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锻炼下肢的养生运动 > 导航 > 锻炼下肢的养生运动

锻炼下肢的养生运动

2019-10-20

太冲-下肢外侧

锻炼下肢的养生运动。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养生不应只是调侃或者卖弄,而是必须认真地践行。就中医养生话题,您是如何看待的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太冲-下肢外侧”,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灵枢本输》: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

「足厥阴肝经穴」

太冲

位置:足背第1~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当行间后二寸。

《灵枢本输》: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ys630.COM

方例: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其它:肝经输穴、原穴。

Ys630.com相关知识

居髎-下肢外侧


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突出部连线的中点处。《针灸甲乙经》: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者中。《循经考穴编》:合居环跳上二寸五分;《医宗金鉴》:维道下行三寸,即维道后下方三寸。《针灸集成》:在维道下二寸后开五分,环跳前,横直环

「足少阳胆经穴」

居髎

位置: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突出部连线的中点处。

《针灸甲乙经》: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者中。《循经考穴编》:合居环跳上二寸五分;《医宗金鉴》:维道下行三寸,即维道后下方三寸。《针灸集成》:在维道下二寸后开五分,环跳前,横直环跳,相去三寸微高些。

功效:利腰髋,祛风湿。

主治:古代记述:腰痛引少腹,腿风,瘫痪,痿弱,腿脚诸疾,下利。

近人报道: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胃痛,下腹痛,膀胱炎,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方例:腿风湿痛:居髎、环跳、委中。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交会穴:阳跷、足少阳之会。

内庭-下肢外侧


《灵枢本输》:次指外间也;《医学入门》: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针方六集》:两歧骨后三分;《针灸集成》:脚丫纹尽处。

「足阳阴胃经穴」

内庭

位置: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凹陷处。

《灵枢本输》:次指外间也;《医学入门》: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针方六集》:两歧骨后三分;《针灸集成》:脚丫纹尽处。

功效:清胃热,化积滞。

主治:古代记述:齿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热上冲,喉痹,腹胀满,肠疝痛,泄泻,赤白痢,便秘,足背肿痛,发热,烦躁,嘈杂,食不化,胫痛不可屈伸,疟,不嗜食,恶食,小便出血,小腹{16}满,石蛊,寒疟面肿,肠鸣,瘾疹,耳鸣。

近人报道: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

方例:胫痛不可屈伸:内庭、环跳。

厥逆:内庭、章门。

小腹{16}胀:内庭、临泣。

睛痛:内庭、上星。

牙痛、扁桃体炎:内庭、合谷。

刺灸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荥穴。

环跳-下肢外侧


臀部,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凹陷处。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突起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折点。或于髂后上棘,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突起部连线所围成之三角形区的中央处定穴。 《针灸甲乙经》: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神应经》:即砚子

「足少阳胆经穴」

环跳

位置:臀部,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凹陷处。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突起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折点。或于髂后上棘,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突起部连线所围成之三角形区的中央处定穴。

《针灸甲乙经》: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神应经》:即砚子骨下宛宛中也,砚(研)子骨指股骨。

功效:利腰腿,祛风湿。

主治:古代记述:偏风,半身不遂,髀枢痛不可举,腰胁相引急痛,腰胯痛不得转侧,冷风湿痹,痹不仁,股膝酸痛,胫痛不可屈伸,足麻痹,风疹。

近人报道: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痛,臀部软组织疾病、下肢痉挛。

方例:髀枢中痛不可举:环跳、束骨、交信、阴交、阴舍。

胫痛不可屈伸:环跳、内庭。

足麻痹:环跳、阴陵泉、阳辅、太溪、至阴。

腿膝酸疼痛:环跳、阳陵泉、丘墟。

腿股酸痛:环跳、居髎、阳陵泉。

半身不遂(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解溪。

股外侧皮神经痛:环跳、风市、中渎、阳陵泉。

刺灸法:直刺1.5~2.5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交会穴:《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足三里-下肢外侧


《灵枢本输》:膝下三寸,{39}骨外。《针灸资生经》: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盖,以中指住处为穴,或以小指住处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 盖在膝髌下{38},侠大筋中也。则是犊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从膝头下去三寸为三里穴也。若如今人之

「足阳阴胃经穴」

足三里

位置: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中指)处,当胫骨前肌中。

《灵枢本输》:膝下三寸,{39}骨外。《针灸资生经》: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盖,以中指住处为穴,或以小指住处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盖在膝髌下{38},侠大筋中也。则是犊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从膝头下去三寸为三里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循经考穴编》:须于 {31}骨外容侧指许。

功效:调理脾胃,和肠消滞,清热化湿,降逆利气,扶正培元。

主治:古代记述:脘痛胀满,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呕吐,善噫,肠鸣,腹痛,便秘或腹泻,霍乱,心悸,胸胁支满,少腹肿痛,遗溺,小便不利,五劳赢瘦,七伤虚乏,发热,虚烦身热,癫痫,头重额痛,口歪,咽痹,乳痈,目疾,目{11}{11}不能远视,四肢肿满,膝{31}酸痛,脚气,脚肿,腰痛不可以顾,瘫痪。

近人报道: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运动功能失常,胃轻瘫,幽门痉挛,肠梗阻,菌痢,急、慢性肠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病症。虚弱,休克,贫血,高血压,肝炎,黄疸,哮喘,癫痫,神经衰弱,高脂血症,白细胞减少症,痛风以及过敏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方例:脚痛、膝肿:三里、悬钟、二陵(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太冲。

慢性肠炎: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行间、外陵。

预防子痫发作或减轻症状:足三里、内关、大陵、阳陵泉、太阳、肩外俞。

胰腺炎: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内关。

高血压:足三里、曲池、内关、三阴交。

晕厥:足三里、百会、人中、合谷、太冲。

余热不尽:足三里、曲池、合谷。

呕吐:足三里、内关、公孙、中脘。

呃逆:足三里、中脘、内关、膈俞、天突。

胃脘痛:足三里、中脘、内关。

妊娠恶阻:足三里、内关、上脘。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其它:合(土)穴。

太冲穴在哪里?太冲穴的准确位置图


足浴加按摩太冲穴可治感冒,那么太冲穴在哪里?太冲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太冲穴在哪里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穴义

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穴名解析

太冲。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太冲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取太冲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太冲穴在母短伸肌腱的外侧;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一趾背动、静脉。

穴位解剖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功用

燥湿生风。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

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

3、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4、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鸣,耳聋。

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

6、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

7、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太冲穴在哪里_太冲穴的准确位置图


导读:太冲穴在哪里,太冲穴的准确位置图。足浴加按摩太冲穴可治感冒,那么太冲穴在哪里?太冲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太冲穴在哪里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穴义

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穴名解析

太冲。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太冲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取太冲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太冲穴在母短伸肌腱的外侧;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一趾背动、静脉。

穴位解剖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功用

燥湿生风。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

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

3、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4、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鸣,耳聋。

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

6、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

7、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穴位配伍

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操作方法

刺法:1、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射。2、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时出现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穴位养生

足浴加按摩太冲穴可治感冒,在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

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按摩后,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痊愈。

以上就是太冲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太冲-下肢外侧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