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美容养生基础知识 > 导航 > 含矿物质的食物

神的物质基础

美容养生基础知识。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标,每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忽视养生。关于中医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的物质基础”,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神的物质基础

神首先表现在气血方面。因为气血是化生精神的基础物质,故气血的多少,与人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气血充盛,则神志精明;气血不足,则精神萎靡。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神者,血气也。”可见,人体的精神活动正常与否,要以气血的功能活动为前提。若气血化生障碍,运行、输布失调,皆可影响神的活动。临床上,当心血不足时,可表现为心跳、心慌、健忘、失眠;当外伤失血、妇女血崩、呕血、便血时,可致头晕心悸,体倦无力,甚则昏迷,乃至死亡。反过来,若精神过用,又会暗耗气血,导致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

其次,神与五脏息息相关。祖国医学认为,五脏藏精而化生神。如《黄帝内经》里说:“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脾藏营,营舍意”。这里的神、魂、魄、意、志,都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但它们分别有赖于五脏所藏的物质基础,即血、气、脉、营、精,说明五脏功能正常,精气充足,人即精神充沛。

五脏藏神,不等于说每脏分别产生某种精神活动,而在于强调人体内部有承担心理活动的统一。“神是在全部生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最为高级的机能,即脏器间的整体协同作用,是产生精神活动的先决条件。如果各脏器不能协调和谐,则不可能有正常的神志活动。

yS630.Com相关推荐

小儿指纹诊断基础


在中医学术的领域里,诊断疾病是非常复杂而又范围极广的一门学问。而诊断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小儿指纹诊断方法,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方法都不了解,那就一起看看吧!看看诊断的基础都有哪些?

小儿食指掌侧前缘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诊察指纹的变化有着与诊寸口脉相似的临床意义。故清-陈复正《幼幼集成》说:盖此指纹,即太渊脉(寸口脉)之旁支也,则纹之变易,亦即太渊之变易。就是说指纹的脉络与寸口脉同属肺经,所以指纹的变化,亦反应了寸口脉的变化,所以诊指纹与切寸口脉同样可以诊察其内在的病理变化。

应用范围

察指纹也称看虎口三关,以多大的小儿观察指纹为宜,历史上也有分歧。明寇平的《全幼心鉴》以为,一岁以前看指纹三关以验其病。而清陈复正《幼幼集成》则指出三岁以内小儿看指纹。从儿童生理、发育状况等方面综观,则指纹作为二、三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象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应该说是恰当的。因为三岁以下小儿寸口脉位短小,只能一指定三关,切脉时患几又常哭闹躁动,容易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其皮肤则薄嫩、脉络明显,易于观察,故常以望指纹辅助切诊。

三关部位殛关系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指纹晰义:指纹之法,起于宋人钟仲阳,以食指分为三关,寅日风关,卯日气关,辰日命关。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三关可以观察病情的轻重,指纹现于风关,为病邪初人,证尚轻浅;指纹达于气关,为病邪已转深人,且病势方盛,若指纹从风关,气关进一步透达命关,为病已危重;若指纹直透指端爪甲,名透关射甲,病多危茑。

观察姿势

观察指纹应该抱小儿到向光之处,医生以食指,中指夹住小儿指端,以拇指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使指纹容易显露,必便于观察。

观察指纹的意义内容

一、正常指纹

正常小儿指纹是以指纹的颜色、长短、浮沉等为依据。所以指纹红黄隐隐,不出风关,不浮不沉,括而不滞为特征。反此为病态。

二、病理指纹

1、浮沉指纹浮现明显者,多为病邪在表,是外邪侵袭肌表,正气抗邪外出,气血趋向于表的反应;指纹沉隐而不显者,多属病邪在里,为邪气内困、气血不得外达之表现。正如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说:措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足愁。忽而关纹隐隐沉,已知人里病方深。

2、颜色纹色鲜红者,多属外感风寒表证;纹色紫红者,多属里热证;纹色淡黄者,多为肺虚;纹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纹色青者,则多见于惊风及各种痛证。

3、淡滞纹色浅淡不泽者,多属虚证,多由气血不足,脉络失养所致;纹色深而暗滞者,多属实证,乃因邪气有余,脉络郁滞所致。

4、长短一般来说,指纹在风关者,为邪浅病轻;指纹透于气关者,为邪已人深;指纹透达命。关者,则病情更重;若指纹一直延伸到甲端,称为透关射甲,则病情尤为重笃。故清陈复正《幼幼集成》说:初起风关证未兴,气关纹现急须防,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概括起来,指纹的要点可总结为四句话: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日:但当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则用之不尽矣。

5、纹形主病,中医儿科古典医籍记载了许多纹形主病的学说,如纹直为热,纹曲为寒,纹多为热,纹少为寒。并列出各种形状的指纹,以示疾病的性质。如鱼刺状者为惊风,水字状者常为肺风痰咳,乙字状者为食厥,慢脾或伤食下痢、曲虫状为疳积,流珠状者,为疾病危重等。

近人张奇文《幼科条辨》认为:经验证明以下纹形,可提供参考:虎口指纹有分支弯向掌心,多为腹痛;反弓里形为外感风寒,弓反外形为内伤饮食;指纹多弯曲,多分支者,在慢性营养紊乱及肠蛔虫的小儿多见;属虚证在指纹多纤细;属实证者,指纹多粗壮;呼吸困难以及惊风抽搐的小儿指纹多弯曲,多分支。尽管如此,但多数医家认为看纹形在临床上的参考价值较小诊断手段且受到年龄的限制,因此察指纹必须和其他诊断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不能以此做为惟一的诊断依据。

结语:孩子的指纹也能作为诊断疾病的方法,相信很多人之前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确,只有对医术研究非常深入的人才会了解到这一块,这是中医学术中一门非常特别的学问。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再深入探析一下!

基础体温低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人的正常体温其实就是在37度左右,但是在生活当中很多人会存在基础体温偏低的现象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现象,所以在生活我们一定也需要引起重视注意调节自己的体温问题,下面要了解一下为什么人的基础体温会出现偏低的现象了,而且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怎样去保健?


其实体温如果偏低的话那么是会影响到我们的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的,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也不能够轻易的去呼市一定要找出原因,这样子才可以有效的帮助自己调节体温。

体温低必定会影响血液循环,所以皮肤开始干燥,爱起痘痘,头发也开始干枯,容易脱发,身体还容易积水浮肿,而OL们经常的肩膀僵硬,腰疼,头疼,都和调节血液循环的植物神经有关。

虽然体寒只是体质上的毛病,没有致死的危险,但是却有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而引发哮喘、肾炎等疾病。

女性体温过低是由于女性的激素分泌失调,从而引起血管收缩扩张异常,血液循环机能下降,当血液循环不能正常得进行体温调节的时候,人体就开始发冷。在中医里被称为"气血不和",日本的医学研究也认为"病会先从身体寒冷的部位侵入"。

另外一方面女性比较容易缺铁,而铁又是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材料,而血红蛋白又担负着运送体内氧份的重大任务,特别是女性月经导致铁的流失,所以这个时期较易引起体温下降,严重还将引起缺铁性贫血。

手脚冰冷,身体也冷,甚至会冷到睡不着觉,有这种困扰的年轻女性有增多的趋势!我们以20多岁的女性女性来做调查问卷的时候,发现竟然有高达7-8成的人为体寒症所苦。现代人压力大,加上长时间待在冷气房里,很容易出现植物神经失调或血液循环不佳等毛病,所以深受体寒症所苦的女性才会这么多。

上面就是关于为什么很多人出现基础体温偏低现象的一个介绍,希望通过这些原因的介绍之后,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可以更加的注重这些问题,了解了原因我们才可以知道怎么样科学有效的,去应对和解决。

大便夹杂红色物质


大家都知道我们在日常中大便的饮食颜色会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很多人都比较留意大便的颜色,当大便颜色出现一些颜色的时候回让人感觉到特别的紧张,其实有时候大便的颜色除了的疾病引起的,更有可能是我们吃的一些事物导致的,比如很多的食物都会导致大便出现红颜色。

蔬果含甜菜红素 排出红色尿尿便便

如果出现紫红色的粪便或尿液,有可能是吃了红肉火龙果、甜菜根、仙人掌果等含有“甜菜红素”的蔬果。我们的尿液成分主要是水分与体内代谢物,而食物中的“甜菜红素”就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并产生偏红的颜色。番茄红萝卜残渣多 便便乍看被染红另外,如果吃了较多的番茄、红萝卜,也有可能使得粪便偏红色,因为番茄的外皮与红萝卜本身都不好消化,经肠道消化、吸收之后容易产生残渣,随着便便一起排出,造成粪便看起来也红红的。除了容易让人误会成“血便”的红色大便,还有一种情况是“黑便”,排出比平时颜色更深的黑色大便,乍看也是很吓人!这又是哪些食物造成的呢?

海带高纤鸭血含铁 便便颜色都变黑

粪便的型态主要由食物残渣和胆汁所影响,如果吃了含有较多纤维,或是深色食物,像是海带、深绿色蔬菜(菠菜、空心菜、地瓜叶等),就容易产生较多残渣,颜色又深,大便就可能出现深绿色,甚至是黑色的情况。另外,若是吃了猪血、鸭血、内脏等食物,因铁质含量较高,也有可能造成黑便。除此之外,爱吃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不爱吃蔬菜,以及有便秘问题的人,排出的粪便颜色也会比较深,味道甚至还很臭!

粪便异常没改善 恐是疾病作祟

那么,这些食物要吃到多少的量,才会明显改变排泄物的颜色呢?每个人的体质、基因、代谢能力都不同,大家的情况都不太一样。不过,停止食用特定的食物之後,只要多喝水提升代谢能力,尿尿和大便就会逐渐变成平常的颜色。如果吃完上述食物几天之后,排泄物的颜色还是不正常,可能就要担心是否为消化道出血、尿道感染,或是其他疾病所造成,建议尽早就医检查,比较安心!

影响神的因素


影响神的因素

人的精神状态的好坏与多种因素有关,诸如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自身疾病等,均可引起神的变化。

社会因素。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是从事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人。因此,每个人的社会环境不同,思想状态亦不同。《黄帝内经》里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黄帝在这里明确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古今之人寿命长短,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是由于古今两个时代的人对待养生的态度不同。上古之人之所以能活到百岁以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民风淳朴,没有激烈斗争的“人患”。尤其是社会动乱、流亡生活、饥馑灾荒、精神创伤等,皆会造们精神的异常变化,即使是家庭生活不协调,或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等,也可引起强烈的精神变化。由此可知,讲养神、心理健康,不能离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道德、朴实的民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精神健康的基础,所以,必须把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联系起来研究。

自然环境因素。中医学认为,春在志为怒,夏在志为喜,长夏在志为思,秋在志为忧,冬在志为恐,说明四季不同,情志和心理亦不同。尤其是异常剧烈的气候变化,更易对人的情绪发生明显的影响。如阴雨连绵之时,人会感到忧郁,闷闷不乐;风和日丽或春光明媚之时,人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容易充满生机。临床上有些精神病可呈季节性发病或加重,如内因性抑郁型精神病,以秋天多见;躁狂型以春天多见。除四时更迭,季节明显变化能影响人的精神情绪外,此外,月廓圆缺、颜色、气味、声音、食物等不同环境均可引起精神状态的改变。这些都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自身疾病。《黄帝内经》里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以上说明,情志是由内脏产生的;内脏的病变,可导致情志异常的变化。所谓内脏的病变,主要是指五脏精气之盛衰,邪气之有无,具体表现在五脏虚实上。如《黄帝内经》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在此“虚”指五脏精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导致精气不足的原因很多,如情志伤脏、年老体衰、久病与房劳等,均能造成五脏精气亏虚。而五脏精亏,必然精神不振,甚至情志失常。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如果不需要我们的生活成悲剧,就必须注意养生。科学的中医养生是怎么进行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养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养生论》)。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无重大突破。

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纪大,与“少”相对。引申为衰,与“壮”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之说。年满60为“花甲”,为“下寿”,在历代文献上对老年开始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一般视肋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按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日子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功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功法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协调乎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气衰竭: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精贵充盈固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神


什么是神

“神”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表达形式有多种,如“神气”、“神明”、“精神”、“神机”等等,其意义均类同于神。中医学认为,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它包括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在内,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是血气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并由心所主宰。

“神”是由先天之精生成的,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神在人身居于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性活动。《养老奉亲书》中说:“主身者神”,说明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的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这就是说,人的形体运动,受精神意识支配;人的精神状态,与形体功能密切相关。在同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精神意志坚强的人,身心遭受的损害会比意志薄弱者轻得多。可见,养生必须养神,既要注意形体健康,更要注重心理卫生。然而,在本世纪以前的长时期内,维护心理健康的问题,一直未受到重视。一说健康,似乎就是指身体健康。甚至有人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些显然都是错误的,所谓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的正常生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延缓衰老的物质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女性最怕的其中之一就是衰老。很多女性为了抗衰老,很早就使用化妆品,到了一定的年纪时,就开始吃保养品,保护皮肤,保护身体健康,保持皮肤的紧致不松弛。但是也有非常多的人因为使用了错误的药物而加快衰老。那么,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抗衰老的物质吧。

抗衰老物质,是一种内源性活性物质,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之分。所谓内源性,就是指身体内含有,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尤其对皮肤抗衰老有巨大贡献。

乙酰化六肽抗衰老原理:曾经有生物学家说过,补肽就等于补生命,可见肽对于抗衰老的重要性。祛皱肽,学名又叫乙酰化六肽,类肉毒素成分,它有肉毒素的功能,但没有肉毒素的毒性。阻断肌肉神经传递速度,从而抑制表情纹及细小皱纹的产生多肽通常由10-100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多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调节物,它可全面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有效抗击衰老。

维生素C抗衰老原理:提起维生素C,相信没有人会陌生。它是水溶性物质,能够重建真皮表皮结合部,促进胶原纤维生成。此外还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同时也是增强身体免疫力不可缺少的成分。研究证明,经常补充维生素C的人比普通人的寿命更长,它富含于瓜果蔬菜当中,胡萝卜、西红柿和柑橘类水果中都含有丰富的维C。

以上就是为大家推荐的两种比较常见的抗衰老物质。不知道大家有没都记住呢?我们都知道,人体是需要维生素的,但是很多维生素人体中是不含有的,所以需要靠外界的摄入来获取,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水果。

节欲守神


节欲守神

欲即欲望,是指人们对一切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节欲就是节制自己对这两个方面的过于勉强的追求,使身体不致于因欲望太过而耗神伤精。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欲望呢?《抱朴子·内篇》认为:“人欲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一个人若在生活上贪欲无度,永不满足,使心神耗散,心理健康就要受到损害。人之性欲,乃是生物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对身体无害,而且还可调节情志,使心情愉快,调动生活和工作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生活保健,尤其利于心理健康。但若不加节制,纵欲无度,耗伤精血,使脑海空虚,元神失养,则损害健康。历代医家认为,节欲保精是长寿的根本方法。《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失精过多即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张景岳也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年半百而衰也。”有些古人还认为,少年当迟婚,少壮当节欲,老年宜绝欲。若早婚纵欲,精水耗尽,什么灵丹妙药也无济于事。人之精髓有限,生难耗易,如油满灯明,油干灯灭。纵欲伤精,借助药力,毁坏机体,是最愚昧的表现。

适当的节欲,并不是勉强抑制,勉强克制对身心也有害无益。

自然不动者有益,强制才有害,过用者衰竭,任其自然而不勉强。这里的关键在于心理卫生保健,做到不为外物所迷惑,不为心火而扰动,这样,精自可不动。心不收不养,必将损志坏德。前人还认为如不静养心神,心火扰动,相火妄动,扰动精室,使精自流,不使纵欲也会伤精损神。因此,只有做到节欲守神,才可使精髓充盛,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目的。

神的物质基础的延伸阅读