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保健中药材有哪些 > 导航 > 女性凉血的食物有哪些

辛凉解表的中药有哪些

养生保健中药材有哪些。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养生关系着每一个的生活质量。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中医养生方面的误区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辛凉解表的中药有哪些”,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读:辛凉解表的中药有哪些?辛凉解表药是指用性味辛凉的药物发散风热,解除表证的治法。那么辛凉解表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辛凉解表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辛凉解表的中药有哪些

辛凉解表药通常药性辛凉。辛可散风,凉能祛热,因此有发散风热的功效。部分药物除发散风热,还能清头目,利咽喉,透疹等作用。常用辛凉解表药有薄荷,蝉蜕,柴胡,桑叶,菊花,浮萍,木贼等。

1、薄荷

薄荷,中药名,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常用,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与川芎、石膏、白芷常用,用于风热上攻,头晕目眩;与柴胡、白芍、当归等常用,用于肝郁气滞。

2、蝉蜕

蝉蜕,中药名。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小儿夜啼不安。

与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可用于风热火毒上攻之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等症;与荆芥、防风、苦参等同用,可用于风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等症;与菊花、白蒺藜、决明子、车前子等同用,可用于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等症;与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等同用,可用于破伤风证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等症。

3、柴胡

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柴胡其性升散,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4、桑叶

桑叶,中药名,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

与菊花、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可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发热、咽痒、咳嗽等症;与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粘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症;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同用,可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等症。

5、菊花

菊花,中药名。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用。

辛凉解表的中药,下面继续为你介绍,一起来看看。

6、浮萍

浮萍,中药名。为浮萍科植物紫萍的干燥全草。6~9月采收,洗净,除去杂质,晒干。其辛,寒。有宣散风热,透疹,利尿之功效。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尿少。

7、木贼

木贼,中药名,多年生常绿草本。味甘、苦,性平。归肺、肝、胆经。其具有疏风散热,解肌,退翳等功效,常用于目生云翳,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血痢,脱肝,疟疾,喉痛,痈肿等。气血虚者慎服。

8、牛蒡子

牛蒡子,中药名,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牛蒡子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9、葛根

葛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甘、辛,凉。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常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虚寒者忌用,胃寒呕吐者慎用。

10、蔓荆子

蔓荆子,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其主要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处关节。常用于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

以上就是一些辛凉解表的中药,供大家参考。

扩展阅读

辛温解表的中药有哪些


导读:辛温解表的中药有哪些?辛温解表药是指用性味辛温的药物发散风寒,解除表证的治法。那么辛温解表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辛温解表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辛温解表的中药有哪些

中药辛温解表药一般药性辛温。辛可散风,温能祛寒,因此有发散风寒的功效。部分药物还同时兼具有平喘,利水,透疹,止疼等作用功效。辛温解表的中药有麻黄,细辛,香薷,防风,羌活,白芷等。

1、麻黄

麻黄,为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本品辛散质轻,苦泄温通,重在宣肺,药力较强。入肺与胱经,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利水消肿。

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2、细辛

细辛,属马兜铃目,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等功效。常用于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等。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3、香薷

香薷,中药名。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直立草本,密集的须根。香薷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4、防风

防风,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防风的根可生用。味辛、甘,性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

5、羌活

羌活,中药名。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茎粗壮,伸长呈竹节状。其性温,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该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亏血虚者慎用;阴虚头痛者慎用;血虚痹痛忌服。

6、白芷

白芷,中药名。以根入药,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亦可作香料。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7、桂枝

桂枝,中药名。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与白芍等同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桂枝辛温助热,易动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辛温解表的中药,下面继续为你推荐,一起来看看。

8、紫苏

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叶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行气宽中紫苏叶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

用于感冒风寒:紫苏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9、生姜

生姜,中药名。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姜的根茎(干姜)、栓皮(姜皮)、叶(姜叶)均可入药。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生姜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10、辛夷

辛夷,中药名。又名木兰、紫玉兰,为中国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云南、福建、湖北、四川等地。发散风寒,通鼻窍。主治风寒感冒,鼻塞,鼻渊。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以上就是一些辛温解表的中药,供大家参考。

辛温解表中成药


感冒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身体抵抗力差,每年都会有一两次感冒;有的人身体比较强壮,可能一两年才会有一次感冒,所以提高自免疫力是很重要的。感冒分为风寒和风热,风寒感冒发生时最好服用一些辛温解表中成药。不过,感冒最需要做的就是休息多喝水。

中医学认为,感冒病因是在冷热失常的情况下发病,所以冷热无常的冬春两季最容易发病,得感冒的人数也最多。气候突冷、突热是外因,其内因是体质虚弱,不能适应外界冷热变化而引发感冒。这是外邪乘虚而入发生疾病,外邪从口腔、鼻腔、皮毛入侵犯于肺卫,致使气卫郁结而造成鼻塞、畏冷、发热等表现。又因外因不同,其临床表现(症状)也各不相同。

为此,中医按表证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湿感冒和暑湿感冒四大类型。各种类型的感冒应用的中成药也不相同。

一般讲风寒感冒应用辛温解表剂,风热感冒应用辛凉解表剂,风湿感冒应用解表胜湿剂,暑湿感冒应用祛暑解表剂,体虚感冒应用扶正解表剂,需分别进行辨证施治。

辛温解表药由辛温解表的中药组成。常用的辛温解表中药有:防风、荆芥、紫苏、麻黄、桂枝、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藁本等,具有发汗、祛风、散寒等功效。该类解表药可用于风寒感冒,适用于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或润白、脉浮等风寒感冒表证。

辛温解表的中成药有风寒感冒冲剂、荆防颗粒、表实感冒颗粒、表虚感冒颗粒、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伤风停胶囊、感冒软胶囊、桂枝合剂、都梁软胶囊、感冒疏风丸等。它们虽然组方各不相同,剂型不同,但功效相同,均可应用于风寒感冒患者的治疗。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病症选用合适的剂型和品种服用,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辛温解表的紫苏酒


感冒我们都会得,一不小心着凉了就会生病了。然而,感冒也有很多种类,治疗的时候要对症下药才行。这里小编介绍的紫苏酒的功效是治疗风寒型感冒的,对于此疾病的病症,大家应该都熟悉。来看紫苏酒的用法!

来源

经验方。

配方

紫苏叶50g,生姜100g,红糖50g。

制法

紫苏叶碾粗粉,用纱布袋盛装,扎口,倒入黄酒300ml,先浸泡10分钟,后加热煮沸后转小火煮5~10分钟,熄火,去药袋。生姜拍碎,捣烂绞汁,滴入药酒中,加红糖搅拌,待溶化后即成。

用法

温饮。每次30~50ml,每日2~3次。饮后卧床盖被休息,见微微汗出则效佳。

功效

辛温解表。

主治

风寒型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

宜忌

风热型感冒不宜用。

附记

紫苏叶辛温,有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的功效,所以风寒感冒后伴有脘腹饱胀不适者用之尤宜。配伍生姜、红糖,发汗解表作用更好。若血糖高者不加红糖。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病症,主治酒剂,可以借酒温通行血之力,使药力迅速布达全身,有利于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风寒型感冒

感冒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发热等为特征,四时皆有。病情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或时行感冒。中医辨证可分为风寒、风热、暑湿三种类型。

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头痛身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特点,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

这种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是增加体表温度(中医称辛温解表),有很多方法,包括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等等。可选用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冲剂、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午时茶颗粒等药物治疗。若病人兼有内热便秘的症状,可服用防风通圣丸治疗。

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药物。风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汤,伤寒论首方,也称和剂之王(麻黄汤也主治风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

结语:有关紫苏酒的功效和用法等问题,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紫苏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紫苏酒能治疗风寒型感冒,而且风热型的感冒还不能食用。大家有需要的可以试试,前提是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感冒类型才行!

辛温解表的白芷藁本酒


一不小心感染风寒发烧了怎么办?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拿些药服用下就会好了。这里小编介绍另外一个方法给不喜欢吃药的朋友,喝白芷藁本酒。白芷藁本酒的功效是辛温解表祛风止痛的,对治疗风寒有辅助作用。来看白芷藁本酒的用法!

配方

白芷15g,藁本15g,川芎15g,羌活15g。

制法

上药打碎成粗粉,白纱布口袋装,扎口,用米酒500ml浸泡10分钟,加热煮沸后转小火再煮5~10分钟,熄火,待凉后将药袋压榨取汁与药酒合并,即成。

用法

温服。每次30ml,每日3次。

功效

辛温解表,祛风止痛。

主治

外感风寒,头痛身疼。

宜忌

外感风热,咽喉肿痛者不宜用。

附记

白芷、藁本、羌活均为辛温解表药,且有较好的祛风止痛功效,善治外感头痛。其中白芷善治阳明经前额部头痛,藁本善治厥阴经巅顶头痛,羌活善治膀胱经后枕部头痛,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善治各种性质的头痛。四药配伍合用,祛风止痛之力倍增,故尤宜用于外感头痛较著者。

风寒

风寒为中医的病因学术语,指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机体感受风寒后,临床表现可见有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治疗以祛风散寒为大法,可采用中药内服或非药物疗法,效果明显。

病因

风邪为百病之长,为外邪致病的主因,易与他邪相合,不同的季节,每与时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不同证候,如秋冬寒冷之季,或夏季空调温度过低,造成风与寒合,机体卫外不固,形成外感风寒证,寒性收引,凝滞,易闭塞皮毛,邪郁于肺卫,肺失宣降,卫阳失于温煦,而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如风寒束表,可见发热轻、恶寒重、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头痛、周身酸痛、恶风、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如风寒袭肺,还可见咳嗽、恶风、鼻塞流涕、咽痒不适等症状。

预防

1.感冒流行季节,生活上应慎起居、适寒温,注意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地所,以免感染。同时每天可多食用维生素C含量多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以预防感冒。

2.天气寒冷的季节,坚持每晚入睡前热水浴足20分钟左右,以温通气血,提高抗病能力。

3.外感风寒初起时,可趁热服用生姜红糖汤,具体做法是生姜、葱自连根,红糖适量。把前两味水煎,过滤去渣,加入红糖,趁热1次服下。也可趁热食白粥一碗,加葱白四段、姜丝少许,多喝开水,最好能发点汗以助祛风散寒解表。同时要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鸡鸭等肥甘厚味。

4.如家里或单位有人感冒,最好要保持房间的空气通风良好,也可用食醋10~20毫升,加热后在房间熏蒸,作空气消毒,以预防感染。

结语:有关白芷藁本酒的功效和用法等问题,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白芷藁本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很多人遇到风寒、感冒发烧的情况,都会买些药吃一下就好了。喜欢喝酒的人不防喝些白芷藁本酒,既能治病还能解酒瘾,效果不错的。

凉血的中药有哪些


 一些中药的治疗方法,会比西药更有效一些,对于内分泌的调节,去除我们内脏的火气,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最重要的是他对我们的身体没有过多的副作用,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凉血的中药有哪些?

 1、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

 2、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捣碎煎服。

 3、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物有显著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用量:一般为3--9克。

 4、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鲜者15--40克。

 以上就是凉血的中药,决明子地骨皮等等,这些中药都可以在中药店买到,根据以上的方法,如果你出现了以上的病症,可以采用以上的中药,用法和用量都已经给出了科学的用药数值。过多或者过少的使用都没有很明确的效果,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凉性中药有哪些


喝中药对于人们来说是很依赖的治疗疾病方式,很多疾病虽然比较顽固,但通过中药的调理也会得到良好的改善。不过,中药也分种类,有凉性的也有热性的,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来对症下药,但是凉性中药有哪些呢?不同的药物治疗的疾病种类也各不相同,凉性药比如大黄、黄连等对于解毒有很好的作用。

黄柏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大黄

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黄连

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基徨,坚纸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叶柄长5-12cm。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黄芩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金银花

金银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抗炎、补虚疗风的功效,主治胀满下疾、温病发热,热毒痈疡和肿瘤等症。其对于头昏头晕、口干作渴、多汗烦闷、肠炎、菌痢、麻疹、肺炎、乙脑、流脑、急性乳腺炎、败血症、阑尾炎、皮肤感染、痈疽疔疮、丹毒、腮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病症均有一定疗效。

知母

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寒水石

用于热病烦渴,丹毒烫伤。与石膏、滑石等同用,可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者。脾胃虚寒者慎服。

凉血止血的中药有哪些


导读:凉血止血的中药有哪些?能够止血的中药有很多,那么凉血止血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凉血止血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凉血止血的中药有哪些

凉血止血药性寒凉,而入血分。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凉血止血药原则上不宜于虚寒性出血证,凉血止血药主要包括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蹄等。

1、小蓟

小蓟,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1)金疮出血不止:小蓟苗捣烂涂之。(孟诜《食疗本草》)

(2)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盏,分二服,一日服尽。(《圣济总录》)

2、大蓟

大蓟,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1)心热吐血口干: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2)舌硬出血不止: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普济方》)

(3)崩中下血:大、小蓟根一升,酒一斗,渍五宿,任饮。亦可酒煎服,或生捣汁。温服。(《千金方》)

3、地榆

地榆,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1)男女吐血:地榆三两。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圣惠方》)

(2)结阴(即便血)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服五钱,水三盏,入缩砂仁七枚,煎一盏半,分二服。(《宣明方》)

(3)虎犬咬伤:地榆煮汁饮,并为末敷之。亦可为末,白汤服,日三。忌酒。(《梅师方》)

(4)代指肿痛(十指肿痛的一种病证):地榆煮汁渍之,半日愈。(《千金翼》)

4、槐花

槐花,中药名,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即使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1)衄血不止:槐花、乌贼鱼骨等分,半生半炒为末,吹之。(《普济方》)

(2)吐血不止:槐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研匀,糯米饮下三钱。(《普济方》)

(3)小便尿血: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淡豉汤下,立效。(《箧中秘宝方》)

(4)脏毒下血:新槐花炒研,酒服三钱,日三服。或用槐白皮煎汤服。(《普济方》)

(5)妇人漏血不止:槐花烧存性,研。每服二、三钱,食前温酒下。(《圣惠方》)

(6)下血血崩:槐花一两,棕灰五钱,盐一钱,水三钟,煎减半服。(《摘玄方》)

5、侧柏叶

侧柏叶,中药名,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枝梢和叶。多在夏、秋二季采收,阴干。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热咳嗽,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1)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咽干口燥,舌绛脉数:生地黄、生侧柏叶、生艾叶、生荷叶。(《妇人良方》四生丸)

(2)治吐血不止: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柏叶汤)

凉血止血的中药,下面继续为你推荐,一起来看看。

6、白茅根

白茅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和膜质叶鞘,捆成小把。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1)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

(2)小便出血:茅根煎汤,频饮为佳。(《谈野翁方》)

7、苎麻根

苎麻根,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苎麻的根。冬春季采挖,洗净,晒干。具有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麻疹高热,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孕妇腹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外用治跌打损伤。

(1)五种淋疾:苎麻根两茎,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半碗,顿服即通,大妙。(《斗门方》)

(2)肛门肿痛:生苎根捣烂,坐之良。(《濒湖集简方》)

(3)脱肛不收:苎根捣烂,煎汤熏洗之。(《圣惠方》)

(4)五色丹毒:苎根煮浓汁,日三浴之。(《外台秘要》)

8、羊蹄

羊蹄,中药名,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根。具有清热解毒,止血,通便,杀虫之功效。常用于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肝炎,肛门周围炎,大便秘结;外用治外痔,急性乳腺炎,黄水疮,疖肿,皮癣。本品有小毒,内服须谨慎。

(1)赤白痢证及年久便血:羊蹄草和猪精肉煎汤服之。(《岭南采药录》)

(2)肠风下血:败毒菜根(洗切),用连皮老姜各半盏,同炒赤,以无灰酒淬之,碗盖少顷,去滓,任意饮。(《永类方》)

以上就是一些凉血止血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清热凉血的中药有哪些


导读:清热凉血的中药有哪些?清热凉血药主要治疗湿热毒瘀蕴结证,常见病症便秘、痤疮、皮炎、湿疹等。那么清热凉血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清热凉血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清热凉血的中药有哪些

本类药物可通过其清热作用而达到凉血的目的。清热凉血药多甘苦咸寒,清热凉血药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功效,部分药物既能够清热凉血,又可以滋养阴液,亦可用于阴虚内热的病证,清热凉血药主要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等。

1、生地黄

生地黄,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多年生直立草本。喜温和气候及阳光充足之地,怕积水,为清热凉血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的功效。

清热凉血。该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该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2、玄参

玄参,中药名,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味甘、苦、咸,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主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3、丹皮

丹皮,又名牡丹皮,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生用或炒用。主治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现代研究,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

4、赤芍

赤芍是着名野生地道中药材,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苦,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

与生地黄、大黄、白茅根等同用,可用于血热吐衄;与金银花、天花粉、乳香等同用,可用于热毒壅盛,痈肿疮疡;与当归、川芎、延胡索等同用,可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症瘕腹痛等症。

5、紫草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性味甘、咸,寒。归心、肝经。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功能。故对血热毒盛,麻疹、斑疹透发不畅等症,可与蝉衣、牛蒡子、连翘、荆芥等配伍应用;如疹出而色甚深,呈紫暗色而不红活者,这也是血热毒盛的症候,须以凉血解毒药如丹皮、赤芍、银花、连窍等同用。该品预防麻疹,可减轻麻疹症状或减少麻疹发病率。

6、水牛角

水牛角,中药名。是中药犀角的代用品,功能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痈疽肿毒。孕妇、中虚胃寒者慎服。大量服用,常有上腹部不适,恶心,腹胀,食欲不振等反应。

以上就是一些清热凉血的中药,供大家参考。

凉血止血的中药有哪些?


在有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到身体里面发燥,这种感觉非常不舒服,而且人的情绪也会变得异常,比如火气就会变得很大,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发脾气,这可能是身体出现了血热的情况,甚至可能出现了严重的血热症,这时候一定要及时治疗,比如可以吃一些凉血止血的中药。

凉血止血的中药有哪些?

1、小蓟

小蓟,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1)金疮出血不止:小蓟苗捣烂涂之。(孟诜《食疗本草》)

(2)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盏,分二服,一日服尽。(《圣济总录》)

2、大蓟

大蓟,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1)心热吐血口干: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2)舌硬出血不止: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普济方》)

(3)崩中下血:大、小蓟根一升,酒一斗,渍五宿,任饮。亦可酒煎服,或生捣汁。温服。(《千金方》)

3、地榆

地榆,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1)男女吐血:地榆三两。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圣惠方》)

(2)结阴(即便血)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服五钱,水三盏,入缩砂仁七枚,煎一盏半,分二服。(《宣明方》)

(3)虎犬咬伤:地榆煮汁饮,并为末敷之。亦可为末,白汤服,日三。忌酒。(《梅师方》)

(4)代指肿痛(十指肿痛的一种病证):地榆煮汁渍之,半日愈。(《千金翼》)

4、槐花

槐花,中药名,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即使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1)衄血不止:槐花、乌贼鱼骨等分,半生半炒为末,吹之。(《普济方》)

(2)吐血不止:槐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研匀,糯米饮下三钱。(《普济方》)

(3)小便尿血: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淡豉汤下,立效。(《箧中秘宝方》)

(4)脏毒下血:新槐花炒研,酒服三钱,日三服。或用槐白皮煎汤服。(《普济方》)

(5)妇人漏血不止:槐花烧存性,研。每服二、三钱,食前温酒下。(《圣惠方》)

(6)下血血崩:槐花一两,棕灰五钱,盐一钱,水三钟,煎减半服。(《摘玄方》)

5、侧柏叶

侧柏叶,中药名,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枝梢和叶。多在夏、秋二季采收,阴干。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热咳嗽,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1)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咽干口燥,舌绛脉数:生地黄、生侧柏叶、生艾叶、生荷叶。(《妇人良方》四生丸)

(2)治吐血不止: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柏叶汤)

凉血止血的中药,下面继续为推荐,一起来看看。

6、白茅根

白茅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和膜质叶鞘,捆成小把。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1)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

(2)小便出血:茅根煎汤,频饮为佳。(《谈野翁方》)

7、苎麻根

苎麻根,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苎麻的根。冬春季采挖,洗净,晒干。具有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麻疹高热,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孕妇腹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外用治跌打损伤。

(1)五种淋疾:苎麻根两茎,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半碗,顿服即通,大妙。(《斗门方》)

(2)肛门肿痛:生苎根捣烂,坐之良。(《濒湖集简方》)

(3)脱肛不收:苎根捣烂,煎汤熏洗之。(《圣惠方》)

(4)五色丹毒:苎根煮浓汁,日三浴之。(《外台秘要》)

8、羊蹄

羊蹄,中药名,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根。具有清热解毒,止血,通便,杀虫之功效。常用于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肝炎,肛门周围炎,大便秘结;外用治外痔,急性乳腺炎,黄水疮,疖肿,皮癣。本品有小毒,内服须谨慎。

常见的解表药材有哪些?


自古以来中医、中药材,都非常神奇,众所周知,中药材治病不伤身,而且效果显著不易复发;如此神奇的中药材,还有很多朋友不知的一面,如一些常见的解表药材;那究竟生活中常见的解表药材都有哪些呢?不清楚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凡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解表药主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兼有表证者。

根据解表药药性及临床应用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①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 ②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发汗作用比较缓和,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

解表药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疗效。

常见解表药材:

浮萍 淡豆豉 木贼 葛根 升麻 蔓荆子 柴胡 菊花 桑叶 蝉蜕 牛蒡子 薄荷 生姜 细辛 胡荽 柽柳 辛夷 苍耳子 藁本 白芷 羌活 防风 荆芥 香薷 紫苏叶 桂枝 麻黄

温馨提示:中药虽然神奇,但也要在中医的指导下用药,否则不但药效不明显,同样会引发中毒事件。

解表散寒的药有哪些


一般来说风寒感冒大多就是受风寒造成的,患者所表现出现的症状就是发热、头晕、流鼻涕、咳嗽、口渴等等,那么解表散寒的药物有哪些呢?

麻 黄 汤

【处方】麻黄99桂枝69杏仁69炙甘草39

【功能与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等属风寒表实证者可用此方。

【方义】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解除表证;桂枝为臣药,透达营卫,与麻黄配伍增强解表之力,使邪去而营卫和;杏仁为佐药,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增强宣肺平喘之功;炙甘草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调和诸药,兼缓和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四药合用,发表以散寒,宣肺降气以平喘。

【用法与用量】水煎服,分3次服,每隔2h服一次。

【注意事项】①服药后注意保暖休息,避风寒,如服药1次或2次,微汗出而诸症解除,则停止服药,以免过汗伤耗正气。②外感风热、风寒表虚证及体虚外感均不可用此方。③南方人用此方麻黄用量应酌减。

风寒感冒用药禁忌

桂 枝 汤

【处方】桂枝99 白芍99生姜99大枣4枚炙甘草69

【功能与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流清涕,或喷嚏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现代用本方加减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妊娠呕吐、冻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见上述症状者。

【方义】本证病机为风寒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泻有余之卫气;白芍为臣药,益阴止汗,敛不足之营气;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使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发散解表,并能止呕;大枣助白芍益阴,且能补气;姜枣相配亦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本方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使表证得解,营卫得和,诸证得愈。

【用法与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隔2h服一次,服药后约lOmin,喝热稀粥1小碗,保暖休息。如一剂服完病证犹在者,可再服1~3剂,至症状解除为止。

【注意事项】外感风寒表实证、温病初起及风热表证,均不宜使用。

吲哚美辛有哪些副作用?


吲哚美辛这个名字或许并不是有很多人知道,简单地说吲哚美辛是一种有效缓解病痛的药物,具体它对于什么样的病痛有效,可以在下文找寻答案。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吲哚美辛有也不例外,除了它对适用症状的缓解之外,同时也有一些副作用,会使人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具体吲哚美辛对人体的副作用有哪些,一起来看一下。

吲哚美辛适用于解热、缓解炎性疼痛作用明显,故可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及癌性疼痛;也可用于滑囊炎、腱鞘炎及关节囊炎等。

一、过敏反应:

服药后可引起口周、舌和四肢麻木,突然心里难受、头痛恶心、语言不利、全身颤动、不能自控,甚至晕倒。有的发生全身血管性浮肿、皮疹。亦有病人出现哮喘样发作。故凡有过敏体质及哮喘病人均不宜使用消炎痛。过敏反应多于服药后1 ~2 小时出现,也有的长达3 天者。

二、消化系统:

消炎痛对胃肠道有明显的刺激和诱发溃疡作用,并有引起胃肠粘膜糜烂和溃疡出血的危险。发生机理除药物直接刺激外,是消炎痛抑制了前列腺的合成,胃粘膜屏障受到破坏而导致粘膜发生炎症、坏死及溃疡。因此有胃、肠道病史者不宜服用消炎痛。对需长期使用消炎痛的患者应定期作大便潜血试验,另外,消炎痛还会引起暂时性的黄疸、转氨酶升高,但程度较轻。

三、循环系统:

消炎痛能减少速尿及其它利尿剂的降压作用,能抵消心得安的降压效果,从而使血压升高。另外,由于消炎痛可显著地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提前闭合,故对高血压及妊娠期妇女不宜应用。

四、血液系统:

消炎痛对造血系统功能有抑制作用,可诱发粒细胞缺乏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能引起血小板的减少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而导致出血。另外,消炎痛可通过自体免疫而产生溶血性贫血。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五、泌尿系统:

有人用消炎痛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结果是尿蛋白增加、面部浮肿加重,停药数天后症状好转。新生儿在接受大剂量消炎痛治疗时可引起轻度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尿量减少,血清肌酐暂时性升高。故大多数学者认为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

六、神经系统:

可出现前额头痛、眩晕、个别出现躁动、四肢强直、言语紊乱、哭笑不休、睁眼张口困难等精神障碍。停药后好转。 七、其它:可有耳鸣、耳聋、角膜混浊、眼运动障碍、复视,停药后消失,并可导致生育妇女不孕或分娩推迟及早产婴儿并发症增加。

辛凉解表的中药有哪些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