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为什么要养生 > 导航 > 重阳节养生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由来大揭秘

为什么要养生。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标,养生不应只是延年益寿的投机,而应从年轻开始。四季养生这方面的知识您掌握多少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由来大揭秘”,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养生导读:登高是重阳节的一大习俗,我们都知道重阳节要登高,那么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你知道多少?一般认为,重阳节登高的由来主要有三个说法,下面为你揭秘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的一大习俗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

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此可见,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那么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呢?下面为你揭秘重阳节登高的由来。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

重阳节登高的由来说法一

有人提出,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

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因此,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从山,宗声。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重阳节登高的由来说法二

登高避灾源于汉代,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故事。后汉时代有名的仙人费长房,有一天对他的弟子恒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将有灾难,如果你带了全家打小,人人用红袋盛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能避祸消灾了。恒景届时果然照师傅所说,全家上山游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见所有的鸡,狗,牛,羊等家禽、家畜,全部死光。恒景这才明白,原来这些家禽家畜,作了他们全家大小的替死鬼了。

恒景避灾之说,虽为神话,然而后世之人却代代相传,并视九月九为登高避灾、饮酒聚会之期,久之乃渐渐成为我国的特殊风俗。现代人又将九月九视为敬老爱老孝老节日,以升华中华名族赡养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登高的由来说法三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重阳节登高的好处

重阳登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那么登高有什么好处呢?健康专家指出,所谓登高一般是指爬山运动,一步一步往高处走,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顺畅。大山周围有青松翠柏,空气新鲜,是座天然的大氧吧。负氧离子含量越来越多,能促进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一些慢性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中医讲究秋季养肺,肺的功能正常,才能把二氧化碳排出去,把氧气吸进来,把痰和废物咳出去,帮助心脏把气血津液散布于全身。山里的空气质量高,在山间行走,对于改善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处。另外人往高处走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效果也很明显。人们通过登高活动的锻炼,将使心脏搏动更加有力,心肌的微循环改善,脑血流量增加,进而全身血液循环得到加强。

爬山属于有氧运动,能使肌肉获得比平常高出10倍的氧气,从而使血液中的蛋白质增多,免疫细胞数量增加,帮助体内的有害物排出;在促进新陈代谢的同时,还可以加快脂肪消耗,因此爬山也有塑形功效。坚持下肢承受力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保持肌肉和运动器官的协调,还可以增加骨中矿物质的含量,减少骨质疏松,有利于刺激骨细胞的生长。

在爬山的攀登动作中,你的臀大肌和股四头肌(即大腿前侧肌肉)将得到有效锻炼。爬山对减少腿部脂肪,塑造上翘的臀部很有帮助。这点很多经常健身的人都明白,在跑步机上也可以设置坡度,相当于爬坡,这种运动非常有助于腰、腹部的锻炼,尤其有助于塑造曲线优美而饱满的翘臀。

重阳节登高应做好准备工作

1、安全第一: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在登山前做一次身体检查;有严重心脏病、冠心病、哮喘病和高血压患者不宜登山。此外,尽量不要独自去人迹罕至或未开发的地区,以防酿成事故;爬山时,不要穿皮鞋、高跟鞋,以免扭伤或跌伤。

2、量力而行:登山时应量力而行。老年人有必要准备一根手杖,它会助您一臂之力。爬山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可以带一些零食,如巧克力、鸡蛋、花生都可补充体力。

3、注意御寒:市民在登山前应提前了解山上的气候。带足御寒衣物,防止感冒。爬山中途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领,但不要减衣,以防伤风受寒。中途进餐时,应选择背风处。

4、预防过敏:秋季天气变干燥,有过敏史的游客,还应避免花粉、粉尘等让鼻子过敏,也可事先口服扑尔敏等抗过敏药预防。晕车出游最常见,空腹、过饱、疲劳及睡眠不足都是常见的诱因,要注意避免。

5、预防旧病复发:特别是老年人,难免有些小毛病,建议老年人出游需带上常备用药。尤其是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除了带日常服用的药物外,还必须准备一些特殊的急救用药。

温馨提醒:在山中遇到雷雨,不要到山顶或高树下躲避。以防雷殛伤人,也不要在山沟低洼处躲避,以防山洪伤人。最好在山腰洞穴中避雨。下山不要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这样会使膝盖和腿部肌肉感受过重的张力,而使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

扩展阅读

为什么要过重阳节


导读:关于重阳节,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只知道这天要登高,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过重阳节呢?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究竟为什么要过重阳节,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为什么要过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唐代的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风俗

几千年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主要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当然,在1989年被定为老人节后,增加了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山健体等内容。

1、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2、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5、饮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重阳节有登高祭祖的传统习俗,加之遇上秋天干燥季候风,干爽清凉的天气适宜外出活动。提醒,重阳前后天气晴朗干燥,长时间在户外更容易出现鼻咽干燥、干咳、皮肤干燥等症状,必须及时补水润燥,建议朋友们无论是登高,还是出外秋游,都需要注意补水。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导读: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么重阳节插茱萸,你了解吗?到底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祀、避邪之物,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王妃曾经佩戴茱萸首饰,于重阳日登高畅游,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出外登高赏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山茱萸又叫山萸肉、山芋肉,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在民间,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演变为茱萸。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避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插茱萸的传说

重阳节插茱萸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县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那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人心害怕却又毫无办法。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恒景决心除魔,于是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以除瘟魔。他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天下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住着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叫费长房。

经过遥远的路途和艰辛跋涉,恒景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并见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听恒景说明来由后,仙长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收他为徒,并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龙剑。

之后,恒景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武艺。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回到家乡后,恒景按仙长的叮嘱,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乡亲们领到附近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意欲祸害人间。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青龙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从此以后,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实践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


二、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品三、重阳节有什么禁忌

重阳节的由来简介

1、重阳节的由来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2、重阳节的传说是什么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3、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3.1、登高

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2、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3.3、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品

1、花糕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2、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两样是专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为花糕,一个是栗子糕。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的。

3、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

4、菊花酒

重阳要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重阳节有什么禁忌

1、不能说节日快乐

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因此,在原本有躲避凶邪寓意的节日里,说“节日快乐”似乎有些怪异,说上一句“身体健康”更为恰当。

2、忌房事

少数地区有“重阳节忌同床”之说,他们认为九九重阳,重九是阳数的极限,过后便是阴数。在这一天夫妻行房会使阴阳不调,容易引出其他祸患,不利后代繁衍生息。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


导读: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说到重阳节的饮食习俗,很多人想到重阳糕,重阳糕也叫花糕,那么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你了解吗?小编为你揭秘由来。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

吃重阳糕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传说登高可以避祸。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制作较为随意、简易。

讲究些的做成宝塔状、九层,上面再做两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阳(羊)之俗。有的在重阳糕上插上小彩旗,并点上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则隐喻为茱萸。

唐武则天曾在重阳时,令宫女广采百花,和米捣碎,蒸制花糕(如菊花糕、桂花糕等),用以赐赏众臣,以笼络人心。明清时,重阳糕的制法更趋精细,种类也繁多,并且有了成人和儿童食品之分。据载:京师重阳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小儿辈又以酸枣捣糕、火炙脆枣、糖拌果干、线穿山楂,绕街卖之。

为什么重阳节流行吃重阳糕,大概有4种说法:一种是祛邪避灾。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阳吃糕,百事俱高。

过去,在重阳这一天,人们有蒸制重阳糕孝敬老人的习俗。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这些糕中常加入有大枣、栗子、山楂等果干等为原料,既颜色好看,香甜可口,食之易消化,同时又能健脾益气。现在的重阳糕,没有固定品种,只要是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可称为重阳糕了。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重阳糕的做法

材料:糯米粉800克、粳米粉500克、赤豆250克、白糖800克、红绿丝100克、食用油25克。

做法:将赤豆煮熟,去皮,加入白糖和食用油,加工成豆沙备用;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拌匀,加少许水,拌成湿粉。锅上放蒸笼,笼内铺上湿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 的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旺火沸水蒸,待气体透出面粉时,洒上红绿果丝,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关火。将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状即可食用。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除了吃重阳糕外,还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佩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你可以试试。

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


导读: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在南方很多地区,重阳节要放风筝,你知道吗?重阳节放风筝与气候节令有关,也有放晦气的寓意。到底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小编为您介绍。

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

风筝又名纸鸢、鹞子。自古相传,重阳时有放风筝的习俗。那么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呢?

据史料中记载与古诗的描述,北方人放风筝多集中在清明时节,而南方人则多集中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时,福州也因此一直保留着重阳时一定要登高放风筝的民俗活动。为何南北方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南方人多在重阳时放风筝?这是因为放风筝因其对气候风力的要求,本身就带着强烈的节令性有关。

由于北方在清明节前三个月内,风向最稳,一旦清明过后,季候风袭来,黄沙漫漫,因此人们以清明为分界线,习惯在那时放风筝,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与之相反,因气候的关系,农历九月,南方季风渐强,时节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南方人则养成重阳节时放风筝的习惯。

据《漳州府志》记载:九月登高,童子作纸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叉。《厦门志》中也有记载重阳,登高放风筝一说。

传说,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广东《鹤山县志》载:于秋初放纸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断其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以除疾病云。

可是与之相对,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风筝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两种解释针锋相对,让人莫衷一是,不禁莞尔。

虽说九九重阳放风筝的习俗与气候节令有关。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与传说的渲染,放风筝,不仅仅成了娱乐的项目,也成了重阳节必做的一件事。相传这源于汉代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农历九月初九,桓景向费长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药,迷路山林,后经鸽子引路,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以纸糊鸽子,登高时随带上山发放,有祈福去除晦气之意。

放风筝要注意的事项都在风筝线上。有的地方风筝断线是好事,意味着把晦气放走了,有的地方像潮汕地区,风筝断了线,千万别捡,小心把别人的衰运捡回家。

在潮汕农村,有不少人信命运,认为每逢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转运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携带自己的风筝登高放飞,意谓衰运尽去,好运将来。人人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风筝顺利高飞并任其飘流,以偿心愿。不过有不少风筝在中途放飞时断线,故潮谚曰:九月九,风筝断线满天走。对断线飞来的风筝,人们忌捡,怕捡到别人的衰运。

在福州,捡断线风筝到底晦不晦气,没有一个准确说法,但是福州人重阳登高放风筝,最忌讳的就是风筝断线,连提到这几个字都是不被允许的。断线风筝不吉利。意味着有不好的事会发生。过去人们嫁女儿,刚过门或还没进门,女婿就死了或毁婚,就叫断线,可见对风筝线断了这件事,人们很忌讳。

台湾重阳放风筝的习俗,则与之相反。放风筝时不仅外形争奇斗艳,还以风吹相咬(就是玩风筝打架)为乐事。好斗者往往会在风筝上加装暗器,如小锯片或尖锐的铅片等,用来切断对方的丝线,或者是放长丝线去缠拉大风筝的尾巴,然后再用力一扯就将大风筝拉下来了。

如果不幸风筝被扯下坠地,也往往成了众人抢夺的目标。俗语说∶风吹断落土,抢到溶糊糊。就是说这种激烈争夺风筝的场面。战败者则以风吹断了线,家伙(财产)去了一半。来形容自己的损失惨重。

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各地不相同,但都有祝福的寓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重阳节这天放风筝哦!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由来大揭秘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