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有哪些 > 导航 > 古代养生习俗

回族过年习俗有哪些

夏季养生有哪些。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如何避开有关四季养生的认识误区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回族过年习俗有哪些”,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导读:回族过年习俗有哪些?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少数民族也以特殊的形式庆祝春节。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回族过年习俗。

回族是怎么过年的?

开斋节

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其他民族称其为回民过年。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早晨八点以后,回族群众腋下夹一个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回民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备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叶等有营养的食品。

对回族来说最重要的节日是开斋节,但春节仍然是回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回民依然保留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春节习俗。

扫尘

扫尘也在这个时候拉开序幕。扫尘就是打扫家里的尘土。选个晴好的天气,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要打扫一遍。每到这个时候,就要起个大早,把家具该搬得搬出来,该遮的遮上。把炕上的被褥都拿出来。让屋里空徒四壁,好拿着大扫帚在墙上,屋顶挥来挥去,把一年的尘土都打扫干净。

吃饺子

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扫,叫踩碎(岁)。

请阿訇

回民大年三十不贴春联,除夕夜也不放鞭炮,请阿訇则是大多数家庭必做的事情,由于一个村里一般只有一所清真寺一个阿訇,很多人也会选择把请阿訇的事情放到年后。(阿訇,意为教师、学者,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是全面执掌清真寺教务工作的穆斯林,重大节日有的回民会请阿訇到家里诵经祈祷,回民家中红白喜事常邀请阿訇来主持料理,也负责屠宰回族各家反刍动物等。)

年初一吃小米蒸饭和炖合菜

回族人正月初一的早晨吃小米蒸饭米饭和炖合菜,所谓的炖合菜就是将前一日炖好的牛肉,再加上白菜、粉条、木耳等等放入锅中炖熟,有点类似于东北的酸菜炖粉条。大年初一的中午蒸包子,一般有肉馅儿和素馅儿两种,晚上要吃面条或是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顺、团圆、美满。

汉民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回民这两天的习俗是守在家里不出门,从初三才开始出门拜年走亲戚。

相关推荐

客家过年习俗有哪些


导读:客家过年习俗有哪些?客家人对过年特别重视,从年前的准备到正月中旬,都在庆祝过年。那么,客家是怎样过年呢?客家过年习俗有哪些呢?来了解一下。

客家过年习俗有哪些?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客家人过年有哪些习俗呢?一起来看看。

隔年饭

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还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

磨豆腐,干鱼圹,杀猪、鸡、鸭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圹,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圹放水捉鱼,一方面要用圹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圹坭做肥料肥田。与此同时,开始陆续杀猪。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贴对联

年节这一天,家家都会贴上写有吉祥语的红对联和横幅,大厅里贴上大红的福字,猪牛圈里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除外还会在许多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点岁火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敬祖先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

拜年

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吃素斋

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持家的风气、和戒杀生的慈悲观念,所以在年初一,一年头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素斋。吃了早斋以后,一般的习惯老人家是要到寺庙烧香,因之寺庙香火鼎盛,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纳福。

洗柚叶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习俗已逐渐被淡化。

年初三的早晨,我都会被窗外的鞭炮声和打扫声吵醒,因为这一天我的家乡有大扫除送穷鬼的习俗。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卫生,大人、小孩齐上阵,好不热闹。

年初三送穷鬼

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尽管屋内屋外的地面堆满厚厚的鞭炮纸屑、烟头、糖果纸等垃圾,但这两天不能扫地,也不能倒垃圾。这些垃圾必须等到年初三才能清扫。因为人们认为新年伊始的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要囤财,这两天扫地和倒垃圾,会扫走和倒掉家中的财运。客家人把年初三称为穷鬼日,这一天要把穷鬼送出去。送穷鬼是把贫穷和不好的东西送走,与贫穷、霉运告别的意思,所以年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垃圾、不好的东西清扫出去。

如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把垃圾倒在岔路口再焚烧的现象少了,很多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村口的垃圾桶里了。但初一初二不打扫,初三大扫送穷鬼的习俗还一直在流传。

客家过年禁忌:

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以防把财气扫走;这一天不能到河中挑水;不能动针线;不能打孩子等。尤其是入年界后至春节期间,不能说死、病等不祥的话语。

按祖客家人传统规矩,正月初一至初三是不许从外面带青进来的,所以过年前,家庭妇女会买够蔬菜过春节。

东北过年习俗有哪些


导读:东北过年习俗有哪些?过年是东北人最隆重的日子,从腊月开始,东北人就开始忙活起过大年了。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东北过年习俗。老有年味儿了。

东北过年习俗有哪些?

东北的民歌唱道:年到年到,糕糖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大毡帽,老太太要块大黏糕。为了准备迎接这个年,往往从一年的最后那个月的月初便开始了。那么,东北人是怎么过年的呢?很有趣,来看看。

杀年猪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过去在东北农村广为流传。

过去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那时候,大多数农家都在院门之侧垒砌猪圈养猪,少则可供自给,多则出卖换钱,因此圈里养着几口大肥猪被视为家道殷实的标志之一,肥猪满圈也是普通农家的美好愿望。

扫棚

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家庭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中国民间称之为扫尘、掸尘。因为有民谚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

赶年集,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大集上要把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买回家。

蒸馒头

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祭神祭祖

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东北人过年真是从早热闹到晚,还有哪些习俗呢,继续看。

贴春联

过年家家都要贴对子(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养猪的要在猪圈上贴上肥猪满圈,粮囤子上要贴上粮食满仓,马车和拖拉机上要贴上出入平安的字样。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农历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东北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当然在东北还有一种特别的窗花,那就是冰窗花。东北的冬天冷的又早又狠,早起拉开窗帘多有冰窗花挂满玻璃窗。东北的冰窗花几乎没有重样的,每一次零下20多度寒潮来临,玻璃上总是生成千姿万态的冰窗花,遇周末可以猫在屋里即躲避冰地雪天寒风,又可以悠闲欣赏冰窗花的神奇与诗意、象形与联想、纯洁与高雅、纯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如今随着楼房的平地而起,加之地热等供暖措施,城市里已经越来越少见到了,不过乡村中还是会找到许多的。

年夜饭

东北人过年最为讲究的要数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饭了,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家人团圆,欢聚一堂,有说有笑。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东北。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冻秋梨是将普通白梨冰冻变成乌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会有丝毫损伤。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年三十吃饺子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饺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之后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饭前也要要放爆竹。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就是拿红包。

三十不关灯、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三十晚上要彻夜亮灯,到正月十五前要挂红灯笼,一宿不关,意味益寿延年,香火不断。初一初二不扫地,好运财气都留住。初五一定吃饺子,也称破五,寓意将不吉利的事破坏,驱灾避邪。过年啃过猪爪,会挠出财运。

东北人正月里都是浓浓的过年气氛,还有一些其他地方没有的习俗,继续看。

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天要包饺子煮 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

正月十五上元节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民间流传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高跷和秧歌

高跷和秧歌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虽然城市中的表演已不再像往日那样红红火火,但一到过年还是会让这一传统项目得到最大频率的曝光,生长在黑土地的人们那热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这热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挥洒出来,让你体验到的不只是过年的喜庆,更多的还是来年的好兆头。

汉族过年习俗有哪些


导读:汉族过年习俗有哪些?汉族人口在我国占了大部分,各地汉族过年习俗大同小异,小编为您整理汉族过年习俗中都有哪些共同点。一起来看看。

汉族过年习俗有哪些?

祭灶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这一天,老人们会 请(其实是买)一幅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恭恭敬敬挂在厨房,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奏事的日子。厨房内方桌上,摆上红枣、核桃、柿饼、灶糖等四盘干果,前三样可随机变化,但灶糖(芝麻糖)必须有,这是因为芝麻糖又黏又甜,可以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供桌正中,除了自家做的甜、咸两种祭灶饼外,必须有一只杀过的公鸡。因为传说中,灶王爷是骑公鸡上天的。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备年货

过年前,家里大人会去大采购,置办的年货中包括:生活必需品米、面、粮、油,肉类、蔬菜等;新衣服,家里大小都要买一套新衣服过年,有的地方讲究,内衣必须全新,还要红色的,寓意来年红红火火;过年零食、饮料、水果也在年货清单中。

贴春联

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年夜饭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春节的压轴大戏。走得再远,千金难换家乡味道,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吃出家的味道,吃出幸福的味道。年夜饭的菜色要有好意头,比如鱼,寓意年年有余;蒸菜,寓意蒸蒸日上,如粉蒸肉;吉祥如意的代表是各种做法的鸡;甜甜蜜蜜的生活有代表菜色甜汤;年糕有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团团圆圆是各种丸子、圆子;还有地方特色过年习俗的典型代表饺子和汤圆。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全家团聚在一起,感受家庭的和谐温暖。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回门

大年初二,按照传统习俗,出嫁女儿带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称为回门。回门又称归宁,亦即回娘家。回门禁忌也多是关于新妇的禁忌,不过是指新妇在回娘家方面的禁忌事项。各地的回门禁忌不一样。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以上都是汉族过年的习俗,但是地方差异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过年习俗,这里就先卖个关子,有兴趣的可继续关注时令养生频道。

不同民族过年习俗有哪些


导读:不同民族过年习俗有哪些?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独特的过年习俗。小编整理了大部分民族的过年习俗。供您了解。

不同民族过年习俗有哪些?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畲族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後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後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徵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後跑到泉边,迎接象徵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佤族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高山族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基诺族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仫佬族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以上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不同民族过年习俗,供您了解。

各地过年习俗有哪些_各地春节习俗


导读:各地过年习俗有哪些?春节是我国各地非常重视的节日,各地以不同的方式迎接新春,表达对来年的希望。那么,各地过年习俗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各地过年习俗

北京

大年初一,北京人接待来客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逛庙会从初一就开始逛,老北京人给亲戚拜完年都会到庙会逛逛。

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

天津

一家大小都要添置些衣帽鞋袜,生活再困难的家庭也总得给老人和孩子添置穿戴。一般人家大致从入冬后就开始操持了,就是经济拮据之家,再迟也要在腊月初动手。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一般家庭在腊八以后,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年货就是节日生活吃用之物,不仅要求数量上丰富,质量上也要求从优。尽管有些日用品并不短缺,但购办齐全是为了图吉利、求顺当。如碟子碗筷之类的添置就是祝愿来年生活富足、添人进口、人丁兴旺。还要给家里的老人、孩子买东西。天津有句俗话: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人要顶毡帽。

正月初一,要吃大年三十夜里包的素饺子,目的是讨一年的素净。

上海

除夕到子夜时,有一些人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香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

上海人习惯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

山东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广东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甘肃

新年舞社火。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东北三省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 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福建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 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湖南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 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 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陕西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 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 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浙江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 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 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湖北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 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 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海南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河北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 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 氛越来越浓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江苏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河南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广西

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 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 新水了。

山西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 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 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以上是为您整理的各地过年习俗,仅供参考。

回族过年习俗有哪些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