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西医的互补性4

西医运动养生法。

“不怕工资低,就怕命归西。不怕挣钱少,就怕死得早。”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有没有更好的中医养生方法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研究中西医的互补性4”,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自从basedovsky1977年以大量实验依据提出著名的“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学说,这样,过去认为各司其职的神经、内分泌、免疫3个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以下丘脑为联结中枢(4),这是现代医学向整体观念的一大发展与进步,但还缺少调节平衡的手段,却是可以为我所用。1995年在皮质酮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hpat轴受抑模型其实亦就是nei网络受抑模型)观察温补肾阳的右归饮(5)及自拟命门合剂(6)的调节作用,结果模型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含量紊乱,hpat轴形态与功能以及细胞免疫功能全面受到抑制,温补肾阳两个方药均能有效改善上述指标,说明肾阳虚证与nei网络有内在联系,补肾药是调节下丘脑、nei网络、hpat轴的有效手段,成为肾阳虚证定位研究依据之三。1996年选用温补肾阳代表性药物附子的主要成分乌头碱(7)对正常大鼠下丘脑crh形态与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乌头碱腹腔注射的3个不同剂量组使下丘脑室旁核与正中隆起的crh含量呈依赖性增高,免疫组化显示室旁核与正中隆起的神经元、神经纤维染色增多增深,进一步证明了温补肾阳药对下丘脑的特异性调节作用,成为肾阳虚证定位在下丘脑的依据之四。1997年采用rt-pcr化学发光定量方法比较补肾、健脾、活血三类方药对皮质酮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mrna表达及hpat轴的影响(8),结果表明,唯有温补肾阳方药能明显提高皮质酮大鼠下丘脑crfmrna的表达量,并有效地保护外源性皮质酮对hpat轴功能的抑制,使得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各指标均相应有显著改善,而健脾与活血药则无此作用,说明温补肾阳方药是直接提高crfmrna表达水平,从而调节了hpat轴的受抑状态,成为肾阳虚证定位在下丘脑的依据之五。至此,多方面的证据说明肾阳虚证的调控中心定位在下丘脑(9),当然,下丘脑还会受到更高中枢及其他中枢的调节,而且补肾药直接对外周效应器官亦有广泛的调节作用。从脏腑辨证着手,由3个轴的功能紊乱推论,肾阳虚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从方剂辨证着手,认为肾阳虚证涵盖着nei网络,其调控中心在下丘脑。经过多年对肾的研究,并不企望将肾阳虚证找到一个和西医直觉的、解剖的、形态的相对应的脏器或组织,而在于找到与证相对应的综合性功能(nei网络)以及调控中心(下丘脑)。对于证本质的研究,若以肾阳虚证作为模式,是否可以类推于其他证的研究思路为:“证是一种综合性的功能态,有具体的功能和调控中心”。通过肾阳虚证的研究,引出的重要是由于补肾药能特异性地提高下丘脑的关键性功能基因——crf基因表达,从而发挥下丘脑作为调控中心来调节nei功能的作用。西方虽然首创nei网络学说,仍缺调节平衡手段;西方虽然有独特专一的基因治疗针对单基因病(疾病基因或变异基因),但对多基因病里的功能基因亦缺乏整体调节手段。中医在运用其宏观(整体观)着眼的特色,发挥其调节功能与功能基因的优势,将是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中、西医的互补性,并为中西医结合展示了更广阔的天地。

ys630.COm精选阅读

中西医汇通派


中国传统医学因受西洋医学影响而出现的融合中、西两种医学的流派。所谓西医学模式是西方(欧洲)传统医学向近代科学尤其生物科学汇通形成的生物医学模式,实应称之为近代医学,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尤其系统科学、生物信息技术等进展,现代医学又形成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接近中医学的综合思维模式,从而诞生了汇通中西医学的现代系统医学与个体化、转化医学等。

历史事件

早在明末清初,西洋医学已在中国传播,西方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带来一些西方医药知识,如邓玉函编译的《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已出现。这时中医界已有一些医家开始接受西医学说,如毕拱辰、金正希等接受记忆在脑说,王宏翰认为西人所谓水、风、火、土四元素说,与中国五行学说相似,便拿来与中医的太极阴阳之说加以汇通,还以胎生学阐发命门学说。王学权则认为《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著作中介绍的解剖学知识,可补中医学之不足,但也有不足之处,要信其可信,阙其可疑。

19世纪中叶以后 ,西医大量传入中国 ,传教士的到来,西医书籍的翻译、建立西医学校、医院、吸收留学生,迅猛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医学。面临这一严峻局面,中医界中出现了分化,一些人认为中医学已尽善尽美,毋须向别人学习;另一些人认为中医学一无是处 ,要全 盘 接受 西医学的内容。中西汇通学派则认为中西 医各 有所长 ,必须吸 取西医之长,为中医所用。但中西汇通派在具体认识和方法上也很不一致。

人物代表

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派较早的代表,他认为中西医原理是相通的,中西汇通主要是用西医印证中医,从而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即使西医的生理解剖学有自己的特点,但也超不出《内经》范围。 因此虽然唐氏也说 : 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中西汇通。朱沛文认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专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中医的弊病是玄虚,西医的弊病是僵固。在具体方法上他主张中西汇通要通其可通,存其互异。恽铁樵认为西医重视生理、解剖、细菌、病理、病灶的研究,中医则重形能、气化及四时五行等自然界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中医可以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但结合的基点是以中医为主。他还认为中医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囿于《内经》,必须超过古人,不以《内经》为止境,才能超过古人,吸收西医之长,继续发展。张锡纯以中西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其特点是中西药物并用。他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治标,中医用药求其因,重在治本,二者结合,必获良效。他的探索,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消亡的原因

由于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汇通学派虽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却不明显。

1992年中国曾邦哲提出了经络是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功能整合(经络宽带效应是三体互动的混沌现象)与五脏六腑相生相克是器官系统代谢稳态的系统医学模型,并于1995年发表医药科学从实证到综合发展简述了中、西医学汇通系统医药学的医学发展史,1996年于北京举办国际转基因动物会议到1999年在德国建立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等,促进了系统生物学及其工程应用的全球科技发展趋势,21世纪伊始系统生物学与系统医学、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迅速兴起,有称将可能导致21世纪的生物医学与生物工业等产业革命。

中医能治哪些病?中西医优势互补对治疗有益


生活中有些人一旦患上某种疾病总喜欢采用西医来治疗,见效快,其实中医的治疗效果也不错,只是过程比较长。中医在调整亚健康、治未病方面中医有着强大的优势,在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疑难病、治未病等领域中医均有特色优势,如针灸、刮痧、推拿、整脊、食疗药膳、太极拳、五禽戏、气功、心理冥想等治疗及养生方法。

一、亚健康、治未病中医有优势

中医在调整亚健康、治未病方面中医有着强大的优势,在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疑难病、治未病等领域中医均有特色优势,如针灸、刮痧、推拿、整脊、食疗药膳、太极拳、五禽戏、气功、心理冥想等治疗及养生方法。

西医暂时没有好的治法或疗效,而中医擅长的疾病: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功能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带状疱疹、慢性肝炎等,这些均是西医治疗病情反复,而中医临床证实收效良好的疾病。此外,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中,风湿、类风湿、过敏性紫癜、白塞氏病等,中医在改善症状、减轻疼痛、抑制免疫反应上均有突出的疗效。

西医能够治疗但会出现药物毒副作用或医源性疾病,而中医亦能治疗却并无上述弊端的疾病包括:肾病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风湿免疫性疾病,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会产生毒副作用,中医治疗有一定疗效,且避免药源性副作用及激素反跳现象。

检查不清,诊断不明的疾病,中医在疾病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能显示出有利作用的疾病包括:一些疑难杂症、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优势互补;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发热待查性疾病,西药退热常常反弹,中医治疗多从根本上得到治疗。此外,中医完全可以介入危重疾病的辅助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有优势。另外,中医擅长的领域还包括月经病、不孕症、乳腺疾病等妇科病,对皮肤科常见病(湿疹,痤疮)也收效良好。肥胖、胰岛素抵抗、抑郁症等现代文明病中西医治疗疗效突出。

二、中西医优势互补对治疗有益

西医在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及手术介入治疗上的优势明显,是中医所不及的,而且,当今现代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也是西方科学和医学发展的结果,给疾病诊查带来诸多便利。但中医的优势也是西医所不具备的。中医是一种“平衡疗法”,即“扶正祛邪,阴平阳秘”,治疗上具有宏观性、灵动性、时空性、多靶点性、个体化等优点。而西医是一种“对症、对抗治疗”,有着微观性、机械性、局部性、单靶点性、普遍化等特点。中医重视病机,西医重视病理,两种医学对同一种疾病的治疗视角是大相径庭的。那么,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如果同时具备和掌握两种医学的优势和长处,会给治疗带来更大的裨益。

中西医的结合、互补其实是一个“整合医学”的过程。二者必须优势互补,方能取长补短,合理运用医疗资源,最终才能全面科学地提高治疗疾病的疗效。

肾的作用,中西医看法不同


肾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的,从西医角度来说肾能帮助生成尿液、排泄代谢产物、维持体液平衡及体内酸碱平衡等;从中医角度来讲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

一、西医角度

肾脏有三大基本功能:

(1)生成尿液、排泄代谢产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废物,绝大部分废物通过肾小球血滤过、肾小管的分泌,随尿液排出体外。

(2)维持体液平衡及体内酸碱平衡。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内分泌功能。

① 分泌肾素、前列腺素、激肽。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激肽—缓激肽—前列腺素系

统来调节血压。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

③ 活性VitD3 。调节钙磷代谢。

④ 许多内分泌激素降解场所——如胰岛素、胃肠激素等。当肾功能不全时,这些激素T1/2明显延长,

从而引起代谢紊乱。

⑤ 肾外激素的靶器官。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等。可影响及调节肾脏功能。

二、中医角度

中医对肾的认识,内涵比现代医学解剖之"肾"广泛。 它认为肾在人体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包涵多种功能的脏器

;内藏元阴元阳(肾之阴阳的别称),为水火之宅,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中医的肾与膀胱、骨髓、脑、头发、耳、二阴等构成系统。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先天之本是指人立身之本,“人始生,先成精”,而肾藏精,故肾为先天之本。元阴是指阴精,元阳是指元气,元阴元阳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从孕育成形到发育壮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肾主藏精,以气为用,关系着人的生长发育。肾气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乃至衰老的全过程,也关系着人的生殖能力。

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


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

1、脑梗塞的中医治疗方法

1.1、制豨莶草50克,干地黄15克,盐知母20克,当归15克,枸杞子15克,炒赤芍29克,龟板10克,牛膝10克,菊花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黄柏5克。用水煎服,每天用药一剂,每日服用2次。可以养阴清热,通经活血。

1.2、把橘叶180克(新鲜的),鲜生姜120克,鲜大葱80克这三味一起捣烂成泥,加水,放到锅中蒸熟,取适量贴于头顶,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2个月。

1.4、制当归、白附子、僵蚕、全蝎各30克。放在一起研成细末,然后用热黄酒送服,每次3克,一日3次。

1.5、钩藤15克(后下),牡蛎30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生川军4.5克(后下),枳实12克,茯苓12克,黄芩9克,天竺黄9克,丹皮9克,炒槐花9克。用水煎服,每天用药一剂,每日服用2次。

2、脑梗塞的浴血栓疗法

常用链激酶、尿激酶溶解血栓。用国产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每分钟50滴,每日1次,l0天为l疗程。

曾有人采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治疗脑梗塞,有一定疗效。—般在发病后24小时之内应用。取尿激酶2万单位加人生理盐水l00毫升中,颈动脉加压滴人,每分钟5-20滴,1-3次治疗即可。

还有用蝮蛇抗栓酶颈动脉内给药的方法,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溶栓疗法,无论是静脉给药还是动脉给药,都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时机。

3、脑梗塞的外科手术治疗

选择适应证较严格。其适应证如下:颈内动脉外段血栓形成,管腔完全闭塞或狭窄程度超过50%以上者,作血栓摘除以及动脉内膜切除术。如果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都有血栓形成,可选择狭窄严重的一侧,先作血栓摘除术,使血流量增加。

颈椎病变压迫推动脉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手术治疗。

脑梗塞的治疗偏方

1、三味粟米粥:取荆芥穗、薄荷叶各50克,豆豉150克,水煎取汁,去渣后入粟米(色白者佳)150克,酌加清水共煨粥。每日1次,空腹服。适用于脑梗塞后言语蹇涩、精神昏愦者。

2、羊脂葱白粥:取葱白、姜汁、花椒、豆豉、粳米各10克,羊脂油适量,加水共煨粥。每日1次,连服10日。用于预防偏瘫。

3、五汁童便饮:取姜汁、藕汁、梨汁、萝卜汁、白糖水、童便各等量,入瓶混匀,用炭火煎煮片刻即成。每日1次,空腹服12毫升,温开水送下。适用于本病之筋骨软弱、气血不足者。

4、大枣粳米粥:以黄芪、生姜各15克,桂枝、白芍各10克,加水浓煎取汁,去渣。取粳米100克,红枣4枚加水煨粥。粥成后倒入药汁,调匀即可。每日1次。可益气通脉、温经和血,用治脑梗塞后遗症。

5、豆淋酒:取小黑豆适量炒焦,冲入热黄酒50毫升。趁热服。服后温覆取微汗。用治脑梗塞后遗症以及产后脑梗塞、四肢麻木等。

脑梗塞的高发人群

1、有脑梗塞家族史的人

脑梗塞作为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世界各国都有大量病例。在经过各国的病例分析后,发现脑梗塞患者一般都有家族史。因此如果家族长辈中有患脑梗塞的话,应当引起注意和警惕,在生活起居和饮食上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2、高血压及某些低血压病人

高血压易与脑梗塞相伴,在许多诱发脑梗塞的因素中具有独立“危险因素”的特点。进一步观察表明,高血压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成为构成脑梗塞的病理基础。为此,积极控制高血压,对预防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意义重大。

3、糖尿病病人

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除造成血管病变外,还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因而易促使血栓形成,引起脑梗塞。

4、脑动脉硬化病病人

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容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是引起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常见小疾病选择中西医的方法


本文导读:中西医对疾病的治疗会有所区别,那么,哪些疾病适合看中医,哪些疾病适合看西医呢?看看下面常见小疾病选择中西医的方法。


中医和西医都是我们治疗疾病的选择,中西医治疾病的方法不同,有人喜欢看中医、有人喜欢看西医,其实,我们可以根据疾病来选择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那么,哪些疾病适合看中医,哪些疾病适合看西医呢?

首先、亚健康类疾病

偏头痛:看中医。首先检查明确病因,在排除器质性问题后,采取中医调理。偏头痛大多没有病因,属于功能性紊乱,西医没有更好的办法。

失眠:看中医。失眠大多属于功能性紊乱,中医可从气血、阴阳等角度辨证治疗,有较好的疗效。镇静安眠类的西药容易导致依赖,只能短时间服用。

其他亚健康状态:西医生化检查等指标没有异常的状态,如体质虚弱、心情烦躁、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症状,都可通过中医进行调理。

其次、常见病

消化不良:首选中医。通过调理脾胃整体辨证治疗,效果更为巩固。

面瘫恢复:首选中医。西医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中医针灸配合理疗效果比较可靠。

腰椎间盘突出:中西医皆可。更多情况下中药配合理疗效果较好,西医主要在手术治疗方面有优势。

便秘:首选中医。西药对便秘的治疗较为短效,只能作为应急措施。不要过多服用泻药,避免药物依赖。

鼻出血:中西医皆可。首先检查明确病因,排除器质性问题(比如外伤、肿瘤、畸形、血液病等)后,可用中药调养。

眼科疾病:西医为主。西医在检查、手术矫正、眼科制剂等方面有较强优势,中医在改善症状比如眼干、眼睛肿痛等方面有辅助作用。

口腔疾病:首选西医。西医牙科相关医疗器械完善,在手术矫形、治疗等方面优势明显。一些非器质性病变比如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则可选择中医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心脏病、中风、脑梗死):西医为主。西医在控制血压、改善血管梗阻方面有可靠的疗效证据。中医药主要在改善患者具体症状方面发挥作用,可配合治疗。

颈椎病:首选中医。中医推拿理疗是治疗该病种的一大特色,配合中药调养,更有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推拿不当易造成危险,一定要选正规的中医医院,不能随便去不明底细的小诊所看病。


感冒:中西医皆可。绝大多数感冒属于病毒感染,但有时会伴有细菌感染。在抗病毒治疗方面,中药较西药更有优势,而在细菌感染方面,西药的抗菌治疗针对性更强。如果高热不退、咳嗽、头痛等症状比较重的,首先应该查查血常规、胸片等,明确病因,有利于指导用药。

虽然我们在治疗疾病上中西医的疗效都是相近的,想要让身体保持最原始的健康状态,但是中西医在治疗疾病的病理确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首先要根绝疾病的病因,其实是按照疾病的发展状况来综合判断适合用什么方法中医还是西医来治疗疾病。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疾病治疗选择中西医的方法,如果出现上面的疾病,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中医、西医治疗。

研究中西医的互补性4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