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春季贴敷养生 > 导航 > 穴位贴敷养生知识

穴位贴敷养生知识

2019-10-15

穴位贴敷法有哪些操作规范

春季贴敷养生。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生活中经常流传这些关于养生的名句或者顺口溜,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中医养生这方面的知识您掌握多少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穴位贴敷法有哪些操作规范”,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了,并且可以采取一定的养生方法去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预防各种各样的疾病,穴位贴敷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穴位贴敷法呢要掌握一定的操作规范,下面我们就来讲解一下穴位贴敷法都有哪些操作规范。

 穴位敷贴的操作规范:

 1.药物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3.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4.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5.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

 以上就是穴位贴敷法的操作规范,再浸泡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上好的要我这样才能够对身体,有很好的帮助作用,选择错了要我反而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在贴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上的操作方法。

扩展阅读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


夏季三伏天高热,阳气旺盛,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转归十分有利。

 

      穴位贴敷法1:

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2:

取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用"天灸膏l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矶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炮,逐渐干瘪结痂。水泡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3:

取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计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上。固定3-4小时后取下。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l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l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健牌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4:

取膈俞、脾俞、内关、中脘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炷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膈俞、脾俞、内关、中脘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健脾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缸贴敷法5:

取膈俞、脾俞、中脘、丰隆、公孙穴。用"冬病夏治膏l方"。取白芥子3份,元胡l份,甘遂l份,细辛1份,肉挂适量,生姜适量。取前4味药物烘干,共研细粉,过100目筛储瓶备用。再取肉桂适量研为细粉,过120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将肉桂粉少许均匀地撒于药膏之上,贴敷于膈俞、脾俞、中脘、丰隆、公孙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第l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增贴l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化痰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6:

取脾俞、足三里、中脘、阴陵泉穴。用"冬病夏治膏2方"。取白芥子20克,元胡18克,细辛18克,甘遂20克,麻黄20克,麝香(或冰片)少许,生姜适量。将上述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漫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计拌和药面(药E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并制作成直径1.1厘米、厚约0.3厘米的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脾俞、足三里、中脘、阴陵泉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脉、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7:

取中脘、心俞、脾俞、丰隆穴。用"冬病夏治膏3方"。取白芥子18克,甘遂18克,元胡10克,细辛10克,半夏8克,生姜适量。取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所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中脘、心俞、脾俞、丰隆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l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理气痰饮、健脾祛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8:

取脾俞、中脘、内关、足三里穴。用"冬病夏治膏4方"。取白芥子15克,甘遂6克,元胡15克,细辛6克,五味子5克,葱白30克,黄芪100克,蜂蜜适量。将前5味药物烘干,共研为细末,储瓶备用。再将黄芪100克、葱白30克加水200毫升煎取20毫升药液,兑入药粉和适量蜂蜜,共同调成膏状,并制成药膏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摊涂于5厘米x5厘米贴纸中心,贴敷于脾俞、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上。取适量药膏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l次,连续贴2-3个,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6-8小时,儿童相应缩。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通脉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9:

取脾俞、膈俞、肾俞、内关穴。用"冬病夏治膏5方"。取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巴豆20克,轻粉10克,冰片2克,炼蜜50克。将前4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将药末兑人轻粉和冰片共研,再加炼蜜调成软膏状,药膏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软膏摊置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脾俞、膈俞、肾俞、内关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l次,或膈2天贴敷l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10:

取膈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用"冬病夏治膏6方"。取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各药等量烘干研末,过100目筛,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摊敷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膈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l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消化不好穴位贴敷


导读: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很多: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的情况时有发生。虽说这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长此以往对身体还是有影响的。很多人只要饭后胃不舒服就买些健胃消食的药片来进行缓解。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尽量还是不吃药,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这些不适症状呢?

有上述情况的人不妨试试常按下脘、足三里、四缝这几个穴位。下脘穴在腹部,离脾胃很近。常按此穴可以清胃泻火,消食化积;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

日常如果健胃消食就可常按这几个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有空的时候就可以做做,长期坚持,不知不觉中胃口就会好起来。此外,也可以用穴位贴敷的方法:取白萝卜2个,小茴香60克,将白萝卜切成细丝后煮熟,再把小茴香研成细末,然后把它们调成药泥,趁热贴在肚脐眼周围,用纱布包扎好。这个方法有极高的散寒、行气、止痛、消食的效果,对消化不良、积食、虚寒型腹痛都有效果。

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


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

1、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

作用直接,适应症广,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着功效。

用药安全,诛伐无过,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设备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2、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我们认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穴位作用,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综合作用,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3、穴位贴敷的疗法

辨证选穴用药,腧穴选择及配伍,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 如,肾虚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选择阿是穴贴药,阿是穴是指病变的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体表的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选择针灸学中的传统有效经穴,这些传统的有效经穴,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的穴位。如肺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腹痛等。取穴施治,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 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是一个片而不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

怎么样穴位贴敷巧治病

1、流鼻涕,治疗方法,在两眼之间的鼻梁根用枸杞贴敷。风寒引起的流鼻涕才能用穴位贴敷治疗。巧治流鼻涕的方法,把枸杞打扁。用医用胶布把枸杞贴在两眼之间的鼻梁上两个小时。寒气都是通过鼻孔进入人体,把枸杞贴在鼻梁上可起到防护的作用。枸杞是补肺的,风寒引起的流鼻涕才可以贴枸杞。

2、牙痛,治疗方法,把云南白药胶囊里面的药粉涂在疼痛的牙齿处。用手使劲掐揉合谷穴。颈椎病,治疗方法,把白参片捣碎贴在两侧太渊穴,效果不好则多吃主食和鸡汤,汤内加补气的黄芪、党参同炖。肺气亏导致的颈椎病,可以用穴位贴敷法治疗。

3、痛经,治疗方法,用艾条熏或用参片贴敷神门穴。按摩、敲击或用参片贴敷血海穴。穴位贴敷药物进行治疗,是让药物直接渗入穴位中,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疾病的效果了。另外在采用药物贴敷治疗的时候,辅助按摩等方法一起治疗,那么就能让疾病的症状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使用穴位贴敷药物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找准穴位。

穴位贴敷法有哪些操作规范

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2、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以上就是穴位贴敷法的操作规范,再浸泡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上好的要我这样才能够对身体,有很好的帮助作用,选择错了要我反而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在贴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上的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二、穴位贴敷操作方法三、不宜穴位贴敷的人群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皮肤过敏的病人不宜使用本法。

2、穴位贴敷适应范围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3、穴位贴敷作用及机理

疏通经络、运行气血

敷贴用药与针灸疗法一样,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营卫气血循行出入的通道,无论病从外入,抑或病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而经络上的穴位则是经气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运用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于皮肤穴位之上,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药气透到经脉,通过药物的刺激,从而达到改善经络气血运行的预防保健作用。

调理五脏、扶正祛邪

药物敷贴于体表穴位,该穴位的组织结构、皮肤、神经、血管、淋巴等均发生相应变化。某些中药能刺激穴位,使局部温度增高,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中药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穿过毛孔,不断进入淋巴液、血液而发挥药理作用。还可能通过刺激穴位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机体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反射性地调整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贴敷前,应用温开水将局部洗净擦干,或用酒精棉球擦净。在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的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药物贴敷时间及疗程视疾病与贴敷部位而定。一般都是1天换药1次,有些药粉气味俱厚,不需水、酒或药汁调敷,直接将药粉填脐者,也可5~10天换药1次。

疗程:急性病多为3~5天,慢性病多为5~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伏贴每次敷药2~3小时,共三次。

不宜穴位贴敷的人群

1、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中药贴敷疗法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相比之下中药的效果一般都比西药要好一点点,会更加的不伤身体,在某些疾病方面,中药贴敷疗法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那么你知道中药贴敷疗法有哪些吗?如果你不知道却又想要了解这方面的内容的话,就和我一起来看看针对中药贴敷疗法有哪些这个问题医生给了我们怎样的解释吧。

 许多家长知道中药穴位敷贴是冬病夏治的良方,其实这种外治法一年四季都可以用。苏大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殿玉说,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以水、醋、酒、油等为基质,制成软膏、饼剂或薄膜,直接贴敷穴位、患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的外治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大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除“三伏天”开展“冬病夏治”外,针对小儿服药困难,对各种多汗症、多涎症、腹痛、肺炎、腹泻、口腔炎、便秘、遗尿症、咽炎等疾病均可以外治治疗,根据疾病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方药,贴敷在特定的穴位,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本草纲目》中敷贴至今仍在用

中药贴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植物外敷伤口,可以减轻疼痛和止血,并可治疗毒蛇咬伤,为后世广泛应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华佗在 《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到了晋、唐、宋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大量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口舌生疮、小儿赤眼及大腹水肿等至今仍在沿用。清《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中药外治专著的出现标志着穴位贴敷疗法的成熟。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的通道,而穴位则是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不仅反映各脏腑生理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因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可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达到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此外,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周围组织营养,促使药物吸收。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中药敷贴对哪些常见病疗效好

从儿童医院中医目前的临床经验来看,中药敷贴对于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小儿肠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过敏性紫癜、遗尿、抽动秽语综合征、单纯性肥胖等儿童常见病疗效较好。据刘殿玉介绍,儿童医院中医科对各种汗症、流口水、多涎症、腹痛、肺炎、腹泻、口腔炎、口疮、鹅口疮、便秘、遗尿症、咽炎等疾病,制定了止汗散、止涎膏、暖脐膏、敷胸散、止泻散、泄火散、遗尿膏、通便膏进行药物贴敷,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中药贴敷疗法有哪些?针对这个问题,医生通过上面的内容告诉了我们详细的答案,大家在看过上面的内容以后,对于这个问题,心里一定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大家想要知道更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的话,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进行咨询,也可以与我们的24小时在线专家进行交流。

穴位贴敷法有哪些操作规范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