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四大传说

重阳节老人养生保健。

“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乐逍遥。天天开口笑,寿比彭祖高。”养生从历史上的玄虚传说,已经进入大众百姓视野,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怎么才能作好四季养生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四大传说,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读:九月九重阳到,关于重阳节的传说,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版本,今天小编为您介绍最广为流传的四则重阳节的传说,这些美丽的传说为你揭秘了重阳节的意义及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九月重阳,金风送爽,重阳自然是登高远眺的好时节,在这一天,人们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关于重阳节,民间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传说一:桓景降魔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传说二:骊山登高

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这事传开后,人们每逢夏历九月九,就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的传说还有很多,如重阳公主传、阿牛与菊花仙子等,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

传说三:重阳公主

据《汉书》记载,东汉安帝年间,宫中身怀六甲的李娘娘受闫氏所害,逃至洛阳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阳店。恰在家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李娘娘历尽艰辛,慢慢把重阳女养大成人。谁知一年秋天,此地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村里得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

李娘娘临终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重阳女,并把安帝赠送的玉佩传给女儿,让她找机会状告闫氏,为她计回公道。李娘娘死后,重阳女到处拜师学艺,立志斩除瘟魔,为母报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精心传授剑法,并密告瘟魔的四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刺激气味,四怕高声,让重阳女来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现时见机行事,为民除害。

第二年九月九日这天,重阳女组织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头上插红茱萸,茱萸果为红色,叶子散发出一种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现就齐声高喊:铲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见到红色,闻到酒气和怪味,听到喊声,缩成一团,重阳女一剑将瘟魔刺死。从此重阳店一带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此事传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来视察,见到了重阳女和玉佩,报知安帝。

安帝召重阳女进京相见,父女拥抱大哭一场。后安帝贬黜闫氏,专门为李娘娘修了娘娘庙,封重阳女为重阳公主。安帝要留重阳女在宫中,重阳公主以母亲葬在重阳、逢节要去祭奠为由,执意回到重阳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带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顺便把当地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传入宫中。

传说四:阿牛与菊花仙子

相传在很早以前,一位名叫阿牛的农民居住在大运河边,阿牛家很穷,父亲早逝,母亲因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最终将眼睛哭坏了。长大了的阿牛为了治好母亲的眼睛,一百年给财主做小长工,一边起早摸黑的去种菜,希望能多赚点钱给母亲求医买药。

一天夜里,阿牛梦中见到一位好心姑娘帮其种菜,并告诉他在运河往西的天花荡有一株白色菊花能治好母亲的眼睛。但是,这花只有在九月初九重阳节那样才开放。于是阿牛等到九月初九那天来到姑娘所说的那个地方摘回白色野菊花煎汤给母亲服用,最后阿牛母亲的眼睛真的复明了。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阿牛母亲眼睛被白菊花茶治好的消息很快传遍乡野,有位姓张的财主要求阿牛将菊花移植到他家的花园中,阿牛不肯,财主便强抢,结果在争抢过程中菊花被折断了。

阿牛十分伤心,后来经梦中姑娘的指引,阿牛根据姑娘的《种菊谣》将菊花重新救活了。后来阿牛种菊花的技术教给村上的穷百姓,运河一带便种满了白菊花。由于阿牛是在九月初九找到白菊花的,因此人们就将九月九陈做菊花节,赏菊花、喝菊花茶、饮菊花酒的文化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当然这些只是古老的传说,但它反映出:重阳节最早起源于人们驱灾辟邪的祈愿。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精选阅读

重阳节的来历_重阳节的习俗


导读:关于九九重阳节,很多人不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关于重阳节的习俗,除了登高广为人知外,其他习俗已经消失了。下面小编为您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重阳正式被定为节日始于唐代。也许这就是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的原因。

其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让一直以大火星为季节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恐惧。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重阳节的起源还有这样一个说法: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各地流传甚多,归结起来,无不脱胎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大意为,东汉汝南有一个名为桓景的人,跟随精研道家之学的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你家有灾。让你的家人赶紧做些茱萸绛囊,绑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可除此祸。桓景听了这话,立刻带着全家人避祸山中。晚上回来时,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死了,替他们挡了一灾,从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习俗

几千年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主要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当然,在1989年被定为老人节后,增加了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山健体等内容。

重阳登高,自古已然。农历九月初,秋高气爽,金桂飘香,正是登山的最佳时节。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气中的氢离子和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含量越来越多,人们就会感觉空气格外新鲜,山风吹拂,令人心旷神怡,烦恼一扫而光。

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对人体健康也有益处。俗话说人共菊花醉重阳,欣赏菊花,不仅可使人的视觉、嗅觉得到美妙享受,而且还可治头痛、头晕、视觉模糊等病症。至于菊花酒,更有服之轻身耐老之功效。

重阳糕亦称花糕。重阳糕起于唐代以前,至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地十分盛行,成为普遍的习俗。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孝顺的子女们总会在这一天给老人买上几块重阳糕。

插茱萸是重阳节的又一习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可入药,更兼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延年益寿的功效。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防止厄浊邪气的侵袭,燃薰后可避虫咬,在百足之虫,死而未僵的时节,薰以避之,犹如端午节薰雄黄一样,对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重阳节养生攻略_重阳节养生知识


导读:重阳节要吃重阳糕、登高,但在这个秋凉时节,你也不能忘了养生保健。那么重阳节养生攻略,你了解吗?今天小编为您介绍重阳节养生攻略,从衣食住行入手帮你调理身体!

重阳节养生攻略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此时秋天已经过去了大半,天气也逐渐转凉,温差变大,雨水变少,天气显得干燥起来。重阳节除了要吃重阳糕、登高之外,还要注意养生保健。下面小编教你重阳节养生攻略。

1、饮食

重阳节前后,秋燥明显。由于秋燥的影响,特别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气管炎、鼻炎等。预防秋燥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少摄入过于油腻、甘甜、辛辣的,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比如番薯、玉米、青菜、柿子、蜂蜜、黑木耳、银耳、百合、香蕉、橄榄等。

重阳节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养肝气。这个季节,喝粥不但可以减轻老年人的胃肠道负担,对老年人的消化也有帮助,稀粥里可加一些养胃健脾、滋阴润燥之品,可起到养肺润燥的效果。

2、睡眠

秋天的最佳睡眠时间为子时(23:00-1:00)入睡,此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早晨5:00-6:00起床,午后小憩,约一个小时,也可因人而异。

老年人还要讲究睡眠姿势。不要俯睡,因为俯睡时胸部心脏受压迫,会使呼吸困难,吸氧相对减少。向左侧睡也不可取,因为向左侧睡时会压迫心脏和胃部,使胃内食物不易进入小肠,不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在饱餐后。睡时身子稍微弯曲并向右侧较为适宜。这样既能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又不压迫心脏,使心、肺、肝、胃肠都处于自然状态。

3、穿衣

重阳节,一天中温差变化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常言道:出门需防三、九月若要安逸,勤脱勤着,因此应多备几件秋装,酌情增减,随增随减;另外秋冬过渡时节,在家也要随时预防感冒着凉。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好季节。秋季出游穿衣也有讲究,轻便、宽松、暖色彩依然是着衣的几个诀窍。对于宝宝来说,秋季穿衣除了要穿透气、吸湿的纯棉衣服外,还应注意防止秋季中暑,因为很多父母早上给宝宝穿了较厚的衣服,等到了中午气温升高时,往往又忘记给宝宝减衣服,导致宝宝被捂得中暑。

4、护理

秋季气候干燥、风力大,汗液蒸发快,容易使人出现口干、咽燥、便秘、皮肤干裂、毛发脱落等症状。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可以用湿毛巾擦室内的家具,用湿拖把擦地板,室内还可养鱼、养花,或者使用加湿器等。

秋季里可以通过洗澡来促进血液循环,使肺与皮毛气血流通。一般秋季洗浴的水温可控制在20℃~30℃,在沐浴前先喝一杯淡盐开水,洗浴时不要过分揉搓,以浸浴为主,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选择保湿性的沐浴液,最好不要使用肥皂,洗澡后一定要涂抹润肤乳液。

5、运动

秋高气爽,是户外锻炼的好时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要根据自身体质情况和身体状态,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等。

重阳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对老年朋友来说,登山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加心肺功能,更有陶冶情操,舒缓郁闷情绪的作用。不过,患有关节炎、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老年朋友要尽量避免登山等消耗较大的运动。

6、精神

自古逢秋悲寂寥,好像一到秋季,想到的心情就和悲联系在一起。重阳节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此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老年人最易诱发颓废悲伤、烦闷抑郁情绪,可适当延长夜间睡眠时间;广交朋友结伴郊游、聊天、聚会、和家人谈天说地;或到公园散散步,听听相声、看看喜剧,或养花种植、下棋垂钓;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等,都是有益于修身养性、调整心态的好方法。

以上是为你整理的重阳节养生攻略,想要健康过重阳节,以上的信息可要牢记。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起源

1、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2、重阳节的习俗

2.1、登高

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2.2、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2.3、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3、2017年重阳节是哪一天

2017年10月28日星期六(丁酉年(鸡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传统饮食

1、重阳饮菊花酒

菊是应时的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并且由于菊之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因此,赏菊与饮菊花酒成为重阳的主要节俗。

2、重阳吃重阳糕

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饵”。

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重阳节有哪些禁忌

1、不能说节日快乐

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

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因此,在原本有躲避凶邪寓意的节日里,说“节日快乐”似乎有些怪异,说上一句“身体健康”更为恰当。

2、忌房事

少数地区有“重阳节忌同床”之说,他们认为九九重阳,重九是阳数的极限,过后便是阴数。在这一天夫妻行房会使阴阳不调,容易引出其他祸患,不利后代繁衍生息。

重阳节的特点


重阳节的特点

1、重阳节的特点

1.1、秋收与重阳

重阳节位于秋季,因此重阳节的节日文化特点主要与秋季有关。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中,秋游登高、赏菊、赏秋、秋收祭祀,这些都与秋季有着密切的联系。

1.2、九与重阳

九是个位数字中最大的一个,在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至阳的虚数、极数,常表示最多,无数的意思。而九又与久重音,象征天长地久。古代中国中的数字九即为龙。九本是正似形蛇,突出其三角形的蛇头,又突出其张开的蛇口及伸出的蛇舌,另外数字九为一人首蛇身。

1.3、养生与重阳

重阳节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时节。秋季容易干燥,而此时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气候逐渐转凉,是人们易发病的时令。因此人们过重阳节,也是一个健康养生的节日。无论是登高运动,还是使用茱萸配药调理身体,都是以健身养生为理念。

2、重阳节的气候特点

近十年重阳节,总体来看天津气候适宜,气温日较差大,阴雨天气少。

2.1、气温适宜:日平均气温为15℃,最高气温为24.9℃,最低气温为5.7℃。

2.2、气温日较差大:日气温平均变化幅度超过10℃。特别是,2014年该日气温日较差最大,日最高气温接近22℃,而日最低气温仅为6.7℃,日较差超过15℃。近十年重阳节气候特点图 天津市近十年,重阳节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变化幅度。

2.3、阴雨天气少:十年中,只有两年出现过明显的降水天气,其余年份均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

3、重阳节的传统食物

3.1、花糕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花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重阳节吃花糕的起因缘于重阳登高习俗。有山的地方可爬山登高,而无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弥补和替代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就出现了吃花糕的习俗。

3.2、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两样是专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为花糕,一个是栗子糕。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的。

3.3、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

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2、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重阳节老人的饮食原则

饮食宜淡:菜品要清淡,口味忌重。建议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建议老人一日的食物组成:谷类150-250克,鱼虾类及瘦肉100克,豆类及其制品50克,新鲜蔬菜300克左右,新鲜水果250克左右,牛奶250克,烹调用油30克,食盐6克,食糖25克,少饮酒,喝足够的水分。

食物宜杂:没有一种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因此,每天都要吃谷类、蔬果、菌藻等多种食物,还要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色泽搭配,口味搭配,干稀搭配。

质量宜高:质量高不意味着价格高,如豆制品、蛋、奶等都是质量高的食品,老人应当经常食用。还要注意多吃鱼,少吃肉。糖的主要来源是主食和蔬果,尽量减少白糖、红糖、砂糖等精制糖的食用。

重阳节的传统


重阳节的传统

1、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1.1、吃重阳糕

重阳节要吃重阳糕,这是一种以米粉、豆粉为原料,外加栗子、杏仁等作为馅,制成的糕点。为增加美感,人们将重阳糕制作成各种颜色的糕点后,会在糕点上撒上桂花。

1.2、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古人认为,重阳节也是一个不吉之日,登高、佩戴茱萸能够躲避凶邪、消除灾难。

1.3、赏菊、饮酒

每年的重阳节恰逢是菊花盛开的金秋,诗人陶渊明以爱菊、诗酒出名。于是,后人效仿他并召集文人雅士赏菊、宴饮畅谈,故重阳赏菊、品酒的风俗由此而来。

1.4、拜祭祖先

珠三角地区有着重阳节祭扫祖墓、纪念先人的习俗,而福建沿海地区不仅有“三月小清明,重阳大清明”之说,而且每年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离世的日子,信奉妈祖的人们也纷纷到妈祖庙祭祀、拜拜以求得庇佑。

1.5、艾叶水洗澡

在重阳节,海南的部分地区还存在着用艾叶水洗澡的风俗习惯,有除去身上的凶邪的寓意。

2、重阳节的由来

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重阳节,又称“踏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3、今年的重阳节是几号?

今年的重阳节是2017年10月28日,星期六。

为什么重阳节叫老人节

重阳节已有千余年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九九重阳”就被认为是祝福老人长寿的好日子。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有哪些禁忌

1、不能说节日快乐,登高原是避凶气。

重阳节这一天的仪式活动是登高、赏菊、饮酒、吃蟹。登高是本质意义,后三者是附加活动。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这就是躲避,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而这一天的另一个仪式是在头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和艾草一样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伪装的意义。王维《九月九日怀山东诸弟》中,“遥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记的就是全家登高的活动。它强调的是全家躲避,要数一数是不是丢下了一个人,丢下者就会被瘟神捉走。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淡化了避凶的禁忌内容,而保留了形式意义,节日逐渐成为单纯的喜庆。所以,在这个原本是辟邪的日子里,说上一句“节日快乐”似乎有些不妥。

2、有的地方在九月重阳节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的说法。

3、某些地区还有重阳节忌同床的说法,即夫妻不能同床,要分床睡。

重阳节的四大传说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