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伤寒的白虎汤

夏季治喉咙养生汤。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养生的理念,那些不注重养生的人,必然会遭到生活的报复。对于养生保健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治伤寒的白虎汤》,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组成]石膏一斤,碎(30g) 知母六两(9g) 甘草二两,炙(3g) 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原书主治]

(1)伤寒,脉浮滑,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伤寒论?辨阳明脉证并治》)。

(3)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主治病证]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方解]原书指出本方证的病因有

一是失表,或汗出不透,郁而化热。如“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是邪热内盛,津液为热迫外泄,如“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根据以上病因、病机,故本方在原书主治证见有以下特点:

一是邪热内盛,而致壮热不恶寒,脉洪大或滑大或滑数。

二是热迫外越而有热汗自出。

三是热伤津液,于是烦渴引饮。

四是热郁不达,而现阳明热甚,并发脉滑肢厥的真热假寒证。

五是二阳合病,侧重于阳明热势充斥,津液耗伤,表现为阳明热证为主,伴见腹满、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等,均为阳明热盛所见,与阳明里实犹有不同。

本方在后世温病学说中辨证使用:如“上焦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温病条辨?卷一》)”,“上焦暑温,形似伤寒,但有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有,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温病条辨?卷一》)。中焦阳明病“下后无汗,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温病条辨?卷二》)。温病学使用白虎汤证的病机,仍渊源于《伤寒论》,不外是阳明气分热盛,表里蒸灼津伤。用本方一以清阳明内盛邪热,一以滋润内耗阴津。

总之,本方证邪既离表入里,故不可发汗;虽里热炽盛但尚未至腑实便秘,故不宜攻下。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当选用大清里热之品。然因热盛伤津,若用苦寒直折,则恐伤津化燥,愈伤其阴。正如柯琴所说:“土燥火炎,非苦寒所能治矣。经曰:甘先入脾。又曰:以甘泻之,……以是知甘寒之品,乃泻胃火、生津液之上剂也”(《伤寒来苏集》)。因此,针对无形邪热弥漫,热盛津伤,当以甘寒滋润、清热生津而立法治之。

方中石膏为君,取其辛甘大寒,辛能透热,寒能胜热,故能外解肌肤之热,内能清肺胃之火,甘寒相合,又能除烦生津以止渴,可谓一举三得。如张锡纯认为石膏:“寒凉之力远逊于、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诸葛亮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医学衷中参西录》)。配知母苦寒以清热泻火,质润以滋阴为臣;用甘草、粳米护胃和中为佐,庶乎大寒之品,无伤脾胃之虞;甘草调和诸药,兼作使药。诸药配伍,共成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剂,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由邪热内盛所致之主证自解。

本方不用苦寒直折以泻火,是由于热盛津伤,阴已不足,迳用苦寒直折,难免苦燥伤阴;不用苦寒攻下,是由于里热虽盛,但尚未成实,早投苦寒攻下,徒伤无病之所,故用清里除热,苦寒直折,苦寒攻下皆非所宜。

相关阅读

温经散寒汤治痛经


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白术12克,紫石英20克,葫芦巴6克,五灵脂12克,金铃子10克,延胡索10克,制香附12克,小茴香6克,艾叶6克。

功效:温经化淤、散寒止痛。主治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搐,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用法: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淤;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活血化淤,行气止痛;白术补脾健胃,和中燥湿,以制约上述诸药伤中耗气之弊;紫石英性味甘温,入心肝经以温暖子宫,葫芦巴性味苦大温,人肾补命门之火,有温肾阴,逐寒湿功能,故与紫石英同用则直达子宫,而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小茴香、艾叶亦有温经散寒之作用。

加减:本方适宜于寒湿搏于冲任所致痛经,如受寒重者,可加吴茱萸、桂枝之品;血淤重者加桃仁、红花之类。

温经散寒汤能治痛经


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白术12克,紫石英20克,葫芦巴6克,五灵脂12克,金铃子10克,延胡索10克,制香附12克,小茴香6克,艾叶6克。

功效:温经化淤、散寒止痛。主治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搐,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用法: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服 1次。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淤;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活血化淤,行气止痛;白术补脾健胃,和中燥湿,以制约上述诸药伤中耗气之弊;紫石英性味甘温,入心肝经以温暖子宫,葫芦巴性味苦大温,人肾补命门之火,有温肾阴,逐寒湿功能,故与紫石英同用则直达子宫,而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小茴香、艾叶亦有温经散寒之作用。

加减:本方适宜于寒湿搏于冲任所致痛经,如受寒重者,可加吴茱萸、桂枝之品;血淤重者加桃仁、红花之类。

冬季治风寒感冒的三汤


风寒感冒初起,主要症状为头沉或头痛,怕冷,四肢酸痛发紧,身体发烧但无汗,同时伴有鼻塞,流清涕。患者自觉口不渴,咯痰稀薄色白,对镜还可自行观察到舌苔薄白。食疗应以辛温解表为主。

第一汤:“五神饮”

将荆芥、苏叶、生姜各10克切成粗末,与茶叶6克一同开水冲泡。一段时间后,与红糖30克搅拌,煮沸后趁热服下,服后盖被,如出汗不畅,一小时后可再服一次,即可使畏寒、身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表寒、身痛重者,可适当配麻黄6克、桂枝9克,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

第二汤:“双白玉粥”

粳米50克加水熬粥,沸腾后加入切片的半棵(主要用菜心和菜帮)大白菜、切段的大葱白20克和生姜10克,共煮至白菜、大葱变软,粥液黏稠时,起锅加食盐少许后食用。

此粥可促进出汗,驱散寒气,又能调和胃气,使发汗而不伤正气,尤其适合老人。

豆腐100克切块或厚片,与50克火腿丝共用少量花生油微煸炒,加入1000克高汤、生姜10克煮沸,起锅前撒入芥菜30克、胡椒粉、香菜末,用食盐调味后趁热服用。

第三汤:豆腐火腿芥菜汤

感冒除了怕冷、身痛外,还往往伴有食欲不振,胃寒口淡,在前两汤基础上,此汤用芥菜、香菜、生姜和胡椒散寒,加以豆腐、火腿补中和胃,增进食欲,进一步加快人体调动自我恢复功能。

治风热感冒的三汤

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加重、头痛、咽喉红肿干涩疼痛、鼻塞涕黄,咳嗽痰黏或黄,且口渴喜饮,怕风。对镜可观察到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还有可能加重头面部痤疮、便秘等。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

第一汤:薄荷粥

薄荷15克煎取药汁候凉,取粳米60克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汁及适量冰糖。稍温即服,得汗最佳。

薄荷为疏散风热之要药,加粳米、冰糖制粥,能促使出汗,又有护胃作用。此汤饮对新感风热者最适宜。

第二汤:桑菊薄荷饮

桑叶6克,菊花6克,薄荷 3克,苦竹叶15克,蜂蜜少许,加适量水,煮沸,代茶频服。桑叶清肺热;菊花疏散风热,明目平肝;薄荷为疏散风热之要药,能迅速解除发热头痛等症状。有高血压或头痛、目糊之患者也较为适宜。

第三汤:贝母沙参蒸雪梨

将雪梨1个去皮去核,把贝母6克、沙参10克、薄荷2 克及冰糖适量填入,合起放在碗内加水蒸熟,早晚分食,连吃数日。此汤润燥止咳,化痰宣肺,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儿童感冒后热病伤阴引起咽干咳嗽、肺热痰黄,或津伤口渴、大便燥结等症。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腹泻痢疾


【出处】《伤寒论》。

【方药组成】葛根15克,炙甘草6克,黄芩、黄连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清热止泻。

【现代药理研究】本方主要有解热、抑菌作用,还有松弛平滑肌、抗缺氧、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主治】

●急性腹泻症状有身热、口渴、腹泻、大便臭秽、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

●饮食不洁而致的痢疾症状有身热、口渴、腹泻、大便赤白、里急后重(刚解过大便又想拉,有排不尽的感觉)、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

葛根芩连汤所治疗的腹泻,其病位在肠,其病性属热证,是由于湿热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发病。其临床表现以身热、腹泻为特点。治疗的关键是要清除肠内湿热,恢复大肠的正常传导功能。

【加减使用】

兼有腹痛者,用汤剂可酌加木香、芍药等药调气和血;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者,酌加木香、槟榔、马齿苋等药。

除汤剂外,市面上还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微丸剂、口服液等中成药可供选择,按说明书服用即可。儿童服用本方剂量酌减。

【提醒】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基本适应证是身热腹泻。病属虚寒者(腹泻而不发热、脉沉迟或微弱)不宜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葛根芩连汤早期服用有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患者腹泻的时间较长,腹部怕冷,或者进食稍凉的食物就出现腹泻,这一类症状都不适用本方治疗。在发病期间,应该坚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以免加重肠胃的负担。对于腹泻明显的患者还应该多喝糖盐水。

酸枣仁汤治心悸盗汗


【组成】酸枣仁15克、甘草6克、知母6克、茯苓12克、川芎6克。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等证。

【正文】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方解:本方证乃肝血不足、阴虚内热所致。方中酸枣仁养血安神为主;茯苓宁心安神,川芎调血养肝,知母清热除烦,甘草泻火缓急,俱为辅。用于上述诸证,可使肝血足,烦热平,心神定而安眠。

【临床应用】

1.本方主要用治肝血不足,虚火内扰心神之虚烦不眠证。若时而惊醒、心悸多梦、舌淡脉弦细,属心胆虚者,可用本方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

2.神经衰弱而见烦燥失眠等证,属肝血不足,虚火内扰者,配合旱莲草,女贞子或加白芍、生地以养阴清热;盗汗甚者可加柏子仁、五味子以安神敛汗;心悸甚者可加龙齿以镇惊。

喝桂枝汤治“空调病”


导读: 当人们从室外走进空调房时,毛孔会因受冷而闭塞,尤其是出汗的人,汗出到一半

当人们从室外走进空调房时,毛孔会因受冷而闭塞,尤其是出汗的人,汗出到一半,就把湿气和邪气关在皮肤内,容易出现流清涕、怕风、头痛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调病,而这空调病恰恰类似于中医里的桂枝汤症(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所以一般的空调病喝点桂枝汤就可以了。

服用方法取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各9克,大枣(切)12枚、炙甘草6克。水煎服,吃完后再喝点热粥,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微出汗)为好,一般1付即可见效。正如方歌中所说: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医生提醒,为防止空调病发生,进空调房前应先把汗擦掉,在半阴半凉的地方待一下再进入。

预防空调病顺口溜

多通风来多喝水,

空调不要直接吹,

保持卫生衣要备,

加强锻炼粥养胃,

温水洗浴把寒退。

从气数图看传经伤寒正治之方法


从气数图看传经伤寒正治之方法仲景之伤寒是外感病之总称,借伤寒之名为外感病立法,其中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病和温病以及传经伤寒都在范围之中。对于杂病则以六病谋篇以示相体辨病,平脉辨证之例。天之六气无岁不有,然其六气之伤人,惟冬月伤寒有传经之证,即仲景所云的“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除冬月伤寒外之余五气(包括寒)则但有干移合并而已,并无传经一说。所以传经伤寒乃是伤寒中之一病耳,学者当明于此。仲景云:“凡伤于寒(冬月伤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从气数图可以明显看出传经伤寒和两感于寒的传变路线和仲景对此病的正治之方法。传经伤寒,其始起于太阳8/4,一日太阳8/4,二日阳明6/2,三日少阳4/9,四日太阴2/7,五日少阴9/5,六日厥阴7/3,日传一经,六日六经,计日不爽,经尽而复出之阳,则病解而自愈。伤寒传经在太阳8/4,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传阳明6/2,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酒洗)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传少阳4/9,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劈)大黄二两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传太阴2/7,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茯苓四两白术三两厚朴四两石膏半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传少阴9/5,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细辛二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传厥阴7/3,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桂枝当归汤方桂枝二两当归三两半夏一升芍药三两黄柏二两甘草二两(炙)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三服。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治列后条。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8/4受之,即与少阴5/1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大青龙加附子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劈)石膏如鸡子大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二日阳明6/2受之,即与太阴2/7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大黄四两石膏一斤茯苓三两白术四两枳实三两甘草三两(炙)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温分三服。三日少阳4/9受之,即与厥阴7/3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当归附子汤方当归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人参三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以上皆传经变病,多不可治,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而死矣。所谓两感于寒不免于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用三红汤来治贫血


“三红汤”由红枣7枚、红豆50克、花生红衣适量组成。三味共同熬汤,连汤共食之,可治一般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

三红汤能防治贫血,与方中三种食品均能健脾生血(你可知道:吃饭先喝汤,等于开药方)有关。中医认为,大枣补脾益气,能使气血生化充足,改善血虚萎黄症状。民间常用大枣煮粥、炖鸡,治疗久病体虚引起的贫血症。花生衣能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增加血小板的含量和改善血小板的质量,同时还能促进骨髓造血机能。所以花生衣既治出血又对出血引起的贫血有效。红豆(即赤小豆),有利尿、消肿、健脾作用。研究发现,红豆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尤其是含铁质、维生素B12,有补血和促进血液循环功能。女性经期失血多出现头晕眼花、面容苍白等,常喝加红糖的热红豆汤,能补血且改善贫血症状。

90%的贫血属于缺铁性贫血,食疗(痔疮食疗方)比药物治疗贫血更安全且有效。以上三味合用,能增强补血作用。

《伤寒论》与《铁板神数》同源而异流


常言道:“医生治病不治命”,病乃先天,医乃后天,命乃先天,运乃后天。河图先天生成,洛书后天变化,任何事物都是先有生成,然后才有变化,人乃万物之中最贵者,岂能脱离自然生成变化之道。古之圣人深探宇宙本源和万物生成变化之妙,建立了用河洛八卦阴阳五行干支之数而表示的一套符号和信息系统,以穷理尽微,经世解惑,其实它是我们传统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精英,不明这套符号与信息系统,就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无法把握传统智慧的功能。张仲景《伤寒论》是专为病而设,邵康节《铁板数》是专为命而立,两者同源而异流,皆祖于“道术之原,圣王之粹”的数,此数就是河洛八卦干支之数。《伤寒论》共有条文396条,《铁板数》共有条文12000条,何故?河图数55加洛书数45合100之总数,气数图男8女7共11期,以合99数,在仲景时代,以人生天地100年为生命极限,所以《伤寒论》共有条文396条以论病,《铁板数》以河洛八卦和天干地支之数而论命,地支十二,一支管一运,一运主十年,合一百二十岁为生命之极限,与河洛总数100相乘得12000数,故有12000条条文。先推理后归纳是两者的共同之处,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的结晶。《伤寒论》条文与《铁板数》条文都于同一符号和信息系统的数术之学。邵子《铁板数》这一符号系统是推算一生的秘中之秘,至今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同理《伤寒论》的这一符号系统何尝不是如此。《伤寒论》方遵而用之治病,效如桴鼓,《铁板数》遵而用之推命,毫发不爽。因为它们所依据的都是大道至简的河洛八卦五行干支象数学说。今人对此不理解,是因为你没有涉猎这一神秘的数术领域,不得其真传罢了。《铁板数》有书无诀,则望门兴叹,《伤寒论》有方无术,则不得其旨。只有回头深究数术之学,再来研读《伤寒论》则诸多疑难尽释,望学者深思之。《伤寒论》与《铁板数》结合乃医者之最高境界,不知命何以看病?我朋友之母患晚期胃癌,求诊于余,余推其命知寿数已尽,告其药已无功,只能缓解疼痛,朋友为尽孝子之心,倾其家资,委付于医,耗资十万,到头来人财两空。现实中这样的事还少吗?张仲景精通数术命学,能知人生死。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载“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于畏恶,(仲景)治之而愈,(仲景)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于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此医事记载就是最好的明证。仲景“后九年”之说,观其气数图就可明白。

治伤寒的白虎汤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