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男性疾病养生 > 导航 > 慢性疾病的养生知识

慢性疾病的养生知识

2019-10-20

八穴位治急慢性疾病 止呕吐指压内关穴

男性疾病养生。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好注重养生,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做的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八穴位治急慢性疾病 止呕吐指压内关穴》,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人的体内有8个实用的养生穴位,可治8种常见急慢性疾病。掌握这八个实用穴位,当自己或他人病痛发作时,可通过按摩相应的养生穴位,及时有效的缓解症状,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八个穴位的养生功效及按摩方法。

1、止胃痛按揉足三里穴

胃痛时,可用双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痛麻胀感后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2、止呕吐指压内关穴

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止呕。压时有酸胀感说明按准穴位,2分钟后恶心呕吐可缓解。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之功效。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急、呃逆、胃痛、失眠、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腹泻、精神异常等。

3、治休克掐压人中穴

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中风、中暑、中毒、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我们常说掐人中,这句话在人晕倒的时候用的最多。当然掐人中只是一种简便的应急急救措施,还应及时与医院联系,进一步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4、止鼻血捏脚后跟

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约3分钟可止鼻血。

7、降血压按压劳宫穴

高血压患者生气、暴怒、激动或劳累时,血压可急剧上升,此时按压劳宫穴(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8、止头痛按压太阳穴

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己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按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可减轻。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5、止咳嗽指压少商穴

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分处。咳嗽不止时,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至有酸痛感为度,可止咳嗽。

除了按摩,少商穴有一个刺激方法,就是刺血疗法。少商是井穴,在这里放血可以减轻咽喉的疼痛。这是因为肺怕热,喜清凉。少商放血就相当于将肺经过热的气血引出去,还肺一个清凉的天地。刺血的时候,先用酒精将针和皮肤都消毒,然后捏起一点点少商处的皮肤,用针快速在皮肤上刺两下,同时挤三到五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轻轻按住,以便于止血。

少商穴最擅长治疗的一个病症是咳嗽。秋天时,很多人会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严重的甚至咳出血来,咳得头痛。这时候大拇指上的少商穴是止咳嗽的特效穴。

6、治便秘点压天枢穴

便秘患者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感觉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有便感,然后屏气,以增加腹内压,稍后即可排便。

天枢穴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主治疾病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

ys630.COm精选阅读

按摩四穴位轻松止嗝 掐按内关穴治打嗝


日常生活中,打嗝是最常见的,经常我们在感到饥饿或者是特别饱腹的情况下,就会打嗝。一般我们会选择喝水来解决,但往往得不到特别好的效果。医指出,按摩以下穴位能有效的打嗝,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指导4种穴位止嗝法。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可以帮你止打嗝的方法吧!

1、掐按中指

分别用自己的左右手指,用力掐住中指顶部,大约过1~2分钟以后,打嗝即可被制止。

2、刮眉棱骨

将双手的拇指压在两侧太阳穴上,用弯出的食指侧面从眉骨的内侧向外侧刮,稍稍用力,以微有酸痛感时为佳。

在按摩穴位的时候可能会少有疼痛,但是都是可以忍受的程度,因此要坚持做到要求的时间,也不要盲目的喝水,还要注意的就是放松心情,效果会比较好一些!

3、掐按内关穴

用手指掐内关穴,此穴位于手腕内侧6~7厘米处,即第一横纹下约2横指的距离,其止打嗝的效果也比校好。

4.按压少商穴

在打嗝发作时,用拇指按压少商穴,使酸痛感持续半分钟,打嗝即可停止。少商穴在大拇指侧距指甲一分处。

八穴位治疗八种疾病 治便秘点压天枢穴


中医穴位养生是很有效的养生方法,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每个人的体内有8个实用的养生穴位,可治8种常见急慢性疾病。我们要多了解这方面的穴位按摩知识,当自己或他人病痛发作时,可通过按摩相应的养生穴位,及时有效的缓解症状,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治疗疾病的八个穴位。

1、治便秘点压天枢穴

天枢穴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主治疾病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便秘患者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感觉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有便感,然后屏气,以增加腹内压,稍后即可排便。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

2、止鼻血捏脚后跟

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约3分钟可止鼻血。

3、止咳嗽指压少商穴

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分处。咳嗽不止时,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至有酸痛感为度,可止咳嗽。

除了按摩,少商穴有一个刺激方法,就是刺血疗法。少商是井穴,在这里放血可以减轻咽喉的疼痛。这是因为肺怕热,喜清凉。少商放血就相当于将肺经过热的气血引出去,还肺一个清凉的天地。刺血的时候,先用酒精将针和皮肤都消毒,然后捏起一点点少商处的皮肤,用针快速在皮肤上刺两下,同时挤三到五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轻轻按住,以便于止血。

少商穴最擅长治疗的一个病症是咳嗽。秋天时,很多人会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严重的甚至咳出血来,咳得头痛。这时候大拇指上的少商穴是止咳嗽的特效穴。

4、治休克掐压人中穴

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

当中风、中暑、中毒、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我们常说掐人中,这句话在人晕倒的时候用的最多。当然掐人中只是一种简便的应急急救措施,还应及时与医院联系,进一步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7、止胃痛按揉足三里穴

胃痛时,可用双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痛麻胀感后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8、止呕吐指压内关穴

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止呕。压时有酸胀感说明按准穴位,2分钟后恶心呕吐可缓解。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之功效。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急、呃逆、胃痛、失眠、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腹泻、精神异常等。

5、降血压按压劳宫穴

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高血压患者生气、暴怒、激动或劳累时,血压可急剧上升,此时按压劳宫穴(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6、止头痛按压太阳穴

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己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按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可减轻。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内关穴准确位置图,内关穴怎么找?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

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针多留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

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深部为旋前方肌。有前臂正中静脉、正中动脉和骨间前动、静脉分布;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及骨间前神经分布。

主治

1. 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胸病证;

2. 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3. 失眠、癫痫等神志病证;

4. 上肢痹痛、偏瘫、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

甲亢属于慢性疾病吗


甲亢的学名叫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典型的症状是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身体分泌过度的甲状腺激素还会让人变得亢进,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的后果。甲亢虽然能治好,但需要长时间治疗。所以很多人认为甲亢是慢性疾病。那么,甲亢属于慢性疾病吗?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吧。

之所以不把甲亢病叫做慢性病,是因为这种疾病一旦发现之后并且积极做着了,在相对来说比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康复,并且甲亢这种病积极治疗康复过后很不容易复发。所以甲亢既不是急性病也不是慢性病。

治疗

甲亢治疗有三种方法,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碘治疗和手术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有两种——咪唑类和硫氧嘧啶类,代表药物分别为甲巯咪唑(又称“他巴唑”)和丙基硫氧嘧啶(又称“丙嘧”)。

药物治疗适合甲亢孕妇、儿童、甲状腺轻度肿大的患者,治疗一般需要1~2年,治疗中需要根据甲状腺功能情况增减药物剂量。药物治疗有一些副作用,包括粒细胞减少、药物过敏、肝功能受损、关节疼痛和血管炎,药物治疗初期需要严密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粒细胞缺乏,需要告诫患者一旦出现发热和/或咽痛,需要立即检查粒细胞以便明确是否出现粒细胞缺乏,一旦出现。立即停药急诊。药物治疗另一个缺点是停药后复发率高。

放射碘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属于破坏性治疗,甲亢不容易复发。放射碘适合甲状腺中度肿大或甲亢复发的患者,医生根据患者甲状腺对放射碘的摄取率计算每个患者需要的放射剂量。放射碘对孕妇和哺乳妇女是绝对禁忌证。由于放射碘的作用有一个延迟作用,随着时间随诊,甲减发生率每年3%~5%。放射碘治疗不适合有甲状腺眼病的甲亢患者,因为治疗后眼病可能会加剧。

手术治疗适合那些甲状腺肿大显著,或高度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或甲状腺肿大有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者。手术前需要用药物将甲状腺功能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前还需要口服复方碘溶液做术前准备。

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闭塞是人体上任何一个一根动脉都可能发生的疾病,而发生动脉闭塞疾病之后就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输送,这时候会引发很多其他人体疾病。常见的动脉闭塞疾病莫过于颈动脉闭塞,颈动脉闭塞之后就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可是导致一个人慢性动脉闭塞疾病的原因是什么呢?

疾病病因

本病的确实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大致可归纳为两方面:

外来因素

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

内在因素

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上述众因素中,主动或被动吸烟是参与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病人中大多数有吸烟史,烟碱能使血管收缩,烟草浸出液可致实验动物的动脉发生炎性病变,戒烟可使病情缓解,再度吸烟病情常复发。

在病人的血清中有抗核抗体存在,罹患动脉中发现免疫球蛋白及C3复合物,因而免疫功能紊乱在本病的发病原因中的重要性,已引起更多的关注。

病理生理

本病的病理进展过程有如下特征:

(1)

通常起始于动脉,然后可累及静脉,一般由远端向近端进展。

(2)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血管比较正常。

(3)

活动期为血管全层非化脓性炎症,有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少,偶见巨细胞;管腔被血栓堵塞。

(4)

后期,炎症消退,血栓机化,有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动脉周围有广泛纤维组织形成.常包埋静脉和神经。

(5)

虽然有侧支循环逐渐建立,但不足以代偿,因而神经、肌和骨骼等均可出现缺血性改变。静脉受累时的病理变化与动脉大体相同。

症状体征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后症状逐渐明显和加重。主要临床表现:

(1)

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

(2)

皮肤色泽苍白,或发绀。

(3)

感觉异常。

(4)

患肢疼痛,早期起因于血管壁炎症及邻近的末梢神经受到刺激,以后因动脉阻塞造成缺血性疼痛,即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

(5)

长期慢性缺血导致组织营养障碍改变。

(6)

患肢的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7)

患肢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出现反复发生的游走性浅静脉炎。

(8)

患肢末端严重缺血.产生干性坏疽,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临床上按肢体缺血程度,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 局部缺血期

患肢麻木、发凉、怕冷,轻度间歇性跛行,短暂休息后可缓解。 检查发现患肢皮肤温度稍低,色泽较苍白,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可反复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引起缺血的原因,功能性因素(痉挛)大于器质性(闭塞)。

第二期 营养障碍期

上述症状日益加重,间歇性跛行距离愈来愈缩短,直至出现持续性静息痛,夜间更剧烈。患肢皮肤温度显著降低,明显苍白,或出现紫斑。皮肤干燥、无汗、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萎缩,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此期动脉病变已以器质性变化为主,肢体依靠侧支循环而保持存活。作腰交感神经阻滞试验,仍可出现皮肤温度升高,但不能到达正常水平。

第三期 坏死期

症状继续加重,患肢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溃疡形成。疼痛剧烈且呈持续性,迫使病人日夜屈膝抚足而坐,或借助下垂肢体以减轻疼痛,肢体伴有明显肿胀。病人因疼痛而不能入睡,消瘦、贫血。如果继发感染后,干性坏疽变成湿性坏疽,出现高热、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症状。第三期中,动脉完全闭塞,侧支循环所提供的血液不足以代偿必需的血供,坏死肢端不能存活。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种类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是一种因为造血干细胞肿瘤增生性疾病,在普遍增生的基础上,有一个系列的细胞增生会比较突出,并且出现不断的增殖。比如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对于患者的健康危害比较大,另外还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等。

根据增生为主细胞系列的不同分为4种:

①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者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以粒细胞系增生为主者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③以巨核细胞系增生为主者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④以原纤维细胞增生为主者称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本组疾病原因未明,多见于中老年人。CML见白血病。下面介绍另3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不明原因的全身红细胞总量明显地高于正常,俗称多血症,30%病人并发骨髓纤维化,最后引起骨髓衰竭,约10%病人演变成急性白血病。本病起病缓慢,由于循环中红细胞和血液粘稠度均增高,则引起头痛头晕,有的可发生出血和血栓。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较少见,其特征是血小板显著增多,伴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男女发病率为2∶1。8%病人发生骨髓纤维化,10%病人演变成急性白血病。本病起病缓慢,脾脏可肿大。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是病因不明的骨髓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症,伴有髓外造血(或称髓样化生),主要在脾脏,也可在肝和淋巴结。一般认为髓样化生不是骨髓纤维化的代偿作用,而是骨髓增殖的一种表现。

本症的特点是起病隐袭,病程可长达10年以上,有进行性明显肿大的脾脏,有时全腹均被脾脏占据;因髓外造血使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及泪滴样红细胞;骨髓因纤维化而穿刺困难,常取不出骨髓即“干抽”,骨髓活检可确定诊断。

八穴位治急慢性疾病 止呕吐指压内关穴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