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按摩法

2019-10-24

按摩手法 养护肺脏强健骨骼的天竺按摩法

男性养生按摩手法。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生活中经常流传这些关于养生的名句或者顺口溜,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养生保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按摩手法 养护肺脏强健骨骼的天竺按摩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按摩是古代流传到现代的中医养生疗法之一,按摩是历代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得来的宝贵经验。按摩可以促进人们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缓解疲劳等功能。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按摩可以强身健体的天竺按摩手法,下面就看小编的具体介绍吧。

养护肺脏强健骨骼的天竺按摩法

天竺国按摩法系古印度的一种养生自我按摩法,早在唐代已传人中国,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将此法收入他写的《千金要方》中。其练习方法如下:

1.指腕运动

两腕各自转动30下,再将两手十指互相扭捉如洗衣状,约洗2分钟(按:这是活动腕指关节的柔软操)。

2.臂腕运动

两手十指交叉,一翻手,掌心朝前,一回手,手心朝胸。一翻手一回手为1次,共做30次。

3.搓腿运动

先将两手掌心搓热,马上将两掌心快速摩左膝盖与左小腿内外两侧,共30下。

4.挺身运动

先将两掌快速搓摩左夫腿内外两侧30下,继而再将两手掌重按左大腿膝盖上面,作挺身运动30 下。接着,再用两掌快速搓摩右大腿内外两侧30下,然后再将两手掌重按右大腿膝盖上面,做挺身运动30下。

5.挽弓肩臂运动

左手前伸如挽弓,右手后掣如拉满弓弦,连拉30下,继而右手前伸如挽弓,左手后挈如拉满弓弦,连拉30下。

6.捣空运动

右手叉腰,左手握拳,向前伸臂作捣空运动30下。再以左手叉腰,右手握拳向前伸臂同样做30下。

7.托天肩臂运动

先将左臂向上直伸作托天状,连做托天30下,再换用右臂向上直伸作托天状,也连续30下(按:此式乃锻炼两侧肩臂与胸肺运动)。

8.顿拳健胸运动

左手握拳,向左伸臂,做顿拳运动30下,右手同样握拳,做顿拳运动30下。

一般注意事项

1.按摩者的双手应保持清洁、温暖、指甲应修剪,指上不戴任何装饰品,以免损伤被按摩者的皮肤。

2.为了按摩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按摩者的体位应便于操作,被按摩者的肌肉应充分放松。

3.全身按摩时应注意操作方向,要顺着血液和淋巴液回流的方向。

4.按摩时,要注意顺序,用力要由轻到重,再逐渐减轻而结束。

结语:看了小编写的利用天竺按摩手法强身健体,相信只要仔细阅读完小编的文章,爱健身的朋友一定是有所收获的。按摩利用按压的力道来刺激身体的每个穴位,从而达到养护肺脏强健骨骼的作用。按摩几乎没有副作用,不信的话大家来看看吧。

按摩二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按摩身体的不同部位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按摩是利用按压的手法来刺激人体穴位,从而达到缓解人们身体的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的作用。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按摩的另一个功能,那就是按摩是如何美容的?

按摩耳朵保健又美容

经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发现,耳朵与肾脏、经络、骨骼、血液等部位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体的某个部位发生了病变,都可以通过耳朵反应出来。若果经常锻炼耳朵,对耳朵按摩,刺激耳朵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理人体各个部位的功能,达到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两手紧盖双耳,双中指同置于枕部,双食指骑于双中指上,再以双食指同时滑下,有节奏地弹敲枕部16次。然后,置于枕印的手指不动,两手掌快速而有节奏地一松一盖两耳,操作16次。

此法可益脑清神,消除疲劳,有增强记忆力和听力、防治耳鸣和耳聋的作用。

二、闭紧嘴,以两食指置于双外耳道口内,轻轻转动两个食指5次,边转边紧闭双外耳道。3~4秒后,突然松开两食指。重复3次。

此法可以防治耳聋,耳鸣、增进听力的功效。

三、两手掌轻贴于两耳上,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缓缓摩揉两耳壳各16次。

此法有助听防聋、促进面部血液循环作用。

四、以两食指桡侧及拇指罗纹面,分捏住两耳轮中部、上部及耳垂部,向外、向上、向下提拉耳朵各16次。

此法有健身、消皱、保颜的作用,对小孩受惊吓有镇静疗效。

五、双食指指端在两耳甲腔内沿顺时针方向按摩16次,再同样按摩两耳甲艇和两三角窝各16次。

六、以双食指指端从两三角窝起沿逆时针方向按摩16次,再同样按摩两耳甲艇和两耳甲腔各16次。

五、六二法有温补气血、脏腑及健身的效果。

七、以食指桡侧和拇指罗纹面分别置于耳轮上部的前、后侧,沿耳轮由上而下揉捏8次,再由下而上揉捏8次。

此法有防治耳壳冻疮、增强听力的功效。

八、以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分别置于两耳根之前、后侧上下来回地擦耳根16次。

此式有聪耳、消除面部皱纹、美容等作用。

九、闭紧两眼,以两食指罗纹面按双耳屏,盖紧5秘钟后,突然松开双食指,重复3次。

此法能增进听力、防治耳鸣之效。

女人天生爱美丽,那么你知道爱美丽会有哪些方法吗?爱美丽又有哪些诀窍吗?按摩可不可以防止衰老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讲解一下按摩是如何预防衰老,按摩哪个部位可以预防衰老?下面就跟着小编的步伐来看一下按摩的好处吧。

常按腋窝可舒筋活血延缓衰老

作为人体三大保健特区之一,腋窝的保健作用至关重要。经常自我按捏腋窝,可起到舒筋活血、延缓衰老的作用。

首先,常按腋窝可促进全身血液的回流通畅,提高气体交换能力,使全身器官享受更多养分和氧气;其次,可增强肺活量,提高呼吸系统功能;再次,可使体内代谢物中的尿酸、无机 盐及多余水分顺利排出,增强泌尿功能。此外,腋窝处有一个重要穴位,中医定名为极泉。它的标准部位在腋窝顶点的腋动脉搏动处。用拇指指肚轻柔极泉穴,有宽 胸宁神的功效,可以缓解肋间神经痛、乳腺疾病、肩周炎等。

具体按摩腋窝的方法有两种:按压,用左手按右腋窝,右手按左腋窝,反复揉压直至出现酸、麻、热的感觉。 弹拨,抬高一侧手臂,把另一只手的拇指放在肩关节处,用中指轻弹腋窝底,可时快时慢变换节奏。两种方法都可以早晚各1次。

按捏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得当,运用腕力,切忌暴力勾拉。同时也应注意指甲剪短,避免触伤皮肤及血管神经。孕妇、严重心脑血管病患者、肿瘤有淋巴转移患者等最好不要采用。

腋窝为颈部与上肢间血管和神经通络,按捏腋窝可使人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延缓衰老。

1、可大大增加肺活量,使全身血液回流畅通,高效促使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

2、可使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官装置在接受外界刺激时更加灵敏。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13分钟,不仅可帮助消化、健脾开胃、增加食欲,而且还能防治阳痿阴冷。

3、可使体内代谢物中的尿酸、尿素、无机盐及多余水份顺利排出,增强泌尿功能,使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更健康。

其方式简单易行。自我按捏时,左右臂交叉于胸前,左手按右腋窝,右手按左腋窝,运用腕力,带动中、食、无名指有节奏地轻轻捏拿腋下肌肉35分钟,早晚各一次,切忌用力过度。

按摩作用

加强循环

加强血液和淋巴的循环

按摩可使局部皮肤潮红,皮温增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淋巴循环增加,具有调节血液和淋巴循环的作用。

ys630.coM延伸阅读

减肥按摩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肥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而不少人都想要自己看起来更加苗条,毕竟,这是一个以瘦为美的时代。正因此,多种多样的减肥方法也逐渐发展了起来,比如说按摩减肥法,就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减肥方法。那么,按摩减肥法效果好吗?

一、腹部按摩减肥

腹部是内脏器官的集中部位,通过腹部按摩可以强化肠胃功能,防止便秘。每天要坚持做10分钟,以肚脐为中心,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也就是说,从上往下看的话,是以自己的拇指为圆心进行旋转。

二、手臂按摩减肥

手臂部位很难减掉,手臂按摩则是对其进行刺激的一种按摩方法,通过按摩使血液向腋窝顺畅流动,排除体内乳酸毒素,并防止肌肉松弛。

三、大腿按摩减肥

如果体内毒素不能很好地排出,形成堆积,大腿后部会产生很多脂肪团。请从膝盖部位开始,向着臀部慢慢按摩,使大腿后部的毒素沿着肛门方向排出。

四、按摩腰臀部减肥法

这是一组连续性的手法,腰臀部减肥早期进行效果最好。产后做这套运动会更快恢复体型。

(1)蹬足收臀:仰卧体位,两足跟用力下蹬,同时提气收臀,2秒钟后放松,然后再蹬足提气收臀放松,往返20次。有收缩臀部皮肤和运动臀腿脂肪的作用。

(2)后伸下肢:俯卧体位,两下肢交替抬举至最大限度,共约20次-30次。可内收皮肉运动脂肪。

(3)拿捏双臀:俯卧体位,两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对,并同时拿捏两侧臀部肥胖处,一侧2分钟。可加速皮下组织代谢,化解脂肪。

(4)搓摩双臀:俯卧体位,两掌面用力搓摩两侧臀部2分钟(不隔衣服)。可收紧皮肤分散脂肪。

(5)按揉腰部:俯卧体位,两手提成实拳状,用指掌关节的凸起部位,用力按揉腰椎两侧的软组织,意在舒散皮下脂肪。

(6)提气收腰:站立体位,两手插腰,吸气收腰,两手向内颤推腰部1分钟-2分钟。意在转化脂肪,运动腰部组织。

(7)拍打腰臀:站立体位,两手握成空拳状,适力扣击腰臀2分钟,可加速代谢分化脂肪。

(8)跳跃运动:站立体位,双手下垂,挺胸拔腰,原地跳跃1分钟,可抖动肌群,分化脂肪。

按摩手法 滚法


按摩和伤科埋筋手法的一种。用手背部的近小指侧部分压按在一定的体表部位上,以腕部作前,后,左、右连续不断的滚动的方法。

滚法

用手掌尺侧面的背部及掌指关节背侧突起处,在操作部位做来回翻掌、旋转动作称滚法。

具有体表接触面积大、刺激力量强而且又十分柔和的特征。主要用于治疗运动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滚法整个手法动作是由两部份协调来共同完成:一是由前臂的旋转;二是由腕关节的屈伸而组成的复合式手技动作。其受力部位以小鱼际肌至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

(1)手法要领:

①前臂旋转与腕关节屈伸这二者动作一定要协调。即前臂旋前时,腕关节一定要伸展,以小鱼际肌为着力部位。反之在前臂旋后时,腕关节一定要屈曲,以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为着力部位。如此在体表部位上产生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1]。其滚动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②躯体要正直。不要弯腰屈背,不得晃动身体。

③肩关节自然下垂,上臂与胸壁保持5~10厘米距离,上臂千万不要摆动。

④腕关节要放松,屈伸幅度要大,约120(屈腕约80,伸腕约40)。

⑤滚法突出是一滚字。忌手背拖来拖去摩擦移动、跳动、顶压、及手背撞击体表治疗部位。

③手指均需放松,任其自然,不要有意分开,也不要有意握紧。

(2)适用部位: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3)功效: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

(4)主治:风湿酸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症

伤科触诊方法之一。是诊断损伤疾病的一种主要手法。即用手仔细地触摸检查肢体受伤部位及其周围情况,并通过触摸以发现患者有无骨折或脱症,以及辨别骨折的类型,作为进行治疗的依据。

创伤性骨折主要原因

1. 直接暴力:如汽车撞击小腿导致胫腓骨?骨折;

2. 间接暴力:如突然跪倒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导致髌骨骨折;

3. 积累性劳损: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骨折。

诊断要点

1. 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2. 体征:

(1)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短缩、成角或旋转。

(2)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摈音或骨擦感。

3. X线检查:可见骨折线。

治疗原则

1. 复位 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功能锻炼的基础。早期正确的复位,是骨折愈合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 固定? 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3. 功能锻炼 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的恢复患肢的活动。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少肌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

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如果骨折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可以通过石膏、夹板或持续牵引或等治疗维持骨折端的位置直至骨折愈合,则可以考虑保守治疗;但必需考虑保守治疗所致并发症的影响。如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无明显移位,保守治疗需卧床6-1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 手术治疗:通常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以下情况需考虑切开复位:

1) 骨折端之间有肌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

2)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3) 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见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

4) 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

5) 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分行切开复位?。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肿胀 外伤后局部出现肿胀,72小时后达到高峰,之后肿胀逐渐消退。出现肿胀后应抬高患肢,最好高于心脏平面,适当给予冰敷,促进肿胀消退。

2.石膏压迫 简单骨折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由于肢体肿胀逐渐加重,会出现石膏压迫,导致肢体末端如手指、脚趾等部位出现明显肿胀、淤青、麻木等情况,应及时到医疗机构松开减压,避免肢体压迫坏死。

3. 关节僵硬 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腔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拆除固定和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

4. 肌肉萎缩 肢体一旦固定或缺乏运动就会发生肌肉萎缩,通过肌肉的主动搜索可以减轻肌肉萎缩的程度,具体方法为:如果关节可以活动,可以做肌肉的等长收缩(即肌肉用力但肢体不会产生动作)及等张收缩(肌肉用力且产生动作),如果关节被固定住,则可以进行等长收缩的锻炼。

5. 坠积性肺炎? 多发生于因骨折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特别是大臂粉碎性骨折年老体弱和伴有慢性病的思者,有时可因此而危及患者生命,应鼓励思者及早下床活动。

6. 褥疮 严重骨折后患者长期卧床不起,身体骨突起处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形成褥疮。常见部位有能骨部、破部、足跟部。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加之损伤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应加强活动锻炼,同时可应用弹力袜、足底静脉泵等设备,预防其发生。

伤科正骨手法。就是将折断下垂的骨端用手或绳子向上,向外提出。以达到直接或间接完全复位的一种牵引手法。

提法

①提法,指代一个事物。例:这个提法有点不合理。那是什么提法?

②刺法名。指针刺入穴位后向上抽提的方法。《针灸大全金针赋》:轻浮豆许曰提。《针灸问对》:欲 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细吸气五口,故曰提以抽气。

③推拿手法名,正骨八法之一。见《急救痧证全集》卷上。捏住肌肤后,用力往上牵拉。常用在拿法或捏法的操作过程中,以加强手法的 刺激强度。 提有提起、提伸及牵引之意。用一手或双手或拇食指或辅以绳索将受伤后下陷之骨或关节提归原位,以利整复。多用于治疗锁骨、肋骨、鼻 骨等骨折及髋关节脱臼等

④ 提法:动宾短语,也可活用为名词或代词。提,v.可泛指一切不学习的行为,尤指玩游戏和看课外书。例:衰神又提去了?n.专指电脑 游戏,带游戏的电子词典和课外书,有大小法之分。

按摩手法 端法


伤科正骨手法。有端正或端复原位的含义。主要用于骨伤和关节移位、脱症,医者用一手或双手握住伤部下端之骨,准确地进行端正复位。

特点:

相对于西医骨科,具有下面特点:

1.功能复位,相对于解剖复位,更强调功能上尽量接近伤前标准。

2.简、便、验、廉,成本相对低廉,器械不是特别昂贵,对医生要求很高。

3.动静结合,注重功能康复。

历史:

从我国医学分科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医骨伤科发生和发展的变化。

在周代,医学分为四门: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和兽医。疡医又分为: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而骨伤科就直接包含后两疡,同时前两疡(肿疡、溃疡)中如骨肿瘤和骨的慢性感染与骨伤科也是有关系的,看来古代的疡医主要是指骨伤科了。

隋代太医署曾将骨伤科的治疗和教学任务一度归于按摩科中,并一直延续至唐代,说明骨伤科已首次升入太医院的教学殿堂。

宋代分为九科,其中疮肿兼折疡和金镞兼书禁二科系属于骨伤科范畴。

元代十三科有正骨兼金镞科。

明代十一科中将接骨科改为正骨科,而除去金镞。

清代为分为正骨科和伤科。

民国后,南方称伤骨科,北方称骨伤科。新中国成立后,直至近十几年才统称为骨伤科。

相关著作:

《五十二病方》描述了伤痉临床表现,是破伤风最早记载;应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是水银用于外伤科最早记载。

《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手法;记载用竹夹板固定。

《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清创要早,清创要彻底,要正确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

《世医得效方》记载了悬吊复位法用于治疗脊柱骨折。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骨伤科学方面教学及经验著作大量涌现。

中医骨伤科学与中医药学关系:

从起源看,根据文字及古物研究,骨伤科起源可能先于其它医学学科,长时期的医疗实践也为骨伤科形成和独立创造了条件,为骨伤科理论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从分类来看,中医骨伤科仍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与其他内、外、妇、儿相比较,更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因此,中医骨伤科学隶属于中医药学,属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受中医药理论体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手(双手或单手)握住受伤关节的远端,在向外拔伸时,突然作上下前后的摆动的方法。其活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常用手腰部或肩部。

抖法

以双手或单手握住受术者肢体远端,做小幅度的连续抖动,称为抖法。抖法常与牵引法结合应用而成牵抖复合手法。

【动作要领】以双手握住受术者上肢或下肢的远端,即上肢的腕部或下肢的足踝部,将被抖动的肢体抬高一定的角度(上肢坐位情况下向前外抬高约60,下肢在仰卧位情况下抬离床面约30)。两前臂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似波浪般地由肢体的远端传递到近端,被抖动的肢体、关节产生舒服感。

【要求及注意事项】

1.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并应使其肌肉处于最佳松弛状态。

2.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一般上肢抖动幅度应控制在2~3cm,频率约每分钟250次左右;下肢的抖动幅度可稍大,频率宜稍慢,约每分钟100次左右。

3.抖动时所产生的抖动波应由肢体远端传向近端。如传递不到位,是施力有误。

4.操作时不可屏气。有习惯性肩、肘、腕关节脱位者禁用。

【应用】

用于肩周炎、颈椎病、髋部伤筋及疲劳性四肢酸痛等病症。

抖法具有疏松肌筋的作用,操作及操作完毕后均有十分舒适的感觉,可作为推拿结束手法使用。主要适于四肢部,以上肢应用多见。

古称按蹻。是医生用自己的手或上肢协助病人进行被动的运动的一种医疗方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等作用。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搯、搓、摇、滚、抖等方法。应用于关节炎、神经痛、软组织损伤和其它多种疾病。

详细解释

亦作 按摩。 1.用手在人身上推、按、捏、揉,以促进血液循环,通经络,调整神经功能。《素问血气形志》: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韩诗外传》卷十: 子同 药, 子明 灸阳, 子游 按摩。《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外治法》:按摩法: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百喻经师患脚付二弟子喻》:其师患脚,遣二弟子,人当一脚,随时按摩。 宋 陆游《闲中作》诗:呼童按摩罢,倚壁欠伸馀。

(2).指一般的揉摩。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 赵得宝 怯痛地叫了一声,他的左手连忙去按摩着右胳臂。

中医学名词

概念

运用手、指的技巧,在人体皮肤、肌肉组织上连续动作来治病,这种方法,叫做按摩疗法。

中国史记上记载先秦时名医扁鹊,曾用按摩疗法,治疗虢太子的尸厥症。秦代到今已两千多年,可见按摩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中国最早的按摩专著,当推《黄帝按摩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可惜早已失传。但现存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在许多地方谈到按摩:如《血气形志篇》、《异法方宜论》等。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按摩疗法来治疗肢体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湿症和寒热等症。

按摩手法 摸法


伤科触诊方法之一。是诊断损伤疾病的一种主要手法。即用手仔细地触摸检查肢体受伤部位及其周围情况,并通过触摸以发现患者有无骨折或脱症,以及辨别骨折的类型,作为进行治疗的依据。

创伤性骨折主要原因

1. 直接暴力:如汽车撞击小腿导致胫腓骨?骨折;

2. 间接暴力:如突然跪倒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导致髌骨骨折;

3. 积累性劳损: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骨折。

诊断要点

1. 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2. 体征:

(1)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短缩、成角或旋转。

(2)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摈音或骨擦感。

3. X线检查:可见骨折线。

治疗原则

1. 复位 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功能锻炼的基础。早期正确的复位,是骨折愈合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 固定? 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3. 功能锻炼 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的恢复患肢的活动。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少肌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

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如果骨折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可以通过石膏、夹板或持续牵引或等治疗维持骨折端的位置直至骨折愈合,则可以考虑保守治疗;但必需考虑保守治疗所致并发症的影响。如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无明显移位,保守治疗需卧床6-1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 手术治疗:通常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以下情况需考虑切开复位:

1) 骨折端之间有肌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

2)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3) 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见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

4) 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

5) 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分行切开复位?。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肿胀 外伤后局部出现肿胀,72小时后达到高峰,之后肿胀逐渐消退。出现肿胀后应抬高患肢,最好高于心脏平面,适当给予冰敷,促进肿胀消退。

2.石膏压迫 简单骨折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由于肢体肿胀逐渐加重,会出现石膏压迫,导致肢体末端如手指、脚趾等部位出现明显肿胀、淤青、麻木等情况,应及时到医疗机构松开减压,避免肢体压迫坏死。

3. 关节僵硬 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腔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拆除固定和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

4. 肌肉萎缩 肢体一旦固定或缺乏运动就会发生肌肉萎缩,通过肌肉的主动搜索可以减轻肌肉萎缩的程度,具体方法为:如果关节可以活动,可以做肌肉的等长收缩(即肌肉用力但肢体不会产生动作)及等张收缩(肌肉用力且产生动作),如果关节被固定住,则可以进行等长收缩的锻炼。

5. 坠积性肺炎? 多发生于因骨折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特别是大臂粉碎性骨折年老体弱和伴有慢性病的思者,有时可因此而危及患者生命,应鼓励思者及早下床活动。

6. 褥疮 严重骨折后患者长期卧床不起,身体骨突起处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形成褥疮。常见部位有能骨部、破部、足跟部。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加之损伤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应加强活动锻炼,同时可应用弹力袜、足底静脉泵等设备,预防其发生。

古代正骨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腰部扭挫伤及椎间盘脱出。就是让病人两足分别站在三层砖上(即迭砖),同时两手向上高举紧握住悬挂高处的绳索(即矾索)。这时医生手扶病人腰部,由助手分三次抽去上、中,下三层的砖。用以牵引脊骨,促使复位。

正骨简介

正骨:中医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疾病。

正骨,为专科名,是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其对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但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致的体内脏器损伤。

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即整治因骨关节损伤使肢体变形复原位的一门科学技术 。元代官方医疗制度中设有正骨兼金镞科。因此,元代以正骨专长的医学家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设有正骨兼金镞科以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

正骨主要分为骨折和脱位,骨折系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地或完全地断裂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位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质尚可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脱位就是相互接触的骨头(通常指关节)因受外力作用,使其脱离原位,不能再正常发挥作用。脱位还可能是先天性的,或者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并发症。关节曾经受过伤的人,易发生脱位。

治疗措施

整复

正骨就是运用熟练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确地复位并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疗术。因此,在施行手法整复时,首先要做好骨折的检查和诊断。在此基础上,通过眼观、手摸和心会才能达到手随心转,使骨折整复的目的。

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于肢体或躯干,使局部的骨骼发生骨折。由于该部受力大小,所持体位的不同及肌肉的收缩等,可造成各种类型的骨折,因骨折的类型不同,整复手法亦不同。如完全骨折,用拢按法对接;凹陷型骨折,用提推法使陷者复起;粉碎性骨折,用捏挤法复位;螺旋型骨折,用旋按法衔接;凸起型骨折,用展按法平复;尾椎骨等嵌入型骨折,用钩提按捺和伸压展法整复;肱骨内外 髁等之青枝骨折,用蹭推捏挤法复位;对于骨折断端重叠移位而缩短者,则按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进行整复。在施术前轻轻地按压和按摩伤部,使收缩的肌肉放松,疼痛缓解,尔后用拔伸牵引的方法,使重叠的骨折断端复位;对向侧移位者可用提摇按推法复位;对于两根骨并列的部位发生骨折,则用扣挤分骨法使断端分离,然而用夹挤法复位。在正骨过程中,除运用恰当、熟练的手法外,治疗必须及时,动作要果敢、细致,准确而敏捷。如果施术时用力过大,就会有损伤骨软组织的危险;力量过小则达不到复位的目的。施术时,要正确运用手技,力求一次完成整复。反复多次施术,非但有损骨折断端,对愈合亦有不良影响,而且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痛苦。施术越早越好。四肢骨折,宜于伤后半小时内进行。此时伤肢麻木,尚未发生严重水肿,患部张力小,疼痛轻微,是最佳正整时期。如果局部肿胀严重,或皮肤破裂等,需要经过适当治疗,待肿胀消退,皮肤愈合,筋肉痉挛松懈后,再行手法整复。但要防止延误治疗,以免人为地造成陈旧性骨折。

固定

正骨固定的目的,在于强化整复后的效果和局部的相对稳定,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固定的范围要适宜。太大,会影响伤肢活动;太小,达不到固定的目的,伤肢长期固定不动,则气血运行受阻,易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延缓骨折愈合等不良后果。如系横形骨折,整复固定后沿骨干轴线推挤,若下肢骨则除推挤外,可使其踩地,这样可测知是否已正确复位,且利于连结。对于初次未能整 复,或者移位骨折,可运用以动治动的方法,再行拔伸、摇动后整复固定予以矫正。对长骨骨折采用三点包扎固定法。三点加压的作用,有利于骨折段的轴线对正,既能使骨折的肢体达到解剖复位,又可解决因肢体动静矛盾所造成的伤肢功能障碍。骨折断端对接良好,肢体功能恢复。x线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已基本模糊,即可解除固定。

按摩

正骨按摩是蒙医正骨的一种独特疗术。也是正骨辅助治疗手段之一。骨折的阶段的不同,所用之按摩手法亦异。计有:

初期按摩:骨折后一周内,由于局部软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故导致血、希拉热亢盛,出现瘀血、疼痛、肿胀等症状。对此,宜采取化仁瘀消肿手法。即每日在夹板固定的空隙和上上段,喷激白酒进行蹭摩;衬垫处实行按摩;伤肢施行向心捋摩;疼痛部位则要用嵌摩法;伤肢邻近 关节采用掐摩法;另外,有关穴位辅以搓摩。上述按摩,有助于改善血行,促进新陈代谢,加快骨折愈合。

中期按摩:经过初期综合治疗,骨折部位基本得到稳定,筋腱舒展,肿消痛止。根据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及肝生血,血养筋的理论,在此时期,应以补肾益肝健骨为主要治疗原则。因此,按摩时宜取肝、脾、心、肾、肺等穴位。先喷激白酒,用大拇指进行抖摩或搓摩;用手掌沿脊柱向上推摩或按摩;或横向蹭摩,以进一步改善血液流通,加速骨折愈合。

后期按摩:经过初、中期治疗骨痂基本形成,骨折完全愈合。但由于内损外伤,长期卧床,往往导致三根平衡失调,气血虚弱,关节僵滞,肌肉萎缩等。此时,除继续进行中期按摩外,尚应在胃、大肠、膀胱等有关穴位上喷以白酒,施搓摩、抖摩、推摩法;对局部则进行按摩、蹭摩;对患肢肌肉,则施行抟摩、拿摩、搓摩;对患肢关节采取揉摩、摇摩、展摩法;对患肢指(趾),则采用曳摩法。通过上述按摩,可 使伤肢气血畅通,强骨健筋,恢复功能。

按摩方法:由轻到重,范围略宽,操作要细致。对瘦弱者,手法宜轻而缓;对健壮者稍重而快。但必须注意保持患部稳定。喷酒按摩法是据血受养于食物精华;血随气行的观点而创用的。既能防止伤热内陷,筋腱拘紧,又能加快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按摩和伤科埋筋手法的一种。用手背部的近小指侧部分压按在一定的体表部位上,以腕部作前,后,左、右连续不断的滚动的方法。

滚法

用手掌尺侧面的背部及掌指关节背侧突起处,在操作部位做来回翻掌、旋转动作称滚法。

具有体表接触面积大、刺激力量强而且又十分柔和的特征。主要用于治疗运动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滚法整个手法动作是由两部份协调来共同完成:一是由前臂的旋转;二是由腕关节的屈伸而组成的复合式手技动作。其受力部位以小鱼际肌至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

(1)手法要领:

①前臂旋转与腕关节屈伸这二者动作一定要协调。即前臂旋前时,腕关节一定要伸展,以小鱼际肌为着力部位。反之在前臂旋后时,腕关节一定要屈曲,以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为着力部位。如此在体表部位上产生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1]。其滚动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②躯体要正直。不要弯腰屈背,不得晃动身体。

③肩关节自然下垂,上臂与胸壁保持5~10厘米距离,上臂千万不要摆动。

④腕关节要放松,屈伸幅度要大,约120(屈腕约80,伸腕约40)。

⑤滚法突出是一滚字。忌手背拖来拖去摩擦移动、跳动、顶压、及手背撞击体表治疗部位。

③手指均需放松,任其自然,不要有意分开,也不要有意握紧。

(2)适用部位: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3)功效: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

(4)主治:风湿酸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症

按摩手法 搯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拇指甲搯在主治的穴位上,予以一定程度压按的方法。

保健按摩

保健按摩是指医者运用按摩手法,在人体的适当部位进行操作所产生的刺激信息通过反射方式对人体的神经体液调整功能施以影响,从而达到消除疲劳,调节体内信息,增强体质,健美防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保健按摩施术手法很多,如常用的表面按摩法、揉捏池颈法、棉布摩擦法、背腰部的法、拍打法、四肢抽抖法等,它动作轻柔,运用灵活,便于操作,使用范围甚广,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保健按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人们的健康的需要,各种保健按摩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如国内的保健按摩、小儿保健按摩、美容按摩、减肥按摩、国外还有旅游按摩、情景按摩、宠物按摩等。现代保健按摩许多借助按摩器械,广泛用于家庭生活中!

运动按摩

体育与卫生相结合,两者必将相互促进和发展,按摩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也就随之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运动按摩。

运动按摩是以调整和保护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增进和发展运动员潜在体能,达到运动成绩为其目的。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实践表明,它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已越来越显得重要了。

1.运动前按摩

体育运动一般分为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在这些活动之前进行的按摩,称为运动前按摩。它能促使人体的神经、肌肉、关节、内脏器官和心理情绪动员起来,以适应即将面对的运动的和心理的负担,从而预防伤病菌,提高体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2.训练前按摩

运动训练前的按摩,要求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作业的能力;帮助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得于预防疾病,促进人体各系统的器官都动员起来,以适应即将参加的运动活动。在具体操作上,必须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进行。一些能量消耗较多的运动项目,中长跑、游泳、自行车、篮球、足球、排球等,如采用按摩的方法,来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准备活动,这就为运动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3.赛前按摩

运动竞赛前的按摩,名赛前按摩。通常在起赛前 15 ~30 分钟完成。有时,当运动员在接到竞赛的通

知时,就出现了赛前状态,有的人会出现不良情况,需要进行医学处理,这就是说,需要在竞赛前若干天就进行按摩。例如,竞赛前,运动员过分紧张,晚上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易醒,或恶梦不安等,影响运动员的睡眠休息。由于夜不得眠,出现白昼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食欲不佳等症状。这将影响运动员参加竞赛时所必须的良好竞技状态。出现这种情况时,就应该进行镇静安眠的按摩。

若失眠的时间较长,症状更剧的运动员,在用上法按摩之外,还要按摩气冲穴,掐、揉神门穴,掐行间穴等。所有这些刺激,用力都不要过重,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度。通常要进行 20 分钟,或更长的时间。起赛前状态,运动员在起赛前过度兴奋,坐立不安,情绪激动,脉搏升高,呼吸迫促,甚至出现多尿,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也受到不良影响,其结果是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两手固定住某一关节部位的两端(主要是颈,肩,肘,腕,膝,踝等较大的关节),并从两端摇动关节部,作回旋运动,以加强关节的活动能力。

摇法

①针刺手法名。指出针时摇动针体的方法。《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一:摇者,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出是也。用于泻法。本法源于《灵枢官能》:摇大其穴。

②推拿手法名。见《诸病源候论风痹候》。是活动关节的方法。《保赤推拿法》:摇者,或于四肢及颈腰部关节。有调和气血、滑利关节等作用。缓慢地摇动又称运法,大幅度地转摇又称盘法。

摇法

使关节产生被动性的环形运动,称为摇法。根据部位不同,又分为颈部摇法、肩关节摇法、髋关节摇法、踝关节摇法。

[动作要领]

(1)头颈部摇法,病人取坐位,术者立于一侧,一手扶住病人头顶,另一手托其下颌双手相对用力作同一方向的环形运动,使病人头颈得以环转摇动。肩关节摇法,患者坐位,术者以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另一手托握住病人腕部或肘部,然后摇动肩关节,使之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运动。髋关节摇法,患者仰卧,术者以一手握其踝部,另一手扶按在其膝部,使病人屈膝屈髋,此时术者双手协调动作,使髋关节做环形运动。

(2)踝关节摇法:病人仰卧,术者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握住踝趾关节处,使踝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环转运动。

[作用]

具有滑利关节,疏筋通络,预防和解除粘连,改善关节运动功能等作用。

[适用部位]

本法主要适用于四肢关节、颈项、腰部等。

[临床应用]

常用于颈椎病、落枕、肩周炎、四肢关节扭挫伤等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

按摩保健是一种通过按摩手法按摩相应的穴位达到的效果,不同的按摩手法按摩不同不同的穴位就有不同的功效,你知道按摩也可以补肾吗?按摩哪些地方可以养肾呢?

按摩手法

按摩耳部补肾十法

穴位按摩1、拎耳屏:

双手合指放在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治疗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穴位按摩2、扫外耳:

以双手把耳朵由后向前扫,这时会听到擦擦声。每次20下,每日数次。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肾健身。

穴位按摩3、拔双耳:

两食指伸直,分别伸入两耳孔,旋转180度,反复3次后,立即拔出,耳中啪啪鸣响,一般拔3-6次。此法可使听觉灵敏,并有健脑之功。

穴位按摩4、鸣天鼓:

两掌分别紧贴于耳部,掌心将耳孔盖严,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错扣击头后枕骨部,即脑户、风府、哑门穴,耳中咚咚鸣响如击鼓。

该方法有提神醒脑、宁眩聪耳之功效,不仅可作为日常养生保健之法,而且对中老年人常见的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有良好的疗效。

穴位按摩5、摩耳轮:

以食指贴耳廓内层,拇指贴耳廓外层,不分凹凸高低处,相对捏揉。如果发觉痛点或结带不舒服处,表示对应的器官或肢体有病变的可能,适度多多捏揉可治病。日久,痛点消失说明局部病变有好转。

此法不拘遍数,做2~5分钟,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耳轮处主要有颈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穴的反应区。

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疾病。

按摩手法 搓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两手的掌面紧挟住四肢或腰背部,并带动皮肉作快速搓揉和上下反复的盘旋动作。

简介

医者用双手掌面着力,对称地挟住或托抱住患者肢体的一定部位,双手交替或同时相对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来回快速搓揉,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

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称用力作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或作顺时针回环搓揉,即双掌对揉的动作,称为搓法。

此法属推拿手法中一种辅助手法,常作为四肢、胁肋部、腰背部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具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等作用。

基本简介

搓法在临床应用时常随治疗部位而有所变化。

1.搓肩关节患者正坐,肩臂放松自然下垂。

医生双下肢马步位;然后双掌如抱球样相对用力作顺时针方向回环搓揉10-20次。用于肩周炎。

2.搓上肢体位同上,双手挟持住患侧上臂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并渐渐下移由前臂至手腕,再快速由腕部向上至腋部(图88)。如此往返搓揉3-5遍。用于上肢痹痛。

搓肩、搓上肢可视为一个整体手法,由肩而下;

也可分为两个手法,根据临床需要作选择。

3.搓胁肋部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后,用双手自腋下挟持患者胸廓的左右两侧,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沿胁肋搓至髂嵴上;如此作自上而下的单向搓揉移动。一般搓3-5遍。用于胸胁迸伤、肝气郁结。

4.搓下肢患者取仰卧,下肢微屈,医者用双手挟持住大腿的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经膝、小腿至踝部,再由踝、小腿、膝、大腿,如此往返3-5遍。用于下肢痹痛。

5.腰背部搓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位于其后,双手放置上背部作呈水平状的搓揉动作咱上而下至下腰部,再上下往返搓揉3-5遍。用于腰背痛。

手法要领

①搓动时双手动作幅度要均等,用力要对称。

②搓揉时频率可快,但在体表移动要缓慢。

③双手挟持肢体时力量要适中。挟持过重,搓不动,挟持过轻,搓不到。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放松肌肉。

适用部位

四肢、胸肋、肩部等部位。

临床应用

搓法是较为温和的一种手法,是一种辅助手法,常与拦法配合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使用。

正搓

正搓也叫正面搓法,正搓只能用于躯干正面,不能用于头部和四肢。具体搓法为:操作者两臂伸开,掌心空虚,挟持或托抱躯干正面。最好用干毛巾使劲搓躯干,这样才能达到保健作用。

反搓

反搓也叫反面搓法,反搓只能用于背部,不能用于头部和四肢。具体搓法为:操作者两臂伸开,用干毛巾使劲上至颈部以下,下到臀部以上来回搓,直到感觉背部很热为止。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拇指指腹或掌根部分,压按在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或掌指关节为主做回旋状的揉动。

[动作要领]

(1)掌揉法:以大小鱼际或掌根部着力,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小幅度的回旋活动。压力轻柔,揉动频率一般每分钟120~150次。

(2)指揉法:以拇指或中指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着力。按在穴位上,或一定部位上,做轻柔环转活动。

(3)揉捏法:为揉和捏的综合动作。操作时四指指腹和拇指或掌根着力,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紧贴于皮肤上做环转的揉捏动作,边揉捏做螺旋形向前推进。

(4)揉摩法:为揉法与摩法结合,常用掌揉摩,揉结合摩可加大作用范围,摩加揉法可增加力度。多用于腹胸部。[作用]本法具有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本法刺激轻柔和缓,适用于胸腰部、胸肋部、头面部,腰背部及四肢部,尤其多用于全身穴位,常配合按法按揉穴位。

[临床应用]

本法是推拿手法中常用手法之一,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来治疗脘胀满、胸闷肋痛,使组织损伤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

按揉腹部有助睡眠

一、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从而起到促进排便的作用,从而预防和消除便秘,对老年人尤其需要。

二、腹部按揉利于减肥

因为按揉腹部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促进脂肪消耗,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

三、睡前按揉有助睡眠

揉腹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使人心平气和,血脉流通,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四、揉腹防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每天早、中、晚饭后各揉腹l次,每次约揉5分钟,可达到辅助治疗溃疡病的目的。因为胃溃疡病的发生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经常揉腹,可促使前列腺素分泌增加,阻止胃酸过量分泌,防治溃疡病。

五、慢性肝炎

每天早、晚坚持揉腹,则舒肝解郁、调理脾胃,可解除肝区隐痛、腹胀不适、食欲不振等。

六、手术后肠粘连

患者在伤口完全愈合后,进行自我腹部摩擦,可防手术后肠粘连的发生。一般应在每天早晨起床前、上午10点、下午3点钟和每晚睡前各揉1次。揉腹能促使肠道蠕动,有利于局部组织对手术后渗出液吸收。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手(双手或单手)握住受伤关节的远端,在向外拔伸时,突然作上下前后的摆动的方法。其活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常用手腰部或肩部。

抖法

以双手或单手握住受术者肢体远端,做小幅度的连续抖动,称为抖法。抖法常与牵引法结合应用而成牵抖复合手法。

【动作要领】以双手握住受术者上肢或下肢的远端,即上肢的腕部或下肢的足踝部,将被抖动的肢体抬高一定的角度(上肢坐位情况下向前外抬高约60,下肢在仰卧位情况下抬离床面约30)。两前臂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似波浪般地由肢体的远端传递到近端,被抖动的肢体、关节产生舒服感。

【要求及注意事项】

1.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并应使其肌肉处于最佳松弛状态。

2.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一般上肢抖动幅度应控制在2~3cm,频率约每分钟250次左右;下肢的抖动幅度可稍大,频率宜稍慢,约每分钟100次左右。

3.抖动时所产生的抖动波应由肢体远端传向近端。如传递不到位,是施力有误。

4.操作时不可屏气。有习惯性肩、肘、腕关节脱位者禁用。

【应用】

用于肩周炎、颈椎病、髋部伤筋及疲劳性四肢酸痛等病症。

抖法具有疏松肌筋的作用,操作及操作完毕后均有十分舒适的感觉,可作为推拿结束手法使用。主要适于四肢部,以上肢应用多见。

按摩手法 抖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手(双手或单手)握住受伤关节的远端,在向外拔伸时,突然作上下前后的摆动的方法。其活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常用手腰部或肩部。

抖法

以双手或单手握住受术者肢体远端,做小幅度的连续抖动,称为抖法。抖法常与牵引法结合应用而成牵抖复合手法。

【动作要领】以双手握住受术者上肢或下肢的远端,即上肢的腕部或下肢的足踝部,将被抖动的肢体抬高一定的角度(上肢坐位情况下向前外抬高约60,下肢在仰卧位情况下抬离床面约30)。两前臂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似波浪般地由肢体的远端传递到近端,被抖动的肢体、关节产生舒服感。

【要求及注意事项】

1.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并应使其肌肉处于最佳松弛状态。

2.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一般上肢抖动幅度应控制在2~3cm,频率约每分钟250次左右;下肢的抖动幅度可稍大,频率宜稍慢,约每分钟100次左右。

3.抖动时所产生的抖动波应由肢体远端传向近端。如传递不到位,是施力有误。

4.操作时不可屏气。有习惯性肩、肘、腕关节脱位者禁用。

【应用】

用于肩周炎、颈椎病、髋部伤筋及疲劳性四肢酸痛等病症。

抖法具有疏松肌筋的作用,操作及操作完毕后均有十分舒适的感觉,可作为推拿结束手法使用。主要适于四肢部,以上肢应用多见。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两手的掌面紧挟住四肢或腰背部,并带动皮肉作快速搓揉和上下反复的盘旋动作。

简介

医者用双手掌面着力,对称地挟住或托抱住患者肢体的一定部位,双手交替或同时相对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来回快速搓揉,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

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称用力作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或作顺时针回环搓揉,即双掌对揉的动作,称为搓法。

此法属推拿手法中一种辅助手法,常作为四肢、胁肋部、腰背部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具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等作用。

基本简介

搓法在临床应用时常随治疗部位而有所变化。

1.搓肩关节患者正坐,肩臂放松自然下垂。

医生双下肢马步位;然后双掌如抱球样相对用力作顺时针方向回环搓揉10-20次。用于肩周炎。

2.搓上肢体位同上,双手挟持住患侧上臂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并渐渐下移由前臂至手腕,再快速由腕部向上至腋部(图88)。如此往返搓揉3-5遍。用于上肢痹痛。

搓肩、搓上肢可视为一个整体手法,由肩而下;

也可分为两个手法,根据临床需要作选择。

3.搓胁肋部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后,用双手自腋下挟持患者胸廓的左右两侧,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沿胁肋搓至髂嵴上;如此作自上而下的单向搓揉移动。一般搓3-5遍。用于胸胁迸伤、肝气郁结。

4.搓下肢患者取仰卧,下肢微屈,医者用双手挟持住大腿的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经膝、小腿至踝部,再由踝、小腿、膝、大腿,如此往返3-5遍。用于下肢痹痛。

5.腰背部搓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位于其后,双手放置上背部作呈水平状的搓揉动作咱上而下至下腰部,再上下往返搓揉3-5遍。用于腰背痛。

手法要领

①搓动时双手动作幅度要均等,用力要对称。

②搓揉时频率可快,但在体表移动要缓慢。

③双手挟持肢体时力量要适中。挟持过重,搓不动,挟持过轻,搓不到。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放松肌肉。

适用部位

四肢、胸肋、肩部等部位。

临床应用

搓法是较为温和的一种手法,是一种辅助手法,常与拦法配合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使用。

正搓

正搓也叫正面搓法,正搓只能用于躯干正面,不能用于头部和四肢。具体搓法为:操作者两臂伸开,掌心空虚,挟持或托抱躯干正面。最好用干毛巾使劲搓躯干,这样才能达到保健作用。

反搓

反搓也叫反面搓法,反搓只能用于背部,不能用于头部和四肢。具体搓法为:操作者两臂伸开,用干毛巾使劲上至颈部以下,下到臀部以上来回搓,直到感觉背部很热为止。

伤科正骨手法。有端正或端复原位的含义。主要用于骨伤和关节移位、脱症,医者用一手或双手握住伤部下端之骨,准确地进行端正复位。

特点:

相对于西医骨科,具有下面特点:

1.功能复位,相对于解剖复位,更强调功能上尽量接近伤前标准。

2.简、便、验、廉,成本相对低廉,器械不是特别昂贵,对医生要求很高。

3.动静结合,注重功能康复。

历史:

从我国医学分科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医骨伤科发生和发展的变化。

在周代,医学分为四门: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和兽医。疡医又分为: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而骨伤科就直接包含后两疡,同时前两疡(肿疡、溃疡)中如骨肿瘤和骨的慢性感染与骨伤科也是有关系的,看来古代的疡医主要是指骨伤科了。

隋代太医署曾将骨伤科的治疗和教学任务一度归于按摩科中,并一直延续至唐代,说明骨伤科已首次升入太医院的教学殿堂。

宋代分为九科,其中疮肿兼折疡和金镞兼书禁二科系属于骨伤科范畴。

元代十三科有正骨兼金镞科。

明代十一科中将接骨科改为正骨科,而除去金镞。

清代为分为正骨科和伤科。

民国后,南方称伤骨科,北方称骨伤科。新中国成立后,直至近十几年才统称为骨伤科。

相关著作:

《五十二病方》描述了伤痉临床表现,是破伤风最早记载;应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是水银用于外伤科最早记载。

《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手法;记载用竹夹板固定。

《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清创要早,清创要彻底,要正确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

《世医得效方》记载了悬吊复位法用于治疗脊柱骨折。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骨伤科学方面教学及经验著作大量涌现。

中医骨伤科学与中医药学关系:

从起源看,根据文字及古物研究,骨伤科起源可能先于其它医学学科,长时期的医疗实践也为骨伤科形成和独立创造了条件,为骨伤科理论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从分类来看,中医骨伤科仍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与其他内、外、妇、儿相比较,更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因此,中医骨伤科学隶属于中医药学,属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受中医药理论体

日常养护肺脏五法


导读:像空调一样,肺也是需要及时养护的。根据肺的生理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养护方法:以

像空调一样,肺也是需要及时养护的。根据肺的生理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养护方法:

以气养肺

气体在肺内进行交换,吸入气体的质量对肺的功能有很大影响;要想使肺保持清灵,首先要戒烟,并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不要在空气污浊的地方长期逗留。闻到有异常气味时,要迅速用手绢或纸巾把鼻子保护起来。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经常到草木茂盛、空气新鲜的地方做做运动和深呼吸,并通过着意的深长呼气将体内的浊气排出。定期到森林、草原、海边散散步,吹吹风,更有利于肺的调养。

以水养肺

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鼻腔到气管再到肺,构成了气的通路。肺部的水分可以随着气的排出而散失。特别是秋冬干燥的空气更容易带走水分,造成肺黏膜和呼吸道的损伤。因此,及时补充水分是肺保养的重要措施。一般而言,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喝1500毫升的水,而在秋天,喝水2000毫升以上才能保证肺禾口呼吸道的润滑。因此,建议朋友们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临睡之前各饮 200毫升水,白天两餐之间再各饮水800毫升左右。肺润泽了,皮肤也会光鲜润滑。这可是不花钱的美肤秘方。

以食养肺

甘蔗、秋梨、百合、蜂蜜、萝卜、黑芝麻、豆浆、豆腐、核桃、松子等食物有滋养润肺的功能,因此可以通过食疗来养肺。口鼻皮肤干燥的朋友,秋季可以多吃上述食物,也可以根据喜好做成药膳食用。例如,百合蜂蜜汤:用新鲜百合50克泡洗干净,与蜂蜜30克一起煎汤,每日一次服用,可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川贝炖秋梨:新鲜秋梨2个,川贝5克打粉,加水共同炖服,可以滋阴清热,化痰止咳。百合小米粥:百合5克,小米100克,煮粥食用,每日1次,可以温润补肺。

以笑养肺

四季之中,人们在秋季最容易伤感,因此秋季也是忧郁症发生和加重的季节。而笑为心声,能克肺金的悲忧。多笑一笑.就能减少悲伤忧愁。笑也是一种健身运动,它能使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胸肌伸展。每日笑一笑能够消除疲劳、解除抑郁、宽胸理气、恢复体力、增进食欲。

以动养肺

适当运动,可以增进肺的功能。秋季气温渐降,朋友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如慢跑、爬山、踢毽、跳绳、练功、舞剑等,以激发锻炼人体的御寒能力,预防感冒的发生。但要注意,秋冬的健身锻炼不能过量,以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轻微汗出为度。

按摩手法 养护肺脏强健骨骼的天竺按摩法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