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夏季养生粥及功效 > 导航 > 葛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葛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2019-10-15

葛根姜黄散的煎法及功效

夏季养生粥及功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活中,不同年龄的人都开始关注如何养生,健康离不开养生,积极的心理离不开养生。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葛根姜黄散的煎法及功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葛根姜黄散应该是隶属于中药行列。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我们祖先对中药的研究是非常有深度的。葛根有很重要的作用,姜黄也有很重要的运用。我们的祖先将这两种植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有会产生怎样的功效呢!

姜黄功能主治: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治心腹痞满胀痛,臂痛,症瘕,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停腹痛,跌扑损伤,痈肿。

葛根功效: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煎药方法:

   一副煎两次,早晚各一次。把一副药材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入锅内,用300ml的碗加入3碗清水共900ml左右,盖好锅盖,用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熬30分钟。见汤色稍深,药液较浓为好。熬好后取出药液供一次饮用。一副药早晚各煎一次。

葛根姜黄和威灵仙:

   葛根对改善脑血流量和扩张脑血管有一定作用,具有活血与治疗颈项强痛的显著功效;威灵仙性温通利,能通十二经,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之效,善治风湿痹痛及瘫痪麻木等症。二药合用效力更专。观察表明,葛根威灵仙汤加味治疗颈椎病,可促使椎间孔周围关节囊滑膜充血水肿消退,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消除肌肉痉挛,改善脑部血供,效果显著。

   

   通过以上文章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葛根姜黄散的煎法及功效。中华民族的中药学问可谓是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研究出了一套套的理论。用最天然的植物来治好我们的病,既健康又没有副作用。葛根姜黄散是其中的一种,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

ys630.COm精选阅读

葛根散的功效与作用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机能下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好好调理身体了,中药方剂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葛根散这款方剂。

【处方】葛根、麻黄(去根.节)、人参,各半两;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分。

【炮制】上件捣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伤寒,四肢烦热,头疼体痛,心躁口干发渴。

【用法用量】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枣子一枚,同煎至五分,滤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葛根30克(锉)麻黄30克(去根、节)赤芍药30克 防风30克(去芦头)黄芩30克 汉防己30克 桂心30克 白术30克 人参30克(去芦头)独活30克 芎藭30克 川升麻30克 牛膝30克(去苗)石膏60克 陈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焙)五加皮30克 羚羊角屑30克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治风痱,言语不清,四肢缓弱,上焦烦壅,心气不利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入淡竹沥少许,更煎一二沸,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十九

【处方】甘草 干葛花 葛根 缩砂仁 贯众各等分

【制法】上药共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饮酒过度,酒毒内蕴者。

【用法用量】每次9~15克,水煎,去滓服。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二

【处方】葛根(锉)1两,赤芍药1两,麻黄(去根节)1两,黄芩1两,石膏1两,大青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时气一日,壮热,心神烦躁,头痛,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热服。药后衣覆取汗。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葛根1两(锉),黄芩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石膏1两,柴胡1两(去苗),知母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潮热,口干头痛,四肢烦疼。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别名】葛根石膏汤

【处方】葛根(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黄芩1两,川升麻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石膏1两半。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经下后未退,头疼口干,烦躁恍惚。

【用法用量】葛根石膏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葛根1两(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桂心1两,大青3分,黄芩半两,石膏1两,赤芍药3分,麻黄2两(去根节)。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4日,头重身强,腰脊痛。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九

【处方】葛根3分(锉),石膏1两,柴胡1两(去苗),川升麻3分,知母3分,栀子仁半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6日,心躁烦渴,肢节解痛,小腹急满,阴缩。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九

【处方】葛根半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白术半两,半夏1分(汤洗7遍去滑),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半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呕吐,烦渴。

【用法用量】入生姜半枣大,《普济方》作入生姜半片,大枣二枚。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处方】葛根1两(锉),甘草1分(炙微赤,锉),川大黄半两(炙碎,微炒),麦门冬1两半(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四日,胸膈满闷,或时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葛根1两,石膏2两,栀子仁1两,柴胡1两(去苗),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头痛壮热。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淡竹叶2-7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葛根1两半(锉),麻黄1两半(去根节),赤芍药1两,黄芩1两,石膏2两,桂心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三日,头痛壮热。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衣覆取汗。

【摘录】《圣惠》卷十五

【别名】葛根汤

【处方】干葛1两,麻黄1两,石膏2两,黄芩半两,芍药半两,桂枝半两,甘草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解肌发汗。主天行热气,欲发痘疮,作热疼。

【用法用量】葛根汤(《医统》卷九十一)。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八引《疹痘论》

【处方】葛根(锉)1两,麻黄(去根节)1两,犀角屑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2日,头痛背强,心烦壮热。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热服。衣覆取汗。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葛根2两(锉),赤芍药2两,麻黄2两(去根节),白芷1两,柴胡1两(去苗),黄芩1两,石膏2两,桂心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热病一日,头痛项强,身热如火。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大盏,入葱白5寸,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衣覆取汗。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葛根(锉)半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半两,川大黄(锉碎,微炒)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槟榔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烦躁,干逆。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葛根1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黄芩1两,麻黄2两(去根节),桂心1两,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柴胡1两(去苗),栀子仁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热病3日,未得汗,壮热烦闷,欲得饮水。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令有汗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葛根。

【功能主治】熊伤人疮。

【用法用量】先用烧青布熏疮口,毒出,乃用葛根煮出浓汁洗疮口,1日10次;并捣葛根为散,煮葛根汁服方寸匕,1日5次。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

【处方】葛根3分(锉),麻黄2两(去根节),柴胡1两(去苗),大青半两,葳蕤半两,赤芍药3分,黄芩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去心)。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病汗后,余热不解,往来寒热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葛根1两(锉),麻黄1两(去根节),桂心3分,甘草3分(炙微赤,锉),赤芍药3分,柴胡1两(去苗),细辛3分,石膏2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微香熟)。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产后伤寒3日以前,头痛恶风,烦热。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如人行5-7里再服。以微汗为度。

【摘录】《圣惠》卷七十八

【别名】葛根汤

【处方】葛根半两(锉),麻黄半两(去根节),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1分(炙微赤,锉),桂心1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伤寒,四肢烦热,心躁,口干多渴。

【用法用量】葛根汤(《普济方》卷三六九)。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处方】葛根1分(锉),麦门冬3分(去心),黄芩半两,赤芍药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犀角屑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石膏1两(细研),川升麻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时气头痛,体热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处方】葛根半两(锉),黄芩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柴胡半两(去苗),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时气烦渴,腹中痞实。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稍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处方】干姜、丁香、藿香、甘草、赤茯苓、枇杷叶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霍乱,有热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盏,煎至7分,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二○二引《指南方》

【处方】葛根(锉)5两,黄耆(锉)5两,甘草(炙,锉)5两,山栀子仁8两,石膏(碎研)3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退热。主伤寒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新汲水入蜜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处方】葛根1两(锉),石膏2两,赤芍药1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甘菊花1两,黄芩1两,防风半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病头痛,骨节烦疼。

【用法用量】每服4钱,用水1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葛根(锉)3分,黄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半两,柴胡(去苗)半两,黄连(去须)半两,牛黄(研)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劳。心神不宁,肌瘦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新汲水半盏调下,1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处方】葛根1两(锉),川升麻1两,犀角肩1两,知母1两,黄芩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郁金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热病,累经发汗,毒气不尽,攻于头面及身体,发疮如豆,头白根紫,为毒气盛。

【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鸡子1枚取清,以新汲水半盏,同调药,不拘时候服。

【摘录】《圣惠》卷十八

【处方】葛根(锉)1两,猪苓(去黑皮)1两,赤茯苓1两,桂心1两,白术1两,泽泻1两,栝楼根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时气烦渴,饮水即呕吐,心胸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水调下,不拘时候。令极饮水,小便利者,汗出便愈。

【摘录】《圣惠》卷十六

【处方】葛根1两(锉),黄芩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犀角屑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热毒在里,谵言妄语,体热心躁。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以通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

【别名】葛根汤

【处方】葛根(锉)3分,山栀子仁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锉,醋炒)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朴消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阳毒伤寒,身热如火,头痛燥渴,咽喉干痛。

【用法用量】葛根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处方】葛根2两(锉),龙胆半两(去芦头),大青半两,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麻黄1两(去根节),葳蕤1两,赤芍药1两,黄芩1两,石膏2两,川升麻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热病4日,发汗不愈,身体壮热,心膈烦闷,不得睡卧。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葛根1两(锉),甘草3分(炙微赤,锉),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白术1两,黄耆3分(锉),人参1两半(去芦头),赤茯苓3分,麦门冬1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干呕烦热,不纳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频服。

【摘录】《圣惠》卷十一

【处方】葛根半两,黄芩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葳蕤半两,黄耆(锉)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烦躁口干,四肢热,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葛根1两(锉),赤芍药1两,黄芩2两,豉2合,栀子仁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余热不解,头重。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六

【处方】葛根1两(锉),麦门冬1两(去心),犀角屑半两,葳蕤3分,荠苨2分,赤芍药3分,石膏2两,黄芩1两,甘草半两(生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痈肿及发背,痈疽气痈,脏腑壅滞,口干烦渴,头痛,吃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更煎1-2沸,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六十一

【处方】葛根1两(锉),甘草半两(生锉),黄耆1两(锉),川升麻1两,栝楼根1两,麦门冬1两(去心),赤芍药1两,黄芩3分,栀子仁1两,生干地黄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痈肿。热盛口干,烦渴,或时干呕。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十一

【处方】葛根(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红雪1两,犀角屑半两,葳蕤2分,荠苨3分,赤芍药3分,甘草(生锉)3分,石膏3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痈肿乳痈,脏腑壅滞,口干,寒热头痛,呕哕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入竹沥1合,更煎1沸,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六十一

【处方】葛根1两(锉),羌活3两,干姜1两(炮裂,锉),桂心1两半,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防风3两(去芦头),甘草1两(炙微赤,锉),天麻2两,麻黄2两(去根节),天雄2两(炮裂,去皮脐),牛膝2两(去苗),萆薢2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柔风。筋骨缓慢,脚弱不能行立。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以常有汗为度。

【摘录】《圣惠》卷二十二

【处方】葛根1两(锉),麻黄1两(去根节),赤芍药1两,防风1两(去芦头),黄芩1两,汉防己1两,桂心1两,白术1两,人参1两(去芦头),独活1两,芎䓖1两,川升麻1两,牛膝1两(去苗),石膏2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五加皮1两,羚羊角屑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风痱。言语不转,四肢缓弱,上焦烦壅,心气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入淡竹沥1合,更煎1-2沸,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十九

经常性不注意饮食健康的人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在选择葛根散等药物的时候需要根据我们的体质。我们在肠身体不适的时候不能单单靠药物来化解,还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很好的远离疾病。

葛根麦门冬散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是目前毒副作用最少的药物,葛根麦门冬散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药方剂,那么它主治哪些病?注意事项有哪些?用量及成分需要多少?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别名】葛根麦门冬汤、干葛麦冬汤

【处方】葛根3钱,麦门冬(去心)4钱,人参2钱,石膏半两,川升麻2钱,甘草2钱,茯苓2钱,赤芍药1钱。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外除表邪,内清胃火,兼补元气。主小儿热毒斑疹,头痛壮热,心神烦闷。

【用法用量】葛根麦门冬汤(《保婴撮要》卷十八)、干葛麦冬汤(《痘疹会通》卷四)。《准绳·幼科》有淡竹叶七片。

【摘录】《小儿痘疹方论》

在我们阅读完上文后可以发现葛根麦门冬散不仅仅可以增强抵抗力还是治病的良方,我们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了解葛根麦门冬散的特性就能很好的利用,很容易就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哦!

葛根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


说到养生,很多人会侃侃而谈,由此可知,大家对于养生的关注。那么大家了解中药方剂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药方剂葛根白术散的有关介绍。

【处方】白术1钱,茯苓1钱半,干葛1钱半,木香1钱半,赤芍药1钱半,甘草(炙)1钱半,枳壳(去瓤,麸炒)2钱半。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一切赤白丹肿毒。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医林纂要》:方中干葛升散阳明之热于肌表,此为君药;白芍敛阴和胃,以去气分之热;枳壳破热气之坚结,而能敛阴;木香以升降上下之气;白术以健脾去湿;茯苓以渗邪湿。此主和理脾胃。治丹毒之不甚热而以湿郁热者。

【摘录】《小儿病源》卷一

今天给大家讲解了一些关于葛根白术散的食疗方法等,你是否有记住一些呢,其实如果生病的话不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还应该在饮食上多加注意,这样才会让身体更快的恢复健康。

姜黄的功效与作用


我们知道中药材分很多种,姜黄也是其中的一种。要想姜黄能正确科学的发挥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为不同的药材都是拥有着自己独有的营养和功效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英文名】RHIZOMA CURCUMAE LONGAE

【别名】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 姜黄 Curcuma longa L.的干燥 根茎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弯曲,有的具短叉状分枝,长2~5cm,直径1~3cm。表面深黄色,粗糙,有皱缩纹理和明显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气香特异,味苦、辛。

【鉴别】(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为1 列,细胞扁平,壁薄。皮层宽广,有叶迹维管束;外侧近表皮处有6~8列木栓细胞,扁平,壁薄,排列较整齐;内皮层细胞凯氏点明显。中柱鞘为1~2列薄壁细胞;维管束有限外韧型,散列,近中柱鞘处较多,向内渐减少。薄壁细胞含油滴、淀粉粒及红棕色色素。

【炮制】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辛、苦,温。

【归经】归脾、肝经。

【功能主治】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癓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出处】《唐本草》

总得来说姜黄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也正是因为姜黄具有比较好的养生功效,因此日常生活中应用到姜黄养生的地方可以说也是相当高的。

片姜黄的功效与作用_片姜黄的药用价值


导读:中药片姜黄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片姜黄的功效与作用、片姜黄图片、片姜黄的药用价值、片姜黄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片姜黄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片姜黄简介片姜黄图片片姜黄的功效与作用片姜黄的药用价值片姜黄的用法与用量片姜黄的副作用片姜黄的配伍应用片姜黄与姜黄的区别

片姜黄简介

片姜黄,药用部分为姜科植物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纵切厚片,晒干。

本品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长3~6cm,宽1~3cm,厚0.1~0.4cm。外皮灰黄色,粗糙皱缩,有时可见环节及须根痕。切面黄白色至棕黄色,有一圈环纹及多数筋脉小点。质脆而坚实。断面灰白色至棕黄色,略粉质。气香特异,味微苦而辛凉。

片姜黄图片

片姜黄的功效与作用

1、中药片姜黄的功效

中药片姜黄味辛、苦,性温,可以入肝经和脾经,平时多用于人类月经不调和经经腹痛以及外伤血肿疼痛等疾病的治疗,行气破瘀是它最重要的功效之一。

2、中药片姜黄能治风湿疼痛

中药片姜黄有很出色的除湿和止痛功效,对人类的风湿性疾病治疗功效明显,可以用于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能起到很好的止痛和消肿功效,在治疗时可以把片姜黄与桂枝和白芍一起使用,会让它的治疗功效更加出色。

3、中药片姜黄能治血滞不评测和子宫虚寒

中药片姜黄对女性子宫虚寒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对血滞不通引发的腹痛也一定的治疗作用,不过单独使中药片姜黄治疗效并不理想,应该把它与当归和川芍以及延胡索等活血和止痛的中药材一起搭配使用,会让治疗效果更加出色,具体搭配方法应该听从中医师的指导。

片姜黄的药用价值

1、破血行气:①用于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绞痛,可与瓜蒌、薤白、桂枝、川芎等同用。②用于胸腹胀痛,见于慢性胃炎、胆囊炎、肝炎,可与郁金、元胡、川楝子等同用。③用于肝脾肿大,或其他腹腔肿瘤者,可与赤芍、丹参、焦白术、郁金等同用。

2、通经止痛:用于痛经,可与桃仁、当归、川芎、红花等同用。

3、驱风疗痹:用于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与羌活、独活、当归、赤芍等同用。

片姜黄的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片姜黄的副作用

血虚无气滞血瘀者及孕妇慎服。

片姜黄的配伍应用

1、配桂枝:桂枝善于温邋血脉,既可舒筋脉挛急,又能利关节壅阻。内通脏腑,外达肢节。桂枝温通经脉,助姜黄活血止疼,姜黄破血行气,助桂枝通达阳气,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治上下关节凝滞、痹着疼痛等证。

2、配栀子:栀子清热解毒,泻下焦火热,入肝胆清胆退黄,栀子得姜黄行气祛瘀之助,则疏利肝胆之力加强,共奏清热利胆、解毒止痛之效,用于肝胆热毒壅滞、血瘀气结之发热、口苦、胁下疼痛。

3、配当归:当归养血和血,通经止痛,当归得姜黄之助,瘀血去而新血生,一养一破,相反相成;姜黄得当归之助,活血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更着,用于胸痹心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证。

4、配枳实:枳实苦降下行,力锐气猛,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二药合用,一重破气,一重破血,行气逐瘀,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胀痛、症瘕积块。

5、配蝉蜕:蝉蜕为轻清之品,辛可宣散,凉可去热,能散风除湿,清热解部,既能宣通火郁,又可透风湿于火外,姜黄既能温散寒遏,助蝉蜕透达火郁,又可降浊泄热,导火下行,一开宣,一降泄,升清降浊,开阳散火,则内外通达,气血调畅,以淌三焦火郁之邪。

6、配紫花地丁: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地丁得姜黄疏风活血、温通之助,直达病所,清热解毒,温通寒清,共消痈肿。

片姜黄与姜黄的区别

片姜黄这种中药材是长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大小不一,外皮呈现灰黄色,有时还可以看见环节以及各种须根留下来的痕迹,切面是黄白色甚至更深的颜色棕黄色,片姜黄有着奇异的香味,味道苦涩。

姜黄是一种不规则的、类似圆形的厚片,外表皮跟片姜黄的颜色十分迥异,呈现深黄色。环节隐约可见。当我们把讲谎话切开之后,我们能看到金黄色表面,并呈现角质样。内皮层环纹十分明显,呈现点状散布在周围。

以上就是一些片姜黄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乳香没药的煎法


乳香这种中药材能够对人体起到很好的活血化瘀的效果,而且它自身带有一种香味,所以不少人会选择使用乳香来治疗自己身上的一些症状。但是对乳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在乳香使用的时候是需要人工加工的,否则乳香不能使用。那么在没有药材的情况下,乳香应该怎样煎制呢?

一、乳香没药的加工方法

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止痛,内服外用均有佳效,但外用加工很麻烦,这是多数医者的烦心事,我介绍一个省事省力又高效的方法,希望能给各位同仁以帮助,乳香没药适量,放入冰柜冷冻,5小时后取出,快速粉碎,要多细有多细,绝对粉尘滚滚,真爽。

二、乳香、没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1、生乳香、生没药不宜入煎荆

生乳香、生没药,随同其他药物一同煎煮时,其水煎剂有一种难闻的浓烈的气味,病人难以服用,甚至恶心呕吐。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乳香、没药未经炮炙,其所含的少量挥发油没有除去,在与其他药物一同煎煮时发挥出来,致使水煎剂气味难闻不便服用。为此,我们建议,医生开处方时,应注意注明炙乳香或炙没药;药剂人员亦应先将乳香、没药炮炙后再用其调配药方,尤其是中药材销售部门要拒绝销售未经炮炙的乳香、没药。

3、炙乳香、炙没药宜冲服

乳香、没药经过炮炙,虽然将其有毒的挥发油除掉了,但由于其有效成份树脂、树胶不溶于水,因此,无论怎样煎煮都不能使有效的成份溶入水煎剂中。正确的用法是将炮炙后的乳香、没药研末冲服,这样,才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乳香、没药的疗效。否则,不仅药效;二能正常发挥作用,影响疗效,而且,也影响病人的健康。

姜黄草的功效与作用


姜黄草作为一种中药材,你知道它的药用价值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吗?中医都是如何利用姜黄草来治疗疾病的呢?还有日常在使用姜黄草治疗疾病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别着急,我们为大家一一解答。

【别名】黄姜、老虎姜、猴节莲

【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黄山药的根茎。

【原形态】黄山药 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生,圆柱形,不规则分枝,表面着生稀疏须根。茎左旋,光滑无毛,草黄色,有时带紫色。单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心形,先端渐尖,基部深心形或宽心形,全缘或边缘呈微波状,干后表面栗褐色或黑色,背面发白色,两面近于无毛。花雌雄异株。雄花无梗,新鲜时黄绿色,单生或2-3朵簇生组成穗状花序,花序又分枝而呈圆锥花序,单生或2-3个簇生于叶腋;苞片舟形,小苞片与苞片同形而较小;花被碟形,先端6裂,裂片卵圆形,内有黄褐色斑点,开放时平展;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的基部,花药背着。雌花序与雄花序基本相似;雌花花被6裂,具6枚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狭圆,每棱翅状,半月形,表面棕黄色或栗褐色,有光泽,密生紫褐色斑点,成熟时果反曲下垂;种子每室通常2枚,着生于中轴的中部。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500m的山坡灌木林下,或仅见于密林的林缘或山坡路旁。

【性状】性状鉴别:根茎呈圆柱形,有的略弯曲,直径2-3cm。表面黄棕色,有纵皱纹及须根或须根痕,呈深棕色。质硬而韧,折断后断面呈白色绒毛状并可见很多黄色点状维管束散在。气微,味微甜。

【化学成份】块根含薯蓣皂甙元(diosgenin),雅姆皂甙元(yamogenin),又含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

【性味】微辛;微辛;平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解毒消肿。主胃气痛;吐泻腹痛;跌打劳伤;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绞汁余;或捣烂敷。

【摘录】《中华本草》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于中药姜黄草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希望能够给您带去一定的帮助。中药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需要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更好的帮助身体解除烦恼。

葛根姜黄散的煎法及功效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