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五色养生季节 > 导航 > 五色养生季节

汗液有五色 中医教你看汗液知疾病

五色养生季节。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好注重养生,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做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汗液有五色 中医教你看汗液知疾病”,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本文导读:人人体由于天气热的原因,会自然排汗,但是如果此时身体有疾病,就会排出不同颜色的汗,那么不同颜色的汗代表什么呢?如果汗液有味道又是为什么呢?


色白属肺,白色的汗多为心肺阳虚,宗气不足所导致的。白汗有时也偶见于剧痛,如伴有胸痛、心慌气短,要警惕心绞痛。

黄汗

色黄属脾,黄色的汗是脾湿热的征兆。如果色黄而清稀,则为脾虚黄汗;色黄而黏稠则为湿热黄汗。如伴眼球黄、皮肤黄、尿黄,那就要去查肝功能,可能是肝炎或者胆部疾病。

黑汗

色黑属肾,出现黑色的汗多为肾虚的表现。如果是黑而清稀,则为心肾失调,当调补心肾以敛精气;如果是黑而黏稠,则为肾阴虚湿热之象,应当育阴清利湿热。

绿汗

色绿属胆,出现绿色的汗,提示胆精外泄,预示着可能有胆管疾病,要就医检查。糖尿病晚期也会出现绿汗,是酮中毒表现,一般预后不良。

汗液不同味道的原因

尿臭味

汗液散发出尿味,汗干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结晶物,常见于尿毒症病人。

腥臭味


汗液带有特殊的腥味,可能和热证或湿热证有关,一般属肝热,或多见于肝硬化,可以用菊花泡水喝来缓解症状。

香味

汗液飘出香味来,常是糖尿病人的体征。

相关阅读

中医教你看脸色知病情!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脸色即可看出健康状况。那你的脸色如何,你知道自己健康吗?中医提醒,如果脸上出现以下几个症状,就预示着身体出现了健康问题。这时应该及早治疗,让疾病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疾病征兆:面颊呈褐红色

面颊发红是高血压的征兆。因此,面部呈此颜色的男人们要注意减少吸烟量或戒烟,经常量血压。

疾病征兆:面色青紫

多由缺氧或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疾患,如二尖瓣狭窄、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患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梗塞、肺癌及重症肺炎等;中毒性休克或由于人体感受寒邪、身体某部疼痛所致的气血不通、经脉阻滞。如小儿高热,面部出现青色,为将发惊风之征。

疾病征兆:鼻类呈红色或紫色

鼻尖代表了心脏的情况。鼻尖呈红色或紫色可能是血压偏高,或盐和酒精摄取过多。因此,在日常饮食中,要避免摄入过多的盐,戒烟限酒,以清淡饮食为主,起居规律。

疾病征兆:皮肤过于白皙

皮肤过于白晳,可能是气血欠亏所致。改善这一症状,可以将红枣、花生米用温水浸泡后,用小火煮熟,再加些蜂蜜熬至黏稠。常吃这些食物,可使脸色红润起来。

疾病征兆:眼圈发黑、脸色晦暗

早上起来,如果发现自己面呈此状,表明肾脏负担太重了。要减少用盐量和用糖量,能不加糖的菜尽量不要加糖,用鸭肉煮栗子、烧大白菜等进行食疗。此外,吃啥补啥,可用猪腰子煮汤吃有一定的疗效。

疾病征兆:耳朵发红

耳朵代表了肾的状况。耳廓呈红色或紫色说明循环不好。要少饮酒,少吃精细食物,少吃糖,多做运动以促进循环功能。

6种脸色预示疾病,通过上述的介绍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了吧。在这里小编建议大家平时抽出一点时间观察一下自己的脸色,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一定要注意调理,以免引起严重的危害。

五色在中医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颜面之五色来辨病,总的规律是:青黑色为痛;黄赤色为风热;白色为寒;黄而膏润为脓;红赤者为血;痛甚为痉挛;寒甚为皮肤麻木不仁。赤色出两颧上大如拇指的,会有猝死之证;黑色出于庭(脑门),大如拇指的,一定没有什么症状而突然去世。

在《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进一步解释说: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经脉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

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

事实上,五色源于古人对光的感觉。

青,是东方色,东方属木,木生火,因此青字的篆文写法是上面为生,下面为丹。俗言信诺若丹青,指的是其相生之理有必然也。丹者,石之精,因此,大凡药物之精者曰丹。青在五藏配肝,肝主筋,经筋连缀百骸,病则为痛或痉挛。

赤,是南方色,南方为丙丁火,其篆文写法是由大火二字组成。火在五藏配心,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因此,病字丙音,也就是说病比疾重,疾为外伤,从矢,指受刀箭之伤;病为心病,心病难医。古代兵家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病之三味尽矣。

黄,是地之色。篆文从田光声。古代认为天玄而地黄。因此,古人在重大礼仪上喜欢上衣着青色,下裳着黄色,取与天地之象相合之意。黄在五藏配脾,脾主身之肌肉,《灵枢经脉》曰:肉为墙。象泥土之性,故为土藏。在《易》象为坤,主厚德载物。

白,是西方色。篆文从入合二,二,阴数。古代认为出者为阳;入者为阴。白在五藏配肺,肺主气与皮毛。通常,肺比喻为白虎,指虎体阳而性阴,在八卦为兑,以静寂为用。人要想入静,当先调呼吸。

黑,是北方色,火所熏之色也,篆文是下面为炎上面为囱。黑在五藏配肾,肾主骨,通于冬气,为寒。

2.五官在中医中的应用

五藏各有官窍。窍:穴也。孔也。其音巧,又有机巧、灵巧之意。为什么只有五藏有官窍,六腑没有呢?因为藏属阴,腑属阳,故《礼记》疏云:地秉持于阴气,为孔于山川以出纳其气。这又是造化的机巧与智慧。

道教丹道家又视五窍为元气之贼,因此强调对眼、耳、鼻、口、意的修炼。主张目不外视而视内,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鼻不闻香而呼吸在内,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而默内守,则意在脾而不从口漏;心不妄想,则神在心而不从想漏。如此,则五藏神攒簇在腹部坤位,为不漏境界,也是老子君子为腹不为目的真义。

丹道家还认为九窍之邪,在乎三要,三个要点是:人容易受到耳、目、口的伤害,耳听声则肾精动摇;目视色则心神驰越;口多言则肺气散乱。因此,要固守耳、目、口三关。

目,指人眼。目是视觉感受器,是心神任物的重要门户。《素问金匮真言论》: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官。肝病者则目眦发青。

耳,主听者也。耳为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这里和指机体的平和、正常。肾病者颧与颜面皆黑。

鼻,古人认为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鼻为肺之使者,鼻一呼一吸相乘除,而引气于无穷。古自字,就是鼻,所以我们常点着鼻子说就是我,民俗认为胎儿始生为鼻子,为五官九窍之先生成者,因此有鼻祖的说法。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鼻为肺之官。肺病者则喘息鼻张。

舌,舌有两用:一是用来说话,二是用来别味。篆文写法从干口。干,犯也,言犯口而出之,食犯口而入之。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为心之官。心病者则舌卷短。

口,人用来说话和吃东西的工具。其中包括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 口唇为脾之官,脾病者唇黄。

3.五音在中医中的应用

关于音乐的起源,我国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生于天气;一种是生于人心。

而音乐生于人心说与生于天气说并不忤逆,音乐是从人心取得其内容,从自然存在取得其形式。《礼记》指出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吕氏春秋音初》说音成于外而化于内。《史记乐书》说情动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即,音声是自然界的物体及人内部状态的表现,反过来,通过这个表现,便可推知他们的内部状态。气强则声强,声强则其众劲。律者,所以通气,故知吉凶也(《史记索隐》)。神秘的声占由此发展而来,中医四诊中的闻也与此相关。

具体到人体生命与律历的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而五音与藏腑的五种情志变化具有同声相应的规律,即肝,在音为角(可用简谱记为3),在志为怒;心,在音为征(可用简谱记为5),在志为喜;脾,在音为宫(可用简谱记为1),在志为思;肺,在音为商(可用简谱记为2),在志为忧;肾,在音为羽(可用简谱记为6),在志为恐。

宫、商、羽、征、角五个音阶及其以它们各自为主谱写的调式或乐曲不仅具有不同的物理声学特征,而且可以引发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古籍中所说:角谓木音,调而直,角乱则忧,其民怨。征谓火音,和而美也;征乱则衰,其事勤;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为为金音,轻而劲也;商乱则陂,其宫坏;羽为水音,沉而深也;羽乱则危,其财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此,根据五行学说,既然人的藏器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生理状况,而音乐又起源于对自然意境的模仿与再现,那么,在藏器与乐音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相生相克关系,即,可以用五音谱写的相应乐曲调式来刺激和补益相应的藏器功能,这可以称之为中医顺情音乐疗法。

除《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和《金匮真言论》等篇中有五音入通五藏,而与五志相关的论述外,我国古代对音乐疗法的研究也反映在一些古籍当中。如《欧阳永叔集》中曾记载,欧阳修患有忧郁症,食欲大减,屡以药疗不效。后闻宫声数行,久则乐之愉然,不知疾之在体,故而他指出用药不如用乐矣。明《幼科发挥》载有用乐舞调治儿童精神困倦症的验案:一儿病后喜睡,二目不能开,神昏欠惺惺,乃神倦也,令其家中平日相与嬉戏者,取其小鼓小钹之物,在房中床前,唱舞以娱之。未半日,目开而平复。由上述可知,古人不但对音乐调节情志的作用有所认识,而且已经将其运用在临床医学中了。

古人对音乐的态度有如下几种:墨子著《非乐》,认为王公大人为乐,必厚敛于民。老庄亦非乐,五音令人耳聋,而赞美天籁,贬低人籁,认为音乐扰乱人性。儒家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之质在于和。司马迁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汗液会传染什么病


人体出汗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汗也属于体液的一种,很多传染病也是由此而传染的,那么汗液会传染什么病呢?身体内的很多有毒素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所以有些病菌也会随汗排出,会传染给别的的疾病有乙肝、艾滋病等等,还有一些皮肤病也会因汗液而被感染,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一、汗液是什么

汗液是人们在运动、天气炎热或其他使体内产热的因素的作用下,由汗腺所分泌的液体,它具有为身体散热,调节体温的作用,汗液本身无味。汗液98~99%的成分是水,1~2%为少量尿素、乳酸、脂肪酸等。

二、汗液能不能传播乙肝、艾滋病吗

汗液本身不会传播疾病,说它传播一些细菌或者病毒,是由于汗液外出后滋生的。

首先,汗液是由汗腺分泌的液体,血液中的病毒很难通过汗液排出体外。有人检测过艾滋病患者汗液中的艾滋病病毒,结果为阴性。实际上,艾滋病传染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体液的交流而传播。体液主要有:精液、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其他体液中,如眼泪、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数量很少,一般不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尽管也有人从乙肝感染者的汗液中检测到病毒,但检测到的病毒量极低,明显低于感染者血液、精液等液体中的病毒量。这么微量的病毒很难造成他人感染,因此,汗液传播乙肝很难。

其次,我们都知道,汗液中的氯化钠含量很高,约300毫克/100毫升,这么高的渗透压病毒很难存活。像乙肝、艾滋病等许多传染病的病毒,很少长时间存在汗液中。

由此可以看出,汗液不会带来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当然,汗液中少量的细菌很容易滋生出一些感冒病毒、皮肤病之类的这些病毒,由此大家还是要注意个人卫生,接种乙肝等传染病疫苗,最大限度地防止各种疾病的传播。

中医教你看牙齿辨别疾病


窥一斑,知全豹。这在中医理论中多有体现,比如看指甲、面色、唇色等都能帮助辨病,而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方法,观察牙齿及牙龈情况,也有类似的作用。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乃骨之余。齿与龈和肾﹑胃及大肠都密切相关,因此观察齿和龈可以初步测知肾和肠胃的病变。中医学里的温病学派就对辨验齿龈十分重视。

牙齿稀疏或齿根外露,可能肾气亏

牙齿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如果一个人牙齿发育不好,通常肾也不好。如成人牙齿稀疏、齿根外露或伴有牙龈淡白出血、齿黄枯落、龈肉萎缩等问题,多为肾气亏乏,同时要警惕有无肾脏方面的疾病。如小孩牙齿久落不长,也可能是肾气亏所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六味地黄丸等。

牙龈红肿,胃炎或疲劳

中医认为,牙龈与胃肠相关。如出现单纯的牙龈红肿,多是胃火上炎所致,也可能与胃炎有关;如果红肿的同时,还伴有牙齿松动、强烈口臭等症状,多为牙周病。患此病的原因,除了钙质摄取不足或刷牙刷得不干净外,也与过度疲劳造成免疫力降低有关。

牙龈出血,肠胃消化不好

牙龈容易出血的情形不仅会发生在牙龈炎或牙周病患者身上,肠胃不好的人也有这种倾向,应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牙缝变宽伴随牙龈出血,在糖尿病、甲亢等疾病中常见;如在生病过程中,出现牙齿变黑或有寒冷感、牙齿变长而污垢、齿瓣变黄如豆瓣色,多预示着疾病变得严重,应提高警惕。

牙齿松动,骨质疏松的标志之一

牙齿松动脱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牙槽骨不坚固,而牙槽骨的不坚固多由骨质疏松导致。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提早预防,如提早服用钙片,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并经常叩齿。另外,牙齿松动脱落和牙齿不洁可能意味着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调查显示,掉牙多的老年人中风的风险很高。因此,多做咀嚼,可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反过来说,心脏本就不太好的人,也更要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

五色入五脏 预防癌症有五色食疗法


“五色入五脏”这句话与中医有莫大的关系,中医中的五脏分别对应一种颜色,肝心脾肺肾对应青赤黄白黑,养生与这些颜色密不可分。常吃这五色的食物可以滋润我们的五脏,对于预防癌症有很好的效果,被称之为五色食疗法。那么到底是怎么养生呢?

现代人对“五色入五脏”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果只简单认为一种颜色固定对应一种脏器,那就大错特错了。比如,有人认为黄色的彩椒补脾,红色的彩椒补心,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还有人说红色食物补心,那我就多吃红辣椒,结果导致满脸长痘、口疮、便秘,说明这种“补”法也是错误的,这事可没那么简单。

五色还有五味

对“五色入五脏”的理论,我们还要把食物的“五色”与“五味”结合起来,再把食物的寒热性质考虑进去,就能使其正确地发挥作用。比如,红辣椒虽然色红入心,可以振奋心的阳气,但它性热、味辛辣,辛入肺,所以大量食用会导致肺胃热;绿色食物对肝胆系统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苦瓜虽是绿色,但其性寒、味苦,苦入心,所以主要的功效是清心泻火;再如大枣虽然是红色,但其性温、味甘,甘入脾,所以红枣主要的作用是补脾益气。

此外,随季节变化,遵循天地人的自然法则,调养五色方法也不同。

南北方也有差异

生长在南北地区的人体质有差别,每个人所受到的天地之间的禀赋是不一样的。像四川、重庆等地,他们吃辣的就没有关系,因为他们所处的地方是潮湿之地,通过辣的东西把体内的湿气给排出体外。

同样,作为北方人,如果要以四川、重庆等地的饮食结构当作自己的饮食结构的话,那一定会出问题的。因为北方人的体质是“寒逼于外,内郁于中”,主要是属于内热,必须有自己的一套饮食方式和特点,这样才能适应自身的发展状况。

所以说南北之间的地域差异造成了饮食上的差异也不奇怪了。

下面介绍两种五色食疗法预防癌症

预防乳腺癌的饮食

黄色——阳光

虽然阳光不是果蔬,但它对人体获取维生素D至关重要。维生素D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作用不仅限于帮助钙质吸收,强化骨骼和牙齿,这种可溶于油脂的维生素还可减少患癌风险,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癌。

红色——西红柿

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的抗老化效果和抗炎特性同样光彩夺目。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人体消耗类胡萝卜素的多少与患癌风险之间有强烈的相互关系,尤其是乳腺癌。另外,多吃富含类胡萝卜素的水果蔬菜,如西红柿、西瓜等将大大减少患癌的几率。棕色——核桃核桃有效延缓了实验用白鼠体内乳腺肿瘤的发展和增大,虽然人体不同于白鼠,但核桃富含的ω-3脂肪酸、抗氧化剂、植物固醇都能有效减少乳腺癌患病风险。

食疗方法

大部分哮喘患者在春秋气候变换之时容易发作,发病季节过去之后则不发病,或哮喘发作甚轻,几如常人,这个时期我们称为哮喘缓解期。尔后则又复发,如此反复多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抵抗力下降,病未发而根未除,导致哮喘发作的根本因素----气道过敏性炎症未痊愈。

故我们平时必须采取扶正治本措施。阳气虚者应予温阳,阴虚不足者则予滋养。古人对此又精辟见解,《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必须区别阴阳,阴虚者补阴,阳虚者补阳,祛除邪气亦要分邪气的类别,或宣散风邪,或温其寒,或清火化热,若攻邪太甚,可能导致疾病加重而出现危象。”

哮喘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阳气,热痰耗灼肺肾阴液。久咳久喘,肺气亏损,肺气虚弱,则致肺失清肃宣发之功,发为咳喘。肺气虚损日久,则伤及脾胃中焦之气,脾胃为化生气血之源泉,脾胃运化失常,水饮枢转不利,或蕴为痰上伏于肺而碍其肺气宣降;或气血生化不足则全身脏器失其濡养。

血亏则精损,气虚则火衰,肺脾气虚日久,则致肾气不足,无以气化,无以摄纳,无以固藏,元阴元阳俱损,则命将危矣。故补虚三要,肺、脾、肾是也。食疗原则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哮喘患者增强体质,加快其痊愈,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哮喘的食疗方法

肺虚

表现为容易感冒,怕冷,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恍白,易出汗,或胸部发育畸形,呈桶状,容易发展成肺气肿、肺心病。

1.冰糖杏仁糊润肺祛痰、止咳平喘、下气润肠

原料冰糖50克,杏仁50克。

单味性能与功效冰糖性平,味甘,入肺脾经,和胃润肺,止咳嗽,化痰涎。杏仁,既有发散风寒,又有下气除喘之功。可见此方对平素易患感冒、哮喘者尤宜。

制作及服法冰糖、杏仁,加水适量同煎,文火煨,至药液粘稠呈糊状,去药渣,早晚2次分服。

2.北瓜汁润肺止咳平喘

原料北瓜500克左右,麦芽糖100克,生姜100克。

单味性能及功效北瓜性平,味甘,无毒,入肺经,能润肺止咳平喘。生姜暖肺祛寒。麦芽糖调中、益气。

制作及服法北瓜切碎,加入适量麦芽糖,放入陶瓷锅内,加水适量,煮至极烂,去渣,将汁再煮,浓缩后在加入100克姜片所取姜汁,稍煮,每次服1匙,每日3次,开水冲服。

3.蔗汁淮山糊润肺健脾,化痰止咳

原料淮山药100克,甘蔗汁半碗(约100毫升)单味性能与功效甘蔗汁性微凉,味甘,入肺胃经,能清热生津,下气润燥。淮山药,性平,味甘,入肺、肾、脾经,能健脾补肺,固精益肾。

制作及服法将淮山药捣烂,加甘蔗汁半碗,放锅中隔水炖熟服食,每日1次。

4.无花果饮清虚热,滋养肺阴

原料新鲜无花果100克。

单味性能及功效无花果性平,味甘,无毒,入肺、脾、胃经,清热润肺止喘。

制作及服法新鲜无花果捣汁半杯,开水冲服,每日1次,以愈为度。

紫色——甘蓝

甘蓝含有丰富是36种不同类型的花青素,与抗癌作用联系密切的黄酮类化合物。另外,紫甘蓝还富含吲哚-3-甲醇、硫代葡萄糖苷转化成的异硫氰酸酯,对包括乳腺癌在内的膀胱癌、前列腺癌都有积极的预防效果。绿色——西蓝花西兰花富含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纤维、钙和叶酸,而且研究证实西兰花中的复合萝卜硫素和吲哚-3-甲醇是超级抗癌物质,可癌细胞的扩散和再生,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癌发生。

预防胃癌的饮食

“红黄绿白黑”

“红”是指西红柿(即番茄),一天一个西红柿,患上癌症的几率减少45%;

“黄”是指玉米、胡萝卜,这些食物维生素A多,缺乏维生素A的孩子容易感冒、发烧、扁桃体炎;中年人容易患癌症、动脉硬化;老年人容易眼睛发花、视力模糊;

“绿”是指能防癌和降血脂的绿茶;

“白”是指燕麦片,它不但可降低胆固醇,还对糖尿病、减肥有特别好的功效,此外还能通大便;

“黑”是指黑木耳,科学实践证明黑木耳能降低血黏度,每天吃5-15克就行了。

“一二三四”

“一”是每天一袋牛奶,日本有句话是“一袋牛奶振兴一个民族”,中国的膳食有很多优点,但是缺钙,几乎90%的人都缺钙,正常每天每人需要800毫克钙,但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伙食里只有500毫克,还有300毫克的缺口正好一袋牛奶就有300毫克的钙,所以每天补充一袋牛奶,就补充齐了。

如果有些人喝牛奶实在不习惯,那就喝酸奶,再不行就喝豆浆。

“二”是250克主食,每天250克碳水化合物,即半斤大米或麦面粉,体力劳动多的可以多一些,一些稍胖体力劳动又较少的女性可以适量减少一点,但吃饭要按四条规矩进行:饭前喝汤,进食速度慢,多咀嚼,晚饭吃得少,这样体重就很容易维持正常。

“三”是三份高蛋白,每份可在一两瘦肉、一个鸡蛋,2两豆腐、2两鱼虾、2两鸡鸭、半两黄豆中任意选择,每天要有三份比如早上吃了一个荷包蛋,中午吃一个肉片苦瓜,晚上吃2两豆腐或2两鱼。

“四”是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有粗有细,就是要粗细粮搭配,营养有互补作用,一星期吃三四次粗粮,如棒子面、老玉米、红薯等,对健康有好处。

不甜不咸是说不要净吃甜的,或不要吃太多甜的;也不要吃得太咸,一天吃6克左右的盐就适中。

三四五顿,是指每天吃的餐数,一般人都是三四餐,怎样安排“五餐”呢早餐与午餐中间加一顿点心餐,下午四五时吃一顿,晚饭吃得晚一些,这样总量不变而不是越吃越多。

七八分饱是指吃饭要七八分饱离开饭桌时还未饱,还想吃也让自己离开饭桌。

这五色食疗法可不是简单的只对应颜色,五脏有相生相克,食物对应的颜色也可以根据五脏相生来食用。有养生的意识是好事,但是一定要按着正确的养生方式才能对身体起到一个好的作用。

五色丹


病名。小儿丹毒之色变无常者。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多因小儿丹毒之发由风毒之热,有盛有衰,或冷或热,变化无常所致。其丹色或青、或白、或黄、或黑、或赤,故称之为五色丹也。又名油肿赤硫丹、五色油丹。治宜外用大黄、芒硝、栀子、黄芩、干蓝、商陆各等分,共为细末,水调涂。或用枣树根、丹参、菊花煎水外洗,避风。

小儿丹毒

小儿丹毒,病名。出自《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多由胎毒或民热毒拥侵袭而致。一岁以下婴儿易患,且病情较重危。欲发之时,先身热,哭叫不安,继而皮肤发红,状如徐丹,由小渐大,游走不定。治宜清热,解毒,托里。用黄连解毒汤加金银花、升麻、甘草、葛根、赤芍、丹皮等。外用如意金黄散调敷。

病理概述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急性炎症。病菌主要由皮肤或者粘膜的破损处侵入,也可以由血行感染。本病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的患儿。

小儿丹毒一般发病较急,在发病初起多数患儿有一些前驱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有时会出现高热惊厥。继之在患部出现红肿,周围境界比较清楚,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化验检查白细胞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也会增高。小儿丹毒一般多发生于面部、腹部和小腿部位。

特点

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其特点是:患处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每多复发,下肢复发性丹毒可形成象皮腿。应与发、接触性皮炎相鉴别。风热毒蕴证,治宜散风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湿热毒蕴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胎火蕴毒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病因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粘膜的细微破损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弥漫性炎症。很少扩展至真皮下,但蔓延很快,一般不化脓,也很少出现皮肤及组织坏死。病菌的毒素会引起发烧,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外伤和足癣是丹毒发病的重要诱因,皮肤表面各种创伤均是病菌侵入的缺口。丹毒是否发病以及症状的轻重与患者的易感性及免疫力高低有很大关系。任何可使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如长期营养不良、糖尿病、尿毒症等均可成为丹毒的发病原因。

中医则认为,丹毒多因血热内蕴,外染毒邪,或体表皮肤破伤,毒邪乘袭,外窜肌肤,内走营血而成。

丹毒好发于下肢及头面部,炎症呈片状红疹,色鲜红似玫瑰,界限清楚,用手指轻压,红色即可消退,除去压力时红色很快恢复,红肿向四周蔓延,有时可发生水疱,往往边缘高出正常皮肤,病人可伴有高烧39℃~40℃,头痛,畏寒,大便干燥等全身症状。丹毒可反复发作,后期可造成象皮肿,全身治疗用大剂量青霉素G或磺胺,局部治疗用50%硫酸镁或4%硼酸溶液湿敷,中药外敷或外洗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抬高患肢,卧床休息。

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临床表现

丹毒是由B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如足癣、刺伤等侵入,引起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现染,故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好发于下肢和面部。炎症蔓延迅速,一般不化脓、无组织坏死。下肢丹毒易复发,反复发作后可导致淋巴性水肿,甚则形成象皮肿。丹毒一名,是因发病时皮肤突然发红,其色如丹涂脂染而得。发于头面称抱头火丹,发于躯干内称内发丹毒,发于腿部称腿游风,新生儿丹毒称赤游丹。

1、起病急,突然出现寒战、头痛、疲乏,关节酸痛。继之发热,体温为3940℃。常有恶心,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婴儿可发生惊厥.出诊后这些症状可继续存在.

2、好发于颜面,小腿,前臂等处,婴儿好发于腹部。

3、患外出现小片玫瑰色红疹,边界清楚,表面稍肿胀,局部温度升高伴有压痛。指按压时红色稍褪,抬指立即恢复原色。红疹迅速向四周蔓延,同时中央区红色变浅、脱屑,转成棕黄色。局部灼痛、压痛。

4、皮肤损坏,典型损害为鲜红,触痛,灼热和边界清楚的硬性水肿性红斑,红肿处可出现水疱。大疱,胧疱或坏疽,也可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作复发性丹毒多次复发者,淋巴管受阻,日久可形成象皮肿,多见于小腿。

5、急性期可伴有轻重不等的全身中毒症状及附近淋巴结肿大。

物理鉴别

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一、发局部色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可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二、接触性皮炎有明显过敏物质接触史;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伴灼热、瘙痒,但无触痛;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预防调摄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床边隔离。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

2.有皮肤粘膜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

3.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以减少复发。

4、抗生素治疗:给予大量青霉素G或磺胺类药物,至症状消退后继续用药1周,可防止复发。

5、用50%硫酸镁湿热敷,必要时给予镇痛剂。

6、如有足癣或皮肤损伤,应同时治疗,防止再次感染。

7、外擦三黄洗剂或用3%浓度的洁尔阴洗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定时更换敷料,并保持相当湿度,连续治疗7天.

8、初起红肿甚者,外敷金黄,四黄膏或玉露膏,或用金黄散,玉露散与蜂蜜调敷。

9、肿胀日久不退者,可用金黄散或冲和散调敷.

10、患者所用0e械、敷料等物,要严格消毒管理,以防传染。

11、多食蔬菜水果,饮食清淡,忌辛辣油腻刺激食品。

12、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汗液酸臭是什么原因


出汗是人体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特别是在从事重体力活之后,或是炎热的夏季,,或在运动锻炼完身体之后,人往往会浑身大汗淋漓。有的人发现自己出的汗有种酸臭味,如果这种味道不浓烈,那就不必过于担心,因为上火容易导致身体湿热,此时往往汗液就会比较酸臭。此外,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等疾病也可令汗液出现酸臭味。

一、汗液酸臭是怎么回事

1.汗本身并无气味,但当汗液与皮肤表面的细菌混合后便会产生臭味。身体的某些部位如腋窝、脚部及腹股等,细菌容易积聚,汗腺亦较多,故汗液较难蒸发,气味亦较浓烈。

2.除了高温、压力、情绪紧张让人冒汗,也需要警觉像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等疾病也会使汗量增加。

3.有可能是最近吃的肉比较多,汗液里面的尿素比较高,容易发臭。

4.从中医的角度,臭汗来自肝热者,臭味多与肝脏有关。

5.考虑食辛辣或过度饮酒导致的或经常生气上火等原因导致湿热现象,湿热熏蒸于皮肤导致经常汗出,汗发粘,而出现酸臭味。平时一定注意少食辛辣,接触饮酒,少生气少上火,如果体胖注意减肥,体胖还有忌食油腻、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定期检查血脂、血糖、血压等。

二、什么是生理性汗酸臭

生理性的原因,与出汗部位有一定关系。而汗是汗腺分泌的一种稀淡液,其中水分占了99%,其余的是氯化纳、钾、硫及尿素等。人体分泌汗液的汗腺大抵可分为小汗腺和大汗腺两种∶小汗腺分布全身,排出的水分只含少数的盐分及乳酸尿素等;而大汗腺则是依附毛发而存在的汗腺,分布在腋窝、乳晕及阴部等部位,分泌出的汗液不但浓郁,并且含蛋白质、脂质、脂肪酸、胆固醇及葡萄糖等多种成分。

三、肝热者为何汗酸臭

从中医的角度,臭味多与肝脏有关。肝负责处理和分解有毒物质如日常饮食中的煎炸食物及烟酒等,均令体内积聚不少有毒物质,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肝热。而出汗是排毒的一种途径,故肝热者的汗多有异味。

四、出汗的好处

出汗对身体的健康有益,因为体内的废物及水分能随汗水排出体外,从而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亦能调节体温。

中医辨证之五脏五味五色


中医对于疾病的认知,采取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进行辨证论治。所以说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但并不是高深莫测,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红色、黄色、绿色、白色、黑色是大自然中常见的颜色,酸、甜、苦、辣、咸五味是人们日常饮食中永远离不开的滋味,按照中医理论中的取类比象的方法,把五行学说与环境的色彩和食物的味道结合起来,环境的色彩、食物滋味不同,其对于人的作用也不相同。

中医认为:心属火,红色和苦味入心。红色具有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强血液循环、促使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苦味具有解除燥湿、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益肾利尿以及健胃等作用。中医提倡在夏天多吃些苦味食品。苦味食品如苦瓜、茶叶、咖啡、可可等。

肝属木,青(绿)色和酸味入肝。青绿色可调节体内平衡,消除紧张情绪,起镇静作用,有助于减轻头痛、发热、晕厥失眠;酸食能开胃,增强肝功能,利于钙、磷的吸收,如醋酸、乳酸、柠檬酸等。

脾属土,黄色和甜味入脾。黄色具有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加强逻辑思维的作用;吃甜食具有补热量、养气血、缓解疲劳、调和脾胃、解除毒素等作用。

肺属金,白色和辣味入肺。中医认为,辣入肺,可发散、行气、活血,辣味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可祛风散寒、解表止痛。

肾属水,黑色和咸味入肾;咸味能软坚润下,能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压平衡及水盐代谢,可增强体力和食欲。 在呕吐、腹泻及大汗后,适当喝点淡盐水,可防止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

中医最讲究平衡,五彩缤纷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中的五味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若调配得当,可健体益身,若过之则会不利健康。如居室大量红色,人们易产生焦虑,易于疲劳;太多的黄色装饰易使人情绪激动,不易平静。多食苦味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症;常食甜食,可使人体血糖上升,胆固醇增高,动脉硬化,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过量食盐会加重肾脏负担、诱发高血压等。

中医教你看脸色识别身体疾病!


人身体要是有了病脸色也会很难看,下面这几种坏脸色,你知道得了什么病了吗?

1、脸颊发红

诊断:不知什么时候起,脸颊爬上两团莫名其妙的"高原红",这可能是西医所说的"原因不明的微热"。

病因:主要原因是体力过度消耗、身体水分失调。如果你除了两颊发红,还会过量出汗、经常气喘,那可能是由于高热引发的血流障碍。

应对方:洗个舒服的热水澡,吃两片退烧药,再美美得睡一觉,很快就能得到缓解,让脸色恢复正常。

2、脸颊发黑

诊断:如果你发现脸色发黑,就得考虑是不是肾脏的毛病。

病因:肾脏具有过滤的功能,能调节体内水分的代谢水平。如果不幸,你的肾脏过滤功能降低,就会使废物长期堆积在体内,使皮肤呈现为黯黑色。一开始的表现是在皮肤较薄的地方出现色素沉淀,慢慢地会向四周扩散。

应对方:建议你尝试一下韩国流行的三日蔬果排毒法:每天喝大量的水,吃新鲜蔬果,避免肉食,你体内沉积的废物很快就能排出。

汗液有五色 中医教你看汗液知疾病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