏感。

二、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

百分值 0~0.01 或(0%—1%)

绝对值0~0.1 10^9/L

三、异常分析

1.嗜碱性粒细胞增高: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增高,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也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高。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①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亢;库欣症等;

②应激反应,如心梗、严重感染、出血等。

三、临床意义

(1)增多: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参考上限(0.05×10 9/L)。

1)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荨麻疹因过敏体质对特异抗原过敏或物理因素(寒冷等)引发,血清IgE增高,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还可出现冷球蛋白或冷纤维蛋白原等。溃疡性结肠炎可见RBC减低、缺铁性贫血、急性期WBC、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持续0.1×10 9/L,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1×10 9/L)。原发性纤维化,贫血、出现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WBC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轻度贫血、WBC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达2%~3%,高达20%~90%者提示预后不良。

3)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类型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达20%以上,且多幼稚型。

(2)减少: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放疗、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急性期。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