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为什么夏季养生 > 导航 > 正月初十养生

我国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

为什么夏季养生。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古今的人们对养生有很多相关的劝谕和诗句,健康离不开养生,积极的心理离不开养生。关于四季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我国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我国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正月初一是新年春节第一天,那么我国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呢?下面为您介绍。

我国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正月初一怎么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馀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馀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正月初一至初十有什么禁忌?

中国人在过春节时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在来年事事顺心,万事如意。由初一至初十的禁忌有: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ji)。

初二: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我国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以上就是为您总结的内容,供参考。

精选阅读

正月初一是什么节


导读: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那么正月初一是什么节?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初一是什么节

正月初一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是汉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汉族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仙、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正月初一的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初一的习俗

1、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2、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3、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着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4、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以上就是一些过年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过年的内容,请继续关注。

农历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是我们所说的新年头一天,俗称过年,是汉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那么农历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呢?下面为您解析。

农历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汉族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农历正月初一怎么拜年?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现代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古代拜年。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农历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以上就是为您总结的内容,供参考。

正月初一吃粽子的习俗


导读:正月初一吃粽子的习俗,你听说过吗?有人问,粽子不是端午节才吃的吗?粽子除了是端午的节气食物外,在很多地方也是过年的年货之一!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正月初一吃粽子的习俗。

正月初一吃粽子的习俗

过年吃粽子,一是冬天气温低,粽子容易保存,二是粽子寓意来年有吃有喝,也有寓意包中的含义。正月初一吃粽子,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地方有这样的习俗吗?下面小编带你看看。

1、信宜

端午节包粽子是很多地方的风俗,但在信宜市的一些乡镇里,过年包粽子是古老的传统,寓意包中。信宜的粽子要用专门的粽叶和粽藤包裹,这两样物件取材自山溪边或山上。每年重阳节前后,居民们就会把粽叶采摘回来晒干,粽藤则需首先去掉身上的尖刺,再割成长条状。除夕晚上,妇女们把粽叶、粽藤拿出来泡上一夜,第二天放进锅里煮一次,完成消毒的准备工作。年初一早上把掺了大米的糯米泡好,吃完午饭就到了包粽子的时间。

粽子的成型最关键的是绑粽藤的环节,如果绑不好,粽子就会歪歪扭扭,煮的时候可能会进水,影响口感。信宜粽子里通常包着猪耳、芝麻等,一口咬下去,清香扑鼻,纯天然的粽叶和粽藤带着丝丝植物的清香,让人欲罢不能。

2、广西

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广西人的粽子无论从外观还是口感都非常独特!每个粽子至少有两斤重,像婴儿的小枕头,里面一层一层地裹着糯米、绿豆、猪肉,打开棕叶,粽子的香味弥漫着整个屋子,让人哈喇子直流。这种粽子,已经完全没有了纪念屈原的意思了。广西人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广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图的是一种吉利了。

粽子是广西人最隆重的年货了。每到年前,大街小巷的食品店、超市都出售粽子。奇怪的是关于粽子他们是有许多讲究:如果哪一家当年家里办过丧事,哪一家就不能包粽子,也不能吃粽子,这是板上定钉的事,绝不含糊。

3、温岭

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端午吃粽子的风俗,而浙江省温岭市当地的风俗则是过年家家户户包粽子做年糕,当地人喜欢用箬叶包成豆沙粽、肉粽、红枣粽等各式各样粽子。每年的农历8月,温岭人都会前往山里采摘,然后晒干,直到农历12月拿到市场上来卖,粽箬上市了,也就寓意着,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上街买粽箬,以便过年时包粽子。

粽按馅料来分,有白米粽、豇豆粽、红枣粽、番薯粽等。还有一种长粽,包的时候,粽箬(箬叶)折起来,在里面放一根筷子作骨架,这种长粽可以吃到二月二,有一种说法是,吃了这种粽,雨打两点都没问题。过去包好粽子烧粽子都是用大镬,用镬灶用大柴爿烧,有时候用道(音)锅,除夕,坐在镬灶前烧粽子,同时兼有守岁的意思。

4、乐清

乐清的大荆地区,选择了过年吃粽子。大荆地处山区,生活比较穷困,历来百姓过大年时,因没有其它的食品可吃,只好利用本地货的鲜番薯,掺点糯米,包扎番薯粽过大年祭祖,以表孝心。从此,随着乡土文化的逐渐凸现,过年吃粽子的习俗,就在大荆人的心里扎根,演绎到今天。

大荆过年的粽子,是用竹箬叶包扎的。可分为番薯粽、米粽、豆粽等。大部分人家,以包扎番薯粽为主,少量包扎点米粽、豆粽。粽子的形状,有尖角锥体、三角锥体、五角锥体或长脚粽、螺丝粽等。烧煮时,有用白滚汤,也有用早稻杆灰汤,称白地粽、淋灰粽。

5、越南

在越南饮食中,粽子是有着最悠久的历史的,地位非比寻常,过年吃粽子的习惯至今未改。越南粽有圆形和长形两种,圆形粽子代表天,长形粽子代表地,寓意天地合一,大吉大利。

根据馅料的不同,越南粽主要分为三种:咸粽、碱粽、肥肉,其中咸粽是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和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后蘸糖吃,肥肉粽则是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后剥皮切片而食。过年食用的长形枕头粽,即为肥肉粽。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导读:中国传统春节贯穿了腊月到正月,特别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习俗,每天都不一样,您知道,春节年初一到十五都有什么习俗吗?小编为您介绍。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不倒垃圾准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不能动刀剪等锋利之物是怕伤到人,如有人受伤、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会惹怒井神,带来灾害。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正月初三,这一天的汉族传统年俗有烧门神纸,谷日忌食米饭等。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正月初四,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汉族民俗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此,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破五习俗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一些商场或店铺在今天开业,主要是取发之意。愿生意兴隆,四季发财。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这一天的汉族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闹花灯,猜灯谜。

十月初一为什么吃糍粑


导读:十月初一为什么吃糍粑?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有些地方称之为十月朝。糍粑是十月朝常吃的美食,那么你知道十月初一为什么吃糍粑吗?其实这个习俗与牛有关。

十月初一为什么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传说以前,辛勤耕耘的牛看到人们乐滋滋地吃糍粑时,自己在一旁默默流泪。人们看到比自己更加辛苦的耕牛下泪时,赶忙将手中的糍粑给牛吃,并做两个大大的糍粑,挂在牛的两角,牵着牛去水边照镜子,当牛看到角上糍粑时,牛就高兴地笑了。

为了表达人们感激对牛的劳作之恩,每年人们大糍粑,总要给一些给牛吃。后来人们把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定为牛王节,打糍粑敬牛的习俗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在广东惠州,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惠州人称为牛神诞。此时已是农闲季节,为了慰劳家里耕牛终年劳役之苦,每逢十月朝那天,惠州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动手做糍粑。

糍粑做好以后,首先用生菜叶包几只,喂家中的大小耕牛,既是慰劳他们一年的辛苦劳作,也是庆祝他们的生日。待耕牛吃过后,全家老少才围坐在一起品尝糍粑,庆祝丰收。这种风俗习惯渐渐传到城里,每到十月朝,城里居民仿效农村习俗,自己动手做糍粑。

就连光绪《惠州府志》也有记载:十月朔(朔,即农历每月初一),城中作粉食荐祖,乡落以粉食挂牛角以报其劳。里面所指的粉食,即糍粑。在清代的博罗乡村,糍粑又有粉糍之名。每到十月之朔,大牛和小牛的待遇不尽相同,大牛用粉糍粘牛角,小牛则粘额头。

十月朝这一天,农民除了犒劳耕牛外,还利用新割的稻谷做糕粄,庆丰收酬谢神明,并祈望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为糯谷是迟熟品种,其他晚造稻谷在重阳前后收割完毕,唯独糯谷等迟熟品种在农历九月底收获。农家将新割来的糯谷,舂成米、辗成粉,蒸糕做粄。十月朝最有特色的糕食,当然是糍粑。

包糍粑,最初是用石舂将蒸熟的糯米舂成黏团状,或是用布将糯米饭包起用大木板打压成团,收成的花生炒熟、舂碎,拌上熟芝麻末和白糖,糯米团捏出一小块压平摊在手上,放上馅料,溜溜一转,收口捏紧,一个白胖胖的糍粑就在手心。

农谚所说的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里碌碌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语言,碌,是像车辘那样滚动,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滚动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烧,即是热气腾腾。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过瘾,才能体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农家乐趣。

十月初一吃糍粑也有养生功效。糍粑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粘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糯米富含B族维生素,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我国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