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二月养生常识 > 导航 > 二月二惊蛰养生运动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二月养生常识。

物质是健康的基础,精神是健康的支柱,运动是健康源泉,科学是健康的法宝!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养生不应只是延年益寿的投机,而应从年轻开始。如何避免走入有关四季养生方面的误区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导读: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二月二这天,民间习俗有很多,如吃饺子、理发、吃春饼等。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这些有趣的习俗不要错过哦!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1、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饼却是普遍习俗,明《酌中志》一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2、理发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们为什么都要在二月二这天理发呢?传说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似乎这一天理了发,便讨了好彩头,一年都顺风顺水呢。

3、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4、引龙

在山西,最重要的习俗是引龙,在晋西北叫司钱龙,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在豫东一带,农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炉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门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长柄铁锨上散落成圆圈,然后圆心处放上不同的粮食,这实际上是庄稼人对粮食丰收的一种祈愿。

5、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6、不能做针线活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相关知识

二月二龙抬头



每年二月初二夜晚,东方的地平线上就会升起龙角星,它是龙形星座中最靠上的一颗,其次还有亢、氐、房、心、尾、箕共七颗星。龙形星座是构成二十八星宿的重要成员,通过看星座的位置,来判断季节变化。
因有龙角星出现,所以,民间俗称这一天为龙抬头,又称龙头节。龙角星的出现是自然界天体运转的结果,但人们往往赋予它神奇的寓意,甚至当成龙颜升天而开始活动的瑞兆。
这是因为二月二正值惊蛰,春分节气,同时地气回升,蛰伏在泥土中的昆虫、蛙类陆续从冬眠中醒来,其中难免也会有一些害虫复活,于是人们希望龙也从沉睡中醒来,镇住那些害虫,并且呼风唤雨,为准备春耕的大地带来甘霖。这反映出在农耕社会,人们对天时的祈盼,希望降雨带来丰收。正像农谚所说的一样,龙不抬头不下雨、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可见,二月二在农业生产中所体现出的天时特点,这关系到人们一年的收成,因此,格外重视。
春龙节的传说
话说武则天篡夺唐朝江山,改国号大周,自封大周武皇帝。这事惹恼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于是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不许下雨,作为对武则天的惩罚。然而,这样一来,吃亏的还是老百姓,不光庄稼旱死,就连河塘也干,吃水都很困难。
司管天河的龙王不忍心百姓受苦,就自作主张下了一阵大雨。玉皇大帝大怒,一气之下把龙王压在凡间一座大山下,并扬言,要放出玉龙,除非金豆开花。
二月二这天,许多老百姓都把家里的玉米粒拿出来爆炒,创造出金豆开花的奇迹。负责看押玉龙的太白金星本来就充满同情,如今听老百姓说金豆开花了,于是顺坡下驴,放出了玉龙。此后,人们为了纪念给大地带来春雨的玉龙,就把它重返天空的二月二定为春龙节,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并留下了二月二炒金豆(玉米)的民俗。
民间传说就是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记述历史。像传说中提到的二月二求雨和炒金豆的细节,正是春龙节文化的内涵。当然,也正因为是传说,才会掺进一些想象,并赋予神话色彩,因此才能生动感人。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导读: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你了解吗?二月二又叫龙头节,它的由来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朝。那么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是什么呢?小编为您揭秘。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民间传说的版本是,武则天当皇帝时,龙王私降甘雨惹怒了玉帝,因此被玉帝打落凡间,压在大山下受罪,并称除非金豆开花,才能重返天庭。后来,人们发现炒玉米粒爆开花,便是金豆开花,龙王才得以重回天庭。龙抬头是从唐朝延续下来的。

二月二,龙头节,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这个习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

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二月二一般处在惊蛰前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春耕在即,百事开端,因此,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要举行多种纳吉活动,如舞龙灯、戴龙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龙头习俗,即二月二要理发。

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一天理发呢?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而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

而陕北在这天,不仅要唱大戏、舞龙灯、放烟火,十里八乡的秧歌队还要聚拢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扭一天,图个圆满。

为了纳吉,连二月二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龙的头衔。如这天吃面条叫吃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米饭称作龙子、春饼称作龙鳞、馄饨称作龙眼,馄饨面条一块煮则叫做龙拿珠,等等。

二月二龙抬头禁忌


二月二龙抬头禁忌

1、二月二龙抬头禁忌

1.1、女子结婚后,忌在娘家过二月二。

1.2、妇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1.3、女子结婚选女送客和嫁娘忌用孕妇。“回头”和寡妇。

1.4、从春节到二月二不得空锅。

1.5、走亲访友。看望病人忌初一。十五,下午不探望病人。

1.6、商店忌说“关门”,晚上关门叫“靠门”。

1.7、造房木材忌用桑木(“桑”谐音“丧”)。槐木(“槐”谐音“坏”)。

1.8、为人贺喜忌穿白鞋,忌扎白腿带或白腰带。父母死后,一月之内不能为人贺喜。

1.9、渔民或船户忌说“翻过来”,称“滑过来”。

1.10、忌说“吃醋”,叫“用忌讳”。

2、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3、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谚语

关于二月二的中国民间谚语还真不少:像“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再如”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其中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说:“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1、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2、理发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们为什么都要在“二月二”这天理发呢?传说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似乎这一天理了发,便讨了好彩头,一年都顺风顺水呢。

3、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

二月二龙抬头为什么要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据说,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

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习俗


二、龙抬头的由来三、龙抬头的忌讳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习俗

1、龙抬头的习俗之祭龙

祭龙是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之一,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2、龙抬头的习俗之撒灰

龙抬头习俗中的撒灰,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3、龙抬头的习俗之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4、龙抬头的习俗之理发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们为什么都要在“二月二”这天理发呢?传说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似乎这一天理了发,便讨了好彩头,一年都顺风顺水呢。

龙抬头的由来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龙抬头的忌讳

到了二月二这天要格外小心,不能动刀动剪动针线,否则会伤到“龙目”,戳到“龙眼”。早晨担水时,禁忌水桶碰到井帮,否则会碰伤龙头。这一天忌推磨,以免压住龙头。还忌讳吃稀饭喝疙瘩汤。以免糊住龙眼,天将降冰雹。

二月二这天不吃面条,因为面条细长,像龙须。北京、河南等地在二月二忌讳吃面条,说是吃面条就是吃龙须,惹了龙王,当年会闹涝灾。不能喝粥、吃米饭,人们认为粥是龙血,米饭是龙子。不能纺花,因为“二月二纺花,胭了龙毛龙抓”。龙抓就是雷电击人的意思。有些地方忌洗衣,怕伤了龙皮。武城一带忌太阳没升起前出屋门,否则会“踢囤尖”,砸了一年丰收的希望。

二月二期间有不少忌讳。最普遍的是妇女不准动剪刀针线,怕戳了龙眼,穿到龙头;又忌刀切,怕砍了龙头。此外,山西、河北不少地方忌早晨担水,俗信早晨起来担水会把龙子担回家,而在陕西绥德,则俗信早展担水会触到龙头。不吉利。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1、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在广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2、龙抬头的天文学说是什么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即黄道带,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为4个大区(4象或4神),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龙角。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所以称为龙抬头。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

3、龙抬头那天的习俗有哪些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为什么要理发

北方地区普遍流传“正月剃头死舅舅”一说,这其实是一种误传,“死舅”是“思旧”的谐音,清朝初期汉人以正月里不剃头的方式怀念明朝,但又不敢公开与下达“剃头令”的清政府对抗,就有了上述说法。据记者了解,北方民间在正月里不剃头,大多是忌讳“死舅舅”,没有舅舅的人则不存在这种顾忌,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正月里剃头的人也在增多。

上海的风俗里没有正月不剃头这种说法,只不过为迎新年,多数人会选择在年前的腊月底理好发,这样正月里理发的人就明显少了,但没有正月不能理发的限制。

龙抬头吃油炸糕称为食龙胆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有在春龙节这天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

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