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为什么要养生 > 导航 > 重阳节养生

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

为什么要养生。

饮食贵在节,读书贵在精,锻炼贵在恒,节饮食养胃,多读书养胆,喜运动延生!社会在发展,养生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关注焦点,不注意平日的养生,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关于四季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读: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在南方很多地区,重阳节要放风筝,你知道吗?重阳节放风筝与气候节令有关,也有放晦气的寓意。到底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小编为您介绍。

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

风筝又名纸鸢、鹞子。自古相传,重阳时有放风筝的习俗。那么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呢?

据史料中记载与古诗的描述,北方人放风筝多集中在清明时节,而南方人则多集中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时,福州也因此一直保留着重阳时一定要登高放风筝的民俗活动。为何南北方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南方人多在重阳时放风筝?这是因为放风筝因其对气候风力的要求,本身就带着强烈的节令性有关。

由于北方在清明节前三个月内,风向最稳,一旦清明过后,季候风袭来,黄沙漫漫,因此人们以清明为分界线,习惯在那时放风筝,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与之相反,因气候的关系,农历九月,南方季风渐强,时节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南方人则养成重阳节时放风筝的习惯。

据《漳州府志》记载:九月登高,童子作纸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叉。《厦门志》中也有记载重阳,登高放风筝一说。

传说,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广东《鹤山县志》载:于秋初放纸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断其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以除疾病云。

可是与之相对,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风筝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两种解释针锋相对,让人莫衷一是,不禁莞尔。

虽说九九重阳放风筝的习俗与气候节令有关。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与传说的渲染,放风筝,不仅仅成了娱乐的项目,也成了重阳节必做的一件事。相传这源于汉代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农历九月初九,桓景向费长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药,迷路山林,后经鸽子引路,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以纸糊鸽子,登高时随带上山发放,有祈福去除晦气之意。

放风筝要注意的事项都在风筝线上。有的地方风筝断线是好事,意味着把晦气放走了,有的地方像潮汕地区,风筝断了线,千万别捡,小心把别人的衰运捡回家。

在潮汕农村,有不少人信命运,认为每逢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转运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携带自己的风筝登高放飞,意谓衰运尽去,好运将来。人人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风筝顺利高飞并任其飘流,以偿心愿。不过有不少风筝在中途放飞时断线,故潮谚曰:九月九,风筝断线满天走。对断线飞来的风筝,人们忌捡,怕捡到别人的衰运。

在福州,捡断线风筝到底晦不晦气,没有一个准确说法,但是福州人重阳登高放风筝,最忌讳的就是风筝断线,连提到这几个字都是不被允许的。断线风筝不吉利。意味着有不好的事会发生。过去人们嫁女儿,刚过门或还没进门,女婿就死了或毁婚,就叫断线,可见对风筝线断了这件事,人们很忌讳。

台湾重阳放风筝的习俗,则与之相反。放风筝时不仅外形争奇斗艳,还以风吹相咬(就是玩风筝打架)为乐事。好斗者往往会在风筝上加装暗器,如小锯片或尖锐的铅片等,用来切断对方的丝线,或者是放长丝线去缠拉大风筝的尾巴,然后再用力一扯就将大风筝拉下来了。

如果不幸风筝被扯下坠地,也往往成了众人抢夺的目标。俗语说∶风吹断落土,抢到溶糊糊。就是说这种激烈争夺风筝的场面。战败者则以风吹断了线,家伙(财产)去了一半。来形容自己的损失惨重。

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各地不相同,但都有祝福的寓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重阳节这天放风筝哦!

相关推荐

迎着春风放风筝


春天百花盛开,风和日丽,此时去野外放风筝不仅让人心旷神怡,增添生活乐趣,而且在蓝蓝的天空下,五彩缤纷的风筝摇曳翻腾,让人手脑协调,身心强健。放风筝老少皆宜,集娱乐、健身于一体。春天来了,让我们快去放飞风筝吧!放风筝对强健身心有很大的作用。

吐故纳新升阳气

春天一到,阳气升发,人体的气血也有往外透发的趋势。据《博物志》载:“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泄内热。”这时期活动身体,使气血运行加快,有利于人体健康和发育。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入春后走出户外,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之处放风筝,会使人气血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律,气机畅达,同时可接受紫外线的照射,促使阳光与皮肤的光合作用,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钙化,增强抗病能力。

陶冶情操抒情怀

放风筝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仰观扶摇直上的风筝,可催人奋发向上,意气风发。邓拓有首以放风筝抒发壮志豪情的诗:“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清朝人轩治翁的一首诗可撩拨起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低鸳;杨柳轻拂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可见,放风筝既能增加童趣,又能调节心情,并增加昂扬向上的精神。

消除紧张解压力

放风筝是一项户外运动,在都市中找一块空地是越来越困难了,只能迫使人们走向郊外,到河滩上,到田野上,走进大自然中,伴着阵阵清风,放起一只只可爱的风筝。使你忘却烦恼,心情渐渐舒畅。好的心情正是现代人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

益寿延年祛病痛

中国有句古话:“鸢者长寿。”鸢就是风筝,这就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制作一只绚丽多彩、新颖别致的风筝是一种创造。当人们眺望自己的作品摇曳万里晴空时,专注、欣慰、恬静,荣辱皆忘,杂念俱无,这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享受,其效应符合修身养性之道。

综合运动利身心

放风筝时要动用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体各个部位,使全身得到锻炼。从放风筝开始,机体各部位都要在不停地运动着。当风筝上升、倾斜时,就需要奔跑、拉线、左右摆动……这些动作,都是各部位肌体的运动,同时还需手、脑、眼三者协调并用,有利身心健康。

预防近视除疲劳

近距离、长时间用眼引起眼球睫状肌紧张,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放风筝时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能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对防治近视眼、老花眼、视神经萎缩极为有利。也有利于防治颈椎病。

改善睡眠降血压

放风筝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使处于紧张状态的大脑皮层和脑血管放松,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故对神经衰弱及失眠有一定的缓解改善作用。从医学角度讲,放风筝可释放压抑的情绪,通过排除浊气,顺畅清气,使体内气息顺畅,从而起到降压作用。放风筝时精神专注,可排除杂念,心情放松,血管舒缓,血压也就得以下降了。

三月三为什么要放风筝


导读:三月三为什么要放风筝?江南三月三有放风筝的习俗,除了锻炼身体外,还有其他寓意,那么三月三为什么要放风筝呢?小编为您介绍三月三放风筝的来历。

三月三为什么要放风筝?

三月初三,江南一带有放风筝的习俗。大家纷纷走出户外放飞筝,既陶冶情操又锻炼了身体。三月三这个节日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闷了一冬天后,这天应该去郊外活动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以放松心情。

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人们在放风筝时,时而牵线奔跑,时而仰首远望,不但有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而且还能强身健体。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三月三为什么要放风筝?三月三上巳或清明节期间赛纸鸢、放风筝民俗,起源于民间断鹞放灾信仰。初时,人们将所有的灾病写在纸鸢上,待风筝高飞之际,剪断风筝线,当纸鸢随风飘逝之时,也象征着所有的灾病都随风筝一一消逝。

藏族老人放风筝,至今还在风筝和线的接头处,插上一柱香,风筝飞到一定高度时,香火将线烧断,风筝便随风飘去,飘得越远,说明自己越健康长寿。另一方面,农家更希望那些在田亩上空的纸鹞能驱走畦间的恶鸟、害虫,以祈得一年五谷丰登。

放风筝有利于身心健康!《燕京岁时记》云:放风筝,最能清目。《续博物志》又云:放风筝时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泄内热。

放风筝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放风筝时有跑有停,有进有退,躯干、四肢动作协调、连贯、自然,几乎全身的骨骼和肌肉都要参与活动。尤其是在宽敞开阔的场地放风筝,这是最好的空气浴,在风和日丽的大自然中放风筝,也是最好的日光浴。

放风筝时人的呼吸或急或缓,心率快慢有度,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延缓器官老化。经常放风筝,可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能防治颈椎病,其他一些老年性疾病也会由此大为减少。

对于时下青少年沉湎网络、缺少运动、体质偏弱的普遍现象,春天外出放风筝无疑是一项集休闲、娱乐、有益身心于一体的健康户外运动。

哪些地方是适合放风筝的地带?

对放风筝地点的选择,大家都有一些了解,在这里,也给大家做了一个总结:首先我们最好选择空旷的地方。因为空旷的地方,利于更好地、自由地放风筝,避免因为放风筝起跑阶段没有足够的空间而导致碰撞或者风筝被挂。

其次是要选择没有电线、树等障碍的地方。因为放风筝最忌讳在有电线、大树、铁路沿线、房子等障碍物附近,因为在这些地方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风筝挂在障碍物上,严重时候会出现触电等人身安全事故。

另外,还应该选择人少、风筝少的地方,因为人多不利于起跑,风筝多会出现风筝线缠绕等情况。

特别要注意了,不要在机场附近放风筝。《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第七十九条规定:放飞影响飞行安全的鸟类、放飞无人驾驶的自由气球、系留气球或其他升空物体;由民用机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放风筝要特别注意风筝线。

人们在享受放风筝的快乐的同时,要注意预防安全隐患。那么放风筝还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放风筝要注意什么?

入春是最适宜放风筝的季节,但专家提醒,风筝线普遍拉力大、切割性强,操作时应提高警惕,避免意外伤人。那么放风筝要注意什么呢?

1、选择相对温和的天气。避免阴天,扬沙等极端天气。

2、风筝的选择。选择骨架牢靠,线绳结实的风筝。

3、穿着相对宽松的运动装。

4、放风筝时,如风力过大,要注意缓慢放线,以免放线过快划伤手,或线轴高速旋转打伤手指,以及放线过快导致对风筝失去控制。

5、收线时要抓牢线轴,以防脱手,打伤手指。放大风筝时,最好戴上手套。遇到大风或则风筝被缠,及时放手。放飞大风筝,应选择滑轮式线圈,不要使用需要手工绕线的线板,以免风筝线缠绕手指受伤。

6、如风筝脱手飞走,尽量不要追赶,以免发生其他伤害,并注意其飞行路线,及时告知他人躲避,以防止手柄误伤他人。与其他放风筝的人保持适当距离,以免风筝线缠绕,失去控制。风筝线绷断,应把线整理带走,否则可能伤及路人。

7、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每隔30~40分钟就要轻轻低头活动活动颈部,然后再坐下休息5~10分钟,以放松颈部,缓解颈部疲劳。

8、儿童放风筝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小型风筝,大人也要在一旁看护,防止出现风大拖拉伤及孩童等危险。

9、要提醒旁观人群,别站在风筝底下,最好在放风筝人的身后去看,以便发生意外时可以及时闪躲。

10、捡风筝时不要去捋放飞线,如果突然起风,软线有可能瞬间变成钢丝。

放风筝时要小心风筝线

放风筝时需要适度的风,3级左右比较适宜,较大的风力容易将风筝折断。同时专家提醒大家,放风筝的时候千万要避开机场、电线杆、火车道、马路等。如果风筝线因某种原因断掉的话,要将断线全部回收,否则断线很可能会成为路人行走或是骑车时的伤人利器。

风筝线的确有一定的危险性。现在的风筝线主要由鱼线或者玻璃纤维丝构成,非常坚韧,在高空飞行中,不小心碰到,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每年三四月份,都会接到一些因为被风筝割伤的病例。但都是一些轻微的割伤。因此,在路过或者是放风筝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被紧绷的风筝线割伤。如果遇到被类似风筝线割伤的情况,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救治。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


导读: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重阳节除了有登高习俗外,还有赏菊、吃菊花茶的习俗。那么你知道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重阳节赏菊的由来和传说。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古人认为季秋是土德当令,土为黄色,所以此节令中的花为黄色的菊花。菊花是我国很早便有记载的花卉。夏小正九月篇有荣鞠之句,鞠是菊的古字,说明九月时菊花开放。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由于接近重阳节,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重阳节赏菊的传说

很早以前,有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姑娘又继续在梦中介绍种植菊花的方法。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菊花不仅可观赏还可入膳

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有清热明目之效,在我国馔历史悠久,唐元结在《菊谱记》中就记载:在药品是良药,在蔬菜是佳蔬。

《御香缥缈录》中更八卦披露:慈禧爱吃白菊花美容。而且菊花做菜用途广,焖、蒸、煮、炒、烧、拌都有,还可切丝入馅,如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其中按颜色分菊花入肴多用黄、白菊,若按品种分,则杭白菊、黄山贡菊等都是上品。

菊花入膳,除了增添馥郁花香外,还有一定的养生功效,外散肌表之风热,内清肺肝之火热,但药力和缓,安全无毒。全国不少地方均有闻名遐迩的菜式,如广州的腊肉菊花饼、菊花羹,杭州的菊花咕老肉、菊花烩三丝等。在中山,历史上更是有炮制菊花宴的传统。

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红枣菊花粥的做法。取红枣50g、粳米100g,菊花15g。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粥煮至浓稠时,放入适量红糖调味食服。此方具有健脾补血、清肝明目之功效;长期食用可使面部肤色红润,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为你总结了重阳节赏菊的由来和传说,在重阳节到来之际,不妨去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吧!

为什么要过重阳节


导读:关于重阳节,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只知道这天要登高,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过重阳节呢?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究竟为什么要过重阳节,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为什么要过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唐代的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风俗

几千年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主要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当然,在1989年被定为老人节后,增加了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山健体等内容。

1、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2、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5、饮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重阳节有登高祭祖的传统习俗,加之遇上秋天干燥季候风,干爽清凉的天气适宜外出活动。提醒,重阳前后天气晴朗干燥,长时间在户外更容易出现鼻咽干燥、干咳、皮肤干燥等症状,必须及时补水润燥,建议朋友们无论是登高,还是出外秋游,都需要注意补水。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导读: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么重阳节插茱萸,你了解吗?到底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祀、避邪之物,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王妃曾经佩戴茱萸首饰,于重阳日登高畅游,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出外登高赏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山茱萸又叫山萸肉、山芋肉,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在民间,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演变为茱萸。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避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插茱萸的传说

重阳节插茱萸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县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那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人心害怕却又毫无办法。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恒景决心除魔,于是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以除瘟魔。他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天下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住着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叫费长房。

经过遥远的路途和艰辛跋涉,恒景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并见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听恒景说明来由后,仙长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收他为徒,并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龙剑。

之后,恒景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武艺。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回到家乡后,恒景按仙长的叮嘱,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乡亲们领到附近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意欲祸害人间。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青龙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从此以后,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实践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