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

时辰与养生的具体关系。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生也日渐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养生除带给我们好的身体,更有心灵的健康。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中医养生方面的误区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

1、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 ,并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 。每一条经脉分别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故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子太阴肺经等 。一般来说,于经行于上肢 ,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而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而属腑。

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3、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络时辰表

寅 时(03-05)

手太阴肺经 此时都还在睡眠中,以静养肺气,此时早起作佛事,可强化肺经运行,如有疾病也常在此时咳嗽,以排除病气。

卯 时(05-07)

手阳明大肠经 若每天能此时如厕,有助于将毒素排出体外,促进身体健康。

辰 时(07-09)

足阳明胃经 此时食用温暖的食物,有助于胃的保养。

巳 时(09-11)

足太阴脾经 此时是学思能力最佳的时段。

午 时(11-13)

手少阴心经 心主神明,在这个时段休养,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未 时(13-15)

手太阳小肠经 若不能在午时休养,这个时段也是有相同的效果。

申 时(15-17)

足太阳膀胱经 此时是学习和决断事务有关的时辰。

酉 时(17-19)

足少阴肾经 这个时辰是保养的时间。

戌 时(19-21)

手厥阴心包经 此时辰与循环系统有关,有时血压会偏高,情绪不稳定。

亥 时(21-23)

手少阳三焦经 此时辰吃宵夜,容易不消化,造成高血脂、高胆固醇。

子 时(23-01)

足少阳胆经 此时身体将能量转载内在脏腑做修补与调整。

丑 时(01-03)

足厥阴肝经 在子丑二时若不休息,阴阳不平衡,轻则火气大,重则严重影响生理机能。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和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手足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足阳明与太阴为表里。相为表里的经脉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足少阴属肾络膀胱,足太阳属膀胱络肾等。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并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内侧面之前、中、后顺序为太阴、厥阴、少阴;外侧面之前、中、后顺序为阳明、少阳、太阳。其特殊的循行交叉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背部和小腿下半部,其位置是足厥阴肝经在前线,足太阴脾经在中线。而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时有所交叉,变换前中位置,则足太阴脾经在前线,足厥阴肝经在中线。

ys630.coM延伸阅读

会阴穴的具体位置


在人体密处有一个重要的穴道:海底。此穴又称会阴穴、阴跷穴、生死窍、海底轮等。经解剖,在球海绵体的中央,有会阴浅和深横肌;内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的分支。

除了解剖学提供的有关知识外,海底还蕴藏着人体的许多奥秘,历来为密宗和道家所重视。

会阴穴的位置在阴部,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前列腺炎等症。

【 会 阴 穴 的 保 健 方 法 有 三 】

其一是点穴法:

睡前年卧半坐,食指搭T台步让阴道回复弹性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其二是意守法:

姿势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穴,守住会阴约15分钟,久之,会阴处即有真气冲动之感,并感觉身体轻浮松空舒适无比。

其三是提肾缩穴法:

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1、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3、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什么

十二经络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再加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等。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流注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十二经脉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十二经脉的病症是什么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 腘窝、足跟等处疼痛;

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

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足三里穴具体位置


二、足三里穴的主治疾病三、足三里穴的保健方法1. 第一步2. 第二步3. 第三步

足三里穴的位置与找法

1、足三里穴的具体位置

足三里穴位于髌骨下缘3寸(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宽度即为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拇指指关节横度)处。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针刺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2、足三里穴的找法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此穴。

足三里穴的主治疾病

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足三里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

足三里穴的保健方法

1、第一步

拇指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2、第二步

捶打足三里手握空拳,拳眼向下,垂直捶打足三里穴位。捶打之时,也会产生一定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3、第三步

艾灸足三里艾灸足三里,是足三里保健最经典的保健方法。民间即有谚语“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常灸之保健防病,延年益寿,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预防衰老,对结核病、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出血等都有防治作用。对体质虚弱者,尤其是肠胃功能不好,抵抗力减低的人宜用此法增强体质。对足三里施灸时,取清艾条一根。将其点燃后,靠近足三里熏烤,艾条距穴位约3厘米,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就固定不动,每次灸10~15 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施灸1 次,每月灸10 次即可。

腿上6条经落具体位置


每条经络都有不同的作用,他们控制着不同的运动。那些穴位也分布在经络上,中医上按摩穴位对症状缓解很有帮助。并且这也是针灸的关键点,穴位扎的准,效果才会好。它们的位置其实特别好记,经络分为阴阳两条,两条经络相辅相成。虽然分布很复杂,但是可以找它们的相同点来方便记忆。

1、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行于面前部,下肢外侧前缘,分六条路径。(便于记忆从间讲)位置——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下行最后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前缘,胸腹前面分两条路径。位置_____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至大趾端至舌下的脉。胃至心中支脉。

3、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行头顶,后项和北部,及下肢后正中,共分五条路径。位置——1、眼内眦至头顶的脉2、头顶至耳支脉最后到脚小趾外侧。

4、足少阴肾经__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后缘,腹胸前面,分三条路径。位置____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后至足小趾和膀胱的脉,肾至舌根直行的脉,肺至胸中支脉,从肺别出,络心,内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5、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行头侧面,下肢外侧正中间,分五条路径。位置___起于目锐眦下抵头角,下耳后至脚由锁骨上窝至第四趾端直行的脉。

6、足厥阴肝经——从足走腹胸,行于下肢内侧正中,腹胸侧部,分三条路径。位置——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最后从肝脏,穿过膈肌,上行入肺脏,于手太阴肺经相接。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复溜穴的具体位置和按摩手法


复溜,经穴名(KI7)。出《灵枢·本输》。别名昌阳、伏白、外命。属足少阴肾经。经(金)穴。复溜穴位位置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房。在足内踝尖与跟腱后缘之间中点向上约三横指处。

复溜穴位置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

复溜穴的作用

滋补肾阴、利水消肿,凡是咽中的问题,按揉复溜都会有效果。能清热滋阴,治燥热伤津之咳嗽。经常按摩或艾灸能起到滋阴补肾的作用,肾虚气弱,肝肾亏虚,精气不能上濡于耳,就可能形成耳鸣。虚证耳鸣临床上表现为:耳中如蝉鸣,时作时止,休息不足或劳累时加剧,按耳时鸣声会有减轻。

复溜在太溪直上2寸,对于治疗血瘀、妇科炎症,以及因流产留下的后遗症很有效。而且,复溜这个穴位可以用作检验肾虚的按钮。如果按压复溜感觉到很酸很疼,就说明有肾虚的情况,需要艾灸了。等到艾灸一段时间,复溜不酸不疼了,就说明肾虚的毛病治好。

按复溜穴方法

按摩法: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坐位、仰卧位均可),用拇指腹按压在复溜穴上,按而揉之,局部产生酸、胀、痛感,再屈伸踝关节,加强指压的感觉,然后用揉法放松。左右二侧交替进行,约10-15分钟。每日2~3次。

公孙穴的具体位置和主要功效


为什么公孙穴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在中医里,公孙穴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调理公孙穴,等于是对人身上十二经的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我们建议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治疗痛经效果更好。

位 置:

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适用人群:

有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

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

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们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可以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

上脘穴的具体位置,按摩上脘穴位的手法


上脘穴 别称上管(《千金方》),出《灵枢 四时气》中。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取穴位置】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

【功能主治】

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

【按摩上脘穴位的手法】

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

在为自己准备早餐时,就可以随手按压此穴位。按压上脘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

会阴穴又称海底,具体位置在哪儿?


在人体密处有一个重要的穴道:海底。此穴又称会阴穴、阴跷穴、生死窍、海底轮等。经解剖,在球海绵体的中央,有会阴浅和深横肌;内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的分支。

除了解剖学提供的有关知识外,海底还蕴藏着人体的许多奥秘,历来为密宗和道家所重视。

会阴穴的位置在阴部,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前列腺炎等症。

【 会 阴 穴 的 保 健 方 法 有 三 】

其一是点穴法:

睡前年卧半坐,食指搭T台步让阴道回复弹性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其二是意守法:

姿势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穴,守住会阴约15分钟,久之,会阴处即有真气冲动之感,并感觉身体轻浮松空舒适无比。

其三是提肾缩穴法:

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