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经道养生 > 导航 > 经氏养生经

腿上6条经落具体位置

经道养生。

“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乐逍遥。天天开口笑,寿比彭祖高。”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养生的理念,那些不注重养生的人,必然会遭到生活的报复。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腿上6条经落具体位置”,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每条经络都有不同的作用,他们控制着不同的运动。那些穴位也分布在经络上,中医上按摩穴位对症状缓解很有帮助。并且这也是针灸的关键点,穴位扎的准,效果才会好。它们的位置其实特别好记,经络分为阴阳两条,两条经络相辅相成。虽然分布很复杂,但是可以找它们的相同点来方便记忆。

1、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行于面前部,下肢外侧前缘,分六条路径。(便于记忆从间讲)位置——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下行最后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前缘,胸腹前面分两条路径。位置_____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至大趾端至舌下的脉。胃至心中支脉。

3、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行头顶,后项和北部,及下肢后正中,共分五条路径。位置——1、眼内眦至头顶的脉2、头顶至耳支脉最后到脚小趾外侧。

4、足少阴肾经__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后缘,腹胸前面,分三条路径。位置____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后至足小趾和膀胱的脉,肾至舌根直行的脉,肺至胸中支脉,从肺别出,络心,内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5、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行头侧面,下肢外侧正中间,分五条路径。位置___起于目锐眦下抵头角,下耳后至脚由锁骨上窝至第四趾端直行的脉。

6、足厥阴肝经——从足走腹胸,行于下肢内侧正中,腹胸侧部,分三条路径。位置——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最后从肝脏,穿过膈肌,上行入肺脏,于手太阴肺经相接。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ys630.COm精选阅读

会阴穴的具体位置


在人体密处有一个重要的穴道:海底。此穴又称会阴穴、阴跷穴、生死窍、海底轮等。经解剖,在球海绵体的中央,有会阴浅和深横肌;内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的分支。

除了解剖学提供的有关知识外,海底还蕴藏着人体的许多奥秘,历来为密宗和道家所重视。

会阴穴的位置在阴部,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前列腺炎等症。

【 会 阴 穴 的 保 健 方 法 有 三 】

其一是点穴法:

睡前年卧半坐,食指搭T台步让阴道回复弹性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其二是意守法:

姿势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穴,守住会阴约15分钟,久之,会阴处即有真气冲动之感,并感觉身体轻浮松空舒适无比。

其三是提肾缩穴法:

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


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

1、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 ,并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 。每一条经脉分别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故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子太阴肺经等 。一般来说,于经行于上肢 ,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而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而属腑。

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3、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络时辰表

寅 时(03-05)

手太阴肺经 此时都还在睡眠中,以静养肺气,此时早起作佛事,可强化肺经运行,如有疾病也常在此时咳嗽,以排除病气。

卯 时(05-07)

手阳明大肠经 若每天能此时如厕,有助于将毒素排出体外,促进身体健康。

辰 时(07-09)

足阳明胃经 此时食用温暖的食物,有助于胃的保养。

巳 时(09-11)

足太阴脾经 此时是学思能力最佳的时段。

午 时(11-13)

手少阴心经 心主神明,在这个时段休养,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未 时(13-15)

手太阳小肠经 若不能在午时休养,这个时段也是有相同的效果。

申 时(15-17)

足太阳膀胱经 此时是学习和决断事务有关的时辰。

酉 时(17-19)

足少阴肾经 这个时辰是保养的时间。

戌 时(19-21)

手厥阴心包经 此时辰与循环系统有关,有时血压会偏高,情绪不稳定。

亥 时(21-23)

手少阳三焦经 此时辰吃宵夜,容易不消化,造成高血脂、高胆固醇。

子 时(23-01)

足少阳胆经 此时身体将能量转载内在脏腑做修补与调整。

丑 时(01-03)

足厥阴肝经 在子丑二时若不休息,阴阳不平衡,轻则火气大,重则严重影响生理机能。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和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手足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足阳明与太阴为表里。相为表里的经脉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足少阴属肾络膀胱,足太阳属膀胱络肾等。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并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内侧面之前、中、后顺序为太阴、厥阴、少阴;外侧面之前、中、后顺序为阳明、少阳、太阳。其特殊的循行交叉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背部和小腿下半部,其位置是足厥阴肝经在前线,足太阴脾经在中线。而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时有所交叉,变换前中位置,则足太阴脾经在前线,足厥阴肝经在中线。

足三里穴具体位置


二、足三里穴的主治疾病三、足三里穴的保健方法1. 第一步2. 第二步3. 第三步

足三里穴的位置与找法

1、足三里穴的具体位置

足三里穴位于髌骨下缘3寸(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宽度即为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拇指指关节横度)处。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针刺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2、足三里穴的找法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此穴。

足三里穴的主治疾病

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足三里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

足三里穴的保健方法

1、第一步

拇指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2、第二步

捶打足三里手握空拳,拳眼向下,垂直捶打足三里穴位。捶打之时,也会产生一定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3、第三步

艾灸足三里艾灸足三里,是足三里保健最经典的保健方法。民间即有谚语“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常灸之保健防病,延年益寿,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预防衰老,对结核病、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出血等都有防治作用。对体质虚弱者,尤其是肠胃功能不好,抵抗力减低的人宜用此法增强体质。对足三里施灸时,取清艾条一根。将其点燃后,靠近足三里熏烤,艾条距穴位约3厘米,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就固定不动,每次灸10~15 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施灸1 次,每月灸10 次即可。

合谷穴的具体位置和6大功效


这一个穴位,称它为天下第一穴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几乎所有的病都可以用这一个穴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治疗,但是如果按摩或针灸的方法错误是会大打折扣的。

这个穴位就是合谷穴

位置:在食指后面的掌骨(第2掌骨)中点垂直线上,离第二掌骨约1.5公分处(在虎口后)肌肉丰厚处。

按摩方法:以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合谷穴(以左手拇指按压右手合谷穴),拇指指腹需朝向第二掌骨侧(如图),以旋转揉压方式至酸胀30次,休息后再一循环,两手交替共3循环。早中晚各3次。多按效果更佳。或是以木制或牛角制按摩棒按摩效果亦佳。亦是一个重要的养生大穴位。

禁忌:怀孕忌按此穴,以防子宫强力收缩流产。

合谷穴的6大功效

1、止 痛 大 穴

合谷经气旺盛,止痛效果好,是我们身体上的“止痛片”,几乎一切痛症都可以找合谷穴来解决,贴敷或者用大拇指掐按这个穴位来止痛。

2、五 官 科 圣 药

中医针灸《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所谓“面口合谷收”,即是说凡是头部、面部的疾病,像头痛、牙痛、发热、口干、流鼻血、颈痛、咽喉痛,以及其他五官科疾病。治疗面瘫,合谷更是必取之穴。平常鼻子过敏者也可以常常按压 合谷穴,以缓解症状。总之,合谷穴就是对付五官科疾病的圣药。

3、肠 胃 神 药

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交接,又因为它们是同名经,二者“同气相求”,因此刺激合谷穴能调经气,对于治疗胃腑和胃肠道方面的疾病有显著疗效。

4、退 烧 强 肺 圣 药

贴敷合谷穴,能贯通气血,促使阳气升发,扶正祛邪,增强人体免疫力。同时我们知道,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属卫,外和皮毛,贴敷或者点按合谷穴能开发腠理,宣通毛窍,清泻气、分之热,从而加强解表发汗的清热作用,故可在感冒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5、预防中风、高血压

中风的发生与肝的关系十分密切,从五行的角度看,肺和大肠属金,金克木,而肝属木,当肺和大肠的功能失调的时候,肝失去约束,进而产生与肝相关的病症,如中风、抽搐、口眼歪斜、头晕、眩晕等。如果经常用贴敷或者按摩合谷穴,使肺和大肠的气机保持顺畅,一旦因情志或饮食等原因产生肝火,顺畅的肺和大肠的气机就会使肝火平复下来。

6、急 救 大 穴

我们用脑一段时间后,大脑疲劳,头昏脑胀,需要提神解乏,这时可按合谷穴。当出现神昏,晕厥,癫痫发作,需要醒脑开窍时,也可按摩合谷穴。如果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可用拇指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续两三分钟,患者便可苏醒过来。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捏患者的人中穴,醒脑回苏的效果则更好。

复溜穴的具体位置和按摩手法


复溜,经穴名(KI7)。出《灵枢·本输》。别名昌阳、伏白、外命。属足少阴肾经。经(金)穴。复溜穴位位置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房。在足内踝尖与跟腱后缘之间中点向上约三横指处。

复溜穴位置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

复溜穴的作用

滋补肾阴、利水消肿,凡是咽中的问题,按揉复溜都会有效果。能清热滋阴,治燥热伤津之咳嗽。经常按摩或艾灸能起到滋阴补肾的作用,肾虚气弱,肝肾亏虚,精气不能上濡于耳,就可能形成耳鸣。虚证耳鸣临床上表现为:耳中如蝉鸣,时作时止,休息不足或劳累时加剧,按耳时鸣声会有减轻。

复溜在太溪直上2寸,对于治疗血瘀、妇科炎症,以及因流产留下的后遗症很有效。而且,复溜这个穴位可以用作检验肾虚的按钮。如果按压复溜感觉到很酸很疼,就说明有肾虚的情况,需要艾灸了。等到艾灸一段时间,复溜不酸不疼了,就说明肾虚的毛病治好。

按复溜穴方法

按摩法: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坐位、仰卧位均可),用拇指腹按压在复溜穴上,按而揉之,局部产生酸、胀、痛感,再屈伸踝关节,加强指压的感觉,然后用揉法放松。左右二侧交替进行,约10-15分钟。每日2~3次。

公孙穴的具体位置和主要功效


为什么公孙穴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在中医里,公孙穴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调理公孙穴,等于是对人身上十二经的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我们建议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治疗痛经效果更好。

位 置:

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适用人群:

有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

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

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们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可以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

会阴穴又称海底,具体位置在哪儿?


在人体密处有一个重要的穴道:海底。此穴又称会阴穴、阴跷穴、生死窍、海底轮等。经解剖,在球海绵体的中央,有会阴浅和深横肌;内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的分支。

除了解剖学提供的有关知识外,海底还蕴藏着人体的许多奥秘,历来为密宗和道家所重视。

会阴穴的位置在阴部,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按摩会阴穴,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前列腺炎等症。

【 会 阴 穴 的 保 健 方 法 有 三 】

其一是点穴法:

睡前年卧半坐,食指搭T台步让阴道回复弹性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其二是意守法:

姿势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穴,守住会阴约15分钟,久之,会阴处即有真气冲动之感,并感觉身体轻浮松空舒适无比。

其三是提肾缩穴法:

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昆仑穴的具体位置,常按有什么好处?


昆仑。昆仑,广漠无艮也。昆仑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寒湿,由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外散之热作用,寒湿水气吸热后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个层次都有气血物存在,如广漠无艮之状,故名昆仑。

【取穴位置】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位置】

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布有腓肠神经。

【功能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穴位配伍】

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穴位治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l)足太阳经所行为“经”。

(2)《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上脘穴的具体位置,按摩上脘穴位的手法


上脘穴 别称上管(《千金方》),出《灵枢 四时气》中。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取穴位置】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

【功能主治】

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

【按摩上脘穴位的手法】

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

在为自己准备早餐时,就可以随手按压此穴位。按压上脘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

行间穴有哪些作用?具体位置在哪儿


如果你为人父母,孩子的近视让你苦恼很久了,不妨给孩子多多艾灸这个行间穴,既简单,又有效。不过,要坚持才能有效果哦!

穴位位置

位于足背部,在第一、二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

找穴方法

把脚掌抬起来看看,很快就能找到行间穴。它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连接处的凹陷处,稍微靠近大脚趾一侧。相对于周围皮肤的颜色,这里比较白皙,可以认真观察下,利于正确取穴。

行间穴的效用

1、调理假性近视法

中医认为,我们的眼睛与经络有直接的联系,而且还和脏腑相沟通,经络阻塞或者是脏腑失调都能影响到我们的眼睛。调理假性近视,要重点加强对足部肝、眼、淋巴等反射区的刺激,而胸淋巴反射区刚好与肝经上的行间穴相吻合。

2、调理眩晕法

眩晕是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失调所产生的一种运动性幻觉。临床上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头昏)。眩晕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片刻或安静休息,则症状缓解或消失;重者旋转不定,如履舟车,不能站立,常伴恶心,频发呕吐,甚至突然昏倒。行间穴对肝阳上亢的眩晕有很好的疗效,表现为头晕胀痛,烦躁易怒,怒则晕痛加重,面赤耳鸣,少寐多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突发眩晕时,除艾灸外可以用拇指肚掐按行间穴。平常多艾灸此穴,有预防发作的作用。

3、清泻肝火法

肝气旺盛人就显得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太过高涨或是肝气郁结,就会损伤肝脏,引发疾病。我们只有把肝脏这个解毒工厂照顾好,人才不会那么容易得病。行间穴是我们肝经上的重要穴位,能有效清泻肝火。

石门穴的具体位置,哪些人不可乱按


石门穴: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

取穴位置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解剖位置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功能主治

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萎,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穴位配伍

配阴陵泉、关元、阴交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肾气不化);配肾俞、三阴交治遗尿;配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治腹胀泄泻、绕脐痛;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三阴交、带脉穴治崩漏、带下。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膀胱经在哪个位置


膀胱经是比较常见的经络,膀胱经位于晴明穴上行到额部,然后和百会穴相通,膀胱经的作用是非常多的,它具有排毒的作用,经常按摩膀胱经,能够预防视力下降,具有很好的保健眼睛的作用,另外对于小便不利,对于尿路系统的一些炎症都有一定的调养和保健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膀胱经在哪个位置

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行达额部,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它有一条支脉,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它的直行经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连络于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颈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分左右沿肩胛内侧,挟脊柱两旁下行,至腰部(肾俞穴),穿过脊旁肌肉,深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另有一条支脉,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外侧后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还有一条支脉,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外侧后缘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沿小腿外侧后缘下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2膀胱经穴位有什么

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膀胱经作用

外经——头、项痛,头、项强痛,眼痛多泪,鼻塞,流涕,鼻血,痔疮,经脉所过的背、腰、骶、大腿后侧、腘窝、腓肠肌等处疼痛,足小趾不能运用,疟疾。内脏——癫狂,小便淋沥、短赤,尿失禁。膀胱经不通的症状造成经络不通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包括以下两方面:自然环境的污染。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天气的影响,所造成的细菌、病毒、冷、热、风、湿的侵袭等等。社会环境的影响,政治动乱、战争灾难、经济危机、文化环境造成的精神污染、家庭不和、人与人间的无谓争斗等等,也会造成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混乱和失调,从而导致经络不通,生病、甚至死亡。相比较外因来说,内因更重要,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腿上6条经落具体位置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