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喝酒养生 > 导航 > 不科学的养生方法

不科学的养生方法

2019-10-12

睡前喝酒催眠不科学

喝酒养生。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随着时间的失衡,养生这个话题走入大众视野,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积极而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睡前喝酒催眠不科学”,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导读:饮酒治疗失眠很不科学。酒精进入人体后,先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随着酒精中毒程度的升高,又会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而昏昏欲睡。这是中枢神经受损害的一种表现,对人有害无益。


睡前饮酒不能促进睡眠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的商业心理学教授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魁北克省的失眠者相对治疗失眠的药物来说,他们更情愿用三倍于药物治疗的钱去购买酒类,来作为他们的催剂。 用于一般治疗的安眠药物只要几美分,参加实验的教授说,即使是著名品牌的安眠药也要比喝上两口便宜得多。

更重要的是,酒精不能帮你入睡。恰恰相反,它实际上会加重失眠症状。对大多数人来说,晚餐喝杯红酒并不是睡个好觉的折衷办法,而睡前喝上三四口酒的习惯却是让你在午夜时分醒来的主要原因。

长期饮酒会抑制深度睡眠,学者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优质睡眠(指深度睡眠)才可以让身心得到休息,并使你第二天醒过来的时候精神百倍。与之相反的是,大部分进入市场的新型安眠药物则不会导致睡眠中断。这些药物可以诱导你进入七八个小时的不间断睡眠,但使用时间不应超过7至10天,否则可能会有副作用。专家认为,有轻微睡眠问题的人应该尽量不去使用药物,而应尝试在每天同一时段起床,同时将晚上上床的时间规律化,而这并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


中医建议睡前还是少饮酒

中医认为,人体生理节律,顺应昼夜阴阳变化才能不得病。白天属阳、夜间属阴,而酒属阳温热。人入睡时应以静为主,不仅要外静,更需要内静。睡前喝酒,会伤阴助阳,阳盛则阴不安,不仅影响胃肠消化,还能影响睡眠质量,使人休息不好,导致精神不振,久而久之,对人体会造成诸多危害。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睡前饮酒,酒中的很多有害物质(如甲醇乙醇经体内氧化后会变成甲醛和乙醛,这些都是致癌物质),易在体内积存,毒害身体。而白天饮酒,由于人体新陈代谢速度较快,这些有害物质易排出体外,对心、肝、脑的伤害相对也少。

晚饭后至睡前,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消化吸收,腹内食物已经很少,如饮酒基本上属于空腹饮酒。几分钟后,酒精就会被吸收入血,血液中酒精含量高,强烈刺激血管内壁,会使血压升高,喝得越多,血压越高。这会使已经硬化了的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溢血。

因此,患有失眠症的人,不应睡前喝酒催眠,应寻找病因,对症治疗。

ys630.COm精选阅读

中医养生“春捂秋冻”不科学


其实,对于春捂秋冻科学性问题的认识,我经过了先肯定后否定的过程。

这是因为,春秋季中,自然界(主要是北方)气温分别迅速上升和下降,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特别是平房、高楼底层),升降温速度慢于室外,因而室内外温差的符号春秋季中便正好相反的缘故。例如春季白天,从热流满身的阳光下走进阴冷的室内,如不披衣春捂(或者室内过早脱冬衣),老年体弱者就很易受凉生病。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它对秋冻解释存在问题,而且更主要的问题是“春捂秋冻”提法本身不科学。例如春捂,它实际上只是特定情况下,即室内的一种养生方法。比如,谁会在室外大太阳下春捂呢?白天出门甚至还要脱衣才能避免出汗。

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春捂秋冻不易操作,一旦不当,有时还会引起严重后果。据《科技日报》今年2月20日报道,80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肺炎最初大多是受凉引发感冒引起的。所以2003年春,北京“非典(肺炎)”期间,预防措施中,不论是政府公告还是高级专家,也都不提春捂秋冻,而是“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

因此,报刊书籍中对“春捂秋冻”一直颇多争论,常有“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应“因人制宜”;甚至说“春捂秋冻,没病找病”,原因就在于此。

我于是怀疑它的出处。结果发现我国最大的《汉语大辞典》、《辞海》和《辞源》等均未收录这个辞条。在国家图书馆藏89本我国各类成语辞典和查阅到的约30本俗语、惯用语、熟语和名言警句等辞典中,只见4本收录了这个辞条。且其所引出处也均非古代医书,乃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和李建彤的《刘志丹》等文学作品。此外,还找到一些可能更早的、也许是“春捂秋冻”来源的类似民谚,如“春暖秋冻,到老不生病”、“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等。

春捂秋冻以及这些民谚的来源,我认为,很可能是从元代养生家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中“衣服不可急加急减”引申出来的。书中说,春天“天气寒暄(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冬季则有“寒极方可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即已”。这实际上正证明了它是特定条件下的养生方法。否则,室外气温变化急剧,年轻人也不能一件一件脱穿!何况,现代人出差旅行常天南海北,频繁出入空调暖气房间,又怎样“春捂秋冻”呢?还要指出的是,从上引申出的秋冻则纯是误解,因为“无寒即已”就是不能冻。

其实,古医书中早已指明老人、体弱者正确的四季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故阴阳四时(季)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所以,“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后来,许多古人还作了精辟的具体化。例如,“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晋李之彦);甚至“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而且还特别指出,不可以“只是微寒微热而强耐”。总结起来就是,顺四时不捂不冻,适寒暑急脱急着。这多么易懂易做!其实,真理就应该是最简单的。

而且,“春捂秋冻”只说春秋两季,而我国四季都会有较强冷暖空气南下北上(室内外温差符号也可发生变化),因此确实也只有“急脱急着”才是老人、体弱者养生的万全之策。

中医“晚吃姜赛砒霜”不科学


沧州谢先生:我是退休人员,听说经常吃大蒜有很多好处,可我一生吃大蒜,即使少量也上火,同时口气难闻。所以我就经常少量吃熟大蒜。但我不知道这样是否正确,对身体有什么利弊?每天吃多少合适?另外,我还经常吃生姜驱潮湿,现在听说晚餐不宜吃生姜,晚吃姜赛砒霜,不知道这种说法有无道理?每天吃多少为宜?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种说法又怎么解释?

河北省中医院肝胆内科副主任医师杨玉新:大蒜性味辛、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解毒、健胃、杀虫的功效,中医临床上用之解鱼蟹中毒,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积滞胀满,尤能消化肉食,大蒜以醋浸二三年,食至数瓣,用于心腹冷痛,虚汗泄痢,还可用于钩虫病、蛲虫病及阿米巴痢疾。

所以常吃大蒜无论生熟对身体都有利,但是吃蒜不宜空腹,生食不宜过多,可佐餐进食。

生姜性味辛温,入脾胃肺经,功能发表散寒、健脾、止呕、解毒,因其性辛温,阴虚内热体质或有血热出血者忌服。现代研究:生姜对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至于晚吃姜赛砒霜尚无权威报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句民谚,有一定道理,中医学认为冬天阳气内敛,易于生内热,而萝卜辛甘凉,有行气的作用,故萝卜能行气通便,祛除体内的郁热,预防上火;夏天阳气发越于外,人多喜食生冷,且气候多潮湿,中阳容易受损,生姜性辛温,能温中阳,除湿,故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

不科学的六大饮食习惯


①芹菜吃茎不吃叶。

芹菜叶子中维生素B1的含量是茎的17倍,维生素C的含量是茎的13倍,蛋白质的含量是茎的11倍,钙的含量是茎的2倍只吃芹菜茎不吃芹菜叶不合算。

②黄瓜拌菜倒掉汁。

用黄瓜拌凉菜时,人们总喜欢先用盐腌一下,使其汁浸出,而后再食用。殊不知黄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约占总量的80%以上,将浸出的汁倒掉,是最大的浪费。

③茄子吃肉不留皮。

茄子皮中维生素PP的含量最高。维生素PP能增强人体细菌间的黏着力,保持微血管的坚韧性,防止其破裂。经常食用,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咯血、皮肤紫斑症有较好的疗效。

④葡萄酒兑雪碧。

有人将雪碧和葡萄酒兑在一起喝,这种喝法破坏了葡萄酒的原味,实在可惜。

⑤饮酒后喝浓茶。

有人认为饮酒后喝浓茶可以解酒,其实并非如此。酒后喝茶不但不能解酒,还会造成对肾脏的损害,茶碱还能抑制小肠对铁的吸收。

⑥蔬菜汁比蔬菜好。

随着榨汁机的普及,饮菜汁开始盛行起来。由于菜汁去除了蔬菜的纤维组织,因而失去了纤维素应起的作用。如果胃肠不好的孩子光喝菜汁,久而久之就会对消化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另外,菜汁在加工过程中有空气混入,空气中的氧能促使蔬菜的营养成分发生氧化,导致营养价值降低。

“不科学的玄学” 留日学生求“变革”


余云岫现象留日学生群体成消灭中医急先锋

尽管如此,经过1929年的争论,在国外学习西医进而主持国内医政的留学生群体对中医的激烈态度,从此广为人知。其中余岩最激烈坚决,以至于后世中医界常将那些废止中医的激烈言行统统称作余云岫现象。余岩,字云岫,1905年公费赴日留学,1908年入大阪医科大学习医,1911年一度回国,两年后再次负笈日本并于1916年毕业回国。他曾担任中华民国医药会上海分会会长、国民政府内政部卫生专门委员会委员等要职,在医政两界颇有影响。余氏在归国次年(1917年),就写了一本全面批判中医的著作《灵素商兑》,将中医归为占星术、巫术与不科学的玄学一流,而完全将中医的临床效果视作偶然的巧合,高呼坚决消灭中医。

中国近现代史上,留学生一直是要求变革的重要力量,而留日学生往往态度和手段最激烈,不光在中医问题上如此。鲁迅留学日本并于1904年开始学习西医,对中医则一直持刻薄批评的态度。他著名的论断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更是广为人知。实际上,留日学生对中医的激烈态度,很大程度上是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气象所刺激。中医6世纪传入日本,称作汉方,占据日本医疗主流一千多年,到19世纪中期与西医体系发生严重冲突,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将废止汉方作为全盘西化的一颗重要棋子,除了大力举办西医学校和医院,派学生出国学习之外,还立法规定医生执业考试以西医体系为标准,由于官方的汉方学校被废止,釜底抽薪的政策只需等少数被特许执业的汉方医生老死就收全功。鲁迅曾经说过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果不其然,1929年通过的《规定旧医登记案》,其旨趣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策的旨趣几乎完全相同。

以西方医政为榜样,废止中医得到政界高官呼应

而当年在医政两界呼应余岩的,又是何许人物?1929年的全国卫生会议上,共有卫生委员17人与会,其中13人曾出国留学:7人留学美国,包括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在内,全部出自哈佛、耶鲁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三校,另有3人毕业于日本,2人毕业于法国的,1人毕业于英国。此外,曾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的汪大燮是1907年回国的留日学生,任内制定学制,仿效日本《壬子癸丑学制》,将中医排除在医学教育体系之外;一向身居高位又反对中医的汪精卫,是1903年赴日的留学生。学习西医出身的留学生回国后主持医政,对国内医疗体制、医学教育和资源分配的设计,无不以西方国家的医政为榜样,以西方现代医学精神为导向,这对中医在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睡前喝酒有哪些危害?


睡前饮酒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重度的失眠患者,他们中有的几天几夜都不合眼,这些人中,不乏有饮酒助眠的习惯,在睡前适量的饮酒,希望通过酒精来辅助自己尽快的进入梦乡,摆脱失眠的折磨与困扰。表面上,有的人在喝了一定量的酒后,比不喝酒更容易入睡,这是因为酒精的刺激暂时的抑制了我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是非生理性、被动的入睡,甚至可以说是半昏迷、半麻醉状态,其大脑并未真正得到休息,甚至因酒精的刺激比不睡时还要活跃,也因此导致不少人第二天起床后头昏脑涨,浑身不适。因此,靠睡前饮酒解除失眠困扰并不可取,长期大量饮酒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失眠。

睡前饮酒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饮酒特别是大量饮用高度的、劣质的白酒会严重损害人体的消化系统,特别是严重损害人体的肝脏,这是因为大约95%的酒精要通过人体的肝脏来分解,特别是睡前饮酒对人体的肝细胞破坏性更大,这是因为夜晚饮酒后倒头就睡的人,由于静卧时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明显减缓,肝脏解毒的功能也较平日里明显的减弱,会导致酒精中各种有害物质的严重积蓄,常会引发脂肪肝、酒精肝,甚至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此外,睡前有饮酒习惯的人,在饮用大量的高度酒后倒头就睡,酒精会对人体的胃粘膜进行整夜的刺激,引起消化道粘膜充血、水肿,可能引发饮酒者发生出血性胃炎,甚至诱发胃出血或胃穿孔。

睡前饮酒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睡前饮酒常常会导致人体出现呼吸暂停、中断现象,而不饮酒的人出现呼吸暂停现象极少,如果呼吸暂停次数发生的过于频繁密集,会造成人体血压急促升高,引起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心衰、心脏破裂而猝死。此外,睡前饮酒的人,身体血液中酒精含量严重超标,会严重刺激血管内边,导致血压升高,倒头就睡,容易造成心跳加快,颅压过高,导致脑部血管破裂,发生脑溢血。

睡前喝酒催眠不科学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