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锻炼下肢的养生运动 > 导航 > 锻炼下肢的养生运动

太溪-下肢内侧

锻炼下肢的养生运动。

饮食贵在节,读书贵在精,锻炼贵在恒,节饮食养胃,多读书养胆,喜运动延生!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不注意平日的养生,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太溪-下肢内侧”,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足内侧部,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灵枢本输》: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医学入门》:内踝后五分;《循经考穴编》:踝骨尖平。

「足少阴肾经穴」

太溪

位置:足内侧部,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灵枢本输》: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医学入门》:内踝后五分;《循经考穴编》:踝骨尖平。

功效:益肾、降火。

主治:古代记述: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腹胀、心痛、喘息、呕吐、咳逆、胸胁支满、嗌中肿痛、唾血、口中热、唾如胶、消渴、霍乱、泄出不知、寒厥、足热、牙痛、遗精、遗尿、尿有余沥、月经不调、带下,阴股内湿痒生疮、乳痈、鼻衄、足肿、足底痛。

近人报道:慢性咽喉炎、眩晕、肾炎、尿路感染、失眠、神经衰弱、肾虚牙痛、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足底痛。

方例:咽中干、口中热唾如胶:少泽、太溪。

咽肿:中渚、太溪。

衄血不止:兑端、脑空、风门、太溪、稳白。

腿足肿红:太溪、昆仑、申脉。

眩晕:完骨、太溪、太冲。

肾虚牙痛:下关、颊车、太溪。

失眠多梦:神门、三阴交、太溪。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输(土)穴;原穴。

ys630.COm精选阅读

血海-下肢内侧


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针灸甲乙经》: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千金要方》:一作三寸;《千金翼方》作二寸;《灵枢经脉翼》作二寸中;今皆从二寸, 半字疑为中字之误。《针方六集》:一方以患人手

「足太阴脾经穴」

血海

位置: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针灸甲乙经》: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千金要方》:一作三寸;《千金翼方》作二寸;《灵枢经脉翼》作二寸中;今皆从二寸,半字疑为中字之误。《针方六集》:一方以患人手按膝盖骨上,大指向内。余四指向外,大指尽处是穴。即以对侧的手掌按其膝盖,手指向上,拇指偏向大腿内侧,当拇指端所止处。《循经考穴编》:以虎口按犊鼻骨,取中指点到是。

功效:调血清血,宣通下焦。

主治:古代记述:月经不调,经闭,暴崩,漏下恶血,两腿内侧生疮痒痛或红肿有脓,气逆腹胀,肾藏风,痃癖,阴疮,五淋。

近人报道:功能性子宫出血,荨麻疹,湿疹,皮肤搔痒,盆血。

方例:月脉不调:血海、带脉。

膝关节炎: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

风疹: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

刺灸法:直刺0.5~1.5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其它:百虫窠。

商丘-下肢内侧


位置: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当胫骨前肌腱内侧。《灵枢本输》: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循经考穴编》补充:微前三分;《针灸大成》: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

「足太阴脾经穴」

商丘

位置: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当胫骨前肌腱内侧。

《灵枢本输》: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循经考穴编》补充:微前三分;《针灸大成》: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

功效:健脾,化湿,清神。

主治:古代记述:脾虚,腹胀,肠鸣,溏泄,秘便,寒热善呕,胃脘痛,黄疸,食不化,胃反,腹痛,大惊,乳痛,痔疾,阴股内廉疼,疝引小腹痛,筋挛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内踝疼痛,妇人绝子,小儿惊风,喉痹,舌本强痛,骨痹,烦满,厥头痛,面肿起,癫疾狂多食,善笑不休,烦心,渴,梦魇,痔。

近人报道: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下肢浮肿。

方例:腹胀满不得息:商丘、阴陵泉、曲泉、阴谷。

喜呕:商丘、幽门、通谷。

太息善悲:商丘、曲鬓。

脚痛:商丘、解溪、丘墟。

脾虚不便:商丘、三阴交。

慢性肠炎:商丘、天枢、阴陵泉。

下肢浮肿: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刺灸法:直刺0.3~0.5寸。

其它:经(金)穴。

三阴交-下肢内侧


位置: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针灸甲乙经》: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医学入门》:骨后筋前。

「足太阴脾经穴」

三阴交

位置: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医学入门》:骨后筋前。

功效:补脾土,助运化,通气滞,疏下焦,调血室精宫,祛经络风湿。

主治:古代记述:月经不调,不思饮食,腹胀肠鸣,能近怯远,上睑下垂,睑缘炎,脾胃虚弱,心腹胀满,肠鸣溏泄,痔疾,食不消化,食后吐水,脾病身重,四肢不举,妇人症瘕,崩漏,带下,经闭,不孕,妊娠胎动,难产,死胎,胎衣不下,产后恶露不行,血晕,梦遗失精,阴茎痛,小便不利,遗尿,白浊,疝痛,足痿,足下热,痹痛,臁疮脚气,小儿客忤,手足逆冷,湿痹不能行,膝内痛,胫痛不能久立,心悲,癫疾,喉痹,项颈满,肺胀痰嗽不得卧。

近人报道:泌尿生殖系疾患,子宫出血,带下,睾丸炎,急慢性肾炎,癃闭,淋病,肠疝痛,阳萎,遗精,遗尿,急慢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高血压,失眠,湿疹,荨麻疹,皮肤骚痒,糖尿病、神经官能症,中毒性消化不良,滞产。

方例:{22}泄:三阴交、阴陵泉。

白浊遗精:三阴交、气海。

小儿急性肠炎:三阴交、天枢、合谷。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三阴交、中脘、内关、足三里。

癃闭(湿热下注):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

刺灸法:直刺0.5~1.5寸。孕妇慎用。

其它:交会穴: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太溪穴在哪里_太溪穴的准确位置图


导读:太溪穴在哪里,太溪穴的准确位置图。中医认为,常按摩太溪穴可补益肾气,固精护肾。那么太溪穴在哪里?太溪穴的准确位置图,一起来看看吧。

太溪穴在哪里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出处

《灵枢本输》: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穴名解析

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大溪名意与此穴同。

太溪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于内踝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与内踝尖平齐处取穴。

简易取法

由足内踝尖往后推至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即是本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功用

益肾滋阴,培土生金。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阳痿,小便频数,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2、呼吸系统疾病:气喘,胸痛,咯血,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统疾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4、运动系统疾病: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5、其它:消渴,失眠,健忘,月经不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穴治肾胀;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操作方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2、深刺透昆仑穴,局部酸胀,麻电感向足底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痛,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肺气肿,咳嗽,喘息,神经衰弱,腰痛,下肢瘫痪,足跟痛,急救,热病后四肢厥冷,心内膜炎,胸膜炎,乳腺炎,膈肌痉挛,呕吐,便秘等。

穴位养生

一是按摩这个穴位,有清热生气的作用;二是长期按压此穴,能够益肾、清热、健腰膝、调节内脏,并且对肾炎、膀胱炎、归经不调、遗尿、遗精、神经衰弱、腰痛、足底疼痛等病症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缓解作用;三是通过刮按这个穴位,还能够有效治疗女性子宫话疾患;四是经常按揉这个穴位,对于咽喉肿痛、耳鸣、失眠,脱发、齿痛、气喘、胸闷、咯虹、健忘等症状,也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调理作用。

在取穴的时候,要正坐垂足,抬起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膝盖上;用另一侧的手轻握脚,四指放在脚背上,大拇指弯曲,从上往下刮按,有胀痛感。(注意,不要用力过度,尤其孕妇更要特别小心用力),左右脚上的穴位,每天早晚各刮按l~3分钟。

文献摘要

1、《甲乙经》: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

2、《大成》: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

3、《金鉴》:消渴,房劳,妇人水蛊,胸胁胀满。

以上就是太溪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太溪穴在哪里?太溪穴的准确位置图


太溪穴在哪里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出处

《灵枢·本输》:“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穴名解析

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大溪名意与此穴同。

太溪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于内踝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与内踝尖平齐处取穴。

简易取法

由足内踝尖往后推至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即是本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功用

益肾滋阴,培土生金。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阳痿,小便频数,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2、呼吸系统疾病:气喘,胸痛,咯血,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统疾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4、运动系统疾病: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5、其它:消渴,失眠,健忘,月经不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穴治肾胀;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操作方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2、深刺透昆仑穴,局部酸胀,麻电感向足底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痛,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肺气肿,咳嗽,喘息,神经衰弱,腰痛,下肢瘫痪,足跟痛,急救,热病后四肢厥冷,心内膜炎,胸膜炎,乳腺炎,膈肌痉挛,呕吐,便秘等。

穴位养生

一是按摩这个穴位,有清热生气的作用;二是长期按压此穴,能够益肾、清热、健腰膝、调节内脏,并且对肾炎、膀胱炎、归经不调、遗尿、遗精、神经衰弱、腰痛、足底疼痛等病症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缓解作用;三是通过刮按这个穴位,还能够有效治疗女性子宫话疾患;四是经常按揉这个穴位,对于咽喉肿痛、耳鸣、失眠,脱发、齿痛、气喘、胸闷、咯虹、健忘等症状,也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调理作用。

在取穴的时候,要正坐垂足,抬起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膝盖上;用另一侧的手轻握脚,四指放在脚背上,大拇指弯曲,从上往下刮按,有胀痛感。(注意,不要用力过度,尤其孕妇更要特别小心用力),左右脚上的穴位,每天早晚各刮按l~3分钟。

太溪穴怎么按摩


太溪穴是在足部的一个穴位,所处的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脚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这穴位非常好找,坐着的时候就可以很快的找到。平时对这个穴位按摩有很多好处,主要就是对肾脏疾病,牙龈肿痛、气喘等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可以解决手脚冰凉的问题。那么,太溪穴怎么按摩?

太溪穴 汇聚肾经元气

肾是人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人体的元阴和元阳都来源于它。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很强的回阳救逆之功。古代很多医家面对垂危的病人,多用这个穴“补肾气、断生死”,如果在这个穴位上能摸到跳动的动脉,说明病人肾气未竭,还可救治;如果没有跳动,就说明病人阴气缠身,比较危险了。

经常按揉太溪穴这个重要的穴位,每次按摩5分钟左右便可,不必拘泥于方法。当然在肾经的流注时间,即下午17~19点时按摩的效果更好,按揉时可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胀的感觉之外,最好有麻麻的感觉。

有人经常足跟痛,这就是肾虚。您应多揉太溪穴,顺着太溪穴把肾经的气血引过去。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鲜血液就会把淤血冲散吸收,然后再循环带走。为什么会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动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则痛。您把好血引过去,把淤血冲散,自然就不痛了。揉太溪穴就是帮助冲散淤血。

有人经常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没有唾液,这是肾阴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补上肾阴。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

建议大家按摩太溪穴应该采取泡脚加按摩的方式,在泡脚的同时对太溪穴以及脚底板的涌泉穴等穴位进行按摩,这样就可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起到治病的目的。此外,如果不喜欢按摩的话,对太溪穴进行针灸也是很不错的。

太冲-下肢外侧


《灵枢本输》: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

「足厥阴肝经穴」

太冲

位置:足背第1~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当行间后二寸。

《灵枢本输》: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方例: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其它:肝经输穴、原穴。

伏兔-下肢外侧


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处。 当股直肌肌腹中。《针灸甲乙经》:在膝上六寸起肉间;《医学入门》:膝髀罅上六寸向里。

「足阳阴胃经穴」

伏兔

位置: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处。 当股直肌肌腹中。

《针灸甲乙经》:在膝上六寸起肉间;《医学入门》:膝髀罅上六寸向里。

功效:祛寒湿,利腰膝。

主治:古代记述:腰膝冷痛,下肢麻痹不仁,脚气,寒疝,狂邪鬼语,风劳气逆,少气。

近人报道:下肢瘫痪,膝关节炎,荨麻疹,股外侧皮神经炎。

方例:下肢瘫痪:肾俞,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居髎-下肢外侧


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突出部连线的中点处。《针灸甲乙经》: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者中。《循经考穴编》:合居环跳上二寸五分;《医宗金鉴》:维道下行三寸,即维道后下方三寸。《针灸集成》:在维道下二寸后开五分,环跳前,横直环

「足少阳胆经穴」

居髎

位置: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突出部连线的中点处。

《针灸甲乙经》: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者中。《循经考穴编》:合居环跳上二寸五分;《医宗金鉴》:维道下行三寸,即维道后下方三寸。《针灸集成》:在维道下二寸后开五分,环跳前,横直环跳,相去三寸微高些。

功效:利腰髋,祛风湿。

主治:古代记述:腰痛引少腹,腿风,瘫痪,痿弱,腿脚诸疾,下利。

近人报道: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胃痛,下腹痛,膀胱炎,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方例:腿风湿痛:居髎、环跳、委中。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交会穴:阳跷、足少阳之会。

太溪-下肢内侧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